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宛如瓦器般平凡不過的人,也能自我探索生命中的寶貝達到生命成長。
「瓦器裡的寶貝」出自《聖經》中〈哥林多後書〉四章七至十一節,「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上帝,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致死亡。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人最大的難處是自我限制而不自知,因著自我貶低使自己陷入四面受敵的框架中。人強勢的態度,自憐的乞討都為了保護易碎的瓦器,在過度保護瓦器時卻忽略瓦器裡有寶貝。
脫下舊人、穿上新人、活出新樣式是生命成長的三步驟。在這個過程中,與自己、他人和信仰建立新的關係。
以艾瑞克森發展心理學八大階段發展,與危機回顧個人生命發展,每個階段都透過《聖經》觀點加以詮釋,有新觀點和因應方法邁向下個階段發展。
透過薩提爾家族治療冰山隱喻,詮釋亞伯拉罕三代重要人物之個人冰山,以及分析亞伯拉罕三代家庭的世代傳遞。讓讀者明白「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幾千年前的家庭互動關係對家庭成員的影響,無形中也影響了下一代,代代影響直到今日的家庭不外乎如此。
藉由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分析新約聖經的稅吏長撒該的生活風格,以及與耶穌相遇之後,由個人的自私自利轉向社會情懷的改變。
全書九大章節,作者運用簡單容易理解的文字分享自己教學、超過十六年協談經驗,深入淺出方式認識自己,有能力改變現況,使讀者能善待自己、他人,提升自我照顧的能力,並且在信仰上找到正向的信念,覺察過去想法的舊軌道,勇敢地行出新的路徑。
本書特色
1. 以循序漸進方式引導讀者如何窺探內心中的訊息、情緒、情感的來由。
2. 透過薩提爾家族治療的家族圖工具,幫助讀者看清個人三代家庭圖的脈絡發展,將個人的主觀認知引導至客觀評估。
3. 作者利用個人創意繪出《聖經》著名人物:亞伯拉罕三代家庭圖,以及重要成員的個人冰山圖,幫助讀者清楚明白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
4. 運用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理論,詮釋聖經人物撒該生命改變的事件,幫助讀者重新審視個人生命事件以達成長。
5. 每章節均運用真實案例詮釋,使得作者所言更有效度。而且設計了深思問題,幫助讀者在閱讀過後往內心尋找自己,安靜心自我引導,或是邀請耶穌引導內在的自我探索和自我照顧。
作者簡介:
翁真聯
1997年於「兒少短期庇護中心」工作時,領受上帝感召「成為傷心人的陪伴者」,於是進入神學院接受專業助人者與教牧諮商的養成訓練。
經歷
目前在台灣中南部各神學院教授:自我探索與生命成長、婚前諮商、聖經諮商、會談技巧、兩性關係與輔導、悲傷輔導、團體輔導等課程,特別著重理論和實務運用並行。另外,常受邀於教會培訓課程與營會:夫妻和諧成長營、親職教養難題處遇、自我認識與信仰建造、人際關係與交流。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真摯推薦
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認識自我,以及認識信仰傳承的好書,特別推薦給讀者。
陳吉松─聖光神學院院長
作者真聯博士是一位追尋知識與運用的學者。此書是她經過學習、探索和實踐所構成的寫作,其基本的立場與角度是通過基督信仰與神學、心理、社會和醫學等科學的整合知識與理論來書寫。
吳仲徹─前衛理神學院院長
一直想要跟真聯一起服事暫時陷入困境中的人,卻始終跨不出第一步,總覺得能力不足。如今真聯出版《瓦器裡的寶貝》,心中豁然開朗。
孔繁珍─Asian Community Transformation Trust 顧問
從破繭到蛻變,《瓦器裡的寶貝》書中有相當詳細的說明與逐步指引,在當前瞬變無序的生活環境下,及動輒緊張的人際關係裡,希望這本書陪伴讀者勇敢面對修補的歷程,找著安定、盼望與力量。
林毓雯─聖光神學院延伸教育處處長
名人推薦:真摯推薦
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認識自我,以及認識信仰傳承的好書,特別推薦給讀者。
陳吉松─聖光神學院院長
作者真聯博士是一位追尋知識與運用的學者。此書是她經過學習、探索和實踐所構成的寫作,其基本的立場與角度是通過基督信仰與神學、心理、社會和醫學等科學的整合知識與理論來書寫。
吳仲徹─前衛理神學院院長
一直想要跟真聯一起服事暫時陷入困境中的人,卻始終跨不出第一步,總覺得能力不足。如今真聯出版《瓦器裡的寶貝》,心中豁然開朗。
孔繁珍─Asian Community Transformation Trust 顧問
從破繭到蛻變,《...
推薦序
一本值得推薦認識自我的好書──聖光神學院院長 陳吉松
為什麼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三代的家族,其溝通方式竟然很相似?譬如,夫妻對待子女的方式很相似:比較喜歡一個孩子而偏待其他子女;女性操控丈夫的情況也很相似:如撒拉要求丈夫與使女夏甲同房,而後來要求丈夫趕出夏甲及以實瑪利;利百加協助么兒雅各欺騙自己的丈夫以撒,取得長子的名分;三代家庭的溝通模式也很相似──男性採取低姿態、討好、消極面對和配合的模式。這三四代相傳的行為模式,何以如此?作者翁真聯老師在其新著《瓦器裡的寶貝》一書中,有頗為深入的探討與解析。
這也應驗《聖經》所言:「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為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記〉二十章五節),以及「……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記〉三十四章七節)為什麼是三、四代?在古代,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是很普遍的事。父母親的行為模式、溝通模式,很容易影響子女。如果父母親跪拜那些神明,並且事奉它,自然影響家庭中的子女也跪拜,並且事奉那些神明。父母親跪拜,並且事奉那些神明偶像,自然不會喜愛耶和華獨一真神,甚至有可能傾全力反對此「外來」信仰。這就說明過去及現在,客家人及臺灣人不易信耶穌的原因,因為改變信仰牽涉到除偶像,及祖先牌位的家族大事,它不是三兩下可以解決的易事,而是涉及毀壞底層那固若金湯的堅固營壘。我們從翁真聯老師的這本《瓦器裡的寶貝》,可以找到許多的答案,解開信仰的困惑。
翁老師受邀在聖光延伸教育處授課多年,末肢一直未有機會謀面,但聽林毓雯處長及學生反應,知道她的課很叫座,學生都很喜歡,也很得幫助。直到最近在台中一偶然場合邂逅,才有機會當面表達感謝。本書中的案例,就是她在聖光授課時所做的個案輔導,殊有貢獻。
翁真聯老師在書中,藉著艾瑞克森發展與危機理論、薩提爾家族治療模式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三大理論,來幫助人認識自我,找尋自己的舊衣裳行為,以及其背後的真實感受與需求,然後她謙虛的說:「自我認識只是幫助人了解個人的桎梏並非救贖」,意思是,還必須配合基督的十字架救恩,才能脫去舊人的生活模式與行為,並穿上新人,這新人有上帝的形像:真理、仁義,和聖潔。
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認識自我,以及認識信仰傳承的好書,特別推薦給讀者。
透過靈性力量勇於自我成長──前衛理神學院院長 吳仲徹
作者真聯博士是一位追尋知識與運用的學者。此書是她經過學習、探索和實踐所構成的寫作,其基本的立場與角度是通過基督信仰與神學、心理、社會和醫學等科學的整合知識與理論來書寫。其目的是為利他助人,以及能裝備更多人,並有能力參與助人的行列而出版。畢竟人是一個複雜的個人與社會的複合體,所以從各方面和角度去觀察與實驗認識人,還有為人進行解決所面對的問題的各種方案,都是值得鼓勵的。
她從人的個體性成長,到家庭與社會層面探索,發現人可能從負面的經驗中轉化和成長,亦可能在正面的經驗中持續更新,過去正、負向的生活經驗都是能繼續成長的過程。人有轉化或更新的內在生命力量之過程,她相信乃是從上帝造人的形象、樣式的積極面的原型而來,是從《聖經》之詮釋而來。然而她的方法論是要從現代的心理學、社會學家愛利克‧霍姆伯格‧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的理論出發,並與具世紀基督信仰的聖經神學角度作面對(impact),試著連結從各角度的理論做詮釋、做實踐與做結論。
值得一提的是,她通過其研究,認為人是可以被轉化與更新的,可能性很高又有力量,其關鍵動力,是要通過信仰所培育的所謂健康的靈性。反觀成長的阻礙之負面,是包含其心理與社會等背景所帶來的隱藏因素,是自己能力無法克服的一面。她指出,若非來自其超越的靈性力量,當作排除與更新的力量,則是相當困難,又易於失敗的。而且這些成長的阻礙因素,也會繼續蔓延影響著個人生理、心理和社會的負面結果。例如負面性的文化、習慣、關係等,就比較容易被這樣的人吸收,這樣的現象有如日久生苔的深層附著,是揮之不去的重擔與下層冰山。如此會讓人常感到生活有擔不起的重擔與壓抑,久而久之出現很多負面的結果。唯有透過靈性力量勇於遺棄、剔除這些成長的阻礙,人才有可能自由、自信地、健康地復元及健康的自我成長。
我極力推薦閱讀此書,可讀性很高。此書可幫助個人和家庭、社會、教會,通過靈性的力量減少各種負面的阻礙逐漸復原,在日常生活中發展積極性的正面靈性的動力,並且能健康有韌性的繼續成長。作者期許和邀請每個讀者參與,以及進入教牧協談裝備之能力課程,這能力是具有心理、神學和靈性成長等專業所裝備的,不是不學無術的空談。
作者受過台灣神學院的基礎神學,與宗教社會的教育學程,再受心理輔導的專業裝備,從碩士到博士學位的紮實裝備歷程,又加上本身是一位牧養教會的師母,此書乃同感於處境下的理論與實踐之回應。
瓦器裡真有寶貝──Asian Community Transformation Trust 顧問 孔繁珍
順遂的人生,走著走著,怎想得到轉角處藏著個危機……
可能是婚姻外遇、也可能是重症纏身、甚至生離死別……
突然之間墜入黑暗,誰能向驚慌失措的人拉一把手?
莫名的困境,總是跳脫不出來……
負面情緒如影隨行,總有出其不意的方式迎面撲來……
如何才能探究成因,安頓身心平靜得力?
接近不害怕,分離不悲傷。
與真聯相處,如沐春風。身為師母,真聯身上散發出越服事越甘甜的氣質,令人想接近甚至探究她是如何做到的。以往被輔導時常折服於真聯紮實的理論,與實務總能讓人撥雲見霧,而臨門一腳最是精妙,那是《聖經》裡的經句,讓《聖經》的精義跳脫呈現,成了改變的力量,霧散了,花現了!
一直想要跟真聯一起服事暫時陷入困境中的人,卻始終跨不出第一步,總覺得能力不足。如今真聯出版《瓦器裡的寶貝》,心中豁然開朗。原來連結各個課程、在輔導協談中隨機使用的理論話語,是有一條線串聯起來,就從自我探索開始,找到與神連結或再次連結的契機。
神也用奇妙的方式成就我和外子的心意,興起了我們家庭與真聯跨國一起服事。這幾年有感於諮商協談輔導的需求快速增長,特別是在海外的華人社群所面對的文化,以及世代交替帶來的衝突更深刻,因而鼓勵兒子在紐西蘭成立了Asian Community Transformation Trust 。一群年輕人因著信仰,願意付出行動,期待能為亞裔社群帶來新氣象。基金會的目標是:Empowering Asian communities to navigate towards holistic wellbeing.真聯所做的,正是在Empower這群年輕人,世代同行,一起翻轉社群,達到神所賜的整全的幸福。
此時此刻,你心裡的感覺是什麼?
是否想要深入的發掘問題背後的問題?
是否也想和兒女同心同行奉獻自己,讓生命更活潑?
或者只是想當負面情緒出現時,能適時的問自己:「為什麼我的反應是這樣?這種反應模式是如何被形塑的?它又是從何而來?」
《瓦器裡的寶貝》這本書或許能幫助自己安靜地、客觀地關顧內在的小孩。
認識自己的目的是為了改造自我──聖光神學院延伸教育處處長 林毓雯
二○一五年歲末到台南安平衛理堂拜訪翁真聯老師,雖初次見面卻發現我們有許多共同的執著和理想,就此開啟了我們同行天路為主築夢的旅程。
〈自我探索與生命成長〉是我安排翁老師在聖光延伸教育處,講授的第一門課,也是我全程參與她許多課程中,最令人糾結掙扎,卻也最見證生命破繭而出、與自己和好的一趟深刻學習的歷程。翁老師的許多課程,唯此一課程會限制修課人數,其因在於她細心關注每位參與者,在課間的情緒波動和承受度,需要時能即時給予協助;這門課迄今開過八梯次,每一梯次幾乎都有同學從開課哭到季末,因為剝開刻意遺忘的陳年傷痕,痛楚仍是如此鮮明;也總有同學上到一半就萌生退意,因為面對過往無不需要勇氣。整趟學習旅程包括問題的抽絲剝繭、尋回自我價值、寬待自己、饒恕別人、重立界線、重塑模式、展開另一哩路等種種的學習。但奇妙之處在於,課程前半段的衝擊、啜泣,常在課程後半段逐漸化成溫暖療癒的淚水,為這樣的療傷復原過程倍覺自己蒙福,將複雜的問題重新解離安置後,長出內心的自在和嶄新的眼光,更加懂得愛自己、愛他人、察覺生命季節中變化的美好,也越發能體會上帝的心意和作為。
正如她常說的,「認識自己的目的是為了改造自我。」我們對自我形象的重建,情感連結的再思與重整都會隨學習而推進,而更實際的是新階段的重新出發,如何付諸改變的行動:學習將對他人的期待轉向與上帝建立關係,洞察自己的反應脫離舊人的樣式,從神的話語、神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層關係;接納真實的自己,找回安定與自在,不再落入無盡懊惱鬱悶的糾葛中;愈認識神造人我的獨特性、個別化,就愈有能力認識、接納並欣賞他人,釐清人我真實的需求,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後續操練。
從破繭到蛻變,《瓦器裡的寶貝》書中有相當詳細的說明與逐步指引,在當前瞬變無序的生活環境下,及動輒緊張的人際關係裡,希望這本書陪伴讀者勇敢面對修補的歷程,找著安定、盼望與力量。
一本值得推薦認識自我的好書──聖光神學院院長 陳吉松
為什麼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三代的家族,其溝通方式竟然很相似?譬如,夫妻對待子女的方式很相似:比較喜歡一個孩子而偏待其他子女;女性操控丈夫的情況也很相似:如撒拉要求丈夫與使女夏甲同房,而後來要求丈夫趕出夏甲及以實瑪利;利百加協助么兒雅各欺騙自己的丈夫以撒,取得長子的名分;三代家庭的溝通模式也很相似──男性採取低姿態、討好、消極面對和配合的模式。這三四代相傳的行為模式,何以如此?作者翁真聯老師在其新著《瓦器裡的寶貝》一書中,有頗為深入的探討與解析...
作者序
人生是一趟持續蛻變的旅程
常言道「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本難念的經典,記錄著家庭世代傳遞下來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充滿著每個家庭成員喜怒哀樂的情緒,流串著每個家庭成員間愛恨情仇的情感,因而成為編織著個人生命故事的腳本。阿德勒說「故事即人生」,事件的堆疊成為個人故事的題材,故事的交織網絡,編織成個人的生活風格。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女士說「家庭是塑造人的工廠」,家是我們一生的起點,也是形塑一個人個性的所在,我們的故事從家庭開始撰寫,我們的人生也從家庭出發。
從小我喜歡在角落中安靜地觀察人,按著自已腳本編織著自己的故事,還有別人的故事。
當我在阿公的膝下聽他回憶著他小時候的生命故事︰曾祖母是裹腳的傳統女性,養育五個孩子的寡婦,餬口度日沒有孩子夭折可是不幸中的大幸了……窮到沒有人敢將女兒嫁給他,唯獨阿嬤的父親,勇敢的將女兒的雙手交在阿公的手上。二戰時,為了躲避被抓到南洋當兵逃到深山的波折;帶著老小逃命躲空襲;捨不得吃飯省下給豬吃,因想賣個好價錢;為了活著有尊嚴,無論如何也要學習識字看報……偶而也會談起他小時候時,曾經聽過阿兜仔講上帝創造人的故事等,聽著故事遐想著他的人生。我腦海裡最常有的困惑和好奇是,那年代的日子怎麼過?這些事件的意義有何影響?它開啟了我喜歡聽故事、讀故事,喜歡探究家庭故事對個人、家庭的影響,甚至影響著代代間銜接的脈絡。在原生家庭中所薰陶下的影響能終止嗎?能改寫腳本嗎?
當我學習教牧諮商後,開始靜靜聆聽內心聲音,細細咀嚼品嘗著故事的滋味,原來我是︰冷漠的外表是害怕被人拒絕;不回應的態度是害怕自己出洋相;安靜寡言是想隱藏自己的存在;努力配合是為了不讓人失望;強勢態度是為了掩飾軟弱;好勝心是想說服自己有價值,在這些行為的底層埋藏著深深的渴望,我是個「有價值的、值得被愛」的人。自我覺察使我更貼近真實的自己,但是我仍沒有勇氣改變盤根錯節的情感糾結,也發現靠著自己微小的力量和信念,是難以打從內心翻修和更新。直到認識主耶穌,不顧家人反對的聲音,鼓起勇氣為自己做決定,邀請耶穌住進我的內心為我做主。過去內心底層自己孤零零的渴望著被愛、被肯定,然而耶穌在我內心底層陪伴著我,我不再孤單,不再仰賴著他人對我的回應才感到有價值,值得被愛;而是主耶穌在我裡面先愛了我、鼓舞著我。嘗試著學習與自己和好,與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和好,漸漸地恢復上帝創造我看為甚好的形象。這樣的翻修和更新持續到現在,這是一生的功課但會愈來愈容易、輕省。
《瓦器裡的寶貝》正意謂著人如同瓦器般再平凡不過,而裡面有基督為我的寶貝,使我們有勇氣接受自己不完美,且尋回神的眼光認識自己後,重新得力的新造人生。「瓦器裡的寶貝」一詞出自《聖經》中〈哥林多後書〉四章七至十一節,「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上帝,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致死亡。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人最大的難處是自我限制而不自知,因著自我貶低使自己陷入四面受敵的框架中。人強勢的態度,自憐的乞討都為了保護易碎的瓦器,在過度保護瓦器時卻忽略瓦器裡有寶貝。當我們將易碎、卑微的焦點轉向寶貝,不用再靠自己去證明瓦器的價值,因為這世上所有的價值,都比不上因有基督看我的價值,這就是寶貝放在瓦器裡,為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
基於此,我以《聖經》中「他按心中的純正,牧養他們,用手中的巧妙,引導他們」自我勉勵,我以心中所信奉的基督信仰牧養人,使人心有盼望有依靠;用我所學習的專業為工具,引導人認識自己、客觀認識原生家庭,使人因著理解多一點寬容,因著能寬容而改變了關係。
本書的每一章節都是我深刻體驗,也是我生命歷程的成長。書中的案例有我的童年經驗、我的案主,以及我在教學時的示範。每個案例都有完整的學習或晤談歷程,多數僅擷取談話的片段。雖然均取得案主的同意,但基於倫理的考量,案例內容都經過細微修改,多數沒有標示年齡和性別,盡量避免能辨識的訊息。
此時心中的感受如同生產般的煎熬與喜悅。首先,僅以本書感謝愛我的天父上帝、父母、先生、女兒,以及十六年來的個案和學生。走在教牧諮商的路上,非常感謝我的恩師戴俊男博士的啟蒙。最後,感謝三位催生者曹馥蘭總編、廣播界知名主持人謝若男女士,好友孔繁珍女士,若沒有她們的鼎力支持這本書極可能還未問世。
人生是一趟持續蛻變的旅程
常言道「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本難念的經典,記錄著家庭世代傳遞下來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充滿著每個家庭成員喜怒哀樂的情緒,流串著每個家庭成員間愛恨情仇的情感,因而成為編織著個人生命故事的腳本。阿德勒說「故事即人生」,事件的堆疊成為個人故事的題材,故事的交織網絡,編織成個人的生活風格。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女士說「家庭是塑造人的工廠」,家是我們一生的起點,也是形塑一個人個性的所在,我們的故事從家庭開始撰寫,我們的人生也從家庭出發。
從小我喜歡在角落中安靜地觀察人,按著自已腳本編...
目錄
推薦序
一本值得推薦認識自我的好書
陳吉松─聖光神學院院長
透過靈性力量勇於自我成長
吳仲徹─前衛理神學院院長
瓦器裡真有寶貝
孔繁珍─Asian Community Transformation Trust 顧問
認識自己的目的是為了改造自我
林毓雯─聖光神學院延伸教育處處長
作者序
人生是一趟持續蛻變的旅程
………………………………………………………………………………………………
前 言
人是單純或是複雜呢?
如何穿上新人呢?
………………………………………………………………………………………………
第一章:家庭裡的自我罈子
每個人內心都在尋求兩個答案,一個是「我可愛嗎?」
另一個是「我重要嗎?」
當這兩個答案是肯定時,會帶來內心的安全感,且接納自己並快樂自信的活出自己。
若對答案有疑惑沒有滿足時,容易患得患失、猶豫不決,甚至用許多錯誤的方法尋求自我肯定,表達自己的重要性。
‧原生家庭中的「加」與「枷」
‧家庭是「一髮動全身」的系統
‧結論
‧自我認識練習
………………………………………………………………………………………………
第二章:淺談艾瑞克森心理發展與危機,看聖經的教導
西方歷史以有智慧著稱的所羅門王曾說:「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傳道書〉三章1-2節)
人從出生至死亡,隨著各年齡層的發展階段軌道進行著,每個階段都有其發展任務。
‧信任與不信任(零──一歲)
‧自主與害羞、懷疑(二──三歲)
‧積極進取與罪惡感(四──六歲)
‧勤勉與自卑(七──十一歲)
‧自我統整與角色混淆(十二──十八歲)
‧親密與孤立(十九──三十歲)
‧生產繁衍與停滯(三十一──五十歲)
‧自我榮耀與悲觀絕望(五十一歲──生命結束)
‧這裡有些議題可以思考
………………………………………………………………………………………………
第三章:以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解析亞伯拉罕三代家庭成員的個人冰山訊息
經年累月的行為模式,交織成故事。
原來我們所看到,所經驗到的行為只是表象,行為背後常常隱藏著說不出來,看不清楚的真實訊息。
當我們洞察真實的訊息時,正是活在當下,活出自由的生命。
‧亞伯拉罕的家庭成員介紹與分析
‧以撒的家庭成員介紹與分析
‧雅各家庭成員的介紹與分析
‧結論
‧也想回溯自己的原生家庭嗎?
………………………………………………………………………………………………
第四章:探討亞伯拉罕三代家庭,世代傳遞的影響
家是每個家庭成員連結而成的生命體。
生命體交織著個人情感、行為、事件等層面的網絡,持續醞釀著對現在及下一代的影響。
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選擇在什麼樣的家庭出生,我們卻可以選擇不受原生家庭影響,然而這個選擇在於你個人的決定。
‧家庭圖繪製
‧亞伯拉罕家庭圖
‧亞伯拉罕的第二代──以撒的家庭圖
‧亞伯拉罕的第三代──雅各的家庭圖
‧亞伯拉罕家族世代傳遞的陋習
‧亞伯拉罕三代家族的「傳家寶」
‧結論
‧想做些認識自我的練習嗎?
………………………………………………………………………………………………
第五章:從溝通型態洞察個人限制與成長
在過去歲月所經驗到大大小小的事件、觀察到有聲無聲的訊息、感知到正負向的感受,都紀錄在我們的腦海裡,也形成我們現在回應他人和情境的素材。
‧溝通姿態的分析
‧討好型的溝通姿態
‧指責型的溝通姿態
‧超理智型的溝通姿態
‧打岔型的溝通姿態
‧一致性的溝通姿態
‧在基督信仰中行出一致性的溝通型態
‧跳脫框架,不再自我控告
‧認識神的接納,提升自我接納的能力
‧結論
‧自我認識練習
………………………………………………………………………………………………
第六章:藉著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解構聖經人物──撒該的生活風格
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每一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生活風格。
因此,每一個人都值得被尊重。
‧從自卑感到卓越的生活風格
‧追求優越的動力
‧個人利益與社會情懷的發展
‧撒該的背景分析
‧因著自卑產生的補償作用
‧撒該追求優越的動力
‧從個人利益到社會情懷的發展
‧撒該遇見耶穌後的改變
‧結論
‧有些議題可以想一想
………………………………………………………………………………………………
第七章:自卑感能成為成長的動力
自卑感無人能倖免。
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是人向上發展的動力。
重新框架自卑感,提升自我接納的能力
‧自卑感來自家庭,無人能倖免
‧認識阿德勒詮釋自卑感的影響
‧認識自卑感後心中無比釋放
在基督信仰中看見盼望
‧透過撒該的故事,反思自卑感
‧在神的愛與接納中有盼望
‧結論
‧有些議題一起來思考
………………………………………………………………………………………………
第八章:人在關係中被建造
俗話說:「有關係就沒有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了。」
所羅門王曾說:「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傳道書〉四章10節)。
脫下舊人──提升與自己的關係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學會欣賞自己
‧個人認知、情緒和行為更有彈性與自由
‧勇於真誠表達個人感受
穿上新人──提升與上帝的關係
‧藉著禱告與上帝建立親密關係
‧真誠倚靠、同在的親密關係
‧恢復受造尊貴的關係
活出新樣式──提升與他人的關係
‧提升欣賞他人的能力
‧尊重彼此差異
‧提升同理他人的能力
‧提升建立界線的能力
‧想跟著練習嗎?
………………………………………………………………………………………………
第九章:認識自己是一生重要的功課
人生中最困難的事之一就是認識自己、了解他人。
生命成長三步驟:脫下舊人、穿上新人行(活)出新的行為、樣式。
認識自己保持在進行式時,能更認識創造人的上帝,提升自己與上帝,與真實的己,與他人的關係,使自己形像與上帝的形像接軌並漸漸得恢復。
認識自己,生命更新
‧靈性成長──與神接軌
‧自我照顧──與真實的自己接軌
‧人際關係成長──與他人接軌
‧藉由專業知識提升生命成長
個人內在整全能提升饒恕的能力
‧饒恕使自己得釋放
‧饒恕的能力來自於上帝
上帝、自己、他人之三角融合關係
‧我與己(裡面的人)的關係
‧我與他人(裡面的人)的關係
‧我與上帝的關係
‧我與上帝與自己與他人之融合關係
‧結論
推薦序
一本值得推薦認識自我的好書
陳吉松─聖光神學院院長
透過靈性力量勇於自我成長
吳仲徹─前衛理神學院院長
瓦器裡真有寶貝
孔繁珍─Asian Community Transformation Trust 顧問
認識自己的目的是為了改造自我
林毓雯─聖光神學院延伸教育處處長
作者序
人生是一趟持續蛻變的旅程
………………………………………………………………………………………………
前 言
人是單純或是複雜呢?
如何穿上新人呢?
………………………………………………………………………………………………
第一章:家庭裡的...
商品資料
出版社:日日學出版日期:2022-01-12ISBN/ISSN:978986994945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0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