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浪蕩的作家留下絕世之作,
如何從中解讀其人其書,以及藝術家和死亡的關係?
以失格之姿行走人間卻成為後世的文學偶像
從無賴派大師逆向時代的行事與畢生書寫中思索生死▍「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用文學探究「日本是什麼」
▍楊照帶你從10位經典作家通讀日本文學史、思想史
夏目漱石 谷崎潤一郎
芥川龍之介 川端康成
太宰治 三島由紀夫
遠藤周作 大江健三郎
宮本輝 村上春樹
‧從明治到令和,橫跨三個世紀
‧第一套以經典文人為軸,深度導覽百年日本的重量全書
‧每冊皆附系列總序、前言、作家年表
▍全新系列.樹立日本文學新史觀──各界名家一致推薦
「石川カオリ的日本時事まとめ翻譯」版主
一頁華爾滋Kristin
戶田一康(作家、真理大學應用日語學系副教授)
王盛弘(作家)
江淑琳(文化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
李靜宜(作家、東美文化總編輯)
周慕姿(心理師、《作家的靈魂腳本》podcast主持人)
林廷璋(私人圖書館「櫞椛文庫」館長|文藝誌《圈外》總編)
林福益(城邦媒體集團業務總經理兼書虫公司總經理)
洪維揚(「幕末.維新史」系列作者)
馬欣(作家、影評人)
張鐵志(《VERSE》創辦人暨社長)
梅用知世(「就算知道了也對人生沒有幫助的日本小知識」版主)
章蓓蕾(日本文化譯介者)
葉美瑤(新經典文化總編輯)
詹正德(有河書店店主、影評人)
蔡瑞珊(青鳥書店創辦人)
蔡詩萍(作家)
蔡增家(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
蔣亞妮(作家)
【按推薦人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為什麼讀太宰治?
一個和死亡關係如此密切的作家,要吸收、了解在他筆下寫出的生命情態,我們可以不先探討、思考那構成小說永恆底色的複雜死亡意義嗎?倘若忽略了死亡是有意義的,太宰治對待死亡有著和一般人非常不同的態度,我們如何趨近他的小說作品?甚至可以更強烈地問:我們可能真的讀到太宰治的小說內涵嗎?──楊照
太宰治留下《人間失格》後離世,這部暢銷經典幾乎可以反過來定義作者本人,
我們可以如何解讀這部半自傳性小說?
從作家的放蕩人生,到一部宛若臨終遺言的自殺之書,
重新思索軍國主義當道的時代風潮中,
一位逆行時代的頹廢文人所象徵的獨特文學精神與生死拉鋸。
——一位人如其書的「不像樣」作家
太宰治不僅書寫頹廢,也把人生活得浪蕩。出身豪族,歷經家道中落,菸酒藥物不離身、幾度尋死、周旋於複雜的男女關係,種種行跡都可以在絕筆私小說《人間失格》中找到相應情節,其人生思考、文學風格,與生命恐懼,也都反映於此書。於是《人間失格》不僅成了他的代表作,甚至反過來代表、定義了太宰治這個作家。在軍國主義嚴密主導時代的昭和年間,這位遭川端康成批為「不像樣」的太宰治,其人其書都具備無畏集體力量的反叛意義。
——廣義的怪談小說
太宰治曾說「人世間除了經濟之外,還有怪談。」經濟代表著追求現實利益的「正常」生活,其對立面,正是「怪談」。〈皮膚與心〉、〈葉櫻與魔笛〉等,都是進入「怪」的非日常狀態後,才能看見另一層更深刻、更真實的自我。而《人間失格》可說更進一步將大庭葉藏的人生寫成一部廣義的怪談小說,提供面向世界的全新觀點。本書藉由太宰治的這部代表作,兼談日本傳統生死觀,在跨越了近百年時空之後的今日,重新梳理這位作家的其人其書,何以能夠仍然具備刺痛讀者、引人深思的強大力量。
▍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經典十人書單
01 理想的藝術家生活:楊照談夏目漱石
02 陰翳的日本美:楊照談谷崎潤一郎
03 小說裡的人性羅生門:楊照談芥川龍之介
04 壯美的餘生:楊照談川端康成
05 走在人生的懸崖邊上:楊照談太宰治
06 追求終極青春:楊照談三島由紀夫
即將出版──[2022-2023]
遠藤周作
大江健三郎
宮本輝
村上春樹
日本在台殖民距今已落幕超過半世紀,
為何至今這個國家仍宛若幽靈,潛伏於台灣的集體意識?
面對這個孕育絕美文化,卻又曾發動殘酷戰爭的民族,
今日的我們可以如何重思「日本是什麼」,並再次量度與其緊密而矛盾的關係?
「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系列共分十冊,一冊讀一位經典日本作家,
進而綜觀百年日本文化。
作家楊照回歸年少原點,融貫逾四十年的學養思索與東西閱歷,
剖析經典十人,以其作品為核心,找到作家畢生主體關懷,
試圖瞭望日本難解的全貌,也映照今日的台灣文學風景。
「從十五歲因閱讀《山之音》而有了認真學習日文、深入日本文學的動機開始,超過四十年時間浸淫其間,得此十冊套書,藉以作為台灣從殖民到後殖民,到超越殖民,多元建構自身文化的一段歷史見證。」──楊照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一九六三年生,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News98電台「一點照新聞」、BRAVO FM91.3電台「閱讀音樂」、公共電視「人間相對論」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趨勢講堂」及「天下文化人文空間」開設長期課程。擔任麥田「幡」書系策畫人,選書並主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別具代表性之作品。
長篇小說──
《吹薩克斯風的革命者》、《大愛》、《暗巷迷夜》。
中短篇小說集──
《星星的末裔》、《黯魂》、《獨白》、《紅顏》、《往事追憶錄》、《背過身的瞬間》。
散文──
《軍旅札記》、《悲歡球場》、《場邊楊照》、《迷路的詩》、《Cafe Monday》、《新世紀散文家:楊照精選集》、《為了詩》、《故事效應》、《尋路青春》、《我想遇見你的人生:給女兒愛的書寫》。
文學文化評論集──
《流離觀點》、《文學的原像》、《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夢與灰燼》、《那些人那些故事》、《Taiwan Dreamer》、《知識分子的炫麗黃昏》、《問題年代》、《十年後的台灣》、《我的二十一世紀》、《在閱讀的密林中》、《理性的人》、《霧與畫:戰後台 灣文學史散論》、《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想樂》、《想樂2》,與馬家輝和胡洪俠合著《對照記@1963:22個日常生活詞彙》與《忽然懂了:對照記 @1963》。
現代經典細讀系列──
《還原演化論:重讀達爾文物種起源》、《頹廢、壓抑與昇華:解析夢的解析》、《永遠的少年:村上春樹與海邊的卡夫卡》、《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活著是為了說故事》、《推理之門由此進:推理的四門必修課》、《對決人生:解讀海明威》、「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系列叢書」、《忠於自己靈魂的人──卡繆與《異鄉人》》、《矛盾的美國人:馬克.吐溫與《湯姆歷險記》、《哈克歷險記》》、「不一樣的中國史」系列叢書。
譯作──
《老人與海》。
相關著作:《走在人生的懸崖邊上:楊照談太宰治【限量親簽扉頁版】(日本文學名家十講5)》《追求終極青春:楊照談三島由紀夫【限量親簽扉頁版】(日本文學名家十講6)》《追求終極青春:楊照談三島由紀夫(日本文學名家十講6)》《壯美的餘生:楊照談川端康成【限量親簽扉頁版】(日本文學名家十講4)》《壯美的餘生:楊照談川端康成(日本文學名家十講4)》《小說裡的人性羅生門:楊照談芥川龍之介【限量親簽扉頁版】(日本文學名家十講3)》
章節試閱
前言|解讀死亡的多樣性意義
我一直記得聽到羅賓.威廉斯自殺消息時心頭猛然糾結的痛。我當然知道電影裡所呈現的角色和演員的真實人生可以有多大的差距,不過另一方面,我也總相信一個演員能演好什麼樣的角色,讓角色能活靈活現地說服、感動觀眾,應該也和他的真實個性與真實信念,必然要有一定的緊密關聯吧!
而羅賓.威廉斯,他不只是好萊塢一流的喜劇演員,永遠恰如其分地守住戲劇和鬧劇的微妙界線,即使為觀眾帶來大笑時,都維持自我與角色的理性平衡,不會過火成了扭曲的丑角;更是演了《春風化雨》、演了《心靈捕手》而留下近乎不朽的形象。他最有說服力的形象就是一位具備強悍卻溫柔能力的導師,能夠將人從混亂、絕望的狀態下拉回來,看到或重新看到生命的美好,顯露出藏在看似無意義偶然下的美好,像是敲開了灰黑多稜角的石質外表,讓人突然與底下一道由鑽石反射的光直面相遇般,那前所未見的光射入眼睛、射入來不及設防的靈魂,瞬間改變了一個人對生命的印象、看法,由負面頹喪轉為正面欣悅。
這樣的人,自己也失去了活下去的力量嗎?難道他過去在電影裡感動我們的演出都是假的?我無法單純如此理解:那個自殺死去的才是真正的羅賓.威廉斯,曾經提供許多人真實生命慰藉與幫助的那個大銀幕上的羅賓.威廉斯是假的。浮現在我心中的,是另外一幅生命圖像,應該有同等真實的兩個羅賓.威廉斯吧!一個熱切活著,不斷在生活中尋找許多積極意義;另一個則帶著強烈的死亡意志,思考、感受著要跨越生命的終極邊界,到似知又似不可知的另一邊去。他的生命一直處於兩股力量、兩種人格趨向的拉鋸競爭中。
關鍵在於:驅動自殺的究竟是什麼?一般的、簡單的看法,認為那是一個人失去了活下去的意志,也許是沒有足夠的勇氣,也許是感受不到足夠的誘惑動機,也許是屈服於太強烈的痛苦之下。也就是自殺死亡作為一種負面的存在,一種失去光的黑暗狀態,是生之意志的匱乏。自殺死亡本身沒有內容、沒有分量,只等同於「不能再活下去」。
然而曾經認真涉獵、整理歐洲精神分析思想理論,從佛洛伊德、榮格、阿德勒、佛洛姆、馬庫色到拉岡的過程中,我清楚感受到生死之間有更遠為複雜的內涵;或更普遍地說,什麼是人的生命、什麼是活著的狀態,遠比一般人的印象與想像複雜得多了。佛洛伊德提出了death wish「死亡意志」的觀察與理論,開拓了一個極大的領域,逼著人們重新思考像自殺這樣的行為。
我們不該繼續維持對於死亡的單向度圖像,只從「生之意志」一邊來看待、來估算,認為最重要的現象就是人對於生命、對於活著有著多強烈的動機,從最高的活力充沛,到最低水位時的乾涸枯竭,死亡不過就是失去了活著的動力。
至少要將這樣的圖像調整為雙面互動、消長、拮抗,我們才有機會碰觸、描述人之所以為人更根本的內在。一面是正常的活著的欲望,另一面則是對於死亡的想像,來自死亡或高或低的誘惑。這兩項因素形成了糾纏紐結的關係,不是簡單的此消彼長。有些人的生之意志與死之動機同樣處於高亢狀態,或有些人長期既沒有要積極活著也不覺得要走向死亡,這兩種情況都很有可能發生、存在。
當我讀到一度轟動、震撼台灣社會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時,心中有另一份不一樣的刺痛。我讀到了一顆陷入這種生死拉鋸的靈魂,她自己不知該如何抵抗來自死亡彼端的強大拉力,她明明在作品中發出了近乎嘶喊的求救之聲,然而在她身邊沒有人知道如何幫助她梳理生死沖激的動態變化,幫助她在那中間找到一種平衡。她沒有遇到一個像電影裡由羅賓.威廉斯飾演的心靈導師,她自己也沒有來得及從類似精神分析這樣的知識中得到力量,來對應極端的靈魂騷動。
我書寫關於太宰治的解讀內容,和這些事件、這些思考有著密切關係。有一段時間台灣書市中突然出現了許多太宰治的小說譯本,閱讀太宰治似乎一時蔚為風氣,尤其是《人間失格》聲名大噪。
誠實地說,無論在生命意態或小說美學上,太宰治其人其作都和我自己有相當大的距離,但絕對不能因為個人偏好而否定、抹殺太宰治其人其作的特殊文學與歷史地位。然而在重讀、細讀太宰治的過程中,我同時看到了當下諸多台灣評論者、讀者的閱讀意見,難免反覆干擾我,引出我內在、真實的不安。
最大的問題就在如何對待太宰治與死亡的關係。我經常困擾:一個和死亡關係如此密切的作家,要吸收、了解他筆下寫出的生命情態,我們可以不先探討、思考那構成小說永恆底色的複雜死亡意義嗎?倘若忽略了死亡是有意義的,太宰治對待死亡有著和一般人非常不同的態度,我們如何趨近他的小說作品?甚至可以更強烈地問:我們可能真的讀到太宰治的小說內涵嗎?
這樣的環境裡、這樣的心情驅動下,在這本書中,我花了大部分篇幅不是具體分析太宰治的作品,而是從更廣闊也更糾結的角度探問死亡的多樣性意義,最後才將這些討論整理聚焦提供為《人間失格》的關鍵背景。這本書因而不是一般的文學分析,不是集中聚焦在太宰治身上,毋寧是從《人間失格》發散出去碰觸生死之際多面向現象的思考,希望能將明明如此驚人的死亡意志重新放回太宰治的作品中,讓更多人看到,得到更多尊重,乃至於為更多人提供面對生活困境時的一條或許可以通向幻奇花園的歧路。
◎日本的「脫亞入歐」之夢
太宰治本名是津島修治,出生於一九○九年,比芥川龍之介晚了十七年,十七年的差距卻足以使他們兩人在日本歷史上分屬兩個不同的時代。芥川龍之介是一位「大正作家」,他幸運地活躍在大正年間,芥川龍之介去世的一九二七年,不只換上了昭和年號,日本歷史也開始了大轉彎。
一般通行的說法叫「大正民主時代」,而對應於「大正民主」,從一九二六年開始的昭和時期,最大的特色是軍國主義的興起,導引向日本對外侵略,發動了愈來愈激烈、愈來愈難收場的戰爭。
關於這段劇變,必須遠溯更早的明治維新,以急切的心情開始了日本大幅西化的歷程。受到西方勢力威脅與屈辱後,日本先是選擇了「尊王倒幕」,將德川幕府推翻了,接著「王政復古」──政治權力交回天皇手中──後,積極地「一面倒」學習西方、引進西方文化徹底改造日本。
日本明治維新前三十年的變化,幅度與速度都極為驚人。對比一八四○年發生鴉片戰爭的中國,一直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八十年間和西方進行的種種交涉,引進的西方元素對社會的影響,都還比不上日本這三十年。
日本在一八九四年擊敗了中國,一九○五年又在日俄戰爭中取得勝利,證明了明治維新的正確與成功。到這時候,他們才終於可以稍微放慢西化改造的步調,回過神來檢驗一下過去三十多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日本變成了什麼模樣?經過西方文化洗禮後的自己又究竟成了什麼樣的人?從明治後期進入「大正民主」,可說是日本逐漸消化「維新」情境、作用的階段。
明治後期,日本人的自信心高漲,最突出的代表,是福澤諭吉提出的「脫亞入歐」口號。日本人當然不可能真的將自己的島嶼搬到歐洲去,但在意識上,他們認為自己有機會可以和歐洲列強平起平坐,進入列強的權力體系中。
刺激日本人追求「脫亞入歐」,其中有強烈的中國情結影響。一方面在亞洲中國是大國,是理所當然的老大哥領導者;另一方面,中國卻又積弱不振,成為歐洲人覬覦欺壓的對象,那麼與其在亞洲期待中國振作或被中國拖累,不如索性走另外一條完全不一樣的道路,告別有中國而無法進步的亞洲,爭取成為歐洲國家的一員。
一九○五年取得對俄羅斯戰爭的勝利,是最接近能夠實現「脫亞入歐」夢想的時刻。得以擊敗龐大的歐洲強權,證明日本不容輕忽的實力。然而「維新」所帶來的自信心,此時升到最高點,再也推不上去,轉而開始滑落了。
首先,日俄戰爭的勝利和日清戰爭很不一樣,日本只從俄羅斯那裡得到了少額的軍費補償,沒有任何割地賠款,而且訴諸戰爭本為了中國東北的利權,戰事也都在東北境內進行,然而仗打完了,簽訂的合約中仍然被迫同意與俄羅斯共同開發東北。日本不得不認清,勝利只是建立在打敗了遠道而來的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基礎上,如果繼續打下去,日本自身將付出無法預期的巨大代價,還無法有把握必勝。換句話說,日本只是「慘勝」,拿到一紙合約保住了面子。
其次,日俄戰爭的龐大耗損,重傷擴展太快的日本經濟,引爆了戰後的種種社會動盪。日本人不得不放慢西化改革腳步,正視明治維新帶來的負面衝擊。
◎「浮士德精神」的危機
太宰治出生時,日本正面臨經濟停滯的問題,還有快速工業化帶來的勞動力失衡、新興資本家把持政治等諸般騷動,那也就是「大正民主」現象的時代背景。從明治年代立定志向一心一意向西方現代「一面倒」,轉而感受強烈徬徨迷疑,不得不探問:日本的未來是什麼?日本接下來該走哪一條路?
「大正民主」的另一項時代背景,是一九一四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在歐洲爆發,主要的參戰國是德國、奧地利、法國、英國和俄羅斯,原來也稱為「歐戰」,後來卻擴大成為前所未見的「世界大戰」。從「歐戰」到「世界大戰」,中間的關鍵在於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參戰的幾個國家中,德國、法國、英國都有海外殖民地,於是殖民地被動員參戰,戰爭的領域也進而包括了海外勢力範圍的爭奪。不過也正因為這樣,這場「世界大戰」在歐洲以外地區被捲入的,主要是各國殖民地,其他國家受到波及的不多,絕對不是全世界都被捲入戰火中。
一個醒目的例外是日本。日本不是歐洲國家,也不是殖民地,卻主動積極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很明顯地是出於「脫亞入歐」的策略選擇,視戰爭為日本終於能夠加入歐洲列強陣營的難得門票。
參戰的過程一度讓日本人極感興奮。戰爭刺激了經濟景氣,日本又選對邊成為戰勝國,得以堂皇地以戰勝大國姿態出席戰後的「巴黎和會」。不過「巴黎和會」成了關鍵轉折點,在和會上,由西園寺公望帶領的代表團飽受冷落,要求將「反歧視條款」寫入國際聯盟規章被美國總統威爾遜徹底否決,好不容易掙來德國原先在中國山東的利權,卻遭到中國最強悍的反抗。
這是一大盆冷水。拿到門票進了門,在歐洲那裡,日本發現自己還是只能敬陪末座,和日俄戰爭的結果一樣,得到的只是一層薄薄的面子,沒有多少實質的裡子。更進一步,要在西方列強間敬陪末座得到的待遇是被美國和英國挾持,用條約硬性限制日本海軍的發展,規定其船艦總噸數不得超過美、英海軍的百分之六十,要一直保持這種次等軍力的狀態。
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另一項震撼效果,是歐洲自身在物質與精神上的雙重殘破。戰爭徹底毀滅了原本十九世紀的樂觀昂揚氣氛,經歷了四年戰爭的破壞,歐洲不可能維持對於進步的信仰,轉而對於自身文明發展充滿了懷疑。史賓格勒(Oswald Spengler)的《西方的沒落》成了戰後歐洲影響力最大的一本書,書名如此明確地宣告西方文明走向沒落,書中論證歷歷,文明有其生命,也就有其生老病死,如同一年必然經歷春夏秋冬,西方文明明顯地要步入秋冬了,那是歷史的必然,不是人為主觀能夠改變的。
《西方的沒落》中,史賓格勒又特別凸顯西方文化中的「浮士德精神」,一種莫名向前不斷追求、不斷征服的意向,使得歐洲能產生輝煌的文明成就,卻也必然將歐洲帶向如此可怕、毀滅性的大衝突。「浮士德精神」創造了西方文明,卻也幾乎必然地將毀滅西方文明。
在戰後歐洲普遍瀰漫的悲觀氣氛中,回頭看日本的「脫亞入歐」追求,毋寧太諷刺了!費了那麼大工夫千方百計讓自己擠進一個沒落了的團體裡,人家自己都失去了信心,甚至轉而要向東方哲學、東方文明求問出路,你卻還要忍受歧視眼光去和這些人為伍?
這不只是「脫亞入歐」的夢碎,而且迫使日本人必須重尋一條國家發展的新道路。
前言|解讀死亡的多樣性意義
我一直記得聽到羅賓.威廉斯自殺消息時心頭猛然糾結的痛。我當然知道電影裡所呈現的角色和演員的真實人生可以有多大的差距,不過另一方面,我也總相信一個演員能演好什麼樣的角色,讓角色能活靈活現地說服、感動觀眾,應該也和他的真實個性與真實信念,必然要有一定的緊密關聯吧!
而羅賓.威廉斯,他不只是好萊塢一流的喜劇演員,永遠恰如其分地守住戲劇和鬧劇的微妙界線,即使為觀眾帶來大笑時,都維持自我與角色的理性平衡,不會過火成了扭曲的丑角;更是演了《春風化雨》、演了《心靈捕手》而留下近乎不...
目錄
總序 用文學探究「日本是什麼」
前言 解讀死亡的多樣性意義
第一章 太宰治的創作背景
不與時人彈同調
閱讀與觀影
追隨文學的電影
經典作品中的現代性
日本的「脫亞入歐」之夢
「浮士德精神」的危機
從大正到昭和
「國民」的集體一致性
昭和時代的逆流
醒目又礙眼的頹廢
非日常的怪異──〈皮膚與心〉
人世間除了經濟之外,還有怪談
第二章 直視生與死──太宰治的自殺之書
名作《人間失格》真能代表太宰治?
這是真的──《人間失格》
是散文還是小說?
普拉絲的《瓶中美人》
邱妙津的《蒙馬特遺書》
閱讀一個人的「自殺之書」
那能稱之為「殉情」嗎?
日語中的「人間」
所謂的人間「失格」?
生與死
人為什麼會自殺?
對「自殺」的看法
松門左衛門的《曾根崎心中》
「情死」、「心中」、「相對死」
櫻花精神
「共同體」與「義理」
「賴活」不如「好死」
「水死」與「切腹」
第三章 《人間失格》大庭葉藏的一生
三張照片
像神一樣的孩子
現代主義中的自剖性質
私小說與懺悔錄
一流與二流作品的距離
缺乏生之欲望的大庭葉藏
不具備當人的條件
笑是最殘酷的事
「人間」就是謊言
恐懼和戰慄
那些「失格」的人
缺乏分量的人
令人恐懼的人間
沒有對手
當生存被威脅
陰柔的女性特質
金錢與生死
第一人稱主觀的矛盾
美好與怪誕
人物畫像
真正的無賴
假扮左翼青年
第二手記的結束
「世人」是誰?
連憤怒的能力都失去
終局的選擇
太宰治年表
總序 用文學探究「日本是什麼」
前言 解讀死亡的多樣性意義
第一章 太宰治的創作背景
不與時人彈同調
閱讀與觀影
追隨文學的電影
經典作品中的現代性
日本的「脫亞入歐」之夢
「浮士德精神」的危機
從大正到昭和
「國民」的集體一致性
昭和時代的逆流
醒目又礙眼的頹廢
非日常的怪異──〈皮膚與心〉
人世間除了經濟之外,還有怪談
第二章 直視生與死──太宰治的自殺之書
名作《人間失格》真能代表太宰治?
這是真的──《人間失格》
是散文還是小說?
普拉絲的《瓶中美人》
邱妙津的《蒙馬特...
商品資料
出版社:麥田出版日期:2022-07-02ISBN/ISSN:978626310228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24頁開數:16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