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知道答案,不需盲修瞎練。
聖嚴法師為禪者指出——最安全無陷阱的修心方向;
亦是老參久修者,可以時時拿起、處處受益的修行指要。本書內容為聖嚴法師在美國的禪修開示,此時,獲得博士學位後的聖嚴法師,學行已臻飽滿,正是蓄勢待發的時機,抵美後即展開了弘化施教,弟子多為西方大專青年,認真勤學,法師也盡心盡力,傾囊相授。每每應機變換各種修行方法,大膽施設,細心調教。
禪期中,除了講述修行方法和禪師語錄外,苦、空、無常、無我和佛性等重要佛法觀念及戒、定、慧三學,也貫穿其中,一方面是落實解行並重的原則,另一方面是希望能夠導正當時美國社會普遍對禪法的誤解,認為禪法無經教義理的寶藏,僅僅是打坐修行而已。
本書收錄的二十四篇開示,讓我們清楚地看到法師正值壯年的風采,撒放禪家手眼,任運自如。從開示的內容與聽眾的問答中,可見當時聽眾素質之淳良,因對象不同,目的有別,開示內容及接引的善巧也愈漸精彩。
縱觀全書,清楚地呈現禪宗「直指人心」的頓悟法門,在「頓」中開出層次化的「漸」法教學,明確的階段進程,讓禪眾對禪修天地有全面性的了解,利於現代人學習。對已入禪門或修行得力的行者而言,或許會覺得法師正是對自己所說,亦是老參久修者,可以時時拿起,處處受益的修行指要。
邀請讀者一同回到當時的時空因緣,做一回法師的早期弟子。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聖嚴法師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並積極推展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世界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章節試閱
【禪、禪修和神祕主義】
有些人認為禪與禪修是同樣的東西,禪就是禪修,而禪修就是禪。事實上並不是如此。禪是透過不同層次的禪修經驗所達到的境界,卻又超越了這些層次。如果一個人只是修行禪坐,而沒有超越禪修的階段,那他最多只能達到統一心和不動心,這被稱為禪定。
當一個進入禪定的人,回到動態的日常生活中,很可能會回復到一般人心的狀態。一個人如果要維持禪定的狀態,必須不斷地修行,最好是離開日常俗事到深山裡去。然而,有了禪定經驗後,即使是回到世間,這個人也會因為有了這樣的經驗而有所改變。他或她會變得更穩定,也比未有禪定經驗的人更了解這個世界。
禪不等於禪修
真正禪的體驗是超越禪定的。當一個人的心達到非常集中而統一的狀態,禪的方法會促使你繼續下去,直到那個統一心也被超越了——也就是被粉碎了或被消融了——那時你將體驗到無心。這時,心不會回到它原本散亂的狀態,因為它不在那裡了。不過,過一段時間之後,殘留的執著可能使心回復到平常的迷惑狀態。
我描述修行的層次,是從散亂心到統一心,這是禪修的階段。但這最後的層次——禪,是連統一心也消失了。以禪的說法,連統一心也是一種執著,對大我的執著,這是相對於我們平時的小我。在禪修的狀態,自我是無限、無邊際的,但是我們還是有一個執取的自我中心。
因為有這個執著,仍會分別「真」與「假」。比如,宗教人物常常認為他們所講的才是真理,而其他人說的是錯的。這些立場是基於他們的宗教經驗和延伸出來的信念,但是他們在「真」與「假」之間有一個清楚的界限。
這些人經常會覺得他們已離開虛假的世界,而進入一個更真實的世界,生起一種對這個「虛假」世界的敵意,因為他們不願回到原有的狀態。因此,在這種執取真實、排斥虛假的掙扎中,磨擦與二元分化就產生了。
禪,沒有執取真實、排斥虛假的偏執。禪包含整體一切事物,而視所有一切是平等、無差別的。因此禪宗的一個特色是,有許多稱為公案的故事或話語,似是矛盾,不合邏輯。
我自己有一句話:「鳥在水中游,魚在天上飛。」這是無稽之談嗎?其實很簡單,鳥和魚本來是沒有名字的,為何不能稱鳥為魚呢?此外,我們的生活也是如此簡單,一切現成。有什麼不對嗎?還有需要去找一個「真實」的世界嗎?為何我們認定這個世界是混亂而不快樂的呢?
禪一點也不神祕
每個個別的存在是實在的,但實相和幻相是不相離的。禪是超越平常而再回到平常。但如果說我們已經了解什麼是禪,那是自欺欺人。首先,一個人必須修行達到統一、集中的心,然後將這個心放下,回到平常的世界。在這境界時,這個人才是真正解脫,而自由自在地優游世界了。
用一個比喻來說,平常心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接著,進入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階段,這是無分別的心。最後,連這個層次都超越了,而所見到的山和水,都是世界的一部分。這就是無心,卻包含了真實的世界,沒有「真」與「假」之分。
所以如果有人要將禪與神祕主義做比較,或許我們可以說禪修者有神祕經驗,但禪本身並不神祕。其實,禪是日用生活。事實上,在學術上與書中所提及的神祕主義,並不是我所認為的真正神祕。
那些口說神祕但從未體驗過的人,當然會覺得那些經驗很奇特。當一個人剛開始禪修,或進行其他的宗教修行,可能會有這樣的經驗。這時,他們會覺得所處的狀態,異於平常實際的生活。但是這樣的經驗並不完整,他們的所知依然模糊不清,仍會認為這樣的經驗是神祕、奇特的。
然而,當一個人有深入的統一心經驗,或超越統一心,有了禪的體驗時,就知道這經驗不奇怪也不特別。相反地,這經驗是真真實實,一點也不神祕,只是普通、平常的生活。從這個觀點來說,平常人所見的世界可以說是奇怪、神祕的,而開悟的人看到的世界是真實而平常的。因此,我說,禪一點也不神祕!
【禪、禪修和神祕主義】
有些人認為禪與禪修是同樣的東西,禪就是禪修,而禪修就是禪。事實上並不是如此。禪是透過不同層次的禪修經驗所達到的境界,卻又超越了這些層次。如果一個人只是修行禪坐,而沒有超越禪修的階段,那他最多只能達到統一心和不動心,這被稱為禪定。
當一個進入禪定的人,回到動態的日常生活中,很可能會回復到一般人心的狀態。一個人如果要維持禪定的狀態,必須不斷地修行,最好是離開日常俗事到深山裡去。然而,有了禪定經驗後,即使是回到世間,這個人也會因為有了這樣的經驗而有所改變。他或她會變得更穩定,也...
推薦序
譯者序
本書內容為聖嚴師父在美國的禪修開示,原文刊登於美國《禪通訊》(Chan Newsletter),後來因為設立新的英文網站,請了總編輯恩尼斯.侯(Ernest Heau)精選了一些短文,編輯刊登在網站上。之後,這些文稿陸續被翻譯成中文,於二○○九年六月起在《人生》雜誌上連載,受到不少讀者的歡迎,今收錄出版為書。
一九七九年春天,師父自臺灣再度赴美,居無定所,流浪街頭一個多月後,先於紐約市皇后區租屋成立禪中心(Chan Meditation Center),是年秋天發行《禪通訊》。入冬後遷入購置於艾姆赫斯特(Elmhurst)的一棟二樓建築物中,但只有二樓一間房間可以使用,次年夏天全屋才收回,接著展開了長達一年的整修。一九八一年五月佛誕日正式開光啟用,命名為「東初禪寺」。一九八二年於此成立「法鼓出版社」(Dharma Drum Publications),出版了第一本英文著作《佛心眾生心》(Getting the Buddha Mind)。
師父在記述這段日子時,曾經說到:「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五年,人事很不安定」,「當我回紐約期間,不會沒有人來,當我回去臺北的時段,曾經幾乎要關門大吉。幸好每當緊急關頭,便會有人進來暫住照顧。」(《金山有鑛.在美國十五年》)這情形一直到一九八六年,終於有了一位出家弟子在東初禪寺安穩地住下來,才有了轉變。
這段艱苦的歲月,師父是怎麼走過的,又做了些什麼呢?師父每三個月往返臺灣與美國兩地,剛卸下臺灣繁雜的事務,回美後也沒有稍歇過,除了維持道場運作、接引信眾之外,還開辦了多項課程和活動。包括週日早上禪坐共修和下午的講經開示,每週晚間開設一門禪訓助手培育課程,和一至二門佛學課程,週六還有初級、中級禪訓班。這期間,在經典方面,師父講解了《圓覺經》和《楞嚴經》;課程部分,教授了《禪門鍛鍊說》、唯識學、禪宗諸祖、《大乘起信論》、《中觀論頌》和《參同契》。
除此之外,每三個月舉辦的二次禪七也不曾少過,這些課程活動,在身邊無人的情況下,所有大小事務,全是師父一人親手打理。即便是這樣的情況,對外的弘化活動也同樣地積極展開,除了接受各中西道場、僑社、電台等的邀約演講外,師父走訪了紐約市及附近各州十三所大學和研究所,舉行了三十三場有關佛法與禪修的演講,和三梯為期各四、五週的校園禪坐課程。師父的願力悲心,讓人深深感動,衷心的景仰讚歎。
在整理這些文稿,準備出書時,意外地發現這些短文奇妙地形成一個完整架構,分別是:(一)需要修行嗎?(二)禪修之路,(三)路上風光,(四)本來面目等四大篇章,現就這四大篇章做簡單的介紹。
(一)需要修行嗎?
第一篇章收錄三篇開示,從「眾生皆有佛性,還需要修行嗎?」的錯誤觀念中,指出眾生身處煩惱的熱海中而不自知。接著二篇指出無明是煩惱的根源,必須修心,祛除《金剛經》所說的人、我、眾生、壽者四相的分別執著,也不厭離世間,才能親見清淨、恆常本有的佛性。
(二)禪修之路
就像引導初學者入禪門一般,在第二篇章收錄的九篇開示中,師父娓娓道出修行人應具備的正確心態、觀念,修行的方法、次第進程,可能會遇到的重大阻礙及對治方法,其他輔助法門以及修行的利益。這也是老參久修者,可以時時拿起,處處受益的修行指要。
這些文章前後自相銜接,宛如禪七中的開示。啟始的一篇是在一次禪訓課程中,藉境開示的〈茶話〉。在茶水休息的時間,師父以濃茶、淡茶和水做譬喻,來說明三種類型的弟子和相宜的調教方式,含蓄而幽默,卻是一面明可鑑人的鏡子。接著的一篇,雖名為〈悟後的世界〉,卻強調要先起「信」,才有源源不斷的動力見到悟後的廣大世界。不過,如果抱著得大利益或開悟新生的期待,反而會成為修行的障礙,所以最安全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學習〈釋迦牟尼佛的大願〉。
當已經上路,開始用功精進時,必須了解〈苦修〉的真義,並不是要去刻意受苦或自找苦吃,而是要看透生死,以大勇無懼的精神面對〈死亡的難題〉,才能減輕對身體、自我的執著。而這往往也是修行人最大的障礙——放不下自我。除了觀念上的放下,師父也教導我們實地操作〈放下〉,但求掌握憨山德清禪師的「念起即捨」原則,每當念頭生起,便立即捨去,不排斥也不追逐,就是放鬆心情,回到方法。首先練習放下過去與未來,接著放下外在的環境,再接著放下身體,最後連「我」的這一個念頭也要放下。
方法說起來雖簡單,若是沒有〈禪修的必備條件〉——四心一情,即使是在禪修上有過很好的體驗,也難以持久得力。這四心一情是今日大家所熟悉的大信心、大憤心、慚愧心、懺悔心和大疑情,較少為人知的是師父已這般叮嚀了三十年,在國外的其他西方道場,也少見到將此納入禪七的正式課題中。最後師父在〈修行的態度及修行的結果〉一文中,教導我們少欲、知足,過簡樸的生活,也是在家、出家弟子所應遵行的清淨、倫理生活。在這一篇章裡,師父以現代語、平實易懂的文字教導佛教的戒、定、慧三學,此一原則,終生未曾偏離。現代人無論是東方或西方,佛教徒或非佛教徒均可從中受益。
(三)路上風光
對已入禪門或修行得力的行者而言,第三篇章的六篇開示應該會感到特別的親切,或許會覺得師父正是對己所說。在〈禪、禪修和神祕主義〉的開示中,師父首先揭除了禪的神祕面紗,明示禪在生活日用中,最真實不過。禪的體驗必是超越禪定,待將統一心粉碎,進入無心,才是禪的境界。
比較特別的是一篇在一九八○年禪七中的開示,師父教導了〈觀空五層次〉,簡明扼要,讓人耳目一新,禪眾們可以明確地知道每次禪期中,自己是在哪一個層次,不用他人勘驗。緊接著的下一次禪七中,師父講述了〈禪修的四大障礙〉,這四種障礙是禪修已經上路,並得到一些受用的人,可能會發生的重大執著。文字內容描述清楚,若能參酌對照,應可以避免落入「未證謂證」,自誤誤人的陷阱中而不自知。
由於西方人對開悟的嚮往,尋訪明眼人印可的事情時有所聞,針對當時「冬瓜印」、「豆腐印」流傳的情況,師父特別開示了〈對於開悟的三種錯誤觀念〉,但也說明開悟的人生不是夢,只要具有爬登玻璃山的毅力與決心,再加上老師的指導,開悟是可以實現的。本篇章的最後二篇開示,〈空性與孤獨〉,為師父進一步對「空」及「涅槃」的知見釐清;〈空與有〉一篇則指出「真空妙有」才是「空」的真諦,而唯有到達這個層次時,才能算是進入禪的殿堂。
(四)本來面目
第四篇章也是本書的最後部分,指引大家如何見到本來面目。第一篇〈自心淨土〉,是一九八一年夏季郊遊,師父藉著公園的環境及寒山的詩,引導大家當下體驗大自然的開闊廣大。詼諧地譬喻人心的孤單、狹小,有如蝸牛把房子揹在背上行走,遇到另一個動物時就縮回去,慈悲善巧地讓大家看到了自己的現在面目。
第二篇〈正確的心態〉指出日常生活與精進禪修是不可二分的,如果平時練習放下自私心,以慈悲心對待他人,就能蘊涵巨大的潛能,自然而然地將生活與禪修融合在一起。而〈「無心」思〉一篇中,更上一層,以「有為」、「無為」的佛法觀念,闡釋心的運作及心相,勉勵大家以「無所求」的心來修行。第四篇〈主在什麼處?〉,則以高峰原妙禪師的證悟例子,描述見到本來面目的過程,然後才能做得了自己的主。
本書的最後兩篇,〈是夢?是醒?〉點醒眾生「人生如夢」的事實,唯有留意心念不造惡業,才能在夢中也不會做壞事。末了,以《楞嚴經》所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來說明〈萬法唯心造〉。人世間的苦難、戰爭及環境汙染,皆起源於人的心念,在這場一九八五年的開示中,已見「心靈環保」的始胚。接著又以虛雲老和尚的事蹟,說明空花佛事,仍然時時要做,只要堅定信念,盡心努力,願望終究會實現。這也正是師父一生的信念,和實踐佛法的生命歷程,至此為全書寫下了完美的終結。(摘錄)
譯者序
本書內容為聖嚴師父在美國的禪修開示,原文刊登於美國《禪通訊》(Chan Newsletter),後來因為設立新的英文網站,請了總編輯恩尼斯.侯(Ernest Heau)精選了一些短文,編輯刊登在網站上。之後,這些文稿陸續被翻譯成中文,於二○○九年六月起在《人生》雜誌上連載,受到不少讀者的歡迎,今收錄出版為書。
一九七九年春天,師父自臺灣再度赴美,居無定所,流浪街頭一個多月後,先於紐約市皇后區租屋成立禪中心(Chan Meditation Center),是年秋天發行《禪通訊》。入冬後遷入購置於艾姆赫斯特(Elmhurst)的一棟二樓建築物中,...
目錄
譯者序
第一部 需要修行嗎?
需要修行嗎?
佛性與無明
為什麼眾生是眾生?
第二部 禪修之路
茶話
悟後的世界
釋迦牟尼佛的大願
耕耘心田
苦修
死亡的難題
放下
禪修的必備條件
修行的態度及修行的結果
第三部 路上風光
禪、禪修和神祕主義
觀空五層次
禪修的四大障礙
對於開悟的三種錯誤觀念
空性與孤獨
空與有
第四部 本來面目
自心淨土
正確的心態
「無心」思
主在什麼處?
是夢?是醒?
萬法唯心造
譯者序
第一部 需要修行嗎?
需要修行嗎?
佛性與無明
為什麼眾生是眾生?
第二部 禪修之路
茶話
悟後的世界
釋迦牟尼佛的大願
耕耘心田
苦修
死亡的難題
放下
禪修的必備條件
修行的態度及修行的結果
第三部 路上風光
禪、禪修和神祕主義
觀空五層次
禪修的四大障礙
對於開悟的三種錯誤觀念
空性與孤獨
空與有
第四部 本來面目
自心淨土
正確的心態
「無心」思
主在什麼處?
是夢?是醒?
萬法唯心造
商品資料
出版社:法鼓文化出版日期:2023-02-09ISBN/ISSN:978957598981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4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