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教師都有共同的工作目標和理想,
也都會遇到相同的問題和疑難……
願本書能使每位教師重新思考,
使他們用全新的視角審視教師職業,
進而調整思路,明確自己的追求目標!
這本書不是成功者的經驗,而是普通教師的心聲!
【校長談智育】
儘管人們不可能對一切事物都有興趣,
但是任何人都可能對某件事產生興趣。
有知識的人要對各種思想保持敏感,他不會與世隔絕,更不會心胸狹隘。他的興趣一定很廣泛,政治、宗教、科學、歷史或文學等方面都有涉獵;他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如果沒有機會發表意見,他會安心傾聽他人之言;他不會受制於一本新書、一篇分量十足的文章或外行者不負責任的鼓噪。
智育的目的不是把每個人都培養成文學名士或大師,
而是應著眼於發展個人興趣、評判能力和專業方向。
【校長談創造力】
只要在儀表和言行方面能遵從傳統和常規,
其他同學很少費心關注某學生的內心世界。
同學雖然不在意,但教師的態度卻十分關鍵。學生上學後就被置於特定環境之中,在獨立人格尚未形成之際,其心智不足以產生重要作用,而外來的影響卻在發揮持續作用。教師應敏銳地察覺到學生反映出的獨特性並給予同情或幫助。教師要關心學生讀什麼書、有什麼理想和訴求,必要時能坦白心聲、暢所欲言。
傳統、制度以及常規無法湮滅高階的創造力,
真正值得擁有的創造力屬於人的頭腦和心靈。
【校長談奉獻精神】
社會把孩子託付給了學校,
無論是智力或心靈的成長,
教師都必須給出明確指引。
若一位教師認為自己是智者,或是「監獄看守員」,他的態度就會變得憤世嫉俗、僵化苛刻。死板的人不受歡迎,而憤世嫉俗的人更可惡,但是很多教師經常出現這種傾向,他們向學生傳授與自身價值觀不相符的內容,並把學生妖魔化,總想盡可能用最小的付出和最少的氣力完成工作。如果教師已意識到了這種情緒,那他便無法為事業做出什麼貢獻了,應讓位給那些能為教師職業帶來更多希望和熱情的人。
教師應自我約束和自我激勵,而非一味控制和驅使他人,
執教過程中要把難免的失敗和丟臉的事情視為經驗教訓。
★本書特色:本書摘選自伊頓公學校長愛德華‧利特爾頓的教育理論和演講。利特爾頓認為教學過程並非孤立的心理分析或科學推演,而是始終脫離不開人的參與,注定受到參與者性情的影響。此書的一大特點是作者坦率地記錄了實踐中的真情實感和直接經驗,並提出基於既有經驗和實踐驗證過的建議。
作者簡介:
愛德華‧利特爾頓(Edward Lyttelton,西元1855~1942年),英國教育家。他在伊頓公學畢業後,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深造。曾任威靈頓公學副校長、黑利伯瑞學院校長、伊頓公學校長。任職期間對學校教育機制做了大量改革,為伊頓公學走向現代化教育體系做出重大貢獻。
胡彧,資深撰稿人。編譯有:《好孩子是這樣教育的》、《節儉決定幸福》、《締造帝國經濟的50位巨人》、《品格》、《立足商界》、《理財智慧書》等多部外國圖書。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概論
我們必須承認社會對教師職業始終抱有一定的偏見,認為沒有本事的人才去當教師。教師在所有行業中被視為文化層次較低的一類。毫不客氣的講,教師都難成正果,所以那些才華出眾或者志向遠大之士不會選擇教師職業。我們不能說這種觀點低俗。擁有遠大抱負是優秀的特質,如果一個人能認知到自己的才能,心存進取之志,又有果決之意氣,同時具備領導意識,很有主見,那麼此人絕非池中之物,定能成就一番大事業。很多人追求事業成功的主要動機是出於虛榮心理,希望得到他人的讚許和羨慕。此外,人們也渴求權勢、地位和利益,夢想著能在政壇、商界或社會上占有一席之地。我們不一定把這種追求定義為低俗,但重要的是一個人能否光明正大的實現自己的理想,或者是否希望從中謀得回報和酬勞。古羅馬詩人賀拉斯所說的那種「聲名鵲起而備受關注」的境遇正是年輕人極力追求的目標。能夠得到尊敬和禮遇,或者居高臨下的發號施令,表面上看的確令人嚮往。可是那些所謂的成功人士在獲得名利和權力後卻常常覺得很無聊,別人的順服只是流於形式。儘管聲名顯赫之人可能失去名利地位,變得一文不名,可是成功人士很少能夠泰然處之。如果虛偽的否認權勢和地位的魅力和個中滋味,一定被人理解為愚蠢之極。惶恐的道學家們雖然一再告誡過世人,但是人性時常受名利場左右,誰也不能免俗。
然而,從事教師職業的人不可能在名利場上有太大的收穫。如果喜歡發號施令,他們可以向校長的位置努力。等到精力和銳氣漸退,對付頑童所必須的機敏和幹勁消磨殆盡後,他們可以轉到更為成熟穩妥的領域,比如進入教會,從教區牧師做起,爬升到大主教的位置也未可知。但是世俗的普通教師幾乎與牧師職位無緣。他們必須有這樣的心理準備:所有的生活重心都將圍繞著教師工作。教師一定要準備好應付各種艱難困苦,這也是該職業明顯的劣勢。教師必須不留情面的堅持精準的原則,年復一年的不斷糾正同樣的錯誤,向幼稚的心靈灌輸大量枯燥的、自己也認為是毫無意義的東西。教師要準備好應對各種利益對心智的擠壓,而且這種擠壓幾乎擺脫不掉;還要不斷應對不同人的各種思想,它們可能沒有任何道理、知識性和趣味性。教師必須一直克制內心強烈的衝動,工作中不斷追本溯源,返回到原點。如果想要成為好老師,他的頭腦容量一定很大,必須有能力組織龐雜的知識,善於化腐朽為神奇。
如果在寄宿學校任教,教師必須扮演伙食管理員或旅館經理的角色,準備面對繁雜的日常瑣事,而且那些瑣事會逐年變得日益棘手。只有工作熱情根本無法使本職業鍍上耀眼的光環,部分原因是學校必須為一大群人提供食宿,而收費卻總也抵不上成本。
教師在和同齡人互動過程中,必須接受一個現實:他們與主流社會有些格格不入,在別人眼中是令人討厭的傢伙。周圍人對獨斷專行、喜歡說教的教師抱有戒備心理。人們自然而然的把教師視為傳教士一般的人物,認定他們因循守舊,終日一本正經的戴著假面具。
教師不可能積存下大筆的財富,除非原來就很有錢,然後自己創辦私立學校。即使那樣,如果沒有天生的領導能力和穩定可靠的人脈關係,他在事業上也要承擔很大的風險。
以上都是當教師的直接劣勢。我們必須承認這些劣勢不容小覷。
下面再說當教師的外在優勢。一所優秀公學的教師身分直接代表著個人才能。這本書針對的正是那些好學校的教師。他們的生活很有規律,也有很多健身機會,所以健康基本無虞;婚姻方面的前景比較樂觀;可以享受美妙的假期;與可愛的孩子相處也很有意思;朋友圈子會逐漸擴大;和名校掛鉤能增添個人的榮耀,因為這樣的學校能使人產生愛國精神、慈愛情懷和自豪感,代表著傳統和希望,有著悠久的歷史、鮮活的現在和光明的未來。
我們簡單思考一下人們是如何看待教師職業的。與其他職業相比,人們更傾向於認為那些沒有什麼事業追求的人才從事教師工作。每年都有一大批年輕人考入大學學習。他們很清楚自己必須要掌握一門謀生方式,可是如何實現目標卻沒有明確安排。他們當中有的想成為公務員,有的想成為律師、進入文壇、去大學任教或者經商,但也有很多大學生願意當中小學教師,也有人想當醫生、工程師、牧師或從軍。無論怎樣,進入大學後就要開始制定人生規畫。還有一種說法,雖然少數人會出於傳統或個人偏好,注定要當老師,但是更多的人則存在這樣的模糊意識:一旦所有的門路都走不通,教師職業成為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姑且不評論這些人的動機,就是前面的那些有志從教的年輕人也是鳳毛麟角。很少有人具備對教師職業的強烈渴望或熱情。大多數人的認知都是模糊不清的,只不過他們的反感不那麼強烈而已。他們在教過自己的老師身上體會到這一職業的成就感。因為教師在本職工作中投入了大量時間,所以孩子們唯一能近距離審視評判的職業只有他們的老師。即使學生在家裡接觸的都是專業人士,他們一般能見識到家人的生活本色,也就是工作以外的本來面目。可是他們只能在上學期間接觸到老師,而且其影響力要持續幾年時間。即使這種情景不能激發出學生的主動熱情──英國中小學裡的情景大體如此──無論如何也不會引起他們對教師職業的極大反感。其實教師的生活並非沒有一點吸引力。一些年輕人喜歡這一職業的原因之一就是能連續得到鍛鍊身體的機會,而其他方面也不見得無法忍受。即使面對人數不多的學生,教師的精細控制力能得到持久的鍛鍊,他們可以在管束學生的過程中體會一下權勢的作用。英國人的骨子裡都有一種強烈的權力欲和支配欲。此外,人們越來越明顯的認知到教師的整體形象還是可敬、幽默和睿智的。教師職業雖然不能激發很高的熱情,但絕對不會讓人留下卑鄙、令人不齒的印象。
我們必須牢記這一點,只有少數人在謀求職位時能真正抱著盡職盡責的工作熱情。大多數人則希望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如果某一職業的前景注定是慵懶無為,只能得到個別人的垂青和認可,那麼多數人就會樂享逍遙安逸。問題是教師在工作中能否產生從事一項偉大事業的責任感呢?答案無疑是肯定的。
一直到最近,沒有強烈事業心的牧師還是大有人在的。儘管存在些許的不自由,只要別人看不出來他們是頑固的無神論者,他們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和鄉紳一樣舒適安穩。很多牧師都是如此,因為沒有太大的工作壓力,所以他們既有參與體育活動、結交閒適友人的機會,也有從事園藝勞動的時間。他們沒有拯救靈魂或普渡眾生的責任感。多數情況下,他們很清楚教友們只想從他們那裡得到某種精神上的安慰。可是他們常常成為受人敬仰的牧師,都是真誠、友善、坦率和德高望重的形象。他們也會發現只要能和周圍人拉近關係,任何職業都可以感化人心、觸動靈魂。目睹了人世間的貧困、痛苦和死亡,人們的內心必定受到很大觸動。隨著時光推移,這樣的牧師即使沒有修練成聖徒天使,其心境也會變得恬淡泰然。入行之初,禮拜儀式上誦讀的每一句禱文對他們來講毫無意義,後來卻洋溢著聖潔的溫情。
教師也是同樣情況。如果能夠謹慎細心、盡職盡責,並富有同情心,那麼他們的個性將會得到豐富,精神境界也將得到提升。這是其他行業所比不了的。在教師看來,履行既定職責是情非得已,所以只能在業餘的閒暇時間去滿足個人興趣和愛好的追求。各種工作難題會意想不到的匯集到他們的案頭,就像誤入小人國的格列佛,一覺醒來發現自己已被鍊子捆綁住了。那些小人的脾氣秉性表面上看差不多都一樣,但是格列佛知道他們其實個性迥異。後來他逐漸充當了小人們的引路者和指揮者的角色,心底裡的那份父親般的護佑本能復甦了。雖然他的營生不夠體面,為人冷漠、自私自利,後來卻發現自己的生活變得鮮活真實,所有的興趣和情感都被激發出來了,他對生活的真諦也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第一章 概論
我們必須承認社會對教師職業始終抱有一定的偏見,認為沒有本事的人才去當教師。教師在所有行業中被視為文化層次較低的一類。毫不客氣的講,教師都難成正果,所以那些才華出眾或者志向遠大之士不會選擇教師職業。我們不能說這種觀點低俗。擁有遠大抱負是優秀的特質,如果一個人能認知到自己的才能,心存進取之志,又有果決之意氣,同時具備領導意識,很有主見,那麼此人絕非池中之物,定能成就一番大事業。很多人追求事業成功的主要動機是出於虛榮心理,希望得到他人的讚許和羨慕。此外,人們也渴求權勢、地位和利益,夢想著...
推薦序
作者的話
首次在美國出版此書後,得到了大洋彼岸讀者們的喜愛,實為一件幸事。一直有人邀我再度付印該書。本人無不感激美國朋友對先前幾本拙著的厚愛,因此希望他們能惠澤其餘,也能認可這本書裡直抒胸臆的內容。在這裡我想說幾句寫作本書的背景以及涉及到的環境。
少年時我在伊頓公學就讀了七年時間,接著在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學習三年。兩所學校實為姐妹淵源,後者在當時無一不透出伊頓的特質和傳統。可以這樣說,伊頓的氛圍一直包圍著我的生活,也塑造了我的人生。後來回到伊頓當了一名校長,在那裡工作十餘年。那裡的生活非常充實豐富,卻沒有機會拓展個人的教育視野。本人毫無粉飾做作之意,但是我相信書中所提出的觀點或者那些摸索、累積的一家之言不一定能引起共鳴。在英國的公學體系中,伊頓並不是最突出的一所學校,但她一直在刻意堅守著社會和學科角度的獨立性。我個人以為別的學校不具備這種獨立性。正如書中所述,伊頓公學好像給人一種虛幻的形象:一方面提倡學生在思想和行為上表現出自由度;另一方面卻堅持讓教師絕對依從,教學內容不容改弦更張。只有在伊頓才會有那種特有的辦學方式。雖然我認為伊頓在某些方面需要做出調整,可是她的傳統特色及其合理的依從性更要得到加強,而不應進行弱化或改良。
對於多數學者來說,校長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時候,校長仍會從教育改革的視線裡完全消失,連教學策略和組織改進都是被拿來大談特談的創新點。幸好,針對提高學校效能的研究還是讓教育委員會重新注意到了校長的重要性。可惜隨後又有諸如縮減班級大小、強制標準化教育、教師領導、民主學校以及增加課程創新之類的策略接踵而至。全都聲稱自己是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最佳解方。
最近,校長又回到了人們的視線中。政策制定者們發現如果缺少校長的領導和督促,僅靠教師、考試和教科書是無法產出良好結果的。大量議案與提倡──聚焦與重新定義校長所扮演的角色──正在呼籲一種建立在關懷、學習與領導的基礎上的校長身分。
此外,我也認為所有的在校教師都有共同的工作目標和理想,都會遇到相同的問題和疑難。教學過程不是孤立的心理分析或科學推演,始終脫離不開人的參與,注定受到參與者的性情的影響。此書的一個特點是坦率記錄實踐中的真情實感和直接經驗,即使提出一些試驗性的意見,也絕不會墨守他人的成規,而是提出基於既有經驗並由實踐驗證過的建議。
作者的話
首次在美國出版此書後,得到了大洋彼岸讀者們的喜愛,實為一件幸事。一直有人邀我再度付印該書。本人無不感激美國朋友對先前幾本拙著的厚愛,因此希望他們能惠澤其餘,也能認可這本書裡直抒胸臆的內容。在這裡我想說幾句寫作本書的背景以及涉及到的環境。
少年時我在伊頓公學就讀了七年時間,接著在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學習三年。兩所學校實為姐妹淵源,後者在當時無一不透出伊頓的特質和傳統。可以這樣說,伊頓的氛圍一直包圍著我的生活,也塑造了我的人生。後來回到伊頓當了一名校長,在那裡工作十餘年。那裡的生活非常充實豐...
目錄
導言
作者的話
第一章 概論
第二章 教師的培訓
第三章 紀律約束
第四章 教學活動
第五章 工作任務
第六章 智育
第七章 美育
第八章 從固定思維到成長思維
第九章 論創造力的培養
第十章 讚揚
第十一章 舍務管理
第十二章 結合工作調整結構
第十三章 體育
第十四章 時間管理
第十五章 休假
第十六章 社交
第十七章 信仰的儀式感
第十八章 言傳不如身教
第十九章 品德修養
第二十章 自律
第二十一章 奉獻精神
第二十二章 靈魂的昇華
導言
作者的話
第一章 概論
第二章 教師的培訓
第三章 紀律約束
第四章 教學活動
第五章 工作任務
第六章 智育
第七章 美育
第八章 從固定思維到成長思維
第九章 論創造力的培養
第十章 讚揚
第十一章 舍務管理
第十二章 結合工作調整結構
第十三章 體育
第十四章 時間管理
第十五章 休假
第十六章 社交
第十七章 信仰的儀式感
第十八章 言傳不如身教
第十九章 品德修養
第二十章 自律
第二十一章 奉獻精神
第二十二章 靈魂的昇華
商品資料
出版社: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3-02-01ISBN/ISSN:978626357002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2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