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與共振為基,理解未病先治、達元氣以致中和。
深入剖析中醫診治、辨證、方劑與中醫藥性、歸經的根本原理。
氣血共振理論先行者 脈診奠定醫理未來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學物理博士
王唯工教授 35年科學脈診心血精華
改寫近代西方血循環理論
重新定位中醫氣與經絡共振的科學脈絡
【專文推薦】
臺大榮譽教授 李嗣涔
古典針灸派傳人、《經絡解密》系列書作者 沈邑穎醫師
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司長 黃怡超(按姓氏筆畫序)
繼《氣的樂章》、《水的漫舞》、《氣血的旋律》,又一「氣」的巨著
王唯工教授於《氣的樂章》一書中提出以「共振」來解釋血液循環的新理論後,將血循環與中醫的經絡與穴道連結,便可理解中醫的陰陽五行、虛實補瀉、相生相剋原理。本書更深入研究中藥的性味與歸經,根本如何運行於氣與經絡,讓「共振理論」的完整性和中醫藥的科學基礎又更往前邁出了一大步。
其主導的研究結果顯示五臟六腑各有不同的共振頻和諧波,中醫的治療在生病的初期二個階段最為有效,到了第三個階段以後,已發生明顯的器官或組織病變,此時西醫便能精確掌握。作者主張「西醫是治你不死的學問,中醫是讓人活得快樂的學問」,原因即在此。
王唯工教授認為,中醫的特色在氣與經絡,中藥的特色則在性味與歸經,而其共通的元素便是氣,也就是共振,他以此為基礎,深入剖析中醫的診斷、辨證、論治和方劑,並與中醫藥的經典古籍不斷交互對照驗證。氣、中醫藥與科學方法,在本書中一同合唱出動人的樂章,為王唯工教授又一「氣」的巨著。
三十七年前,王唯工教授開啟一連串的科學實驗,陸續發現五臟六腑的共振頻,奠定以「共振」做為中醫科學基礎的方向,相關研究結果在一九八七年的國際研討會上發表,當時的《民生報》更以頭版頭條的規格大篇幅報導。
中醫認為無病之人追求的是「致中和」,亦即各諧波的氣血都在正常範圍內。西醫對健康的定義則倚重解剖學,骨頭、肌肉、血液成分等都有適當的規格,這樣的優點是標準化、精確且客觀,但標準越來越多、檢查越趨複雜之後,不見得能找到生病的主因。相比之下,中醫對健康的定義較為簡單,但操作卻有困難。從《氣的樂章》、《水的漫舞》到《氣血的旋律》,作者所提出之「共振理論」已越趨完整,不僅對病毒感染、高血壓、心血管堵塞等疾病提出嶄新的見解,更以血循環與能量醫學的觀點,告訴讀者如何透過正確的飲食和運動,達到保健的目的。
作者在本書中,再以「氣」為出發點,深度探討中醫的診斷、辨證、論治和方劑,認為性味與歸經是中藥藥理的特色,而歸經的根本就在氣與經絡,由此,便能從共振的角度對中藥進行理論的詮釋。本書的出版,讓「共振理論」的完整性和中醫藥的科學基礎都往前又邁出了一大步。
作者簡介:
王唯工 教授
台灣大學物理系學士、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1969年因為對中醫感到興趣,放棄了史丹福及耶魯而選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生物物理系,主攻神經科學。1973年獲博士學位。曾任中山大學物理系創系主任、陽明大學醫工所所長,並於台大電機系醫工組任職,在中國醫藥學院中醫所授課五年。1988年首次製成脈診儀,在台大醫院、榮總、中國醫藥學院等多處與西醫會診,並與中醫黃維三、林昭庚、張步桃、張家訓、潘念宗、胡秀卿;西醫鐘傑、崔玖等先進合作研究。 在醫學工程領域多次獲國科會傑出獎,且因脈診之相關發明獲經濟部發明獎。其發明上的貢獻連續收錄於Marquis世界名人錄。
章節試閱
我們如何選擇研究中醫的方向
在中醫診斷中的望聞問切,西醫都有了。西醫的望,不僅用眼睛望,也用X光望骨頭,用核磁共振看結構、甚至分子組成,用正子發射影像看新陳代謝,用內視鏡看胃、腸、子宮……各種身體的內腔道,用超音波看形狀、密度。這些方法、儀器仍在不斷進步之中,不知比中醫二千多年前的老方法進步了多少。
聞,包括聽聲音、聞氣味。西醫所有血液成分分析、痰液成分分析、大便分析、小便分析等等,都在用機器聞。而聽則用聽診器,不止直接聽,還可以取下音頻信號後用電腦分析;用外力敲打,由骨頭發出聲音來聽,用超音波去敲打器官、組織,聽其反應的聲音……不一而足。
問:西醫早有標準問的表單、操作程序,而且分科分診。雖然直接的電腦問診並不十分成功,但是其巨細靡遺的表格也在不斷的進步中,如此看來,只剩下切了。西醫也用切脈,直接的使用來量心跳次數,並進一步研究心頻變異,而使用最為廣泛的就是量血壓。
說來還真費解,中醫由《內經》以降,經過二千多年,都沒有開發出以切來偵測血壓的高低。二十八脈中或許洪脈、實脈、弦脈勉強與高血壓扯上一些關係,即使到了溫病大師們,如葉天士等提出陰虛陽亢或肝風內動,雖然知道如何診斷風,也知道內風能引起中風(包括腦中風),但是始終沒有提出高血壓的觀念,以及如何測量高血壓。
而切在西醫的開發上,可能因為好幾位血液流體力學的大師,在多次嘗試,以血流理論出發,始終找不出門道之後,就認為中醫之脈診,所宣稱的一些神奇診斷能力,恐怕只是個神話,而告終止。
我們就在這個中醫飽受打擊,許多西醫甚至挑明的說:「中醫全是安慰劑效應,所治好的病,即使不治療,自己也會好!」在這個最壞的時刻,也是最好的時刻,我們全力投入了切的研究。
在詳細的閱讀了幾百篇血液流體力學論文,以及五、六本專書後,我們始終弄不懂這些大師們究竟在說些什麼。大家引用了一大堆複雜的方程式,但是方程式是怎麼解出來的,卻是到處找不到。所有由許多教科書與論文中拼湊起來的解題過程,充滿矛盾。而其使用之邊界條件,可像牛皮糖一樣東拉西扯。更奇怪的是,每一個實驗,不論是管子的模擬,動物的研究,人體的實驗與各種理論的誤差,都大得不合理。可是所有的論文幾乎都把誤差一致歸咎於一個沒有人知道從那裡來,也不知如何產生的「反射」。
我們想著、念著,念著、想著,西醫在這裡好像有些錯失。換言之,如果中醫要有機會,如果中醫是正確的,這可是一條明路。可是這麼複雜的血液流體力學不知從何下手。要研究它,你至少需要先懂一些「流體力學」「材料力學」「彈性力學」「生理學」等等基礎科學,更不要說複雜的心、血管系統及心、血管疾病。再加上各有所長的各類量測工具,雷射(激光)測速器、超音波測速器,電磁測速器、壓電壓力計、壓阻壓力計,不一而足。
我們決定以簡馭繁,學著張無忌的口訣。「我只一口真氣足」,一切由氣入手—只研究壓力波在血管中的各種特性,而視血流為由壓力傳送而產生的必然結果。也就是以壓力為主、流量為從。
我們一面仔細盡力閱讀這些相關的書籍,一面開始設計最簡單的實驗。
由氣看藥性
由氣與共振的角度來看中醫,的確為我們找到了「中醫理論」的特色,這裡西方醫學、生理學好像沒有走對路,而誤入了血流研究的迷宮之中,走不出來。但是這個「中醫理論」的特色,果真可以為中藥做一個有效的定義嗎?
我們隨意選一本《實用中藥手冊》(孔增科編著,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一九九○年,頁八十),打開一頁,看到黃芩。
這裡最有中醫理論特色的有四項:
一、 性味與歸經:苦、寒。歸肺、膽、脾、小腸、大腸經。
二、功效及應用:有清熱燥濕……。
三、配伍。
四、代表方劑。
而有西醫特色的為:
五、化學成分。
六、藥理作用。
如果要找中醫理論之特色,就該用一、二、三、四項減去五、六後所剩下的內容,尤其是一、二兩項與第六項來當作探索的重點。
先由功效與應用來看,也就是中醫理論常說的「用」。「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肺熱咳嗽,濕熱下痢,常用治療小兒急性呼吸道感染、慢性氣管炎、急性菌痢、腎炎等。這些功效可由第六項藥理作用中的抗菌、抗炎來了解,因為有殺菌的藥效,所以可以消炎、清熱、解毒。這與西藥抗菌藥或抗生素是相同的藥效,是西醫容易了解的。而止血、安胎、治療血熱妄行等功能,也可與降壓、鎮驚、解除平滑肌痙攣的作用做些連結。
吃了此藥後,會經過消化道,最後排出體外,所以對急性菌痢、濕熱下痢有療效。而排出體外之途徑,也可經由腎而尿出去。所以可以治腎炎,也都不難理解。
這個功效與應用(第二項)與藥理作用(第六項),不能用西醫的理論來解釋,而必須用中醫理論來解釋的是:為什麼「肺熱咳嗽」「呼吸道感染」或「氣管炎」也是主要功效?為什麼是肺及呼吸道呢,而不是口腔、肌肉、骨頭、脾……其他的器官或組織呢?
這裡就要就教於第一項——性味與歸經了。黃芩:苦寒,歸肺膽……黃芩的主要歸經是肺。
由此來看,性味與歸經,尤其是歸經,才能解釋為什麼黃芩主治「肺熱咳嗽」及「氣管感染」。
由這一味藥的仔細分析,我們已能看出中醫理論的特色了。你只要拿任何另一味藥,同樣的做功效及應用,與西醫藥理作用做相關性的分析,你將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現,「原來中醫理論的特色是躲藏在性味及歸經之中」。其實這個祕密,《神農本草經》在二千六百年前就已經告訴我們。
而由血液流體力學二十七年來的研究,同樣發現,氣與經絡是中醫理論的特色。與由藥性、藥理來分析中藥:依據中醫理論指導的天然藥物,最後得到相當一致的結果。
黃芩是性與用都有的藥物。性味與歸經是:苦寒,歸肺……而用則主要為殺菌、清火、消炎。以用來說,殺菌、清火、消炎,是與西藥消炎藥、抗生素一樣的,但是其性味與歸經又是什麼意思呢?
歸經的研究
由這個分析可知:要知道中醫理論的特色,要由性味與歸經去找,這類的研究我們做了五年多。老鼠為主,也做了一些人吃藥後,脈的反應。
中藥中補脾的藥最多。我們用老鼠測試了十餘種,這些藥物的共同特性為老鼠餵食後,第三諧波的能量,都比餵食前提高。也證明了,這些歸脾經的藥物的確都有補脾的效果,也就增加第三諧波的能量,因而增加進入脾及脾經的血液供應。
雖然這些藥物都增加第三諧波的能量,但是對第四諧波、第五諧波或第六諧波的能量之增減並不一樣。所以這些入脾經的藥物並不是相等的。除了補脾的功能相同之外,對其他經絡仍有不同的功能,所以藥物常常不止歸一經而已。而且也不是因為溫性,而對脾肺胃膽都是同樣的補,有些補脾瀉胃,有些補脾瀉膽,也就對脾是溫藥,但對胃或膽卻是涼藥。
當我們把同樣的藥給人吃的時候,結果大同小異,也都是第三諧波能量於服用後增加。但是經常跟隨著的是第六諧波也增加,第九諧波也增加。老鼠的脈波,到了第七諧波就很小了。第八諧波及第九諧波幾乎量不到,我們也曾因此推論老鼠只有七個經絡,沒有大腸經、三焦經。第九諧波是全身的共振頻,可能是人以兩腳站立之後才發生的,因為三焦經對應的器官是全身的腠理,人類可能是有了這個全身的防護網,也就是所謂的衛氣,才脫去了毛,而變成沒有毛的「猿猴」了。也因為以兩腳站立,而非四腳定在地上,身體因為固定點少了,而容易產生共振,才有這個全身的共振頻。
練氣功時,要二腳平開與肩同寬,可能就是誘發這個全身共振能量的最佳姿式。
中醫學者經常認為,中醫是大量人體實驗之結果,所以臨床特別重要,不能像西醫一樣用動物實驗來研究。前面所說的這個歸經研究,其實是部分的證明了一些中醫學者的看法。老鼠在高頻諧波對中藥的反應上,的確與人差了很多,老鼠沒有第八諧波大腸經,也沒有第九諧波三焦經。如要研究頭痛藥或是腦中風的藥,老鼠的數據恐怕不能全體適用,但是如果只是五臟的歸經或療效,老鼠的實驗還是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畢竟老鼠已有了七個經絡。這七個經絡的歸經,還是可以先用大量的老鼠作為先鋒。先了解一下大略情況,甚至毒性、副作用。都安全了,再以少量人體實驗來做些小修正,這恐怕才是安全、經濟又有效的研究方法。
當我們用中藥——中醫理論指導之下的天然藥物當作研究對象,就發現了《神農本草經》提出的性味及歸經,就是指導這些藥物使用的理論,而這些理論是西藥所沒有的,也不能經由西藥藥理研究、成分分析等手段來推論其藥效。
下一個問題是,這個歸經是如何產生的?到目前的研究,我們所能回答的是,氣與經絡。因為不論是由血液循環理論或中藥之藥理分析,都得到一致的結論,就是氣與經絡是中醫及中藥一以貫之的特異點,也是今後研究中醫、中藥最特殊、最有效的著力點。到目前為止,我們對歸經的了解只能證明,歸經是存在的,這個歸經由於氣的推動血液而在經絡表現。所謂入經的藥在進入身體後,改變血循環系統內各諧波的能量分配,如為入肺經又是溫或熱的藥,就是增加第四諧波在血壓脈波中的能量。因而可以增加流到肺中去的血液,進而增加對肺的補給,提供更多的營養及氧氣,同時排除廢料,讓肺更健康、更強壯。這個增加補給清運廢料的工作,係由送來的血液完成的,所以如果血液中多了更多肺需要的養分(可由其他藥物提供),那麼對肺就更補了。
這個歸經的現象是通過「氣」來完成的,也就是經過調整心血管整個系統來達成的。至於是那一個成分?如何作用的?作用在那裡?等等進一步的問題,對黃芩而言,我們仍是一無所知。對於這個歸經的了解,我們至今只做了現象學上的研究,已確定其存在。如果要重複驗證其存在,一定要用整隻動物。不能用離體心臟來研究是否補心;離體腸子來研究是否補腸;離體肺來研究是否補肺……一定要用整隻動物或整個人,在沒有麻醉或以沒有干擾循環系統的藥麻醉、也未服用其他藥物,不受非生理性的環境狀況,如太熱、太冷、太吵、太濕或五花大綁等因素干擾之下,就可以迅速的重複各藥物的性味及歸經。
其實這個現象學上的成果,也可以反過來應用,以做為中藥材的檢定。所有的中藥材都可以經由動物實驗,按照其性味,歸經特性,不僅辨別真偽,也能分辨其品質的良莠。這恐怕也是中藥研究上非常重要的工作。
最近我們在高血壓使用的西藥上,也發現歸經的現象,這是非常有趣的。這些藥物已是純成分,但是也入肺經,而且是溫性。經由此例可以推論:「歸經可以是廣泛的藥物作用」,並不限於中藥。這個歸經的研究,不僅可以解開中藥五千年來的絕世祕辛,更可能成為開發新藥的新方向及指南針。
由以上對單味藥的了解,已知道性味及歸經是中藥之特色,其實也就是中醫常說的性。而西藥研究方法可以了解的,都可經由藥理作用或是中醫常說的用來分析。中醫的大師們認為西藥多為單一用處,因為以用為其功效,所以西醫重藥輕方。很少有複方或幾味藥同時服用以求相互支援的效果。而中醫重方輕藥,每個方子有一定的功效,但此功效不是由一味藥或兩味藥來達成。要利用配伍的結構,落實治法,為治法服務。而相同的藥,在不同的配伍環境,就能發揮不同的功效,為不同的治法服務。
這個論點,中醫在養成教育就一再耳提面命,而西醫則認為不可思議。
我們如何選擇研究中醫的方向
在中醫診斷中的望聞問切,西醫都有了。西醫的望,不僅用眼睛望,也用X光望骨頭,用核磁共振看結構、甚至分子組成,用正子發射影像看新陳代謝,用內視鏡看胃、腸、子宮……各種身體的內腔道,用超音波看形狀、密度。這些方法、儀器仍在不斷進步之中,不知比中醫二千多年前的老方法進步了多少。
聞,包括聽聲音、聞氣味。西醫所有血液成分分析、痰液成分分析、大便分析、小便分析等等,都在用機器聞。而聽則用聽診器,不止直接聽,還可以取下音頻信號後用電腦分析;用外力敲打,由骨頭發出聲音來聽,用超音波...
推薦序
【推薦序】
關於《氣的樂章》二十周年新版——
從叛逆到承接父親衣缽 回憶父親的脈診之路
金姆健康科技總經理 王恬中
雖然《氣的樂章》在二〇〇二年就出版了,而我的《氣的樂章》卻是二〇〇八年我從韓國回來台灣過中秋節的時候,爸爸送給我的。上面有爸爸的題字:
德元(我的韓籍老公)、恬中,
爸爸
二〇〇八〇九二八
一出生就拿到「叛逆劇本」的我,從沒想要好好了解自己的爸爸在研究什麼,甚至覺得研究「世界級老扣扣的中醫」很丟臉,所以即使二〇〇八年拿到書之後,也只翻看自序就收起來了……
在一位「大師」底下成長,我的人生目標從最初的「想得到認可」而不可得後,變成了極度地「叛逆」,覺得一定要走出一條路來展現自己。走了一大圈後才發現「大師」應該也在等待我的認可。而我們都錯過了可以當面互相認可的機會……
二〇一五年爸爸生病後,他最擔心的不是自己的身體,也不是家人的未來,而是脈診的研究會不會後繼無人,於是先把在美國的哥哥拉回來繼續脈診儀器的研發,然後也開始幫我們上中醫脈診課。
當時回台灣做「看護」時,我的工作內容不是翻身、拍背與餵飯,而是上課、筆記與考試。最初,我覺得就敷衍一下,把他教的筆記背起來就可以考試了,沒想到他考的內容都不是硬記死背就能通過的,所以最後這段日子,還是一直聽到他從小對我的評價:「怎麼那麼笨,怎麼不懂舉一反三」。我心裡暗下決心,等他病好了,我還是趕快回韓國好好做我的營養獸醫師,別淌這「混水」了,只是我並沒有等到那一天……
在最後那段期間,他一心求死,我一直以為是因為疾病痛苦,沒想到他的答案卻是「我在這個世界已經不能再做什麼,想趕快去另一個世界造福那邊的人……」
我才意識到,大部分的人在意的都是自己的家小,而爸爸在意的卻是「大家」,他不在意自己的身體、不在意家人的未來,因為在他的心裡,在乎的世界上的所有人,能不能變得更好、更幸福。當下我被他「救世濟人」的理想感動,熱血沸騰之下告訴他「這個世界的人,我包了」請他放心。從那時候開始,我全心全意學習脈診、中醫,也開始閱讀他每一本書,可惜沒有多久後,爸爸就離開了。
當我放下我的驕傲與成見,仔細閱讀爸爸的書時,才發現原來他的研究是如此的科學、嚴謹、而且廣博,讀了這麼多年的生理學卻從來沒想過的生理問題,在他的推敲解說之下,突然豁然開朗。
今年年初因為自己的「毛」小孩病重,我突然很想念爸爸,以前毛孩生病時他都會給我很多指導,而他現在不在了,我只能把他的書、還有當初他幫我上課的筆記都拿出來再複習,從中找到了許多有用的內容,讓毛孩的最後一哩路舒緩不少。
這一次重新細讀《氣的樂章》,有更深的體悟。因為爸爸不只是在物理學有很深的造詣,在生物、電機、生理、生化以及中西醫學也有很廣闊的涉獵。讀的時候我們會從自己已備的知識與背景來理解與學習,相信大家,過了多年後,眼界與知識都也更上一層樓,再次重讀,一定也會有許多收穫與喜悅。
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很想跟爸爸說:「你寫的書真的是經典,而且你對人類的愛是真是「英雄」。對不起我沒有早點放下我的叛逆劇本,一直到你離開之後才發現這些事實,還好有那麼多懂得欣賞你的讀者朋友們陪著你一起追逐夢想,而且你離開後,還繼續為我們加油!」跟你一樣成為「大師」,我這輩子應該是不可能了,但是我們會一直努力下去,把你留給這個世界的「愛」讓更多的人接收到。
二〇二二年是《氣的樂章》發行出版二十週年,非常感謝大塊文化董事長郝大哥以及怡君、青荷一起努力將本書與系列叢書重新整理、編輯,為了讓大家閱讀更便利,也規畫電子版本的發行,讓大家不僅可珍藏紙本系列,也可在手機裡,閱讀電子版本,隨時翻閱。
真心感謝大家二十年來對《氣的樂章》系列以及爸爸的支持,邀請您再次閱讀《氣的樂章》、《水的漫舞》、《氣血的旋律》、《氣的大合唱》,也希望大家能健康地陪著我們一起努力,將爸爸改變世界的夢想,繼續延續下去!
◆◆◆
《氣的樂章》二十周年紀念推薦序
他發現了中醫把脈的科學原理
臺大榮譽教授 李嗣涔
一九八七年當時國科會主任委員陳履安先生為了推展氣功的科學研究,請當時的副主任委員鄧啟福先生(後來擔任過國立交通大學的校長)邀請學術界約二十位的學者一起來從事氣功的研究,我與當時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王唯工教授也同時參加,因此與他結緣,我聽說他做的一個大鼓可以讓人產生氣感,就特地去他在中研院的辦公室去參觀感受一下,他請我坐在椅子上雙腿夾著大鼓,他拿起鼓槌敲在鼓面,「咚」的一聲,讓我全身震動,產生強烈的氣感。原來氣與身體的震動有關,顯然他是研究「氣」的先行者,於是我開始對他有關「氣」的研究開始產生興趣。
慢慢地我了解到王教授是生物物理方面的專家,專注與血循環的動力研究,他修正現代血循環理論,將血循環與中醫的經絡穴道聯結而發展出血循環需要血管、經絡、穴道所形成的共振網路配合,以輸送養分的概念。並將創造出來的新理論應用到中醫脈診的科學解釋,並將中醫精華的經絡與氣統合在一個大科學假說中。二〇〇二年他終於把這個大假說以科普方式寫出第一本書《氣的樂章》,一時洛陽紙貴造成轟動,一年再版八次。這是第一本由物理及生理上去理解中醫「氣」與「經絡」的科學本質,理論奠基於血循環所造成血壓的傅立葉頻譜轉換,由於心跳有一基本頻率,根據王教授的理論它的倍頻相應於不同的經絡產生共振,代表血液對這條經絡的供需,理論合理簡單易懂,對我們這種學過工程,但是中醫的門外漢特別容易了解。我一向對中醫抱著神祕敬畏的心理,王教授提出的把脈科學原理,讓我窺見到祕密被局部揭開的喜悅。
二〇一〇年到二〇一一年,王教授連出三本書《水的漫舞》、《氣血的旋律》、《氣的大合唱》,其中《水的漫舞》是他對中醫「濕」的深入理解,發現體內二氧化碳的濃度太高與濕有關,因此他從身體的環保,如何排除體內多餘的二氧化碳所引起的生理及化學反應談起 ,並且身體力行,用實證的方法來證實他的體內二氧化碳環保及除溼的理論,令人信服。接下來王教授將血循環不好所導致的疾病詳細分析於《氣血的旋律》、《氣的大合唱》兩本書,比如病毒入侵身體會導致第3(脾經)、第6(膽經)、第9(三焦經)經能量下降而虛弱,並從高頻經絡逐漸向低頻的五臟經絡「心肝脾肺腎」發展。循序漸進, 讓人了解外感病毒的侵襲人體發展的順序,可以用適當的中藥形成重重的保護網。他也開始針對特殊慢性病如高血壓在中醫的邏輯體系如何了解與施治。他也開始深入分析中藥歸經的理論,並提出脈診實驗測試的證據,讓人相信《神農本草經》中所描述中藥歸經的現象確實存在,只是歸經的物理或生理原因還沒有發現,王教授已經辭世,這有待王教授的學生們或其他中醫繼續努力,解開這些謎團。可以說王教授花了三十年時間建立了血循環的新理論,並應用來破解中醫把脈及經絡之謎,是兩千年來中醫的聖經《黃帝內經》出版以來一項重大的科學突破,我有幸因為氣功的研究認識了王唯工教授,觀察了他數十年在中醫科學化的突破,是我此生的幸運,也樂意為他的著作出版滿二十周年再版寫一序言。希望有更多的科學家效法王教授逐步破解中醫之謎,將中華文化的遺產發揚光大於現代科學的殿堂。
二〇二二年八月
◆◆◆
以科學之心 引領世人領略中醫博大精深之美
古典針灸派傳人、《經絡解密》作者 沈邑穎
很高興有這個機會來跟大家推薦王唯工教授精心撰寫氣的四本書。
王教授第一本書《氣的樂章》提到研習中醫過程中,曾向四位中醫師請益,其中一位正是我的恩師周左宇老師。嫡傳自周老師的古典針灸派,《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及《傷寒論》等中醫典籍是我們研讀的重點,運用在日常門診都取得不錯的療效。
中醫是一個早熟且完備的醫學體系,也因此中醫古籍的文字與意涵比較古奧,對於現代的中醫師及有興趣的研習者還有一些難以跨越的「高牆」。感謝受過嚴謹科學教育的王教授以現代的知識與儀器,來呈現中醫核心概念,例如看不見、摸不到的「氣」和「經絡」等,讓我們得以「翻牆」進入中醫現代化之門。
王教授氣的四部曲各有特色,也有連結,內容非常豐富,僅提出部分內容與中醫結合,大家分享。
首部曲《氣的樂章》登場,氣勢磅礴,王教授以其物理學專業,透過現代研究,提出中醫所注重的「氣」是一種「共振」,是血液循環的原動力,這也是王教授的核心理論。
中醫認為氣與血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物質,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氣血的生成與運行,並指出「氣為血帥」,即氣是血液在體內循行的重要推手,當人生病時,常常是先出現氣的異常,然後再出現血液問題。氣血共同循環於經脈與血脈中,其狀態也會反映在脈上面,而這正是中醫脈學的重要依據。若要早期診斷出循環疾病,中醫的脈學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王教授也說「脈診是人體狀態的總報告」,運用脈診儀來檢測。
王教授分析近代十大死因多與血液循環惡化有關,而血液循環疾病正好是中醫最擅長治療的疾病。王教授透過對於心臟與心跳的「七問七答」,深入研究心臟以及血液流動,提出一個新的血液循環理論——「共振」原理,認為共振的氣才是解決現代疾病的重點,並將此共振原理用在脈診以上,從而發現10—12個諧波。
在王教授的系列書籍中,有兩項內容是從頭到尾貫穿的:一是透過脈診儀所發現的諧波,二是透過共振將這些各自獨立的諧波,形成功能組合。其中王教授最常討論者,如三六九諧波組合代表人體從內而外的功能特性,與防禦機能有關,二四六諧波組合是人體從下而上的功能特性,與上中下三焦有關。諧波組合與中醫的整體觀不謀而合。透過這些組合能更深入探討各類內在、外在疾病的發病、診斷與治療方向。
王教授所提出的經絡共振觀,也符合中醫的傳統理論,如從諧波發生的共振順序來看:
諧波一~四為五臟,屬於陰性,分別為肝、腎、脾、肺、心(王教授說因為第十一諧波能量太小,未能確定),心包為第零諧波。此順序與五臟在體內的位置相對應,從下向上發展:
諧波五~十為六腑,屬於陽性,以經絡來討論會比較清楚;
五為胃,六為膽,七為膀胱,可視為足三陽經;
八為大腸,九為三焦,十為小腸,可視為手三陽經。
這六個諧波的順序剛好對應經絡系統中,手足六陽經在人體的分布特性:從人體正面的陽明——側面的少陽——後面的太陽,也就是說六腑諧波的分佈是由前面,經過側面,然後到後面,與經絡分布不謀而合,可見中醫的經絡系統是確實可信可用。
中醫的十二經絡系統到底是何物呢?王教授以彈簧模型說明經絡是由動脈、靜脈、器官加上穴道所形成的彈簧共振網。這項看法非常有助於臨床診斷和取穴治療。
王教授應用諧波研究中醫各個領域,如陰陽五行、虛實補瀉、中藥、安慰劑、針灸、穴位、子午流注、死脈,甚至靜坐等,還探討中醫一些深奧的內涵,如《黃帝內經》中最全面的脈診法「三部九候」,也為中醫歷代難解的「三焦」提出建設性的看法。
王教授不僅研究無形的氣血,也研究有形的人體結構,特別重視頸椎跟脊椎的復健,還提出許多調整脊椎的方法。王教授認為氣血與結構之間會互相影響,此與中醫對於人體的看法,真是英雄所見略同。中醫觀察人體內在的五臟六腑透過經絡與外在的四肢軀幹相連結,所以「有諸內必形諸外」,內臟與軀體是一體的,這也是中醫整體觀的特色。二部曲《水的漫舞》是王教授親身經歷的佛心之作。首部曲《氣的樂章》從氣的角度,討論人體營養的輸送,本書則從水與血的角度,討論現代人常見的代謝障礙—水腫。由於二氧化碳殘留在身體組織,與水結合產生酸水,成為身體的毒素,因而百病叢生。
王教授指出貧血的人容易水腫,尤其是女性,這剛好呼應了中醫典籍《金匱要略》中「當歸芍藥散」,正是治療貧血兼水濕停留體內的婦科名方。
該如何排出這些酸水毒素呢?王教授依據能量的食物觀,提出脂肪是較佳的能量來源,因為產生同樣能量,脂肪所生成的二氧化碳,比碳水化合物少百分之二十五。此外也可以透過運動,如有氧舞蹈、氣功等的運動來增加氧氣,伸展肢體以用力拉長酸水容易集結的組織,以排出酸水。本書可視為四部曲中的自我保健版。
《氣的樂章》與《水的漫舞》完成了人體氣與血的合體運作探討。
三部曲《氣血的旋律》王教授進一步說明氣就是在血管及血液中傳送的聲波,此聲波與各器官共振,器官與穴道就是一個個的共鳴箱,成為推動血液進入該器官、該經絡的動力,中國學者祝傯驤教授也曾提出中醫經絡是傳送聲波的管道。
書中還應用三六九諧波組合和二四六諧波組合,深入探討病毒感染、高血壓和心血管阻塞三種常見疾病,氣血在體內的模式。
最早能辨認病毒感染的脈象為第三的脾、第六的膽、第九的三焦,此三個諧波能量同時變小,代表此三諧波組合與人體具有防禦能力的衛氣密切相關。
書中特別提到,面對病毒感染,身體為了自救,會將血液調回第四的肺和第七的膀胱來保護內臟,尤其是心、肺兩臟。此觀點與中醫的通經理論有相似處,膀胱經分布在人體背面,是全身循行最長,穴位最多的經絡,中醫稱之為「巨陽」或「太陽」,表示陽氣非常充足,與主一身之表的肺,共同串起人體防禦外邪侵襲的第一道防線。這麼厲害的經絡,心肺兩臟當然要出手管理,所以就透過了五門十變法及臟腑通治法這兩種通經法,讓心肺都能與膀胱經相通。
王教授強調膀胱經的重要性,因為膀胱經上的背俞穴是運送血液給交感及副交感神經的轉運站。依據中醫理論,膀胱經在背部循行上分佈有五臟六腑的背俞穴,既是臟腑功能的反應區,也是調整臟腑功能的治療區,因此中醫前輩黃民德先生認為膀胱經是內臟健康的樞紐,民俗療法特別喜歡在背部按摩、刮痧、拔罐等,自有其理。
王教授觀察多位高血壓病患都出現第四諧波太小現象,因此推論高血壓屬虛證,主因是肺氣不足,中焦氣不足。此處的中焦是指第四諧波肺。二四六諧波分屬人體的上中下三焦,其中第二的腎為下焦,第四的肺為中焦,第六的膽為上焦,這個見解與傳統中醫不符,但若理解王教授是以全身從頭到腳來區分三焦的概念,就能接受肺為中焦的看法。
因為這樣的認知,王教授以第四諧波為中心,在中焦治療或自我保健時,都建議補肺、補中、練中焦之氣為目標。
個人很喜歡「動脈回流圈」概念,在《氣的樂章》中,王教授指出回流圈是中醫急救穴位所在,如人中、勞宮、湧泉等,在此基礎上,臨床應用會更為顯效。在《氣血的旋律》中,王教授指出體循環大血管系統是如環無端的回圈,這種環狀結構易於維持血壓,但肺循環沒有回圈,只有樹枝狀的分岔,以便將肺泡都浸潤。中醫也強調人體經脈相連如環無端,持續灌注,同時還體現了陰經與陽經之間的陰陽交會。
第四部曲《氣的大合唱》王教授深入探討在《氣的樂章》中曾提及的三焦以及三部九候。王教授認為三焦有兩種概念:
1、將身體分為上焦、中焦、下焦的「三焦」:血管共振分上中下,即二四六諧波。
王教授發現上中下三焦的長度比為1:2:3,再分析三部九候的血流,發現也存在這個比率,即到頭、到手、到腳的諧波分別為六、四、二,符合1:2:3或3:2:1。
2、本身為一個系統的「三焦經」:相當於全身的腠理部位,因為有了三焦經,人類才能全身出汗,其諧波為九,和全身的氣有關,與其共振的諧波為三、六,也符合1:2:3比率。
王教授還以三、六、九共振來探討《傷寒論》病情的轉化,肌肉皮膚共振分表、半表半裡、裡,即三六九諧波,因此與衛系統密切相關。
王教授再次總結兩諧波組合:
三、六、九諧波是表與裡的規劃;
二、四、六諧波為上下或進→出→用的規劃。
個人淺見,三六九諧波的氣機偏於內外之間的橫向流動,二四六諧波的氣機偏於上下之間的縱向流動。六諧波的膽出現在兩個組合,王教授說「膽經為兩組和弦之共同頻率」,位於氣機流動樞紐的膽,中醫稱之為少陽,屬於春天開始要生長的樹木,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膽又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重要性其來有自。
王教授有指出了左右脈可以反應同側身體的狀況,這確實是我們臨床上常見情況,也就是說脈象本身不僅僅在寸關尺的位置去呈現臟腑功能,同時他也會反映同側的軀體的結構、氣血。
首部曲《氣的樂章》以嚴密的架構介紹氣的共振諧波,本書則將這些研究導入中醫系統,繼續探討中西醫的比較,中醫藥的特色等,作為總結,並指引未來中醫研究的方向,書名《氣的大合唱》,真是實至名歸呀!
王教授所提出的氣血共振的諧波,從此研究中醫的臟腑、經絡、穴道、中藥歸經、五行等內容,還有打破傳統二十八脈的格局,認為「二十八脈相只是九牛一毛」,臨床上確實發現二十八脈並不足以概括臨床的各種病症之所見。人體是千變萬化,反映在寸口脈上的變化也是非常多元,唯有透過仔細的思考、動態、整體性的連結,方能從脈象去收集充足的診治資料。
筆者身為經絡研究者以及臨床中醫師,會從臨床應用角度思考。書中有一些內容有待日後觀察,如梅尼爾氏症,除了內耳的不平衡之外,還有耳朵局部結構異常,以及相關聯經絡一些的阻滯現象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治療效果。還有王教授非常有建設性的見解,如:心氣看脾經,心血看膀胱經等,我們也會在臨床時思考應用。
此本系列書非常精彩扎實,囿於篇幅,不能劇透太多,請大家慢慢閱讀,享受氣血的和諧樂章。一般讀者可先從第二部曲《水的漫舞》入門,跟隨王教授的能量觀,從飲食和運動著手,自我照護。若想逐步掌握王教授的研究思路,建議從第一部曲《氣的樂章》著手,此書內容最為豐富,理解難度也較大,但卻是系列書的敲門磚,後續的三部曲會提供更多的臨床研究與探討,相信讀者會有倒吃甘蔗的喜悅。
身為現代中醫師,我們深深了解,中醫歷經數千年淬鍊,其堅強的的生命力來自能與時並進,跨越時間、空間及人種的高度和廣度,因此成為「經典醫學」。身為中醫繼承人,我們肩負承先啟後的重責,不僅深入中醫之海,鑽研通達中醫理論,並需充分了解及掌握現代科學知識及儀器,將古典和現代知識有機結合,透過臨床應用,反覆驗證與提升,如此方為萬民之福。
感謝王教授帶領我們搭乘科學列車,聆聽氣的樂章,欣賞水的漫舞,以氣血旋律與合唱,共振諧波來穿梭古今,讓隱身體內的氣和經絡得以華麗現身,開拓出一條融合中醫與科學的自我保健與整體醫療的康莊大道。
中醫科學化的實踐之道
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司長 黃怡超
中醫歷經數千年臨床實證歷久彌新,至今也越來越多研究證明中醫藥臨床上的效果。然而流傳數千年的中醫在一些定義或操作上不太明確,無法對應到現代醫學而遭到世人的誤解。也因為定義與操作上的不明確,在傳承上需要多年與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學習才有可能出師。
王唯工教授感念於此,在一九八八年設計出脈診儀的原型機,並提出了動脈循還共振理論,有別於其他以血液流體力學為主的循還理論,血壓脈波沿著動脈系統以徑向振動的方式向末端傳遞,各器官或血管叢的共振頻率為位於主動脈的共振頻率的整數倍,以達成與心跳的共振,提升傳輸效率,而脈波各諧頻的能量大小正代表著中醫十二經絡循環狀的狀態。在這理論的背後,王教授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由物理系統模型的試驗,看到脈診科學化的可能性,接下來一連串物理仿體的試驗、動物器官的響應研究,以致嚴謹的數學模型的建立,為整套理論系統打下穩固的根基。王教授提出的「氣血共振理論」開拓中醫研究的新局面,更將中西可以併治的手法以科學理念完全呈現,令人感佩。難得的是王教授的研究成就卓越優異,相關脈的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一流學術期刊包括Circulation Research;另一方面,又能以科普著作,將脈的理論堂奧,向一般讀者介紹。
王教授撰寫的《氣的樂章》迄今發行滿二十周年,本書將血液循環理論做了清楚的說明,並根據研究結果,說明這個理論與中醫、疾病和養身的關係;他找到了一個讓中醫以科學語言溝通的方法,提供一種角度,進而理解中醫,理解「氣」、「經絡」、「陰陽五行」之於人體的意義。
《水的漫舞》則是對中醫「濕」的理解,繼而從身體該如何環保,該如何排除體內多餘的二氧化碳談起,並以實證的方法證實「氣」與「水」是健康的一體兩面,該如何透過正確的飲食和運動,排除的體內二氧化碳。
接下來二書《氣血的旋律》與《氣的大合唱》,更可見王教授分析因血循環不佳而導致的慢性疾病的分析,針對特殊慢性病如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在中醫的邏輯下是如何了解與診治,也深入分析在各個相關領域裡、臨床上做相關的應用與研究,如中藥歸經、針炙效應、食物歸經、藥理比較、臨床研究等超過一百五十篇國際期刊論文發表,反覆的驗證整套循環共振理論,同時也為一些中醫理論提供了科學的解釋與基礎。
王唯工教授的血液循環理論今日由兒女接手推廣,其研發的科學脈診更與日常生活應用結合,實踐在生活中。中西醫學的結合一直是我在岡位上努力推動的政策目標,近年也可見中醫儼然已從另類醫學變成可以與西方醫學互補的整合醫學;而王教授三十多年的心血結晶更驗證了東西應該融合併治的智慧。
藉著《氣的樂章》出版二十周年的紀念與回響,也希望能帶動國人對中醫的進一步理解,一同緬懷王唯工教授在中醫科學化之路上努力發揚光大的精神。並延續王唯工教授實事求是的精神,推廣其脈診科學化的理念,持續為科學中醫深耕,其子女與學生共同成立的【中華王唯工科學脈診健康促進協會】一方面以獎勵金方式鼓勵學界、醫界或相關行業之團體或個人在動脈循環共振理論基礎下以科學方式研究中、西醫學,另一方面以公益活動方式將中醫治未病正確養生觀念帶給民眾,落實科學中醫在生活中的實踐。最終達到全民健康全齡樂活的目的,同時也減輕高齡化社會日益擴張的健保負擔。
二〇二二〇八
◆◆◆
初版推薦序
破解中醫藥的奧祕
前臺灣大學校長 李嗣涔
九年前,王唯工教授出第一本書《氣的樂章》請我寫序,我因為從民國七十七年到八〇年代有多年時間從事氣功的研究,與他關注的氣、經絡與血循環研究有關,因此相當關注他的研究成果,我在序中特別提到,現代科學無法從物理或生理上理解「氣」、「經絡」的科學本質,只知道其現象及功能,中醫也是一樣,幾千年來擔任保護人民健康的重責大任,經過反覆的驗證,知道它是有很深的道理存在,但是就是沒有辦法用現代已知的科學去理解,而王教授用實驗修正現代的血循環理論,將血循環與中醫的經絡與穴道連結,發展出血循環需血管、經絡、穴道所形成之共振網路配合,以輸送所需養分的概念,這個觀念好像打開了一扇門,由此基礎可以逐步去理解中醫裡的陰陽五行、虛實補瀉、相生相剋的原理。我認為一個科學理論到底正不正確,有沒有生命力,其實可以由這個理論是不是不斷地可以發展下去解釋衍生的現象。
九年後,我很高興得看到王教授已經把他的血循環共振理論從中醫擴展到中藥,再度展現理論的生命力,我感覺到他的理論真是「周而復始,生生不息」,我相信他不僅破解了中醫的奧祕,也正在破解中藥的奧祕。這次他用到中藥的藥性與歸經,由此來解釋中藥的藥理,這是西醫所沒有,也無法理解的方向,在近年來中藥已廣受世界注目,成為各國藥物研究的重點當下,王教授適時出版這本書,想必對促進中藥的研究又邁進了一大步,不過這些研究的關鍵還是在於有可靠的脈診儀器,也寄望王教授未來能努力於脈診儀的商業化,讓更多的學者能基於王教授的理論擴大研究,把錯綜複雜的龐大中醫藥體系整個現代化、科學化,才能真正弘揚中醫藥於世界。
二〇一一年八月
【自序】
初版序
在過去近二十年的研究過程,我們主要參考《內經》等原著,由研究血液循環切入。
在引用《內經》資料時,我們一直秉持著一個信念,「只討論奇蹟的部分」。二千五百年前成書的《內經》,錯誤是應該的,而能與我們血液循環研究上的新發現接軌的「就是奇蹟」。看看二千五百年前西方的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他在科學及醫學的論述中,還有幾丁點是正確的,但絲毫無損他是一代哲人。
這幾年來,我們開始研讀現代文獻,尤其是經過大陸官方整理的教科書本。非常感謝毛澤東,不論是為了環境因素,或是先知卓見,得以保留更發揚了中醫藥。尤其這幾年在「唯物辯證」的大旗下,一切講實證的科學精神,把中醫藥中不合科學的部分,做了大刀闊斧的整理。終於能將「法象藥理學」「五運六氣」這些不能證明的部分,從正統教科書中拿走。
今天的中醫藥在內地數十年的辯證、實踐,已逐漸走出一條很像路的方向來。但仍需要拓寬,奠基,建成高速公路、高速鐵路。
這本書命名為《氣的大合唱》,也就是討論、思考人的元氣如何致中和。而致中和的方法,古聖今賢也提出很多見解。現經內地大力整理之後,我們也來加上和聲,希望譜出一首古今中外的大合唱曲。
此書中,我們分析了現行中醫理論,並與我們各種循環生理學上的新發現,相互印證。大多是相見恨晚,但也有些出入,都在書中盡量點出。
我們的行為是班門弄斧,我們的心情是野人獻曝,希望的結果是拋磚引玉,祈禱能夠誘發熱烈的討論與慷慨的指導。
敬請大家一起來,用寶玉砌起中醫藥的新殿堂。
【推薦序】
關於《氣的樂章》二十周年新版——
從叛逆到承接父親衣缽 回憶父親的脈診之路
金姆健康科技總經理 王恬中
雖然《氣的樂章》在二〇〇二年就出版了,而我的《氣的樂章》卻是二〇〇八年我從韓國回來台灣過中秋節的時候,爸爸送給我的。上面有爸爸的題字:
德元(我的韓籍老公)、恬中,
爸爸
二〇〇八〇九二八
一出生就拿到「叛逆劇本」的我,從沒想要好好了解自己的爸爸在研究什麼,甚...
目錄
關於《氣的樂章》二十周年新版——
從叛逆到承接父親衣缽 回憶父親的脈診之路 王恬中
二十周年紀念 系列推薦序——
他發現了中醫把脈的科學原理 李嗣涔
以科學之心引領世人領略中醫博大精深之美 沈邑穎
中醫科學化的實踐之道 黃怡超
初版推薦序——破解中醫要的奧祕 李嗣涔
初版序
第一章 共振與氣
水與濕
中醫之特色
三焦經與全身之氣
由三、六、九共振頻看《傷寒論》
三焦經之特性
三焦系統
營衛系統與三焦系統
衛氣與外氣
膽經為兩組和弦之共同頻率
只有二組和弦的大樂器
第二章 中西醫的比較
中醫與西醫之比較
中醫之現況
中醫的望、聞、問、切
二十八脈
脈診現代化的研究
八綱辨證
病因與治法
病因
治法
第三章 中醫藥的特色
中藥之藥理
為什麼要找尋中醫之特色?
我們如何選擇研究中醫的方向
設計實驗
意外的發現
由氣看藥性
歸經的研究
方劑之結構
身體之防禦是如何出錯的?
這個漏洞要怎麼偵測呢?
這個漏洞要怎麼補救呢?
物理治療有什麼好處?
方劑是什麼?
溫病的方劑
安宮牛黃丸
搶救劉海若
身外之物與身內之務
第四章 總結
小心的求證
中西醫結合!?
中醫的發展與發揚光大
後記:由中醫看中華文化
關於《氣的樂章》二十周年新版——
從叛逆到承接父親衣缽 回憶父親的脈診之路 王恬中
二十周年紀念 系列推薦序——
他發現了中醫把脈的科學原理 李嗣涔
以科學之心引領世人領略中醫博大精深之美 沈邑穎
中醫科學化的實踐之道 黃怡超
初版推薦序——破解中醫要的奧祕 李嗣涔
初版序
第一章 共振與氣
水與濕
中醫之特色
三焦經與全身之氣
由三、六、九共振頻看《傷寒論》
三焦經之特性
三焦系統
營衛系統與三焦系統
衛氣與外氣
膽經為兩組和弦之共同頻率
只有二組和弦的大樂器
第二章 中西醫的比...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48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