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只是近黃昏」的衰老逼近
樂活「夕陽無限好」的豐美年紀★王浩一繼《孤獨管理》《向夕陽敬酒》後,關於餘命管理終部曲之作!
★關於新時代、新老人(New Old)從初老慢老到終老態度的樂活之書!
今天,就是餘生管理第一天!
2025年,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長者將超過人口比例20%,衍生出的世代衝突問題不可小覷。身為橘世代的你我,從與內心對話開始,主動學習「餘命管理」、面對孤獨,掌握退休主導權,刻不容緩。
「無照心理師」王浩一,站在歷史長河岸邊,深情瞭望。他以逆向工程,邀請七位生命精采的古人,坐在沙發上,以虛擬的輕鬆對談,建構出他們的哲思,在一杯茶飲的時間裡,感受到風捲殘雪之後仍沁潤的餘溫,進而學習「倍萬自愛」,聚焦在自適而正確的方向,迎接人生圓潤豐美的時刻。
你可曾理清,生命的最終出口究竟為何?
「孤靜終老」/蘇轍。晚年靜居潁川十二年。訣別、學禪、思念兄長、讀書。
「相思終老」/薛濤。中年後創立紙坊謀生。愛情、失戀、思想自由、種花。
「熱血終老」/左宗棠。帶著棺材出征的種樹老人。貧窮委屈、氣節、傲氣自負。
「隱居終老」/王維。一個人的小旅行。長期單身、佛教、繪畫、獨居。
「孀居終老」/李清照。二十多年的靜寂獨居。喪夫、流離失所、再婚、離婚。
「自適終老」/馮道。跌宕五十年職場的老宰相。亂世、使命、《道德經》信仰。
「寫詩終老」/陸游。愛喝粥與養貓的老先生。養生、情傷、喝茶、寫詩。
王浩一邀請大家與他們喝杯茶,收藏他們「耳順」與「從心所欲」的人生大智慧!
作者簡介:
王浩一
學的是數學,喜歡的是建築,醉心的是歷史。對於知識的輸入,像是油井的挖井工人,從一個點鑽入之後,一直深入到最根底處開採。對於文字的輸出,則像是一位數學家的橫向思考,習慣把不相關的東西,找到新關係。
雜學的文字工作者,也是中年過動兒;寫古蹟建築,總先拭去歷史塵痕,尋訪古人的風水與文化密碼;寫食材美食,喜歡帶著筷子,用胃來上地理、歷史課;寫城市旅行,總從菜市場小農的夏瓜秋果開始,記錄古廟老街和文創小店;寫珍貴老樹,往往另闢蹊徑,探討昔日種樹人的心思;寫歷史筆記,則是把各種英雄的智慧,對照《易經》每個卦的心理情境;寫心理哲學,孤獨心事總在一個人的旅行之後,開始飛翔。
章節試閱
應該有一堂課來教我們「如何處理心中的失落?」
從小到大,似乎都沒有一堂課來教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心中的失落?」一個戛然而止的「愛」,沒有事前徵兆,沒有其他警訊,那個「失落引起的大黑洞,要如何填平?」它最終成了瓦解崩毀的人生黑海,沒有邊境,沒有港灣。
先不談生死。來談自己一輩子「最擅長與最專注」的興趣、嗜好、專業、賴以生存的技藝,或是它可能就是所謂職人「一輩子把一件事做好」的使命。
如果,有一天「因為某個原因」你無法擁有它,可能是車禍意外、驟然而至的急病等無法克服的外在力量,你怎麼辦?如何從失落漩渦中走出來?
真相是,許多人面臨這種「當信仰不在」的崩潰,隨後就枯萎了。
NBA有個明星球員波許(Chris Bosh),他曾經與詹姆斯(LeBron James)、韋德(Dwyane Wade)聯手為邁阿密熱火隊奪得總冠軍。但他卻因血栓問題,被迫提前終止運動生涯,失去占據人生全部且心愛的籃球。自此他陷入極度失落,惶惶不安。「我從來沒有想過,有不打籃球的一天,我一生的心力都集中在追求成為頂尖籃球員上,所以我問自己現在該做什麼呢?」
有一位鋼琴演奏家,因為疾病讓他陷入無法演奏的困境。如同波許一樣,他也做了與眾不同的選擇。多年後,波許把自己文字集結成新書《給年輕運動員的信》(Letters to a Young Athlete)。至於那位鋼琴演奏家,他後來成了一位出色的作曲家。「轉型」並非僅是企業面臨關卡時所要跨越的。我們的人生,有時也要轉型、校正、跳脫。
許多挫折、失落,並非「柳暗花明又一村」那麼順理成章,「欸乃一聲」就可以脫困。而是歷經多少深夜的虐心煎熬,胼手胝足走過灰心喪志的低潮之後,才得爬出深淵,那是劫後餘生的驚險。「失去最愛」永遠是人生課題。至於,如何克服阻礙、創造新局,這又是另外一座高山了。
不管是至親摯愛的逝去,或是最愛事物永遠失去,都是從悲痛到跨越。
日本作家泉鏡花在《高野聖僧》中有一段話:「人到頭來橫豎都是一死,倒不如勁量往前走。去看看那世人連做夢都想不到的血與泥的大沼澤的一角也好。」他說的是「與其等死,不如前進,去一處全然陌生的新世界」,反正沒啥好損失的,如果沒有看得全貌,那摸到一角也無妨。
救贖唯一的機會,就是勇敢。
到頭來,每個人都只能陪你一段時光,這才是生活的本質
回到生死的問題,所有的告別永遠是椎心的。有時因為久病,這個漫長的再見過程令人身心俱疲。有時猝不及防,這個來不及的再見,卻又令人遺憾。心理學者威廉‧沃爾登(William Worden)所著的《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Grief Counseling and Grief Therapy: A Handbook for the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他說「意外之外」的死亡所造成的悲傷,往往會有幾個特點:
有不真實感、有情緒激動焦慮、有無助感,也有積極地想要找出可指責的對象,以排除滿腔疑問、憤怒;更有強烈愧疚感的,對逝者感到自責,鑽困在「要是當時沒有……就好了」的死胡同裡。當然,「沒有好好與逝者道別」與「來不及跟他說謝謝」的懊悔更是不斷地瀰漫胸臆、反覆回想。
經典日劇《家政婦女王》,不走陽光路線,講的是社會文化與「倖存者的愧疚」。片名靈感源自日本推理大師松本清張小說《家政婦的見證》,女主角松嶋菜菜子不苟言笑,整日板著一張臉,服裝打扮也從不改變。劇情中,她「一直提醒自己不能過得太幸福」。
真相是:因為一場火災中,女主角失去了先生與小孩,自此認定人生已無樂趣,自己不可能也不可以再度歡笑。她刻意隨身穿戴著家人的帽子、手錶、提包等遺物,提醒自己不能過得太幸福,不然會對不起死去的家人。
諮商心理師會告訴我們「自我懲罰並無助於終結悲傷」,但是,遭遇到「驟然失去摯愛」的倖存者,往往不自覺地有了彌補或是贖罪的舉止,那是一種「倖存者的罪惡感」氣壓,有幽微習慣的,有強迫行為的,有強烈自我譴責的。
如何「尋求一條自我寬恕之路」,是悲傷處理,是學習,也是適應。
蘇軾與蘇轍的兄弟情深,在歷史上令人讚嘆,六十四歲的蘇東坡在常州驟逝,消息傳到許昌,帶給蘇轍的是震驚劇痛與無盡哀傷。遺憾中有無比的懊悔,久久不去,自此他終年隱居許州潁水之濱。
我想訪談他,讓他說說在餘命十二年漫長歲月,尋求自我寬恕的路上,如何找到自適。
【我與蘇轍閒聊宋代的食茶】
王浩一:我可以稱呼你子由兄?你喝茶嗎?我有龍井,也有東方美人茶。
蘇轍:哈哈,你說「喝茶」,我們在宋代稱之「食茶」,規矩不少,比起唐代在裝滿水的茶釜放入茶末一起煎煮,複雜多了。
王:子由兄可以說得更清楚點?
蘇:先是「點茶」,將細細的茶末放在已溫過的茶盞,再用沸水以小水柱沖注,這個動作叫做「點」。沖注慢慢進行,同時以竹製的茶筅,像是竹刷的東西在茶湯裡攪拌,手腕不停地攪動繞圈,這個動作稱之「擊拂」,它使得茶末與熱水充分均勻混合成乳綠色沫餑,是一層非常細緻的白色泡泡。如果茶湯泡沫均勻濃稠,它會緊緊地黏著茶盞,這是最高境界,稱之「咬盞」。所以我們說「食茶」,不說「喝茶」,因為我們吃那個泡沫。
王:這個點茶流程,我懂了,我在日本京都看過。日本在南宋時學得此法,他們稱之「抹茶道」,本來是生活休閒活動,與花藝、鑒古、品香合稱「四般閒事」,後來他們的僧侶以此來集中自己的精神與思考,最後再提升到精神意識層次,幾百年來慢慢發展成一門綜合性、精神性的藝術活動,結合了禪宗與日常生活哲學。
蘇:咬盞最高境界,我們稱「白乳浮盞面,如殊星淡月」。食茶同時講究造茶、茶具、茶汁水、點茶。我的兄長是一位嗜茶之人,渴了喝,酒後喝、加班辦事、寫詩作文,甚至起床也要喝茶,「春濃睡足午窗明,想見新茶如潑乳」。
蘇:有一次兄長與司馬光聊天,他倆從茶談到墨,由物品論到人品,兄長那次說了茶與墨的區別:「茶和墨兩者正好相反,茶要白的,墨要黑的;茶愈重愈好,墨愈輕愈好;茶貴在於新,而墨貴在於陳。」他也說:「好茶與好墨都是香的,這是因為它們的德行相同,都是堅實的,這是因為它們的操守相同。」
蘇:我們那個年代,對飲茶的環境也有講究,例如要有山亭、涼台、靜室、明窗、曲江、僧寺、道院、松風、竹月等。飲酒要有酒友,飲茶亦需茶伴,酒逢知己,茶遇識趣,若有佳茗而同飲的,非其人,或有其人而未識真趣,也是掃興。
王:聽你這麼一說,長了見識,但也讓我汗顏了。我這一杯茶是高山烏龍茶,宋代沒有,它具有冷冽、甘醇的特質,隱隱中有清純果香花香,水色蜜黃,茶湯澄清明亮。這是另一個「茶的世界」,你試試看。
酒,有時是用來遺忘的。茶,則是用來記住的
王:子由兄,你與東坡居士在一起時會食茶?
蘇:當然,但是喝酒次數比較多。我兄長九歲開始嘗試喝酒,第一杯是我們的祖父要求的,他說蘇家男生怎麼可以不會喝酒。哥哥出生的時候祖父蘇序六十三歲,為人豪爽慷慨,不識字,愛喝酒。兄長九歲,我七歲,祖父則是七十二歲。我們兄弟沒有遺傳到他的酒量,但是卻繼承了對美酒的喜好。
王:哈哈,我的童年喝酒初體驗是十歲,是我的外婆拿出她床榻下私釀的葡萄酒,理由跟你的祖父一樣。我閱讀不少東坡居士的飲酒詩,他煩心時要喝酒,「持杯月下花前醉,休問榮枯事」;失意了要喝酒,「帶酒衝山雨,和衣睡晚晴」;樂以忘憂時要喝酒,「綺席才終,歡意猶濃。酒闌時,高興無窮」;他想念在遠方的你時,更要喝酒,「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你的想法呢?
蘇:喝多喝少是能力問題,願不願意醉一次是態度問題。哥哥說:「酒斟時,須滿十分。」清夜無塵,月色如銀,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其他的都是浮名浮利,這是兄長傳遞強烈歸隱時的心裡話。一壺老酒,永遠是「他想做個閒人」的抒懷催化。因此,他也可以把最糟糕的風景,變成最美麗的年華。
王:子由兄對酒的態度呢?
蘇:我在筠州時因為喝酒過度,犯了肺病,被兄長告誡,以後就少喝了。我倒是還想說說茶。茶在千年來一直是文人士大夫得志時,怡情修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失意時,安慰人生、平衡心靈的撫慰儀式。像是我的兄長被流放至海南島時,六十歲的他不畏老邁,也要到清深江水取活水,再親自生火烹茶。一次,晚上他去釣石取水,彷彿也把月光連同清水一起取入甕中。面對孤獨、寂寞,他以饒有興致的品茶,演繹自己的心境恬靜。
蘇:其實,喝酒品茶我都不如兄長,遠遠不如。他的豁達與浪漫真的無以倫比。記得元豐四年(一○八一),他在黃州已經貶居兩年,那一年臘月持續下雪,直到二十五日雪停,天晴。兄長夢到他用雪水烹茶,席間有美人歌唱助興,夢中他寫了回文詩,但是醒來只記得「亂點餘花唾碧衫」一句,其他都忘了,於是他另外寫下兩行詩,描寫夢境裡烹茶、聽歌、賞雪等物我交融:
酡顏玉碗捧纖纖,亂點餘花唾碧衫。
歌咽水雲凝靜院,夢驚松雪落空巖。
王:哇,太美了,夢驚松雪。東坡居士能在顛沛苦難的困頓中,用想像力的翅膀飛出高牆。但是,不好意思,子由兄,什麼是「回文詩」?
蘇:「回復讀之,皆歌而成文也」,就是把整首詩倒著讀,像是逆向行駛,最後一個字成了第一個字,整首詩文字要順暢,意境不能有違和感,有時還更勝一籌。這一篇回文,有反覆詠嘆的意義,夢驚松雪,成了雪松驚夢:
巖空落雪松驚夢,院靜凝雲水咽歌。
衫碧唾花餘點亂,纖纖捧碗玉顏酡。
蘇:這種創作其實很難駕馭,又要「言志述事」,但能產生強烈地迴環疊詠的藝術效果。其實兄長貶謫在黃州,困頓之際能寫出這樣的回文詩,我是開心的。並非他的詩文意境更高,筆法更加游刃有餘。而是他對「人生無端多出來的空閒,有了更高的心靈流動」。
蘇:在人生前進之中,有時被迫停了下來,戛然而止,有許多人會迷惘、慌亂、不安、焦躁等等,時間久了甚至會失去人生活著的意義,整個人抑鬱失志。所以,看到兄長樂在虛擬的「雪中,有美人奉茶」,困頓中依然有夢,其中的意義是「他的心志依舊遼闊,有遠方」,不必擔心。
(節選自第一篇「生死,怎麼說再見?」)
應該有一堂課來教我們「如何處理心中的失落?」
從小到大,似乎都沒有一堂課來教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心中的失落?」一個戛然而止的「愛」,沒有事前徵兆,沒有其他警訊,那個「失落引起的大黑洞,要如何填平?」它最終成了瓦解崩毀的人生黑海,沒有邊境,沒有港灣。
先不談生死。來談自己一輩子「最擅長與最專注」的興趣、嗜好、專業、賴以生存的技藝,或是它可能就是所謂職人「一輩子把一件事做好」的使命。
如果,有一天「因為某個原因」你無法擁有它,可能是車禍意外、驟然而至的急病等無法克服的外在力量,你怎麼辦?如何從失落漩渦...
作者序
今天,是我的餘生管理第一天
一
孤靜終老:蘇轍—晚年靜居潁川十二年。訣別、學禪、思念兄長、讀書。
相思終老:薛濤—中年後創立紙坊謀生。愛情、失戀、思想自由、種花。
熱血終老:左宗棠—帶著棺材出征的種樹老人。貧窮委屈、氣節、傲氣自負。
隱居終老:王維—一個人的小旅行。長期單身、佛教、繪畫、獨居。
孀居終老:李清照—二十多年的靜寂獨居。喪夫、流離失所、再婚、離婚。
自適終老:馮道—跌宕五十年職場的老宰相。亂世、使命、道德經信仰。
寫詩終老:陸游—愛喝粥與養貓的老先生。養生、情傷、喝茶、寫詩。
我喜歡閱讀古人的故事。年輕時,愛看他們風起雲湧的英雄成就。中年後,則關注他們如何卸下肩膀上的「社稷與使命」,轉變成雲淡風輕的心態,關鍵點是什麼?他們的生命何時出現拐點?退休後,我開始研究他們的晚年生活,發現有許多智慧亮點與人性溫度蘊藏其中,值得我借鏡參考,甚至收藏他們的「耳順」與「從心所欲」的大智慧與態度。
二
心理學者喜歡說「創傷」,臨床心理師分析創傷,論述心理創傷特徵與分類,也教導人們「如何面對成長中的創傷」,解惑「心理創傷能復原嗎?」我們除了有大師的心理理論可以依循,也有好多心理相關平台,他們推薦著不同書籍「教你面對創傷與孤寂」,正如《凝視創傷》這本書的的副標題所言,「不是每一種傷痛,都能被看見」。
我問,現代的「心理學」可以套用在古人身上?那些古人們、英雄們他們有創傷嗎?有一些人「抑鬱而終」,有一些人卻可以「凝視創傷後,了悟屋矮不礙雲」的哲理,他們是怎麼「治癒生命的創傷」?現代的心理師怎麼看待?
蘇轍自號「潁濱遺老」,享壽七十四歲。個性澹泊汪洋,卻在仕途上與兄弟蘇東坡屢屢受到政敵攻擊,貶謫多處多年。蘇東坡驟逝常州,悽涼悲痛。所有元佑年間同好、朋友皆前後離世,他是最後關燈的人,已無摯友交往,他有創傷……。
薛濤人稱「薛校書」,享壽六十五歲。父親早死,生活窘迫,與母親相依為命,十六歲時因頗有姿色,通音律、善詩文,迫於生計,而淪為劍南西川節度使樂妓。二十八歲脫離樂籍,成為自由身。但是她的交際圈中有權傾一方的節度使、著名文人、幕府佐僚、貴胄公子和禪師道流,可謂名動一方。她的詩作以清麗見長,四十一歲與元稹相戀甚篤,無果而終,情傷依依。之後深居簡出,她有創傷……。
左宗棠自號「湘上農人」,享壽七十四歲。個性孤傲,父親早逝,十五歲時湘陰縣試第一,次年長沙府試第二。二十一歲因家貧入贅妻家,深引為恥,但是三次赴京科舉不中,無力翻身命運,僅以擔任家庭講師為生。三十八歲時在長沙開館授課,當時在雲南的林則徐有意聘用他擔任雲貴總督幕府,結果因家事纏身無法前行,錯失良機,「西望滇池,孤懷悵結」。他自視甚高,自覺中年無成,他有創傷……。
王維自號「摩詰居士」,享壽七十歲。十七歲離開家鄉蒲州,遊學長安,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政治抱負,作品有邊塞、遊俠的雄渾氣派。政治上的挫敗,加上獨子早夭,妻子哀慟病逝,造成心靈上的破洞。因為受母親影響,精通佛學,哀慟後作品風格丕變,轉成濃濃的佛道和退隱思想,歌詠山水。晚年居輞川,他有創傷……。
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享壽七十二歲。四十二歲時遭逢北宋的靖康之禍,她與夫婿渡江逃難,四十六歲在驛站,丈夫死在她的懷裡。國破家亡令她飽受打擊,她隻身輾轉逃難,當年與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四處飄零期間大病、改嫁、離婚、入獄。種種不幸接連不斷,她的寫作內容已多是對現實的憂患。暮年獨居生活,她有創傷……。
馮道自號「常樂老」,享壽七十三歲。生在華麗、黑暗、血腥的五代十國,前後五十多年,人口數銳減了五分之二。那是朝不夕保、人人自危的地獄時代。他卻在如同走馬燈的時期,擔任了四個朝代的宰相,侍奉過十個皇帝,聽似風光。當時、後世的文人都罵他無恥。表面上,馮道有悖儒家忠君思想,毫無節操,卻滿滿都是委屈,他有創傷……。
陸游自號「放翁」,享壽八十六歲。與新婚妻唐琬恩愛,卻被強勢的母親以「科舉考試為重」逼迫離婚,陸游無力反抗。赴京考試,在開封的會試得了第一,卻被宰相秦檜硬拉下馬來,連殿試都無法參加,氣恨難消。回到家鄉,卻與再婚的唐琬夫婦在沈園偶遇,懺悔哀痛之餘,留下〈釵頭鳳〉詞以寄深情。次年春天唐琬再度遊園,看見壁上〈釵頭鳳〉,回家後也回了〈釵頭鳳〉,不久哀慟而死。他有創傷……。
三
二○一二年一月二十三日有一則新聞:二○一二台北國際書展將有一場相當特別的活動「英雄也需要心理醫生」。王浩一老師與王浩威醫師這對兄弟檔,難得聚首,公開進行非常精湛而別開生面的對談暨新書發表會。
所謂新書發表會,是因為我發表了「易經與英雄系列二」的《英雄的十則潛智慧》。當天主持人是好友蘭萱,她先引言「關於英雄」觀點:「英雄是所有人可能一輩子所崇拜或是夢寐以求的對象。我們總是希望知道英雄故事背後有哪些可以成為英雄的潛在特質,他可能是命運、時勢所然。有些時候,我們回過頭來,卻發現英雄其實跟人格特質有關。所以,英雄到底為什麼能成為英雄?為什麼有英雄最後變成狗熊?其實,都跟一些心理狀況有些關係的……。」
我的開場白說道:「……我對歷史人物,最近有更深入涉獵,也多了一些心理學的念頭,加上我從事的是職場管理、商業行銷的工作,在職場時心裡總有一些人性透視,在腦袋裡多了一些心理解析。所以,當我透過書寫那些古人時,總覺得古今,或是我的成長過程之間,想找到有一些吻合『心理學』的東西……在擔任管理人的時候,想要知道個性與心理相關連的東西……。」
精神科醫師兼心理師王浩威,除了診斷成人的心理問題,他更專研青少年的心理,因為它可能會成為某個程度的家庭問題、社會問題。除此之外,浩威也試圖診斷公眾人物,談信任與背叛。浩威從很純粹的心理學,跨足到青少年,之後再跨足到試圖診斷政治人的心理成分。
浩威接著說:「大概可以說,沒有人是百分之百完美,如果有百分之百完美的人,他大概很無趣了。所以可以說每個人多少都有點『病』,而那個病從另一個角度看,可能變成一種才華、一種能力。回應蘭萱所提,這幾年看了很多青少年……應該說,我看青少年很多,談青少年也很多。但是沒有談的部分就是我大部分的個案都是男性,其中也有高收入、高成就的男性……。
「心理治療領域,中外都一樣,女性求助者比較多。至於在台灣的專業人員,傑出的女性專業人員相當的多,男女比例失衡,造成男性求助得少……其實男性問題更多,所以怎麼讓他們願意求助,這個過程比較複雜。
「我接觸了很多企業家,這些企業家之所以成功是有道理的,但是相對來說,他們可能犧牲了很多,包括他的家庭、他的婚姻等等。有很多企業家,適合做朋友,不適合做家人。或者說適合做他的仰慕者,不適合做他的下屬等等……這種狀況下,如果他的家庭、婚姻有問題求助於我們的時候,總會感慨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個代價太大了……所以,英雄的確需要心理學家的。
「另一個角度,這十幾年來,世界經濟尚未泡沫化之前,所有的CEO變成最金光閃亮的那個階段,當時所有股東、董事會們都知道,眼前的這位CEO薪水實在是太高了,可是又找不到『完美的』CEO取代。其實,每個CEO都有毛病,都有他的缺點,這個點子快可是脾氣衝,那個想法好、執行力佳,可是不聽別人勸……所以,在此情形下,西方企業早在十多年前,發展出一套Executive Coaching,也就是高階主管的教練。這些教練會坐在這位CEO旁邊看著他怎麼開會,怎麼管理員工,然後再給他feedback。在此之際,董事會則命令這位CEO『你要聽這個心理學家的話』……。」
四
這本《無照心理師的沙發》,是我繼《孤獨管理》、《向夕陽敬酒》之後的著作,想談談中年後,大家必須開始「認真思考」退休生活的藍圖。時間沙漏已經所剩有限,「夕陽無限好」是人生圓潤豐美的年紀,但是「近黃昏」究竟是充滿危機感的「衰老的逼近」。
我曾經寫下〈立冬〉節氣小詩,背後的心思是才過了五十歲,日子怎麼變快了?蘇東坡說「最是橙黃橘綠時」,說這是「一年好景」,然而初冬怎麼就來了?中年後,未來的終老真讓人忐忑啊。
秋天臨去的時候,我貪看了晚雲
在朗晴的谿石上烹茗、聽泉、聽松籟
怎麼才雲淡了、風輕了,沒幾天
那個新寡的冬夜就來了
這本書我「邀請」了幾位精采、有意思、活到高齡的詩人、政治家,透過「我與他們輕鬆對談的方式」,企圖建構他們的終老生活態度。我在對談中,先聊聊他們年輕時的趣味生活,也提到他們不凡的成就,再慢慢引導他們談談生命深處的創傷。我不是諮商心理師,但是我知道「要怎麼安慰受傷的朋友」。
諮商心理師陳彥琪在她的臉書上談到「那些創傷跟痛苦,一定要說出來才會好嗎?」她寫著:「許多人帶著惶恐不安的心走進諮商室,他/她知道自己哪裡不對勁,但不知道從何開口,擔心潘朵拉的盒子一打開,裡頭滿溢而出的脆弱與不堪,是會被踐踏與忽略,還是能夠被穩穩地承接?」「諮商室」一詞,聽起來讓人卻步,所以我與古人對談時,悉心準備了茶飲或是輕食,以微妙的味覺設計,卸下心防:
蘇轍—龍井茶、東方美人茶。
薛濤—洛神花茶。
左宗棠—君山銀針茶。
王維—徽州貢菊茶。
李清照—茉莉花茶。
馮道—唐代庵茶。
陸游—杉林溪烏龍茶。
我是「無照」的心理師,無法諮商任何現代人,但是那些老靈魂的精采一生,我企圖用「逆向工程」梳理他們的「創傷跟痛苦」,將他們面對「餘命管理」之際的哲學與作為推出結論。我知道,所謂哲學,就是「使你在思想的迷宮裡認識星座」,重新對焦那個終極合適又正確的方向。人生在不同成長階段,有摸索、有突破、有迷失、有奮起……《無照心理師的沙發》想多談一些初老族的困惑,多談一些餘命管理的學習與自覺,也關注現代人面對超高齡社會的問題。我無法提出答案,但是我知道在網路時代,即將或是已經是的橘世代們,那些戰後嬰兒潮的人們所身處的「現代」,是漸漸「不友善的」終老環境。
五
歷史散文集《在故宮尋找蘇東坡》是北京故宮博物院影視研究所所長祝勇繼《故宮的風花雪月》、《故宮的隱秘角落》後的最新歷史散文作品。他凝視蘇東坡《寒食帖》之後,從作品得到的啟發是「貶謫在黃州的中年蘇東坡『有尖銳的痛感,卻沒有怨氣。』」透過蘇東坡的性情與作品,細細品味之後,他更進一步道出他的社會觀點:「我不喜歡怨氣重的人,具體地說,我不喜歡憤青,尤其是老憤青。年輕的時候,我們對很多事物心懷激憤,還可以理解。但人到中年以後,仍對命運忿忿不平,就顯得無聊、無趣甚至無理了。怨氣重,不是在表明一個人的強大,而是在表明一個人的猥瑣與虛弱。」
祝勇罵得淋漓!真的,我看過年長者向老天咆哮: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嫉世憤俗、沒有伯樂等……心裡充滿怨天尤人的憤恨。甚至,他們對新世代諸多不滿、嘲諷、刻薄……。另一方面,日本導演北野武也說:「當個體貼的大人,不要老愛提『當年勇』啦。好好聆聽別人說話吧。」
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台灣在二○二五年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依國際定義,六十五 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七%稱為「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達十四%稱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達二十%稱為「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換句話說,屆時台灣每五人,就有一人超過六十五歲。這些長者搭公車免費、高鐵半價、領敬老津貼、老花眼鏡補助、假牙補助、健保補助……可以想像,未來生活困厄的年輕人會殘酷地做結論:「太多長者在透支社會資源。」甚至說出「照顧不事生產的老人,浪費國家資源」這類偏激的語言。社會學家警告,台灣的老年歧視會愈來愈嚴重。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超高齡社會」提出警訊,他們認為年齡歧視(Ageism,又稱老年歧視、年齡主義)會快速加劇。所以我說:「各位長者們,請倍萬自愛,依老賣老的年代已經消逝了。」長者心態不能任性、偏狹了,養壽、養心之外也必須學著「養德」,更多體貼未來年輕人的付出。
有無建立「消除世代衝突」的良方?這是迫不容緩的社會議題。我以為除了老年相關教育不可少、推廣世代交流活動之外,每個人的「餘命管理」必須從自己與內心對話開始,勇敢面對,然後學習孤獨,透過主動學習,掌握退休主導權。
不要活成過去我們自己不喜歡的老人家。
六
「一個人的高貴,不是體現為驚世駭俗,而是體現為寵辱不驚、安然自立。」這句話真是爽朗,展現出清雅的晨蓮姿態。我喜歡站在歷史長河岸邊,深情瞭望,自覺在古人的終老故事裡,如果是經歷過風捲殘雪的人生,又從苦痛之中超越出來者,相信他的靈魂一定仍保有著「足以沁潤我們的餘溫」,足以讓我們仰望。這也是我希望透過「在舒適沙發上,一杯熱茶之後,侃侃抒發與緩緩梳理人生的過往」的書寫方式,凝鍊出他們「永恆的溫度與亮度」,最終能懂得陶淵明〈歸園田居〉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給自己多一點餘閒。
筆下的他們,創傷後的漫漫人生,有動人的人生最後姿態,有經過事件後的反思,或是徹底沉澱後的靈光乍現,或是得自一個生命信號,皈依田園……今天的我們要如何透過學習、思考,才可以握拳說:「今天,是我的餘生管理第一天!」
我永遠相信,「世界是用我們的思想創造的」,不是抱怨控訴,不是委曲求全。這本書寫了七位「倍萬自愛」的古人,透過他們的終年生活與餘命管理,我知道,我最終追尋日子是「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
今天,是我的餘生管理第一天
一
孤靜終老:蘇轍—晚年靜居潁川十二年。訣別、學禪、思念兄長、讀書。
相思終老:薛濤—中年後創立紙坊謀生。愛情、失戀、思想自由、種花。
熱血終老:左宗棠—帶著棺材出征的種樹老人。貧窮委屈、氣節、傲氣自負。
隱居終老:王維—一個人的小旅行。長期單身、佛教、繪畫、獨居。
孀居終老:李清照—二十多年的靜寂獨居。喪夫、流離失所、再婚、離婚。
自適終老:馮道—跌宕五十年職場的老宰相。亂世、使命、道德經信仰。
寫詩終老:陸游—愛喝粥與養貓的老先生。養生、情傷、喝茶、寫詩。
我喜歡...
目錄
【自序】 今天,是我的餘生管理第一天
【第一篇】生死,怎麼說再見?
蘇轍vs王浩一,談「孤靜終老」
【第二篇】愛情,就是自我價值在戀人身上的反映
薛濤vs王浩一,談「相思終老」
【第三篇】如何定錨人生的最後姿態
左宗棠vs王浩一,談「熱血終老」
【第四篇】看靜水流深,聽清風徐來,可好?
王維vs王浩一,談「隱居終老」
【第五篇】愛不是縮小自己,而是打開世界
李清照vs王浩一,談「孀居終老」
【第六篇】有時書一卷,酒一杯
馮道vs王浩一,談「自適終老」
【第七篇】守住最後一盞燈
陸游vs王浩一,談「寫詩終老」
【自序】 今天,是我的餘生管理第一天
【第一篇】生死,怎麼說再見?
蘇轍vs王浩一,談「孤靜終老」
【第二篇】愛情,就是自我價值在戀人身上的反映
薛濤vs王浩一,談「相思終老」
【第三篇】如何定錨人生的最後姿態
左宗棠vs王浩一,談「熱血終老」
【第四篇】看靜水流深,聽清風徐來,可好?
王維vs王浩一,談「隱居終老」
【第五篇】愛不是縮小自己,而是打開世界
李清照vs王浩一,談「孀居終老」
【第六篇】有時書一卷,酒一杯
馮道vs王浩一,談「自適終老」
【第七篇】守住最後一盞燈
陸游vs王浩一,談「...
商品資料
出版社:有鹿文化出版日期:2022-05-13ISBN/ISSN:978626957268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9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