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家偉
定價:NT$ 890
優惠價:93 折,NT$ 828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本書收錄了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大木康教授有關明清文學與文化的學術文章。作者既談明清的詩文,又談白話小說,兼論中國的雅、俗文學作品,書名「風雅」即含此意。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討論明末清初文人冒
襄的文言作品、江南秀才吳兆騫在科舉舞弊下的悲劇、南京秦淮在明末清初政局下的境況,以及明清名妓詩人的畫作與文學;第二部分圍繞晚明文學家馮夢龍和其 《三言》等白話作品,深入分析中國白話小說,同時探討長江中
下游地區男女對歌的習俗;第三部則論及明清江南地區的大眾中國和英國自 1970 年代末期開始就香港前途問題展開角力及談判,直至 1997年香港主權回歸中國才完結。近年,香港政局不穩,有論者提出疑問:在香港前途談判期間,如果英國政府採取較強硬的態度,會否有不一樣的結果?
本書由 1970 年代開始說起,深入記述及剖析中英雙方就香港回歸問題進行談判及角力的歷史,包括麥理浩與鄧小平在北京會面、戴卓爾夫人訪華、中英談判的全過程、香港政制發展的爭議等。過去人們只能從雙方官員的公開講話及新聞報道了解這段歷史,而本書的特別之處是參考了近十年英國國家檔案館(The National Archives)陸續解封的機密檔案,包括英治香港時期的政府檔案、香港政府官員與英國政府之間的往來書信及電報等,揭開中英雙方及多位政治人物在外交辭令背後較真實的想法與盤算。
通過閱讀解密檔案,讀者可以親自「觸摸歷史」,重新認識這段影響香港未來的重要歷程。
作者簡介:
張家偉,香港新聞工作者,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後考獲該學系碩士學位。1990年代開始並投身新聞界,長期採訪政治新聞,包括與香港回歸相關的新聞。1998年獲香港記者協會與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合辦的人權新聞獎雜誌組冠軍。長期研究六七暴動,著有《香港六七暴動內情》、《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傷城記―六七年那些事》。
名人推薦:
「這本書紀錄了歷史,也講出政治人物的故事,令人唏噓,更叫人讚嘆。」
香港金融發展局主席
李律仁
「此書不但具有以史為鏡的意義,更讓人有撫今追昔,掩卷感動的感性觸動。」
香港醫院管理局主席
范鴻齡
「我作為歷史愛好者,認為本書是認識這段歷史不可多得之作。」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前局長
馬時亨 GBS, JP
「張家偉先生採用部分英國解密檔案,環繞主要轉捩點,補充九七回歸歷程的敍述,筆鋒敏銳,鋪陳清晰,讀後對當年事態多一層認識。」
香港特區運輸及房屋局前局長
張炳良
「這是一本嚴謹和以深入研究為基礎的「活的歷史」。」
資深大律師
張健利
「作者梳理英國的解密檔案,補充了不少重要的中英會談細節,讓我們可以比較深入了解這段重要的歷史。」
《明報》前總編輯
張健波
「這本專著絕對豐富了我們對一國兩制、九七回歸的前世今生的認知,是進一步探討香港過去與未來的重要基石。」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
葉健民
「張家偉的《英國檔案中的香港前途問題》對了解香港近代史很有幫助。」
民主黨前主席、前任立法會議員
劉慧卿傳媒社會,探討當地知識分子的出版活動,並以《儒林外史》為例子,考察明清兩代的出版文化。
這三個部分横跨了文學、藝術、文化傳媒及政治制度,帶領讀者走進明末清初,窺探當時真實的社會面貌。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張家偉
優惠價: 93 折, NT$ 828 NT$ 89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本書收錄了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大木康教授有關明清文學與文化的學術文章。作者既談明清的詩文,又談白話小說,兼論中國的雅、俗文學作品,書名「風雅」即含此意。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討論明末清初文人冒
襄的文言作品、江南秀才吳兆騫在科舉舞弊下的悲劇、南京秦淮在明末清初政局下的境況,以及明清名妓詩人的畫作與文學;第二部分圍繞晚明文學家馮夢龍和其 《三言》等白話作品,深入分析中國白話小說,同時探討長江中
下游地區男女對歌的習俗;第三部則論及明清江南地區的大眾中國和英國自 1970 年代末期開始就香港前途問題展開角力及談判,直至 1997年香港主權回歸中國才完結。近年,香港政局不穩,有論者提出疑問:在香港前途談判期間,如果英國政府採取較強硬的態度,會否有不一樣的結果?
本書由 1970 年代開始說起,深入記述及剖析中英雙方就香港回歸問題進行談判及角力的歷史,包括麥理浩與鄧小平在北京會面、戴卓爾夫人訪華、中英談判的全過程、香港政制發展的爭議等。過去人們只能從雙方官員的公開講話及新聞報道了解這段歷史,而本書的特別之處是參考了近十年英國國家檔案館(The National Archives)陸續解封的機密檔案,包括英治香港時期的政府檔案、香港政府官員與英國政府之間的往來書信及電報等,揭開中英雙方及多位政治人物在外交辭令背後較真實的想法與盤算。
通過閱讀解密檔案,讀者可以親自「觸摸歷史」,重新認識這段影響香港未來的重要歷程。
作者簡介:
張家偉,香港新聞工作者,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後考獲該學系碩士學位。1990年代開始並投身新聞界,長期採訪政治新聞,包括與香港回歸相關的新聞。1998年獲香港記者協會與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合辦的人權新聞獎雜誌組冠軍。長期研究六七暴動,著有《香港六七暴動內情》、《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傷城記―六七年那些事》。
名人推薦:
「這本書紀錄了歷史,也講出政治人物的故事,令人唏噓,更叫人讚嘆。」
香港金融發展局主席
李律仁
「此書不但具有以史為鏡的意義,更讓人有撫今追昔,掩卷感動的感性觸動。」
香港醫院管理局主席
范鴻齡
「我作為歷史愛好者,認為本書是認識這段歷史不可多得之作。」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前局長
馬時亨 GBS, JP
「張家偉先生採用部分英國解密檔案,環繞主要轉捩點,補充九七回歸歷程的敍述,筆鋒敏銳,鋪陳清晰,讀後對當年事態多一層認識。」
香港特區運輸及房屋局前局長
張炳良
「這是一本嚴謹和以深入研究為基礎的「活的歷史」。」
資深大律師
張健利
「作者梳理英國的解密檔案,補充了不少重要的中英會談細節,讓我們可以比較深入了解這段重要的歷史。」
《明報》前總編輯
張健波
「這本專著絕對豐富了我們對一國兩制、九七回歸的前世今生的認知,是進一步探討香港過去與未來的重要基石。」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
葉健民
「張家偉的《英國檔案中的香港前途問題》對了解香港近代史很有幫助。」
民主黨前主席、前任立法會議員
劉慧卿傳媒社會,探討當地知識分子的出版活動,並以《儒林外史》為例子,考察明清兩代的出版文化。
這三個部分横跨了文學、藝術、文化傳媒及政治制度,帶領讀者走進明末清初,窺探當時真實的社會面貌。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