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啊,有點陰虛,你則是陽氣不足,何謂陰?何謂陽?有沒有大白話可以解?
◎把脈到底有多神?中醫靠三指定脈,就能斷言一個人依現狀還有多少餘命。
◎弄懂五運六氣,就可以推斷未來天氣和疾病發生的機率,怎麼辦到?
◎食物就是最好的藥,酸甜苦辣鹹,哪一味身體絕對缺不得?吃對了能治百病。
多數人的中醫入門書都是《黃帝內經》,
但這本戰國時期的書,和現代人有兩千多年的文化差距,
想藉由它從頭了解中醫,並不容易。
作者陳喜生一開始也是從《黃帝內經》讀起,但讀完發現,
自己只是死背,好像明白,但又不是真的很懂。
直到讀了清代醫書《四聖心源》,他才徹底理解中醫的基本原理。
《四聖心源》是由清代醫學家、乾隆御醫黃元御所著,
他消化整理了中國四大中醫典籍:
《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後完成,
因此取名為《四聖心源》。
這本書就是作者閱讀《四聖心源》後的心得總整理,
用大白話的比喻,讓你秒懂陰陽、五行、二十四脈,該補陽還是滋陰。
.陰陽很難懂?《四聖心源》開篇就講陰陽。
火苗是陽,蠟燭是陰,人活著就像一根蠟燭,
有的人過度消耗,有火苗卻快沒蠟燭;有的人陽壽已盡,蠟燭卻還留一截。
所以,陽,就是能量,陰是承載能量的物質。陰陽合,身體才健康。
‧五行很難背?金木水火土,哪個剋哪個、哪個生哪個?
《四聖心源》作者黃元御只畫了一個圓,
就把五行如何影響你的五臟串在一起,不用死背也能記住。
‧了解酸甜苦辣鹹,中醫能用味道解決身體的問題。
《四聖心源.五味根原》特別解釋了:
苦能降火,不讓身體被燒乾,臟腑有所滋潤才會強健;
甜的食物多半有黏性,穩定氣血運行,還能拉住藥性不過激;
辣能活血行氣;還有一味,鹹,身體缺不得,吃對了能治百病。
‧把脈可以斷生死,中醫真的這麼神?
《四聖心源》特別描述了寸口脈法,每個位置對應不同器官,
把脈不是按著就好,有時要輕壓,有時要重按,
一個人還有多少餘命,看脈動就能判斷,
正常的脈搏得穩定,跳很大不見得好,若是突然漏拍或暫停,事情就大條了。
求醫、習醫都想知道答案的第一大哉問:中醫到底怎麼幫人看病?
一外二內三根四除,四大步驟缺一不可,
在沒有任何儀器的輔助下,精準判斷你哪裡出了毛病。
人的五臟六腑運作都有規律,就像四季流轉一樣,
所以中醫根本不神祕,而是一門科學。
最通俗醫書《四聖心源》總整理,
讓你秒懂陰陽、五行、二十四脈……該補陽還是滋陰。
作者簡介:
陳喜生
新道家中醫學者,畢業於廣州中醫藥大學。在中醫學術上主張清代乾隆御醫黃元御的「圓運動學說」,宣導《黃帝內經》、《傷寒論》、《溫病條辨》、《四聖心源》四位一體的古中醫理論體系,夢想著用「好玩、瘋狂的方法,讓世人看到美的中醫」。
寫作條理清晰,善於連結實務應用,以代表性例子來分析問題。能在解析道理時滲透出難能可貴的幽默感,不拘一格,平易近人,體現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的和諧。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合佗中醫診所院長/施昀廷
中國醫藥大學教授、中華民國聯合中醫醫學會理事長/孫茂峰
雅丰唯心中醫診所院長/陳峙嘉
臺北醫學大學中草藥博士/陳麗蓮
(依姓名筆畫排序)
名人推薦:合佗中醫診所院長/施昀廷
中國醫藥大學教授、中華民國聯合中醫醫學會理事長/孫茂峰
雅丰唯心中醫診所院長/陳峙嘉
臺北醫學大學中草藥博士/陳麗蓮
(依姓名筆畫排序)
章節試閱
什麼是陰陽?陽是能量,陰是承載能量的物質
陰陽到底是什麼?真的那麼玄乎嗎?還是像他們說得那麼複雜?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大道也。」老子在《道德經》裡傳播了一個極其偉大的治世思想:「萬物之始,大道至簡。」那麼陰陽作為天地之大,道又豈能複雜?
我最喜歡清末中醫學家彭子益在《圓運動的古中醫學》裡對陰陽的解釋:「一個生物所在之地,太陽射到此地面之光熱,就是陽。此地面的光熱已過,與光熱未來之間,就是陰。」我清楚記得,我是讀了彭子益的這句話,才對陰陽的概念恍然大悟─陽其實是能量,陰是承載能量的物質。
太陽是一個巨大的能量球,地球上所有的能源都來自於太陽。我們可以把從太陽發出來的所有能量都稱為陽,而這個宇宙中,所有能夠接收能量的物質都稱為陰。陰能儲存陽,使能量穩定存在。
地球上的水和空氣,因為吸收來自太陽的能量,而發生一系列有規律的變化,這些變化產生了自然現象和氣候。在這裡,我們就能把吸收能量的水和空氣當成陰,那麼地球上複雜多變的各種自然現象,一下子就能簡化為陰陽之間的作用。
地球上的植物能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的能量儲存起來,草食動物通過吃草來補充能量,然後肉食動物吃草食動物,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作為倮蟲(按:沒有羽毛或鱗介遮蓋身體的動物)之王的人類,通吃所有能吃的生物。這地球上錯綜複雜的食物鏈,其本質只不過是能量在不同生物之間的流動,所有的生物都能承載能量,所以生物體都為陰體。食物鏈主要的任務,就是以陰體為載體來傳遞陽氣,生物得到陽氣而能活動。
單獨的說,一個人本身就是陰和陽的混合體。古代描述一個人無疾而終,是說陽壽已盡,人活著沒有一刻能夠離開陽氣。所以《素問.生氣通天論》言:「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中醫學家李可說:「人身各處,但凡一處陽氣不到便是病。」我們不要被那些鬼怪小說給糊弄了,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專門禍害人間、陽氣全無的鬼。沒有陽氣就是沒有能量,沒有能量怎麼可能會動,不動又怎麼禍害人呢?
食物是陰陽混合體
言歸正傳,一個活著的人,需要能量來支撐一切生理和生命活動,心臟跳動、消化食物、肢體運動、思考問題都需要能量,人之氤氳同樣也需要能量。毫無疑問,這一切所需的能量都是通過食物獲取的。食物本身就是陰陽混合體,也就是說,我們獲取能量的同時,也吃進去承載能量的物質。要知道,沒有這些承載能量的物質,能量就不可能穩定的存在。
食物進入人體,經過運化,陰和陽則分開,其陽提供人活動所需的能量,其陰依然產生承載能量的作用。陽得陰而能藏,人體中的陰液、陰精能收藏陽氣,使得陽氣不會飛揚而出。我們知道,人的脂肪是可以暫時儲存多餘的能量,等到能量不足時,脂肪就會燃燒而釋放能量。人體之陰就有這樣一個儲存和釋放能量的功能,但陰絕不只是脂肪,人體中一切承載陽氣的物質都為陰。人就是由能量和承載能量的物質所組成的,也就是陰和陽相互作用形成了人。我將會在後面的篇章中論述,其實整個宇宙都是陰和陽作用而形成的。
能量之陽氣與承載能量之陰氣,在人體中按一定規律運行,根據陰和陽的作用,其運行過程可以分為五個不同階段,有時是釋放能量,有時是儲存能量,有時是介於兩者之間,這五個階段在中醫上稱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中醫就是一個研究陰陽在人體中的運行規律,然後利用規律來解決疾病的學科。用現代語言來說,中醫就是一個研究物質和能量之間關係的學科。試問,這樣的學科怎麼會不科學呢?
把脈的原理——感受氣血運行全身前後的差異
在學習一門技術之前,不一定非要研究其產生和發展的歷史,但是務必要弄清楚技術的原理。因為只有了解原理,我們才能堅信不疑的學習下去,而且原理往往也能引出正確的學習方向。
脈法有很多種,寸口脈法、人迎脈法、三部九候脈法等。現在最常用的是寸口脈法,即是手掌大魚際(按:大拇指根部,握拳時明顯凸起的部位)下面的腕上動脈,具體如何準確的定位等下再說。
這條脈位於手太陰肺經的起始部分,所以平常把脈只是把了手太陰肺經。上一論說過,人有十二條主要的經絡,如果我們能接觸到十二條經絡,就能掌握全身氣血的運行情況,可惜我們做不到。十二經脈中,只有一小部分位於能被接觸到的體表,寸口脈就是其中之一,故《靈樞.經脈》說:「經脈者,常不可見,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
雖然顯見的經脈不多,但也不只一條,為什麼獨取位於手腕處的手太陰肺經呢?這是因為肺主藏氣,全身的氣都由肺宣發輸布。氣從手太陰肺經的寸口出發,流經十二經後再回到寸口,氣血皆行於脈,獨靠氣而行,所以寸口可以說是氣血運行的起點和終點。
氣在十二經周而復始的運行,這就容易發生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無論氣在哪一經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十二經的正常運行,從而導致其他經絡出現異常。這種異常在手太陰肺經最為明顯,因為手太陰肺經宣發出去的氣是外界之清氣,而接收的氣是流經十二經之後的濁氣,一旦出現問題,這兩種氣的差距就尤為明顯。而不同經絡對氣的影響不同,所以造成的結果也會不同,因此,了解手太陰肺經的情況,自然可以知道是哪一條經絡出問題。
打個比方,人體氣血運行的情況就像工廠的生產線,原料從手太陰肺經開始往下傳。生產線上總共有十二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的工作內容不同,有的負責裝螺絲,有的負責包裝。經過十二個部分的生產加工,得到的成品由傳送帶運回到起點,我們在起點檢查成品的情況,就可以知道流水線上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比如發現成品裡幾乎沒有螺絲,就立刻可以知道負責裝螺絲的員工沒在工作。這就是把寸口脈的原理。
因為十二經的整體性和手太陰肺經的特殊性,令十二經之盛衰悉見於寸口,所以我們能獨以寸口而脈全身。
病人剛睡醒時把脈最好
現在的醫生對於脈診的時間幾乎沒有概念,特別是急診科的醫生,更不會有耐心去關心脈診的最佳時間。但我們還是要知道,一天之中有一個時間是最適合診脈的,這個時間最早記載在《黃帝內經》裡。《素問.脈要精微論》曰:「診脈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清晨剛起床的時候,人體氣血沒有受到飲食、運動、情緒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人處在一個相對平靜的狀態,此時的脈象最能反映疾病的真實情況。
但是平旦(按:天亮的時候)診脈有很大的限制,因為普通門診的醫生一天要看幾十個病人,做不到只在清晨指目的位置指目時診脈。既然做不到,那又為什麼要講診脈的最佳時間呢?
因為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脈診要求的內在精神─要讓病人處在清晨剛睡醒的狀態,也就是要病人在診脈前拋開一切思緒,保持冥思十分鐘至十五分鐘,盡量讓自己感覺像剛睡醒一樣。我們還可以創造一個像清晨一樣舒服、安靜,並且溫度適宜的環境,減少外界對醫生和患者的影響。有時候與朋友坐巴士外出遊玩,朋友把手一伸就想讓我把脈,我都會笑著拒絕。因為像巴士、商場這樣嘈雜的公共環境,是最不適宜診脈的。
醫生把脈時放空最好
診斷疾病一直以來都需要醫生和病人相互配合,醫生的態度會直接影響病人的心理狀況,進而影響診斷的準確性。所以醫生態度要穩重認真、和藹可親,令病人心情平緩的同時,還能取得病人的信任。這一個基本要求明明就很簡單,為什麼履行起來那麼難?現在緊張的醫病關係與醫者冷漠的態度有一定的關係,莫以為有才就可以無德,只有厚德才能載物。
醫生擁有良好心態,還有助於在脈診時保持專注,以便讓自己達到虛靜的狀態。什麼是虛靜狀態?簡單的說,就是什麼也不要想,不要想病人說的話,不要想任何脈學和醫學知識,即「洗淨胸中所蓄,寓孔神於三指頭」。
初學者最忌在心中想像脈的情況,然後再診脈。如果我們已經想好這脈會是洪脈(按:脈象的一種,型態為脈來極大,如波濤洶湧,來盛去衰),那一切脈(按:同把脈),得出的結果十有八九是洪脈。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已經被主觀影響,切脈時注意力都集中在尋找洪脈上,一得到相關線索就會想當然的認為脈象為洪脈,哪怕最後真的是洪脈,我們也很容易會忽略其他更為細微的內容。
但要怎麼判斷自己是不是在虛靜的狀態下診脈呢?當我們在診脈時,感受到脈象如同一個人在跟我們傳遞他的感受時,就已經進入虛靜狀態了。比如在虛靜狀態下,把到一個很急促的脈象,可以感受到脈傳遞出一種很急躁的心情;或者感受到脈象很微弱時,仿佛能聽見脈象正在說他非常疲憊。
進入虛靜狀態需要醫者保持極為強大的專注力,這對於初學者有難度。我的做法是,每次把脈前微閉雙眼,想像自己正處在宇宙的黑洞中,而脈是我唯一能感知到的物體,這樣我就能一心感受脈傳遞給我的資訊。
吃維生素、人參? 不如多吃白飯
我認為,中醫的核心,不應該放在討論陰陽兩者孰重孰輕上,而應該在吃飯上。人與大自然最大的區別,在於有沒有太陽:自然界中有太陽,可是人體內沒有。人體不但沒有太陽,也不能像植物一樣直接利用太陽能。可是人的一切活動都需要消耗能量,所以只能靠吃飯來攝取。
食物和水進入人體後,會被消化為穀氣和穀精,然後被運化成氣和血,氣血滋養全身,人就不會生病。「民以食為天」這句話若用中醫理論分析,那就是食物和水為人帶來了陰和陽。
我覺得,「滋陰派」、「補火派」和現在很多中醫,都忽略了吃飯能為人帶來陰陽這個常識。在治療虛證(按:人體氣血不足時的虛弱症狀)時,無論是陽虛還是陰虛,都應該先調理好脾胃,讓攝入的穀物和水來補充人體的陰陽。特別是久虛之人,必須要先恢復脾胃的運化能力,不然鐵定會成為藥罐子。
早在七千年前,水稻就開始被人類當成主食,經過漫長歲月的磨合,水稻成為最適合人類的食物,所以當有人問我,什麼中藥對人體最有好處時,我總會毫不猶豫的說:「白飯。」
沒有任何一種中藥的價值,能比得上一碗香噴噴的飯。觀察一下身邊的人,就不難發現,那些平時胃口好的人大多身體強壯,而飲食不規律、挑食的人大多體弱多病。所以天天抱著維生素、人參、靈芝當飯吃的人,請不要再執迷不悟了,你們在一條名為「養生」的路上,加快了離去的步伐。而中醫們也可以停止討論陽易虛,還是陰易虛了,只要先管好病人的脾胃,讓他們吃得好、喝得好,陰陽之虛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中氣旺則胃降而善納,脾升而善磨。」中氣的盛衰影響著脾胃的功能,進而影響後天生化之力。而這麼重要的中氣最畏懼溼氣,黃元御說:「溼則中氣不運,升降反作,清陽下陷,濁陰上逆。」中土容易溼氣過盛,歷來許多大師們對此都深信不疑。治療脾胃的名方,也多以培土燥溼為主,如四君子湯、理中丸,還有接下來會講的黃芽湯。
不過雖然大家都認為中土易溼,但這也可能是歪理,所以我們有必要自己思考一下「土易溼」這個問題。
什麼是陰陽?陽是能量,陰是承載能量的物質
陰陽到底是什麼?真的那麼玄乎嗎?還是像他們說得那麼複雜?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大道也。」老子在《道德經》裡傳播了一個極其偉大的治世思想:「萬物之始,大道至簡。」那麼陰陽作為天地之大,道又豈能複雜?
我最喜歡清末中醫學家彭子益在《圓運動的古中醫學》裡對陰陽的解釋:「一個生物所在之地,太陽射到此地面之光熱,就是陽。此地面的光熱已過,與光熱未來之間,就是陰。」我清楚記得,我是讀了彭子益的這句話,才對陰陽的概念恍然大悟─陽其實是能量,陰是承...
推薦序
推薦序一
有系統的邏輯推理,讓學中醫更容易!
合佗中醫診所院長/施昀廷
許多有志於懸壺濟世的中醫師,不一定能家學淵源或本科出身,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難免有許多磕磕絆絆。
像我是理工背景出身,若接觸一個學理無法從理解開始,便會覺得窒礙難行。從清華大學畢業,甫進入中醫這個浩瀚宇宙時,便被很多詞彙困擾:為什麼五行木、火、土、金、水,是對應五臟的肝、心、脾、肺、腎,和五味的酸、苦、甘、辛、鹹?為什麼這味中藥是這個作用?什麼是陰陽?甚至《黃帝內經》(按:現存最早中醫典籍,分成《素問》與《靈樞》兩卷)、《神農本草經》(按: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等基礎理論還沒搞懂,就開始背《傷寒論》(按:東漢末年醫學家張仲景所著,中國第一部結合理論與實務的中醫臨床著作)、《金匱要略》(按:《傷寒論》的一部份,主要內容為雜病的列方處置)、《溫病條辨》(按:清代名醫吳鞠通所著之醫書)、方劑學、內科證治學等,諸多條文口訣和無窮盡的表格。回憶當初,雖然在許多老師和書籍的解釋下試著去理解,但總未有融會貫通之感。
大四時拜讀《四聖心源》,書中的核心思想「土樞四象,一氣周流」,把傳統的五行木、火、土、金、水重新排列成土在中央,木、火、金、水在東、南、西、北四方,更完美的解釋我腦海中許多似是而非和搞不懂的概念。又如一年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大至五運六氣,小至五臟六腑,如何運用六氣的升浮降沉來對應方藥(例如桂枝之升、芍藥之降),都是我在問診開藥的應用依據,也是講課時和學弟妹分享觀念的重要啟發。
雖然黃師(黃元御)的《四聖心源》已經完整的闡述其核心思想和用藥概念,但是對於初窺中醫大門的初學者,仍有些艱澀難懂的用語和概念。當大是文化邀請我為本書寫序時,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因為《四聖心源》正是我至今最喜歡的中醫書啊!頓時和作者有英雄所見略同之感。
除了我原本就略懂的疏泄、宣通、收斂、封藏、運化之理,書中寫到「陽是能量,陰是承載能量的物質」、「陰陽蠟燭理論:火苗是陽,蠟燭是陰」來解釋陰陽,更令我茅塞頓開!書中用雨的形成:水、水蒸氣、雲、雨、水,來解釋五行圓運動的力量也是一目瞭然,更有許多「圓運動圖」清楚明瞭的畫出黃師之原意,知曉能量在五行間的流轉。
最後由理論導到脈理,再到各種臨床症狀(例如新冠肺炎後期久咳不癒,就可以運用陽明燥金收斂之氣,如百合、五味子等藥來把肺金收斂至腎水),用邏輯推理代替繁冗的死記硬背,相信各位看完此書,能跟我一樣更了解中醫到底講什麼,學習中醫更簡單!
推薦序二
初學中醫的新方向——圓運動的中醫
中國醫藥大學教授、中華民國聯合中醫醫學會理事長/孫茂峰
一口氣看完陳喜生先生這本,以黃元御著作《四聖心源》古籍為背景的大著,內心激盪出多年來少有的悸動。作者以尋找「中醫原本的味道」為出發點,娓娓闡述黃元御中醫圓運動思想的本真(「以土氣為樞紐•四象為輪」);不牽強附會、不含糊帶過,用白話且淺顯易解的文字,一字一句的,把奧微的「陰陽五行」理論作深入淺出的解析。
文中引《四聖心源•中氣》:「脾升則腎肝亦升……;胃降則心肺亦降……。平人下溫而上清者,以中氣之善運也。」清楚的梳理出圓運動的邏輯推演,更勾勒出平人(健康的人)下溫上清、健康無疾的生理機制。圓運動如果一氣平和運行,就不會產生六氣(或稱六淫:風、寒、暑、濕、燥、熱);只要六氣中有任何一氣顯現,人則為病。這和中醫基礎理論中六淫致病,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者藉由自然界五種力量:收斂、宣通、疏泄、封藏、運化的能量轉換關係,詮釋中醫的五行理論:地球是能量和承載能量的物質之結合體,人體同樣也是陰陽結合體,為了完成各種複雜的生、心理活動,能量在人體內以木、火、土、金、水五種形式動態存在,而它們相互之間形成一個完備的五行圓運動體系。能量變化有其亙古不變的規律,大自然和人的能量都以圓運動的規律在運行、轉化,而人體運作的規律又與大自然莫名相隨。天人合一的哲學思維,體現、貫穿在天人合一的中醫基礎理論中;人體的奧妙,疾病的根源或皆可由此推演。
《疾病根源篇》中進一步闡釋了中藥治病的疑問。健康的個體,六氣回圈自行成圓,則無病,若圓運動發生偏向偏行,或不升、或不降、或不達、或不斂、或不運……這時使用具有偏性的藥物,則能令中氣運轉,陰血升達,陽氣降斂。圓運動恢復正常運行,人身恢復平和之性,藉由藥物的偏性,再度達成健康的個體狀態。
作者明白揭示「中醫貴在思考」;道理思考清楚,知識自然烙印於心、永誌不忘,何須強力背誦?這和許多學生或有志之士學習中醫,靠背誦經典、背方記藥……的概念大異其趣;他力暢「中醫是依附中國傳統哲學思維而生,只有憑藉理性思考,才能領悟其中精髓」。這樣的觀點足以令心嚮中醫的初學者,一新耳目而豁然開朗。通書以「圓運動的中醫」貫穿理論、診斷、方藥、論治,說理清晰、簡潔,舉例恰當、明確,誠為學習中醫不可不讀的一部參考著作。
推薦序一
有系統的邏輯推理,讓學中醫更容易!
合佗中醫診所院長/施昀廷
許多有志於懸壺濟世的中醫師,不一定能家學淵源或本科出身,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難免有許多磕磕絆絆。
像我是理工背景出身,若接觸一個學理無法從理解開始,便會覺得窒礙難行。從清華大學畢業,甫進入中醫這個浩瀚宇宙時,便被很多詞彙困擾:為什麼五行木、火、土、金、水,是對應五臟的肝、心、脾、肺、腎,和五味的酸、苦、甘、辛、鹹?為什麼這味中藥是這個作用?什麼是陰陽?甚至《黃帝內經》(按:現存最早中醫典籍,分成《素問》與《靈樞》兩卷)、《神農...
作者序
前言
以前沒看懂,這回真的弄懂了
好多人都說現在的中醫變味了,不再像以前那麼有味道。從一開始就喜歡讀中醫古籍的我,深刻體會到現在的中醫就像京劇一樣,在當今快節奏的現代化社會裡,從傳統文化土壤裡汲取的營養越來越少,也越來越難找到傳統的味道。
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生活在和睦的家庭,有支持自己奮鬥的爸媽,有願意分擔困難的知心好友,而我最幸運的事,是遇見了一本讓我深深愛上中醫的書──《四聖心源》。
很多人都知道從《黃帝內經》開始學中醫是一條正統的路,但是沒幾個人能堅持下去,原因很明顯,就是看不懂。讓初學者從《黃帝內經》、《傷寒論》開始學習是一件「殘酷」的事情。當年才華橫溢的黃元御初讀《傷寒論》,幾乎一點收穫也沒有,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詎讀傷寒,一言不解」。可想而知,對於傳統文化底蘊更加薄弱的我們來說,剛學習中醫,就要弄明白《黃帝內經》和《傷寒論》是多麼困難。
不幸的是,我一開始學習中醫就是讀《黃帝內經》,用了康熙年間神醫徐靈胎的寫書學習法(一開始學習用的就是這方法,後來才發現原來與他老人家不謀而合,實在是余之榮幸)。具體的做法就是參考各家的書,現代的、古代的都有,然後讀一段文章、寫一段理解,有時候也批判一些牽強的注釋。《素問》(按:《黃帝內經》其中一部,內容記載黃帝與上古時代醫學家岐伯的對話)就是用這種方法讀完的,讀完後發現自己好像明白,但又不能真的明白。思維很混亂,所有東西無法串連在一起,讓我極其苦惱。《傷寒論》開始也是在這種煩惱和糾結中讀的。好長一段時間,我無法在學習中醫中找到任何的快樂,越是這樣就越想征服。每天一下課就往圖書館跑,有時候思考一個問題,一坐就是幾個小時。這種執著的堅持,一直到讀《四聖心源》才得以緩解。
我清楚記得我剛看《四聖心源》第一篇〈陰陽變化〉的時候哭了,帶著宣洩和激動,在圖書館後面的湖邊流下了眼淚。也不知道那個時候有沒有被別人發現,大概會被以為又是一個失戀傷心的可憐孩子。這情景就好像一個練武的少年,天天左一拳、右一腳的瞎練,總是盼望著成為一名絕世高手,可是武功卻一直沒有長進。直到有一天,從天而降一束紅光,一本武功秘笈掉在少年的面前,從此少年拿著這本秘笈走上一條獨特的路。當我看到《四聖心源》時,就感覺自己像在夢中一樣,從那以後我的書包便永遠帶著這本書。
《四聖心源》第一篇〈陰陽變化〉就道出了「以土氣為樞紐、四象為輪的圓運動」的由來,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圓,把陰陽、五行連接起來,也把我之前從《黃帝內經》、《傷寒論》中讀到的內容全部連了起來。以前我一直找卻怎麼也找不到的聯繫,現在終於找到了,思維變得前所未有的清晰。書裡詳細而條理分明的辨理過程,是我從沒見過的。偉大的中醫經典書籍也許就應該是這樣的,從文字中透著一股令人暢快而舒服的味道,這應該就是中醫原本的味道!
不含糊、不牽強、暢快而又舒服,這是中醫給予人最本真的味道。在接下來的內容裡,我將盡量的把這種味道,滲透到中醫的各種知識裡,把大家認為玄乎難懂的知識,用比較有趣的方法解釋明白,將黃元御老先生的中醫圓運動思想介紹清楚,盡可能讓大家快樂的學習中醫。
《四聖心源》雖然已經寫得很通俗,但畢竟也是一百多年前的書了,沒有一定的古文和中醫知識基礎,不容易理解透澈,所以我希望寫一本書,能讓讀者更容易認識黃御醫(按:黃元御曾為乾隆皇帝御醫)的學術思想,而又順帶學好中醫。然而我才疏學淺,恐無力將《四聖心源》的全部精髓完美呈現給讀者,當然我也不具備黃老先生那精練超群的文筆,能做的就是讓大夥看得懂我所寫的每一句話,保證無一處敷衍的完成這本書。希望這會是一本有「味道」、能夠激發更多的人喜歡上中醫的書。
夢永遠是美好的。找回中醫原本的味道,對於如此年輕的我是一種莫大的挑戰。也許找回的味道並不合大家胃口,也許根本就沒找回,如果最終令您失望了還請原諒。對於文中的錯漏之處,懇請批評指出,您的建議將會是我前進的最好動力。
前言
以前沒看懂,這回真的弄懂了
好多人都說現在的中醫變味了,不再像以前那麼有味道。從一開始就喜歡讀中醫古籍的我,深刻體會到現在的中醫就像京劇一樣,在當今快節奏的現代化社會裡,從傳統文化土壤裡汲取的營養越來越少,也越來越難找到傳統的味道。
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生活在和睦的家庭,有支持自己奮鬥的爸媽,有願意分擔困難的知心好友,而我最幸運的事,是遇見了一本讓我深深愛上中醫的書──《四聖心源》。
很多人都知道從《黃帝內經》開始學中醫是一條正統的路,但是沒幾個人能堅持下去,原因很明顯,就是看不懂。讓初...
目錄
推薦序一 有系統的邏輯推理,讓學中醫更容易!/施昀廷
推薦序二 初學中醫的新方向——圓運動的中醫/孫茂峰
前言 以前沒看懂,這回真的弄懂了
第一章 不懂陰陽,中醫路上寸步難行
01 人的一生就像蠟燭在燃燒
02 初學者不要太在意五行生剋
03 五行的臟與解剖學的臟,不一樣
04 中氣──人能活著的原因
05 排尿和拉屎都順,就不容易生病
06 一年有四季,不同季節不同病
07 治病先治人,治人先治心
08 該用哪個湯方不能死背,看病人狀況
09了解酸甜苦辣鹹,味道也能解決問題
10想保平安,先爭一口「氣」
第二章 三指把脈斷生死,神醫這麼神?
11 把脈──第一個感覺很重要
12 最容易掌握的脈學──圓運動脈法
13 四季變化會影響人的脈象
14 人還有多少餘命,看脈動就能判斷
小結 從理論走向臨床──從拒絕死背開始學中醫
第三章 有時得補,有時得瀉,弄錯了,你當然會生病
15 最滋補的中藥,白飯
16 一外二內三根四除,中醫的看病過程
17 何時補陰、何時補陽?補錯了華佗也難救
18 人參殺人無罪,大黃救人無功
19 西醫說精神出狀況,中醫說你神驚
20 吃威而鋼治不舉,你在用性命換激情
21 腹痛,主因是氣血不通
22 腰痛,縱慾過度最傷身
23 熱就脫,冷就穿,中醫這樣治百病
24 人的血液網就是一棵大樹,根不能爛
25遇上大出血,中醫只能乖乖投降?
26 治療便血與溺血的基本方法
27 我這樣治好了自己的失眠
28 正常的便便,應該長啥樣
29 尿病比便病更令中醫頭疼
30反胃與便祕,居然是同一種病
31 運動後,不要馬上喝冰水
32 糖尿病與消渴,並不是同一種疾病
33 名醫最怕治咳嗽──難纏且不容易治癒
34 生吞蛔蟲卵,這種減肥法很要命
35 平常好好吃飯,月經不為病
36 坐月子不是迷信,養正氣、避外邪
後記 學習中醫很簡單
推薦序一 有系統的邏輯推理,讓學中醫更容易!/施昀廷
推薦序二 初學中醫的新方向——圓運動的中醫/孫茂峰
前言 以前沒看懂,這回真的弄懂了
第一章 不懂陰陽,中醫路上寸步難行
01 人的一生就像蠟燭在燃燒
02 初學者不要太在意五行生剋
03 五行的臟與解剖學的臟,不一樣
04 中氣──人能活著的原因
05 排尿和拉屎都順,就不容易生病
06 一年有四季,不同季節不同病
07 治病先治人,治人先治心
08 該用哪個湯方不能死背,看病人狀況
09了解酸甜苦辣鹹,味道也能解決問題
10想保平安,先爭一口「氣」
第二章 三指把...
商品資料
出版社:大是文化出版日期:2022-10-03ISBN/ISSN:978626719205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5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