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十年砍柴
定價:NT$ 630
優惠價:88 折,NT$ 554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1
當中國走向世界★帝國便只能衰頹
「忠心」與「愛國」,於是鋪成帝國邁向終焉的道路。
想要救國,
卻逼死將領、敵視現代化;
說是愛國,
卻將舉國上下都變成仇敵。
經世之才,
在這個時代只好成為帝國的恥辱;
愈是清醒,
愈是落得一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為什麼當中國從閉鎖走向開放,帝國就會滅亡?
晚清,過去的教科書都當作是一段屈辱史。但沒有人比當時的知識階級、精英更清楚,當時的中國,正在走向世界。
不以鴉片戰爭為起始──而是鴉片戰爭以前,走向衰頹的清帝國,便已經在面臨內亂外患的情況下,被迫繼續走向世界。所以雖然出現像是端王載漪、像是剛毅、像是趙舒翹這樣的人,明知義和團不可用,卻還是期待透過這股「民氣」抵抗政治變革、抵抗開放的腳步;但也出現像是李鴻章、像是張之洞、像是黃遵憲、像是郭嵩燾這樣的人,希望能夠協助中國,與世界接軌。
但當中國走向世界,就是帝國滅亡的開始。不管是列強希望打開門戶,或是政治上開放派與保守派的政爭,或是我們熟悉的變法、自強運動、互保,都讓「清」這個帝國逐漸衰弱,維繫近三百年的帝國,於是走向滅亡。
◎課本上提過的那些人、課本上不曾聽過的那些事
你或許聽過曾國藩或李鴻章,但你未必知道──當時這些最頂尖的官僚精英,正在面對什麼樣的挑戰。
本書作者十年砍柴點出:若以曾國藩、李鴻章二人為例,他們接受的是最傳統的儒家教育,卻必須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孔、孟不曾教導過的海外諸國、船堅炮利,甚至各種政治與經濟上的思想變革,對這一代的知識份子造成的衝擊之巨大,可說過去數千年的士大夫皆難以想像。但十年砍柴也指出:
「曾國藩、李鴻章逐漸瞭解並尊重當時通行的國際外交準則。曾國藩生前所辦的最後一件大事,是批准容閎關於選拔幼童去美國學習的建議。可以說,從產業、外交到科技教育,曾、李師生二人是中國近代化最早的重要開拓者。」
但即便如此,在政爭之下,不但曾國藩、曾紀澤千夫所指,李鴻章在甲午戰敗後被貶;八國聯軍後,又被清政府調回中央,與列強周旋。清政府少不了李鴻章,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派,卻在促成甲午戰事後,但替清政府爭取到三國干涉還遼的李鴻章卻反被指為「漢奸」。
除了李鴻章外,出使英國的郭嵩燾,被指中「洋毒」;阻擋慈禧進用義和團被殺的徐用儀、許景澄、袁昶,則因為平反後外國公使弔唁葬禮,反而被疑心不忠。這些過去在課本上出現過,或從不曾出現的人,他們或者以生命、以名譽作為代價,支撐這古老而龐大的帝國;而那些愛國的清流,卻也在同一個時代,以愛國為名,迫不及待地為帝國畫下句點。
◎梳理第一手史料、還原晚清一百年的世情、人情糾葛
作者十年砍柴,本名李勇,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也是中國著名的文史作者。本書中,作者梳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除了《曾國藩日記》這樣的著名作品外,也從清晚期重臣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郭嵩燾《郭嵩燾日記》;晚清進士,在清政府、北洋政府皆曾任官的朱彭壽《舊典備征──安樂康平室隨筆》、王闓運、郭振墉等所著《湘軍志》等作品中,整理出清晚期官場攻防、政治集團之間對應交手的第一手資料。
為什麼愛國者未必能夠救國?為什麼能夠支撐帝國的,卻又被質疑不忠?晚清重臣之間,如何評價彼此?身處於當代的他們,又對其他官僚的做法或策略有什麼想法、或者是批判?而從這些衝突、合作、攻訐或合作中,歷史又將給在同樣處於轉折點的我們,什麼樣的提示與教訓?
作者簡介:
十年砍柴
本名李勇,湖南新邵人,著名文史作家,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歷任法制日報記者、出版社編輯部主任、新媒體主筆等職,兼專欄作家、公號作者。出版著作有:《閑看水滸:字縫裡的梁山規則與江湖世界》(二○○四年)、《晚明七十年:一五七三-一六四四,從中興到覆亡》(二○○七年)、《皇帝、文臣和太監:明朝政局的三角戀 》(二○○七年)、《閒話紅樓:大觀園的後門通梁山》(二○○九年)、《進城走了十八年:一個七○後的鄉村記憶》(二○一一年)、《自由與寬恕:曼德拉傳》(二○一三年)、《找不回的故鄉》(二○一日年)、《歷史的倒影》(二○一五年)等。
名人推薦:
十年砍柴的「貫通感」 雷頤
說起李勇,沒有幾個人會知道;但相反,李勇又太有名,幾乎全國人民都知道,每個人都知道甚至認識好些個李勇。這個名字,實在太普通太流行,有太多太多的李勇。不過,十年砍柴只有一個,且因《閑看水滸:字縫裡的梁山規則與江湖世界》而「狠狠」地出名,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原名也是流行得不能再流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李勇」。
快十年了,當初我讀《閑看水滸:字縫裡的梁山規則與江湖世界》,驚訝於作者從梁山泊中能讀出那麼深刻的「規則」與「世界」,而且這些和現實的「規則」與「世界」頗有內在關聯。對「字縫」的解讀如此老到,非有一定閱歷不可。
後來,我認識了十年砍柴,使我更為驚訝的是,原來他是位經歷並不豐富複雜的「七○後」。經歷不豐富複雜而知人論世頗深,可見作者的才華與識見非同一般。
十年砍柴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但其對歷史卻深感興趣和極力專注,《晚清一百年》便是他讀中國近代史的深刻感想和領悟。說起中國近代史,我們馬上會想起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為代表的一干安邦治國的大臣。他們都不是武將出身,都是中年以文臣典兵,平定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太平天國。如果僅僅是「平叛」,穩定了王朝政權,他們的功名不過如此。因為中國歷史上文可安邦、武可戡亂的大臣,從漢朝的蕭何開始直到清代的陶澍這代名臣,並不乏人。這些大臣治國平天下的「天下」,數千年不變,要解決的問題本質上是中國傳統的農耕社會內部的問題,有過去的經驗可循,以史為鑒「度數」甚高。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面臨的情勢卻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傳統中國面對「現代」的挑戰,是傳統中國向現代化轉型,這種時代背景完全超出了幾千年傳統中國士大夫的經驗範圍。
十年砍柴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來分析、評騭近代歷史人物的。抓住了這個時代背景,對歷史人物的分析述論就能入木三分。誠如他所說,曾國藩、李鴻章以及左宗棠、張之洞等人,是在帝國應對世界之大變局全面失敗中總結教訓,並一點點適應的。他們的「過人之處是儘管他們青少年時受的是傳統的儒家教育,但他們不保守、不僵化,氣度恢弘,心胸開闊,善於學習。在鎮壓太平軍中,他們先從軍事技術上向西方學習,辦軍械廠,從而開啟了『洋務運動』的帷幕」,是「中國近代化最早的重要開拓者」。正是在與洋人打交道中,曾國藩、李鴻章逐漸瞭解並尊重當時通行的國際外交準則,痛苦、艱難地走向世界。
當時的世界是炮艦橫行、列強欺淩的世界,「前現代」的中國不得不屈辱地一次次與已經「現代」的列強打仗、打交道。身處這樣的世界、這樣的時代,「曾國藩、李鴻章對朝廷和皇帝的盡忠,比起歷代的忠臣更加沉重,更加難為。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把個人生前死後的毀譽置之度外,說白了就是要有給太后和皇帝背鍋的覺悟」,但「曾國藩、李鴻章處在那樣的時代和那樣的位置,他們已經做到極致了。他們無法突破傳統帝制的政治架構,無法突破必須聽命于君主的天條,『大才赤忠難補天』,只能做老大帝國那座舊房子的裱糊匠修修補補,為清廷延續一些壽年而已」。這確是他們的悲劇。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位極人臣,歷史的燈光一直聚焦著他們,但還有一些曾起過重要作用的小人物,卻長期不被重視。不過,十年砍柴卻沒有放過這些「重要」的小人物。比如連文沖,大概沒有幾個人知道,但庚子年間慈禧太后以光緒帝的名義下詔,向國內發佈的「戰爭動員令」,事實上是向十一國的宣戰詔書,就是這位軍機處章京起草的。更重要的是,據說他還起草了那份使慈禧太后極為惱怒、促其最後做出開戰決定的「歸政照會」。
慈禧太后有意廢掉光緒帝,以端王載漪的兒子溥儁為大阿哥取而代之,但阻力不小。載漪擔心夜長夢多,希望向列強開戰達到儘快送子入承大位元的目的,於是偽造了一份洋人要求慈禧太后把權力歸還給光緒的「歸政照會」,以刺激慈禧太后。清廷公開宣佈開戰後,大概是為了讓假「照會」不要露餡,連文沖被外放為江西贛州府知府。
一九○二年一月,與列強已經議和成功,慈禧和光緒回到北京後嚴懲了一干支持義和團、主張開戰的大臣作為自己的替罪羊,並發佈上諭:「上年拳匪內訌釀成巨禍,皆由無知之王大臣,縱庇邪術,挾持朝廷,職為厲階。其罪固無可逭,而當時愚妄之徒,逢迎附和,與該王大臣等此呼彼應,議論囂張,淆混觀聽,實屬貽害國家。雖情節輕重不同,要亦難逃洞鑒,自應一併懲創,以肅官常。」連文沖雖然遠在江西贛州,但慈禧並沒有忘記他,受到了「革職永不敘用」的懲處。——用十年砍柴的話來說,他「也是一把夜壺」。
除了「家國」,十年砍柴還關注「世情」。湘軍悍將劉錦棠,家境貧寒,其父在湘軍成立之初就參軍謀生。不久,父親戰死岳州,母親彭氏因生活所迫而改嫁,時年劉錦棠才十歲。在祖母的撫養下,長到十五歲的劉錦棠懷著為父親報仇之志也參加了湘軍。他作戰勇猛且有智謀,一路升遷,特別是隨左宗棠進軍新疆後屢建奇功。左宗棠寫信誇讚他,「未及三旬,連複四城,兵機神速,古近實罕其比。麾下威名震於海宇,自至收復西四城,俄、英諸族益知所憚」。
一八八四年,清廷批准新疆正式建立行省,設甘肅新疆巡撫駐迪化,劉錦棠被任命為首任巡撫。一八八九年,劉錦棠八十五歲的老祖母中風倒地,躺在病榻上念著孫兒的名字。他上書引用李密的《陳情表》,誠懇地請求朝廷准假探親,這一次朝廷終於批准了。劉錦棠衣錦還鄉,自然在故鄉引起極大的轟動,更是劉氏家族的驕傲,可他卻不能去探望還健在的母親。「因為根據湘中一帶的禮法,『孝子不養下堂母』。『下堂』即改嫁,鄉俗認為丈夫死後,妻子撇下兒女改嫁,是對丈夫的不忠,是對兒女的不負責任,所以兒女成人後哪怕再有出息,也不得供養改嫁的母親。身為封疆大吏的大英雄兒子劉錦棠回故鄉了,與劉錦棠故居隔一條小河的母親不能過來看兒子,兒子礙於禮法也不能過去探望母親,母子倆只能隔河相望。」這就是當時的「禮法」「世情」。
劉錦棠因作戰勇猛而官居巡撫,卻無勇氣突破這種「禮法」、這種「世情」。如此,「傳統」的讚揚者當會稱頌他不因官高位重而破壞「禮法」,而「傳統」的批判者則認為這恰是「禮法」嚴苛甚至「吃人」的體現。
不僅如此,細心的十年砍柴還從曾國藩一則短短的日記中窺探到「佃戶的權利」。一八三九年初春,中了進士並選為翰林院庶起士的曾國藩回到老家湖南湘鄉循例休假,他認識的一位元朱姓地主托他到縣城裡疏通官府,幫自己和彭姓佃戶打一起租佃官司。朱某原來的田租給了一位彭姓佃戶耕種,後來想換給姓易的新佃戶耕種。朱某事先已經與彭某說好,並支付了三千錢(道光年間大約一兩多銀子)做補償,而彭某也已同意簽字畫押。但當新佃戶來耕種時,這位姓彭的舊佃戶卻又來阻止。一個佃戶竟然敢和東家對抗,讓東家不得不請出翰林曾老爺來打通官府,委實與我們從前的認知不一樣,「這可能超出一般人的想像。受剝削受壓迫的佃戶怎麼敢這樣呢?地主怎麼這樣窩囊?」
同是湖湘農家出身的十年砍柴馬上想起小時候他爺爺給他講的一件自己親身經歷之事,甚有趣味且甚有意味。恕我在此略作介紹:他爺爺年輕時租種了鄰村王九老爺的幾畝水田,每年交租足額而及時。在秋收的時候,地主一般會巡視其佃戶種的田地——擔心佃戶偷藏稻穀。佃戶對巡查的地主當然很是巴結,殺雞殺鴨招待。可王九老爺到了他爺爺家,他爺爺全不當回事,吃飯時連個雞蛋也沒有,只端上了一碗鹹菜和一碗米飯。無論王九老爺怎麼暗示,他爺爺就不當回事。最後王九老爺發飆了,飯也不吃了,臨走前扔下一句話:「明年,這田你別種了。」意思是,強行退佃。他爺爺回敬一句:「好吧,我看誰敢接著種。」果然,退佃以後,沒有新佃戶敢接手他爺爺耕種的田地。
原因很簡單,他爺爺並沒有違背按照收穫的一半交租給地主的約定(地租比例,各地和各個時期可能不一樣。他記得祖父說過當時東家和佃戶對收穫的稻穀是對半分),僅僅是因為佃戶招待不好東家,東家就退佃,違反習慣法,沒人敢接盤。果然,開春時,眼看幾畝好水田要荒蕪的王九老爺又來找他爺爺,求他爺爺再耕種下去。從曾國藩日記到他爺爺的敘述,足以證明湘中佃戶確實不是逆來順受的。更重要的是,佃戶可以主動退佃,不種東家的地,而東家不能無正當理由收回佃權。這種對佃戶權利的保護,實質上是為了保障社會穩定。這種習慣法的「世情」,確實有約束力。
讀史能隨時想到「我爺爺」,這是一種貫通。這種貫通感,從《閑看水滸:字縫裡的梁山規則與江湖世界》到《晚清一百年》一以貫之。有此貫通,「七○後」的十年砍柴方能讀史論世如此成熟老到。
雷頤
二○二○年一月己亥季冬於北京方莊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十年砍柴
優惠價: 88 折, NT$ 554 NT$ 63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1
當中國走向世界★帝國便只能衰頹
「忠心」與「愛國」,於是鋪成帝國邁向終焉的道路。
想要救國,
卻逼死將領、敵視現代化;
說是愛國,
卻將舉國上下都變成仇敵。
經世之才,
在這個時代只好成為帝國的恥辱;
愈是清醒,
愈是落得一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為什麼當中國從閉鎖走向開放,帝國就會滅亡?
晚清,過去的教科書都當作是一段屈辱史。但沒有人比當時的知識階級、精英更清楚,當時的中國,正在走向世界。
不以鴉片戰爭為起始──而是鴉片戰爭以前,走向衰頹的清帝國,便已經在面臨內亂外患的情況下,被迫繼續走向世界。所以雖然出現像是端王載漪、像是剛毅、像是趙舒翹這樣的人,明知義和團不可用,卻還是期待透過這股「民氣」抵抗政治變革、抵抗開放的腳步;但也出現像是李鴻章、像是張之洞、像是黃遵憲、像是郭嵩燾這樣的人,希望能夠協助中國,與世界接軌。
但當中國走向世界,就是帝國滅亡的開始。不管是列強希望打開門戶,或是政治上開放派與保守派的政爭,或是我們熟悉的變法、自強運動、互保,都讓「清」這個帝國逐漸衰弱,維繫近三百年的帝國,於是走向滅亡。
◎課本上提過的那些人、課本上不曾聽過的那些事
你或許聽過曾國藩或李鴻章,但你未必知道──當時這些最頂尖的官僚精英,正在面對什麼樣的挑戰。
本書作者十年砍柴點出:若以曾國藩、李鴻章二人為例,他們接受的是最傳統的儒家教育,卻必須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孔、孟不曾教導過的海外諸國、船堅炮利,甚至各種政治與經濟上的思想變革,對這一代的知識份子造成的衝擊之巨大,可說過去數千年的士大夫皆難以想像。但十年砍柴也指出:
「曾國藩、李鴻章逐漸瞭解並尊重當時通行的國際外交準則。曾國藩生前所辦的最後一件大事,是批准容閎關於選拔幼童去美國學習的建議。可以說,從產業、外交到科技教育,曾、李師生二人是中國近代化最早的重要開拓者。」
但即便如此,在政爭之下,不但曾國藩、曾紀澤千夫所指,李鴻章在甲午戰敗後被貶;八國聯軍後,又被清政府調回中央,與列強周旋。清政府少不了李鴻章,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派,卻在促成甲午戰事後,但替清政府爭取到三國干涉還遼的李鴻章卻反被指為「漢奸」。
除了李鴻章外,出使英國的郭嵩燾,被指中「洋毒」;阻擋慈禧進用義和團被殺的徐用儀、許景澄、袁昶,則因為平反後外國公使弔唁葬禮,反而被疑心不忠。這些過去在課本上出現過,或從不曾出現的人,他們或者以生命、以名譽作為代價,支撐這古老而龐大的帝國;而那些愛國的清流,卻也在同一個時代,以愛國為名,迫不及待地為帝國畫下句點。
◎梳理第一手史料、還原晚清一百年的世情、人情糾葛
作者十年砍柴,本名李勇,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也是中國著名的文史作者。本書中,作者梳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除了《曾國藩日記》這樣的著名作品外,也從清晚期重臣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郭嵩燾《郭嵩燾日記》;晚清進士,在清政府、北洋政府皆曾任官的朱彭壽《舊典備征──安樂康平室隨筆》、王闓運、郭振墉等所著《湘軍志》等作品中,整理出清晚期官場攻防、政治集團之間對應交手的第一手資料。
為什麼愛國者未必能夠救國?為什麼能夠支撐帝國的,卻又被質疑不忠?晚清重臣之間,如何評價彼此?身處於當代的他們,又對其他官僚的做法或策略有什麼想法、或者是批判?而從這些衝突、合作、攻訐或合作中,歷史又將給在同樣處於轉折點的我們,什麼樣的提示與教訓?
作者簡介:
十年砍柴
本名李勇,湖南新邵人,著名文史作家,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歷任法制日報記者、出版社編輯部主任、新媒體主筆等職,兼專欄作家、公號作者。出版著作有:《閑看水滸:字縫裡的梁山規則與江湖世界》(二○○四年)、《晚明七十年:一五七三-一六四四,從中興到覆亡》(二○○七年)、《皇帝、文臣和太監:明朝政局的三角戀 》(二○○七年)、《閒話紅樓:大觀園的後門通梁山》(二○○九年)、《進城走了十八年:一個七○後的鄉村記憶》(二○一一年)、《自由與寬恕:曼德拉傳》(二○一三年)、《找不回的故鄉》(二○一日年)、《歷史的倒影》(二○一五年)等。
名人推薦:
十年砍柴的「貫通感」 雷頤
說起李勇,沒有幾個人會知道;但相反,李勇又太有名,幾乎全國人民都知道,每個人都知道甚至認識好些個李勇。這個名字,實在太普通太流行,有太多太多的李勇。不過,十年砍柴只有一個,且因《閑看水滸:字縫裡的梁山規則與江湖世界》而「狠狠」地出名,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原名也是流行得不能再流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李勇」。
快十年了,當初我讀《閑看水滸:字縫裡的梁山規則與江湖世界》,驚訝於作者從梁山泊中能讀出那麼深刻的「規則」與「世界」,而且這些和現實的「規則」與「世界」頗有內在關聯。對「字縫」的解讀如此老到,非有一定閱歷不可。
後來,我認識了十年砍柴,使我更為驚訝的是,原來他是位經歷並不豐富複雜的「七○後」。經歷不豐富複雜而知人論世頗深,可見作者的才華與識見非同一般。
十年砍柴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但其對歷史卻深感興趣和極力專注,《晚清一百年》便是他讀中國近代史的深刻感想和領悟。說起中國近代史,我們馬上會想起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為代表的一干安邦治國的大臣。他們都不是武將出身,都是中年以文臣典兵,平定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太平天國。如果僅僅是「平叛」,穩定了王朝政權,他們的功名不過如此。因為中國歷史上文可安邦、武可戡亂的大臣,從漢朝的蕭何開始直到清代的陶澍這代名臣,並不乏人。這些大臣治國平天下的「天下」,數千年不變,要解決的問題本質上是中國傳統的農耕社會內部的問題,有過去的經驗可循,以史為鑒「度數」甚高。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面臨的情勢卻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傳統中國面對「現代」的挑戰,是傳統中國向現代化轉型,這種時代背景完全超出了幾千年傳統中國士大夫的經驗範圍。
十年砍柴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來分析、評騭近代歷史人物的。抓住了這個時代背景,對歷史人物的分析述論就能入木三分。誠如他所說,曾國藩、李鴻章以及左宗棠、張之洞等人,是在帝國應對世界之大變局全面失敗中總結教訓,並一點點適應的。他們的「過人之處是儘管他們青少年時受的是傳統的儒家教育,但他們不保守、不僵化,氣度恢弘,心胸開闊,善於學習。在鎮壓太平軍中,他們先從軍事技術上向西方學習,辦軍械廠,從而開啟了『洋務運動』的帷幕」,是「中國近代化最早的重要開拓者」。正是在與洋人打交道中,曾國藩、李鴻章逐漸瞭解並尊重當時通行的國際外交準則,痛苦、艱難地走向世界。
當時的世界是炮艦橫行、列強欺淩的世界,「前現代」的中國不得不屈辱地一次次與已經「現代」的列強打仗、打交道。身處這樣的世界、這樣的時代,「曾國藩、李鴻章對朝廷和皇帝的盡忠,比起歷代的忠臣更加沉重,更加難為。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把個人生前死後的毀譽置之度外,說白了就是要有給太后和皇帝背鍋的覺悟」,但「曾國藩、李鴻章處在那樣的時代和那樣的位置,他們已經做到極致了。他們無法突破傳統帝制的政治架構,無法突破必須聽命于君主的天條,『大才赤忠難補天』,只能做老大帝國那座舊房子的裱糊匠修修補補,為清廷延續一些壽年而已」。這確是他們的悲劇。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位極人臣,歷史的燈光一直聚焦著他們,但還有一些曾起過重要作用的小人物,卻長期不被重視。不過,十年砍柴卻沒有放過這些「重要」的小人物。比如連文沖,大概沒有幾個人知道,但庚子年間慈禧太后以光緒帝的名義下詔,向國內發佈的「戰爭動員令」,事實上是向十一國的宣戰詔書,就是這位軍機處章京起草的。更重要的是,據說他還起草了那份使慈禧太后極為惱怒、促其最後做出開戰決定的「歸政照會」。
慈禧太后有意廢掉光緒帝,以端王載漪的兒子溥儁為大阿哥取而代之,但阻力不小。載漪擔心夜長夢多,希望向列強開戰達到儘快送子入承大位元的目的,於是偽造了一份洋人要求慈禧太后把權力歸還給光緒的「歸政照會」,以刺激慈禧太后。清廷公開宣佈開戰後,大概是為了讓假「照會」不要露餡,連文沖被外放為江西贛州府知府。
一九○二年一月,與列強已經議和成功,慈禧和光緒回到北京後嚴懲了一干支持義和團、主張開戰的大臣作為自己的替罪羊,並發佈上諭:「上年拳匪內訌釀成巨禍,皆由無知之王大臣,縱庇邪術,挾持朝廷,職為厲階。其罪固無可逭,而當時愚妄之徒,逢迎附和,與該王大臣等此呼彼應,議論囂張,淆混觀聽,實屬貽害國家。雖情節輕重不同,要亦難逃洞鑒,自應一併懲創,以肅官常。」連文沖雖然遠在江西贛州,但慈禧並沒有忘記他,受到了「革職永不敘用」的懲處。——用十年砍柴的話來說,他「也是一把夜壺」。
除了「家國」,十年砍柴還關注「世情」。湘軍悍將劉錦棠,家境貧寒,其父在湘軍成立之初就參軍謀生。不久,父親戰死岳州,母親彭氏因生活所迫而改嫁,時年劉錦棠才十歲。在祖母的撫養下,長到十五歲的劉錦棠懷著為父親報仇之志也參加了湘軍。他作戰勇猛且有智謀,一路升遷,特別是隨左宗棠進軍新疆後屢建奇功。左宗棠寫信誇讚他,「未及三旬,連複四城,兵機神速,古近實罕其比。麾下威名震於海宇,自至收復西四城,俄、英諸族益知所憚」。
一八八四年,清廷批准新疆正式建立行省,設甘肅新疆巡撫駐迪化,劉錦棠被任命為首任巡撫。一八八九年,劉錦棠八十五歲的老祖母中風倒地,躺在病榻上念著孫兒的名字。他上書引用李密的《陳情表》,誠懇地請求朝廷准假探親,這一次朝廷終於批准了。劉錦棠衣錦還鄉,自然在故鄉引起極大的轟動,更是劉氏家族的驕傲,可他卻不能去探望還健在的母親。「因為根據湘中一帶的禮法,『孝子不養下堂母』。『下堂』即改嫁,鄉俗認為丈夫死後,妻子撇下兒女改嫁,是對丈夫的不忠,是對兒女的不負責任,所以兒女成人後哪怕再有出息,也不得供養改嫁的母親。身為封疆大吏的大英雄兒子劉錦棠回故鄉了,與劉錦棠故居隔一條小河的母親不能過來看兒子,兒子礙於禮法也不能過去探望母親,母子倆只能隔河相望。」這就是當時的「禮法」「世情」。
劉錦棠因作戰勇猛而官居巡撫,卻無勇氣突破這種「禮法」、這種「世情」。如此,「傳統」的讚揚者當會稱頌他不因官高位重而破壞「禮法」,而「傳統」的批判者則認為這恰是「禮法」嚴苛甚至「吃人」的體現。
不僅如此,細心的十年砍柴還從曾國藩一則短短的日記中窺探到「佃戶的權利」。一八三九年初春,中了進士並選為翰林院庶起士的曾國藩回到老家湖南湘鄉循例休假,他認識的一位元朱姓地主托他到縣城裡疏通官府,幫自己和彭姓佃戶打一起租佃官司。朱某原來的田租給了一位彭姓佃戶耕種,後來想換給姓易的新佃戶耕種。朱某事先已經與彭某說好,並支付了三千錢(道光年間大約一兩多銀子)做補償,而彭某也已同意簽字畫押。但當新佃戶來耕種時,這位姓彭的舊佃戶卻又來阻止。一個佃戶竟然敢和東家對抗,讓東家不得不請出翰林曾老爺來打通官府,委實與我們從前的認知不一樣,「這可能超出一般人的想像。受剝削受壓迫的佃戶怎麼敢這樣呢?地主怎麼這樣窩囊?」
同是湖湘農家出身的十年砍柴馬上想起小時候他爺爺給他講的一件自己親身經歷之事,甚有趣味且甚有意味。恕我在此略作介紹:他爺爺年輕時租種了鄰村王九老爺的幾畝水田,每年交租足額而及時。在秋收的時候,地主一般會巡視其佃戶種的田地——擔心佃戶偷藏稻穀。佃戶對巡查的地主當然很是巴結,殺雞殺鴨招待。可王九老爺到了他爺爺家,他爺爺全不當回事,吃飯時連個雞蛋也沒有,只端上了一碗鹹菜和一碗米飯。無論王九老爺怎麼暗示,他爺爺就不當回事。最後王九老爺發飆了,飯也不吃了,臨走前扔下一句話:「明年,這田你別種了。」意思是,強行退佃。他爺爺回敬一句:「好吧,我看誰敢接著種。」果然,退佃以後,沒有新佃戶敢接手他爺爺耕種的田地。
原因很簡單,他爺爺並沒有違背按照收穫的一半交租給地主的約定(地租比例,各地和各個時期可能不一樣。他記得祖父說過當時東家和佃戶對收穫的稻穀是對半分),僅僅是因為佃戶招待不好東家,東家就退佃,違反習慣法,沒人敢接盤。果然,開春時,眼看幾畝好水田要荒蕪的王九老爺又來找他爺爺,求他爺爺再耕種下去。從曾國藩日記到他爺爺的敘述,足以證明湘中佃戶確實不是逆來順受的。更重要的是,佃戶可以主動退佃,不種東家的地,而東家不能無正當理由收回佃權。這種對佃戶權利的保護,實質上是為了保障社會穩定。這種習慣法的「世情」,確實有約束力。
讀史能隨時想到「我爺爺」,這是一種貫通。這種貫通感,從《閑看水滸:字縫裡的梁山規則與江湖世界》到《晚清一百年》一以貫之。有此貫通,「七○後」的十年砍柴方能讀史論世如此成熟老到。
雷頤
二○二○年一月己亥季冬於北京方莊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