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在紛亂的清末民初,戰爭、迫害、罵名、流離的噩夢如影隨形,
他從不懼,一枝筆桿挺起他的傲骨,一串文字,成為鋒利的匕首投槍,
刺向惡俗、舊制、麻木、自欺欺人、喪權辱國!切開這些,找到自由。
那奮戰到生命終結仍至死不屈的身影,是魯迅。
▎「巨大的建築,總是由一木一石疊起來的」
──書為終身良伴造就文力,舊思想的破除者反是讀遍舊思想的人
魯迅從小博覽群書,反覆成誦,甚至中了科舉!從小的勤勉好學與他未來用一生精力寫文救世密不可分,家道中落刻苦求學讓他面對種種磨難依然不屈,在學識上,他成為泰斗;在革命中,他成為精神。跨海求學更讓他對中國乃至於中國人的淪喪深有所感,這位在醫學院的年輕人,暗自下定決心,他要當醫生,讓筆桿成為手術刀,改造病入膏肓的家鄉。
▎「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歷些危險。只有這兩條路。」
──獨行的猛獸越苦痛越堅定,不懼流言苦難,儘管恨我吧!
在日本,他第一個響應革命的剪辮,他明白與其「震駭一時的犧牲,不如深沉韌性的戰鬥」,戴上假辮與帽子掩人耳目。筆刀未輟,願意成為將亡鐵屋中的清醒者,承受將死者的怨懟與面對死亡的悲哀,但是不能放棄任何一線希望,只要醒來的人夠多就能衝出鐵屋。要恨便恨,無所謂,不成功,便成仁。
▎「墨寫的謊言掩蓋不了血寫的事實。」
──《阿Q正傳》、《狂人日記》我不是要針對誰,我是說在場的各位都很愚昧!
阿Q在被侮辱和蹂躪的生活中,養成了十分怯懦的習性,卻又常常表現出荒唐怪誕的「精神勝利法」。這種富有喜劇性的矛盾和糾葛,在魯迅筆下俯拾即是。阿Q引來大量爭議,不乏對號入座者,達到了魯迅要的效果。「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阿Q是悲劇,人們以為重要的生命、傳統的倫理、價值觀全部無用;阿Q是喜劇,自欺欺人的精神勝利面對真正的存亡只是一個笑話。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看似殺伐冷酷決絕,實則憐愛情深不輟
以筆刀挑戰一切的戰鬥者,所有戰力都來自一腔深情與深情所催化的熱血。他深愛相互扶持共患難的許廣平,難產時他毫不猶豫選擇保妻子;人說魯迅不可打擾,孩子偏偏喜歡撩撥逆鱗,他也只是笑笑,聚會三句不離妻小。他深愛著他的國家與生長的土地,情越深越憤怒,越憤怒,越無奈,越無奈,越要挺直腰桿再戰。終其一生,未曾停止他的深愛與抗爭。
「希望是附於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
「希望本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這就像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懷抱希望,無路便開路,前方渺茫不能撼動半分決心,他願走成別人的希望。
★本書特色:本書介紹魯迅戰鬥不止的人生,詳盡記錄他的成長過程與大時代的環境與悲哀,筆下「恨多於愛」是人們對魯迅的既定印象,本書用更全面的角度闡述魯迅「恨之下的愛」及「抗爭背後的無奈」,附有年譜、名言軼事,帶領讀者快速又透澈的了解這位現代文學巨擘。
作者簡介:
潘于真,從小熱愛文學、世界史,對東西方文化都有深入的研究。小時候的夢想是當旅行家環遊世界,如今為了照顧孩子,雖不能常常出國旅遊,但可以寫下自己認識的世界各國人物,希望能以此激勵孩子們和更多讀者勇敢追尋夢想。
李正蕊,專職編者。
章節試閱
從小就喜歡讀書
西元1881年9月25日(農曆八月初三),魯迅出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新臺門的周家。
當這個剛降生的男孩還來不及吃第一口奶,嘴裡便被大人們塞進五種奇怪的東西,第一是醋,第二是鹽,第三是黃連,第四是有刺的鉤藤,最後才是甜滋滋的糖。
這是紹興的習俗,意思是如果從小嘗盡了酸甜苦辣,長大了以後便能夠勇敢面對人生中遇到的各種苦難。
周家原來住在湖南道州,本來都是種田的普通農民,後來不斷發家致富,有了很多土地,就成了當地的大地主。再後來遷居到紹興,到魯迅這一輩已經是第十四代了。
魯迅出生的時候,他的祖父周介孚正在京城做官,當生了孫子的喜訊傳到周介孚耳朵裡時,恰好有一位姓張的高官來訪,於是就給這小嬰兒取了個乳名叫阿張,學名是樟壽,字豫山。可是後來發現,豫山的發音和雨傘接近,容易引起笑話,也不太好聽,於是就改為豫才了。
魯迅的父親周伯宜是位秀才,長期閒居在家。魯迅的母親魯瑞,思想頗為開通,出身於紹興近郊安橋頭一戶官宦人家,沒讀過書,但以自學達到能夠看書的程度。
在紹興,周家是一門望族,做官經商且都不說,單是人丁的興旺,就相當可觀。所以到魯迅出世的時候,周家已經分居三處,彼此照應,儼然是大戶了。
紹興城並不大,像周介孚這樣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贏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門上那一欽點「翰林」的橫匾,明白無誤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這就使魯迅獲得了窮家小戶孩子所無法享受的條件。家裡四五十畝水田,就是周介孚不從北京匯錢回來,日常生計還總是綽綽有餘,足以將貧困趕得遠遠的。
魯迅出生的年月正處於清朝統治即將瓦解的時期,保守落後的古老中國,被外國列強侵略,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主宰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就要走到盡頭,在中國大地上正醞釀著新舊時代的大交替。
魯迅家庭的境況正如清朝的統治,在一步一步地走向衰敗,其輝煌已經成為歷史,但是還沒有完全破落。
魯迅家的住宅是一所聚族而居的朝南大宅院,一進大門,走過鋪著石板的天井,就是一個掛著「德壽堂」匾額的大廳,兩旁的柱子上,還寫著一副對聯:「品節澤明德行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和平。」
從大廳進去,是一方天井。再往裡走,北面有幾間狹小的樓房,這是魯迅一家的住所。樓下西邊的一間,是魯迅的祖母和保姆長媽媽居住的房間,東邊的那一間,用木板隔開,前半間是吃飯和會客的地方,後半間就是魯迅父母的臥室。
魯迅小時候很調皮活潑,他的曾祖母不苟言笑,小孩子都很怕她。可魯迅卻故意從曾祖母面前走過,假裝跌倒在地上,引得老太太驚叫:「哎呀!阿寶,衣裳弄髒了!」這時魯迅才滿意,才不鬧了。
周家是講究讀書的,周介孚甚至有過讓兒孫考取翰林的想法,他有在門上懸掛「祖孫父子兄弟叔姪翰林」匾額的雄心,因此,那種書香人家的氣氛,自然相當濃厚。
魯迅家中有兩個大書箱,從《十三經註疏》和《四史》,到《王陽明全集》和章學誠的《文史通義》,從《古文析義》和《唐詩叩彈集》,到科舉專用的《經策統纂》,甚至還有《三國演義》和《封神榜》那樣的小說,都堆在其中。
不但自己家裡有書,眾多親戚本家中不少人也藏書甚豐。而且不單是那些枯燥難懂的正經書,更有許多使小孩子非常喜歡的好玩的書,從畫著插圖的《花鏡》,到描寫少男少女的《紅樓夢》,幾乎什麼都有。
雖然《花鏡》是一本介紹育花、養花知識的書,但是寫得特別有趣,魯迅因此特別喜歡讀這本書。而且他越讀越愛讀,遇到看不懂的地方,他會向別人請教。入迷的時候,他還會捧著書來到庭院,對照著鮮花,檢驗書中所講述的理論。
但他覺得總是去親戚家看書不太方便,於是他開始把零用錢都節省下來。直至存夠了兩百文錢,他便跑到書店,自己買了一本《花鏡》。
買到書後,魯迅經常捧著書在燈下細細品讀。即使夜深了,也捨不得放下書本。後來為了檢驗栽花的理論,他還親自動手在院子裡種植各式各樣的花。
對於那個時代小孩子來說,能夠日日讀書,還能用壓歲錢買自己喜歡的書來讀,這實在是能夠享受的最好條件了。
魯迅不僅喜歡看《花鏡》一類的科學書,還喜歡看有圖畫的故事書。但是故事書在當時被看做是「閒書」,在私塾裡是不允許閱讀的。有一次,魯迅就因看一本《兒童世界》而差點被私塾先生責打。
可越是這樣,魯迅對探求故事世界的好奇心就越強烈了。
兒時受到嚴格教誨
魯迅聰明伶俐,很受長輩的稱讚。有一年正月,那時他5歲,過年的時候大人們在廳裡打牌,有一位長輩看他可愛,就逗他說:「你希望哪一個人打贏?」
魯迅的回答很是出人意外,他說:「我喜歡大家都贏。」一句話引得大家都笑起來,連連稱讚他,叫他「胡平尾巴」。這是一句紹興話,意思是短小靈活,敏捷俐落。
魯迅的祖父周介孚,雖然脾氣有些暴躁,有時候要打罵孩子,但是在教魯迅讀書這件事上,卻顯得相當開通。那時一般人家的孩子,開蒙總是直接就讀四書五經,讓一個6歲的孩子天天去念「學而時習之」,他會多麼痛苦?
周介孚讓魯迅先讀歷史,從《鑑略》開始,然後是《詩經》,再後是《西遊記》,都是選小孩子比較感興趣的書。即使讀唐詩,也是先選白居易那些比較淺白的詩,然後再讀李白和杜甫的,這就大大減輕了魯迅啟蒙時的苦悶。
在祖父的指點下,魯迅讀了《西遊記》、《水滸傳》等小說,以及其他許多古典詩詞。祖父為魯迅兄弟規定了讀詩的順序:初學先誦白居易詩,取其明白易曉,味淡而永;再誦陸游詩,志高詞壯,且多越事;再誦蘇軾詩,筆力雄健,詞足達意;再誦李白詩,思致清逸。
在祖父的影響下,魯迅除讀了《詩經》外,還讀了《楚辭》,以及陶潛、李白、李賀、李商隱、溫庭筠、蘇軾、陸游、黃庭堅等人的詩。
祖母更是特別疼愛魯迅,每每在夏天的夜晚,讓魯迅躺在大桂樹下的小飯桌上,搖著芭蕉扇,在習習的涼風中講故事給他聽,什麼貓是老虎的師父啦!什麼許仙救白蛇啦!魯迅直至晚年,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的興味和愜意。
魯迅的父親周伯宜是個很有才華的秀才,他對魯迅的管教很嚴厲,同時也很深沉。他家教雖嚴,卻從不打小孩子。
魯迅在《朝花夕拾》的那一篇〈五猖會〉中,記過父親的一件事,就是在魯迅快樂的童年時,偏偏逼他去背書。可實際上,周伯宜平時對兒子們的讀書,監督得並不緊,常常很寬容。
那次魯迅偷偷買回來一本《花鏡》,被父親發現了,他又害怕又絕望,因為這屬於閒書,一般人家都不會讓小孩子看的。他心裡想:「糟了,這下子肯定要沒收了!」孰料,周伯宜翻了幾頁後,一聲不響地還給了他,這使他喜出望外,從此就放心大膽地買閒書,再不用提心吊膽,像做賊一樣。
至於母親魯瑞,對魯迅的摯愛就更不必說了,幾個孩子當中,她最喜歡的就是魯迅。
從人情來講,父母總是愛子女的,可由於中國人祖傳的陋習,這種父母之愛竟常常會演化成對幼小心靈的嚴酷摧殘。
在魯迅的散文〈五猖會〉中,記載了他7歲時看五猖會的情形。農曆五月一日,是休寧縣海陽五猖廟會之日。屆時,四鄉的百姓雲集海陽燒香,祈求五猖神主驅鬼祛邪,消凶化吉。廟會遊行,前引錦旗開路,執事沿途管理雜役。青白黑紅黃綠藍各色旗子飄揚,十景擔、肅靜牌、萬民傘、紙糊豬馬牛羊偶像、牌樓跟上,接下來的是地方戲隊伍、雜耍隊伍。
五猖廟會起源於明初。朱元璋和陳友諒在皖南曾打過幾年拉鋸戰,軍士百姓死亡很多。朱元璋當了皇帝後,下令江南百姓村村建「尺五小廟」,陣亡士卒「五人為伍」,受百姓供奉。《明史》記皇家祭祀有「陣前陣後神祇五猖」之說。如此世代相傳,便衍成香火極盛的五猖神廟會。
這一年要到東關看五猖會去了,這是魯迅兒時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為那會是全縣中最盛大的會,東關又是離他家很遠的地方,出城還有三十多公里的水路。
因為東關離城遠,大清早大家就起來。昨夜預訂好的三艘明瓦窗的大船,已經泊在河埠頭,船椅、飯菜、茶炊、點心盒子,都陸續搬下去了。魯迅笑著跳著,催他們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臉色嚴肅起來了。魯迅知道有些蹊蹺,四面一看,原來父親就站在他的背後。
「去拿你的書來。」父親慢慢地說。
這所謂「書」,是指魯迅啟蒙時候所讀的《鑑略》。七歲時,魯迅就被父親送進私塾,跟遠房的叔祖父周玉田學習《鑑略》。這位老人藏書很多,像繪圖本的《山海經》和《毛詩鳥獸草木蟲魚疏》這些印著奇花異草、飛禽走獸的書,最令魯迅神往。
但是魯迅的祖父認為孩子上學,應該先有一些歷史知識作為基礎,所以要魯迅讀的書,頭一本就是《鑑略》。魯迅的祖父常說,這比讀《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為可以知道從古到今的大概。
此時,魯迅忐忑著,拿書來了。可是《鑑略》裡的文字有些深奧,魯迅開始讀的時候,一個字都不懂。
父親讓他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他一句一句地讀下去。魯迅擔著心,一句一句地讀下去。
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父親說:「給我讀熟。背不出,就不能去看會。」他說完,便站起來,走進房裡去了。
魯迅似乎被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但是,自然是讀著,讀著,強記著,而且要背出來。
東西已經搬完,家中由忙亂轉成靜肅了。
在百靜中,魯迅似乎頭裡要伸出許多鐵鉗,將什麼「生於太荒」之流夾住;也聽到自己急急誦讀的聲音發著抖,彷彿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鳴叫似的。
他們都等候著,太陽也升得更高了。
魯迅忽然似乎已經很有把握,便站了起來,拿書走進了父親的書房,一氣背下去,夢似地就背完了。
「不錯。」父親點著頭說,臉上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他站起身說:「好吧,去看五猖會。」
於是大家同時活動起來,臉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將魯迅高高地抱起,彷彿在祝賀他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頭。
但是魯迅卻並沒有他們那麼高興。開船以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裡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於他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了。
後來魯迅一想起這件事,還詫異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他來背書。雖然父親的愛是嚴酷的,但正是這種嚴酷的愛以及遠房的祖父的嚴格教誨,使魯迅在少年時代就已經博覽群書,具有相當高的文化素養,為他日後創造文學藝術高峰,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從小就喜歡讀書
西元1881年9月25日(農曆八月初三),魯迅出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新臺門的周家。
當這個剛降生的男孩還來不及吃第一口奶,嘴裡便被大人們塞進五種奇怪的東西,第一是醋,第二是鹽,第三是黃連,第四是有刺的鉤藤,最後才是甜滋滋的糖。
這是紹興的習俗,意思是如果從小嘗盡了酸甜苦辣,長大了以後便能夠勇敢面對人生中遇到的各種苦難。
周家原來住在湖南道州,本來都是種田的普通農民,後來不斷發家致富,有了很多土地,就成了當地的大地主。再後來遷居到紹興,到魯迅這一輩已經是第十四代了。
魯迅出生的時候,他...
推薦序
序
成就與貢獻
20世紀初,魯迅在中國「救亡圖存」的大背景下,提出「立人」主張,反對已經瀰漫整個世界的輕精神的「質化」傾向。他登上「五四」文壇後,寫出了《阿Q正傳》等不朽著作,從反面批判人性的殘缺。
魯迅後期則以雜文為武器,全力抨擊封建專制主義扭曲人性的社會和傳統。魯迅的雜文開創了現代雜文的新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雜文作者。
魯迅是清醒的現實主義者,他大膽地正視現實的各種矛盾。他的小說和雜文,反映了極其深廣的真實的歷史內容。他是對舊勢力、舊思想揭露最深刻、抗爭最堅決的一位偉大作家。
魯迅在中國革命史和思想史上的這些傑出貢獻,是從「五四」文化運動中就充分顯示出來的。
地位與影響
魯迅以筆為武器進行戰鬥,被譽為「民族魂」。
20世紀初,是中國從封建專制向現代文明轉型的歷史時期,魯迅對幾千年來封建思想禁錮下的中國人的精神進行徹底的根本性反思,敦促中國人衝出思想的牢籠,獲得精神的解放,達到精神的獨立和思想的自由。
魯迅深刻的思想與精美的作品,使他不僅在中國具有重要地位和影響,而且在全世界都產生了越來越深遠的影響。
序
成就與貢獻
20世紀初,魯迅在中國「救亡圖存」的大背景下,提出「立人」主張,反對已經瀰漫整個世界的輕精神的「質化」傾向。他登上「五四」文壇後,寫出了《阿Q正傳》等不朽著作,從反面批判人性的殘缺。
魯迅後期則以雜文為武器,全力抨擊封建專制主義扭曲人性的社會和傳統。魯迅的雜文開創了現代雜文的新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雜文作者。
魯迅是清醒的現實主義者,他大膽地正視現實的各種矛盾。他的小說和雜文,反映了極其深廣的真實的歷史內容。他是對舊勢力、舊思想揭露最深刻、抗爭最堅決的一位偉大作家。
魯迅在中國革命史...
目錄
序
成就與貢獻
地位與影響
少年苦樂
從小就喜歡讀書
兒時受到嚴格教誨
養成愛護書籍習慣
喜愛自然和民間文化
與小朋友建立友誼
看戲得到批判意識
刻上「早」字自勉
與閏土的深厚情誼
「名醫」開的藥方
求學育人
毅然離開沉悶的學堂
接受進化論思想的啟蒙
傳播自然科學知識
因受到歧視棄醫從文
鍥而不捨地堅持寫作
思索中國革命歷史教訓
啟發學生破除舊觀念
領導反對頑固派的抗爭
上課從來不照本宣科
敢「踢鬼」的人
對學生和藹可親的校長
制定教育小說審核標準
文化旗手
成為新文化的偉大旗手
對青年學生誠摯的關愛
《阿Q正傳》在催稿下出爐
與國粹派的激烈論爭
第一堂「中國小說史」課
陜西之行的美學發現
全力支持青年創辦刊物
兄弟之情的破裂
支持學生的愛國行動
在廈門任教的日子
在白色恐怖下奔走
患難與共的知心伴侶
戰鬥生活
不自由毋寧死
友好和善的外國朋友
對貧窮者的熱心救助
憐愛孩子的好父親
機智而幽默的精彩演講
面對刀光劍影毫不畏懼
不懼威脅的錚錚傲骨
義無反顧地保護革命者
為抗爭拒絕到海外療養
悉心呵護培養文藝新苗
為青年作家仗義執言
奮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舉行隆重葬禮送英魂
附錄
經典故事
年譜
名言
序
成就與貢獻
地位與影響
少年苦樂
從小就喜歡讀書
兒時受到嚴格教誨
養成愛護書籍習慣
喜愛自然和民間文化
與小朋友建立友誼
看戲得到批判意識
刻上「早」字自勉
與閏土的深厚情誼
「名醫」開的藥方
求學育人
毅然離開沉悶的學堂
接受進化論思想的啟蒙
傳播自然科學知識
因受到歧視棄醫從文
鍥而不捨地堅持寫作
思索中國革命歷史教訓
啟發學生破除舊觀念
領導反對頑固派的抗爭
上課從來不照本宣科
敢「踢鬼」的人
...
商品資料
出版社: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2-09-15ISBN/ISSN:978626332701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30頁開數:25K/21x14.8 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