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獲得20位心理學大師的心靈處方
★幫助你了解自己,輕鬆解開長久困擾我們內心的20個人生問題
★有趣易懂,是普通讀者“心目中的心理學”
●為什麼我們總是愛抱怨原生家庭?
●每天過得很沮喪怎麼辦?
●我們什麼時候需要去做心理諮詢?
●要想成功,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的是什麼?
●完美的愛情究竟是什麼樣的?
本書聚焦現代人的人生困惑,從心理學大師的角度探討我們面臨的人生問題,並給出心理學的解決方案。
★學習一點心理學,進而瞭解自身、影響他人、更好地適應職場和生活。
每個人在面臨人生的困境、抉擇、低谷以及日常問題時,往往都希望看看「智慧長者」們會怎麼說、怎麼做。
作者針對當下人人都關心的那些重要又日常的問題,精心挑選了20位「頂尖」心理學家,在對他們的心理學研究成果和生平軼事的詼諧講述中,為讀者找到解決愛情、職場、養育、社交、心靈等方面人生問題的良方。
★全書分為「自我與成長」、「情感與兩性」、「溝通與社交」三大部分。
其中每個話題下的問題都由該領域的祖師爺或領軍人來回答,並基於本地讀者的心理習慣,採用「以問題為先導,從人物和故事入手」的方式謀篇佈局。這是有料、有趣又有用的科普參考書籍。
◆自我與成長解答大師
原生家庭→弗洛伊德 、自我發展→埃裏克森、自我實現→馬斯洛、行為
主義→斯金納、自我測試→高爾頓、心理諮詢與治療→榮格、腦與意識→
加紮尼加
◆情感與兩性解答大師
積極心理→塞利格曼、理性腦與情緒腦→海特、緩解焦慮→卡巴金、職場
戀情→華生、心流→希斯贊特米哈伊、兩性→斯滕伯格
◆溝通與社交解答大師
當事人中心→羅傑斯、兒童心理→皮亞傑、社會影響→米爾格拉姆、勝任力
→麥克萊蘭、影響力→霍爾、認知失調→阿倫森、文化心理→馬庫斯
★獻給四大族群的人生指引:
◆心理學專業人士:學習專業心理學知識,也可以用於教學。
◆大眾讀者:了解心理學和新觀點,以科學解決生活難題。
◆中青年職場人:輕鬆處理人際關係,掌握職場生存法則。
◆終身學習者:拓寬認知領域,提升核心競爭力
希望讀者通過閱讀本書,能認識一些心理學大師,瞭解一些心理學理念,從而化解人生的困惑,重新發現生命的意義,做一個明白的、幸福的、不糾結的人。
作者簡介:
遲毓凱
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委副主任,擅長講故事的心理學科普作家。
主要研究實驗社會心理學和學校心理學。擁有20年大學心理學教學經驗,常年在大學為高級經理人兼職講授管理心理學與積極心理學。無論面對哪些人群,教授什麼樣的課程,都能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感染聽眾。被華南師範大學學生票選為“我最喜歡的老師”。
著有《爆笑吧!心理學大神來了》、《學生管理的心理學智慧》等作品。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黃之盈|暢銷作家、諮商心理師
高詩佳|暢銷作家、說故事訓練師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趙介亭(綠豆爸)|可能幸福學院創辦人
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好葉|YouTuber、作家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郝旭烈│暢銷書作家、企業知名財務顧問、講師
陳煥庭│起初國際有限公司執行長
陳鴻彬|諮商心理師
李偉文|暢銷作家
校長的黑板石 版主
張榮斌|臨床心理師、張心理師的運動處方箋
名人推薦: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黃之盈|暢銷作家、諮商心理師
高詩佳|暢銷作家、說故事訓練師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趙介亭(綠豆爸)|可能幸福學院創辦人
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好葉|YouTuber、作家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郝旭烈│暢銷書作家、企業知名財務顧問、講師
陳煥庭│起初國際有限公司執行長
陳鴻彬|諮商心理師
李偉文|暢銷作家
校長的黑板石 版主
張榮斌|臨床心理師、張心理師的運動處方箋
章節試閱
我們什麼時候需要去做心理諮詢
很多關注心理學的人最感興趣的問題可能就是心理諮詢了,但很多人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都遇到了問題。比如:“ 我最近壓力大,有點困惑,需要去做心理諮詢嗎?做心理諮詢是不是就等於承認自己有病了?”等到終於決定要去做心理諮詢了又會問:“ 我該去哪兒找可靠的心理諮詢師呢?”
提到心理諮詢,大部分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佛洛伊德,第二個就是卡爾.榮格。我們在第一節課已經“請”出了佛洛伊德 ,這一節課我想談談榮格。榮格是分析心理學的創立者,繼佛洛伊德之後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當下中國心理諮詢界比較喜歡的一個人物。
榮格本人對道教、《易經》等中國文化十分感興趣,他的一些觀念和理論也與中國文化有一些聯繫。因此,許多人熱情地將榮格的著作以及後來發展的沙盤遊戲、曼陀羅繪畫等心理諮詢技術引入了國內。
榮格的曼陀羅和沙盤遊戲心理療法
談榮格離不開佛洛伊德 。本來,榮格是佛洛伊德指定的精神分析“王儲”, 應該是精神分析新一代的領導核心,但俗話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榮格在一些觀念上與佛洛伊德實在談不攏,再加上一些個人恩怨,兩個人最終徹底斷絕了聯繫,分道揚鑣。
和佛洛伊德鬧翻了之後,榮格眾叛親離,整個人心態不穩,精神也出現了問題,一度備受幻覺折磨而瀕臨崩潰。要知道,幻覺體驗是聽到了、看到了本來不存在的東西,在現在的醫學界看來,這是判斷精神分裂的一個重要指標。也就是說,榮格那時候其實進入了精神分裂狀態。不過,大師就是大師,在這種狀態下,榮格不打針、不吃藥,開始玩遊戲了。
榮格玩的當然不是iPad,而是他小時候玩過的搭建遊戲,他很愛玩,所以在玩的過程中,他的想像連綿不斷地湧現出來。一段時間之後,榮格發現,當他設法把情感轉化成意象的時候,他的內心就會感到平靜和安寧。既然如此,那就主動點想吧。就這樣,榮格的代表性心理治療手段—積極想像誕生了。
榮格是這樣描述積極想像的:
從任一意象作為起點,全神貫注於此意象,密切觀察這個意象如何展開,如何變化。不要試圖去改變它,以`無為' 的態度觀其自發變化即可。依照此種方式貫注於任何心理意象,最終都會發生一些變化。你一定要耐心行事,不要忽然從一個主題跳至另一主題。緊緊抓住你所選取的一個意象並等到它自發變化為止。記下這些所有的變化,讓自己融入意象的發展變化之中,如果這個意象可以說話,那麼就對它訴說你的心聲,並傾聽它的回應。
簡單解釋一下,榮格宣導的是,當一個人為某件事感到情緒不穩、揪心難受的時候,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意象上,它可以是一張照片、一個聲音、一幅畫或其他物體,使它變得鮮活起來,然後再面對它,與它對話,並進行反思, 最終達到心靈的寧靜。在榮格的概念中,積極想像不是我們所說的“想點積極的事”或“心態陽光一點”之類的,而是主動調用心理能量,將情緒賦予意象,它更多的是強調主動並積極地動用自己意識的力量,來展開和無意識的對話。
情緒意象化以後,會形成一種什麼樣的意象呢?沒有方向的胡思亂想可不行。榮格本人及其後繼者由此引出了一系列的心理療法:可以是畫一幅畫,曼陀羅繪畫療法由此而來; 也可以是在沙堆上玩搭建,流行於國內的沙盤遊戲療法便接踵而至;甚至可以是黏土塑形、跳舞、寫作,等等。借助一些表達性媒介,後來有人發展出一些充滿意象標記的心理療法,這些心理療法都與榮格最初的積極想像有關。
從榮格的理論發展而來的曼陀羅繪畫,就是當下流行的一種典型的藝術治療手段。通過觀察個體自由繪製的一些抽象的圓形圖案,即曼陀羅,便可以探查其無意識的心理活動。榮格認為,這種藝術表現形式是一種自我治療作業, 它不僅可以喚醒人們無意識中的沉睡原型,也有助於人們尋找內在喜悅、內在秩序和生命的意義。個體在繪畫中積極想像,從而重新找回自我,完成自我療癒和成長。
而基於榮格理論發展而來的沙盤遊戲療法,已成為國內心理療法的“當紅炸子雞”, 許多心理諮詢師都在使用這種方法,許多機構,包括學校的諮詢室也都配備了相關設備。在沙盤遊戲療法中,個體選擇不同的沙具並隨心安置在沙盤中,一個個沙具和一個個情景都成了富於象徵意義的意象。個體可以通過沙盤遊戲,主動地以某種恰當的象徵性方式把無形的心理事實呈現出來,進而體驗並領悟這些意象及其象徵意義,實現對無意識乃至對整體心靈的溝通,從而獲得治療與治癒,實現創造與發展。
不過,使用積極想像以及相關諮詢技術時,有以下兩點要注意。
第一,榮格當初為了專心探討自己的潛意識,有意識地記錄了自己的幻覺狀態,放任自己沉浸於幻覺,並積極誘發自己的幻覺,進行所謂的“與潛意識對話”, 從而進行自我分析。對於這一點,大家一定不要學,榮格是大師,有“ 練過”,能自由地游走於正常意識與幻覺之間,一般沒“練過” 的人進入幻覺後很容易回不來,就成精神病了。為什麼藝術家和精神病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就是因為一些藝術家常常游走於自己的幻象世界,假如哪一天回不來了,就成精神病了。
第二,因為榮格是大師,所以他的心理治療對象是社會成功人士,這些人成就顯赫,社會生活令人豔羨,但對生活失去了熱情,感覺空虛而無意義。所以,除了積極想像以外,榮格的治療思想中也充斥著宗教、占星及中國的禪宗和《易經》等內容,以此來幫助對方建構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所以說,榮格的心理治療理念和技術,既充滿魅力,又暗含危險,一不小心可能會跑偏。
每一種心理療法都有其適應證和適用人群。對一些有錢有時間又有文化的人來說,榮格的心理治療理念和技術可能是適用的,但對一個沒有文化的鄉村老嫗來說,農村“求神問卜”的做法比精神分析可能更有用。因此,在心靈療救過程中,不迷信某個人和某種療法是非常必要的。
那麼,在當今時代,我們應該接受什麼樣的治療呢?到哪裡去找可靠的心理諮詢師呢?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解決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什麼時候需要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什麼時候需要找諮詢師
心理問題人人都有,許多人都有不順心、不愉快,甚至徬徨苦悶的時候。那麼,這時候需要向心理諮詢師求助嗎? 對於這個問題,許多專業人士可能會從專業的角度回覆: “任何時候去諮詢都可以,就像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家庭醫生一樣,最好每個人也都有一個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以便隨時可以得到心靈上的幫助。”
然而,如果讓我從現實的角度來回答這一問題,我的答案是“不一定”。 因為並不是所有的心理問題都需要進行專業的心理諮詢。不妨做一個類比:你感冒了會去醫院嗎?去醫院當然可以,讓醫生開點藥或打點滴,抑制感冒症狀,這樣可以快點好起來。不過我相信,許多人感冒後的第一選擇不是去醫院,而是清淡飲食,多喝水,睡上一大覺,等待身體自我康復,並不那麼著急去醫院。
有這麼一個笑話,一個過於注重身體的人劃了點小傷, 就急急忙忙地去醫院,要求醫生趕緊處理,醫生則調侃道: “幸好你來得早,來得晚點,傷口都癒合了。”
因此,就如同感冒了不一定要急著去醫院一樣,心理有了困擾也不一定必須去找心理諮詢師。比如,假如你被女朋友甩了,雖然內心苦悶,但你並不會立即去尋求專業的心理援助,而可能會找三五好友,喝喝唱唱,宣洩一下也就過去了,等過兩天精神回來了,可以去找新的女朋友了,這種情況下,當然沒有必要去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了。其實大部分人的大部分問題,找“張哥李姐”就可以解決了—兩個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勝過一兩個好的心理諮詢師。
我們還用身體健康做類比:如果你不是普通感冒,而是重感冒,甚至已經是肺炎了,你還不去醫院嗎?這時候,去醫院看病基本就是必然的選擇了。心理問題也一樣,到了一定的程度,就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了。那麼,“一定” 程度到底是什麼樣的程度呢?
對於心理問題的診斷,不同的心理障礙、心理疾病有不同的專業指標,本堂課無法一一展開。不過,我可以告訴大家一個大致的自我診斷標準:首先,自己在心理上真的很痛苦,並不是在無病呻吟;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種痛苦已經干擾到你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了。
比如我們剛才談到的失戀,每個人失戀之後都會頓生煩惱,心情低落。這時候,一般人會尋求一些自助措施,比如轉換一下注意力,或者和好朋友聊一聊,如果得到了緩解, 就不用尋求心理諮詢了。不過,如果失戀引發的情緒失調, “自助無法,求助無門”, 始終無法得到緩解,而且已經導致你無法正常工作和學習了,這時候就需要尋找專業諮詢了,哪怕要花些錢,也是應該的。
總之,當你的心理煩惱已經無法自癒,甚至影響了你的正常生活,那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尋找專業人士的幫助。
如何尋找可靠的心理諮詢師
那麼,你適合什麼樣的心理療法呢?每個人的選擇都有所不同,這裡就不再具體一一解說了。但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換種提問題的方式:在實際生活中,到哪裡才能找到可以解決你自身狀況的心理諮詢師呢?
以下是我的個人建議。如果你是中學生或大學生,可優先選擇學校裡的諮詢中心,因為它是免費的,CP 值最高, 不妨充分利用起來。別讓諮詢老師閒著了。現在學校的心理諮詢中心一般都有諮詢服務,但不開藥。其次,如果以你可以去醫院的心理科,醫生一般會開藥。最後,如果你不想吃藥,可以找社會上的諮詢機構,但這些機構魚龍混雜,只能自求多福了……
學校、醫院、社會機構都有類似的心理諮詢服務,為什麼先去學校諮詢中心呢?因為就這3 種機構而言,學校心理諮詢中心的水準雖然不一定是最高、最專業的,比如有時候給你做諮詢的可能是一個經驗並不豐富的碩士或博士,但絕對不是最差的。原因如下:
在學校裡做諮詢的老師至少有研究生學歷,起碼也算相關的專業人士,雖然個別的水準可能也一般;
學校諮詢沒有收費壓力,不須付費;
學校裡的心理諮詢中心不會亂來,即使諮詢出了問題,跑了和尚跑不了廟;而且學校從自身名譽考慮,也不允許他們亂來。
當然,醫院心理科的諮詢治療都很專業,但一般來說, 只要去醫院,醫生就會開藥,這既是醫生解決問題的習慣性思路,也是藥房經濟壓力的使然。假如你失戀了去尋求安慰,醫生問了一系列症狀之後開了百憂解,然後讓你走,也很正常。所以你去醫院諮詢,醫生談話少、開藥勤。並不是說吃藥不好,該吃藥的時候就吃藥,但如果不吃藥也能解決問題,還要去吃藥,就沒必要了。所以,學校心理諮詢排第一。
再來說說社會機構的心理諮詢情況。這些機構是市場化運作的,我個人認為,當前國內諮詢水準最高的或許就在這些機構當中;但水準最差的,肯定也混跡其間。當下,國內的心理諮詢市場並不規範,良莠不齊。如果你瞭解這些機構,那麼問題不大;但如果你對市場化心理諮詢機構一無所知,花費巨大卻效果不彰,就得不償失了,還是謹慎為好。
基於以上考量,對於心理求助,我的建議順序是:“親朋好友”—學校心理諮詢中心—醫院心理科—社會心理諮詢機構。
最後說回榮格,雖然本講說了一些榮格的“壞話”,但他能成為大師,絕非只是浪得虛名或“久病成良醫”。榮格的諮詢水準也是大師級的。當年,在美國,有一位富婆患有社交恐懼,萬里迢迢來找榮格,諮詢了一小時後,榮格對她說:“這次結束了,等下周再約。”富婆問道:“ 我這麼遠來了,一周才一小時,我平時乾等著你啊?”榮格回覆說:“要不你買張火車票,圍著阿爾卑斯山轉轉吧。”之後,這位富婆上了火車。由於她一個人閒得實在難受,便開始找人說話,結果社交恐懼消失了。
我們什麼時候需要去做心理諮詢
很多關注心理學的人最感興趣的問題可能就是心理諮詢了,但很多人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都遇到了問題。比如:“ 我最近壓力大,有點困惑,需要去做心理諮詢嗎?做心理諮詢是不是就等於承認自己有病了?”等到終於決定要去做心理諮詢了又會問:“ 我該去哪兒找可靠的心理諮詢師呢?”
提到心理諮詢,大部分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佛洛伊德,第二個就是卡爾.榮格。我們在第一節課已經“請”出了佛洛伊德 ,這一節課我想談談榮格。榮格是分析心理學的創立者,繼佛洛伊德之後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當下中...
推薦序
人生的困惑像一顆又一顆的球,隨著時間的流逝,說來就來,以各種形式,往自己生命中拋來。讓人冷不防,措手不及,疲於奔命。困擾如同迷霧般,層層的籠罩在自己的內心上空。我們被困住了,心急了,心慌了,心累了,時而想豎起白旗,向人生投降。人生的課題好大,讓自己處在原地,茫然不知所措。無論是面對自我與成長,情感與兩性,溝通與社交,這一切在在的影響著自己的生活、工作、學業、感情以及未來。我們想要尋求答案,但在茫茫的知識領域裡,卻是愈追尋,愈迷失,帶來更大的困惑,把整個人框住了。時而令人感到窒息,時而挫折想要放棄,無助感、無力感,如潮浪般襲擊而來。人生的困惑,許多的答案、方向和思考,盡在心理學當中,等待我們一一的探索,覺察,理解,以及找出相對應的解惑之鑰。
別著急,別慌張,閱讀《20位心理學大師的人生必修課:先解決心理問題,才能解開人生困惑》頓時讓人豁然開朗。你不用為了心理學的艱澀理論耗費腦筋,藉由佛洛伊德、埃里克森、馬斯洛、斯金納、高爾頓、榮格等心理學大師的經典研究成果、生平軼事等,讓您能夠心領神會。閱讀這本書,就如同手上握著一串鑰匙,讓自己從容優雅的面對人生的困惑與解答,讓自己更加的了解自己,從而獲得生命的意義。
_____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人生的困惑像一顆又一顆的球,隨著時間的流逝,說來就來,以各種形式,往自己生命中拋來。讓人冷不防,措手不及,疲於奔命。困擾如同迷霧般,層層的籠罩在自己的內心上空。我們被困住了,心急了,心慌了,心累了,時而想豎起白旗,向人生投降。人生的課題好大,讓自己處在原地,茫然不知所措。無論是面對自我與成長,情感與兩性,溝通與社交,這一切在在的影響著自己的生活、工作、學業、感情以及未來。我們想要尋求答案,但在茫茫的知識領域裡,卻是愈追尋,愈迷失,帶來更大的困惑,把整個人框住了。時而令人感到窒息,時而挫折想要放棄...
作者序
20 位心理學大師,解答你的人生困惑
人生問題多是心理問題
作為一名大學心理學老師,我學習和研究心理學近30 年,同時也長期在大學、機關、企業等各種機構,向各界人士普及心理學知識。說起心理學,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是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 。確實,這並不是行內人士的自吹自擂,而是當下心理學儼然已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門學問。各種社會話題都離不開心理學工作者的參與,各類媒體也在探討各種問題背後的心理動因……學習一點心理學,進而瞭解自身、影響他人、更好地適應職場和生活,也成為現代人自然而然的想法。現在,心理學基本已成為成功的必需要素,是居家的 “必備良品” 。
然而,仔細探究後會發現, “心理學熱” 背後展現的是
另一個命題:人生問題背後隱藏著諸多心理因素。時代在變遷,在如今的社會背景下,我們的物質需求基本得到了滿足,開始順理成章地追求更高的精神滿足,包括親情、友情、愛情以及家庭、事業、人生,但滿足口腹之欲易,要想心靈豐盛難。
國學大師梁漱溟曾提出著名的人生3 大問題:人對物的問題、人對人的問題和人對自身的問題。人對物的問題指的是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問題;人對人的問題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關係問題;人對自身的問題則包含內在心靈與外在欲望的關係問題。梁漱溟認為,只有解決了這3 大問題,生命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解放和自由。其實這3 大問題背後都是心理學問題:人對物的問題基本是個人能力問題; 人對人的問題基本是人際關係問題;人對自身的問題則是典型的自我心靈問題。無獨有偶,在心理學研究中,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Edward Deci)等人就提出了人的3 種基本需求,包括勝任需求、關係需求和自主需求。這3 種需求基本與梁漱溟的3 大問題一一對應:勝任需求指向一個人的謀生能力;關係需求指向一個人的人際交往水準;自主需求則指向一個人對身心自由的追求。
人生困惑一直是心理學探討的課題。心理學從誕生之時起,解決心靈困惑、提升人類福祉就是其重要使命。無論是梁漱溟所說的人生3 大問題,還是由此引申出的人生諸多煩惱,古往今來的心理學家一直都在努力尋找解決方案。當然,關於人生問題和人生困惑,不僅心理學家在研究,哲學家、倫理學家以及思想教育工作者也一直在探討。但與哲學和倫理學等基於思辨的觀念不同的是,心理學對人生問題的解讀更多的是基於科學發現,所以心理學家給出的答案相對更科學、更細緻,提出的建議也更便於操作。本書聚焦現代人的人生困惑,在介紹相關心理學大師的基礎上,從大師的角度探討我們面臨的人生問題,並給出心理學的解決方案。
學了心理學為什麼不好用
許多人喜歡心理學,也讀了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甚至在網上學了不少心理學的課,但他們普遍的感覺是: “這好像不是我想像中的心理學,根本沒有解決我的人生困惑啊 !”
這確實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談心理學,必須先瞭解這門學科的特殊性。心理學是一門文化差異較強的學科。首先,它根植於西方的個體主義文化,邏輯起點是一個人的腦生理基礎、認知、情感、動機、人格等內容。而對於集體主義文化下的中國人而言,人們心目中的心理學是以人際互動為開端的。比如,心理學人與外行交流時,被問的第一個問題往往是:“ 你猜猜我在想什麼?” 專 注的是人際互動。來自東西方文化交匯之地—中國香港的心理學家邁克爾.邦德(Michael Bond)曾說:“ 心理學不幸是由西方人創建的,結果西方的心理學研究了太多的變態心理和個性行為,如果心理學是由東方文化下的中國人創建的,那麼它一定會是一門強調社會心理學的基礎學科。”
這種文化差異也是導致許多人看不進去心理學專業書的原因。那麼,我們能不能換種方式來學心理學,讓它既符合人性,又能滿足中國人的文化需求,而且學起來也不費力? 這正是本書努力的方向。
在本書中,我們採用不同於傳統教科書的方式,以問題為先導,從人物和故事入手。 “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 沒有大師就沒有今天的心理學。人們都喜歡聽故事,故事是人類文明傳承的主要方式,更符合人類最基本的認知特性, 通過故事和案例來學習,更能讓人獲益。而從概念和邏輯出發的學習則更抽象、更純粹,同時也更消耗認知資源,一般只適於高階的學校教育。
要理解和解決當下的一些問題,最方便和最實際的方法就是認識這一領域的一些大師,瞭解他們在自己獨特人生經歷中的所思、所想、所為,然後再審視今天的生活,這無疑具有啟示意義。大師們的人生和思考,其實是心理學精神的最佳體現。這也是本書謀篇佈局的策略。本書以現實人生問題為出發點,嘗試從人物和故事而非學科結構入手,希望以更符合傳播規律、更貼近人的認知特性的方式,通過“問題—人物—理論—建議”的結構,讓讀者瞭解本學科的一些關鍵人物,繼而理解其研究,並掌握學科精髓。對許多人而言,通過這種方式來學習,可能是最具CP值的路徑。
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你手中的這本《20 位心理學大師的人生必修課》,是根據以下思路展開的。
問題先導
科學心理學之所以難以征服大眾,一個主要的問題在於,它總是採用學科視角而非問題視角。很多心理學人更多的是採用嚴謹、科學的限定,從具體的學科概念出發,繼而引出龐大的心理學理論和主題,雖然科學性很強,但實用性不夠,畢竟不是每個熱愛心理學的人都需要通過研修心理學的專業知識才能獲得成長。所以本書以問題為先導,在保證專業、科學的前提下,讓所有內容都聚焦於當下,聚焦於現實中的人生問題。不脫離大眾,只談我們身邊的事,談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的典型問題。這些問題包括:
如何應對童年創傷?
如何把握人生的關鍵?
如何在職場中站穩腳跟?
如何通過心理學的學習提高個體幸福感?
…………
這些問題都是切實的問題,本書給出的答案也都是基於專業研究的答案,希望讓讀者能有切切實實的感悟和提升。
大師引領
本書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大師引領。我們在進入某個領域時,最需要的往往是專業人士的引領,就像許多人辦事時會先想: 有認識的人嗎?有 人就好辦事啊 !那麼,要通過心理學來解決人生困惑,你有認識的人嗎?當然了,認識遲老師不算。在本書中,遲老師會帶大家認識許多心理學界真正的大師。
歸根結底,任何一門學科都是由一些人、一些研究、一些理論支撐起來,某些人甚至撐起了它的半壁江山。沒有牛頓,經典物理學就無從談起;沒有門捷列夫,化學元素根本找不到家;沒有達爾文,進化論就不能成為一門學問。心理學也有一些靈魂人物,他們的觀念、思想甚至生活經歷左右著心理學的走向。所以,學習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必要先認識一些學科內的領軍人,這也是入門與否的重要標誌。讓讀者認識一些厲害的心理學人,瞭解心理學理論,能用心理學視角來理解人生,並增強幸福感,就是本書的目的所在。
那麼,在群星璀璨的心理學領域,本書會選擇哪些大師呢?現在社會上“大師”氾濫,也有一些人自稱“心理學大師”。 當然,我是不會“ 請”這 些人的。本書所選的,是心理學史上真正如假包換的大師,主要包括兩類人。
一類是經典意義上的心理學大師,他們都是美國心理學會專業人士票選出來的心理學界最有影響力的“上榜人物”,既有中國人熟悉的佛洛伊德 、榮格,也有大眾可能比較陌生的斯金納、華生等人。這些心理學大師通過理論和親身經歷,和我們一起探討了恆久的人生話題與心理學答案。另一類是當下具有“時代精神”( 黑格爾語)的心理學家。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心理學界有一些“當紅炸子雞”,他們的研究密切關注當下的生活,探討的多是當前人們精神生活的主題,他們本身也影響和改變著心理學的走向。我們要瞭解他們的人生體驗、人生觀點及給我們的人生建議。
有趣有用
從內容上來說,本書從心理學大師的視角觀察、理解人生困惑並尋找答案;從形式上來說,本書努力以輕鬆的方式傳遞這些知識內容。學習可以是快樂的,也應該是快樂的。在傳遞這些大師思想的同時,本書也會穿插一些逸聞趣事, 以便盡可能更輕鬆、更故事化地傳遞內容。好在有些心理學大師本身就是傳奇,他們的人生經歷充滿了故事性。在談及當下的人生問題時,本書也會講到相關心理學大師背後的故事,以便我們理解他們的理論,進而改善自己的生活。
總之,本書會盡可能地將心理學大師的理論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相結合,對生活中的一些真實問題,給出心理學解釋,並盡力提供解決方案。
我在書中不僅講why”, 即我們的生活為什麼會這樣, 而且會談how”, 即如何才能提高生命品質。比如,在談到童年經歷時,我會講佛洛伊德的相關理念,同時也會給出建議,比如如何消除童年經歷的不利影響;再比如,談到塞利格曼的積極心理學觀點時,我會給出如何構建自我積極心態的建議。
本書梳理了人生常見的20 個困惑,引出了20 位相關的心理學大師及其心理學理念,並穿插了他們的傳奇故事,最終從心理學角度給出建議和解決方案,儘量做到有料、有趣、有用。
從“大神來了”到大師登場
作為一名大學心理學老師,向公眾普及心理學知識是我的天然使命。我喜歡上網,也曾在網上利用各種形式來傳播科學的心理學知識。我印象最深的是,我曾在網上以故事的形式介紹心理學的重要人物和思想,並用一些小文章來宣傳心理學,沒想到這種自娛娛人的“八卦心理學”傳播方式受到了大家的喜歡,也引發了大量轉載和相關話題的討論。
在我看來,雖然我和身邊的心理學專家、學者皓首窮經,論文報告很專業、實驗嚴謹、資料充實,並發表在重要雜誌上,但始終是一種小圈子裡的遊戲,知道的人寥寥無幾,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馬斯洛語),心理學必須服務於公眾,這樣才有生命力。在知識和文明的傳播中,有人物,有故事,才更符合人性,進而才能有更大的影響力。
按照這樣的思路,我曾寫了一本書《爆笑吧 !心理學大神來了》,說的就是心理學大師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趣事和糗事,展示五光十色的心理學世界,很有趣味性。而《20 位心理學大師的人生必修課》除了兼顧趣味性,更希望從現實出發,深入大師們的思想深處,談談他們的人生經歷和研究對現實的意義,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與啟發性。
《爆笑吧 !心理學大神來了》從心理學大師的故事中選材,是以“ 大神、大仙”的 角度來看待他們的;而《20 位心理學大師的人生必修課》並不拘泥於此,選材的意義性大於故事性,重點在於這些大師的研究其生命力能否跨越時代, 能否對當下的生活有指導意義。可以說,《爆笑吧 !心理學大神來了》與《20 位心理學大師的人生必修課》相互補充, 又各自獨立。
總之,希望讀者通過閱讀本書,能認識一些心理學大師,瞭解一些心理學理念,從而化解人生的困惑,重新發現生命的意義,做一個明白的、幸福的、不糾結的人。
20 位心理學大師,解答你的人生困惑
人生問題多是心理問題
作為一名大學心理學老師,我學習和研究心理學近30 年,同時也長期在大學、機關、企業等各種機構,向各界人士普及心理學知識。說起心理學,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是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 。確實,這並不是行內人士的自吹自擂,而是當下心理學儼然已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門學問。各種社會話題都離不開心理學工作者的參與,各類媒體也在探討各種問題背後的心理動因……學習一點心理學,進而瞭解自身、影響他人、更好地適應職場和生活,也成為現代人自然而然的想法。現在,心理學基本已成為成功的必需要素,是居家的 “必備良品” 。
然而,仔細探究後會發現, “心理學熱” 背後展現的是
另一個命題:人生問題背後隱藏著諸多心理因素。時代在變遷,在如今的社會背景下,我們的物質需求基本得到了滿足,開始順理成章地追求更高的精神滿足,包括親情、友情、愛情以及家庭、事業、人生,但滿足口腹之欲易,要想心靈豐盛難。
國學大師梁漱溟曾提出著名的人生3 大問題:人對物的問題、人對人的問題和人對自身的問題。人對物的問題指的是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問題;人對人的問題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關係問題;人對自身的問題則包含內在心靈與外在欲望的關係問題。梁漱溟認為,只有解決了這3 大問題,生命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解放和自由。其實這3 大問題背後都是心理學問題:人對物的問題基本是個人能力問題; 人對人的問題基本是人際關係問題;人對自身的問題則是典型的自我心靈問題。無獨有偶,在心理學研究中,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Edward Deci)等人就提出了人的3 種基本需求,包括勝任需求、關係需求和自主需求。這3 種需求基本與梁漱溟的3 大問題一一對應:勝任需求指向一個人的謀生能力;關係需求指向一個人的人際交往水準;自主需求則指向一個人對身心自由的追求。
人生困惑一直是心理學探討的課題。心理學從誕生之時起,解決心靈困惑、提升人類福祉就是其重要使命。無論是梁漱溟所說的人生3 大問題,還是由此引申出的人生諸多煩惱,古往今來的心理學家一直都在努力尋找解決方案。當然,關於人生問題和人生困惑,不僅心理學家在研究,哲學家、倫理學家以及思想教育工作者也一直在探討。但與哲學和倫理學等基於思辨的觀念不同的是,心理學對人生問題的解讀更多的是基於科學發現,所以心理學家給出的答案相對更科學、更細緻,提出的建議也更便於操作。本書聚焦現代人的人生困惑,在介紹相關心理學大師的基礎上,從大師的角度探討我們面臨的人生問題,並給出心理學的解決方案。
學了心理學為什麼不好用
許多人喜歡心理學,也讀了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甚至在網上學了不少心理學的課,但他們普遍的感覺是: “這好像不是我想像中的心理學,根本沒有解決我的人生困惑啊 !”
這確實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談心理學,必須先瞭解這門學科的特殊性。心理學是一門文化差異較強的學科。首先,它根植於西方的個體主義文化,邏輯起點是一個人的腦生理基礎、認知、情感、動機、人格等內容。而對於集體主義文化下的中國人而言,人們心目中的心理學是以人際互動為開端的。比如,心理學人與外行交流時,被問的第一個問題往往是:“ 你猜猜我在想什麼?” 專 注的是人際互動。來自東西方文化交匯之地—中國香港的心理學家邁克爾.邦德(Michael Bond)曾說:“ 心理學不幸是由西方人創建的,結果西方的心理學研究了太多的變態心理和個性行為,如果心理學是由東方文化下的中國人創建的,那麼它一定會是一門強調社會心理學的基礎學科。”
這種文化差異也是導致許多人看不進去心理學專業書的原因。那麼,我們能不能換種方式來學心理學,讓它既符合人性,又能滿足中國人的文化需求,而且學起來也不費力? 這正是本書努力的方向。
在本書中,我們採用不同於傳統教科書的方式,以問題為先導,從人物和故事入手。 “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 沒有大師就沒有今天的心理學。人們都喜歡聽故事,故事是人類文明傳承的主要方式,更符合人類最基本的認知特性, 通過故事和案例來學習,更能讓人獲益。而從概念和邏輯出發的學習則更抽象、更純粹,同時也更消耗認知資源,一般只適於高階的學校教育。
要理解和解決當下的一些問題,最方便和最實際的方法就是認識這一領域的一些大師,瞭解他們在自己獨特人生經歷中的所思、所想、所為,然後再審視今天的生活,這無疑具有啟示意義。大師們的人生和思考,其實是心理學精神的最佳體現。這也是本書謀篇佈局的策略。本書以現實人生問題為出發點,嘗試從人物和故事而非學科結構入手,希望以更符合傳播規律、更貼近人的認知特性的方式,通過“問題—人物—理論—建議”的結構,讓讀者瞭解本學科的一些關鍵人物,繼而理解其研究,並掌握學科精髓。對許多人而言,通過這種方式來學習,可能是最具CP值的路徑。
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你手中的這本《20 位心理學大師的人生必修課》,是根據以下思路展開的。
問題先導
科學心理學之所以難以征服大眾,一個主要的問題在於,它總是採用學科視角而非問題視角。很多心理學人更多的是採用嚴謹、科學的限定,從具體的學科概念出發,繼而引出龐大的心理學理論和主題,雖然科學性很強,但實用性不夠,畢竟不是每個熱愛心理學的人都需要通過研修心理學的專業知識才能獲得成長。所以本書以問題為先導,在保證專業、科學的前提下,讓所有內容都聚焦於當下,聚焦於現實中的人生問題。不脫離大眾,只談我們身邊的事,談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的典型問題。這些問題包括:
如何應對童年創傷?
如何把握人生的關鍵?
如何在職場中站穩腳跟?
如何通過心理學的學習提高個體幸福感?
…………
這些問題都是切實的問題,本書給出的答案也都是基於專業研究的答案,希望讓讀者能有切切實實的感悟和提升。
大師引領
本書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大師引領。我們在進入某個領域時,最需要的往往是專業人士的引領,就像許多人辦事時會先想: 有認識的人嗎?有 人就好辦事啊 !那麼,要通過心理學來解決人生困惑,你有認識的人嗎?當然了,認識遲老師不算。在本書中,遲老師會帶大家認識許多心理學界真正的大師。
歸根結底,任何一門學科都是由一些人、一些研究、一些理論支撐起來,某些人甚至撐起了它的半壁江山。沒有牛頓,經典物理學就無從談起;沒有門捷列夫,化學元素根本找不到家;沒有達爾文,進化論就不能成為一門學問。心理學也有一些靈魂人物,他們的觀念、思想甚至生活經歷左右著心理學的走向。所以,學習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必要先認識一些學科內的領軍人,這也是入門與否的重要標誌。讓讀者認識一些厲害的心理學人,瞭解心理學理論,能用心理學視角來理解人生,並增強幸福感,就是本書的目的所在。
那麼,在群星璀璨的心理學領域,本書會選擇哪些大師呢?現在社會上“大師”氾濫,也有一些人自稱“心理學大師”。 當然,我是不會“ 請”這 些人的。本書所選的,是心理學史上真正如假包換的大師,主要包括兩類人。
一類是經典意義上的心理學大師,他們都是美國心理學會專業人士票選出來的心理學界最有影響力的“上榜人物”,既有中國人熟悉的佛洛伊德 、榮格,也有大眾可能比較陌生的斯金納、華生等人。這些心理學大師通過理論和親身經歷,和我們一起探討了恆久的人生話題與心理學答案。另一類是當下具有“時代精神”( 黑格爾語)的心理學家。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心理學界有一些“當紅炸子雞”,他們的研究密切關注當下的生活,探討的多是當前人們精神生活的主題,他們本身也影響和改變著心理學的走向。我們要瞭解他們的人生體驗、人生觀點及給我們的人生建議。
有趣有用
從內容上來說,本書從心理學大師的視角觀察、理解人生困惑並尋找答案;從形式上來說,本書努力以輕鬆的方式傳遞這些知識內容。學習可以是快樂的,也應該是快樂的。在傳遞這些大師思想的同時,本書也會穿插一些逸聞趣事, 以便盡可能更輕鬆、更故事化地傳遞內容。好在有些心理學大師本身就是傳奇,他們的人生經歷充滿了故事性。在談及當下的人生問題時,本書也會講到相關心理學大師背後的故事,以便我們理解他們的理論,進而改善自己的生活。
總之,本書會盡可能地將心理學大師的理論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相結合,對生活中的一些真實問題,給出心理學解釋,並盡力提供解決方案。
我在書中不僅講why”, 即我們的生活為什麼會這樣, 而且會談how”, 即如何才能提高生命品質。比如,在談到童年經歷時,我會講佛洛伊德的相關理念,同時也會給出建議,比如如何消除童年經歷的不利影響;再比如,談到塞利格曼的積極心理學觀點時,我會給出如何構建自我積極心態的建議。
本書梳理了人生常見的20 個困惑,引出了20 位相關的心理學大師及其心理學理念,並穿插了他們的傳奇故事,最終從心理學角度給出建議和解決方案,儘量做到有料、有趣、有用。
從“大神來了”到大師登場
作為一名大學心理學老師,向公眾普及心理學知識是我的天然使命。我喜歡上網,也曾在網上利用各種形式來傳播科學的心理學知識。我印象最深的是,我曾在網上以故事的形式介紹心理學的重要人物和思想,並用一些小文章來宣傳心理學,沒想到這種自娛娛人的“八卦心理學”傳播方式受到了大家的喜歡,也引發了大量轉載和相關話題的討論。
在我看來,雖然我和身邊的心理學專家、學者皓首窮經,論文報告很專業、實驗嚴謹、資料充實,並發表在重要雜誌上,但始終是一種小圈子裡的遊戲,知道的人寥寥無幾,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馬斯洛語),心理學必須服務於公眾,這樣才有生命力。在知識和文明的傳播中,有人物,有故事,才更符合人性,進而才能有更大的影響力。
按照這樣的思路,我曾寫了一本書《爆笑吧 !心理學大神來了》,說的就是心理學大師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趣事和糗事,展示五光十色的心理學世界,很有趣味性。而《20 位心理學大師的人生必修課》除了兼顧趣味性,更希望從現實出發,深入大師們的思想深處,談談他們的人生經歷和研究對現實的意義,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與啟發性。
《爆笑吧 !心理學大神來了》從心理學大師的故事中選材,是以“ 大神、大仙”的 角度來看待他們的;而《20 位心理學大師的人生必修課》並不拘泥於此,選材的意義性大於故事性,重點在於這些大師的研究其生命力能否跨越時代, 能否對當下的生活有指導意義。可以說,《爆笑吧 !心理學大神來了》與《20 位心理學大師的人生必修課》相互補充, 又各自獨立。
總之,希望讀者通過閱讀本書,能認識一些心理學大師,瞭解一些心理學理念,從而化解人生的困惑,重新發現生命的意義,做一個明白的、幸福的、不糾結的人。
20 位心理學大師,解答你的人生困惑
人生問題多是心理問題
作為一名大學心理學老師,我學習和研究心理學近30 年,同時也長期在大學、機關、企業等各種機構,向各界人士普及心理學知識。說起心理學,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是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 。確實,這並不是行內人士的自吹自擂,而是當下心理學儼然已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門學問。各種社會話題都離不開心理學工作者的參與,各類媒體也在探討各種問題背後的心理動因……學習一點心理學,進而瞭解自身、影響他人、更好地適應職場和生活,也成為現代人自然而然的想法。現在,心理學基本...
目錄
第一部分 自我與成長
01為什麼長大後的錯,我們都愛怪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弗洛伊德
02不同年齡階段一定要完成的使命是什麼
自我發展·埃裏克森
03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自我實現·馬斯洛
04想要改變行為,就跟行為設計的祖師爺學一學
行為主義·斯金納
05為什麼很多心理測驗給人的感覺很準
自我測試·高爾頓
06我們什麼時候需要去做心理諮詢
心理諮詢與治療·榮格
07人類的終極問題“自由意志”真的存在嗎
腦與意識·加紮尼加
第二部分 情感與兩性
08每天都過得很壓抑,該怎麼讓自己變得開心起來
積極心理·塞利格曼
09如何找到感性和理性之間的平衡點
理性腦與情緒腦·海特
10有沒有快速且易操作的減壓方法
緩解焦慮·卡巴金
11在職場中遇到心儀的人,該試著談一場戀愛嗎
行為主義·華生
12如何才能體驗到沉浸其中、忘記時光流逝的樂趣
心流·希斯贊特米哈伊
13完美的愛情究竟是什麼樣的
兩性·斯滕伯格
第三部分 溝通與社交
14當朋友向我嘮叨他的煩心事時,我該怎麼幫他
當事人中心·羅傑斯
15我的孩子究竟在想什麼
兒童心理·皮亞傑
16別人施壓時,我如何開口說“不”
社會影響·米爾格拉姆
17要想成功,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的是什麼
勝任力·麥克萊蘭
18如何提高你的個人影響力
影響力·霍爾
19怎樣才能做到心理平衡
認知失調·阿倫森
20如何理解和自己不同的人
文化心理·馬庫斯
第一部分 自我與成長
01為什麼長大後的錯,我們都愛怪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弗洛伊德
02不同年齡階段一定要完成的使命是什麼
自我發展·埃裏克森
03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自我實現·馬斯洛
04想要改變行為,就跟行為設計的祖師爺學一學
行為主義·斯金納
05為什麼很多心理測驗給人的感覺很準
自我測試·高爾頓
06我們什麼時候需要去做心理諮詢
心理諮詢與治療·榮格
07人類的終極問題“自由意志”真的存在嗎
腦與意識·加紮尼加
第二部分 情感與兩性
08每天都過得很壓抑,...
商品資料
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3-02-01ISBN/ISSN:978626718455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52頁開數:15*21*2.1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