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華人世界盛行起太歲信仰,每當春節之時,除了傳統之「安太歲」外,還盛行「點太歲燈」等風氣,本書將有系統地介紹此太歲信仰之來源及其歷史。
作者簡介:
▎蘇原裕
.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博士
主修佛教藝術
曾到南京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博士班
研修美術考古及中國藝術批評專題
出版《因陀羅禪畫的研究──以寒山拾得繪畫為核心》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太歲信仰之源流與歷史演變 (節錄)
近年來,每當春節來臨之時,新聞媒體及網路上,除了傳統的習俗「點光明燈」外,還會大肆宣揚「安太歲」、「點太歲燈」等民間信仰習俗,各地方之大小宮觀、寺廟亦多宣揚此項活動,並提供此項服務(基本上是收費的服務)。
「安太歲」、「點太歲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它們有何作用、功效?這些習俗是如何而來的?底下本文將就太歲文化之起源、太歲信仰之演化,做一系統性之論述與介紹。
◆ 第一節 太歲文化起源
早在殷商、周朝之初時,就有「太歲」之說了,《荀子》〈儒效篇〉中云:「武王之誅紂也,行之日以兵忌,東面而迎『太歲』」,雖然荀子(316BC?~235BC?)為戰國時期之人,《荀子》一書為前漢劉向(77BC~06BC)所整理而成之書,但從此書之描述可推知於殷商末年、周朝初興武王伐紂之時,已有「太歲」之思想與「太歲」之說了。在1976年陝西省臨潼縣零口鎮出土之西周青銅器「利簋」,其上有四行共三十二個字之銘文:
「珷征商 隹(唯)甲子朝歲
鼎 克昏(聞)夙又(有)商 辛未
王才(在)管師 易(賜)又(右)吏利
金 用乍(作)旜公寶尊彝」(見圖一)
此銘文已被金鼎文學者解讀了,其大意為:「周武王伐商朝紂王時,於甲子日清晨時,有『歲』星(木星)出現,應當屬於吉兆,周朝之師向商紂發起進攻,最終取得勝利,於第八天(辛未日),周武王對有功之人員,進行犒賞。」由於此銘文之紀載,可將「歲」之說,向前推至殷商末期周武王伐紂之時的西元前1046年,此處之「歲」為歲星(木星),相應於後來之「太歲」,後文將會有詳細之解說。
此外,於前漢時之一些文件中,亦有多處言及「歲」、「歲星」、「太歲」之記載,略舉如下:
《國語》〈周語〉:「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黿。星與日辰之位,皆在北維。」
《漢書》〈天文志〉:「『歲星』所在,國不可伐,可以伐人。」
《漢書》〈郊祀志〉:「而雍有日、月、參、辰、南北斗、熒惑、太白、『歲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風伯、雨師、四海、九臣、十四臣、諸布、諸嚴、諸逐之屬,百有餘廟。」、「宣帝(在位74BC~49BC)即位……又立『歲星』、辰星、太白、熒惑、南斗祠於長安城旁。」
《爾雅》〈釋天〉:「『大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大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奮若。」
而「歲」、「歲星」、「太歲」之間又是如何區分?在先秦前期之文獻中,所言之「歲」,大多是指稱「歲星」,到了戰國中、末期,《荀子》書中始出現「太歲」一詞,然而在彼時,時常並用、混淆著稱呼,並未嚴格區分之。因此在這些古籍上所言之「歲」有時是指「歲星」,但亦可能是指「太歲」,要依前後文之脈絡來看,才能確定。到了漢代以後,才逐漸明顯的指稱「太歲」一詞。至於「歲星」與「太歲」之別,略述於下:
中國古時之天文學,是依人的肉眼所觀測之星象而集成的,依此而訂立曆法,以做為農時耕作之規準,諸如:四時(春耕、夏長、秋收、冬藏)、八節(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節氣。天空則以恆星—北極星為準,依北斗七星之杓炳所指,分成「十二次」(十二個間隔),十二年旋轉一周天。同時,除了日、月外,亦觀察到水、金、火、木、土五大行星,併稱為七曜。其中以木星之行程最為方便紀年,一周期約為十二年(11.8622年),約略等同於北斗七星之杓炳所指的方位一周天之循環—十二年一循環。方便人們較長時間之紀年,因之,把木星稱之為歲星。
但是,依古人之觀察,以地為中心,日行由東向西行(人若面對著北極星,即為右行、順時鐘轉),周而復始,稱為一日,月亦繞地而右行,一個循環約三十天,一年十二循環,而歲星(木星)一年行「一次」(一個間格,約十二分之一周天),左行(逆時鐘轉),又因歲星是在地球之外圈繞太陽公轉,它的公轉速度相較於地球繞太陽之公轉速度為慢,因此從地球上觀看木星,時而向著地而前行而來(木星在地球前方時)—前行、順行;時而背著地而行(木星在地球後方時)—後退、逆行,有如《晉書》〈天文志第一〉上,所云:《周髀》家云:「譬之於蟻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蟻右去,磨疾而蟻遲,故不得不隨磨以左迴焉。」此順行、逆行實際上是人立於地而觀看木星之行的錯覺,但因此而造成非常不方便於觀察以及用來紀年,更因為木星一循環周期並非正好整十二年(為11.8622年),會產生超辰現象,因此古人便虛擬出一個星宿—太歲,同樣右行(以地為中心,面向北極星看)、由東向西行,且速度調整為整十二年一周天,如此便可以方便、準確地用來紀年。《周禮》卷二十六〈保章氏〉鄭玄注、賈公彥疏曰:「在地之太歲」、「歲星為陽,右行於天;太歲為陰,左行於地,十二歲而小周。」也就是當人站在地面上,北面向著北極星而觀時,太歲由東向西行—與日、月同向而行。
此太歲與歲星對應之關係,早在先秦時期已被建立起來了,只不過在當時太歲與歲星二者之間的區分上蒙眛不清,時常被混淆、弄錯。據陳峻誌之研究,在漢武帝之前的數術、佔星是以歲星為主,到了武帝之後則以太歲作為主流,陳峻誌云:「漢武帝在位時期乃是太歲由歲星分化並且取得獨立的關鍵時代」
由於古人以虛擬的太歲(星)取代了實際存在的歲星(木星),用來紀年以及作為星相、命相上之用。又,因以歲星行於天為陽,故以之相對應的太歲為行於「地」為「陰」。到了唐宋之時,又有以太歲為地下/地中之神祇,在挖地、動土時須避開,否則會冒犯、沖犯到祂,甚至會挖到在地底下之太歲肉。地下太歲之說盛行於唐、宋之時,之後漸趨沒落。此非本文之討論範圍,於此不多作討論。
清時王引之(1766~1832)曾考據過古人所言之「太歲」,有多種稱呼,諸如:「太(大)歲」、「太陰」、「歲陰」、「天一」、「攝提」、「青(蒼)龍」等六個不同之稱呼皆為指稱「太歲」,此造成了後世很大的困擾與誤會。(本文按:有時僅提一「歲」字也可能代表著「太歲」一詞。)此六、七種名稱來指稱太歲之亂象,直到後漢以後才逐漸有了共識、逐漸統一起來,以「太歲」來作為通稱。
▎第一章 太歲信仰之源流與歷史演變 (節錄)
近年來,每當春節來臨之時,新聞媒體及網路上,除了傳統的習俗「點光明燈」外,還會大肆宣揚「安太歲」、「點太歲燈」等民間信仰習俗,各地方之大小宮觀、寺廟亦多宣揚此項活動,並提供此項服務(基本上是收費的服務)。
「安太歲」、「點太歲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它們有何作用、功效?這些習俗是如何而來的?底下本文將就太歲文化之起源、太歲信仰之演化,做一系統性之論述與介紹。
◆ 第一節 太歲文化起源
早在殷商、周朝之初時,就有「太歲」之說了,《荀子》〈儒效篇〉中云:「武...
作者序
▎自序
二年前,農曆過年時,因所屬生肖沖犯太歲,身邊之親友,建議我去廟裡安個太歲,一方面隨順親友之意,另一方面也想反正也不礙事,無妨去試一試,就去松山慈祐宮花了數百元點了個太歲燈、也得到了一個隨身攜帶之太歲符,就這樣與太歲結了緣。
回來後,因為好奇,就順手拿了(請了)廟裡的一些有關太歲之資料、書刊來看,這一開始竟然引出了我的興趣來,原來太歲之思想,早起於商周之時,為我國傳統之儒道思想之一,因此我就上國家圖書館,找了一些資料來看,諸如:陳峻誌的碩、博論,及石宜鑫、林怡青、陳鶴文之有關之碩論,埋頭研究起來,之後又去找了一些專論及專書來參照,就這樣在心中有了這本書之雛形。
今年年初時,各大網路、新聞媒體,及各宮觀、寺廟又大加宣傳安太歲、點太歲燈之事,因此萌發了,我寫本書之念頭,於是暫時丟開了手邊之雜事,花了幾近半年時間,埋頭提筆寫就了此本小書。
本書雖是寫台灣太歲信仰之歷史沿革,但是還是依照太歲信仰之起源,追溯至商周之起源時期,及歷經兩漢之醞釀、唐宋之演變、宋元民間傳說之附會,及信仰之民俗化,但到了明清之時,又沉寂了一段時日,直到1990年代,突然在以台灣為主之華人世界裡大加流行起來,蔚然成風。
現時之太歲信仰的流行,雖然是以台灣為主,但因在台民初入台之時,並未有太歲之信仰跟隨著流傳過來,因此,在1990年開始興起安太歲、拜太歲之風時,各大宮觀、寺廟苦找不到太歲之來源與造像之依據,只能暫時以牌位代替之。幸而於此時,兩岸宗教事務交流興起,台灣之宗教團體,到北京參訪時,無意中發現了北京白雲觀中之元辰殿,正巧為祭拜「太歲」之專殿,設置有六十太歲神像及太歲統領—斗姆神君之像,一組完整之太歲專祀殿堂。
就這樣,高雄關帝殿立即請大陸福建神像造像師傅,依樣仿造,並於1992年完成太歲專殿之設置及開光,另於1991年9月台南麻豆代天府,更是直接從北京白雲觀迎請回六十太歲神像,搶先設置太歲專殿供奉,成為台灣第一家有六十太歲之專殿的廟宇。此後,台灣各處之宮觀、寺廟,陸陸續續地設置起太歲專殿、或祭祀專壇,形成今日各大小宮觀、寺廟泰半皆有供奉太歲之盛況。
廿一世紀的現代社會,隨著科技、電腦、網路之發展,實體的安太歲、拜太歲,也隨之轉換成點太歲燈,進而點雲端太歲燈、安雲端太歲,只要在自己之電腦或手機上,敲幾個鍵一切就可搞定,十分方便,更因為科技之發達,人們生活忙碌,精神上甚顯得空虛,太歲之信仰之簡易方便,非常適合現代人之生活需求,也就因此而大為興盛。
最後,希望本書能帶給讀者,一個清晰的太歲信仰來源之概念。
▎自序
二年前,農曆過年時,因所屬生肖沖犯太歲,身邊之親友,建議我去廟裡安個太歲,一方面隨順親友之意,另一方面也想反正也不礙事,無妨去試一試,就去松山慈祐宮花了數百元點了個太歲燈、也得到了一個隨身攜帶之太歲符,就這樣與太歲結了緣。
回來後,因為好奇,就順手拿了(請了)廟裡的一些有關太歲之資料、書刊來看,這一開始竟然引出了我的興趣來,原來太歲之思想,早起於商周之時,為我國傳統之儒道思想之一,因此我就上國家圖書館,找了一些資料來看,諸如:陳峻誌的碩、博論,及石宜鑫、林怡青、陳鶴文之有關之碩論,埋頭研...
目錄
序/陳清香
序/劉國威
自序
▎第一章 太歲信仰之源流與歷史演變
第一節 太歲文化起源
第二節 古人之宇宙觀
第三節 從歲星到太歲之演化
▎第二章 太歲信仰之演化
第一節 唐宋太歲信仰之轉化
第二節 六十元辰與六十太歲
第三節 元明清之太歲信仰
▎第三章 斗姆信仰之興起
第一節 斗姆信仰之起源
第二節 道教斗姥與佛教摩利支天之合體
第三節 斗姆信仰與六十太歲信仰之合流
▎第四章 斗姆與六十太歲造型略論
第一節 斗姆與其脇侍
第二節 六十太歲之造型比照
第三節 斗姆與太歲之手持物
▎第五章 台灣太歲信仰之沿革與演變
第一節 五、六○年代(1970)以前之太歲信仰
第二節 七、八○年代(1990)宮觀寺廟之安太歲
第三節 九○年代(2000)以後之點太歲燈
▎第六章 結語
參考文獻
序/陳清香
序/劉國威
自序
▎第一章 太歲信仰之源流與歷史演變
第一節 太歲文化起源
第二節 古人之宇宙觀
第三節 從歲星到太歲之演化
▎第二章 太歲信仰之演化
第一節 唐宋太歲信仰之轉化
第二節 六十元辰與六十太歲
第三節 元明清之太歲信仰
▎第三章 斗姆信仰之興起
第一節 斗姆信仰之起源
第二節 道教斗姥與佛教摩利支天之合體
第三節 斗姆信仰與六十太歲信仰之合流
▎第四章 斗姆與六十太歲造型略論
第一節 斗姆與其脇侍
第二節 六十太歲之造型比照
第三節 斗姆與太歲之手持物
...
商品資料
出版社:致出版出版日期:2021-12-24ISBN/ISSN:978986557331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92頁開數:14.8*2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