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的診斷技巧,中西醫都通用
「起、承、轉、合」不只寫作文,也是心理治療的必備技巧
◎東方代表:黃帝內經 + 千年古籍醫典
◎西方代表:動力式精神醫學 + 近代心理治療 + 薩提爾模式
集各醫家的精華思想、交叉戰略,教你調整最舒適的情緒溫度!
人會受到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影響,綜合產生各異的心理與生理狀態,自我的詮釋主觀經驗。種種感受有正向、有反向,更是複雜細膩、層疊難解,這是身而為人最特別的天賦禮物,因為我們會——有情緒。
◆情緒不分好壞,但要能辨識情緒,才能瞭解自己;要能消化情緒,才能照顧自己;要能表達情緒,才能分享自己。要是真的從小就「囝仔人有耳無喙」,壓抑的情緒會導致過大的心身壓力。
◆怒、喜、思、悲、恐、憂、驚,中醫理論談七情,與相對應的臟腑和心神息息相關,五臟變動則情緒不同,情緒波動則臟腑機能失調。透過七情療法的疏情、示情、理情、智情、移情、定情、情,將情緒轉「陰」為「陽」,重拾良好的情治療節能力。
◆憤怒、快樂、恐懼、悲痛、難過、驚訝,從西方心理學來看情緒,除了有實證數值告訴我們,生理受到何種程度的影響之外,回溯成長環境、家庭氣氛、父母教養等,可找出形塑人格特質真正因素,藉由心智化為本的治療,創造安全依附環境,找到情緒出口,療癒幼時的負面情緒。
以傳統中醫為經,以西方精神醫學與現代心理治療為緯,作者帶領讀者逐步認識七情,了解七情療法如何臨床運用,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人格分析健康的家庭、人際、職場關係,從夢的生理與病理來釋夢與夢診。最後,一起解決現代人最困擾的壓力問題,用養精、養氣、養神來養身,以理想的情志流動來養心,達到真正養生的全人目標。
◎跨域整合:爬梳整合傳統中醫、西醫精神醫學、現代心理治療三個專業領域對於心智與情緒的理論與治療。
◎旁徵博引:廣泛引用古籍論述與醫書案例,展現傳統中醫的診療理論、方法和經驗。
◎個案分析:以實際案例剖析診療判斷、治療談話技巧、提供專業建議與應用情境。
作者簡介:
陳淵渝
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醫學博士,中華民國精神科專科醫師、中西整合醫學專科醫師、現任誠心身心醫學診所院長、中原大學心理系兼任助理教授。
專長項目:身心症、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睡眠障礙、心理治療、藥酒癮。
章節試閱
第一章 中西結合心觀點——認識七情
中醫理論中談到「七情五志」,七情包括「怒、喜、思、悲、恐、憂、驚」,七種情緒,其中「悲、憂」屬一類,「恐、驚」屬一類。五志包括「怒、喜、思、悲、恐」,七情與五志在內容上看似有些重複,但「志」還有個意思指的是意志、志向及心志,這可能會受到顯意識、潛意識、記憶、認知思維及腦神經功能所影響。
情緒對人的身體有雙向影響,一方面,情緒變化可能導致特定疾病;另一方面,一些疾病可能也會導致情緒變化,例如中風後的情緒變化等。當人的憤怒、恐懼和悲傷等情緒變化若處在正常範圍,或是可以在短期內解決,便不會對人類造成負面影響,臟腑機能自然會調節適應,但若情緒過度強烈或是持續過久時,可能會引起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功能及臟腑功能失調,進而產生身心疾病,例如「思傷脾」,指的就像是焦慮症患者常因長期的心煩焦慮,導致消化系統病變出現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大腸激躁症等疾病。
「中西結合心觀點」是我將傳統中醫心理理論,加上西醫精神醫學及現代心理治療理論,整合而成的觀點。之前談到,中醫談情志中的「志」,其實是「腦神」的一部分,涵蓋了一個人的整個認知功能,與從思考到行動的流程,目標是達到「智」,成為一個待人處事有智慧的人。
第二章 中西結合心療法
中西醫結合心理取向治療法(簡稱「中西結合心療法」)的概念,主要結合了中醫治療精神疾病的理論、西方精神醫學、動力式精神醫學、近代心理治療(例如心智化取向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人際歷程取向治療、依附理論、正念等等)、塞提爾家族治療與華無式家族治療理念。中西結合心療法主要理念認為,一個人的身心健康,應該包含有充足的精氣神,以及良好的情志調節,而這兩個元素與好的人我關係息息相關。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情志調節能力一定很好,情志調節能力的學習,與童年時期的成長經驗息息相關。同樣的,在心理治療中,個案也是需要從與治療師的互動中,學習到這個能力。中醫既然提到七情這名詞,我就將過往中醫常用的心理治療經驗,結合部分現代的心理學知識,整理歸納成現代七情治療技巧,為求方便好記,我整理簡稱為「舒(疏)適(示)理智一(移)定勝」,包括:疏情順心法(疏情)、暗示情志法(示情)、以理遣情法(理情)、 心智化情法(智情)、 移情調志法(移情)、 定情安神法(定情)、以情勝情法(勝情)。
人類的情志活動是十分複雜的,情緒的表現通常跟心理的認知有關,加上有時候我們只是看到表面外顯上的情志,底層通常還有其他情志需要發掘。表面外顯的情志,只是由底層多種情志相互交錯產生而成,因此會談治療的時候,要詳細詢問其病程,探索外顯的情志的根本原因,同時還要注意五行五志間的相生相剋及互動變化,靈活運用;而不要一成不變的重複使用某一個心理療法,才能建立良好關係,幫助調節情志,促進心理治療的良性進展。
第三章 中西結合心關係
無論在華人或是西方社會,都認為家庭是一個人最早塑造人格的場所,即使是成年人已經長大獨立,脫離原生家庭,但其實他在行為、認知、情緒等多方面,並沒有完全的脫離原生家庭的影響,也會影響到他未來與他人的人際關係。
中醫強調系統觀,除了強調家庭中,每個成員個體內在臟腑系統的動態平衡外,或許我們也可透過五行角度來看家庭。看一個家也像是看一個人,家庭成員就像是人體中的各個臟腑;一個有效能的家庭,並不是單一的要求每個人都能獨立成熟,做一樣的角色,而是找到當下家庭關係中,最佳的運作關係,得以讓家庭能以更有效能的方式,繼續運作下去。就像人體內的五臟各司其職,互相合作,共同維繫健康身心,那就算是完美的家庭五行動態平衡狀態。
對一個人來說,家庭就像是一個的安全的避風港及堡壘,學校是讓我們學習知識及練習人際互動的試煉場,職場就像是水手出航去探險並尋求自我實現的地方。成年人在工作場域的時間,往往大於與家人相處的時間,這部分像是親人關係,加上時常需要一起合作共事、吃飯、聊天等等,相處上往往會成為熟人關係,但面臨到一些利益衝突時,又像是生人關係,多了很多生存競爭與利害關係。健康的職場關係可以讓人開心成長,不健康的職場關係,例如適應不良、職場霸凌等等,可能會產生更多生理與心理壓力,進而導致身心疾病的產生。
第四章 中西結合心談夢
在心理學討論夢,一定要談到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一書,書中提到「夢是通往潛意識的大道」,因此改變了西方人對於夢的看法,開始正視「夢」的課題。佛洛伊德認為,所有夢都是有意義的,過去痛苦及被壓抑的記憶,會被隱藏在潛意識之內,意識上便失去該段記憶,而夢的內涵就是這些失去記憶的重現,也是滿足現實中實現不了和受壓抑的欲望,尤其是「性」議題。這些被壓抑的欲望通常並非直接表達於夢中,而是由各種可能的象徵畫面形式出現;夢是我們跟潛意識溝通的媒介,通過夢的內容能將潛意識的內容告訴自己。
中醫解釋夢境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以中醫陰陽五行學說、臟腑情志理論及形神合一等觀點建立而成的方法,可稱為「夢診」或是「釋夢」。中醫學可以透過夢診來理解人體內臟腑及心理狀態,內容包括分辨夢的成因、夢的情境、夢的質量,釋夢可以用直解、轉釋、反解等方式來解釋夢。
無論用何種理論方式去釋夢,夢的闡釋都會對個案產生很大的後續影響,所以不能隨意的闡釋夢境。另外還可以在釋夢過程中,加入心理治療的元素與技巧來幫助個案,如同之前所說,中西結合心療法的其中一個目標,是將情志的陰性面轉至陽性面,在釋夢也是如此,目標是將較負面的陰性夢境,轉至有正能量的陽性夢境。
第五章 中西結合心保養
從生理心理的角度來說,無論來源為何,只要是能讓我們產生一些負擔的知覺感受、甚至身心不適的反應,便是壓力;壓力源可能來自人際間的壓力、外在事物的壓力或是為了滿足自我需求的壓力。
當情志反應出現後,接下來就看要使用智慧因應方式,還是短效因應方式。智慧因應方式能讓人將陰性情志面轉向陽性情志面,進一步產生正能量,增加免疫能力與環境適應能力,促進身心健康並獲取更多價值成就感。至於短效因應方式,我不說是無效,是因為我覺得任何因應方式,都是為了解除當下壓力的一種方式,只是此種因應方式效能較短,長期下來仍會累積身心壓力,造成身心負擔,走向亞健康及身心疾患。
中醫是以人為本的全人醫學,除了談情志,也重視「精氣神」 、「形神合一」、「心身同治」的理念,因此中醫是針對一個人的整體身心狀態進行治療,無法明確將身與心分開治療。
若是依現在醫學的科學角度來看,傳統中醫理論的「心」除了有解剖學的心臟(Heart)器官的功能外,還包括中醫臟象之心,指的是心靈(Mind),跟腦(Brain)的功能有關,「心主神明」中的「心」,包含腦功能與心靈,不是心臟、也不單指大腦。
中醫認為心神與情緒息息相關,「五神」(神魂魄意志)與「七情」(怒喜思悲恐憂驚)是相互連動的,情緒是否變動取決於心神狀態,當心神健旺時,人雖受到刺激,但機體能做適當的調節適應,情緒自然不會有太強烈反應。
中西結合心取向強調「精氣神調養身、情志調節養心」的觀念,無論中醫、西醫與心理學,目的都是為了助人,應該互相合作,充分發揮各自長處,也互相補彼此之不足,運用不同方式讓人避免從健康走向亞健康及疾病程度。
第一章 中西結合心觀點——認識七情
中醫理論中談到「七情五志」,七情包括「怒、喜、思、悲、恐、憂、驚」,七種情緒,其中「悲、憂」屬一類,「恐、驚」屬一類。五志包括「怒、喜、思、悲、恐」,七情與五志在內容上看似有些重複,但「志」還有個意思指的是意志、志向及心志,這可能會受到顯意識、潛意識、記憶、認知思維及腦神經功能所影響。
情緒對人的身體有雙向影響,一方面,情緒變化可能導致特定疾病;另一方面,一些疾病可能也會導致情緒變化,例如中風後的情緒變化等。當人的憤怒、恐懼和悲傷等情緒變化若處在正常範圍,或是...
作者序
我的中西結合心醫學之路
我生長於一個中醫家庭,家父及祖父均是中醫師,大學就讀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學系,畢業後在因緣巧合之下,我走進精神醫學的領域,當我開始動筆寫這本書已經是擔任精神科醫師的第二十年了。
在我求學時代的中醫或西醫訓練課程中,大多是環繞著疾病的病理層面、鑑別診斷與治療等,主要學習如何治癒身體的病痛,很少提及心靈層面。直到走進精神醫學的領域,我開始對心理與生理層面的相互影響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在精神醫學訓練初期,很幸運的接受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諶立中(時任國軍桃園總醫院主任)的教導,他不只給我生物、心理及社會層面的概念,還有對於中西醫結合的認同,以及持續的給我支持與鼓勵,讓我對精神醫療的視野更為廣闊。
訓練過程中,由於我對心理治療特別感興趣,好奇的去學習許多不同的心理治療課程,其中周勵志醫師(向日葵全人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及吳就君教授(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學會創會理事長)讓我在個別心理治療與家族心理治療上有更深的理解與運用。
二○一○年,我重新回到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就讀,在中國醫藥大學教授林昭庚教授的指導下,讓我有機會從更高的思維角度來看中西醫結合精神醫療,也完成了一些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創新研究。博士畢業後,在中原大學心理系授課的過程中,不僅僅是教授學生心理治療相關課程,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獲是在教學中不斷的反思與整理自己的內心。
回顧我過往的習醫旅程,似乎一直都沉浸在中醫、西醫與心理治療的領域中,於是開始想要整理並分享自己對於中西醫結合心理學的想法。這本書記錄了我這二十年來中西醫結合心旅程的心得。
深知無論在中醫界、精神醫學界及心理學界都有很多優秀的前輩專家學者,相信一定會有許多不同的想法及寶貴建議。但自己知道,凡事有正反陰陽兩面,不需要把自己放在一個完美一百分的角色。我自己也常鼓勵求助個案,要先傾聽自己真實內心的聲音,並勇敢面對人生的挑戰。我發現自己在學習與臨床實務工作的過程中成長,且藉由不斷地與人接觸,能量自然會增加。這樣的經驗及內在對話,也讓我自己在思緒停頓及面對逆境時,能重新燃起能量,快樂勇敢的繼續動筆撰寫。
感謝過去曾在醫院、學校、社區、協會曾接觸過的老師、同事、學生、個案、助人夥伴及朋友們,讓我的心靈及知識更加成長,也希望這本書能讓有興趣的讀者,獲得不同思維與收穫。
我的中西結合心醫學之路
我生長於一個中醫家庭,家父及祖父均是中醫師,大學就讀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學系,畢業後在因緣巧合之下,我走進精神醫學的領域,當我開始動筆寫這本書已經是擔任精神科醫師的第二十年了。
在我求學時代的中醫或西醫訓練課程中,大多是環繞著疾病的病理層面、鑑別診斷與治療等,主要學習如何治癒身體的病痛,很少提及心靈層面。直到走進精神醫學的領域,我開始對心理與生理層面的相互影響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在精神醫學訓練初期,很幸運的接受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諶立中(時任國軍桃園總醫院主任)的教...
目錄
【推薦序】林昭庚教授
【作者序】我的中西結合心醫學之路
【前言】中西結合心醫學
CHAPTER 01 中西結合心觀點
認識情緒
◆七情五志
◆過度抑制負面情緒,適得其反
◆情緒的陰陽面
◆「沒情緒」的真實面目
情緒對身體的影響
◆情緒與疾病的對應關係
◆情緒與經絡的連結
中西結合心觀點
◆身心疾病的成因
◆病識感與改變動機
◆心智化能力
CHAPTER 02 中西結合心療法
精氣神養身
◆生命的根本
◆精
◆氣
◆神
◆心主神明
◆養神
什麼是七情療法?
◆情志調節養心
抒情順心法(抒情)
◆情緒的置換作用
◆運動的宣洩效果
◆同理性傾聽
暗示情志法(示情)
◆心病,心藥醫
◆安慰劑效應
◆誘發自癒力
以理遣情法(理情)
◆教育開導
◆理性分析
◆ABC 理論
◆搭配不同方法,回溯過往經驗
心智化情法(智情)
◆心智化的情感性因素
移情調志法(移情)
◆具目的性的活動
◆疏導負面情緒的活動
定情安神法(定情)
◆具信賴度的詳細說明
◆專心覺知當下
◆正念的生理機制影響
以情勝情法(勝情)
◆怒勝思療法——怒療
◆思勝恐療法——思療
◆恐勝喜療法——恐療
◆喜勝憂療法——喜療
◆悲勝怒療法——悲療
CHAPTER 03 中西結合心關係
健康的家庭關係
◆從家庭組織到社會關係
◆當父母需要學習
◆依附理論
◆從系統觀出發,多方面評估
◆薩提爾模式
◆五行人格理論
健康的人際關係
◆PAC 的互動型態
◆進入成熟健康的新關係
健康的職場關係
◆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
◆三大基本心理需求
◆職場的五行成長與團隊
◆有效溝通的原則
◆無效溝通的應對
CHAPTER 04 中西結合心談夢
夢的生理病理
◆不同睡眠週期的夢
◆特殊睡眠行為
心理學談夢
◆佛洛伊德
◆榮格
◆解夢
中醫談夢
◆夢境反映心境
◆解釋夢境
夢診與釋夢
◆夢的成因
◆釋夢
◆結合心理治療的釋夢
CHAPTER 05 中西結合心保養
壓力的情志流動與健康關係
◆自律神經的壓力反應
◆杏仁核的壓力反應
◆智慧因應 vs 短效因應
◆理想 vs 不理想的情志流動
中西結合心取向,保養身心與助人
◆望、聞、問、切,診斷心理疾病
◆問診的起、承、轉、合
【後記】照顧好自己,養足夠能力助人
【推薦序】林昭庚教授
【作者序】我的中西結合心醫學之路
【前言】中西結合心醫學
CHAPTER 01 中西結合心觀點
認識情緒
◆七情五志
◆過度抑制負面情緒,適得其反
◆情緒的陰陽面
◆「沒情緒」的真實面目
情緒對身體的影響
◆情緒與疾病的對應關係
◆情緒與經絡的連結
中西結合心觀點
◆身心疾病的成因
◆病識感與改變動機
◆心智化能力
CHAPTER 02 中西結合心療法
精氣神養身
◆生命的根本
◆精
◆氣
◆神
◆心主神明
◆養神
什麼是七情療法?
◆情志調節養心
抒情順心法(抒情)
◆情緒的置換作用
◆...
商品資料
出版社:晨星出版日期:2022-09-12ISBN/ISSN:978626320224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00頁開數:16.5*2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