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探抗戰史》系列眾所矚目的完結篇!
重探一場改變世界走向的戰爭,
新世界,在謎團與未熄的煙火中開展!
集合多國現代史學者,近10年的重新探索、追求真相。
徹底分析抗戰時期懸而未解的偽政權、祕密和議、國共關係!
中國、日本、美國,以及所有參與這場戰爭的政府和人民,在慘重的損傷中得到了什麼經驗與教訓?我們如何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場戰爭與現在的我們有什麼關聯?80多年過去了,許多問題仍待解答。
──〈寫在前面‧不容青史盡成灰〉/郭岱君
顛覆後的世界充斥謎團、誤解與曲解。
意識形態、政治先行的抗戰歷史,還待後人公正論析。
《重探抗戰史》是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與中國與亞太研究學會(CAPRS)合作的跨國研究計畫,結合台、美、中、日四地學者,以國際視野、最新史料、多元角度,探討近代史轉捩點,影響中國、台灣、日本、歐美深遠的中日戰爭。
▍徹底解密中日戰爭的未解之謎
《重探抗戰史》力圖融合跨國視角、檔案,顛覆既有研究與史觀,試圖以不受限的角度評析歷史。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抗戰終於有了結局,但仍有諸多延續至今真相未明、眾說紛紜的重大議題尚待釐清。第三卷集中探索這些被真假資料與流言環繞的事件與發展,揭開東京與重慶之間,其實在抗戰期間從未中斷過的祕密和議內容,並大膽討論汪精衛與汪政權建立的種種祕辛,以及它如何運作、真的是個壞政權嗎?中國究竟為何有那麼多偽政權?他們彼此間的關係是如何,又怎麼互動?同時解析由於政治因素始終未能明辨的國共關係,如:中共為何能在抗戰中坐大?國共敵後關係真相為何?還有,蔣介石戰後對日「以德報怨」的策略,並爬梳他未能收復東北的原因。最後將眼光投往國際,論析戰時中蘇、中英、中美關係中一些不為人知的事實,如何使美國拋棄國民政府?而國民政府又如何在這樣的命運中贏了抗戰卻輸掉了政權?
▍思索過去、重構未來
釐清、重構、重新審視歷史、思索人類長時段積累的結果,是史家不分國界、無論時代,以丹心照汗青的精神與追求,更是思索、構築未來時的重要參照。
《重探抗戰史》最後一卷是全面的檢討與省思,希望中國、日本、美國,以及所有參與這場戰爭的政府和人民,能夠藉此鑑往知來。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郭岱君(Tai-chun Kuo)
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曾任史丹佛大學東亞研究所、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客座教授,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副教授,中華民國總統府新聞秘書、英文秘書、第一局副局長、行政院新聞局駐波士頓辦事處主任等職。專長為政治經濟發展、中國經濟發展、近現代中國歷史檔案研究等。
2003年起參與胡佛研究所檔案館「近代中國檔案及特藏資料保存與研究」專案,此項收藏包括國民黨檔案、《蔣介石日記》、《蔣經國日記》、宋子文檔案、孔祥熙檔案等,學術界公認是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之外,全球收藏近代中國檔案資料最豐富的史料中心。
共同作者簡介
肖如平:浙江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所長、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
岩谷將(Nobu Iwatani):日本北海道大學公共政策大學院副院長
林孝庭: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東亞館藏部主任
洪小夏: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教授
張世瑛:中華民國國史館纂修
郭岱君: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
陳立文: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系教授、圖書館館長
鹿錫俊:日本大東文化大學國際關係學部教授、國際文化學科主任
黃自進: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嵯峨隆(Takashi Saga):日本靜岡大學國際關係學部榮譽教授
楊天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潘 敏: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蘇聖雄: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Kanou Seikichi:中日文翻譯
章節試閱
第一章 重探汪精衛與汪政權
郭岱君(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
岩谷將(日本北海道大學公共政策大學院副院長)
嵯峨隆(日本靜岡大學國際關係學部榮譽教授)
抗戰時期最戲劇性的事件當屬黨國元老國民黨副總裁、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汪精衛公開脫離抗日陣營,與日本合作,在南京另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與重慶的國民政府對峙。
汪精衛名兆銘,字季新,號精衛,年輕時在日本加入同盟會,1910年,謀刺攝政王載灃,事敗被捕,在獄中寫下著名詩句:「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民國成立後,歷任黨政要職一度是黨國最高領導,這樣一位熱情勇敢的開國元勛,卻在1938年底離開他參與創建的中華民國政府,與日本唱和,成了侵華日軍的傀儡。
多年來,汪精衛一直戴著「漢奸」的帽子,他組建的政府被稱為「偽政權」,所作所為一概被視為投敵、傀儡、破壞中華民族的團結。然而,汪政權統治了中國三分之一的人口及地區,前後長達5年,其人、其事恐不宜被「漢奸」二字簡化。他為何從革命元勛變成「漢奸」?他為何堅決主張與日本和談?為何決心拋開一切與侵略者合作?汪政權實際作為究竟如何?這些問題都值得進一步探討。
已有學者指出,海峽兩岸長久以來對汪精衛的研究存在若干不足之處,例如:汪精衛一生與日本糾葛密切,但學術界對汪精衛與日本的關係研究不夠深入,尤其是大量日文檔案資料未能充分使用。本研究針對這些偏失,試著探討汪精衛的行為、思念,以及他所建立的汪政權,希望還原當年的事實真相,並提出合理的觀察與評估。
一、汪精衛主張對日和議
首先,汪精衛從九一八開始,就對抗日戰爭缺乏信心,深感戰既不能和亦難,常言「不和不戰兩俱可虞」。1932年1月開始,他和蔣介石合作,汪主政、蔣掌軍,聯手處理第一次淞滬戰役(又稱「一二八戰役」)。1933年的熱河抗戰一爆發,汪精衛就宣布中國還無能力對日作戰,必須採取「交涉與抵抗並行之方針」。可見,他認為中國無力抗日,但與蔣介石立場一致,主張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盡量避免戰事擴大。
經過熱河、長城之役,落後的中國軍隊被日軍打得潰不成軍,國民政府苦無對策,只得與日軍簽訂《塘沽協定》,作出讓步。汪精衛更確定中國不可「不量力而戰」,必須避其鋒,以外交手段解決戰。
1935年6月,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梅津美治郎致國民政府華北負責人何應欽「覺書」,要求中央軍及國民黨退出河北,蔣介石嚴詞反對,但何應欽抵不過日方壓力,並獲行政院長汪精衛同意,簽下《何梅協定》,屈從日本條件。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汪精衛對抗戰態度的分歧逐漸明顯。蔣介石相信持久戰、消耗戰必能拖住日本,日軍一旦陷入中國地廣人眾的泥沼中,必定進退維谷,最後勝利必屬中國。因此,蔣介石堅持,若要和談,日軍必須退回盧溝橋事變前的狀態,絕不能簽下任何屈辱的合約,否則中國將永遠受日本的束縛,「民不成民,國不成國,存不如亡也!」
相對於蔣介石的堅持,汪精衛則認定中國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打贏這場仗,應審時度勢,不妨委曲求全,與日和談。他經常感嘆「此仗如何能打下去?」還數度致函蔣介石,主張對日和談。1937年淞滬大戰,國防最高會議上,對於是否對日絕交,汪精衛公開持反對意見。11月,德國大使陶德曼受日本之請出面調停,汪精衛主張接受日本條件停戰。12月,南京淪陷,國民政府的士氣跌到谷底,黨內一片主和之聲,汪精衛更加悲觀,認為如果再打下去,國民政府恐亡黨亡國,共產黨將坐收漁利。他向蔣介石建議,「以第三者出面組織掩護」與日和談。所謂的「第三者」,就是他自己。蔣當即拒絕:「此不可能之事也。」
1938年1月,汪精衛公開發表講話,質疑蔣介石的消耗戰、焦土戰,並呼籲朝野人要認清敵人的力量,了解國際情勢,更要清楚自己的力量」。3月22日,蔣介石和汪精衛討論日本請託義大利調停事,汪主和,蔣介石以日本條件嚴苛而反對,兩人意見相左,可能言語上發生衝突,氣得蔣抱怨「世人只知戰時痛苦,妄想速和,殊不知和後痛苦更甚於戰時,何況為屈服不得已之和乎!」
為了和與戰的問題,汪精衛與蔣介石多次爭得面紅耳赤,自盧溝橋事變到汪精衛離開重慶這1年多時間,汪勸蔣暫時委屈與日本言和多達10餘次。由於蔣對和議的堅持,汪的意見總是被壓制下來。
低調俱樂部
事實上,國民政府內認為抗戰前途堪憂的黨政高層不在少數,尤其是抗戰初期,開戰不到半年,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太原等大城市相繼淪陷,舉國一片悲觀與主和之聲,蔣介石也承認黨政高層「主和者尤多。」行政院長孔祥熙公開主張與日本議和,外交部長張羣對戰局也極為悲觀。有一些文人及黨政要員也對抗戰前途憂心。他們認為,中日國力懸殊,跟日本作戰猶如螳臂擋車,蔣介石和那些高喊持久戰、消耗戰的,其實是在唱高調,不切實際。他們主張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
對日不宜操之過急,應保持低調,以免予日本軍閥擴大戰爭的藉口。這些人經常聚會,逐漸形成一個討論時政的小團體,成員包括胡適(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周佛海(國民黨中宣部代部長)、陳布雷(蔣介石侍從室二處主任、中宣部副部長)、熊式輝(江西省主席、國民黨政學系要角)、高宗武(外交部亞洲司司長)、蔣夢麟(北大校長)、梅貽琦(清華大學校長)、陶希聖(中央大學教授)、梅思平(原為中央大學教授,汪精衛重要幕僚)、董道寧(外交部亞洲司日本科科長)、蕭同茲(中央通訊社社長)、程滄波(中央日報社長)等。他們標榜說實話、不唱高調,戲稱是個「低調俱樂部」。
低調俱樂部雖是個非正式的小團體,但他們隱然視汪精衛為精神領袖,強調「戰必大敗,和未必大亂」,醞釀對日和議。幾位成員更因而攪動風雲,簇擁汪精衛掀起一場和平運動,最後離開國民政府與日本合作,周佛海、高宗武、梅思平、董道寧、陶希聖等正是這齣驚天大戲的主要角色。
高宗武、董道寧東京為汪探路
高宗武,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高材生,是個日本通,1932年,經黃郛、胡適推薦,以日本問題專家的身分受聘為國防設計委員會專員,後轉入外交部,29歲升任外交部亞洲司司長,負責對日外交工作,受到蔣介石、汪精衛的重視,是當時國民政府裡最年輕的外交主管。之前,主和的周佛海、高宗武、陶希聖等曾多次透過汪精衛向蔣介石建言,認為應儘快以外交手段和日本交涉停戰。他們建議派高宗武和日方接洽,但都被蔣否決。
1938年1月,陶德曼調停無果,日本政府對蔣介石十分惱怒,1月11日東京御前會議決定,「如和談不成,應協助成立新興中國政權。」至於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帝國應採取措施使其消滅,或促使新興政權將其吸收合併。」1月16日,首相近衛宣布「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東京準備另尋有影響力的人士合作(通稱「第一次近衛聲明」)。
東京的聲明令重慶主和的人士大受鼓舞,此時正是南京淪陷後國民政府正處於士氣的低谷,於是,1938年2月,周佛海再度建議蔣介石派人到香港探尋和平停戰的可能性。這次,蔣介石同意了,指派高宗武和其部屬日蘇科科長周隆庠到香港,設立「日本問題研究所」。這個研究所名義上屬於重慶的「藝文研究會」,實際上是個祕密情報機構,主要是方便高宗武往來香港、上海,和日本人接觸,打探東京的動靜。
與此同時,外交部亞洲司日本科科長董道寧也悄悄從武漢到上海,會見日本駐華大使川越茂、滿鐵南京事務所所長西義顯、日本同盟通信社上海分社社長松本重治等,和他們交換對中日和議的看法。日方對董道寧帶去的訊息很感興趣,立刻聯絡參謀本部影佐禎昭(第八課課長,總管謀略、情報、宣傳),安排董去東京。1938年2月15日,董道寧在影佐禎昭安排下抵達東京,此行任務是「刺探敵國大本營最高當局對華真實態度」。董道寧見到了多田駿(參謀次長、前中國駐屯軍司令官)、石原莞爾(關東軍副參謀長、前參謀本部作戰部部長)、今井武夫(參謀本部中國課課長)。這幾位都是日軍中少壯派的中堅分子,都是搞謀略、主張和平解決中日戰爭的「不擴大派」。
他們與董道寧見解相通,但因為第一次近衛聲明「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言猶在耳,現在回頭再與國民政府談判,等於打自己的臉。所以,他們私下提出以蔣介石下台、汪精衛取而代之的方式來解決這個難題。董道寧返回上海時,還帶了影佐禎昭致影佐日本士官學校學長何應欽、張羣的親筆信。
董道寧東京之行的報告連同影佐禎昭的兩封信,在4月初經高宗武呈送周佛海、汪精衛、蔣介石。與此同時,日本參謀本部決定派影佐禎昭到上海組織和平運動。
1938年6月,日本政府成立「對華特別委員會」,由陸軍、海軍、外交部代表組成,主要任務是配合軍事行動,展開對華謀略,分化中國內部,籌建在華占領區內的偽政權。土肥原賢二從中國戰場奉調回國,負責這個新機構,並在上海設立辦事處,稱為「土肥原機關」。6月初,徐州會戰結束後,日軍傾全力攻打武漢,蔣介石、李宗仁沿長江部署百萬大軍嚴陣以待,一場大戰即將展開。對抗戰失去信心的汪精衛、周佛海等更加焦急,倘武漢失陷,中國三分之二精華區盡落入日軍之手,中國焉有活路?汪精衛他們不能再等了,私下籌畫如何避開蔣介石和日本接觸,推動和談停戰。
6月14日,在香港的高宗武和西義顯經過多次討論,就和平運動達成初步共識,準備組織「第三勢力」,他們心中的「第三勢力」領袖直指汪精衛。
與此同時,周佛海賦予高宗武一個祕密任務:悄悄去一趟東京,確切了解日本政府對中日和平的態度及條件。
「扶汪代蔣」:東京誘降汪精衛
1938年6月23日晚,透過日本駐香港總領事館的協助,高宗武、周隆庠化裝成日本人,避開海關檢查,搭上日本輪船,前往日本。
行動如此神祕,是因為他們想瞞過蔣介石。其實,蔣介石消息靈通,高宗武和周隆庠出海不久,蔣介石就知道了。蔣在日記寫道:「高宗武荒謬妄動,擅自赴倭,此人荒唐,然亦可謂大膽矣!」
高宗武在日本拜訪了自由派的重要人士,包括西園寺公一(前首相西園寺公望之孫)、犬養健(眾議員,因反戰被少壯派軍人刺死的前首相犬養毅之子)、岩永裕吉(同盟通信社總社長),他們都反對擴大戰爭,主張以和平方式解決中日衝突。
重頭戲是與日本軍政高層的會面,包括首相近衛文麿、陸軍大臣板垣征四郎、參謀次長多田駿、內閣書記官長風見章、內閣參議松岡洋右,以及參謀本部的影佐禎昭、陸軍省中國課課長今井武夫等人。
高宗武表示,若要實現中日和平,日本必須放棄帝國主義,視中國為對等國家。如果日本拿出事實證明有此誠意,則中國內部以汪精衛為首的和平勢力,將可起而調解兩國爭端。
抬出汪精衛,正合日方心意。近衛聲明已是日本國策,而且,蔣介石對和談條件相當堅持,太難對付,日方正想找個人代替蔣介石,汪精衛恰合適,雙方一拍即合。
不過高宗武後來否認他曾提出「扶汪代蔣」,他只是表達汪精衛會起而推動和平運動,在蔣介石的領導下實現和平;但日本人故意曲解他的意思,設了個陷阱讓他掉進去。
不論真相如何,高宗武這次東京之行,對此後日本對華政策影響深遠。東京根據高宗武帶來的訊息,制定了基本對華方針。7月12日,五相會議通過「適應時局的中國謀略」,幾天後又制定了「從內部指導中國政府大綱」,確定以政治誘降來推動軍事侵略,並把誘降對象從蔣介石轉為汪精衛、唐紹儀、吳佩孚這些「中國第一流人物」。
高宗武在7月9日回到香港,由於害怕蔣介石生氣,遲至7月21日才由周隆庠把東京之行的報告呈送周佛海、汪精衛、蔣介石。
汪精衛看到這個報告,大吃一驚。他雖主和,但不是他自己出馬,而是由蔣介石來談。他對幕僚表態:「我單獨對日言和,是不可能的事。我決不瞞過蔣先生。」
蔣介石對高宗武擅到東京已是不悅,再看到日本要蔣下野、汪精衛出馬的文字,更是大發雷霆。他責備高宗武誤事,並懷疑日本最近態度上的變化,和高宗武日本之行有關:「倭閥對我變更態度者,其果誤認吾內部之動搖,而與高之荒謬赴倭亦有關係也。」蔣介石氣得要與高宗武斷絕關係,還下令停發高宗武的活動經費。
蔣介石懷疑高宗武赴日是汪精衛的指使,他和汪精衛、張羣討論高宗武的訪日報告時,「覺汪神情皆不自然,果有愧怍之心乎?」蔣介石動怒讓高宗武十分不安,再加上肺病復發,高不得不滯留香港休養。周佛海派國民黨中央法制委員會委員梅思平到香港接替高宗武,繼續與日本聯繫。東京方面則對和平運動興致勃勃,土肥原賢二指派同盟通信社上海分社兼華南分社社長的松本重治為上海聯繫人。
此時,國軍在武漢會戰中節節敗退,國民政府在8月遷都重慶,固守西南,與日軍作持久戰。面對戰場上不斷傳來的壞消息,汪精衛心情沉重。他擔憂,日方願意和談,可是「我方大門關得緊緊的,無從說起」。汪精衛逐漸明白,通過蔣介石及黨內決議,很難實現他的和平主張,他開始思考其他方式謀和,並在國際媒體公開表達議和的主張。
第一章 重探汪精衛與汪政權
郭岱君(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
岩谷將(日本北海道大學公共政策大學院副院長)
嵯峨隆(日本靜岡大學國際關係學部榮譽教授)
抗戰時期最戲劇性的事件當屬黨國元老國民黨副總裁、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汪精衛公開脫離抗日陣營,與日本合作,在南京另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與重慶的國民政府對峙。
汪精衛名兆銘,字季新,號精衛,年輕時在日本加入同盟會,1910年,謀刺攝政王載灃,事敗被捕,在獄中寫下著名詩句:「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民國成立後,歷任黨政要職一...
作者序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慘烈悲壯的抗戰終於有了結局。然而,橫貫抗戰時期的幾個議題仍然真相未明、眾說紛紜。例如:汪精衛與汪政權,開國元勛為何在抗戰最艱難時離開他參與創建的國民政府?為何在南京另組政權,甘為侵華日軍的傀儡?日汪合作也牽涉出抗戰期間最詭譎迷離的現象──東京與重慶間從未中斷的祕密和議。日本是否真的想和談?蔣介石究竟是要和還是要戰?中國為什麼有那麼多偽政權?它們彼此間的關係與互動究竟如何?還有,中共為何能在抗戰中坐大?國共敵後關係究竟如何?這個問題相當敏感,國共雙方都未能道出實情。
此外,蔣介石為何對日本侵略者「以德報怨」?為何未能收回東北?中美關係為何突然生變以致美國竟拋棄了並肩作戰的國民政府?為什麼國民政府贏了抗戰卻輸掉了政權?
本卷除探索上述幾個未解之謎外,並在最後一章就這場中日之戰試作全面的檢討與省思,希望中國、日本、美國,以及所有參與這場戰爭的政府和人民,在慘重的損傷中得到一些經驗與教訓,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慘烈悲壯的抗戰終於有了結局。然而,橫貫抗戰時期的幾個議題仍然真相未明、眾說紛紜。例如:汪精衛與汪政權,開國元勛為何在抗戰最艱難時離開他參與創建的國民政府?為何在南京另組政權,甘為侵華日軍的傀儡?日汪合作也牽涉出抗戰期間最詭譎迷離的現象──東京與重慶間從未中斷的祕密和議。日本是否真的想和談?蔣介石究竟是要和還是要戰?中國為什麼有那麼多偽政權?它們彼此間的關係與互動究竟如何?還有,中共為何能在抗戰中坐大?國共敵後關係究竟如何?這個問題相當敏感,國共雙方都未能道出實情。
...
目錄
前言
第八編 和戰問題及各地的偽政權
第一章 重探汪精衛及汪政權/郭岱君、岩谷將、嵯峨隆
一、汪精衛主張對日和議
二、汪精衛與日和議
三、近衛食言 汪精衛進退失據
四、從推動和平運動到組建新政府
五、日汪邦交談判 事事不如意
六、汪精衛政府是什麼樣的政府?
七、觀察與檢討
第二章 重探戰時中日和議問題/楊天石、岩谷將、郭岱君
一、絕無僅有的三方和議:陶德曼調停
二、孔祥熙、宇垣一成祕密和議
三、萱野長知與重慶代表香港密談
四、蕭振瀛、和知鷹二會談
五、桐工作:詭譎迷離的祕密和議
六、和知鷹二、張季鸞密談
七、幾乎從未間斷的祕密談判
八、觀察與檢討
第三章 重探抗戰時期的偽政權/潘敏
一、主要偽政權的建立
二、淪陷區基層社會概況
三、各地偽政權的互動與紛爭
四、日本占領者與偽政權的奧妙關係?
五、偽政權的職能為何?
六、他們為何要加入偽政權機關?
七、觀察與檢討
第九編 敵後作戰
第四章 國軍敵後作戰之謎/洪小夏、張世瑛
一、國軍敵後作戰的開展及實施
二、國軍敵後作戰的特點:具正規軍編制與運作
三、國軍敵後作戰典型案例:中條山會戰
四、觀察與檢討
第五章 揭密中共的敵後作戰/洪小夏、張世瑛
一、「平型關之役」與「平型關大捷」的真相
二、中共敵後根據地的建立
三、 組建全新的基層組織:統一戰線、階級鬥爭與整風運動
四、中共敵後作戰典型案例研究:百團大戰
五、「一號作戰」為中共帶來擴張契機
六、觀察與檢討
第六章 敵後國共關係/洪小夏
一、敵後國共關係的三個階段
二、國共從合作到分道揚鑣
三、試探國共敵後合作與衝突的案例
四、觀察與檢討
第十編 抗戰勝利與戰後中國
第七章 戰後中國的命運/黃自進
一、「以德報怨」政策有何特殊考量?
二、東北接收失利與國共內戰的轉折
三、中美關係為何生變?
四、觀察與檢討
第八章 重探戰時對外關係/肖如平、林孝庭、鹿錫俊、陳立文
一、微妙的戰時中蘇關係
二、《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談判與簽訂
三、戰時最重要的對美關係
四、重探開羅會議
五、重探史迪威事件
六、觀察與檢討
終章 觀察與省思/郭岱君
一、中國為何能獲得最終勝利?
二、日本為何能贏而未贏?
三、日本有戰勝的機會嗎?
四、日本軍政體制的重大缺陷
五、沒有如果「兩顆原子彈」,中國會否勝利?
六、國共勢力消長的關鍵何在?
七、蔣介石為何贏了抗戰卻輸了江山?
八、戰爭對中國社會及中華民族的深層影響
後記
前言
第八編 和戰問題及各地的偽政權
第一章 重探汪精衛及汪政權/郭岱君、岩谷將、嵯峨隆
一、汪精衛主張對日和議
二、汪精衛與日和議
三、近衛食言 汪精衛進退失據
四、從推動和平運動到組建新政府
五、日汪邦交談判 事事不如意
六、汪精衛政府是什麼樣的政府?
七、觀察與檢討
第二章 重探戰時中日和議問題/楊天石、岩谷將、郭岱君
一、絕無僅有的三方和議:陶德曼調停
二、孔祥熙、宇垣一成祕密和議
三、萱野長知與重慶代表香港密談
四、蕭振瀛、和知鷹二會談
五、桐工作:詭譎迷離的祕密和議
六、和知鷹二、張...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軟精裝頁數:544頁開數:18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