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布琮任
定價:NT$ 420
優惠價:88 折,NT$ 37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以不同視角展讀清季歷史人物眼中的時代洪流,
在行雲流轉的文字中,
看到一個龐大揉雜的歷史空間。
本書通過對清季個別歷史人物進行的微觀研究,
彰顯他們的意志與信念,
呈現這群知識人對家國穩定、盛世太平的追求與盼望。
在人物的經歷更迭中,捕捉清季歷史的側影。
手挽銀河水,一展函夏雄圖。
自乾隆遜位、嘉慶登極以降,清帝國的內憂外患紛至沓來,衰世之象耳目昭彰。在這個日益多事的非常時代,不論是中國的知識分子還是在華的西洋顧問,也不乏矢志力挽狂瀾、積極追尋改革蹊徑的大小人物。值得注意的是,這批文化學人在苦思維新出路、急切謀求復興富強之際,卻不約而同地遭遇各式各樣的問題與制肘,致令他們對自身的經歷、信念和傳統涵養作出探問與反思……
【本書提要】
大家可曾想過,「曾左李」這個詞組,究竟是一個隨機生成的簡稱或表達,還是一個被建構出來的時代標籤呢?至於我們非常熟悉的「士、農、工、商」,真的是一個顛撲不破、不容倒毀的社會位階嗎?晚清學人薛福成所論及的「新四民觀」,是對舊說的一個徹底顛覆,還是一種概念的轉移?另一方面,「幕府制度」如何與清季政經格局息息相關?而在幕府之中,我們又可以找尋到歐美幕僚的身影嗎?這些主題看似瑣碎細微,卻可以幫助讀者們梳理、鉤沉與拼湊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中國與歐美世界的歷史圖繪。
《手挽銀河水》是作者第一部自選論文集,也可視為其研究路徑和志趣的一個階段性紀錄。集內所錄七文,雖然各自獨立成篇,但彼此之間卻存具內在紋理,或可並讀。作者通過對清季個別歷史人物進行的微觀研究,以小見大地呈現並解構一系列涉及政局更迭、歷史記憶、人才流動、文化碰撞等宏觀性課題。全書結合學術思想史、治亂興衰史和文化交流史等取徑,以期彰顯歷史人物及所處時代,乃至後世記憶之間千絲萬縷的脈絡與扣連。
【各界好評】
贊語
馬幼垣|史學大師,美國耶魯大學博士
專文推薦
李仁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盧正恒|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誠摯推薦
王一樵|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林滿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劉序楓|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研究員
(依姓氏筆畫排序)
運用生動的筆觸,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帶領讀者們重新審視晚清以來世局變化中的各種政治文化現象。……書中的各章提供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新視角與新看法,觀察晚清以來重要人物的生命特色、身分認同、思想脈絡與文化位置。對於晚清世局變化有興趣的讀者一定不要錯過這本新書。
——王一樵|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本書雖是不同時期發表論文集結的成果,但主題連貫聚焦,文字流暢易讀。作者透過對清末太平天國事變後,代表性人物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及其幕僚薛福成、丁日昌、馬士等人交流網絡的考察,討論清末的改革與西方文化碰撞問題,對清末中國史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視角,相信不論是研究者或一般讀者均可獲得相當大的啟發。
——劉序楓|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研究員
作者簡介:
布琮任(Ronald C. Po)
出生香港,德國海德堡大學歷史學博士。先後在芝加哥大學與麥基爾大學任教和工作。二○一六年加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現職該校國際歷史系副教授,著有得獎作品The Blue Frontier: Maritime Vision and Power in the Qing Empire 與《海不揚波:清代中國與亞洲海洋》,分別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及時報文化出版。其他論文散見於英國、美國、臺灣、香港、韓國等地的學術期刊。二○一九年,獲英國皇家歷史學會頒授會士名銜。
名人推薦:
歷史書寫與人物歷史之議題的反思
盧正恒/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距離二○一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版的 The Blue Frontier: Maritime Vision and Power in the Qing Empire 僅三年、二○二一年八月十日出版《海不揚波:清代中國與亞洲海洋》一書出版更僅一年;作為教務繁重的大學教授,加上全球因疫情阻隔,布琮任寫作速度,或可媲美他在文中特別談到、讚譽的兩位學者:史景遷與歐陽泰。閱讀那流暢的書寫文筆,我認為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承繼了史景遷、歐陽泰那種從小人物(即使如布琮任自己所述,他們可能在各種人群的眼光中不是小人物、而人物的大或小也是取決於歷史、社會視野之不同)對時代洪流進行觀察。若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即使不容易簡單地描述這本愈讀愈有滋味的「類論文集」——我會說作者嘗試從三種不同的面相,分別是概念、制度、實務,帶我們重新認識晚清的國家社會、文化潮流,進而思考個體在各種位置上的遭遇和舉措。
初見布琮任,是在二○二○年廈門大學舉辦楊國楨教授大壽會議上。我們的共同好友廈門大學陳博翼教授引薦彼此認識,尤其記得他當時說的話:「我一定要介紹你一個人,你們如果這次會議還不認識,那就是我失職了。」當時我正在進行博士論文收尾階段,主要嘗試用幾個類似「人物傳記」來建構「新清史」與「華南研究」對話。另一方面,我也開始規劃畢業後的研究課題,我嘗試重拾我對於海洋史的關懷和興趣,因此萌生了「新清海洋史」這個想法。在該場會議前一年的美國亞洲年會(AAS)上,布琮任與幾位學者共組了一場名為 The New Qing History: A Maritime Approach 的 panel;在這一年,我自己關於滿文海洋地圖的研究也正式出刊。大約在同一時間,我們兩個在地球的兩端,同樣構思出了類似的觀點——但我必須強調,布琮任才是第一位提出這個有意義課題的第一人,雖然他稱之為「海上新清史」而我在其基礎上稱之為「新清海洋史」。我們的友誼自此展開,因為疫情、也身處不同地區,但我們常常通過網路聊天、談論各種課題,通宵達旦。
相較於布琮任已經有了豐富的教書經驗,正如他在這本書和《海不揚波》中所提過,教學時往往會因此累積不少有趣的問題意識,在此書中就是:歷史人物研究的重要性。雖然布琮任稱此書為一本論文集,許多學者往往會把過往研究成果累積起來結集成冊,但如何在興趣廣泛的各種單篇論文中發現一個貫穿的問題意識是相當困難的。記得在修讀碩士時期,當時正值懵懂與疑惑的我,在與一位學養豐富的同學聊天時,他告訴我每一個人在學術研究的過程中都有一個關心的核心議題。當時的我仍然不知道我關心的是什麼。相反地,布琮任其過去十餘年的成果,雖然他個人似乎認為是不知不覺中發現了一個關鍵的議題、存在連結和一個脈絡,來呈現過去研究旨趣的階段性紀錄,從而進行探索。實際上,我認為他心中本來就存在一個連貫的課題,從人物來理解清代歷史。
一如他在文章中所說「人物研究便是歷史的基礎」,過往中國歷史書寫中就有著「列傳」、「人物志」等篇章。歷史研究的課題下,我們可以發現布琮任的研究結合最新和最傳統兩種明確、矛盾卻不衝突的面向。他利用觀察新文化史強調的小人物之研究,通過由下而上作歷史觀察;同時,他也注意到那些在民族國家創建過程中,有關「民族英雄」建構之討論。研究方法上,他使用蒐羅大規模文字資料的各種電子資料庫,通過新時代方法,配合更加仔細的考證功力,展現更宏觀的人物歷史研究之視野。書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布琮任的引經據典、旁徵博引,觀察一種歷史書寫與人物歷史的議題之反思。
與其說這本書是考證歷史人物的個人傳記,不如說布琮任是用歷史人物為中心、為引子,觀察大時空背景下面臨「轉變」的各種觀察,諸如太平天國、辛亥革命、自強運動等都是這個特殊時代的轉變。我可以大概將這本書分成三個層次,首先是「轉變」——甚至可以誇張地說「鼎革」——下,一個「概念」如何被改變和理解,諸如晚清、民初時人對「曾左李」概念的認識;薛福成在接觸西方社會後對於既有「四民」的理解和「新四民」想法之倡議;馬士在幕僚帳下、臺灣的生活也都觸及概念、身分認同的選擇和面對中國官僚文化之衝擊與反應。第二個層次則是制度上的觀察,包括漢人、洋人在幕僚體制下的活動;這種脫離正式官員,卻又扮演舉足輕重建言、實務推動身分,甚至得以在未來脫離幕僚身分成為封疆大吏的過程。最後一個面向則是中西交流下如何務實推動,在最後兩章,布琮任討論了馬相伯、馬建忠兄弟在幕僚的身分,以及如何延伸到後續的洋務運動扮演之角色。還有丁日昌作為幕僚的觀察和生活,對於曾國藩、李鴻章提供的建議。
我並不是研究書中這些人物的專家,嚴格說來,我對於他們的熟悉是來自幾位重要作者、歷史課本、還有布琮任這本書。不過,我也曾經是一位探索人物歷史的工作者,我嘗試理解和認識十七世紀鄭氏家族各個人物,無論他們舉足輕重如鄭成功,或是被歷史忽略到不知姓名者,對我來說他們都受到歷史、環境、制度所影響,同樣的他們的一顰一笑也對歷史產生蝴蝶效應的衝擊。正如許雪姬、黃富三等臺灣史重要的學者近年來亦強調歷史人物之研究,我相信我們並非在書寫〈××列傳〉,但卻是通過他們的眼睛看到一個更龐大、揉雜過的歷史空間。
Ron(我如是稱呼布琮任教授),有著顯著的英倫紳士的翩翩風采,骨子裡卻有著傳統儒學的文采和學養,好似書中所談論的那些身處中西交流重要時刻的人物般,我推薦讀者從 Ron 的筆下、眼中,看過去晚清歷史。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5折21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1 |
7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布琮任
優惠價: 88 折, NT$ 370 NT$ 42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以不同視角展讀清季歷史人物眼中的時代洪流,
在行雲流轉的文字中,
看到一個龐大揉雜的歷史空間。
本書通過對清季個別歷史人物進行的微觀研究,
彰顯他們的意志與信念,
呈現這群知識人對家國穩定、盛世太平的追求與盼望。
在人物的經歷更迭中,捕捉清季歷史的側影。
手挽銀河水,一展函夏雄圖。
自乾隆遜位、嘉慶登極以降,清帝國的內憂外患紛至沓來,衰世之象耳目昭彰。在這個日益多事的非常時代,不論是中國的知識分子還是在華的西洋顧問,也不乏矢志力挽狂瀾、積極追尋改革蹊徑的大小人物。值得注意的是,這批文化學人在苦思維新出路、急切謀求復興富強之際,卻不約而同地遭遇各式各樣的問題與制肘,致令他們對自身的經歷、信念和傳統涵養作出探問與反思……
【本書提要】
大家可曾想過,「曾左李」這個詞組,究竟是一個隨機生成的簡稱或表達,還是一個被建構出來的時代標籤呢?至於我們非常熟悉的「士、農、工、商」,真的是一個顛撲不破、不容倒毀的社會位階嗎?晚清學人薛福成所論及的「新四民觀」,是對舊說的一個徹底顛覆,還是一種概念的轉移?另一方面,「幕府制度」如何與清季政經格局息息相關?而在幕府之中,我們又可以找尋到歐美幕僚的身影嗎?這些主題看似瑣碎細微,卻可以幫助讀者們梳理、鉤沉與拼湊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中國與歐美世界的歷史圖繪。
《手挽銀河水》是作者第一部自選論文集,也可視為其研究路徑和志趣的一個階段性紀錄。集內所錄七文,雖然各自獨立成篇,但彼此之間卻存具內在紋理,或可並讀。作者通過對清季個別歷史人物進行的微觀研究,以小見大地呈現並解構一系列涉及政局更迭、歷史記憶、人才流動、文化碰撞等宏觀性課題。全書結合學術思想史、治亂興衰史和文化交流史等取徑,以期彰顯歷史人物及所處時代,乃至後世記憶之間千絲萬縷的脈絡與扣連。
【各界好評】
贊語
馬幼垣|史學大師,美國耶魯大學博士
專文推薦
李仁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盧正恒|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誠摯推薦
王一樵|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林滿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劉序楓|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研究員
(依姓氏筆畫排序)
運用生動的筆觸,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帶領讀者們重新審視晚清以來世局變化中的各種政治文化現象。……書中的各章提供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新視角與新看法,觀察晚清以來重要人物的生命特色、身分認同、思想脈絡與文化位置。對於晚清世局變化有興趣的讀者一定不要錯過這本新書。
——王一樵|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本書雖是不同時期發表論文集結的成果,但主題連貫聚焦,文字流暢易讀。作者透過對清末太平天國事變後,代表性人物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及其幕僚薛福成、丁日昌、馬士等人交流網絡的考察,討論清末的改革與西方文化碰撞問題,對清末中國史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視角,相信不論是研究者或一般讀者均可獲得相當大的啟發。
——劉序楓|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研究員
作者簡介:
布琮任(Ronald C. Po)
出生香港,德國海德堡大學歷史學博士。先後在芝加哥大學與麥基爾大學任教和工作。二○一六年加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現職該校國際歷史系副教授,著有得獎作品The Blue Frontier: Maritime Vision and Power in the Qing Empire 與《海不揚波:清代中國與亞洲海洋》,分別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及時報文化出版。其他論文散見於英國、美國、臺灣、香港、韓國等地的學術期刊。二○一九年,獲英國皇家歷史學會頒授會士名銜。
名人推薦:
歷史書寫與人物歷史之議題的反思
盧正恒/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距離二○一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版的 The Blue Frontier: Maritime Vision and Power in the Qing Empire 僅三年、二○二一年八月十日出版《海不揚波:清代中國與亞洲海洋》一書出版更僅一年;作為教務繁重的大學教授,加上全球因疫情阻隔,布琮任寫作速度,或可媲美他在文中特別談到、讚譽的兩位學者:史景遷與歐陽泰。閱讀那流暢的書寫文筆,我認為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承繼了史景遷、歐陽泰那種從小人物(即使如布琮任自己所述,他們可能在各種人群的眼光中不是小人物、而人物的大或小也是取決於歷史、社會視野之不同)對時代洪流進行觀察。若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即使不容易簡單地描述這本愈讀愈有滋味的「類論文集」——我會說作者嘗試從三種不同的面相,分別是概念、制度、實務,帶我們重新認識晚清的國家社會、文化潮流,進而思考個體在各種位置上的遭遇和舉措。
初見布琮任,是在二○二○年廈門大學舉辦楊國楨教授大壽會議上。我們的共同好友廈門大學陳博翼教授引薦彼此認識,尤其記得他當時說的話:「我一定要介紹你一個人,你們如果這次會議還不認識,那就是我失職了。」當時我正在進行博士論文收尾階段,主要嘗試用幾個類似「人物傳記」來建構「新清史」與「華南研究」對話。另一方面,我也開始規劃畢業後的研究課題,我嘗試重拾我對於海洋史的關懷和興趣,因此萌生了「新清海洋史」這個想法。在該場會議前一年的美國亞洲年會(AAS)上,布琮任與幾位學者共組了一場名為 The New Qing History: A Maritime Approach 的 panel;在這一年,我自己關於滿文海洋地圖的研究也正式出刊。大約在同一時間,我們兩個在地球的兩端,同樣構思出了類似的觀點——但我必須強調,布琮任才是第一位提出這個有意義課題的第一人,雖然他稱之為「海上新清史」而我在其基礎上稱之為「新清海洋史」。我們的友誼自此展開,因為疫情、也身處不同地區,但我們常常通過網路聊天、談論各種課題,通宵達旦。
相較於布琮任已經有了豐富的教書經驗,正如他在這本書和《海不揚波》中所提過,教學時往往會因此累積不少有趣的問題意識,在此書中就是:歷史人物研究的重要性。雖然布琮任稱此書為一本論文集,許多學者往往會把過往研究成果累積起來結集成冊,但如何在興趣廣泛的各種單篇論文中發現一個貫穿的問題意識是相當困難的。記得在修讀碩士時期,當時正值懵懂與疑惑的我,在與一位學養豐富的同學聊天時,他告訴我每一個人在學術研究的過程中都有一個關心的核心議題。當時的我仍然不知道我關心的是什麼。相反地,布琮任其過去十餘年的成果,雖然他個人似乎認為是不知不覺中發現了一個關鍵的議題、存在連結和一個脈絡,來呈現過去研究旨趣的階段性紀錄,從而進行探索。實際上,我認為他心中本來就存在一個連貫的課題,從人物來理解清代歷史。
一如他在文章中所說「人物研究便是歷史的基礎」,過往中國歷史書寫中就有著「列傳」、「人物志」等篇章。歷史研究的課題下,我們可以發現布琮任的研究結合最新和最傳統兩種明確、矛盾卻不衝突的面向。他利用觀察新文化史強調的小人物之研究,通過由下而上作歷史觀察;同時,他也注意到那些在民族國家創建過程中,有關「民族英雄」建構之討論。研究方法上,他使用蒐羅大規模文字資料的各種電子資料庫,通過新時代方法,配合更加仔細的考證功力,展現更宏觀的人物歷史研究之視野。書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布琮任的引經據典、旁徵博引,觀察一種歷史書寫與人物歷史的議題之反思。
與其說這本書是考證歷史人物的個人傳記,不如說布琮任是用歷史人物為中心、為引子,觀察大時空背景下面臨「轉變」的各種觀察,諸如太平天國、辛亥革命、自強運動等都是這個特殊時代的轉變。我可以大概將這本書分成三個層次,首先是「轉變」——甚至可以誇張地說「鼎革」——下,一個「概念」如何被改變和理解,諸如晚清、民初時人對「曾左李」概念的認識;薛福成在接觸西方社會後對於既有「四民」的理解和「新四民」想法之倡議;馬士在幕僚帳下、臺灣的生活也都觸及概念、身分認同的選擇和面對中國官僚文化之衝擊與反應。第二個層次則是制度上的觀察,包括漢人、洋人在幕僚體制下的活動;這種脫離正式官員,卻又扮演舉足輕重建言、實務推動身分,甚至得以在未來脫離幕僚身分成為封疆大吏的過程。最後一個面向則是中西交流下如何務實推動,在最後兩章,布琮任討論了馬相伯、馬建忠兄弟在幕僚的身分,以及如何延伸到後續的洋務運動扮演之角色。還有丁日昌作為幕僚的觀察和生活,對於曾國藩、李鴻章提供的建議。
我並不是研究書中這些人物的專家,嚴格說來,我對於他們的熟悉是來自幾位重要作者、歷史課本、還有布琮任這本書。不過,我也曾經是一位探索人物歷史的工作者,我嘗試理解和認識十七世紀鄭氏家族各個人物,無論他們舉足輕重如鄭成功,或是被歷史忽略到不知姓名者,對我來說他們都受到歷史、環境、制度所影響,同樣的他們的一顰一笑也對歷史產生蝴蝶效應的衝擊。正如許雪姬、黃富三等臺灣史重要的學者近年來亦強調歷史人物之研究,我相信我們並非在書寫〈××列傳〉,但卻是通過他們的眼睛看到一個更龐大、揉雜過的歷史空間。
Ron(我如是稱呼布琮任教授),有著顯著的英倫紳士的翩翩風采,骨子裡卻有著傳統儒學的文采和學養,好似書中所談論的那些身處中西交流重要時刻的人物般,我推薦讀者從 Ron 的筆下、眼中,看過去晚清歷史。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1 |
7折以上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5折21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