黨衛軍,二戰德軍於國防軍之外的另一股武裝力量。
庫特‧麥爾,人稱「裝甲麥爾」,黨衛軍最年輕的將級指揮官。
第十二黨衛裝甲師,兵員由十七至十八歲青少年組成的裝甲師。
與裝甲麥爾及他的擲彈兵們,經歷戰場的槍林彈雨,體驗戰鬥的生死一線。
黨衛軍部隊素來給人冷酷、誓死達成任務的無情戰士,他們所到之處寸草不生,對敵手絕對不會手軟的印象。他們究竟是見證納粹德國崛起與覆滅的蒙難者,還是代表納粹的名義在外施虐的加害者?
庫特‧麥爾,這位當時德國野戰軍中最年輕的師長,將他的戰士歲月在這本以他口中的「戰友」以及他本人的作戰見聞為出發點,記述他在戰場上以及戰俘營的所見所聞。本書是在作者經歷了慘烈的戰爭之後寫成的,內容不是為了美化個人或者納粹的所作所為。寫下這些記錄,是要為逝去的和倖存的戰士發聲。
書中的故事,都是在外號「裝甲麥爾」的作者指揮下的作戰經歷,他的足跡遍布波蘭、法國、巴爾幹半島、希臘、俄國和諾曼第地區。麥爾的戰爭始於波蘭與西線如疾風般的閃電戰,他隨後率領部隊在巴爾幹半島翻山越嶺突破,展開連上級長官都難以置信的渡海強襲。當德國對蘇聯開戰,他作為先鋒部隊展開攻勢直抵南俄地區深處,隔年冬天在轉為不利的戰局中投入反擊作戰。當盟軍於諾曼第開闢第二戰線,面對盟軍絕對的物資優勢與制空權,裝甲麥爾與黨衛軍第十二裝甲師這個極其年輕的組合,展現出連敵方都予以尊敬的堅韌戰鬥。
當戰爭勝利已經近乎無望時,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持著他與黨衛軍的戰士們,持續戰鬥下去?裝甲麥爾並不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因為個人崇拜狂熱、或是灌輸的盲目服從,而是因著對祖國家鄉的熱愛,以及戰友間的強烈羈絆,使得他們成為一個強烈凝聚的戰鬥共同體,持續為所想保衛的祖國而奮戰。書中描述這些部隊勇敢、袍澤情誼、騎士精神以及愛國情操,是代表了德國軍隊的軍事紀律、犧牲奉獻。
作者透過這本書為那些倖存的戰士、把他當作父親般敬仰的士兵挺身而出,及緬懷當年在戰火中犧牲的陣亡者。
本書不僅帶給我們前線上火爆的氣息,也反映了其麾下部隊的戰鬥過程與發展沿革,更是中下階指揮官在裝甲戰術與領導統御上的實用寶典。這應該解釋了本書為何在德國國內外所引起的巨大關注。
作者簡介:
黨衛軍少將,1910年12月23日出生於下薩赫森耶克斯海姆。1929年加入麥克倫堡警察任職,1934年轉業為職業軍人,服役於希特勒近衛隊。波蘭戰役期間是戰車獵兵連連長,西方戰役時出任機車步兵連連長。至巴爾幹戰役,已接掌偵搜營。在團級指揮官教程結業後,出任黨衛軍第25裝甲擲彈兵團團長,之後出任希特勒青年團師師長,是當時德國野戰軍中最年輕的師長。
麥爾被指控於1944年在法國的岡城戰役期間,殺害了投降的加拿大戰俘,犯下了戰爭罪。戰後原被判處死刑,後在英國、加拿大監獄服刑9年後獲釋。
麥爾於1961年生日當天的12月23日離世,時年51歲。有超過5千人出席他的葬禮,盛況空前。
譯者簡介: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為國內戰略理論與軍事藝術研究首屈一指的學者。同時也是老戰友工作室主編,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專事戰略理論與戰史研究,其專精題材以二次大世界大戰德國戰史以及中華民國抗日戰史為首選。其中《裝甲雄師》系列與《鐵血軍魂》系列,獲得讀者廣泛之迴響,開華文軍事書領域之先河。其作品以論理清晰、邏輯嚴謹、筆觸生動著稱,為臺灣本土少見之專業軍事作者,目前已有著作或譯作三十餘冊問世。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我們在戰爭中終究並非為單一個政黨做出犧牲,而是為了我們的家園。」
作者庫特‧麥爾 (Kurt Meyer)
「從書中可以讀到,他們能夠為自己父親的勇敢、堅定、正直以及對國家的熱愛而感到自豪。但同時間,他們也能從書中得知戰爭的可怕。 」
韓希埃‧艾貝爾巴赫裝甲兵上將(Heinrich Eberbach General der Panzertruppe a.D.)
「無論我們在哪裡,在家裡,在工作中,在公共場合,在海外,每個人應該都能夠自豪地說:裝甲麥爾是我的戰友! 」
胡伯‧麥爾(Hubert Meyer)
名人推薦:「我們在戰爭中終究並非為單一個政黨做出犧牲,而是為了我們的家園。」
作者庫特‧麥爾 (Kurt Meyer)
「從書中可以讀到,他們能夠為自己父親的勇敢、堅定、正直以及對國家的熱愛而感到自豪。但同時間,他們也能從書中得知戰爭的可怕。 」
韓希埃‧艾貝爾巴赫裝甲兵上將(Heinrich Eberbach General der Panzertruppe a.D.)
「無論我們在哪裡,在家裡,在工作中,在公共場合,在海外,每個人應該都能夠自豪地說:裝甲麥爾是我的戰友! 」
胡伯‧麥爾(Hubert Meyer)
章節試閱
「注意!戰車前進!」
我們待命準備,盯著手錶,等待這一刻的到來。現在戰爭已然展開,一切都全速開動。
戰車引擎在黎明隆隆作響,我們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向邊境進軍。在昏暗的光線之下,我全神貫注地聆聽,第一批砲彈隨時會開始它們向前飛去的致命路線,為吾等開啟通往東方的道路。砲彈的呼嘯聲、嘶嘶聲,以及嚎叫聲就在頭頂上越過,讓我們每條神經都更為繃緊,感受到逐漸加快的前進速度。在突進的過程中,可以瞥見我方的突擊部隊衝向邊境障礙物,使用集束炸藥將它們炸得稀爛。機槍火力沿道路掃射,手榴彈爆炸時發出的瞬間火光,指引出攻擊目標的所在。戰車在哥拉的鄉野以全速衝鋒,雖然波蘭部隊已經準備好隨時爆破普羅斯納河上的橋梁,該橋卻已經被我軍的步兵突擊隊完好無損地拿下了。村莊也在不久後完成占領。波蘭士兵從其陣地中爬出來,困惑茫然地高舉雙手、向我們走來。僅僅在開戰之後不到十分鐘,戰爭對他們而言就已經結束了。
頓時在眼前,我來到了一具陣亡的波蘭軍官屍骸前,喉部的彈孔奪去了他的性命,猶有餘溫的鮮血自其傷口湧出。這就是戰爭!初次目睹的死亡,在我的腦海裡深深留下了殘酷現實的印象。
但我們必須繼續前進!連根拔起的樹木、冒濃煙的房舍都使得推進變得困難。濃霧結合被毀建築物的煙硝,讓我們幾乎看不到前方。
我無法繼續停留在團部。我謹慎地通過了哥拉的郊區,追隨偵察部隊行進。當然身為戰車獵兵連連長的我,有著與此完全不同的任務,由於很難預測敵方戰車攻擊可能來自何方,因此我的戰車獵兵連被分割、配屬至各營之中。我對這種作戰方式極度不適應,於是偷偷緊跟著戰車行動。自一九三四年起,我即在都柏利茲-艾爾斯葛倫德以及聞斯多夫-佐森歷經了戰車兵種的發展,現在卻發現自己成為了一員戰車獵兵,相對於以前的經歷而言,實在是走上了一條毫無前途的道路。
當濃煙盤旋升起瀰漫,我在克羅新後方不遠處,遇到兩輛我軍的重型裝甲偵察車,還有一個機車步兵排。裝甲偵察車自濃霧中緩緩向前行進,能見度不到三百公尺。突然,波蘭戰防砲的射擊打破了四周的寂靜。第一輛裝甲車竄出濃煙,當該輛車的車輪還在滾動之際,第二輛也挨上了砲彈。波蘭軍的戰防砲陣地在這兩輛裝甲車前方僅僅一百五十公尺外,陣地偽裝非常良好,很難被辨識發現。
一發又一發砲彈貫穿了裝甲車的鋼板,機槍陣地也向馬路中央掃射,迫使我們臥倒、掩護。我們聽到自裝甲車中傳來、困在車裡的戰車兵的呼救聲,卻無能為力。每當砲彈一次又一次貫穿裝甲,就聽得到負傷戰友更為淒厲的哭喊聲。我們嘗試接近裝甲車,將已經逃出車外的戰友拖離敵人戰防砲的射界範圍,卻根本無法靠近。敵人機槍對著公路掃射,殺死設法逃出車外的裝甲兵,車內的呻吟聲也越來越弱了。我在一堆亂石後方臥倒,失神地看著第一輛裝甲車的邊門縫隙中流出的鮮血。我整個人僵住了。在還沒有看到一個活生生戰鬥的波蘭兵之前,我的戰友卻已然死去,一切就在我的面前發生。
波蘭騎兵從煙幕中一躍而出,直直向著我們衝鋒,我的衝鋒槍射擊根本阻止不了他們。直到機車步兵排開火射擊,擊倒了幾匹戰馬之後,這群聲勢嚇人的騎兵這才衝回原來的煙霧之中。正當一個裝甲擲彈兵營官兵向敵陣發起攻擊之際,砲兵對我們前方的山丘開火。年輕的擲彈兵們向前推進,就像在教練場一般,無論機槍火力或者砲擊都無法阻止他們。整個戰場雖然看起來空無一人,但事實上無數的士兵正朝向敵人躍進。
我驚訝地看著前方的攻擊悄無聲息地展開,裝甲擲彈兵如機械般精準地衝鋒前進。當其以無比的聲勢展開攻擊,波蘭部隊即從他們的陣地被逐出。攻擊如此銳不可擋,無論是敵人或那些不利的地形均無法阻止。這些優秀士兵們都堅信這場戰爭的正當性,並且毫無猶豫地願為自己人民的權益獻出生命。即使如此,你不會聽到戰場上有歡呼聲。堅定不移的年輕戰士們正執行他們的任務,並以無比的熱誠犧牲自己。對這些戰士而言,這場對波蘭的戰爭絕非侵略之戰,而是為洗雪恥辱的不公不義。他們要掃除《凡爾賽和約》帶給德國百姓的壓迫,他們的力量正來自這股純正的熱情。不管是歷史上的鄉土民兵還是政治傭兵,都做不出這般為人民的未來甘冒生命危險的舉措。
這群年輕戰士是國家的菁英,他們選拔自數以千計的志願人員,且受過了四年的紮實訓練。當戰爭爆發時,「阿道夫.希特勒」黨衛親衛(摩托化)步兵團是由剛滿十九歲以上的士兵及約二十五歲的士官幹部組成。這些年輕人顯然並非受到一九三三年政治事件的影響,他們在一九三三年時仍只是學生,正值追求理想且願意為理想付出奉獻的年紀。然而,他們卻是得到了何種回報?受到了何等的污辱?如今又是如何被對待的?然而在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這天,這群裝甲擲彈兵絲毫不知他們將會成為可惡政客的代罪羔羊。他們是軍人,依照普魯士軍事傳統履行他們的職務。
經過了慘烈城鎮戰以及繼之而來的一次兇猛攻擊之後,波勒斯拉維茨約在一○○○時投降了。敵人的砲兵轟擊如雨點般落在鎮上,造成了平民的傷亡。在日落前我們已逼近維魯紹夫,並為明日的攻勢預作計畫。阿道夫.希特勒黨衛衛隊步兵團將配屬予國防軍第十七步兵師,抵禦波蘭騎兵旅對該師右翼的威脅。
黑夜的降臨掩蓋住了白晝時所造成的破壞只有在鄰近火光照映下,才得以窺見戰場上的悲涼。地平線上顯現出燃燒的村莊輪廓,濃煙籠罩這片遭到蹂躪的土地。我們無語地倚在一堵破敗的牆而坐,努力讓歷經第一天戰鬥的情緒平復。我們凝視著在此之前還是座農舍的前方的火光,聆聽希特勒所作的那場歷史性演說:「我決心解決但澤以及波蘭走廊的歷史問題,並尋求能改善德意志與波蘭之間的關係,使兩國和平共存成為可能。」他的話音迴盪在我們的耳中良久。
本團作為第十七步兵師的一部投入瓦爾特河戰線,向巴比亞尼策前進。九月七日,我們在一○○○時抵達巴比亞尼策外圍,這時接到命令,要本團沿著連綿於爾茨哥夫—伏拉、拉柯瓦、洛次的山脊,建立起面向南方的阻塞陣地。強大並配備反裝甲武器的敵軍部隊,正據守巴比亞尼策。第二十三戰車團第一營方才發動的攻擊遭到波蘭守軍擊退,損毀的戰車橫陳於戰場上,這些都是被波蘭戰防步槍所摧毀的車輛。
本團接替了戰車團的任務,立刻展開了攻擊。LAH團第一連與第二連突入鎮內,各營隨後跟上。激烈的戰鬥迫使波蘭人退往鎮中心,隨後對LAH團暴露的側翼發動了一次猛烈的逆襲。
第四十六砲兵團第二營的砲陣地遭到波蘭步兵攻擊,陷入艱苦的自衛戰鬥之中。到處都是作戰前線。自西面重新湧現的波蘭部隊,展開了不顧傷亡代價的攻勢。猛然間,團指揮所成為了敵人攻擊的重點,所有的勤務雜役人員被迫為保命而戰。波蘭人經由馬鈴薯田逼近團指揮所,枝葉正好提供了良好的隱蔽與偽裝,直到迫近至手榴彈投擲距離才發現了他們。我們阻擋不了敵人步兵,他們越逼越近。
我一躍而起,站立著向馬鈴薯田開火,這是唯一能夠擊中波蘭兵的方法。在我右側,一名第十三連的戰士像在靶場射擊般向著敵人射擊,一發接著一發。我們的「打靶射擊」並未持續多久。突然間,我發現自己跌落在壕溝底,一顆子彈擦過了我的肩膀並將我推入戰壕。旁側的這名士兵已經陣亡了,一顆子彈擊中了他的頸部。今後我再也不會站著直挺挺、在所有人看得一清二楚的狀況下向進攻的敵人射擊了。德波雙方均以堅定的戰志進行著戰鬥,一直到午後稍晚波蘭人才喪失其攻擊動能。數以百計的波蘭士兵投降,走向了其漫長的戰俘之途。同時間,第十六裝甲軍已經推進至華沙的大門前,包圍華沙守軍與自西方向東潰逃的敵軍部隊。軍長霍普納將軍在納達爾欽視導了本團的先頭部隊。我們將配屬給第四裝甲師。
LAH團接到命令,確保卡普提—奧爾塔策伏—多瑪米伏之線,並阻絕敵人自西方退往華沙。
行進途中,第一營接到變更行軍方向命令,向北前往奧爾塔策伏。機車步兵與裝甲偵察車先行,車載步兵隨之跟進,所有人車皆消逝於蒼茫的暮色中。
霍普納將軍對於波蘭的戰局表達了信心,不過他預期第十六裝甲軍將會遭遇重大的戰鬥。他認為位於華沙以西的波蘭部隊,將會用盡一切手段突破我軍的封鎖線。在行進數公里之後,本夜將迎來艱苦的戰鬥可說是顯而易見。我們費盡心力經由華沙郊區進向主大街,而自奧爾塔策伏方面傳來重大的戰鬥聲響。LAH團第一營進抵了敵人的主要撤退路線,並和有力之敵接戰。波蘭部隊的行軍縱隊在公路上相互糾纏,引發了交通阻塞,這些部隊於夜間遭到完全殲滅。數以百計的死者倒臥在殘骸中,大砲、武器還有彈藥佈滿路面。殘酷無情的戰鬥一直持續至早晨,雙方都精疲力竭了,都在等待天亮後以釐清確實的狀況。
第一道曙光顯露出了殘酷的景象。路上的死者不僅有波蘭士兵,還有大量的難民也遭戰火屠戮。已死的和垂死的馬匹,等待人們給予仁慈的最後一槍。婦孺在殘暴的戰爭中被炸得粉身碎骨。哭泣的孩童抱著死去的媽媽身軀不放,也有悲戚的母親擁著死去的兒女哭號。傷者在殘骸中爬行,哭喊著要求救助。野戰救護所的收容很快就超過負荷,波蘭人和德國人共同努力以減輕這些苦痛。戰爭暫時休止,不再聽到一聲槍響。難民受到了極大的苦難,他們來自波森,被安排入波蘭軍的行軍縱隊中來替部隊提供保護。
這個夜晚首度向我們揭示了戰爭赤裸裸的面貌,士兵和平民之間不再有所區別,現代武器對他們一視同仁地無情殺戮。我並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德國士兵因這條位於奧爾塔策伏的「死亡公路」而發笑,戰場的恐怖場景同樣給予了他們深刻的震撼。九月耀眼的陽光重新照映在這條血腥的公路上,使原來的毀滅之地轉變為大片蒼蠅飛舞的場所。一千多名戰俘被指派來清除這條路上的殘骸,六百名戰俘則被送返波蘭戰線去傳達「華沙陷落」的訊息。
我連一門戰防砲擊毀了一列波蘭的裝甲列車。裝載彈藥的車廂炸飛至空中、發出巨大聲響,連帶完全摧毀整列列車。在接下來兩日中,強大的敵軍向第三十三步兵團第二營、第三十五戰車團第二營以及本團所構成的阻塞陣地展開攻擊,均被德軍擊退。
我請求LAH團指揮官分派一些不同的任務,以使我能夠參與更活躍的戰鬥行動,但沒有得到正面答覆。我已經受夠了指揮這個以排為單位、分割配屬給全團不同部隊的戰車獵兵連。一有機會,我就提醒我的指揮官,我是一名戰車兵,也是一名機車步兵,覺得現在的職務完全無法讓我發揮。完全沒有用,我依然留在戰車獵兵的現職上。
九月十二至十三日之間的夜晚,敵人以強大的兵力突入了LAH團第二營據守的陣地,遭到完全突破似乎是遲早的事。今晨稍早,我們接獲消息,第六連遭到敵人衝破,連長陣亡。我與這位連長十分親近,自一九二九年起,我倆就同在一個部隊服役。我們認為這個敵人即將獲致突破的消息令人難以置信,我們就是覺得敵人應無法突破我們的防禦陣地。
於是我接獲指示,前往核實該報告的可信度。我即跳上摩托車駕駛座,由普費佛黨衛軍中尉坐上機車邊車座位,往布羅尼疾馳而去。普費佛日後在指揮豹式戰車連時於戰鬥中陣亡。我們以最大速度飆車前進,以求盡速擺脫糾纏的飛蟲、脫離這條「瘟疫公路」。死馬的屍體發出令人作嘔的惡臭。
在施威齊策前方數百公尺,我見到兩名波蘭士兵與第六連的一名成員蹲伏在一座小橋後方。這三個人的形跡讓我感到很困惑。於是我緊急煞車,自機車跳下,然後向跪在壕溝裡的這群人走去。直到我來到壕溝邊緣,這才發現為何這個德國士兵的舉止如此奇怪—他已經成為波蘭人的戰俘了。當我獨自一人走向他們時,這名德國人大吃一驚地看著我。天啊,幸運之神再次眷顧於我,若不是有普費佛的衝鋒槍,我已經被波蘭人送上西天了。第六連遭到衝垮是千真萬確的事,連長的屍首倒臥於幾百公尺外的壕溝中。普費佛和我繼續前往施威齊策,很快找到了這員陣亡的戰友。他的胸膛被子彈貫穿。塞培.朗恩,以一名傑出的戰士身分作戰殉職,我們永不會遺忘他。
歷經白晝的戰鬥,我們殲滅突破陣地之敵方部隊,並奪回了原先的戰線。
LAH團與第四裝甲師被投入至布楚拉戰區,以阻絕波蘭軍團的一部東渡布楚拉河撤退。波蘭人以極度頑強的姿態攻擊,且一再證明了他們懂得如何成就軍人壯烈的死亡。我們無法否認這些波蘭部隊的戰鬥勇氣,布楚拉河的戰鬥是既激烈又狂暴。波蘭最優秀的鮮血染紅了河水,他們損失極其慘重。所有的突破企圖皆在我軍的防禦火網下歸於失敗。
九月十八日,該股波蘭兵力崩潰了,於是我們受命前往攻擊莫德林要塞,在莫德林以南的森林地區爆發了激烈的交戰。LAH團第一營遭到敵人優勢兵力攻擊,並陷入了敵人的包圍。
九月十九日○七○○時,第四裝甲師萊茵哈特中將下令攻擊以解第一營之圍,並向維斯杜拉河突進。本次攻擊將由第三十五戰車團第二營提供支援。
在深厚的沙質路面上,輪型車輛只能緩慢的行進,這使得行軍極為困難。再一次,雙方爆發了激烈的戰鬥,即便情勢已經無望,波蘭人仍不願投降,他們要戰到最後一槍一彈。
在攻擊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布魯赫曼黨衛軍中尉以及一位第一營的黨衛軍中士殘缺的屍體,兩員均在包圍期間負傷後被波蘭人俘虜,然後被殘忍地殺害、肢解了。布魯赫曼是我連上的排長,在戰爭爆發前兩個星期甫完成終身大事。
莫德林舊要塞之戰以猛烈的砲擊與斯圖卡俯衝轟炸機攻擊做為開端,這是我們第一次體驗了俯衝轟炸機毀滅性打擊的效果,很難想像面對著如此猛烈的打擊,波蘭守軍竟然還能支撐下去。與我們的期望相悖,在莫德林的波蘭守備部隊非常頑強地抵抗,並擊退了所有的攻擊。事實上,該要塞直到波蘭戰役的最後階段才陷落。
九月二十五日,希特勒前往第一線視導,並在古佐夫校閱LAH團的第十五連。
在莫德林地區,各步兵師與戰車、摩托化部隊換防。摩托化部隊已經為攻略華沙作好準備,攻擊由針對築城工事與軍事據點之轟炸與集中砲火轟擊揭開序幕。對城區的主要轟炸直到九月二十六日午後才展開。波蘭人並未考慮投降,將必須透過戰鬥來完結一切。仍有十二萬波蘭士兵在城區內抗爭。
波蘭人頑抗至九月二十七日下午方才同意投降。當日午後,前線所有的戰鬥行動均告終止,波蘭戰役於焉結束。九月二十八日,波蘭司令與第八軍團布拉斯柯維茲上將簽訂了投降協議。我們訝異於德方在協議中同意的寬大條件,波蘭軍官允許保留佩劍,而所有淪為戰俘的士官與士兵,應在短時間內獲得釋放。
很快的,LAH團在十月一日接到向西方行軍的命令。我們都認為應該會一路行軍至萊茵河畔。結果我們錯了。我們於十月四日抵達布拉格,然後在這座黃金城市停留了數個星期。本團在布拉格受到德國住民的熱烈歡迎,當我們抵達溫塞斯拉斯廣場時,數千人向我們歡呼。年邁的保護長官馮.牛拉特也致上祝福詞。
在布拉格,我再次向團長提出報告,深切懇求派我其他職務。我在波蘭的經驗讓我感到不太滿意,很怕我會擔任戰車獵兵連連長直至戰爭結束。可能是我已經把他纏得夠久了,到十月底,我接掌了機車步兵連連長,我將擔任LAH團的尖兵。雖然這個調職乃我期望已久,但要離開戰車獵兵連,還是讓人感到不捨。該連於一九三六年由我一手創立,我覺得與連上官兵早已結為一體。儘管如此,讓我感到高興的事情是,我可以挑選一位排長與數位士官幹部一同上任,此外,我那可靠的駕駛,也將隨同我一起到第十五連。
最終來到我屬意的單位了。我們日復一日辛勤訓練,機車步兵們熱情參與訓練,並且給予我完全的支持。我的口號:「引擎就是最好的武器!」已經完全為弟兄們接受並付諸實踐。僅僅數週的時間,已經贏得了這個新連隊對我的信任,而且知道自己能夠信賴連上的任何一位士兵。我們抱持著極大的關注,期待在西線上有進一步的發展。
「注意!戰車前進!」
我們待命準備,盯著手錶,等待這一刻的到來。現在戰爭已然展開,一切都全速開動。
戰車引擎在黎明隆隆作響,我們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向邊境進軍。在昏暗的光線之下,我全神貫注地聆聽,第一批砲彈隨時會開始它們向前飛去的致命路線,為吾等開啟通往東方的道路。砲彈的呼嘯聲、嘶嘶聲,以及嚎叫聲就在頭頂上越過,讓我們每條神經都更為繃緊,感受到逐漸加快的前進速度。在突進的過程中,可以瞥見我方的突擊部隊衝向邊境障礙物,使用集束炸藥將它們炸得稀爛。機槍火力沿道路掃射,手榴彈爆炸時發出的瞬間火光,指引出攻擊...
作者序
作為裝甲部隊的指揮官,我在戰爭期間經常與黨衛軍部隊並肩作戰,他們是你可以依靠的對象。
在入侵戰線艱難的五個星期中,本書第二部提到的第十二黨衛裝甲師
歸我指揮。他們的師長即是本書作者,黨衛軍少將庫特.麥爾。在戰爭結束之前,我們也在英格蘭的恩菲爾德戰俘營共處了幾個月。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我飛往奧里希出席加拿大軍事法庭對庫特.麥爾的聽證會。我是唯一獲准為他作證辯護的德國軍人。在被判處死刑後,我和他的一些戰友也是獲得機會能短暫陪伴他。
在減刑為無期徒刑後,我立刻聯繫他與他的妻子。直到他英年早逝為止,我們一直維持著朋友關係。
所以我很了解庫特.麥爾少將和他的希特勒青年師。我在他們兵強馬壯時認識了他們,而他們在局勢惡劣的時候更是讓我刮目相看。
《擲彈兵》一書,記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裝甲麥爾」與其指揮之黨衛軍部隊在波蘭、法國、巴爾幹半島、俄羅斯,以及諾曼第的戰鬥歷程。書中描述這些部隊的英勇、袍澤情誼、騎士精神以及愛國熱誠,代表了黨衛軍各師乃至整個德國軍隊的軍事紀律、犧牲奉獻及其表現。歷經九年牢獄生涯的麥爾,出獄後立即寫成此書。透過這本書為那些倖存的戰士、把他當作父親一般敬仰的士兵挺身而出,同時緬懷黨衛軍和陸軍各師的那些陣亡者。對他而言這是重要的事情。
希特勒青年師(本書相當篇幅用於講述該師)在入侵展開期間面對著蒙哥馬利集團軍集中投入的物資和人力,於攻勢關鍵位置奮戰十個星期,並在大多數時間阻擋住了敵軍攻勢。在這個過程中,該師幾乎遭到摧毀。他們的表現總是超出預期,如此傑出的表現是無法由一支被認為訓練成只會盲目服從的部隊展現出來。這些年輕士兵接受的是自主採取行動的訓練,這歸功於自實際戰地經驗所發展出的訓練模式,而在背後支撐這些年輕士兵的,則是他們對家鄉的熱愛。
希特勒青年師的成功,必須歸功於該師三十四歲師長個人的優越能力。敏銳思維搭配對危險的靈敏感知及採取正確決策的能力,使他能夠在對的時刻親身投入於關鍵地點。他的意志和榜樣給了戰士們堅守和反擊的力量,影響範圍並不限於他所指揮的師。當他看到弟兄們陣亡時,其悲慟有如自身喪子一般。
於一九四五年底在奧里希面對由勝利者所組織的軍事法庭,麥爾表現出的無所畏懼的風度,以及聽到不公正的死刑判決時的鎮定,遠超出了純粹的勇士精神。在此向加拿大將軍致敬,這位將軍於必要時展現出勇氣與騎士精神,他並沒有簽署死刑判決,而是將其改為無期徒刑。也向我們的麥爾致敬,即使置身於死囚牢房和罪犯環伺的監獄中,他仍然維持著身為一個德國軍官的尊嚴,一如他在戰場上那樣。
對麥爾來說,另一個沉重的負擔是對他的妻子以及五個孩子的掛念。在被監禁的九年時間中,他的家人僅能依賴國家的福利補助維持生計。
無論是在監禁期間或獲釋之後,麥爾都未懷有仇恨之心。在老戰友的幫助下,他迅速為自己建立了新的生活。雖然身體因戰傷、疾病和監禁而變得虛弱,他依然感到有義務為死去的戰友、他們的遺孀及遺眷、倖存者挺身而出,維護他們的名譽,這就是本書的由來。出於同樣的原因,他承擔起「前黨衛軍成員互助協會」(HIAG)首任發言人的重任。
黨衛軍所屬三十六個師,參與戰爭者達到九十萬名士兵,其中約有四十萬人陣亡或失蹤。倖存者中,約莫一半的人都受過一次或多次的戰傷。這些數字不言自明,如果將他們的家人計算在內,前黨衛軍成員就相當於數百萬的德國公民。從長遠來看,任何民主體制若缺乏了這些人民的積極參與,將會產生嚴重的問題。而這些人已經如此清楚地證明,他們願意為家鄉做出犧牲。出於對祖國始終如一的熱愛,以及戰時和戰後的深刻觀察,麥爾作為HIAG 的首位發言人以身作則,帶領老戰友們發自內心地參與我們的民主。儘管前黨衛軍士兵及在全國各州的親屬沒有得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其他戰士相同的待遇,但他依然採取前述的作為。直到今天,麥爾的遺孀既沒有領過養老金,也沒有收到戰爭遺孀的撫卹金。
一九四五年之後,仇恨的洪流席捲了黨衛軍。對這些前武裝部隊成員所作的指控,基本上是經不起檢驗的。不僅在國外,即便一部分的國人,也將黨衛軍戰士與「黨衛隊保安處」和「一般黨衛隊」成員混為一談。本書的目的,是要用事實真相來反駁這類誹謗。以這種方式,吾人得以確保黨衛軍這支部隊的性質和成就,能得到歷史的客觀認可。此外,本書向黨衛軍戰士的子輩們,不失真地展示他們父親的行為,他們能夠為自己父親的勇敢、堅定、正直以及對國家的熱愛而感到自豪。同時間,他們也能從書中得知戰爭的可怕。
裝甲麥爾的逝世,德國軍人失去了一位在勇氣、騎士精神以及責任感都足堪楷模的裝甲部隊指揮官。他在法官面前、在獄中與獲釋後所展現的人性典範,使他成為其奉獻一生的德意志民族的榜樣。
作為裝甲部隊的指揮官,我在戰爭期間經常與黨衛軍部隊並肩作戰,他們是你可以依靠的對象。
在入侵戰線艱難的五個星期中,本書第二部提到的第十二黨衛裝甲師
歸我指揮。他們的師長即是本書作者,黨衛軍少將庫特.麥爾。在戰爭結束之前,我們也在英格蘭的恩菲爾德戰俘營共處了幾個月。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我飛往奧里希出席加拿大軍事法庭對庫特.麥爾的聽證會。我是唯一獲准為他作證辯護的德國軍人。在被判處死刑後,我和他的一些戰友也是獲得機會能短暫陪伴他。
在減刑為無期徒刑後,我立刻聯繫他與他的妻子。直到他英年早逝為止,我們一直...
目錄
序
第一部 從波蘭至蘇聯的東線作戰
波蘭
從布拉格到西線
鹿特丹的戰鬥
開進法國
在麥次成立偵搜營
巴爾幹半島的作戰
前進希臘
進入伯羅奔尼薩半島
對蘇聯的戰鬥
從薩塞耶到赫爾松
從聶伯河到頓河
一九四二至四三冬季戰役
卡爾可夫周邊的奮戰
反擊
第二部 西線諾曼第作戰
希特勒青年團師
諾曼第登陸
岡城的最後一戰
從岡城棄守到法萊斯口袋
第三部 戰俘歲月
在英格蘭的囚禁歲月
回到德國
審判
死囚之路
從多切斯特到韋爾
後記
附錄
諾曼第登陸後至大戰結束,希特勒青年團師的作戰經過
紀念作者
黨衛軍階級
序
第一部 從波蘭至蘇聯的東線作戰
波蘭
從布拉格到西線
鹿特丹的戰鬥
開進法國
在麥次成立偵搜營
巴爾幹半島的作戰
前進希臘
進入伯羅奔尼薩半島
對蘇聯的戰鬥
從薩塞耶到赫爾松
從聶伯河到頓河
一九四二至四三冬季戰役
卡爾可夫周邊的奮戰
反擊
第二部 西線諾曼第作戰
希特勒青年團師
諾曼第登陸
岡城的最後一戰
從岡城棄守到法萊斯口袋
第三部 戰俘歲月
在英格蘭的囚禁歲月
回到德國
審判
死囚之路
從多切斯特到韋爾
後記
附錄
諾曼第登陸後至大戰結束,希特勒青年團師的作戰經過
紀念作者
黨衛軍階級
商品資料
出版社:燎原出版出版日期:2023-02-22ISBN/ISSN:978626963779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80頁開數:菊18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