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舊石器時代步入新石器時代,人們學會了磨製石器、燒製彩陶;
夏、商、周,中國步入王權時代,青銅器和玉器工藝愈加成熟;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不同的思想產生了不同的審美觀;
秦統一六國,建立帝制,從日用品到軍械車輿開始有生產體系;
至魏晉南北朝,佛教東傳,玄學興起,文化被賦予了宗教意義;
隋唐五代,民風開放、詩歌鼎盛,異域化與文學化再一次將美學推向高峰。
一個社會的審美經驗,會凝結出什麼樣式的藝術成果?
以造物設計的美學思想史為切入點,從器物的審美形態著手,
探討特定時代的審美觀念,以及特定條件下的審美意識。
◤先秦時期
▎史前時代:從打製石器到彩陶誕生
舊石器時代是承載快感和美感的混合體,也是物質和精神的混沌體。在製造和使用工具中透過視覺、觸覺感受帶來的快感促發了美感的萌生。
現代設計中「技術與藝術的統一」和「實用和審美的統一」的原則,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器物中,已經於生產生活的自然進程中無意識的走向了完善。
▎王權社會:從夏朝到周朝,玉器、青銅器為權力象徵
「觀物取象」的設計思維方式,表現了自然萬物投射於創作主體心靈的過程,讓設計製作者更真切的感受到自身存在與實踐的力量。
尊奉天命、重視祭祀促成禮器的出現,為神權與王權合一的社會形態奠定了基礎,是典型的王權社會形成過程中社會意志的投射。
▎諸子百家
墨:民本主義,便於生,便於身
儒:以「禮」為核心,寓情於物
道:以天合天,崇尚自然
◤秦漢時期
▎大一統:秦滅六國,天下一統
秦漢時期,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個專門為官府及宮廷所需製作日用器物、軍械、服飾、金銀器物和車輿的生產體系,包括了金、木、漆、陶、皮革、絲麻、練染等諸多專業工種和各種工官。
▎儒家:順天應時,法天象地
依照新儒家闡述的宇宙論,天地萬物因順著陰陽、四時、五行、五方的秩序而生化;陰陽、四時、五行變遷的節律使萬物形成不同的品類;同類的事物,由於有相同的性質、功用,可以相互通感;異類的事物,則因性質、功用的不同,而產生互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
▎佛教與玄學:佛教東傳,華梵遇合
從古代印度誕生的佛教,在東傳中帶來既有抽象的宇宙觀和世界觀,也有具體的僧伽制度、佛經佛像、佛寺禪窟和各種宗教儀式及其相關器物。華梵文明之遇合,也就不僅是信仰和精神的傳播、制度和儀式的傳遞,還伴隨著生動鮮活的物質文化的化育和開新。
▎南北分化:外來文化VS傳統文化
南方文化的主流化緣於中原文化的遷入和融合,北方文化也由於主體的變遷而成為胡漢交融的新形態。
南方文化由於保存了漢魏傳統又積極融合成為主流,並對北方少數民族文化形成回饋;而在北方,胡漢文化經過前所未有的充分交融,已經難分彼此。
◤隋唐五代時期
▎異域化:胡漢融合,外貿崛起
無論是在民族政策、對外貿易還是文化交流方面,7至8世紀的中國在東方乃至世界範圍內,都以其開放包容的形象而頗具盛名,人員的流動、生活方式和風氣的變化就是這段歷史最直接的呈現。
▎文學化:科舉考試,詩賦鼎盛
受到科舉制度中人才選拔方式和考試內容的影響,此時期對文學的價值,尤其是詩歌創作的認同與推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臺灣學者龔鵬程曾深入分析了唐代朝野對於文學及文人的追崇,並將唐代社會稱之為「文學化社會」。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之下,詩文創作及其價值無處不在展現著,包括器物及裝飾設計的題材內容。
★本書特色
本書將循著歷史的主線(從先秦至隋唐五代),從美學思想的角度來呈現中國傳統設計發展歷程中的成果,也從審美觀念和審美意識的角度,來品味中國傳統設計的特質並體察其動因。
作者簡介:
彭聖芳,美術學院副教授,設計藝術學博士,從事設計歷史與理論研究。在《美術研究》、《裝飾》、《美術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10多萬字,主持和參與多項研究專案。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先秦時期的設計美學
先秦,指中國古代秦以前的歷史時代,起自遠古人類產生,直至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為止。具體包括史前社會從原始群居時代到氏族社會,進入階級社會後,則經歷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等歷史階段。在沒有文字記載的史前社會和王權社會早期,伴隨著石器和陶器的製作,人類建立了最初的審美意識;而能稱其為設計美學思想的,則要晚至商周。尤其是在西周以後的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社會分工、階級分化和國家制度的完備,較為成熟的手工業體系建立起來,並有工官負責管理。也正是此時,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手工業設計製造的技術、方法、標準和原則為內容的典籍《考工記》。同時,在當時百家爭鳴的文化背景下,諸子在闡發社會理想、人生體悟和宇宙哲學之際,對造物設計的原則、理想和價值也各有精彩論說,形成了造物設計美學思想表達的小高潮。
第一節 史前社會:設計審美意識的萌芽和建立
在考古學上,史前社會存在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兩個階段。舊石器時代在距今約250萬年至1萬年的階段,是以使用打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中國境內發現最早的舊石器文化遺址有距今約100萬年前的西侯度文化、元謀人石器、匼河文化、藍田人文化以及東谷坨文化;中晚期文化遺址則越來越多,迄今發現近300處。早期石器都是手持器,石核與刮削器為多,晚期文化遺物更加豐富,技術有明顯進步,採取錘擊、砸擊、石砧等方法,更有斧形器、尖狀器、刀形器、石砧器、鑽器等遺存。新石器時代是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中國大約在1萬多年前進入新石器時代,並出現了陶器;西元前7000年至前5000年,華北的磁山文化等已有較發達的旱地農業,種植稻、粟、黍,養豬,並有較發達的磨製石器和陶器;新石器時代晚期彩陶文化高度發達,末期由於掌握了冶銅技術,出現了短暫的「銅石並用」的歷史階段。
到目前為止,人類在地球上經歷的最漫長的時代就是舊石器時代。在以狩獵和採集為生存方式的條件下,舊石器是人類造物的最初形態。當史前人類打製一件石器時,最強烈的意識是實用目的。何為「實用」?對於一件用於投擲、切割或研磨的手持器,具體的說,就是一方面要便於手掌掌握,另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尖銳度。從現存遺物來看,這種一端保留相對圓滑便於掌握,而另一端擊打成尖銳形狀的製作法,在各文化遺存中高度一致。也就是說,雖然早期打製石器具有相對的隨機性,但實現功能的目的引導了原始設計思維以一種合理、科學的方式來實現目的、解決問題。在打製石質工具的過程中,人的視覺和觸覺官能逐步形成相對獨立的心理因素,人類的形式感開始被培養出來,為審美意識的萌芽打下了基礎。而技術上也逐步累積著經驗、探索著方法,能採用石片剝離技術獲得更豐富的材料。隨著打製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石器還經過「二次打製」成型,即先砸擊出大略的形態,再透過二次加工得到更為準確、細膩的形態。「例如北京人製作的『尖狀器』,由於曾對器物兩側進行過仔細的修理,使得它的整體的外輪廓呈現出頗為悅目的近於對稱的三角形造型。」在長時間的摸索中,一些合理易用的器型會穩定下來,被反覆大量製作並呈現出標準化的意味。舊石器時代晚期,打製技術高度發達,石器精細化的趨勢更為明顯。這時期的石器及骨角器都走向精緻,如距今約28,000年前的山西峙峪文化遺址出土的扇形石核、小石葉、小石刀和大量指甲蓋狀刮削器,小巧而鋒利,被稱為「細石器」;細石器和骨角器的製作中,壓製法和磨製技術初步發展,如石鏃用壓製法製出的鏃尖和薄而鋒利的邊緣,且造型兩側對稱。距今約34,000年至27,000年前的山頂洞人的骨針,針體細長光滑、針孔清晰整齊,製作工藝水準都很高了。整體來看,對製作技術和材料的不斷探索與發現,使得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石器工具的製作趨向精細、類型更加豐富、形制更為規則,而與之相應的,今人形式美標準中的形態和材料的美的特徵也慢慢突顯出來。在舊石器時代,儘管物質化的實用功能仍是打製石器的第一要義,但也具備了一定程度上的精神意義。在製造和使用工具中透過視覺、觸覺感受帶來的快感促發了美感的萌生。或者可以說,製造和使用工具時的快感和美感是相互依存的,舊石器是承載快感和美感的混合體,也是物質和精神的混沌體。
作為標誌新石器與舊石器差別的磨製技術,最早產生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一些細小骨角類工具和裝飾物中。其對骨角材料使用刮削和磨製的方法進行精細的加工,相對石器磨製難度較低,也是小件器物製作的必然需求。重要的是,這對新石器的磨製產生了啟發。磨製技術運用在石器製作上之後,大量功能清晰明確、形態規則、工藝技術較高的器物隨即出現,甚至有的磨光的石體使得石材的天然紋理得以更好展現,幾乎接近我們今人標準中的工藝品。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裴李崗文化距今約8,700年至6,800年,出土的石質農具和糧食加工工具(石鐮、石磨盤)形態與功能的吻合度相當高,且表面磨光;西元前3500年至2800年左右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薛家崗文化,石器打磨、拋光和定位鑽孔技術達到相當高的水準,石刀、石鉞、石錛很有代表性,其中多孔石刀最具特點。一般以奇數孔為主要特徵,器體扁薄,整體呈橫向長梯形,刀的刃部較直或略內凹。石器工具經過先打製後磨製的加工,不僅實用,而且在形態的規則性、表面的光潔度、材質肌理的凸顯度方面,已經開始超出實用需求,表現出相當明確的審美意識,形式因素逐漸具備相對獨立的價值。製作石器過程中,史前人類作為器物創造主體,愈加深刻的體會到人的本質力量的強大和豐富性,也逐步提高了技巧,這正是一個訓練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創造形式美的雙手所必備的條件。「如果說第一件舊石器的誕生是人類創造活動的第一個里程碑,那麼,新石器的誕生則是它的又一個里程碑,一個為美而創造的里程碑。」
的確,在新石器時代的造物活動中,一種明確的、自覺的對美的追求建立了起來。這種審美意識的建立在彩陶製作中表現得尤為清晰。新石器時代高度發達的彩陶,在造型和紋飾兩方面反映了超功能的美的自覺表現,大量實用陶器造型對稱、曲線自然、比例恰當、紋飾有序,前所未見的豐富的器型如平底缽、平底盆、膨腹罐、細頸瓶等展現出根據不同的生活需求進行的創造;各式各樣用於裝飾的直線、曲線、波折線、漩渦線,方形、圓形、三角形、菱形、齒帶形展現出明確的幾何認知能力和數理意識;各種描繪魚、蛙、鳥、鹿、豬、羊等動物的紋樣顯示出在模仿之上的抽象能力;部分仿動物、人形的器物利用相對簡單的手法卻能夠達到形神兼備的效果。彩陶的高度成就說明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人對美感的追求已經表現出相當的自覺性,並能夠用適合的技術手法與之互相搭配。可以說,現代設計中「技術與藝術的統一」和「實用和審美的統一」的原則,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器物中,已經於生產生活的自然進程中無意識的走向了完善。彩陶是中華大地上的原始人類邁進文明門檻的物證,也是整個人類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劃時代意義的創造和發明。先民們無意識創造出的仿生寫實、象徵表意的造型和裝飾表現手法,恰如其分的彰顯了早期人類在從懵懂走向開化過程中,濃厚的生命意識和蓬勃向上的朝氣。在階級社會尚未成型、宗教意識也暫未以壓迫性的方式施加於人類的時代,彩陶顯示出一種熱烈明朗、富有童真的氣息和自由的美的追求。以至於有學者認為,「人類後來的所有物質文明的創造,幾乎都可以從陶器的製作和發明中找到源頭或靈感」。從設計的角度來看,彩陶的器型與功能、紋樣與觀念、裝飾與審美的高度契合,的確以最完美的方式呈現了「按照美的規律為人創造」的造物理想。
第一章 先秦時期的設計美學
先秦,指中國古代秦以前的歷史時代,起自遠古人類產生,直至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為止。具體包括史前社會從原始群居時代到氏族社會,進入階級社會後,則經歷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等歷史階段。在沒有文字記載的史前社會和王權社會早期,伴隨著石器和陶器的製作,人類建立了最初的審美意識;而能稱其為設計美學思想的,則要晚至商周。尤其是在西周以後的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社會分工、階級分化和國家制度的完備,較為成熟的手工業體系建立起來,並有工官負責管理。也正是此時,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
推薦序
導言
設計,作為一種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創造性活動,伴隨著「製造工具的人」的產生,即已產生。在中華大地上,從原始社會滿足生存需求的簡單工具和用具的製作,到階級社會滿足多層次需求的各種造物,再到受到西方工業革命影響後的現代設計興起,直至今天資訊化社會中呈現的「物質」與「非物質」交織存在的全新面貌,漫長的歷史進程已經讓今天的設計與最初判若雲泥。
舊石器時代考古的成果為我們提供了最早的人工製品的形態,在山西丁村、峙峪,陝西藍田,雲南元謀,湖北長陽,廣東馬壩……北起黑龍江畔,南到雲貴兩廣,西起青藏高原,東抵黃海之濱,200多處舊石器時代文明遺址的發現顯示,在以採集和狩獵為生產方式的原始生活中,先民創造了以打製石器為主的生產工具。打製石器種類少、形態較為粗糙,顯示了原始先民已基本掌握石料特點和打製成形的方法。隨後,在生產勞動中逐步改進,先民開始把經過選擇的石頭打製成石斧、石刀、石錛、石鏟、石鑿等更為多樣的工具,並加以磨光,使其工整鋒利,有的還要鑽孔以裝柄或穿繩,即為「新石器」。在新石器時代,創造和使用這些更為精細的石器,顯示人類具有了更清晰的審美意識、更細膩的美感和對材料、造型和裝飾更強的控制能力。除工具製作之外,舊石器時代的先民發現有些石材質地堅硬,具有獨特的色彩、紋理與光澤,於是用以製作裝飾品,或祭祀神靈的禮器,稱之為「玉」。至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大量用於裝飾、禮器(法器)、工具、武器,製玉技術相當成熟。從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中可以看到,鑽孔、磨光、淺浮雕、線刻等造型裝飾手法已運用嫻熟。從石器來看,原始先民已能由心而手的塑造一定的形體,使之適應特定生產或生活需求。這些工具作為有意識的物化物件,展現了功能性與形式感的統一。從玉器來看,原始先民不僅在取材、造型和裝飾上顯示出清晰的審美意識和細膩的美感,而且,透過其創造的各種並非服務於現世生活需求的器物及形象,更反映出精神需求和觀念信仰在早期設計中即占有了一定位置。
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器的發明是人類首次透過化學變化來改變材料特性並進行創造的活動。1962年,在江西萬年縣仙人洞出土了距今兩萬多年的陶器殘片,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陶器資料。「神農耕而作陶」,陶器的發明及廣泛使用也顯示,以採集和狩獵為生的原始先民逐漸告別了居無定所的生活方式,而選擇了農耕和定居。隨後,冶銅、冶鐵、編織與髹漆技藝相繼被發明、使用在生產、生活和禮儀中,階級社會和國家制度同時逐漸成形。更多生產製造技藝的掌握意味著社會分工,「百工」作為手工業者和手工業行業的總稱,也確立了位置。商代以青銅器為家國重器,西周時期的青銅禮器、兵器、日用器蔚為大觀,春秋時期的鐵製工具、農具、兵器和日用器品類俱全。至漢代,製陶、冶銅、煉鐵、織繡、髹漆等手工技術,已透過設計緊密的結合人們的生產生活需求,表現在工具、農具、兵器、日用器、家具、服飾、舟車、建築等製作領域。東漢晚期,青瓷的燒製成功又是一大進步。魏晉南北朝時期,瓷器已逐漸取代陶器、漆器、青銅器,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日常器物。此外,伴隨著與域外文化的交流,還出現了金銀器和玻璃器。隋唐時期北方出產白瓷、南方盛行青瓷,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金銀器、銅器、漆木器、玻璃器皆發展為日常用器。瓷器在宋代的發展前所未有,工藝日趨完備,名窯遍及南北,產品遠銷海外。元代漆器在前代累積上臻於完善,並出現了銅胎掐絲琺瑯器物;棉紡織技術及工具由海南傳入。因為代代累積和傳承,傳統手工藝品類和技術在明清兩代達到了高峰,服務於衣、食、住、行、用的物質產品極大豐富,在各門類完備的基礎上分工更趨精細,名匠輩出、藝臻絕詣。近代以後,東、西洋舶來品夾帶著機器文明的生產方式和價值觀,一度使傳統社會中的手工藝造物設計體系受到較大衝擊。然而,在新的社會生產方式穩定下來之後,長久以來為生產生活提供產品的傳統工藝各行業,幾經調整也逐漸明確了位置。
從先秦的「百工之術」到今天的現代設計,從本質上來說都是一種人類有目的的創造性活動,是「按照美的規律來為人造物」的過程,具有不曾斷裂的內在延續性和傳承關係。設計思維上表現的同一性,可以給我們最直接的認知:原始人類製作石器時已有了明確的目的性,造物的目的性表現為「預先設想」,預先設想是設計的基礎。從語源上看,「設計」對應的英文「Design」一詞來源於義大利語「Desegno」,在15世紀前後,它被解釋為「藝術家心中的創作意念」,其定義是「以線條的手法來具體說明那些早先在人的心中有所構思、後經想像力使其成形,並可借助熟練的技巧使其現身的事物」,強調建立計畫、進行構思和繪製草圖。儘管在原始工具製造中,沒有現代設計規範的平面圖或模型,但器物製作者大腦中,對形態和實現過程的構想是必然存在的。今天我們在為「設計」定義的時候,無一例外的強調事先的「構想」和「構思」,顯示造物活動的前提是設計思維,造物活動是在目的和計畫控制下的活動。此外,從原始至當代,形式美感的建立、繼承和超越,工藝技術的傳承和挪用,設計樣式的繼承和創新,都能夠為中國傳統工藝造物活動在歷史進程中,描繪出一條條清晰而連貫的線索,並指向今天的設計。
從原始社會第一件粗陋的石器,到今天豐富多樣的物質世界,器物的歷史發展具體而鮮活。那麼,過往人們持何種造物設計的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向,人們對造物成果及活動的認知如何,其所構成的知識體系應該被如何描述,其與器物的發展呈現何種關係,這無疑是今天我們應該了解並深思的問題。先秦典籍《考工記》開篇即說:「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這是最早的關於設計主體及其活動的記述。春秋諸子在闡發社會理想和人生體悟之際,對造物設計的原則、理想和價值各有精彩論說。統一的秦漢勵精圖治,相較於生產實踐,設計思想和美學觀的闡發較少,但仍顯示出明顯的儒學特點。魏晉時期戰爭頻仍、社會離亂,西來的佛學在中國交融流播,南北民族文化互通又分異,帶來了生活方式和設計審美趣味的混雜與多變,儘管崇尚清談而較少立文字,其設計美學觀念在器物中還是有強烈的投射。強盛的隋唐開放而包容,造物不僅材料擴充、門類大增,而且設計題材和風格也擁有了廣闊的空間,對設計價值的認知逐漸甦醒。宋元社會生產力提升,士人階層崛起並打通了「道」「器」之間的關係,有理學特點的設計美學觀對造物設計影響至深。明代造物全面繁榮,及至中晚期,設計呈現形式多樣、品格各異,引起廣泛的美學爭論和價值批評。清代造物設計集前代之大成,前期強調經世致用、頗多總結性典籍,後期受早期工業文明衝擊,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工業社會的理念……實用美術品的物品及其創造活動,其內涵的審美觀念和取向,更有可能接近時代的普遍性。正如有學者說,「幾乎每一件工藝美術品的面貌都至少與某個階層的需求、好尚一致,都反映出相當程度的普遍性,所蘊含的共同性遠遠大於特殊性,與講究獨創,可以『寫心』、可以『自娛』的詩文、繪畫截然不同。工藝美術總在表現著時代的共同審美精神。」更直接的呈現時代共同的文化面貌和審美觀念,也是造物設計美學課題研究的重要價值。中國古代設計美學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以造物設計的美學思想史為切入點和研究對象,另一方面可以從器物的審美形態入手,發現特定時代的審美觀念或特定條件下的審美意識。前者要透過思想史研究「確認那個社會的審美理想究竟達到什麼樣的邏輯水準,後者……要從實證的角度,發現一個時代的審美活動究竟展現為何種類型的物質形態,即要以描述的方式,來證實一個社會的美感經驗究竟凝結為什麼樣式的藝術成果」。本書將循著歷史的主線,從美學思想的角度來呈現中國傳統設計發展歷程中的成果,也從審美觀念和審美意識的角度,來品味中國傳統設計的特質並體察其動因。
導言
設計,作為一種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創造性活動,伴隨著「製造工具的人」的產生,即已產生。在中華大地上,從原始社會滿足生存需求的簡單工具和用具的製作,到階級社會滿足多層次需求的各種造物,再到受到西方工業革命影響後的現代設計興起,直至今天資訊化社會中呈現的「物質」與「非物質」交織存在的全新面貌,漫長的歷史進程已經讓今天的設計與最初判若雲泥。
舊石器時代考古的成果為我們提供了最早的人工製品的形態,在山西丁村、峙峪,陝西藍田,雲南元謀,湖北長陽,廣東馬壩……北起黑龍江畔,南到雲貴兩廣,西起青藏高原,...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先秦時期的設計美學
第一節 史前社會:設計審美意識的萌芽和建立
第二節 王權社會:從設計審美意識到設計美學思想
第三節 《考工記》的設計美學思想
第四節 墨子的設計美學思想
第五節 儒家的設計美學觀
第六節 道家的設計美學觀
第二章 秦漢時期的設計美學
第一節 大一統建設中的設計
第二節 《淮南子》中的設計美學思想
第三節 儒家特點的兩漢設計美學思想
第四節 漢賦中的設計美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設計美學
第一節 佛教影響下的設計
第二節 玄學影響下的設計
第三節 設計美學觀的混雜性與多變性
第四節 設計美學觀的南北分化
第四章 隋唐五代時期的設計美學
第一節 文物之盛與智識之貧
第二節 設計美學觀的異域化傾向
第三節 設計美學觀的文學化傾向
第四節 名物及品第:《茶經》中的器用之美
參考文獻
導言
第一章 先秦時期的設計美學
第一節 史前社會:設計審美意識的萌芽和建立
第二節 王權社會:從設計審美意識到設計美學思想
第三節 《考工記》的設計美學思想
第四節 墨子的設計美學思想
第五節 儒家的設計美學觀
第六節 道家的設計美學觀
第二章 秦漢時期的設計美學
第一節 大一統建設中的設計
第二節 《淮南子》中的設計美學思想
第三節 儒家特點的兩漢設計美學思想
第四節 漢賦中的設計美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設計美學
第一節 佛教影響下的設計
第二節 玄學影響下的設計
第三...
商品資料
出版社: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2-06-23ISBN/ISSN:978626332440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20頁開數:25K/21x14.8 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