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如何介入現代詩學?
媒介如何牽引書寫層次?
而詩人又為媒介帶來何種炫彩斑斕的想像?
作者張皓棠以近年自德國崛起的「媒介考古學」出發,導引其獨特的「科技─認識論」,提出現代詩的「媒介式文學分析」。本書以詩人夏宇的《粉紅色噪音》、《這隻斑馬》、《那隻斑馬》與《第一人稱》為例證,探尋夏宇在其炫彩斑斕的詩集中所賦予的媒介與想像,討論夏宇如何用機器翻譯、流行歌、電影媒介牽引出「書寫」的層次,分析載體上文學與物質性的呼應關係,並直指夏宇獨特的噪音美學,體現其對媒介的洞見與嶄新的詩意。
「《粉紅色噪音》是詩學與科技接軌的絢爛想像,為機器翻譯的誤譯所讚嘆,並轉化為獨特的美學體驗並延展中文語句的疆界。」
「《這隻斑馬》與《那隻斑馬》透過歌詞、句形、色塊與書本的外部技術顯現了流行歌的輝煌與殞落,並以書本的物質性介入了詩與歌的界限。」
「《第一人稱》則將電影剪輯技術與畫外音縫入詩語言中,開啟了電影與詩相接的新可能。」
本書提出不同以往的觀看角度,重新檢視文本的詩學核心、創作實踐與整體架構,希望帶來嶄新的閱讀體驗,同時鼓勵讀者嘗試以不同媒介進行創作,讓詩意無遠弗屆。
作者簡介:
張皓棠
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畢,現為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詩、媒介研究。碩士論文〈機器翻譯、流行歌、電影:媒介式文學分析視角下夏宇詩歌〉曾獲第七屆大專院校現代詩學研究獎、國立臺灣文學館2020年傑出碩士論文獎佳作。偶爾寫小說與散文,作品散見各地文學獎。
章節試閱
【第一章】導論
「媒介決定我們的現狀,是受之影響,抑或要避之影響,都值得剖析。」──弗里德里希‧基德勒(Friedrich A. Kittler)
▍一、從現代詩中的媒介樣貌談起
在臺灣後現代詩中,陳黎的〈一首因愛睏在輸入時按錯鍵的情詩〉可謂最常被提及與舉例的作品之一。那是九○年代,臺灣後現代詩人們樂此不疲縱火燒字的時期,他們以離經叛道之姿質疑詩的本質與定義,尤重視文字的物質性(materiality),在嬉戲中將文字拆解、拼貼、重組與轉化,運用複詞與諧音,玩出一首首帶有諧擬(parody)氣味的詩作。而〈一首因愛睏在輸入時按錯鍵的情詩〉就收錄於後現代黃金時期出版的《島嶼邊緣》中,此時陳黎已放下了早期現代主義傾向的詩風,逐漸朝向後現代性的探索,敏感於詩的字音字形,這首詩是這樣的:
親礙的,我發誓對你終貞
我想念我們一起肚過的那些夜碗
那些充瞞喜悅、歡勒、揉情秘意的
牲華之夜
我想念我們一起淫詠過的那些濕歌
那些生雞勃勃的意象
在每一個蔓腸如今夜的夜裡
帶給我雞渴又充食的感覺
侵愛的,我對你的愛永遠不便
任肉水三千,我只取一嫖飲
我不響要離開你
不響要你獸性搔擾
我們的愛是純啐的,是捷淨的
如綠色直物,行光合作用
在日光月光下不眠不羞地交合
我們的愛是神剩的
作為後現代詩的經典,無數專業論者已對其中的諧音遊戲與反諷手法提出許多優秀分析。然而,這首詩不單純是一個詩人對後現代精神的精采操演,而且亦是一首關於技術媒介涉入書寫思維的例子,即在新科技擾亂傳統秩序時才得以出現的「媒介化詩語」。從詩名便已提示,這是一首「輸入時按錯鍵」的情詩,指出了關於當下科技的新體驗,這牽涉到的是電腦中文輸入法的運作邏輯,裡頭的「錯字」不太可能是「寫」出來的,這在於傳統寫錯字往往是字形上的筆誤,甚少是字音的全然誤會,例如親「愛」的愛不太可能會有人寫成筆順完全不對的「礙」,「吟」詠的吟也不太會有人寫成字形的差異過大「淫」;同時,此輸入法必然是彼時剛興起且以字音進行的注音輸入法,不會是已流行一段時間的倉頡輸入法,這在於倉頡輸入法所造就的錯字也往往是字形的類似。正如許多陳黎的其他作品一樣,這詩反映的是後工業社會的時代樣貌,不只以諧音遊戲達成對忠貞愛情的反諷,將運作邏輯拆解後更浮現了科技所帶來的思維轉變,記錄了另類媒介甫問世的樣貌與詩人的反應,讓讀者從中聞出媒介剛影響日常生活秩序時的震驚與樣貌。
這一種由新興媒介(media)崛起之時所帶來的衝擊在過往可找到許多類似的例子。陳黎受媒介牽引的書寫現象呼應了過往媒介研究先驅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與德國媒介文化學者基德勒(Friedrich A. Kittler)對於「銘刻技術」(technologies of inscription)的深究。在麥克魯漢的經典作《認識媒介》中,其經典名言「媒介即訊息」凸顯了媒介不只是工具載體,而是整個環境與脈絡,其中對印刷術的觀察受到許多學者的重視,麥克魯漢便曾指出,由於古登堡印刷術的普及,活版印刷將字母制式化並取代的手寫謄本,眼睛便無須繼續吃力辨識整齊不一的手寫,人們閱讀時間加快,默讀於是成為了一個趨勢,長久下來的朗讀習慣被壓抑,視覺遂成為了主導感知的主要知覺,其他知覺遂逐漸變得無關緊要。而基德勒對媒介的挖掘更加基進,以技術先行的姿態觀察人的主體如何在媒介中產生,以基德勒最常舉例的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來說,在19世紀時,書寫是男性的專利,安靜、無聲,一種視覺的靈魂活動,但快到了20世紀時打字機問世,當時已接近半盲的尼采第一次使用了打字機,此媒介的特性讓尼采能夠捨棄視覺也可打出腦中所思,但同時符號的生產方式由於與身體斷開了連結,轉為機械性的「鍵入」符號,瞬間破壞傳統書寫的靈性,尼采因此註記了「我們的書寫工具也參與了我們的思維過程」,指出打字機對思維的影響,尼采的書寫風格也從原本雋長的申論,明顯地轉為格言、雙關語與電報體。
此種論調在問世當下雖受到不少「科技決定論」的批評,但或許是科技的急速發展掀起了一波波經濟、政治與文化等革命,本書開頭的基德勒名言「媒介決定我們的現狀」便成為了一句值得討論的猜想,尤其在臺灣現代詩中更開展一種來自探索藝術的激情與好奇。
陳黎的反應並非是個案,在同一時期,後現代詩中不乏與另類媒介共舞的詩人。後現代的先鋒大將羅青於1988年出版的《錄影詩學》便飽含了電影媒介的特色,詩人琢磨於鏡頭語言,投身於鏡頭的思考模式,模仿機器之眼的移動軌跡與剪輯拼貼,自非主觀敘事中的重重斷裂中尋求詩的身影,對於影像的入侵羅青的反應呼應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其著名文章〈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描述的現代性震驚效應(shock effect),充滿好奇地探詢媒介,並轉化為詩的解放與可能;同時,也有許多詩人關心日常小物的衍生語言,如江文瑜的〈我的皮夾只放你一個人的名片〉,受各種小卡上如提款卡、健保卡、身分證等文字啟發,嗅出了父權社會在身分敘述上對女性的箝制並以此仿擬創作;而向陽的〈在公告欄下腳〉則從公告文字的出發,以冷冰冰的資方制式公告對比臺語的勞工心聲,控訴勞資不對等下的辛酸。以上詩作顯現了媒介對於詩的轉變,有趣的是此種現象在後現代之後開始層出不窮,在此我們可進一步思考,為什麼是後現代?
在過去的臺灣現代詩中當然也不乏對各種事物或媒介的好奇,許許多多的詠物詩即可作證。然而到了後現代時期,可以發現對於媒介的體會已不再是單純的紀錄或感悟,而是實實在在地引起了書寫上根本的質變。追究原因,語言詩(language poetry)的運用具有重大影響,一方面打破了意義的建構與再現的框架,一方面這種對字的解構姿態也解放了詩的疆界,在這種對於「詩的本質」的質疑下,所謂取材已不再是所指的工作,各式各樣的媒介在後現代文本政治的幫助下進入詩學的土壤,不單是對後工業社會的科技樣貌有所感,也促使了詩人比過往更敏感於不同媒介所誕生的文字,並進一步在「字」中生猛地反應媒介的鑿痕。
而這其中的佼佼者,必屬夏宇。
【第一章】導論
「媒介決定我們的現狀,是受之影響,抑或要避之影響,都值得剖析。」──弗里德里希‧基德勒(Friedrich A. Kittler)
▍一、從現代詩中的媒介樣貌談起
在臺灣後現代詩中,陳黎的〈一首因愛睏在輸入時按錯鍵的情詩〉可謂最常被提及與舉例的作品之一。那是九○年代,臺灣後現代詩人們樂此不疲縱火燒字的時期,他們以離經叛道之姿質疑詩的本質與定義,尤重視文字的物質性(materiality),在嬉戲中將文字拆解、拼貼、重組與轉化,運用複詞與諧音,玩出一首首帶有諧擬(parody)氣味的詩作。而〈一首因愛睏在輸入時按錯...
作者序
【總序】二○二二,不忘初心
/李瑞騰
一些寫詩的人集結成為一個團體,是為「詩社」。「一些」是多少?沒有一個地方有規範;寫詩的人簡稱「詩人」,沒有證照,當然更不是一種職業;集結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通常是有人起心動念,時機成熟就發起了,找一些朋友來參加,他們之間或有情誼,也可能理念相近,可以互相切磋詩藝,有時聚會聊天,東家長西家短的,然後他們可能會想辦一份詩刊,作為公共平臺,發表詩或者關於詩的意見,也開放給非社員投稿;看不順眼,或聽不下去,就可能論爭,有單挑,有打群架,總之熱鬧滾滾。
作為一個團體,詩社可能會有組織章程、同仁公約等,但也可能什麼都沒有,很多事說說也就決定了。因此就有人說,這是剛性的,那是柔性的;依我看,詩人的團體,都是柔性的,當然程度是會有所差別的。
「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看起來是「雜誌社」,但其實是「詩社」,一開始辦了一個詩刊《臺灣詩學季刊》(出了四十期),後來多發展出《吹鼓吹詩論壇》,原來的那個季刊就轉型成《臺灣詩學學刊》。我曾說,這一社兩刊的形態,在臺灣是沒有過的;這幾年,又致力於圖書出版,包括同仁詩集、選集、截句系列、詩論叢等,今年又增設「臺灣詩學散文詩叢」。迄今為止總計已出版超過百本了。
根據白靈提供的資料,二○二二年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有八本書出版(另有蘇紹連主編的吹鼓吹詩人叢書二本),包括截句詩系、同仁詩叢、臺灣詩學論叢、散文詩叢等,略述如下:
本社推行截句幾年,已往境外擴展,往更年輕的世代扎根,也更日常化、生活化了,今年只有一本漫漁的《剪風的聲音──漫漁截句選集》,我們很難視此為由盛轉衰,從詩社詩刊推動詩運的角度,這很正常,今年新設散文詩叢,顯示詩社推動散文詩的一點成果。
「散文詩」既非詩化散文,也不是散文化的詩,它將散文和詩融裁成體,一般來說,以事為主體,人物動作構成詩意流動,極難界定。這一兩年,臺灣詩學季刊除鼓勵散文詩創作以外,特重解讀、批評和系統理論的建立,如寧靜海和漫漁主編《波特萊爾,你做了什麼?──臺灣詩學散文詩選》、陳政彥《七情七縱──臺灣詩學散文詩解讀》、孟樊《用散文打拍子》三書,謹提供詩壇和學界參考。
「同仁詩叢」有李瑞騰《阿疼說》,選自臉書,作者說他原無意寫詩,但寫著寫著竟寫成了這冊「類詩集」,可以好好討論一下詩的邊界。詩人曾美玲,二○一九年才出版她的第八本詩集《未來狂想曲》,很快又有了《春天,你爽約嗎》,包含「晨起聽巴哈」等八輯,其中作為書名的「春天,你爽約嗎」一輯,全寫疫情;「點燈」一輯則寫更多的災難。語含悲憫,有普世情懷。
「臺灣詩學論叢」有二本:張皓棠《噪音:夏宇詩歌的媒介想像》、涂書瑋《比較詩學:兩岸戰後新詩的話語形構與美學生產》,為本社所辦第七屆現代詩學研究獎的得獎之作,有理論基礎,有架構及論述能力。新一代的臺灣詩學論者,值得期待。
詩之為藝,語言是關鍵,從里巷歌謠之俚俗與迴環復沓,到講究聲律的「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宋書‧謝靈運傳論》),是詩人的素養和能力;一旦集結成社,團隊的力量就必須出來,至於把力量放在哪裡?怎麼去運作?共識很重要,那正是集體的智慧。
臺灣詩學季刊社將不忘初心,不執著於一端,在應行可行之事務上,全力以赴。
【總序】二○二二,不忘初心
/李瑞騰
一些寫詩的人集結成為一個團體,是為「詩社」。「一些」是多少?沒有一個地方有規範;寫詩的人簡稱「詩人」,沒有證照,當然更不是一種職業;集結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通常是有人起心動念,時機成熟就發起了,找一些朋友來參加,他們之間或有情誼,也可能理念相近,可以互相切磋詩藝,有時聚會聊天,東家長西家短的,然後他們可能會想辦一份詩刊,作為公共平臺,發表詩或者關於詩的意見,也開放給非社員投稿;看不順眼,或聽不下去,就可能論爭,有單挑,有打群架,總之熱鬧滾滾。
作為一...
目錄
【總序】二○二二,不忘初心/李瑞騰
【第一章】導論
▍一、從現代詩中的媒介樣貌談起
▍二、何謂媒介:當代媒介研究的回顧
▍三、夏宇詩歌的媒介式文學分析
▍四、文獻與對話
▍五、章節概述
【第二章】雜訊:《粉紅色噪音》與機器翻譯
▍一、不合時宜的幻想媒介
▍二、《粉紅色噪音》的創作過程與數位媒介的分析方式
▍三、機器翻譯的運行規則與誤譯的書寫
▍四、機器翻譯的歧譯之用
▍五、雜訊漫漶:噪音特徵與《粉紅色噪音》的物質性
【第三章】噪音:《這隻斑馬》與《那隻斑馬》的流行歌
▍一、臺灣流行歌的文化歷史
▍二、夏宇對流行歌工業的觀察
▍三、靡靡之音的界線消長
▍四、流行歌詞寫作技術與現代詩的音感
▍五、流行歌特徵與《這隻斑馬》與《那隻斑馬》的物質性
【第四章】噪點:《第一人稱》的攝影與電影
▍一、攝影、電影與噪點
▍二、壞照片:從刺點虛構故事
▍三、鏡頭、畫外音與剪輯:電影敘事的引入
▍四、陌生人、詩、漂移以及壞照片:《第一人稱》的再經驗
【第五章】結論
【參考文獻】
【總序】二○二二,不忘初心/李瑞騰
【第一章】導論
▍一、從現代詩中的媒介樣貌談起
▍二、何謂媒介:當代媒介研究的回顧
▍三、夏宇詩歌的媒介式文學分析
▍四、文獻與對話
▍五、章節概述
【第二章】雜訊:《粉紅色噪音》與機器翻譯
▍一、不合時宜的幻想媒介
▍二、《粉紅色噪音》的創作過程與數位媒介的分析方式
▍三、機器翻譯的運行規則與誤譯的書寫
▍四、機器翻譯的歧譯之用
▍五、雜訊漫漶:噪音特徵與《粉紅色噪音》的物質性
【第三章】噪音:《這隻斑馬》與《那隻斑馬》的流行歌
▍一、臺灣流行歌的文化...
商品資料
出版社:秀威資訊出版日期:2022-10-26ISBN/ISSN:978626953507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82頁開數:14.8*2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