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黃帝學養生,順著五行養五臟!
面、手、足三診,望、聞、問三方,教你簡單測試五臟健康!輕鬆透過食療、食補、運動、按摩、以及情志療法來攝生與養生。
大自然五方、五季、五氣、五化、五色、五味、五音,及人體五臟、五腑、五體、五官、五液、五志、五聲,無論大宇宙還是小宇宙,皆對應天地間陰陽五行而運作,所以「五」在中醫裡正是一個充滿奧妙的重要關鍵數!
我們的身體是一個王國,五臟代表中央,心是君主,腎是國母,肺為宰相,肝是將軍,脾是大內總管,而六腑則是地方,想要保持健康,就要依據五行相生相剋之道,讓臟與臟、臟與腑之間相互協調運作,才能讓這個王國達到國泰民安與風調雨順。
作者簡介:
石晶明 醫師
中醫名家施維智先生之真傳弟子,行醫30餘年,對中醫養生保健、針灸、按摩、美容理論皆有所研究,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曾先後在上海濟南街道醫院、淮海街道醫院擔任院長,上海市盧灣區衛生工作者協會副主任。2000年5月在上海創辦了中醫診療中心,為各界患者提供專業的私人健康診療服務。業餘時間筆耕不輟,曾多次在《解徊報》、《生活週刊》、《上海大眾衛生報》、《家庭醫生》、《健康嚮導》、《上海中醫藥報》、《康復》、《搜狐網》等多家期刊及媒體發表論文200餘篇。經常受邀去各地講學,向海內外人士傳授中國傳統文化。
章節試閱
壹 養五臟才是養生的重點
我們的身體是一個王國,心是君主,腎是國母,肺為宰相,肝是將軍,脾是大內總管;六腑是地方,配合著五臟的工作。只有臟與臟、臟與腑之間互相協調配合,我們人體才能健康。如同治理國家一樣,若想健康長壽,養好五臟是一條相當重要的養生法則。
保養五臟是守護健康的關鍵
許多患者在看中醫時,經常會聽到醫生說「腎虛」、「肝旺」等這些詞語,就此常擔心這些是不是自己的腎或肝出了什麼毛病?
其實,中醫所說的腎和肝,並不完全等同於現代解剖學上的臟器概念。中醫所說的心、肝、脾、肺、腎,是一個濃縮的抽象概念,或者說是符號,中醫學稱之為「象」,不是一個實實在在具體的器官。
比如說,中醫學認為腎藏精,主生長、主生殖、主水、主骨,如果仔細分析這些功能,它涉及到現代醫學中內分泌、生殖、運動、泌尿等多個系統,這顯然不是一個腎臟器官所能涵蓋。所以,中醫說的「腎虛」,實際上是指這些諸多被冠以「腎」的功能,出現了一種虛弱或不足的病理狀態,而不一定是腎本身的病變。
五臟是人體的調遣指揮
按照《黃帝內經》的論述: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至於其他器官,四肢百骸位於人體的外圍,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官竅為內臟與外界溝通的視窗。雖然它們都有各自獨特、不可替代的功能與作用,但在人體中都得接受五臟的指揮和調遣。比如說,血受心控、氣為肺管、主水在腎、脾主四肢等,五官更是為五臟之屬下。
如果五臟正常的生理功能出現紊亂或異常時,就會引發各種疾病,甚至危及生命。養生保健同樣也是如此,要充養氣血就得補肺養心,要暢通氣機就要疏肝調肝,想耳聰目明就要益肝強腎。只有瞭解五臟的特性,以及它們與形體諸竅的各種聯繫,才能臟有所養,病有所醫,達到事半功倍,取得最好的效果。
五臟養生要「天人合一」
我們的祖先認為,世上萬物,包括人與自然,都是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元素組成,並由此「相雜」、「相和」化生而來;並循環往復、生生不息。因此由中國傳統文化延續而來的中醫學,其核心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即天地和人體所遵循的是同一個規律,只不過天地是一個大宇宙,而人體則是一個小宇宙。
既然自然界是由木、火、土、金、水這五大元素所構成的,那麼在與其相匹配的人體中,也就有肝、心、脾、肺、腎五大臟器,它們互動互應,相生相剋,是不可分離的整體。所以中醫學與其他醫學體系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它更注重自然環境、地理方位、氣候季節的變化和影響,同樣的疾病,同樣的一個人,可以因它(他)所處之四時、五行、六氣、八卦的不同,而在治療或養生方法上出現非常明顯的變化。
人與自然五行歸類表
自然界 五行 人體
五方 五時 五氣 五化 五色 五味 五音 五臟 五腑 五體 五官 五液 五志 五聲
東 春 風 生 蒼 酸 角 木 肝 膽 筋 目 淚 怒 呼
南 夏 熱 長 赤 苦 徵 火 心 小腸 脈 舌 汗 喜 笑
中 長夏 溼 化 黃 甘 宮 土 脾 胃 肌肉 口 涎 思 歌
西 秋 燥 收 白 辛 商 金 肺 大腸 皮毛 鼻 涕 憂 哭
北 冬 寒 藏 黑 鹹 羽 水 腎 膀胱 骨 耳 唾 恐 呻
五臟只能補不能瀉
《黃帝內經》記載:「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寫」。臟,在古時又稱「藏」。因為人體中五臟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生化和儲藏精氣,其特點就是「藏而不瀉」。
我們人之所以能靈動、鮮活地存於世上,所依賴的就是氣血津液①的充養和滋潤,所有這些精華物質都儲存在五臟之中,當它們離開、耗盡之時,也就意味著生命的消亡。因此,中醫認為養生就是養五臟、存精氣,只有儲存和保留好人的精、氣、神,才能避免正氣外洩,病邪乘虛而入。所以,保養五臟時只能補不能瀉。
由於人體中五臟的功能各有側重,各臟所存儲的精氣也各不相同,如「心藏脈、肺藏氣、脾藏營、肝藏血、腎藏精」。所以保養五臟時,絕不可一概而論,應當辨臟施養。
注①:津液是體內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組織器官的內在體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涕、淚、唾液等。但津和液之間又略有不同,較清稀的水液稱為「津」,較濃稠的稱「液」,津液本同一體,且相互之間可以轉化,所以通常以津液並稱。
按照五行養五臟
掌握五臟生剋規律
據傳,乾隆皇帝有一次問《四庫全書》主編,即大學士紀曉嵐,為什麼人們總說買(賣)東西,卻不說買(賣)南北?紀曉嵐答道:因為東方屬木、西方屬金,金木可買可賣,南方屬火、北方屬水,水火無需買賣。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在中國人的骨子裡、語言中,這種東西南北中,木火土金水的概念比比皆是。這便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為重要的理論基礎——「五行」學說。
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間具有相生相剋的關係,於是,與其相匹配的人體五大臟器肝、心、脾、肺、腎,同樣也互動互應,相生相剋。
瞭解了這些規律,就不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了。知道疾病在臟腑之間的相互影響,及傳變規律,就可以提前介入,防患於未然。中醫常說的「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這裡所說的母和子就是五行相生中的母子關係。因此,清代名醫王清任說得好:「著書不明臟腑生剋,豈不是癡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五行,何異於盲子夜行。」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循環往復不已。
五行相剋: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五行相剋循環無盡。
五行、五臟的相生相剋關係
五臟之間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約,並以此來維持身體的穩定和平衡,在五行中它們常被稱為「相生」或「相剋」。這種五行(五臟)之間的相生和相剋關係,是密切關聯又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而掌握五臟的生剋規律,將會為你打開健康的大門。
五行與五臟相生關係
五行 五臟
木生火 肝藏血,心主血脈,因肝藏血,能疏泄氣機,調節血量,故它可有助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發揮,中醫將這稱為肝藏血以濟心。
火生土 心為火,脾主運化,因心屬火,主血脈,故心陽能溫煦脾胃、心血可滋潤中土,從而促進脾胃內氣血的生化,中醫稱其為心助脾運。
土生金 中醫稱「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因此氣血雖為脾所生,但它在體內先要傳輸於肺,才能敷布全身,故中醫認為肺氣乃脾氣所養。
金生水 肺主氣、司清肅,腎藏精、主納氣,因此只有肺氣清肅下行,通調水道,腎精才能收斂閉藏,腎氣方可攝納歸元,故中醫認為腎水為肺金所生。
水生木 腎藏精屬水,肝藏血為木,因血乃精化,故中醫常說:補其腎精,就可化其肝血,滋腎水而能潤肝木。
五行與五臟相剋關係
五行 五臟
木剋土 以肝木的條達,來疏泄脾土的壅滯,即五行中的「木剋土」。
土剋水 以脾土的運化水濕,來防止腎水的過度氾濫,即五行中的「土剋水」。
水剋火 以腎水的滋潤上行,來平和制約心火的狂躁,即五行中的「水剋火」。
火剋金 以心火的溫煦促進肺氣的宣發,來制約肺氣的過於肅降,即五行中的「火剋金」。
金剋木 以肺氣的清肅下降,氣機調暢,來抑制肝氣的過分升發,即五行中的「金剋木」。
辨食物顏色補五臟
《黃帝內經》中提到,青色養肝、紅色補心、黃色益脾、白色潤肺、黑色補腎。
中醫認為,自然界中的五色,也與人體中的五臟相匹配。大自然中的赤、橙、黃、綠、青、藍、紫,絢麗斑斕,在為我們帶來美好視覺感受的同時,還隱含著一定的健康意義。根據中國傳統醫學中「五色配五臟」的理論,在每一種顏色的背後,都有其特定的保健功效。
白色食物不僅蛋白質非常豐富,而且脂肪含量也較紅色食品低很多,它入肺經,具有益氣行氣的作用;黑色食品則入腎經,滋陰補腎、健腦益智、抗衰老的功效較為明顯;青(綠)色食品以入肝經為主,在體內常扮演著「清道夫」、「守護神」的角色,發揮清熱解毒、疏肝強肝的作用;紅色食品入心經,可益氣補血,促進血液、淋巴液生成與循環;黃色食品入脾經,健脾和胃,助消化、促代謝,降糖、降脂、利尿。
五色常見食物
五色 常見食物
青色養肝 綠豆、菠菜、綠花椰菜、黃瓜、絲瓜、芹菜、韭菜、青辣椒、茼蒿、萵筍、白菜、薺菜、油菜、四季豆、空心菜、苦瓜等。
紅色補心 紅豆、紅薯、紅蘿蔔、紅辣椒、紅棗、番茄、山楂、草莓等。
黃色益脾 黃豆、牛蒡、薏仁、韭黃、南瓜、蘋果、蛋黃、粟米、玉米等。
白色潤肺 白豆、冬瓜、梨、白蘿蔔、銀耳、百合、茭白、蓮藕、米、麵、豆腐、花菜、竹筍、山藥等。
黑色補腎 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紫菜、烏骨雞等。
品食物味道調五臟
《素問.宣明五氣》認為「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
五味在中醫藥學中是指酸、苦、甘、辛、鹹這五種味道。總體而言,雖然它們都有增強體質、治療疾病的作用。但不同味道的食品或藥物,還是有著各自的側重點。因此,中醫在選擇食物或藥品時,既強調整個食療結構與藥物處方中五味的平衡與協調,也時常會根據治療和調理的需要,對某種食品或藥物有所強調,這樣就能更好地發揮其治療和養生功效。
酸入肝 中醫認為酸味入肝,具有收斂、固澀、止汗、止瀉等作用;現代臨床研究發現,酸味有增強人的消化功能和保護肝臟、降血壓、軟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為主的烏梅、石榴、番茄、山楂、柳丁等均富含維他命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動脈硬化。
苦入心 中醫認為苦味入心,具有清熱瀉火、燥濕通洩等作用。因此自古就有「良藥苦口利於心」的說法。如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積累,預防各種瘡症。
甘入脾 中醫認為甘味入脾,具有補養氣血、補充熱量、解除疲勞、調和藥性等作用,並可解急痙攣、止痛,如紅糖、桂圓肉、蜂蜜等都是補脾食物的不錯選擇。
辛入肺 中醫認為辛味入肺,有發汗解表、理氣行氣的功效。人們常吃的蔥、蒜、薑、辣椒、胡椒、桑葉、菊花、薄荷,均以辛味為主,它們大多能發散行氣、疏通經絡,經常食用,可預防感冒。
鹹入腎 中醫認為鹹味入腎,具有瀉下、軟堅、散結、滋養腎陰等作用。
飲食中五味若是過偏過重,也會引發疾病,如酸味太過容易造成肝氣太旺,而克制脾胃功能(木剋土);苦味太過又很容易造成心火太旺,而克制肺氣(火剋金);甘味太過很容易造成脾胃過旺,而克制腎氣(土剋水);辛味太過容易造成肺氣過盛,而克制肝氣(金剋木);鹹味過多很容易造成腎氣過盛,而克制心氣(水剋火)。
望五官知五臟
《黃帝內經》中稱,肝開竅於目,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腎開竅於耳。
中醫認為,人的五官是五臟的窗口和門戶。因此,當五臟出現異常或不適時,第一時間會在五官上反映出來。
肝臟異常時,人的眼睛就容易出現乾澀、黃疸、畏光、流淚、視力模糊等;脾生疾病時,就可能會出現口淡無味、口腔潰瘍等;肺功能不好時,則可出現鼻塞、流涕、打噴嚏、嗅覺減退等;心髒不好時,時常可見到口乾舌紅、舌頭轉動不靈、吐字不清等;腎功能不好時,就會引發耳鳴、耳癢、耳背、耳聾等。
根據五臟與五官的對應關係,在治療五官疾病時,不僅要治五官之,更要找到其根源一它所對應的五臟。反過來,我們通過觀察五官的狀態,也能判斷五臟的健康狀況。
五官與五臟 健康狀態
肝開竅於目 雙眼發黃、眼角發青,可能是得了肝病;看不清東西,可能與肝血不足有關;眼睛發紅、發脹,可能與體內肝火旺盛有關;眼睛發乾,可能是陰血不足所致。
心開竅於舌 舌尖顏色很深,可能是心臟有火;舌頭出現瘀血、瘀斑,可能是血循環不好;舌頭長瘡,可能是心火過旺,與飲食和心情都有關;有些心臟疾病會導致舌頭不靈活、舌蜷縮等問題。
脾開竅於口 嘴唇發暗,可能是脾胃虛寒所致;嘴唇顏色過紅,可能是脾胃有火;嘴唇蒼白,說明體內有氣血不足、營養不良、貧血、脾胃功能低下等問題;口角潰爛,可能是脾胃過熱所致。
肺開竅於鼻 鼻子很紅,可能是肺熱所致,也可能是內火旺盛所致;鼻子出血或異常乾燥,則可能是體內陰氣不足或陽氣過盛所致。
腎開竅於耳 腎病患者往往會出現耳聾、耳鳴等症狀;反之,如果聽力敏銳,則說明腎器官較好。
臟與腑似夫妻,髒主內腑主外
我們都知道,人有五臟六腑,五臟就是心、肝、脾、肺、腎,六腑為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從功能上來看,五臟主要負責化生和貯藏精氣,而六腑主要是接受、盛放、傳化食物中的水穀精微及糟粕。就這一點來看,臟腑就像一對夫妻,一個主內,一個主外。
臟腑是一一對應、互為表裡的。心和小腸是一對,肝膽是一對,脾胃是一對,肺和大腸是一對,腎和膀胱是一對。所以,一個咳嗽、有肺病的人假如大便乾燥,就一定要通便,兩邊一起治。反過來也一樣,便秘的人也要從肺來調。
中醫認為,人的生命活動和新陳代謝,主要就是通過臟與臟、臟與腑之間的相互幫助、相互協調、相互平衡來進行的。我們如果能全面且準確地瞭解五臟六腑各自主要的生理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有重點、針對性地進行身體的調理和保健,就能讓治療更有效、身體更健康。
壹 養五臟才是養生的重點
我們的身體是一個王國,心是君主,腎是國母,肺為宰相,肝是將軍,脾是大內總管;六腑是地方,配合著五臟的工作。只有臟與臟、臟與腑之間互相協調配合,我們人體才能健康。如同治理國家一樣,若想健康長壽,養好五臟是一條相當重要的養生法則。
保養五臟是守護健康的關鍵
許多患者在看中醫時,經常會聽到醫生說「腎虛」、「肝旺」等這些詞語,就此常擔心這些是不是自己的腎或肝出了什麼毛病?
其實,中醫所說的腎和肝,並不完全等同於現代解剖學上的臟器概念。中醫所說的心、肝、脾、肺、腎,是一個濃縮的抽...
作者序
中華民族可謂世界上最注重也最懂得養生之道的民族。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我們先人就編寫出了《黃帝內經》,成為中國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該書將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論運用到對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確立了中醫學的獨特理論體系,成為中醫藥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養生,「養」就是順應自然,順應天時,給予身體充足的營養和良好的保養;「生」是指健康有活力的生命,以及幸福快樂的生活。只有把身體養好,才能有健康快樂的人生。不論是飲食養生、四季養生還是體質養生,最終都要落實到五臟的養護上。養五臟不單單是吃好、喝好,還要應和自然、應和天時,在不同季節,不同時間,根據五臟的功能,進行保養。而五行、五色、五味……也都與五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這彰顯了中國傳統哲學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人與自然、生命、環境、安全、健康等詞彙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焦點的現在,再現經典、解讀經典,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五臟各司其職,讓身體健康長壽,就顯得尤為必要。
中華民族可謂世界上最注重也最懂得養生之道的民族。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我們先人就編寫出了《黃帝內經》,成為中國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該書將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論運用到對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確立了中醫學的獨特理論體系,成為中醫藥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養生,「養」就是順應自然,順應天時,給予身體充足的營養和良好的保養;「生」是指健康有活力的生命,以及幸福快樂的生活。只有把身體養好,才能有健康快樂的人生。不論是飲食養生、四季養生還是體質養生,最終都要落實到五臟的養護上。...
目錄
前言
壹 養五臟才是養生的重點
保養五臟是守護健康的關鍵
按照五行養五臟
臟與腑似夫妻,臟主內腑主外
年齡不同,五臟功能大不同
別讓「喜怒哀樂」傷了五臟
這些生活小細節連累著五臟
五禽戲養生圖——虎舉
貳 養肝——如同養樹木
肝,將軍之官
想快樂,先讓「將軍」健康
居家診測肝狀況
最傷肝的生活方式
一日中養肝最好的時間——凌晨1點到3點
綠色食物最養肝
春季以養肝為先
肝保健,穴位按摩功效大
這樣做,可瀉肝火
控制好情緒,肝才能更健康
五禽戲養生圖——鹿抵
參 養心——心為氣血所養
心,君主之官
想健康,就要讓「君王」平安
居家診測心狀況
最容易傷心的幾種生活習慣
一日中養心最好的時間——中午11點到13點
紅色食物養心氣
夏季重養心
心保健,穴位按摩功效大
教你如何清心火
暴喜傷心,恐嚇來救
五禽戲養生圖——猿提
肆 養脾——脾為後天之本
脾,倉廩之官
「倉廩」牢固,身體才健康
居家診測脾狀況
最傷脾的生活習慣
一日中養脾最好的時間——上午9點到11點
黃色食物最益脾胃
脾氣旺於長夏,長夏需注意防濕補脾
脾保健,穴位按摩功效大
這麼做,補脾養胃
久思傷脾,生氣讓脾臟更輕鬆
五禽戲養生圖——熊運
伍 養肺——嬌臟挑大樑
肺,相傅之官
想讓身體調和,必先令「相傅」順暢
居家診測肺狀況
最傷肺的生活習慣
一日中養肺最好的時間——凌晨3點到5點
白色食物最潤肺
秋季潤燥重養肺
肺保健,穴位按摩功效大
中醫秘方教你去肺熱
愉快、樂觀最養肺
五禽戲養生圖——鳥伸
陸 養腎——腎為先天之本
腎,作強之官
想長壽,就要讓「生命之根」強壯有力
居家診測腎狀況
最傷腎的生活習慣
一日中養腎最好的時間——下午5點到7點
黑色食物最養腎
冬季是養腎好時機
腎臟保健,穴位按摩功效大
腎氣足百病消,家中常備保健藥
腎養生防驚恐
附錄
《黃帝內經》養生名言
前言
壹 養五臟才是養生的重點
保養五臟是守護健康的關鍵
按照五行養五臟
臟與腑似夫妻,臟主內腑主外
年齡不同,五臟功能大不同
別讓「喜怒哀樂」傷了五臟
這些生活小細節連累著五臟
五禽戲養生圖——虎舉
貳 養肝——如同養樹木
肝,將軍之官
想快樂,先讓「將軍」健康
居家診測肝狀況
最傷肝的生活方式
一日中養肝最好的時間——凌晨1點到3點
綠色食物最養肝
春季以養肝為先
肝保健,穴位按摩功效大
這樣做,可瀉肝火
控制好情緒,肝才能更健康
五禽戲養生圖——鹿抵
參 養心——心為氣血所養
心,君主之官
想健...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0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