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被迫跨界,原來是信仰的移地訓練!為了陪伴妻子孩子在異域工作與生活,
小老百姓神學家勇敢放棄生活舒適圈,展開北美新生活探險!
但是,當固定薪水不再、過往種種肯定逐一淡去,
明星高中籃球健將、頂大畢業新銳海歸、神學思考秀異作家
的光環時明時滅,還得在不熟悉的工地掙扎求生時,
如何不看自己是失意的魯蛇,而是神手中正在創造的傑作,
就成了最真實的挑戰──
原以為步入鋸刀、塗料、建築垃圾的工地現場後,
人生就此下放到職涯發展邊陲地帶,
作者卻意外發現不管是縱橫商場、教授提琴、寫書講道
或是離鄉背井的建築工作,都只是斜槓過程中的暫時風景;
而在職涯轉換,重作學徒的過程中,
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開始透露出真實的存在感 ,
自己未被肯定的潛力與特質,以及忽略的生命課題,
也一一浮現,這才發現離開舒適圈,放膽冒險的移地訓練,
是培養基督徒道成肉身DNA的寶貴動力,
且肯定我們的生命,是上帝不間斷施工的美好禮物!
作者簡介:
毛樂祈
目前任職《海外校園》雜誌主編。
十有五瘋籃球,大學有志於工程,出了社會竟然遠走上海當業務;三十歲成家,去加拿大維真神學院探索走一回,從事文字工作從菜鳥變成老鳥,寫了幾本書,眼看就已經立業,知天命不遠矣;四十幾卻又經歷另一場人生危機:遠走他鄉,在教會求職不順,去工地打雜,和人稱兄道弟;人生下一步到底該怎麼走,疑惑不減反增。看看這些不同的際遇,如何成為他的人生的養分,繼續朝向尋道之路邁進?
著有《小老百姓神學──在 21世紀真實世界跟隨耶穌》、《在巴比倫上大學──但以理書教我的人生通識課》、《厭世代的工作成長學──以弗所書教我的職場求生術》、《讓耶穌幫你帶小孩-──後現代的有基教養》等書。
章節試閱
第1章 應許之地,還是漂泊的異鄉?
很多人是懷著期待去美國,對美國充滿憧憬。但我不是。當太太接受了這個西雅圖的全球知名軟體公司的工作,知道美國將會是全家的下一步時,兒子是強烈反對的。因為他捨不得他的一票好同學、好鄰居、好球友。我心裡也百般不願意,不只許多東西都要打掉重練,主要是太多的未知,不知該如何想像我的未來。
我當時在一個出版機構待了八九年,算是成為了老鳥,策畫兩個月一次的雜誌出刊,試圖將神學普及化,做得小有成就;另外經過幾年的熬鍊,半推半就地成了出了幾本書的作家,有機會去不同的教會和團契分享、演講,感覺被認識也被看重;忙裡偷閒時還可以學學木工,做點小手工;同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工作夥伴,就著不多的薪水但更多的使命感而奮鬥著;此外也有我的運動咖和讀書群體,家人也就近彼此照顧。生活算是非常充實而美滿。
我的美國夢早就清醒了。十多年前,我三十歲那年,帶著懷孕的妻子,離開繁忙的上海,遠赴北美溫哥華讀書探險。四年後,帶著一個碩士學位、兩個孩子和更多的箱子,回到了台灣。我和妻子覺得台灣就是我們的家,生命的根,是我們要貢獻所長之處—雖然畢業後,回到台灣也是前途茫茫。但幾年北美的經驗,讓我們覺得那個地方(特別是溫哥華),一言以蔽之,就是好山好水好無聊。(當然後來也說服了我自己,西雅圖和溫哥華是截然不同的地方,雖然兩地距離不遠。)
那是退休去的地方,像我這樣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還是要回到故鄉,奮鬥一番,奉獻所學,這才是真正「愛台灣」。
回到台灣將近十年,從當初從零開始,憑信心跳躍至文字領域中,蒙上帝眷顧,慢慢耕耘了自己的一小片天地,雖也有不少挫折,但大多數時候,樂在其中,算是找到自己的舒適圈。去到美國,要離開「本族本家」,等於是連根拔起;要再一次從零開始?
而且,這次不像十年前回台灣,儘管是從零開始,但畢竟是自己的家,有熟悉的語言、熟悉的面孔、熟悉的土地。去美國,這些熟悉都沒有了。而且,我沒有開始的立基點(比如有申請到的學校或工作)。
用植物來比喻:小盆栽要移植換環境,問題不大,如果已經長成小樹了,枝繁葉茂,也開花結果了幾年,這時突然說要移植,不只麻煩得多,水土不服造成的死亡率應該也會大很多。
我的好朋友對我說,「若是我,我是死也不會去的!」我壓抑著心裡的不安,笑笑無奈地回:「我也沒辦法啊!」
太太剛接受這份工作時是二○一八年的暑假,我們趁她出差,決定隨她飛一趟西雅圖,讓孩子惡補一下英文,也順便感受一下,到底這裡是不是真的「應許之地」,還是會讓我這個熟齡男子提早凋零的異鄉。
我也不是沒有歸零、轉業過。我常跟年輕人自豪分享的,就是我多次跨界、跨領域的經驗。
從大學讀水利工程,畢業後轉行當業務到上海賣系統軟體,後來跑到溫哥華讀神學,後來成為文字工作者,每一次的轉折都頗大,雖有不少辛酸和眼淚,但也有一些可以吹噓、可歌可泣的故事。
我才想起,原來我在維真讀神學時的主修,竟然也是一個最不受限/焦點最不集中的「跨領域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其實就是有自由度多修一些看起來並不相關的課程。莫非冥冥之中,早就注定,我要繼續跨界?
二○一八那趟探路之行結束於一個可能的工作機會,因緣際會和西雅圖一個華人教會中的牧師和長老碰了面,他們正在找一位負責牧養年輕人的傳道,問我有沒有興趣。他們知道我寫了幾本書,是以大學生和社會青年(當時正在進行)為設定的讀者群,而且年輕人正是我過去頗為關懷的對象,就邀我參與他們傳道人的甄選。
雖然我知道自己並不是最想要在教會工作,但一方面太太覺得這個帶領很奇妙,是上帝在開路。一方面,的確有一扇門打開了,至於裡面是如何,也得走進門檻內去瞧瞧看,才會知道。所以我回到台灣後,就開始準備履歷,參加「選秀」。
二○一八年九月,我就正式提出教會的申請工作。教會甄選傳道人的過程非常謹慎,對我來說卻是相當漫長的等待。九個月後,終於有了回音。二○一九年六月,我特地飛了一趟西雅圖去面試、講道。
我自覺講道和分享的表現不差,跟年輕人也算能夠相處。我也誠實地對他們說:社會青年的確是我的關懷對象,但我比較確定的呼召是在文字工作(至少當時是那樣覺得);而且,孩子剛到美國要適應,太太又忙,我應該沒有心力投入全職,最理想的還是兼職。
幾個月過去了,又沒有回音。我想那教會工作既然沒消沒息,我也可以放棄了。我給自己打氣:人生也不是沒有冒險過,這只是另外一次而已。生命自有其出路。
儘管表面沒有很害怕,但仍記得,當時有幾位長輩為我的美國行禱告,我在當中痛哭流涕,不能平復。對於一個全然未知,可能一去不復返的將來,還是有焦慮和恐懼吧!
隨著赴美的日子逼近,一方面孩子就學的問題,一方面太太體貼我「定下來」的需要,所以我們在簽證正式下來之前,二○一九年十月就「憑信心」就跑去美國看房子,想至少先有一個安定的支點。
獨具「慧眼」的我,相中了這個比較奇特、院子大而荒涼,卻相對便宜的郊區房子。後來才知道太太和小孩都不大喜歡,更有朋友覺得那像是棟鬼屋。既然不去教會工作,這老房子和荒涼的院子,就是我的新天地。
買房子那時候,透過仲介認識了老包(他是接下來故事的要角)。我和太太覺得他人算老實,開價便宜,而且剛好有空(美國整修房子常常要弄個半年一年的),他能夠滿足我們「三個月左右就可以完成大範圍裝修」的期待:除了重新改裝三間浴室,新加一個全新的浴室;設置廚房中島和水槽、檯面;閣樓改建、擴增;還有樓梯新增、客房擴建、整棟房子室內重新油漆⋯⋯!
二○一九年時二月簽證總算正式下來,太太的工作要求,兩週內就要就定位。去美國的可能性,突然確定了。時間太匆忙,來不及讓我與家人朋友好好地道別!
匆匆搬家來美國,更多的混亂迎面而來。孩子進入新學校,學習新語言、認識新同學、新的學習方式(許多要透過電腦來完成)。我除了要照顧孩子的功課,這個「新」的老房子,也有上百處要裝修、打點。
二○二○年三月,正在忙碌當中,教會的負責人打電話給我,問我有沒有興趣去他們教會實習/兼職。我想既然能讓我保持彈性,我也就答應了。
沒想到事情一波又三折,決定要開始這個教會的兼職工作時,COVID-19 在美國疫情大爆發,我也發現,我還需要申請在美國的正式工作簽證。
半年後,也就是二○二○年九月,工作簽證核發下來,終於,提交了履歷表的兩年後,我總算正式要去教會工作了。
但最後要簽合約之前,我才發現這扇門雖然是開了,但要進去的小房間,對於習慣「自由」的我來說,恐怕「新鮮」空氣不足。和老婆、家人商量後,我拒絕了。
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看似是薪資。但與其說是薪資,更根本的問題是對於價值和期待的落差。我本來不考慮錢的,但計算一下才發現,「實習」傳道的薪資比西雅圖當時最低工資還差(當然教會負責人後來有說抱歉,有可能可以調整);但是傳道人週末在教會忙一整天或聚會的時數,竟然也不算在工作時數內。
錢對我來說不是最重要的,我本來也打算就簽下去了!但心底浮現出了不值感,讓我停下來再與家人好好討論了一陣子。說到底,那種當「廉價(傳道)勞工」的心情,我還是吞不下去。我神學院也畢業十年了,四十好幾了,在台灣基督教出版界「混」出了一些小成績,強項沒有被重視,卻要「燃燒自己」當高年級實習生?
第1章 應許之地,還是漂泊的異鄉?
很多人是懷著期待去美國,對美國充滿憧憬。但我不是。當太太接受了這個西雅圖的全球知名軟體公司的工作,知道美國將會是全家的下一步時,兒子是強烈反對的。因為他捨不得他的一票好同學、好鄰居、好球友。我心裡也百般不願意,不只許多東西都要打掉重練,主要是太多的未知,不知該如何想像我的未來。
我當時在一個出版機構待了八九年,算是成為了老鳥,策畫兩個月一次的雜誌出刊,試圖將神學普及化,做得小有成就;另外經過幾年的熬鍊,半推半就地成了出了幾本書的作家,有機會去不同的教會和團契分享...
作者序
沒想到的祝福
從沒想到,當初跟朋友學做了一把小木頭奶油刀,最後竟然去了美國工地蓋房子。
從沒想到,從小不愛作文、演講忘詞呆站在台上的我,會成為文字工作者,用話語「創造」世界。
從沒想到,在網路連載的工人日記,竟然有幸成為一本印刷精美的書。
沒想到會失戀,沒想到會去上海工作,沒想到會去加拿大讀神學。沒想到會跟她結婚,沒想到會有兩個孩子,沒想到孩子會叛逆頂嘴。沒想到我會成為我父母的兒子,哥哥姐姐的弟弟,妹妹的哥哥,孩子的父親。沒想到我會成為他的屬下,她的夥伴,他們的mentor;沒想到幫我裝潢的工人,最後成為我的老闆和朋友……
人生充斥著太多的「沒想到」:沒想到我會認識牠、他、她、祂,然後開展了一段段的故事,友誼與背叛、親密與痛苦,期待與失落……。
人生幾乎無法、也無從規畫,好在有這些「沒想到」,世界才寬闊了起來。畢竟剛從媽媽肚子出來只有想過那個暗暗濕濕擁擠的世界。台灣的珍奶和小吃、米其林的高級餐廳、浩瀚的大海、落磯山脈的雄偉、維基百科上的詞條,我全都沒想到……沒想到,原來「沒想到」也是祝福。
其實,「沒想到」才會有趣,世界上才會有遊戲。如果全都想到了,我們就只是工廠的機器。當我們「沒想到」而願意帶著開放的心去面對時,就是在「跨界」了。我從母親的肚子裡出來,每天跨越未知,終於成為現在的我。某種程度,跨界了多少,決定了我們現在是誰。
但曾幾何時,跌倒了,受傷了,害怕了,我們不再走出去。我們想躲回那個小小的世界,被擁抱、被溫暖。我們希望找回控制與安全感,不想面對失控的世界。我們憤怒、責怪、逃避,甚至用道德和教義,打造出一個讓自己感到安全的世界。
寫這本書,原來只是我記錄下我「沒想到」在美國工地的經歷。因為有祂,或許多了一點安全感和溫暖,能夠多一點的探索世界,認識他她牠和自己。不去跨界的人生,雖然有溫暖也可能安全,卻只剩下母親肚子裡、那鞋盒大小般的空間,潮濕擁擠的黑暗。
願我們都勇敢探索,努力跨越。
沒想到的祝福
從沒想到,當初跟朋友學做了一把小木頭奶油刀,最後竟然去了美國工地蓋房子。
從沒想到,從小不愛作文、演講忘詞呆站在台上的我,會成為文字工作者,用話語「創造」世界。
從沒想到,在網路連載的工人日記,竟然有幸成為一本印刷精美的書。
沒想到會失戀,沒想到會去上海工作,沒想到會去加拿大讀神學。沒想到會跟她結婚,沒想到會有兩個孩子,沒想到孩子會叛逆頂嘴。沒想到我會成為我父母的兒子,哥哥姐姐的弟弟,妹妹的哥哥,孩子的父親。沒想到我會成為他的屬下,她的夥伴,他們的mentor;沒想到幫我裝潢的工人,最後...
目錄
第1章 應許之地,還是漂泊的異鄉?
我常自豪分享自己多次跨界、跨領域的經驗。
但真不知道,這次去美國,西雅圖會是上帝給我的應許之地,
還是會讓我這個熟齡男子提早凋零的異鄉?
第2章 昨我雇工,今我雇主
在這兒,那個幫你開車的人,可能是曾經是大律師、幫你挖土的可能是醫生,掃地的可能是文學碩士。
現在被你雇用的,以後可能是你的雇主呢!
第3章 新手上路,照子放亮
為了日子好過,還是會恭恭敬敬地喊學長好,
就算獻殷勤,也要恰到好處而不讓人覺得是諂媚。
工地人不僅流汗、流血也流淚,而且,也有政治。
第4章 他們笑了
幽默和微笑其實是一種內在生命,意味著你可以承受那個迎面而來的壓力,
甚至是苦難,也就不會隨便發洩壓力或輕易批評,
自然散發出「祥和」之氣,也令人們更喜歡一起工作。
第5章 工地也有整理魔法
整理是一種與心靈密切相關的品格,其實最難整理的,
莫過於人性中的藏汙納垢。有幸整理好的人生,清清爽爽,
自在優遊。沒有被整理過的,則在混亂的生活中便宜行事,汲汲營營。
第6章 去去去,去美國?
經濟起飛時的名言「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
這兩件事,我算是都達成了,
但卻不是其他人以為的那種坦途,而是變了調的那種……
第7章 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我們的角色與真我之間有極大的斷裂,
「角色」崇高不是問題,但「真我」跟不上。
我們無法坦承自己的失調的欲望,
承認自己無比脆弱,需要被拯救……
第8章 人人都在尋找庇護所
在教會重新開放前,
我想先邀他們來家裡吃飯。
我深相信我們寄居的人,
經歷辛苦是為了要學習如何互相款待,
而不是彼此虐待。
第9章 異化與美感
當我們失去了大多數的內在動機,
無法從過程中找到美好與快樂時,
就算能夠得到的大量的外在酬賞時,
我們的人生也是某種程度「異化」了。
第10章 你是學徒嗎?
對於「學徒」這個身分,我有滿複雜的心情。
一方面自豪,四十幾歲有勇氣轉業,從頭開始學習起。
但另一方面,學徒也意味著,很多地方我還很嫩,
還沒有出師,無法獨當一面。
第11章 破壞「安全」之必要
我們預設著一套「穩固世界」的想像,
灌輸知識和技能,並設定評量標準。
萬一,世界的本質是「變動」,
關鍵能力並非「保障安全」而是「韌性」呢?
第12章 工作是用來「玩」的!
工作雖然有些需要堅持之處,
但畢竟很多事沒有標準答案。
只要確定還往願景邁進,
不必想要「掌控」所有的細節,
就容讓團隊一起碰撞出新的可能性。
第13章 人生為何需要冒險?
有時候連自己小小的冒險,
都會覺得違和而自我懷疑:
一方面正經八百地寫文章、
一方面在屋頂下面吃灰做工;
但基督教核心教義「道成肉身」本身就超級違和。
第14章 說好要冒險的!
我不再像當時那麼急切地想要證明自己,
而是期待少一些「利己」,多一些「利他」,
上帝就是要讓我成為路人甲乙丙的祝福!
這樣想,焦慮感少了,
冒險才有可能進行得下去!
第15章 聖誕快樂?我不快樂!
憂愁、痛苦、悲哀、失落、沮喪、恐懼、憤怒……
都該有其存在的位置;
不管是透過藝術還是禮儀,我們應該
要創造出對上帝、自己和他人的對話空間,
那也是一件神聖而奧祕的事。
第16章 亞當斯密,你TMD滾開!
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被簡化成「賺了多少錢」;
深刻的友誼,被簡化成「臉書的按讚數」;
吃一餐飯,感受不到造物的恩典,只剩下「性價比」;
人與人的相處,從生命的分享,
被扭曲成「可以得到什麼好處」……
第17章 全世界都在幫助我?
奇蹟看似超乎自然,其實更常樸實無華。
我想上帝大部分運作的方式,就是使用
我們平常就知道也不覺得特別的法則,
比如「施比受更為有福」……
第18章 是禮物,就不該當廢物!
我把家裡中島檯面上的裂縫重新切出一條6毫米的直線溝槽,
然後把不同顏色的木料塞進小縫之中;
這些木料之前看似廢物,現在都變成了
獨一無二「新品」中的一部分。
第19章 在邊緣探索「我是誰」
從這個強調成就與效果的世界抽離出來,
還是有很多不適應,就像
要面對有收入就沒有存在感。
但也好在有這些停下來的時間,
讓我有機會好好思考「我是誰」……
第20章 道成肉身與體驗學習
道成肉身,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跨界──
創造萬物的上帝成為最卑微的罪犯。
跨界所帶來的體驗,其實也是一切學習的基礎。
第21章 從大敘事看跨界人生
我可以把自己看成一個為了成全太太工作
而搬遷,又再一次陷入中年危機的男人;
但我期許自己是活在上帝的大敘事裡,
祂要人類遍滿地面、治理這地;
以十字架的樣式去到地極作見證……
結語 復活新生命與勇氣
信仰是一條冒險路,
而勇敢是這條路上相當必要的美德。
但這個重要的東西,
為什麼會在教育和教會當中失落呢?
第1章 應許之地,還是漂泊的異鄉?
我常自豪分享自己多次跨界、跨領域的經驗。
但真不知道,這次去美國,西雅圖會是上帝給我的應許之地,
還是會讓我這個熟齡男子提早凋零的異鄉?
第2章 昨我雇工,今我雇主
在這兒,那個幫你開車的人,可能是曾經是大律師、幫你挖土的可能是醫生,掃地的可能是文學碩士。
現在被你雇用的,以後可能是你的雇主呢!
第3章 新手上路,照子放亮
為了日子好過,還是會恭恭敬敬地喊學長好,
就算獻殷勤,也要恰到好處而不讓人覺得是諂媚。
工地人不僅流汗、流血也流淚,而且,也有政治。
第4章...
商品資料
出版社:校園書房出版社出版日期:2022-03-15ISBN/ISSN:978986198917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0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