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麗
定價:NT$ 380
優惠價:79 折,NT$ 300
優惠截止日:至2025年01月10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你知道自己何時會開啟防禦機制?其實——
幾乎所有行為或想法都算作一種防禦:
在演講前清嗓子是一種防禦,說錯話之後,訕訕一笑是一種防禦,
尷尬而臉紅是一種防禦,為自己辯解也是一種防禦。
防禦機制就像心靈的一層皮膚,如果使用得當,可以幫助抵禦痛苦,
也像心理上形成的免疫功能,讓心靈不再受傷;
本書讓我們有效應對日常無法避免的心理傷害,找回自我的核心價值。
➣具MBA背景的人力資源師,36歲轉行心理諮商,立志以文字療癒疏離的現代靈魂
➣豆瓣書評4星評價,叫好叫座的年度好書;首作即引起共鳴,與無數讀者建立連結
➣中國最大心理平台「壹心理」2015最具人氣心理專欄作者獎、2021優秀諮詢師獎
➣在多個知名心理平台發表的心理科普內容與線上課程,超過500萬以上點擊次數
➣在地心理社群真摯支持——王浩威醫師專文序言,蘇絢慧、洪培芸、莊博安聯手推薦
自生命的誕生起,我們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適應環境,讓自己得以「存在」。為了適應環境,所有人都會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使用某些心理防禦機制,遠離使我們痛苦的情緒,讓我們得以繼續過好自己的生活。
貶低別人是一種防禦,拒絕接受現實是一種防禦,冷漠和迴避也是一種防禦……。
有些防禦是我們可以意識到的。而絕大多數防禦,是在我們潛意識中的;而恰恰是這些沒有被意識到的內容,塑造了我們的人格,形成了我們的人際關係模式。而大部分的情緒難題都是產生於有問題的防禦和情感的結合。
而我們在適應環境時,往往不只使用一種心理防禦方式,任何防禦都可能是當下的最佳選擇。應對情緒困擾的防禦可能是一種妥協:也就是因無法解決心靈內在的衝突,而選擇的妥協。
當我們無法處理內心的衝突與痛苦時,或者意識層面明明知道:這樣做對自己是有害的。可是還是情不自禁地強迫性重複,掉入事與願違的情境中;這或許是原來使用的防禦機制失效了。
本書深入探討了我們內在的心理防禦機制,以及如何採用更靈活、更成熟的適應方式來應對人生中種種問題。願你讀過之後,可以收穫自由、自在的人生,以及更順遂的人際關係。
本書重點:
本書舉重若輕地歸類出身處現代資本社會,在華人文化中不同個體內心的需求與渴望。書中收錄18組「內在防禦」,完整涵蓋西格蒙德和安娜•佛洛伊德起先提出最為關鍵的8組防禦機制(二人提出的原始防禦機制共15組)——回歸到精神分析的源頭,驗證了亙古不變的人性心理運作。
本書提到的「內在防禦」指的是——
⊕深入意識與潛意識,覺察「自我保護」機制:
>>面對職場、感情、生活中突如其來的情緒;理解所有反應都是自然的。
⊕有效應用科學方法,處在安靜醒覺的狀態中:
>>進一步瞭解「自身內部」的設定,在人群中感到放鬆,正面發揮潛能。
⊕化防守為積極進取,提升個人的內外在層次:
>>弱點就是優勢;親眼見證自己的獨一無二,從今往後活出精彩的人生。
♦學習將冷硬的自我保護,轉化成溫暖的內在感知
♦在地心理社群真摯推薦——(按回覆先後排序)
♦諮商心理師、作家/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作家/洪培芸
♦諮商心理師、作家/莊博安
♦心理治療師、榮格分析師、作家/王浩威
「在這一本書當中,我們幾乎在每一頁都可以看得到十分精彩的生活觀察,也許是臨床的,也許是電影或文學的,更有可能就是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的言談舉止所表現出來的。這才是最不容易的地方,也就是將理論而瑣碎的一切,用清晰和生動的文筆表現出來。」——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臺灣榮格心理學會理事長‧王浩威
「到目前為止,我們無法真正地回到過去,回到發生創傷的時間點,『人生之舟已經在時間的洪流中開出很遠了,我們卻還停留在原來刻下痕跡的地方,這其實是當年創傷刻在身體中的記憶』,我們被困在當年的記憶與應對模式中,無法適應當下的環境。任麗以豐富的案例解讀了這些現象,並給出了打破魔咒、讓創傷不再重複的方法,讓我們有了重寫人生腳本的機會。」——醫學博士、中國心理學會註冊督導師、知名NGO組織「春風網―心理創傷援助公益平臺」創辦人‧隋双戈
「一個人的獨立人格的形成和維護,本質上是其心理防禦機制的建立和運作。如果說人格即命運,那麼防禦機制就既是好運或霉運的原因,也是結果。對自己的防禦機制的覺察,是改變命運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本書中,任麗針對大眾讀者,探討了最常見的一些防禦,像是在我們面前樹立了一面可以映照防禦的智慧之鏡。」——武漢中德心理醫院創始人‧曾奇峰
「在這本書中,任麗女士從生活中隨處可見但不易覺察的防禦入手,進一步分析形成每個人獨特應對內心衝突的風格的成因,再到如何做出自我改變和成長,做了非常精彩的探討。本書以豐富細緻的情景為例子娓娓道來,相信你讀後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張海音
作者簡介:
任麗
在四川出生成長,於華中科技大學取得工商管理碩士之後,即進入企業從事人資工作;36歲後轉向企業EAP,就此跨足心理圈。師從原中德心理醫院院長曾奇峰老師學習精神分析傳播;跟隨Nancy G. Goodman(IPA)學習精神分析及案例督導;長期接受王浩威老師的個案督導,並且參與中美高級精神分析治療師,以及中德模式家庭治療師的培訓。精神動力取向諮詢師,從業10年以來,致力於女性情感與個人成長類型議題。
國家二級(中國最高等級)心理諮詢師,心理專欄作者,心理專家。文章曾發表在《中國新聞週刊》、《央視心理訪談》、《健康時報》、《中國婦女報》、《婚姻與家庭》等期刊上。也同時是「任麗的心靈空間」公眾號的主理人。
現居深圳,在當地執業。創辦電影寫作體驗團體,5年超過1,000小時,幫助學員透過電影看自己,探索與療癒自己。平時喜歡馬拉松、閱讀、寫作、旅行。
名人推薦:
推薦序I 心理防禦,話說從頭 / 王浩威
這些年來,心理學知識在兩岸越來越普及,以心理學角度來思考問題的態度,慢慢形成華人世界普遍的傾向,整個華人文化也迅速地心理化了。因為如此,市面上看到的心理書籍也就越來越普遍。在臺灣,從翻譯的理論書籍,到日常生活中人們感覺貼近的專題(例如周慕姿的《情感勒索》),都是相當受到歡迎的。
對於一般的讀者而言,透過哲學、心理學相關的閱讀,特別是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切入,有關心理學的知識是越來越豐富了。只是,在一般的讀者裡,既然擁有這麼豐富的心理學知識,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在這些閱讀中,反而少了像任麗的這一本《內在防禦》。
從正統學院出身,開始學習心理學的這些專家或相關人士,在他們心理系的課程裡,「防禦機制」是任何普通心理學教科書必然介紹的重要一章;而對於一般的讀者,再透過各種訊息來源,而擁有豐富的心理學知識以後,能夠來好好有系統地理解防禦機制,其實是可以讓自己的心理學基礎更上一層樓的。
在我記憶中,臺灣過去也是有過一本這樣的書,那時在1970年代有徐靜所著作由水牛出版的《防禦機制》。現在很多人都忘記徐靜教授了,她和她的夫婿曾文星(或做曾文煋)可能是華人當中最早在哈佛醫學院精神醫學部完成住院醫師訓練的。當年他們夫妻回到臺灣,著作了不少精神分析和精神醫學初階的作品,不到一百頁的小小一冊。在當年水牛出版社的這一系列,也包括了許多當時台大醫院精神科教授的通俗著作,例如林憲教授就有好幾本著作。很可惜的,這些都沒有人好好收藏,現在也不容易找到了。
我還記得我是在台大醫院精神科住院醫師的第一年,看到徐靜教授的這一本《防禦機制》,對於她用中國成語來說明各種的防禦機制,像掩耳盜鈴等等,到現在還是印象深刻。原本十分抽象的概念,經由她這麼靈活的說明,忽然之間覺得眼前的所有人際互動都充滿了她所說的這些防禦機制了。任麗這本《內在防禦》也具有同樣的神奇效果,她言簡意賅而相當生動的舉例,讓我們看到了原本因為在前意識或無意識而看不到的這些心理運作,腦海立刻有了清楚的印象。這對於已經有相當心理敏感度的讀者而言,更能夠將腦海裡的心理知識,進一步地多了一種系統性的理解。
在精神分析理論中,防禦機制是一種無意識(或前意識)的心理操作。當一個人因為內在衝突或外部壓力所帶來的想法和感受而可能產生相當的焦慮時,防禦機制可以保護其不受到太多焦慮或壓力。這就是防禦機制存在的必要。這一個觀念,最早是由佛洛伊德在1894年〈防禦造成的神經心理症〉這篇文章中所提出來的。不過,在他生前透過臨床和書寫所建構的心靈機制裡,對於防禦機制的討論並不算太多。
真正將防禦機制成為精神分析理論重點之一的,應該是他的女兒安娜.佛洛伊德,尤其是在她1936年的著作《自我與防禦機制》。在這本書當中,她提出的防禦機制包括了潛抑(可細分為壓制或壓抑)、退行、反向形成、孤立(即隔離或抽離)、撤回(即抵消)、投射、內攝、與自己對立(轉而反對自身)、逆轉為對立面(反轉)、昇華或置換(即轉移)。將這些名詞列出來,主要是要讓讀者們知道,其實這方面的探討歷經很多演化。
到了1930年代,在佛洛伊德漸漸老去的時候,安娜.佛洛伊德所帶領的精神分析,這一次其發展強調自我的適應功能,一般也就成為自我心理學派或古典精神分析(在中國大陸經常翻譯成「經典精神分析」其實是有點不太正確的)。到了1977年,範倫特在《怎樣適應生活─保持心理健康》一書當中,將自我心理學派有關防禦機制這相關研究,全面性地回顧和整理,而進一步將防禦分類而形成了與心理發展水平相關的連續體,其中包括病態、不成熟、神經質和成熟四種層次的防禦。有關這一方面的學理發展, 從此以後也就沒有新意可言了。
任麗這本書《內在防禦》最值得推薦的就是她將這一系列的學理融會貫通,應用到我們華人世界的生活裡。在這一本書當中,我們幾乎在每一頁都可以看得到十分精彩的生活觀察,也許是臨床的,也許是電影或文學的,更有可能就是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的言談舉止所表現出來的。這才是最不容易的地方,也就是將理論而瑣碎的一切,用清晰和生動的文筆表現出來。
任麗自己本身,向來都是一個認真投入與書寫工作和心理臨床的資深心理治療師。每次和她討論一些臨床的案例,往往在她的觀察當中,可以獲得相當多的反思,從而有了許多新的理解和認識。「書如其人」——如她本人一般的一本書,舉重若輕,確實是讓人忍不住一口氣就讀完。我自己也很榮幸能夠有這個機會,為這一本書來寫這樣的一篇推薦。
本文作者是國內最負盛名的精神科醫師,有著詩人的靈魂、散文家的好筆。王浩威畢業於高雄醫學院(今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曾任臺大醫院、和信醫院及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並擔任文化雜誌《島嶼邊緣》、專業期刊《醫望》雜誌總編輯;榮獲吳魯芹散文獎。文章常見於報章雜誌。目前專職從事心理治療,同時擔任臺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榮格分析師、作家、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臺灣榮格心理學會理事長、心靈工坊文化公司發行人。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7折266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6折 | 1 |
7折 | 0 |
徵求價 | 數量 |
3折 | 1 |
5折 | 4 |
7折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任麗
優惠價: 79 折, NT$ 300 NT$ 380
優惠截止日:至2025年01月10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你知道自己何時會開啟防禦機制?其實——
幾乎所有行為或想法都算作一種防禦:
在演講前清嗓子是一種防禦,說錯話之後,訕訕一笑是一種防禦,
尷尬而臉紅是一種防禦,為自己辯解也是一種防禦。
防禦機制就像心靈的一層皮膚,如果使用得當,可以幫助抵禦痛苦,
也像心理上形成的免疫功能,讓心靈不再受傷;
本書讓我們有效應對日常無法避免的心理傷害,找回自我的核心價值。
➣具MBA背景的人力資源師,36歲轉行心理諮商,立志以文字療癒疏離的現代靈魂
➣豆瓣書評4星評價,叫好叫座的年度好書;首作即引起共鳴,與無數讀者建立連結
➣中國最大心理平台「壹心理」2015最具人氣心理專欄作者獎、2021優秀諮詢師獎
➣在多個知名心理平台發表的心理科普內容與線上課程,超過500萬以上點擊次數
➣在地心理社群真摯支持——王浩威醫師專文序言,蘇絢慧、洪培芸、莊博安聯手推薦
自生命的誕生起,我們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適應環境,讓自己得以「存在」。為了適應環境,所有人都會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使用某些心理防禦機制,遠離使我們痛苦的情緒,讓我們得以繼續過好自己的生活。
貶低別人是一種防禦,拒絕接受現實是一種防禦,冷漠和迴避也是一種防禦……。
有些防禦是我們可以意識到的。而絕大多數防禦,是在我們潛意識中的;而恰恰是這些沒有被意識到的內容,塑造了我們的人格,形成了我們的人際關係模式。而大部分的情緒難題都是產生於有問題的防禦和情感的結合。
而我們在適應環境時,往往不只使用一種心理防禦方式,任何防禦都可能是當下的最佳選擇。應對情緒困擾的防禦可能是一種妥協:也就是因無法解決心靈內在的衝突,而選擇的妥協。
當我們無法處理內心的衝突與痛苦時,或者意識層面明明知道:這樣做對自己是有害的。可是還是情不自禁地強迫性重複,掉入事與願違的情境中;這或許是原來使用的防禦機制失效了。
本書深入探討了我們內在的心理防禦機制,以及如何採用更靈活、更成熟的適應方式來應對人生中種種問題。願你讀過之後,可以收穫自由、自在的人生,以及更順遂的人際關係。
本書重點:
本書舉重若輕地歸類出身處現代資本社會,在華人文化中不同個體內心的需求與渴望。書中收錄18組「內在防禦」,完整涵蓋西格蒙德和安娜•佛洛伊德起先提出最為關鍵的8組防禦機制(二人提出的原始防禦機制共15組)——回歸到精神分析的源頭,驗證了亙古不變的人性心理運作。
本書提到的「內在防禦」指的是——
⊕深入意識與潛意識,覺察「自我保護」機制:
>>面對職場、感情、生活中突如其來的情緒;理解所有反應都是自然的。
⊕有效應用科學方法,處在安靜醒覺的狀態中:
>>進一步瞭解「自身內部」的設定,在人群中感到放鬆,正面發揮潛能。
⊕化防守為積極進取,提升個人的內外在層次:
>>弱點就是優勢;親眼見證自己的獨一無二,從今往後活出精彩的人生。
♦學習將冷硬的自我保護,轉化成溫暖的內在感知
♦在地心理社群真摯推薦——(按回覆先後排序)
♦諮商心理師、作家/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作家/洪培芸
♦諮商心理師、作家/莊博安
♦心理治療師、榮格分析師、作家/王浩威
「在這一本書當中,我們幾乎在每一頁都可以看得到十分精彩的生活觀察,也許是臨床的,也許是電影或文學的,更有可能就是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的言談舉止所表現出來的。這才是最不容易的地方,也就是將理論而瑣碎的一切,用清晰和生動的文筆表現出來。」——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臺灣榮格心理學會理事長‧王浩威
「到目前為止,我們無法真正地回到過去,回到發生創傷的時間點,『人生之舟已經在時間的洪流中開出很遠了,我們卻還停留在原來刻下痕跡的地方,這其實是當年創傷刻在身體中的記憶』,我們被困在當年的記憶與應對模式中,無法適應當下的環境。任麗以豐富的案例解讀了這些現象,並給出了打破魔咒、讓創傷不再重複的方法,讓我們有了重寫人生腳本的機會。」——醫學博士、中國心理學會註冊督導師、知名NGO組織「春風網―心理創傷援助公益平臺」創辦人‧隋双戈
「一個人的獨立人格的形成和維護,本質上是其心理防禦機制的建立和運作。如果說人格即命運,那麼防禦機制就既是好運或霉運的原因,也是結果。對自己的防禦機制的覺察,是改變命運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本書中,任麗針對大眾讀者,探討了最常見的一些防禦,像是在我們面前樹立了一面可以映照防禦的智慧之鏡。」——武漢中德心理醫院創始人‧曾奇峰
「在這本書中,任麗女士從生活中隨處可見但不易覺察的防禦入手,進一步分析形成每個人獨特應對內心衝突的風格的成因,再到如何做出自我改變和成長,做了非常精彩的探討。本書以豐富細緻的情景為例子娓娓道來,相信你讀後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張海音
作者簡介:
任麗
在四川出生成長,於華中科技大學取得工商管理碩士之後,即進入企業從事人資工作;36歲後轉向企業EAP,就此跨足心理圈。師從原中德心理醫院院長曾奇峰老師學習精神分析傳播;跟隨Nancy G. Goodman(IPA)學習精神分析及案例督導;長期接受王浩威老師的個案督導,並且參與中美高級精神分析治療師,以及中德模式家庭治療師的培訓。精神動力取向諮詢師,從業10年以來,致力於女性情感與個人成長類型議題。
國家二級(中國最高等級)心理諮詢師,心理專欄作者,心理專家。文章曾發表在《中國新聞週刊》、《央視心理訪談》、《健康時報》、《中國婦女報》、《婚姻與家庭》等期刊上。也同時是「任麗的心靈空間」公眾號的主理人。
現居深圳,在當地執業。創辦電影寫作體驗團體,5年超過1,000小時,幫助學員透過電影看自己,探索與療癒自己。平時喜歡馬拉松、閱讀、寫作、旅行。
名人推薦:
推薦序I 心理防禦,話說從頭 / 王浩威
這些年來,心理學知識在兩岸越來越普及,以心理學角度來思考問題的態度,慢慢形成華人世界普遍的傾向,整個華人文化也迅速地心理化了。因為如此,市面上看到的心理書籍也就越來越普遍。在臺灣,從翻譯的理論書籍,到日常生活中人們感覺貼近的專題(例如周慕姿的《情感勒索》),都是相當受到歡迎的。
對於一般的讀者而言,透過哲學、心理學相關的閱讀,特別是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切入,有關心理學的知識是越來越豐富了。只是,在一般的讀者裡,既然擁有這麼豐富的心理學知識,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在這些閱讀中,反而少了像任麗的這一本《內在防禦》。
從正統學院出身,開始學習心理學的這些專家或相關人士,在他們心理系的課程裡,「防禦機制」是任何普通心理學教科書必然介紹的重要一章;而對於一般的讀者,再透過各種訊息來源,而擁有豐富的心理學知識以後,能夠來好好有系統地理解防禦機制,其實是可以讓自己的心理學基礎更上一層樓的。
在我記憶中,臺灣過去也是有過一本這樣的書,那時在1970年代有徐靜所著作由水牛出版的《防禦機制》。現在很多人都忘記徐靜教授了,她和她的夫婿曾文星(或做曾文煋)可能是華人當中最早在哈佛醫學院精神醫學部完成住院醫師訓練的。當年他們夫妻回到臺灣,著作了不少精神分析和精神醫學初階的作品,不到一百頁的小小一冊。在當年水牛出版社的這一系列,也包括了許多當時台大醫院精神科教授的通俗著作,例如林憲教授就有好幾本著作。很可惜的,這些都沒有人好好收藏,現在也不容易找到了。
我還記得我是在台大醫院精神科住院醫師的第一年,看到徐靜教授的這一本《防禦機制》,對於她用中國成語來說明各種的防禦機制,像掩耳盜鈴等等,到現在還是印象深刻。原本十分抽象的概念,經由她這麼靈活的說明,忽然之間覺得眼前的所有人際互動都充滿了她所說的這些防禦機制了。任麗這本《內在防禦》也具有同樣的神奇效果,她言簡意賅而相當生動的舉例,讓我們看到了原本因為在前意識或無意識而看不到的這些心理運作,腦海立刻有了清楚的印象。這對於已經有相當心理敏感度的讀者而言,更能夠將腦海裡的心理知識,進一步地多了一種系統性的理解。
在精神分析理論中,防禦機制是一種無意識(或前意識)的心理操作。當一個人因為內在衝突或外部壓力所帶來的想法和感受而可能產生相當的焦慮時,防禦機制可以保護其不受到太多焦慮或壓力。這就是防禦機制存在的必要。這一個觀念,最早是由佛洛伊德在1894年〈防禦造成的神經心理症〉這篇文章中所提出來的。不過,在他生前透過臨床和書寫所建構的心靈機制裡,對於防禦機制的討論並不算太多。
真正將防禦機制成為精神分析理論重點之一的,應該是他的女兒安娜.佛洛伊德,尤其是在她1936年的著作《自我與防禦機制》。在這本書當中,她提出的防禦機制包括了潛抑(可細分為壓制或壓抑)、退行、反向形成、孤立(即隔離或抽離)、撤回(即抵消)、投射、內攝、與自己對立(轉而反對自身)、逆轉為對立面(反轉)、昇華或置換(即轉移)。將這些名詞列出來,主要是要讓讀者們知道,其實這方面的探討歷經很多演化。
到了1930年代,在佛洛伊德漸漸老去的時候,安娜.佛洛伊德所帶領的精神分析,這一次其發展強調自我的適應功能,一般也就成為自我心理學派或古典精神分析(在中國大陸經常翻譯成「經典精神分析」其實是有點不太正確的)。到了1977年,範倫特在《怎樣適應生活─保持心理健康》一書當中,將自我心理學派有關防禦機制這相關研究,全面性地回顧和整理,而進一步將防禦分類而形成了與心理發展水平相關的連續體,其中包括病態、不成熟、神經質和成熟四種層次的防禦。有關這一方面的學理發展, 從此以後也就沒有新意可言了。
任麗這本書《內在防禦》最值得推薦的就是她將這一系列的學理融會貫通,應用到我們華人世界的生活裡。在這一本書當中,我們幾乎在每一頁都可以看得到十分精彩的生活觀察,也許是臨床的,也許是電影或文學的,更有可能就是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的言談舉止所表現出來的。這才是最不容易的地方,也就是將理論而瑣碎的一切,用清晰和生動的文筆表現出來。
任麗自己本身,向來都是一個認真投入與書寫工作和心理臨床的資深心理治療師。每次和她討論一些臨床的案例,往往在她的觀察當中,可以獲得相當多的反思,從而有了許多新的理解和認識。「書如其人」——如她本人一般的一本書,舉重若輕,確實是讓人忍不住一口氣就讀完。我自己也很榮幸能夠有這個機會,為這一本書來寫這樣的一篇推薦。
本文作者是國內最負盛名的精神科醫師,有著詩人的靈魂、散文家的好筆。王浩威畢業於高雄醫學院(今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曾任臺大醫院、和信醫院及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並擔任文化雜誌《島嶼邊緣》、專業期刊《醫望》雜誌總編輯;榮獲吳魯芹散文獎。文章常見於報章雜誌。目前專職從事心理治療,同時擔任臺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榮格分析師、作家、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臺灣榮格心理學會理事長、心靈工坊文化公司發行人。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6折 | 1 |
7折 | 0 |
徵求價 | 數量 |
3折 | 1 |
5折 | 4 |
7折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7折266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