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精美迷人的圖解西洋歌劇史!
透過本書的豐富圖像,以各種面向呈現音樂類型中「最令人讚嘆」的一種──歌劇,
帶你精準把握歷史背景、經典演出劇目與著名演出者。
歌劇自四百多年前誕生以來,作為所有藝術形式中最精緻的一種,始終吸引著人們,並為社會帶來感動。
這本圖解豐富的書展示了包含韓德爾、莫扎特、威爾第、華格納、史特勞斯、普契尼等許多傑出音樂人才在內的歌劇歷史,以及對歌劇這一行業的獨到見解。
透過章節附錄的小知識欄,介紹劇作家、舞台設計師、導演、藝術總監、音樂家等,詳細描述了不同世紀歌劇的多樣性風格。
※本書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共同出版※
【名家推薦】
♪ 王寶祥/臺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 鴻鴻/詩人、導演
【專序推薦】
♪ 簡文彬/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
♪ 耿一偉/臺北藝術大學、衛武營戲劇顧問
作者簡介:
碧雅特麗克絲.蓋爾霍夫(Beatrix Gehlhoff)
居住於漢堡,並在當地從事自由作家、編輯以及譯者的工作。
譯者簡介:
黃意淳
台灣大學哲學系學士,德國弗萊堡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藝術史學系博士。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案助理教授。
翻譯作品有:《棕色童話》、《紐約時報嚴選100張值得珍藏的古典音樂專輯》(以上為商周出版),《勇敢的小裁縫》、《龍的羽毛》、《可口小圓餅的故事》(以上為明山書局「全球經典繪本系列」)
章節試閱
Chapter 1 導論
歌劇──配上音樂的戲劇
「在人類發明用來取悅良善靈魂的所有事物之中,歌劇可能是最為深思熟慮且最為盡善盡美的一種。」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的藝術顧問法蘭切斯科.阿爾嘉洛蒂(Francesco Algarottii),在他的《論歌劇》(Versuch über die Oper)中如此宣稱。大約就在同一時期,文學家與哲學家約翰.克里斯多夫.戈特薛德(Johann Christoph Gottsched)認為,歌劇是「人類理智所曾經發明過最為矯揉造作與最為荒謬的作品。」由此可見,即使我們今天對歌劇表達喜歡或討厭字眼的選擇不盡相同,至少兩百五十年前與當今對歌劇的看法也不會有太大分歧。對某些人來說,歌劇是一種無聊且菁英主義的事情,此外還有大量官方資金補助;另外有些人,只要一想到立陶宛女高音阿斯米克.葛利果里安(AsmikGrigorian)在薩爾茲堡音樂節電視轉播中演出的蛇蠍美人莎樂美,或者想到最近在市立劇院演出的歌劇《費黛里奧》(Fidelio)中令人感動的囚犯合唱,就會陷入崇拜嚮往。然而,這裡所談論的究竟是關於什麼呢?
歌劇是戲劇性的舞台作品,台詞完全或大部分用唱的,音樂會增強並深化其效果,芭蕾舞蹈經常是一個重要的組成元素。就某種意義來說,歌劇是一種總體藝術,集結不同的藝術於一體,亦即不只有音樂、詩歌與舞蹈,建築與繪畫也因舞台設計的關係而被包含進來。儘管如此,各種藝術創作的地位卻不盡相同,尤其是文本先行還是音樂優先這樣的問題,一再被激烈討論,而在歌劇史中有不同的結果。源自於義大利文opera musicale─意思是音樂作品,在十七世紀逐漸成為習以為常的樂種名稱。在這個總稱的範圍內,各式各樣的名稱存在著讓人不知所措的多樣性,這可以是將一部作品歸類於特定類型(歌唱劇(Singspiel)、抒情悲劇(tragédie lyrique)),或是由劇作家與作曲家以較精準的特徵來描繪他們的創作(悲傷的情節劇、以圖像表現的音樂)。
歌劇跟話劇最重要的差異當然在於音樂,然而兩者之間的過渡地帶並不明顯,例如歌唱劇(Singspiel)以及帶有歌曲的滑稽劇這些一系列的混合形式。十九世紀形成的輕歌劇(Operette)(也可稱為小歌劇),一方面因口說對話而與它的大姊劃清界限,因為當時在歌劇中普遍採用演員以歌唱方式互相談話;另一方面是輕歌劇沒有悲劇的題材,情節充滿喜感,聲調經常是嘲弄或者也可能是多愁善感,音樂形式較為簡單也比較容易理解。1920年代在美國新創的音樂劇(Musical),與歌劇一樣結合了戲劇、歌唱以及舞蹈,卻有完全不同的誕生背景,因為在經濟上必須自行收益,娛樂性考量便首當其衝。音樂劇需要大眾化,但是絕不會只是「膚淺」的題材與琅琅上口的音樂,音樂劇的演員是會唱、會演、會跳的全才。
歌劇的傳統形式是以幕劃分段落,每一幕再由更多個別場景與分場所組成,一直到十九世紀,以一首管弦樂團演奏的序曲來揭開序幕仍是慣例。單一歌曲的細分,也就是再區分為用來進行情節發展的宣敘調,以及用來反映與評論故事的詠嘆調,在十九世紀的過程中逐漸失去意義。取代而代之的是連續不中斷的──通譜──場景,在這裡面通常也會融入重唱(以二重唱開始,多個獨聲部一起演唱的歌曲)及合唱曲。
大多數的歌劇涉及愛與恨、復仇、憤怒與激情、英雄氣概與人性、對權力的迷戀以及命運的殘酷,簡言之:以某種方式涉及我們大多數人覺得熟悉的情感。所有這些卻以一種全然做作的氣氛進行,因為誰會用歌唱的方式跟仇敵吵架?或者使用綿延的花腔揭示自己墜入情網?為什麼英雄不是馬上逃走,而是先站到舞台前沿向我們吟唱,分享他的感受,這才給了他的迫害者時間與機會逮捕他?當這樣的矯揉造作對表現的情緒造成內心距離感的同時,音樂可以讓我們特別瞭解那些感受,不用言語就能直接表達。這可能是歌劇在誕生四百年之後,至今仍受到如此廣大喜愛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它在這個時代不只一次被謠傳已經死亡。
德國劇院與管弦樂團的文化景觀
歌劇雖然「起源」於義大利,對它的促進與維護卻在當今德國特別受到重視,這當然不只是因為德國密集而多元的劇院以及管弦樂團的文化景觀,而被推薦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無形文化資產名單,它的歷史根源在於當時德國領土內的地方主義。在十七世紀以及十八世紀時,國王與其他王公貴族出於派頭排場緣故,還有表達他們對藝術與文化的全心奉獻,創立了劇院與管弦樂團。之後充滿自我意識的中產階級進行個人的創立,繼續擴建已經存在的宮廷與官邸劇院,然而劇院的文化景觀只能仰賴官方資金而得以生存,在這方面,歌劇花費最高,占據絕大部分的比例。大部分財務都花上人力上,平均大約耗費預算的四分之三,藝術工作人員與非藝術工作人員大約各占一半。以預算與工作人員來衡量,現為德國規模最大的斯圖加特國家歌劇院共有三種部門(歌劇、芭蕾、戲劇),總計超過1,300位正式員工,平均只有預算中的大約百分之十八,是從票房收入所提供,其他的預算大約各有一半分別來自城市以及邦聯的補助。一間歌劇院在預算上幾乎無法節省,管弦樂團演奏者與歌者的人數很難減少, 不然就要為質量的損失付出很高的代價,同時還要算上舞台建造者、畫師與裁縫師的人數,沒有了他們,表演就必須在空蕩蕩的舞台上演,或是穿著日常生活服裝;其他很多與歌劇表演相關、負責技術或者後勤方面的人員也要計入。在過去幾年,為了持續減少花費,歌劇部門被巡迴劇團所取代或者完全關閉,不少劇院的規模顯著縮小,造成歌劇演出少了兩千場以上;不過在2015至2016年的演出樂季,德國的劇院舞台上還能看到將近6,800場歌劇與輕歌劇的演出。因為節目縮減的關係,自從2000年以來,每年的歌劇觀眾人數也從470萬人降到390萬人,但歌劇院的使用率大約維持在百分之七十五,幾乎沒有改變。
Chapter 1 導論
歌劇──配上音樂的戲劇
「在人類發明用來取悅良善靈魂的所有事物之中,歌劇可能是最為深思熟慮且最為盡善盡美的一種。」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的藝術顧問法蘭切斯科.阿爾嘉洛蒂(Francesco Algarottii),在他的《論歌劇》(Versuch über die Oper)中如此宣稱。大約就在同一時期,文學家與哲學家約翰.克里斯多夫.戈特薛德(Johann Christoph Gottsched)認為,歌劇是「人類理智所曾經發明過最為矯揉造作與最為荒謬的作品。」由此可見,即使我們今天對歌劇表達喜歡或討厭字眼的選擇不盡相同,至少兩百...
目錄
推薦序
歌劇──展現人類意志極限的藝術 簡文彬
創造歌劇在當代的共鳴脈絡 耿一偉
Chapter 1 導論
Chapter 2 歌劇的起源
Chapter 3 巴洛克歌劇
Chapter 4 前往維也納古典樂派的路上
Chapter 5 浪漫樂派歌劇
Chapter 6 民族歌劇
Chapter 7 歌劇的巨擘──威爾第與華格納
Chapter 8 世紀末
Chapter 9 二十世紀的新道路
Chapter 10 一九四五年之後的風格多樣性
Chapter 11 當代歌劇的營運
附錄A 世界與歌劇大事年表
附錄B 推薦文獻
推薦序
歌劇──展現人類意志極限的藝術 簡文彬
創造歌劇在當代的共鳴脈絡 耿一偉
Chapter 1 導論
Chapter 2 歌劇的起源
Chapter 3 巴洛克歌劇
Chapter 4 前往維也納古典樂派的路上
Chapter 5 浪漫樂派歌劇
Chapter 6 民族歌劇
Chapter 7 歌劇的巨擘──威爾第與華格納
Chapter 8 世紀末
Chapter 9 二十世紀的新道路
Chapter 10 一九四五年之後的風格多樣性
Chapter 11 當代歌劇的營運
附錄A 世界與歌劇大事年表
附錄B 推薦文獻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開數:18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