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的上師,宮廷導師,
什麼樣的大成就者,
能令天下第一君心悅誠服,
求法修行?
他是——帝師八思巴。
一篇傳記,二篇經典教言,三位薩迦法王
薩迦祖師、第1任薩迦法王——八思巴尊者的諄諄教言,
第27任薩迦法王的傳記書寫,第41任薩迦法王的精闢解析,
古今當代三大成就者,一同帶您認識
八思巴尊者的傳奇生平、經典教言與甚深法義。
如彼懷攝他方已,於汝王政下方眾,
請遍以正法照顧,為法能令世間樂。
——八思巴尊者《致帖木兒王子告誡寶鬘》44頌
八思巴尊者是最早造訪中國的藏地上師,史上首次在漢地大轉金剛乘法輪,利益不計其數的眾生。在訪漢期間,八思巴尊者為皇家親眷傳了許多甚深灌頂及法教,以佛法為橋樑,讓藏、蒙、漢三族的皇族善信者,在漢地皇宮中成為金剛師兄弟。
青年即受冊封為舉國尊崇的帝師,八思巴尊者開始為王侯皇戚撰寫許多教言,大都成為他告別中國、返回西藏之前的訣別贈禮。本書收錄尊者至今仍廣受誦讀修持的二篇教言,《勸誡大汗頌》是獻給大汗忽必烈的,為了皇太子帖木兒,八思巴尊者則專門撰寫了《致帖木兒王子告誡寶鬘》這部經典。
二部如珍珠般的佛法洞見,加上第41薩迦法王的逐句釋論,為現代行者講說帝王級的修行指引,與超越時空的佛法精要,包含如何禪修、行者應培植的功德特質、證悟佛果之道次第等,並闡釋如何將法教融入今日的生活。
本書可以視為眾生2021年出版《薩迦成佛地圖》的系列作品,亦可獨立視為八思巴尊者的傳世法典,是認識吉祥薩迦傳承經典的入門寶鑰。
薩迦派五祖師之一八思巴尊者,少年時受邀晉見忽必烈汗,給大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快成為舉國尊崇的帝師。八思巴尊者學識無比、證悟超群,除了教導佛法,更堪為當時宗教、文化、經濟與政治等各方面的導師,並以佛法原則為指引,諦建藏漢之間的和平,影響力深入蒙古族精神心髓,直到今天蒙古仍虔誠遵行藏傳佛教傳承。本書收錄八思巴尊者傳記故事、兩篇教言《勸誡大汗頌》與《致帖木兒王子告誡寶鬘》及第41任薩迦法王對原典的詳細釋論。
作者簡介:
八思巴尊者(1235-1280)
薩迦派第五祖 ,第一任薩迦法王,元朝第一位帝師。八思巴尊者幼年展現宿慧非凡,自幼學習佛法,通曉大小五明,至漢地傳法被尊為國師,主導都城選址規劃,並創制以藏文字母為基礎的蒙古新字系統頒行全國,後世稱這套文字為「八思巴字」。尊者對漢藏和平、 蒙文化制立、佛教入蒙和薩迦派在藏地的興盛等有巨大貢獻。尊者圓寂時得年四十六歲,受追封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開教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
〈傳記作者〉薩迦巴拿旺貢噶索南(1957-1659)
薩迦派第27任法座持有人。
〈釋論作者〉
第41任薩迦法王(His Holiness the Sakya Trichen,1945—)
第41任薩迦法王生於西藏的昆氏家族。1951年,年僅六歲的法王已能熟讀背誦重要續部典籍經卷,過目不忘,令聞者讚歎不已,當時即被當今第14世達賴喇嘛認證為「薩迦傳承指定繼承者」。
1959年法王14歲時正式陞座親政,成為統攝薩迦巴三支派──薩迦、哦巴、茶巴之總持法脈持有者,為薩迦法教之十方共主。同年西藏動盪不安,法王後與隨從們來到印度。1974年時首度訪問加拿大、瑞士、英美、日本等地區,之後應各地弟子請求,陸續於世界各地建立薩迦法輪中心,弘揚佛法。
2014年,一個革新的法王繼承方式由度母宮與圓滿宮一致同意通過後,由法王在同年12月公布,於2017年3月正式實施。第41任薩迦法王是一位偉大出色的佛法大師,他雲遊四方弘法,展現甚深智慧和慈悲,而他對英文的精通與掌握,更使西方學子得以從他的法教中獲得廣大利益。
章節試閱
主題三:禪定瑜伽乃修道之正行
龍樹菩薩曾經說過,諸佛皆有二身,即色身以及法身。欲成就色身就必須進行有對境的禪修(meditation with an object)。於是根本頌這樣說:
小標:成就色身:有對境的禪修
小小標: 生起本尊與供養
20
於之前方或者我之身,看為能王身形之尊身,
處則佛尊剎土眾有情,勝者與子以及諸徒眾,
五根門之對境諸受用,供雲大海自他獻供養。
觀想佛身在你面前,
或你自身即是佛身,
並且觀想你的居所即一佛淨土,
周邊所有人盡皆是諸佛如來,
為眾菩薩及弟子們所圍繞,
然後以大海般五欲妙供養自身及諸佛菩薩。
此頌說,要觀想或禪修有兩種方式。首先,可以觀想佛陀在自己面前。這主要是教導初入門者的方法,或是針對那些沒有勇氣觀想自己就是佛陀的人。如果對法教更加熟悉,而且有能力去觀想,就應該觀想自己為佛陀相。佛陀被稱為「證悟者」,此處藏文原文是以梵文「牟尼」來表達,意思是「聖者」。聲聞乘及缘覺乘的行者是較低層的牟尼,而佛陀則是至高的牟尼。
要觀想佛陀四周為許多弟子及菩薩所圍繞,弟子指的是聲聞和緣覺,而菩薩指的是佛子。如果觀想自己是佛陀,則聲聞、緣覺和菩薩們都在自身周邊圍繞。這種禪修方式就是金剛乘法中的自生本尊。
許多不同經典法本裡用了不同的文字,來述説一切眾生皆為佛陀。但是,一般凡夫和佛陀之間當然有著天壤之別,凡夫如你我是全然無助的,沒有自由或智識,任憑業風向哪裡吹,凡夫就往哪裡去,飽受巨大的痛苦;而諸佛如來則完全業力清淨,沒有任何染污,已斷除一切形式的障蔽包括煩惱障和所知障,而證得一切種智,寂靜涅槃,凡聖兩者之間有如雲泥之別。
然而,實際上在凡夫心性和佛陀的圓滿智慧心性之間,沒有分別;心的自性是一如的,因此凡夫如果努力就可以成佛,如果眾生不具佛性,那麼不論如何精進修行也永遠成不了佛。
為了要修成佛陀的色身或是有形質之身,可以觀想自己即是佛陀,或者觀想佛陀就在自己面前,身金色,具三十二相及八十隨形好,許多金光從身上閃耀四射。
如果佛陀在我們眼前真的出現了,當然我們會充滿虔敬心,毫不猶豫地向他做大供養。但當我們只是觀想佛陀,或是站在一尊佛像之前,即使是在對其行禮或供養,內心深處卻可能感覺不到大大的信心,也可能在供養時心生猶豫,這都歸因於我們心靈的染污。事實上,在實際生活上見到佛陀,看到一張佛畫或一個雕像或是在心裡看到佛,這彼此之間是沒有分別的。同樣的,不論我們去哪裡,人在哪裡,佛陀也都認得我們。我們做什麼事、有多少熱誠、供養什麼、有何種信心,佛陀對每一件事都看得仔仔細細,清清楚楚如同看他自己的掌紋。所以,親見或見到畫像之間真的沒有差別。
小小標:觀想的功德
總之,為了累積功德就須一再觀想佛陀。然後,當能夠觀想得很淸楚時,就應該思考:「這佛陀是從何而來的?住在哪裡?會去哪裡?」當以這個方式檢測自己的觀想時,就會體悟到佛陀並非從任何地方來,佛陀不在任何地方停留,佛陀也不去向任何地方。透過這種禪修,就可以了悟到一切現象都是無生、無住而且無止盡,如此修行而生起智慧以及功德。
觀想佛陀時應當同時觀想佛淨土,其中住著的皆是諸佛如來。佛國淨土全是珍貴珠寶構成的,而且柔軟如自己的手掌心,如果你以手施壓地面,它就下陷一些,當抬起時則它又彈回。可以觀想淨土所有居民為眾菩薩或是其弟子,亦即聲聞和緣覺眾。
其次必須做供養。可行五欲的供養:眼睛即色、耳朵即聲、鼻子即香、舌頭即味、身體即觸。 如果有實物可供則供實物,否則就呈現由心中所生出的供養。普賢菩薩曾做過非常殊勝而不可思議的供養,如今行者亦應相信自己一如普賢菩薩,能以心意呈現無量不可思議的供養,如此將獲得巨大的功德。
小小標:供養上師
接下來,亦應供養自己的上師。頌云:
21
殊勝上師不餘諸勝者,形相以及事業本質性,
等同盼請知為無二已,一切時中前方或頭頂,
心間水生中間已思後,虔誠祈請或禪修無二。
應體認自己的具德上師,
與一切諸佛如來在身、語、意、及功德上,
完全無二無別。
一切時皆應觀想他在面前,
或者是安坐於頭頂或是心中蓮花座上,
並且向他祈請,
觀想上師跟自己無二無別。
從最基礎的戒律一路向上到金剛乘法,一致強調導師或上師的重要。這是因為弟子的一切成就都源於他的上師。一位上師必須具備許多條件或特質,如同彌勒菩薩所言,一位上師必須要溫和、具有智慧等等。
一位上師必須兼具三個基本條件。首先必須戒律精嚴,身為上師而不能清淨持戒,就是不對的。第二,他應有智慧,應該深入經藏。第三,他應該毫不猶豫地以慈悲去教導弟子,並要有耐心、能力、勇氣,對弟子眾們因材施教。
找到這樣的上師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值遇一位具格的上師就如同值遇佛陀本人一樣。諸佛如來皆是大慈大悲,佛陀愛每一個眾生一如一位慈母鍾愛其獨生子。由於缺乏福報,我們生在當今五濁惡世,今生親見不到佛陀,聽不到佛陀說話,也不能直接領受佛陀的教誨。然而透過上師為媒介,我們既能領受到佛法教導,也能受到佛陀加持。
上師就如同聚光鏡,可以把太陽的能量聚焦,灌輸給弟子。太陽一直在天空中燦爛放光,但是若無適當的器具就無法善用它的能量。同理,如果沒有上師,我們也領受不到佛陀的恩澤。
雖然上師是以一般凡人的形象示現,但是應該要認定自己的上師在身、語、意各方面都與佛陀無有分別,而且對他永遠抱持大虔敬心。要時時練習觀想上師就在面前,或是頭上頂輪,或是心間蓮花座上。在更高層次的上師瑜伽教法中説,在白晝必須時時觀想上師在頭頂,在夜晚則觀想他在心間蓮座上,如此就能時時刻刻領受到上師加持,並且獲得庇護,免於一切形式的障難。
這類的修行我們稱之為「有對境的禪修」。透過這些禪修,行者將會領受到世、出世間的一切功德利益。以上提到的第一種禪修是觀想佛陀為眾菩薩圍繞,並向其做供養。第二種是上師瑜伽,主要説到應該心存虔敬,但並未明言應行供養,但事實上兩者都須做供養。對著佛陀的形象觀修之時,既應虔敬亦應供養,在修上師瑜伽時,也應心懷敬意並行供養。
如此行持就能累積福德資糧。要想證得佛果,須累積廣大的福慧二資糧,正如同鳥兒在天空飛翔時需要雙翼。藉由觀想諸佛菩薩、行供養以及心中生起敬仰,便能累積福德資糧,最後圓成佛果之時便能修成佛身,具三十二相和八十隨形好,身金色等等瑞相倶足,同時亦證得佛淨土。佛陀所有的有形之功德(色身),是究竟圓滿福德資糧而成就的。另一方面的成就是證得法身。而為了證得法身這個目標,須累積出世間的智慧資糧,就必要修持沒有對境之襌修(objectless meditaion) 。法教根本頌云:
小標:心性分析:無對境之禪修
22
善業罪業快樂與痛苦,同理輪迴以及涅槃法,
成為一切之本即心也。
一切德行與過患,
痛苦與快樂,
以及一切輪迴與涅槃,
都是以心為基礎。
此處 「德行」這個字,我相信就是梵文中被稱為「古薩拉」(kuśala)的字。「古」意為「壞」,而「薩拉」則意為「放棄」或是「斷捨」。所以德行就意味著捨棄殺戮及偷盜等行為。
輪迴可以理解為分別妄念(conceptual thought)或分別妄念的相續。「涅槃」則可理解為沒有了分別妄念。
此一偈頌的意思就是,能看到的一切和一切的苦樂,萬事萬物都來自於心。是心做了壞事,也是心做了好事;是心在經歷快樂,也是心在經歷苦楚;是心墮入下三塗,也是心上升到上三界,也是心能證得菩提與解脫。一切根源就在於心。
當心戒除過患時,就有了德行。當心不離棄過患,就產生罪障。證得了心的本性,就是證得涅槃,如果未證得心的本質,就是輪迴。自無始以來直至今日,不論我們多麼精進也仍未能證得心的本質,所以才會一直沈溺在輪迴之中,一而再、再而三輪轉。因此,現在當務之急就是要開始檢視心性。
小小標:無生住滅的空與覺
23
若亦完全觀察彼內心,並無顏色亦且無形狀,
非一而且非多以彼故,無本質故即是不生也。
如果從每一個角度去徹底檢查心性,
就會發現它既無顏色亦無形狀,
既非單一亦非繁多。
因此它毫無自性並不生。
24
未住不滅離邊離中故, 無戲論而即是虛空狀,
雖然如前覺性未滅故,即是覺空雙運之體性。
亦不住,亦不滅,
它既無中央亦無邊際,
遠離一切極端,
它的本質就是空性。
即使如此,覺知並不停止,
因此,心具有非二元覺知和空性的本質。
如果開始透過聞、思、修來檢視心性,將會一無所獲。一如我們找不到空間,同樣的心也是找不到的。心沒有本然的存在。如果它有本然的存在,那它就應該具有某種形狀。如果它有形狀,它就應該也有顏色、形態、大小。但是心是沒有顏色、形狀或大小的。
如果心有本然的存在,它就必須是單數或是多數。但是對於心,是找不到單數或複數的。心沒有根、沒有地、沒有底基、沒有符徵、沒有顏色、沒有形體,而且超越感官知覺,因此它不生、不住、不滅。
任何生起的東西必須有個生起的因。但是當我們去分析因果之時,會發覺因和果是在不同的時間產生的。因在某一時刻,果卻在另一時刻,而二者並不相遇。如果它們同時存在的話,那麼是哪一個導致了另一個,二者孰先孰後? 果沒有因,那麼怎麼可能有任何東西生起?如果我們說它們是同時生起的,那麼就無法在「這是因」而「那是果」之間做出分辨。如果它可以沒有任何因而生起,那麼它就必須是無始以來一直存在著的。
因此,心是從來不生的。因為它從來不生,所以它也從來不住;從來不住的東西,也就永遠不滅。心沒有中央,也沒有邊緣,所以它是離於有無二邊的。
一般人不太會自找麻煩,無端想去探索真理之實相,而比較聰慧的人則會自問:「我們為什麼在這裡?萬事的本質為何?」並會懷疑是否尋常肉眼所看見的,根本就不是萬事萬物的真實本質。黃疸病的患者可能看到月亮是黃色,但那並非事實的真相。當然,對病人而言事實清淸楚楚,月亮就是黃色的,但其實他們是由於自身的疾病才會那樣看到事物。
我們現在看到的一切——房屋、廟宇、樹木、山岳、河水,各種各樣的東西向我們顯現,正如黃色月亮向黃疸病人所展示的黃顯相。我們的垢染和幻覺創造了這一切娑婆世界的景象,但是真如不是這樣的。
好學深思之人試圖探尋究竟的真實為何。經過仔細的檢視,人們找到許多不同的答案。非佛教徒的各個學派有許多不同的答案,佛教也一樣有許多不同的哲學派別。佛陀所傳授的究竟或主要的答案被稱為「般若波羅蜜」,後來又經龍樹菩薩進一步加以闡明。佛陀曾經授記預言在他大涅槃之後,會有一位名字叫做龍的比丘出世,把真相解釋清楚。結果正如佛陀所預言的,從龍樹菩薩開始傳承出了中觀學派。
龍樹菩薩將一切萬相以兩個名相闡釋之——「世俗諦」和「勝義諦」。 世俗諦把宇宙真相視為一般未經檢驗的樣貌,通俗地説,就是有自我、有各類眾生、有各種經驗等等。然而,經過愼思明辨的分析之後他發現,在究極的層次上根本無法肯定地說宇宙真相是像這樣的或者像那樣的。這就是他和其他所有學派不同之處:究竟真如超越解釋,超越文字,超越感官,超越言語,它超越一切偏執而且不生,不住,不滅——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
但是我們也許會疑惑,是否連這個心都不是真實的?假如根本找不到它,那麼這個探索著一切的心又是什麼?
「覺知」就是意識。當然,當你要檢視心的時候,你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它。一切事物都是心所創造的,但當時你找心的時候卻找不到它。然而,你卻不能說根本沒有心。如果真的根本沒有心,那就只是一具沒有生命的肉體或者完全沒有意識。但是我們醒著、活著,而且擁有這個雖然不具實體卻非常靈明剔透的知覺。
並不是說心「即是」空。「空性」並不意味著像一間內無一物的空屋那樣的空洞。不是這樣的。反倒是當你試圖找尋心這個東西時,你找不到它,是「空」;可是在此同時,卻又有一種東西,人人都都能感覺到它的存在,那就是「明」。明和空是不可分割的,一如火焰和火的熱度。空無法離於明,明亦無法離於空,明空無別。我們應該如是觀:
小小標:顯空雙運
25
我心如何即是同理般,有情心意自性於彼者,
一切萬法亦顯空雙運,盼請周遍決定且盼請,
以由未執之理行等置。
就如同一個人的心性是如何的,
一切有情眾生的心性亦如是。
應該透徹瞭解一切現象都是顯空不二,
一心努力禪定而不執著。
其他任何一個有情眾生的心,也都一樣是明空雙運的。一切萬相,包括這個心,都是現象與空性無二的。我們可以看見許多事物,但是當探查時除了現象與空性無二之外,其它便一無所獲了。不能說事物是不存在的,我們的意識能感覺到它們的存在,能看得見,但在同時當你仔細檢查時,想找到它們卻又了不可得,只有全然的顯空不二。
根據《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這也就是說現象和空性是全然無二的。因此就應體悟到,一個人全然的心性以及一切萬象都是如是。
小標:真實禪定的生起
26
如前二類有相一無相,以及等置雙運狀中故,
未以一切妄念而搖動,即將能得正安止等持。
透過將這兩個實物(自己的上師與佛陀)和
無物(空性)觀想為無二無別,
就可以達到一種高層次的禪定境界(奢摩他),
不被任何妄念所擾。
如前頌所言的兩種禪修:具對境禪修與不具對境襌修中,具對境禪修又分為兩個形式:觀想上師以及觀想佛陀。整個說來,就成了三種襌修。透過具對境襌修能累積福德資糧,而透過不具對境禪修能累積智慧資糧。
藉由努力於這些襌修行持,就可以達到一種全然靜定的狀態。目前,我們的內心非常忙碌,所以即便想要努力靜坐以求看見心的本質,卻根本沒有能力達成目標。尤其是剛入門修行,腦子裡妄念紛飛,以至於會感到十分氣餒。
其實這一串串念頭的相續是一直存在的,正常情況下我們太忙碌散亂,以致於無法察覺這個情況,而只有當試圖清修禪定之時,才開始發現心中思緒澎湃。察覺到這個情況其實是個好的兆頭,表示自己禪修有了起步,因此不應該氣餒。而且入門時禪修的時間不要過長,最好是每次禪修時間都很短,但是要勤快地多次練習。這樣久而久之,就可以清淸楚進入一心不亂的境界,為真正的禪定打下了基礎,那是非常好的。
由於我們所做的禪修也都是屬於思維,因此也許會讓人產生懷疑,真的禪定怎麼從中生起呢?人們都說,古時候為了生火,會取兩根木頭互相摩擦。火和木頭是不同的東西,然而藉由摩擦兩塊木頭就能取火,而火可以完全把生起火的木頭焚毀。同樣地,用對境禪修時會有思維,但是終究無對境的禪定將從中產生,這就是真正的禪定了,而藉由無所緣的禪修,終將能證悟究竟的真如。
當然,欲證得究竟真如必須非常精進,而且不僅需要禪修還需要資糧。透過有對境的禪修可以累積福德資糧,透過沒有對境的禪修可以生起智慧資糧,就像鳥兒使用雙翼在天空飛翔,憑藉累積的福德加上智慧,也將能達到目標。
主題三:禪定瑜伽乃修道之正行
龍樹菩薩曾經說過,諸佛皆有二身,即色身以及法身。欲成就色身就必須進行有對境的禪修(meditation with an object)。於是根本頌這樣說:
小標:成就色身:有對境的禪修
小小標: 生起本尊與供養
20
於之前方或者我之身,看為能王身形之尊身,
處則佛尊剎土眾有情,勝者與子以及諸徒眾,
五根門之對境諸受用,供雲大海自他獻供養。
觀想佛身在你面前,
或你自身即是佛身,
並且觀想你的居所即一佛淨土,
周邊所有人盡皆是諸佛如來,
為眾菩...
推薦序
〈中文版推薦序〉一
#超越時空的恩賜
文 / 第四十三任薩迦法王
《帝師的禮物:八思巴尊者傳記與教言》一書目前已經譯成中文,可供無數佛子從自己本國語文中學習佛法,真是可喜可賀。
這本書包含了至尊的第41任薩迦法王對八思巴尊者的兩部開示《勸誡大汗頌》及《致帖木兒王子告誡寶鬘》的釋論。
在這兩部經典之中,薩迦傳承之第五位祖師八思巴尊者,闡釋了佛陀教法的精要:第一部是對蒙古皇帝忽必烈的教誨,第二部則是對蒙古王子帖木耳的建言。
雖然是在西元十三世紀為蒙古皇宮內的弟子所撰寫,但是兩部法教都是超越時空的鉅作,對所有進入佛門實修的弟子們都是無價的修行指南,不論是初機眾或者是老修行皆適讀。而尊貴的第41任薩迦法王清晰而簡要的釋論,則是一份無與倫比的恩賜,對一切眾生普灑智慧與慈悲甘露的無價之寶。
隸屬於台灣化育基金會的眾生出版社,能將此一崇宏佛典努力耕耘而開花結果,我在此深表欣喜。
祝願法教引領無邊眾生得登解脫之彼岸。
祝福!
薩迦智慧金剛
2022年8月2日
第43 任薩迦法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文版推薦序〉
#您的存在,就是光
文 / 宗薩欽哲仁波切
在這個真理和能夠引導我們走向真理的道路如此貧瘠匱乏的世界裡,事實上是個被虛假和欺騙所轟炸的世界,那些不僅教導著真理並且言行一致、依其所教誨之道生活著的人,已蔚為傳奇,幾乎不復存在。
然而,即使在這個追求物質、懷疑一切精神性的世界裡,這本結集了尊貴的第41任薩迦法王法教的書,象徵著佛陀的慈悲不曾間斷過。同時,這也代表著眾生一定還有一些福德,才能得到這樣的法。
如同藏傳佛教的所有偉大傳統和傳承,薩迦教派提供了無限的善巧方便、實用建議和口訣指引。從歷史上來看,薩迦派熱忱地堅持聽聞和省思,用適切的知識來裝備我們,已贏得了許多人心和至深的尊敬,這其中也包含了其他教派。
此外,薩迦傳承堅守了全然的真實性,包括按照金剛乘在其發源地印度的教導和傳統來進行修持。有了如此堅實的基礎,讀者會發現在這些教義中,沒有任何折衷之道。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尊貴的第41任薩迦法王仍然是世上最後僅存的金剛乘大師之一,他是真正的光明源頭,也是在這個已經動盪不安的地球上,一份真正穩定的力量。我只能發願並祈禱他的長壽,祈願他能實現所有覺醒者的證悟心願。
身為尊貴的第41任薩迦法王的學生之一,雖然不是最理想的 一位,然而我還是非常歡喜於表達這些想法,只因為這讓我有機會向其他人介紹這位偉大的上師和他的法教。
〈中文版推薦序〉一
#超越時空的恩賜
文 / 第四十三任薩迦法王
《帝師的禮物:八思巴尊者傳記與教言》一書目前已經譯成中文,可供無數佛子從自己本國語文中學習佛法,真是可喜可賀。
這本書包含了至尊的第41任薩迦法王對八思巴尊者的兩部開示《勸誡大汗頌》及《致帖木兒王子告誡寶鬘》的釋論。
在這兩部經典之中,薩迦傳承之第五位祖師八思巴尊者,闡釋了佛陀教法的精要:第一部是對蒙古皇帝忽必烈的教誨,第二部則是對蒙古王子帖木耳的建言。
雖然是在西元十三世紀為蒙古皇宮內的弟子所撰寫,但是兩部法教都是超越時空的鉅作...
目錄
【中文版推薦序】 超越時空的恩賜 / 第43任薩迦法王
【中文版推薦序】您的存在,就是光 / 宗薩欽哲仁波切
【英文版編者前言】帝師八思巴的佛法寶藏
傳記
不凡出身
遇見大汗
宮廷灌頂
青年帝師
回鄉與再訪漢地
上師與弟子的最後告別
超凡成就
著作與教學
圓寂
原典
原典一 《勸誡大汗頌》
原典二 《帖木兒王子告誡寶鬘》
釋論
第 1 章
《勸誡大汗頌》釋論
從出離到持戒:修行根基
正確的聞法動機
最勝發心——菩提心
前行〔1—3〕
正行:實修的五個主題
主題一:清淨戒律乃修道之根基
守戒的世俗益處〔第4—5頌〕
羞懼心:持戒的推力〔第6頌〕
持戒之善果〔第7頌〕
痛苦的三界〔第8頌〕
拔苦予樂的佛果位〔第9頌〕
精進:拔除障蔽之根〔第10頌〕
金剛乘戒律〔第11頌〕
一切功德成就的基礎〔第12頌〕
第 2 章
《勸誡大汗頌》釋論
前行、正行與增上
主題二:意樂入道乃修道之前行
第一動機:對三寶與上師的信心〔第13—16頌〕
第二動機:慈悲〔第17頌〕
第三動機:意願〔第18—19頌〕
主題三:禪定瑜珈乃修道之正行
成就色身:有對境的禪修〔第20—21頌〕
心性分析:無對境之禪修〔第22—25頌〕
真實禪定的生起〔第26頌〕
主題四:隨念方便乃修道功德之增上
隨喜與懺悔〔第27頌〕
憶念對境非實質〔第28—29頌〕
迴向的重要〔第30—32頌〕
主題五:將法與道融滙於一切
諸法空無自性〔第33—36頌〕
相互依存是故無實
無一物有單一獨立存在〔第37—38頌〕
無實存亦無不實存〔第39頌〕
非一亦非異〔第40—42頌〕
離戲虛空,緣起綿延〔第43—45頌〕
請勤串習雙運見地〔第46—47頌〕
修持的善果
善趣福樂、聚二資糧〔第48—49頌〕
證悟心性〔第50頌〕
證得三身與五智〔第51—54頌〕
迴向圓滿〔第55—59頌〕
第 3 章
《帖木兒王子告誡寶鬘》釋論
厚德生活:關於俗世行止的建言
前行:禮敬與呈獻〔第1—5頌〕
主題一:世間法的教言
世財與法財〔第6—9頌〕
憶念無常,當勿放逸〔第10—11頌〕
出離心〔第12—13頌〕
念父母與勝者世系之恩〔第14—17頌〕
需要特別尊敬的對象〔第18—23頌〕
對眾生慈愛〔第24—27頌〕
放棄害行〔第28—30頌〕
慈悲利益自他〔第31—33頌〕
精進修持、克服困難〔第34—38頌〕
治國之善巧〔第39—44頌〕
統御以慈,明辨功過〔第45—53頌〕
如理受用財富〔第54—59頌〕
力行中道的生活戒律 〔第60—62頌〕
先觀察再行動〔第63—64頌〕
小結〔第65—66頌〕
第 4 章
《帖木兒王子告誡寶鬘》釋論
小乘與大乘的出世間法道
主題二:關於小乘的出世間教言
審慎擇師〔第67—73頌〕
皈依三寶〔第74—76頌〕
戒律:一切修行之基礎〔第77—80頌〕
精進於聞思研習〔第81—87頌〕
了知痛苦之因而邁向解脫〔第88—92頌〕頌〕
主題三:關於大乘的出世間教誨
利己與利人〔第93—95頌〕
勝皈依 〔第96—98頌〕
勝菩提心寶〔第99—102頌〕
眾生為慈愛境〔第103—108頌〕
首修慈悲〔第109—112頌〕
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 〔第113—118頌〕
勝義菩提心〔第119—122頌〕
第 5 章
《帖木兒王子告誡寶鬘》釋論
大乘主要修持指引
願菩提心:自他平等與自他交換〔第123—125頌〕
行菩提心:三輪體空的六波羅密〔第126—135頌〕
和止與觀同在的六度〔第136—140頌〕
四攝法〔第141—144頌〕
二資糧與二利〔第145—147頌〕
五道〔第148—158頌〕
十地〔第159—165頌〕
三身〔第166—169頌〕
十力〔第170—172頌〕
四無畏〔第173頌〕
十八不共法〔第174—178頌〕
三十二相與八十隨好〔第179—185頌〕
佛身與本智的無盡加持〔第186—204頌〕
詞彙解釋
關於作者
【中文版推薦序】 超越時空的恩賜 / 第43任薩迦法王
【中文版推薦序】您的存在,就是光 / 宗薩欽哲仁波切
【英文版編者前言】帝師八思巴的佛法寶藏
傳記
不凡出身
遇見大汗
宮廷灌頂
青年帝師
回鄉與再訪漢地
上師與弟子的最後告別
超凡成就
著作與教學
圓寂
原典
原典一 《勸誡大汗頌》
原典二 《帖木兒王子告誡寶鬘》
釋論
第 1 章
《勸誡大汗頌》釋論
從出離到持戒:修行根基
正確的聞法動機
最勝發心——菩提心
前行〔1—3〕
正行:實修的五個主題
主題一:清淨戒律...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64頁開數:17*22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