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365天,月月有節氣,日日有宜忌,看對日子過好年!
年初到年尾,囊括歲時祭祀的100個重要問題,與生活密切相關,計有:1.歲時的制訂與由來、2.祭祀與供品、3.天公生、4.元宵節、5.頭牙、6.清明節、7.端午節、8.七夕、9.七月普度、10.中秋節、11.重陽節、12.冬至、13.尾牙、14.送神、15.除夕過年、16.過年的禁忌等十六大項目。
提問的同時,也一一解答、解惑,方便讀者藉由問答形式,增加閱讀上的趣味性與學習性。可說是神明祭拜、年俗節氣、擇日宜忌最佳入門指南。
1.民間傳統歲時節慶活動中,如何了解敬天祭神及祈福的用意與情感,其意涵並正確使用就非常重要。本書企劃即以台灣民間歲時節慶與節氣的配合,以一問一答的方式呈現,找出100個生活中歲時祭祀須知,探討常民在各類民間神明祭祀、歲時節慶與四時節氣的祭祀活動中,如何能避免誤用。使用這些知識與應用皆有民間文化之根源,也避免在各式祭祀活動中觸碰禁忌,表錯意義。
2.從一般民間家庭到大型民俗祭祀活動,不管是初一十五、家族公祭或寺廟節慶祭典,一年365天,月月有節氣,日日有宜忌,本書從年初到年尾,都可方便索引並應用於各類民俗祭祀參考。看對日子過好年,是神明祭拜、年俗節氣、擇日宜忌最佳入門指南。
作者簡介:
李秀娥
臺灣省雲林縣人,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所等研究助理、真理大學宗教系兼任講師、大葉大學兼任講師。
◆現職民俗文化研究者,從事臺灣漢人曲藝文化、民間信仰文化、歲時節慶、生命禮俗等研究多年。
◆著有《蘇府大二三王爺開基祖廟鹿港奉天宮志》、《祀天祭地—現代祭拜禮俗》、《台灣傳統生命禮儀》、《台灣民俗節慶》、《鹿港的信仰與曲館研究》、《台灣的生命禮俗—漢人篇》、《圖解台灣喪禮小百科》、《迎神台灣—圖解信仰儀式與曲藝陣頭》、《圖解台灣問俗小百科》等專書。
章節試閱
【歲時的制定與由來】
1.中國古代一年的歲時是怎麼制訂的?
答:中國曆法可遠溯殷商時代,中曆依四季寒暑定年,以冬至為歲元,即一年的初始,從冬至到下一個冬至為一歲;日月合朔定月,即月初無月、月牙至滿月、再逐漸月缺,而到下一個無月之日,以朔旦為月首從合朔到合朔為一月;一晝一夜為日,周代以前以天明為日首,漢以後以夜半為日首。故年為回歸年(太陽年),月為合朔月(朔望月或太陰月),日為太陽日,屬陰陽合曆。殷曆以干支紀日,太陰紀月,太陽紀年,用十九年七閏的章法;殷曆採「四分術」,即定歲實(回歸年或太陽年)的長度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秦漢初沿襲前朝,至漢武帝改頒太初曆,具備後世曆法的各項主要內容1。
接著說明中國文化中傳統觀念對天干地支、十二生肖與十二月令的關係,所謂傳統的天干地支記年月日時與十二生肖之對應如下所示: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時辰:子(半夜十一點至凌晨一點)丑(凌晨一點至三點)寅(凌晨三點至五點)卯(凌晨五點至七點)辰(上午七點至九點)巳(上午九點至十一點)午(上午十一點至下午一點)未(下午一點至三點)申(下午三點至五點)酉(下午五點至七點)戌(晚上七點至九點)亥(晚上九點至十一點)
十二月令:寅(一月、端月、虎)卯(二月、花月、兔)辰(三月、桐月、龍)巳(四月、梅月、蛇)午(五月、蒲月、馬)未(六月、荔月、羊)申(七月、瓜月、蘭月、巧月、猴)酉(八月、桂月、雞)戌(九月、菊月、狗)亥(十月、陽月、豬)子(十一月、霞月[或葭月]、鼠)丑(十二月、臘月、牛)
1 呂理政,1990年,《天、人、社會》,台北:稻香出版社,頁13-14。
2.你知道氣候是怎麼來的嗎?中國古代氣與候指的是什麼?
答:中國傳統歲時節氣的制定主要是由古代先聖與官方的天文曆算學家觀測天象和四季氣候與萬物的變化,以配合百姓的農、漁、牧等生計之進行而形成。如《尚書‧堯典》中記載:「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昂……以正仲冬。」1意即帝堯時期,已有根據浩瀚的天意,所呈現的日月星辰等天象的變化,而授與人們春、夏、秋、冬四時定制日時作為生活農事生產的主要依據。
根據前人研究發現,戰國時的節氣是用平氣,即把一個回歸年,即一歲(由冬至日到次一個冬至日)平分二十四等分,約十五日餘。此時正好「五日一候、三候一氣、六氣一時、四時一歲」,而一歲有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所以一候是五日,每一節氣剛好十五日輪一個,九十日為一時,春、夏、秋、冬為四時,歷經四個時,就剛好歷經一歲了,這也是我們常說氣候的由來。
3.一年有哪二十四節氣?
答:中國傳統歲時節氣的制定,如前述《尚書‧堯典》中記載:「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昂……以正仲冬。」2發展到了戰國時期已有歲星紀年的說法:「歲取星行一次,年取禾更一熟」。所謂歲星即木星,因其每十二年便越曆二十八宿,正好繞天一周,後來又假設有太歲是與地面反向運行。到漢代《淮南子‧天文篇》因承繼前人的說法,並訂出二十四節氣:即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根據前人研究發現,戰國時的節氣是用平氣,即把一個回歸年,即一歲(由冬至日到次一個冬至日)平分二十四等分,約十五日餘。此時正好「五日一候、三候一氣、六氣一時、四時一歲」,而一歲有二十四氣、七十二候。而歷來傳說上古時「炎帝分八節」,炎帝(神農氏)所分的八節即指二十四節氣中的「二分、二至、四立」這八天。漢朝以前這八天為天子至百姓間相當重要的祭祀日,即「冬至祭天,夏至祭地,春分祈日,秋分祈月,立春迎春,立夏迎夏,立秋迎秋,立冬迎冬。」3這些歲時節氣的制定,歷來經由官民的共遵共守,千百年來深刻影響漢民族的工作與休閒,成為生活中「常與非常」相間隔的一種節奏、韻律,從而構成中國式的節俗。
自古流傳有陰曆的二十四節氣歌,歌詞內容為:
春雨驚春清穀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暑白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也有第三句寫為「秋處露秋寒霜降」的。而陽曆的「二十四節氣歌」4則為:
一月大寒隨小寒
立春雨水二月至
三月驚蟄又春分
清明穀雨四月過
五月立夏望小滿
芒種夏至六月到
七月大暑接小暑
立秋處暑八月過
九月白露又秋分
十月寒露霜降臨
立冬小雪農家閒
只等大雪冬至過
上半年是六二十一
下半年來八二十三
以農立國的漢民族,自古以來便依賴二十四節氣的時序運作而進行農事蔬果漁獵的耕作與收穫,因此流傳有「五穀豐歉詩」,道出農民仰賴天時農作的豐收或歉損的甘苦。「五穀豐歉詩」的內容如下:
立春最喜晴一日,元旦景雲光齊天。
雨水連綿是豐年,農夫不用力耕田。
驚蟄雷鳴未足奇,月內相逢三卯日。
春分有雨病人稀,豆麥棉蠶處處宜。
清明風若從南起,預報田禾大有收。
穀雨相逢初一頭,只憂人民疾病愁。
立夏東風少病遭,時逢出六果成多。
小滿甲子庚辰日,寄生蝗蟲少稻禾。
芒種逢雷美亦然,端陽有雨是豐年。
夏至風從西北起,瓜菜園內受風災。
小暑之中逢酷熱,五穀田禾多不結。
大暑若不逢災危,定是三冬多雨雲。
立秋無雨最堪憂,萬物從來只收半。
處暑若逢天下雨,縱然結實亦難留。
白日秋分多晴氣,處處歡樂好晚禾。
秋分只怕雷電閃,冬來米價貴如何。
寒露霜飛侵害民,重陽無雨一冬晴。
霜降月紅人多病,更遇雷鳴米價增。
立冬之日怕逢壬,來歸高田枉用心。
小雪若逢壬子日,小民又受病災臨。
初一西風盜賊多,更兼大雪有災難。
冬至大陰無日色,來年定唱太平歌。
朔日西風六畜災,綿絲五穀總成堆。
最喜大寒無雨雪,下武農夫大發財。
1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1981,《尚書‧堯典》注疏卷第二,《十三經注疏》1,台北:藝文印書館,頁21。
2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1981,《尚書‧堯典》注疏卷第二,《十三經注疏》1,台北:藝文印書館,頁21。
3 馬以工,1991,《中國人傳承的歲時》,台北:十竹書屋,頁18-19。
4 「陰曆二十四節氣歌」單字訣,每年由「立春」起計;「陽曆」從一月始,上半年是六、廿例如一月的四、五、六,至月中十九、廿、廿一這三天內,乃節氣的交替,下半年就係六月的六、七、八,到廿一、廿二、廿三了,用這兩組數字,便於押韻。
4.「四時無災、八節有慶」,指的是哪四時、哪八節?
答:歷來傳說上古時「炎帝分八節」,炎帝(神農氏)所分的八節即指二十四節氣中的「二分、二至、四立」這八天。「二分」即春分、秋分,「二至」即夏至、冬至,「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漢朝以前這八天為天子至百姓間相當重要的祭祀日,即「冬至祭天,夏至祭地,春分祈日,秋分祈月,立春迎春,立夏迎夏,立秋迎秋,立冬迎冬。」1這些歲時節氣的制定,自古以來就經由歷朝官民所共遵共守,千百年來也深刻的影響著漢民族的工作與休閒,並成為人們生活中「常與非常」相間隔的一種節奏與韻律,從而構成中國和華人文化圈影響範圍下的歲時節俗。
5.為何民間流行的農民曆有「陰曆」和「陽曆」之別?
答:中國曆法可遠溯殷商時代,中曆依四季寒暑定年,以冬至為歲元,即一年的初始,從冬至到下一個冬至為一歲;日月合朔定月,即月初無月、月牙至滿月、再逐漸月缺,而到下一個無月之日,以朔旦為月首從合朔到合朔為一月;一晝一夜為日,周代以前以天明為日首,漢以後以夜半為日首。故年為回歸年(太陽年),月為合朔月(朔望月或太陰月),日為太陽日,屬陰陽合曆。殷曆以干支紀日,太陰紀月,太陽紀年,用十九年七閏的章法;殷曆採「四分術」,即定歲實(回歸年或太陽年)的長度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秦漢初沿襲前朝,至漢武帝改頒太初曆,具備後世曆法的各項主要內容2。
先秦時期,早自「軒轅命大撓作甲子,唐虞曆象、日月、星辰,欽若昊天,敬授人時。」秦漢時期漢宣帝時,丞相魏相曾經重申天地變化陰陽五行之說,強調尊天、乘時授民事君、奉順陰陽之道的重要性,奏中一方面指出,「天地變化,必繫陰陽,陰陽之分,以日為紀。日冬夏至,則八風之序立,萬物之性成。各有常職,不得相干。東方之神太昊……司春;南方之神炎帝……司夏;西方之神少昊……司秋;北方之神顓頊……司冬;中央之神黃帝……司下土。五帝所司,各有時也。」3意思是說早在我國黃帝、夏禹時期,已經有以天干地支之甲子計年,並且懂得夜觀天象星辰的變化,用以訂定四季四時的記載。而秦漢時期,則受到陰陽五行變化的宇宙觀之深刻影響,而有天地生成變化與陰陽二氣的相生相循息息相關,而東、南、西、北、中五帝,分掌五行、五方及春、夏、秋、冬四時,各有職司,運作有時,此即自然之道。
到了漢成帝、漢哀帝時,朝政衰頹,大臣所奏月令已多違反時令,魏晉六朝時期則更簡略不精,一直要到唐代貞觀時期,才又逐漸恢復修訂四時讀令之制,至唐玄宗時,又將此命定為禮記首篇,講官每月月初,奏讀一篇,並親自迎請時氣,可見唐代天子對傳統月令政事的重視。但是到了宋代,因盛行程朱理學,又改舊制,時令之制便無法施行。直到明朝建立後,特置四輔秩正三品,在禮制、禮官方面,推廣得較為弘遠。傳到清代,則多數沿襲明代之制,所以對月令禮制,統治者更視為敬天授時、治國安邦的要務4。
原本至唐代以前仍相當重視四時月令的禮制頒布,而宋代則因理學興起,導致時令之制一度衰頹,直到明清時期,才又恢復重視敬天授時的月令之制,禮制恢弘。
可見傳統中國文化的傳統曆法是日以太陽日,月以太陰月的合朔月,以太陽日和太陰合朔月的月令變化等為依歸,故為陰陽合曆。只是到了民國時期,推翻帝制,日漸採用西方的太陽曆記時,以及受到西方現代化文化的薰陶,許多領導階層的菁英分子紛紛崇信西方基督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而國家的領導階層因長年捨棄傳統的歲時月令之祭拜習俗,也導致民間傳統信仰文化中,悠遠的敬天祀地、崇功報德的崇敬美德受到極為重大的衝擊。
但是民間通行的曆法記載會考慮到傳統的農漁牧之所需,便會結合太陰曆和太陽曆的紀錄推演一年度的日期變化與對照,以供各界參考。所以在民間通用的「農民曆」和專業人士通用的「通書」上面,便同時記載著太陰曆的「陰曆」和太陽曆的「陽曆」供人們對照參考,這也是非常便民的參考曆書。
1 馬以工,1991,《中國人傳承的歲時》,台北:十竹書屋,頁18-19。
2 呂理政,1990年,《天、人、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13-14。
3 李永匡、王熹,1995,《中國節令史》,台北:文津出版,頁29。
4 李永匡、王熹,1995,《中國節令史》,台北:文津出版,頁30。
【歲時的制定與由來】
1.中國古代一年的歲時是怎麼制訂的?
答:中國曆法可遠溯殷商時代,中曆依四季寒暑定年,以冬至為歲元,即一年的初始,從冬至到下一個冬至為一歲;日月合朔定月,即月初無月、月牙至滿月、再逐漸月缺,而到下一個無月之日,以朔旦為月首從合朔到合朔為一月;一晝一夜為日,周代以前以天明為日首,漢以後以夜半為日首。故年為回歸年(太陽年),月為合朔月(朔望月或太陰月),日為太陽日,屬陰陽合曆。殷曆以干支紀日,太陰紀月,太陽紀年,用十九年七閏的章法;殷曆採「四分術」,即定歲實(回歸年或太陽年)的長...
推薦序
歲中添福祿、時令保平安
人活於世,對於外界反映最明顯的除了寒熱饑飽的身體感覺之外,莫過於日夜更替、朔望變化、四時更迭的時間流轉了。在漢人社會的傳統宇宙觀中,時間的變化並非只是時辰、日、月等計時刻度的推移變遷,而是關乎一個人在這宇宙之中生活的順逆暢阻。時間的變化除了增添人的年紀之外,也對於人的生命歷程造成一定程度影響。它(時間)好像是一隻無形的巨掌,可以推波助瀾也可以摧殘破壞,尤其是在特殊的「轉換」時期如季節變化,可以對人的身體健康形成威脅。因此,先賢在面對這種威脅時,除了想方設法加以調和(如改變環境、飲食等)之外,便是祈求天地神祇,希望藉由祂們庇護來順利度過,這就是傳統歲時祭祀最主要的意義了!
「歲時」一詞是「歲」與「時」的複合詞,「歲」是古代紀年的單位,一歲即一年,後來成為人們計算年齡的單位,「時」是一年之中春夏秋冬的時序變化。這是古人在根據一年之中陽光角度的變動所區分出的時間單位,也是除了日夜更替之外,人們感受到的最短的時間循環變化。當然若要再細分的話,在一歲四時之下還有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此一根據太陽變化所統合的簡單曆法是為太陽曆,簡稱陽曆。而除了太陽之外,月球在反射太陽光線時,若從地球來觀察,可看出從朔到望、從月缺到月圓的變化,也對地球的環境變化、生命成長造成影響,因此月球在每個月廿九或三十日中的變化,也就形成了太陰曆,簡稱陰曆。
中國古代在觀察陽光、月光的角度、亮度之下,為了讓以農漁牧為主要生計的人們,在勞動與作息方面有所依循,官方每年都會頒訂當年的曆法,在傳統以陰曆為主要紀日的年曆中,明顯標示出二十四節氣的時間,以皇帝的名義公布,故一般稱為「皇曆」。而民間則根據此一曆書,在因應農漁勞作、婚喪遷徙等時間之需求,編撰成專業版的「通書」以及普及版的「農民曆」,普遍通行於坊間。即便是在民國以後,官方紀年採用西方傳入的太陽曆為標準,但民間的通書、農民曆仍舊結合陰曆行事,形成一種「陰陽合曆」的特殊曆法。
不管是根據陽曆所產生的氣候變化,或是根據陰曆所形成的月光、潮汐變化,都無時不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影響。因此春夏秋冬、四時八節、廿四節氣,以及月之朔望等所形成的時令,都在一年的過程中影響著人身小宇宙。而時令與時令的交替轉換之間其影響最是明顯,因此在傳統觀念上就借用了原本屬於竹子植物特性的「節」來指稱,以顯示其關節、關卡般較難順利過渡的特性。故而在宗教信仰濃厚的傳統年代中,藉由祭祀行為來祈求神祇、祖先庇佑能順利「過節」,渡過具有危險的時令轉換階段,也就成為常民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個面向。
這類依節令而行的祭祀活動,在漢人社會歷史上早在二千多年前形成制度化而行於帝王、百官,如《周禮‧春官‧大宗伯》載:「(天子)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祇)物魅,以禬國之凶荒,民之札喪。」而一般百姓庶民的祭祀雖然未載史冊,但隨著地域性的發展,在結合陽曆的廿四節氣與陰曆的朔望變化之下,也各自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性歲時祭祀文化,而台灣漢人社會所傳承的歲時祭祀文化,就是一方面承繼自傳統漢人文化中的歲時節令與祭祀對象,另外也根據地域性的風土差異,而調適出來的一套具象體現通俗宇宙觀的信仰文化。
台灣漢人社會節令民俗的面貌豐富而多元,也隨著人們生活形態的改變而不斷變遷。但由於在傳統文化中,歲時節令常與日常生活結合而被忽視,其祭祀的意義也因為文化的變遷而有急速飄移、斷層之現象,更由於「現代化」的生活節奏而被省略、遺忘。然而這些透過祭祀行為所呈現出來的傳統歲時文化,不僅僅是民俗、信仰文化的傳承,其實也蘊含許多先人所流傳下來的生活智慧。
李秀娥女士的這冊《圖解台灣歲時祭祀小百科》,其內容與她先前已出版的《圖解台灣民俗節慶》雖有重疊之處,但在結構上則以更為淺顯而入的問答方式來呈現。其順序依照傳統結合陰曆、陽曆節令為主,從陰曆的新正、上元、端午、中元、重陽、除夕等,以及陽曆的清明、冬至,一一列舉其祭祀的時節與祭祀的對象與祭祀的方式,雖然無法達到實際操作型工具書的標準,但至少能滿足於一般人對於台灣歲時祭祀文化所需的基本知識,從而對於先人所流傳下來的生活智慧,能有更加深入的認識。
在資訊傳播快速的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節奏相較於百年前甚至是二、三十年前已有相當大的差異,不管是來自於外部因素如科技、資本主義價值等之影響,亦或是來自於人們自身價值觀的改變,近百年來已使得許多傳統的民俗、信仰文化產生巨大的轉變,衰微、沒落,甚至消失也都包括在內。對於一心迎向「新生活」的人來說,這些文化的變遷自然不以為損。但是傳統文化畢竟是先人所遺留下來的智慧,失去了傳統,也很難開創出與他邦、他族不同的新面貌。這應該也是李秀娥女士在編撰這冊《圖解台灣歲時祭祀小百科》的重要意義之一。
在這傳統文化與價值日益凋零的年代裡,自2019年起又不幸遭逢新冠肺炎的蔓延侵襲,使得原本已經呈現快速衰落的出版市場雪上加霜。天災的發生古有「祥異」之說,雖然在科學發達的廿一世紀中,似乎所有災禍的發生都可以「解釋」並加以對抗。但人立於天地間原本卑微,敬天地、鬼神的行為雖然主要的意義是呈現虔敬的心理,但應該也是我們面對這些「祥異」所應該具備的謙卑態度,或許我們可以從傳統歲時祭祀文化中得到一些啟示!
謝宗榮 謹誌於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
歲中添福祿、時令保平安
人活於世,對於外界反映最明顯的除了寒熱饑飽的身體感覺之外,莫過於日夜更替、朔望變化、四時更迭的時間流轉了。在漢人社會的傳統宇宙觀中,時間的變化並非只是時辰、日、月等計時刻度的推移變遷,而是關乎一個人在這宇宙之中生活的順逆暢阻。時間的變化除了增添人的年紀之外,也對於人的生命歷程造成一定程度影響。它(時間)好像是一隻無形的巨掌,可以推波助瀾也可以摧殘破壞,尤其是在特殊的「轉換」時期如季節變化,可以對人的身體健康形成威脅。因此,先賢在面對這種威脅時,除了想方設法加以調和(如改變...
目錄
〔推薦序〕歲中添福祿、時令保平安/謝宗榮
〔作者序〕祭祀文化‧平安賜福
〔前言〕
【歲時的制定與由來】
1.中國古代一年的歲時是怎麼制訂的?
2.你知道氣候是怎麼來的嗎?中國古代氣與候指的是什麼?
3.一年有哪二十四節氣?
4.「四時無災、八節有慶」,指的是哪四時、哪八節?
5.為何民間流行的農民曆有「陰曆」和「陽曆」之別?
6.你知道傳統習俗擇日看吉凶宜忌時,專業人士要參考「通書」嗎?
【祭祀與供品】
7.你知道民間祭祀供品的生與熟會對應祭祀對象關係的疏與親嗎?
8.你知道民間習俗祭拜的供品也要講究吉利諧音嗎?
9.你知道民間習俗祭拜供品諧音不吉利者不拜或不吃嗎?
10.你知道祀神的牲禮為何?
11. 你知道逢幾大節日時要祭祖?祭祖的主要祭品為何?祭祖的牲禮與敬神的牲禮有差別嗎?
12.你知道什麼是五牲嗎?
13.你知道什麼是三牲?大三牲和小三牲又是什麼?
14.一般人拜三牲時,雞頭和魚頭朝向神明,你知道同安人後裔拜拜時,魚尾朝向神明嗎?
15.你知道廟宇神誕期的祭祀活動通常會行三獻禮,三獻禮是指什麼?
16.你知道廟宇每逢年例的重要神誕日,會行祝壽儀式,祝壽內容一般為何?
【天公生】
17.民間拜天公時習慣分頂桌和下桌,頂桌供品為何是清素的供品?下桌供品為何有葷食的供品?
18.民間拜天公時,除了擺頂桌和下桌之外,為何還有人會擺三層的供桌?擺三層供桌又象徵什麼?
19.有些人以六齋拜天公,何謂六齋?
20.有些人以十二齋拜天公,何謂十二齋?
21.「天公生」時,備來拜天公的神豬頭上插的一對紙糊裝飾,稱為「金花」,它的用意為何?
22.為何拜天公的神豬脖子上有一串鈔票花?有何意義?
23.拜天公的神豬脖子上的「掛項錢」是什麼?有何意義?
24.拜天公的神豬為何背上要插一把刀,甚至講究者還會披上一塊紅布後再插一把刀?
25.拜天公時為何敬獻的神豬頭上要帶一撮黑毛?為何有的黑毛神豬還被雕著美麗的圖案呢?
26.拜天公時為何敬獻的雞必須是公的,更慎重者,其尾端還會留有一撮公雞毛?
27.你知道拜天公時,更慎重者還會準備一對神豬與神羊嗎?
28.你知道拜天公時,若不想殺生太多,也可以敬備麵豬和麵羊嗎?
【元宵節】
29.元宵節時,人們為何習慣躦燈棚?花燈的燈有何重要意義?
30.昔日元宵節時,會有上香後「聽香」的習俗,你知道「聽香」是什麼嗎?
31.昔日元宵節時,為何有未婚女子到菜園偷摘蔥或偷摘蔬菜?未婚男子到菜園跳菜股的民間習俗呢?
【頭牙】
32.春祈秋報與土地公的生日有關係嗎?頭牙是指什麼日子?
【清明節】
33.清明時節人們進行掃墓活動,你知道「掃墓」與「培墓」是不同的嗎?
34.你知道掃墓時,台灣的泉州後裔掛紙用「五色紙」,漳州後裔用「黃古紙」嗎?
35.掃墓習俗有所謂的「挹墓粿」,而「挹墓粿」是什麼?以前小孩在墓地「挹墓粿」時,會唱著什麼相關的兒歌?
36. 清明節時為何習慣吃潤餅(春捲)?這與寒食節有關嗎?
37.民間俗信人死後有三魂,是哪三魂?往生後這三魂又到哪裡去了?
38.人們掃墓時,祖先真的在場嗎?他們會享用祭品嗎?
39.沒帶供品前往掃墓,只用空手拜祖墳可以嗎?
40.清明節時,民家也習慣敬拜祖先,當我們祭祖時,祖先真的有在場嗎?
41.祭祖時,我們焚燒紙錢,祖先能夠收得到嗎?
【端午節】
42.端午節習慣拜粽子吃粽子,你知道粽子的由來嗎?
43.端午節與紀念屈原有關係嗎?
44.端午節為何要划龍舟?是為了驅瘟逐疫嗎?
45.端午節為何習慣配戴香包?裡面成分為何?
46.白蛇傳傳說白娘子喝了雄黃酒現出蛇精原形,雄黃酒一般人可以喝嗎?
47.端午節時為何家家戶戶門口要掛菖蒲和艾草?端午節時為何民間習慣要用藥草淨身?
【七夕】
48.你知道七夕拜的七娘媽,是指七位女性神嗎?祂們的主要宗教職司為何?
49.七夕拜七娘媽時,為何民眾要準備七碗湯圓呢?
50.七夕拜七娘媽時,為何鹿港居民要將湯圓都壓凹一個洞呢?
51.七夕拜七娘媽時,民眾為何要準備雞冠花和圓仔花當祭品?
52.七夕拜七娘媽時,民眾為何要準備胭脂碰粉、鏡子、扇子等當祭品?
53.傳統拜七娘媽時,敬獻後的椪粉要分兩半,為何一半要拋向屋頂?
54.你知道敬獻給七娘媽的紙錢稱為「鳥母衣」或「娘媽襖」嗎?
55.你知道拜七娘媽時的紙糊七娘媽亭,有何作用?
56.躦七娘媽亭時,你知道男生要轉龍邊(傳統說正邊)三圈,女生轉虎邊(傳統說反邊)嗎?
【七月普度】
57.為何民間每年陰曆七月都要普度好兄弟,鬼魂都普度不完嗎?
58.世界上到底有沒有鬼神,鬼到底存不存在?
59.什麼是開鬼門?什麼是關鬼門?
60.什麼是開龕門?什麼是關龕門?
61.什麼是公普?什麼是私普?
62.什麼是廟普?什麼是街普?
63.你知道普度時,有所謂的囝仔普嗎?
64.有些地方拜中元節的老大公好兄弟時,為何會準備摩訶糕和必桃(裂桃)?
65.拜中元節的好兄弟時,常見廟方會準備佛圓和佛手,佛圓和佛手代表什麼意義?
66.褒忠義民廟慶讚中元時,神豬棚架內裝飾華麗的神豬,頭上插的一對金屬製「孔雀金花」有何作用?
67.普度好兄弟時,為何要準備空心菜湯?
68.普度好兄弟時,為何有些地方會準備一盤好幾樣的新鮮蔬菜當供品?
69.普度時,為何會有紙糊的大士爺?祂有何作用?
70.普度時,廟方準備安奉好兄弟的臨時屋厝為紙糊的「翰林院」和「同歸所」,你知道同歸所裡為何還分男堂女室?有些還會另有一座紙糊「沐浴亭」,有何用意?
71.供孤魂安奉的紙糊屋厝有的地方寫「寒林院」,有的地方寫「翰林院」,有何區別嗎?
72.民間常說陰曆七月請普度公來坐鎮,普度公究竟是誰?
【中秋節】
73.中秋節期間,為何農地上會安插土地公拐?
【重陽節】
74.重陽節時,民間習俗要祭祖,有的人士採取「作總忌」,什麼是「作總忌」?
【冬至】
75.你知道古代夏至是天子祭地的日子嗎?
76.你知道古代冬至是天子祭天的日子嗎?
77.為何民間習俗吃完冬至圓,我們就多長了一歲了?
78.古代有「餉耗」習俗,為何冬至圓祭拜後,要將湯圓黏在門窗上?
79.以前每當冬至祭祖,民眾會特別準備雞母狗仔,「雞母狗仔」是什麼?
【尾牙】
80.你知道尾牙時民眾習慣拜刈包或潤餅嗎?
【送神】
81.臘月廿四日清塵送走司命灶君後,家裡還有其他天神來監察人間善惡嗎?
臘月廿五是天神下降日,要如何迎接是日的天神?
【除夕過年】
82.過年期間神桌上的供飯或發粿上面要插一對春仔花,稱為「飯春花」,它的用意為何?
83.有些地方過年期間祖先牌位前的供飯上面,加放一顆紅棗子,有何用意?
84.過年期間神桌上習慣擺放柑橘塔,有何用意?
85.過年期間為何要張貼春聯?貼春聯的由來為何?
86.小年夜是指什麼時候?為何有些人在此時要拜天公?
87.除夕前祭拜神明和祖先,為何要有「辭年」的活動?
88.過年吃年夜飯時為何稱「圍爐」?烘爐上為何要放錢幣?
89.台灣習俗過年圍爐菜色中,為何常備有一道「長年菜」?
90.台灣南部地區除夕圍爐菜色中,為何會有一道不切斷的波菜?
91.過年圍爐菜色中為何常見有蘿蔔丸子湯?
92.過年圍爐菜色中常見一道煎魚,又說只能吃半邊,不能吃到翻面,這又象徵什麼意義?
93.吃完年夜飯,長輩會給紅包,為何要給孩子發紅包?紅包有何意義?
94.為何除夕夜不能太早睡,大家習慣晚睡要為誰守歲?
95.過年為何要放鞭炮?是為了嚇年獸嗎?
96.你知道台灣有些地方傳說過年的由來,是因為有燈猴在作祟嗎?
【過年的禁忌】
97.過年的禁忌,忌諱打破東西?倘若不慎打破東西,該如何處理?
98.過年的禁忌,為何忌諱打罵小孩?
99.過年的禁忌,大年初一當日為何不能動井水或動手壓井水汲水器?
100.過年的禁忌,為何大年初一清早要吃乾飯和素齋?
〔結語〕
參考書目
〔推薦序〕歲中添福祿、時令保平安/謝宗榮
〔作者序〕祭祀文化‧平安賜福
〔前言〕
【歲時的制定與由來】
1.中國古代一年的歲時是怎麼制訂的?
2.你知道氣候是怎麼來的嗎?中國古代氣與候指的是什麼?
3.一年有哪二十四節氣?
4.「四時無災、八節有慶」,指的是哪四時、哪八節?
5.為何民間流行的農民曆有「陰曆」和「陽曆」之別?
6.你知道傳統習俗擇日看吉凶宜忌時,專業人士要參考「通書」嗎?
【祭祀與供品】
7.你知道民間祭祀供品的生與熟會對應祭祀對象關係的疏與親嗎?
8.你知道民間習俗祭拜的供品也要講究吉利諧音...
商品資料
出版社:晨星出版日期:2022-12-12ISBN/ISSN:978626320255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08頁開數:17*23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