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歷史文化,有其極深厚的潛力,極高的價值,不容我們忽視。最進步、最適合現代的國父思想,是由中國歷史文化所鑄成。它不僅培育民族得有今日,也能支持促進我民族於未來。不僅中國人有此信心,世界開明人士,也認為只有中國文化有其無窮價值、無窮力量。所以科學發展到太空,世界局勢險惡至此地步,仍爭相研究中國的歷史文化。
作者簡介:
徐文珊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出生於遵化城內南池子的十字大街十三號。父親是個舉人(孝廉),曾任黑龍江蘿北縣知縣。他主要著述有:《中華民族之研究》、《中華文化新探》、《先秦諸子導讀》、《史記評介》、《中國史學概論》、《八十載滄桑》和《點校史記》、《點校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等;在東海大學任教時常以古史相配合,以宏揚中華傳統文化。平日以書法自娛,早年專攻漢隸,後擴展到甲骨、金石以及大小篆各體,其書法作品曾在台灣全省展出,並遠去日本參加書法展覽多次,為台灣島內著名書法大家、國學大師。
作者序
錢序
竊嘗謂民族之形成與其發展,雖出多端,而惟文化陶冶之功為大。尤其我中華民族,擁有人口之多,所占地面之大,與夫其歷史緜延之悠長,舉世無匹。益見民族之與文化,一而二,二而一,實為相融交成,一體而不可分。論及文化,則當以歷史為主,學術思想為副。學術思想之就實表現為歷史,歷史之一脈貫注展演愈複雜,推擴愈廣大,而不失其中心精神之所在者,厥由於學術與思想。而光大學術,主持歷史,使此文化益臻於篤實光輝可大而可久者,則在人物。人物事為之與學術思想,是亦一而二,二而一,其表現為歷史,其成績為文化。而在其背後,則可窺見此一民族心性之特點。抑歷史以往之展演,必歸宿於當前之社會,而社會當前之活動,又展演為以下之歷史。歷史有成敗興衰,社會有隆替治亂,此亦一而二,二而一者。欲考論一民族之展演與其前途,則以往之歷史,當前之社會,以及流貫散布於此社會與歷史中之傳統學術思想,與夫代表此傳統而踐履,而發揚,而斡旋,以為此社會與歷史之主幹與領導之人物,皆當分別而觀,會通而求。而此民族所居有之土地,乃此民族文化生根發脈所在,乃此民族之主要天賦,亦不當忽。上之五者,乃考論民族文化之主題,而前四者尤為其重點。由此乃可以預卜此民族之命運,指示其當前努力之方向,以期不負此天賦而善盡夫人事。今者,國運方否,民生日瘁,昧者不察,往懍懍於當前之遭遇,而不知深求之於以往之經過,或則拈其一節,而忘其全體。大病在身,當得醫者作一總檢查,而後病況可知,刀藥可投。及門徐君文珊,著為《中華民族之研究》一書,主要即在討論文化,而能縱觀全體,於我上舉五者皆所論列,庶乎其異於憑虛立論,舉偏概全者之所為,余故樂而為之序。至其書中取捨詳略,輕重得失之間,則俟讀者之自得之。
中華民國五十八年四月,錢穆序於臺北外雙溪之素書樓
錢序
竊嘗謂民族之形成與其發展,雖出多端,而惟文化陶冶之功為大。尤其我中華民族,擁有人口之多,所占地面之大,與夫其歷史緜延之悠長,舉世無匹。益見民族之與文化,一而二,二而一,實為相融交成,一體而不可分。論及文化,則當以歷史為主,學術思想為副。學術思想之就實表現為歷史,歷史之一脈貫注展演愈複雜,推擴愈廣大,而不失其中心精神之所在者,厥由於學術與思想。而光大學術,主持歷史,使此文化益臻於篤實光輝可大而可久者,則在人物。人物事為之與學術思想,是亦一而二,二而一,其表現為歷史,其成績為文化。而在其背後,則...
目錄
插圖
錢序
自序
目錄
第一篇 導論篇
第二篇 總論篇
第一章 何謂民族
第一節 由族字之構成講起
第二節 組成民族之三因緣
第二章 民族與國家
第三章 人民與民族與國家
第四章 民族與文化
第五章 民族之演變
第三篇 歷史篇
第一章 中華民族起源與名稱考
第二章 中華民族之融合與發展
第一節 引論
第二節 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第三節 第二次民族大融合
第四節 第三次民族大融合
第五節 民族之發展與中衰
第六節 第四次民族大融合與畸形發展
第七節 漢民族復興與漢滿之融合
第三章 輝煌之歷史
第一節 引論
第二節 文化之創造、建國之開始
第三節 典範之照垂、偉蹟之開創
第四節 周室之鼎盛、學術之發達
第五節 大中國之大統一
第六節 第一次平民革命、第三次黃金時代
第七節 正義之光芒、道之高峰
第八節 混亂中有定力、分裂中求統一
第九節 開鑿運河、改善民生
第十節 歷史之顛峰、民族之盛運
第十一節 燦爛之文化花朶
第十二節 武力之畸形發展、民族威力大發揮
第十三節 又一次平民革命、又一次民族復興
第十四節 部族政權之再現、國運盛而又衰
第十五節 空前之革命、歷史之新頁
第四章 歷史之大轉變、民族之總考驗
第一節 東西之接觸、弱點之暴露
第二節 接連之外患、重點之危機
第三節 用歷史眼光展望民族前途
第五章 綜論
第四篇 文化篇
第一章 中國之文化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中國文化之創造
第三節 中國文化之特徵
第四節 中國文化之實質
第五節 中國文化之演進
第六節 中國文化之展望
第二章 中國之學術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中國學術之興起與鼎盛
第三節 萬古常新之正統學術
第四節 學術之演進
第三章 各科學術之發展
第一節 中國之人生哲學
第二節 中國之教育
第三節 中國之政治
第四節 中國之史學
第五節 中國之文學
第六節 中國之藝術
第七節 中國之典籍
第八節 中國之科學
第九節 中國之器用
第四章 由制度之演變看歷史文化之進展
第一節 政治制度之演變
第二節 由國父之全面重大改革促成歷史文化之普遍進步
第三節 總結
第四節 華人洋化考
第五篇 社會篇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中國社會之性質
第三章 中國之社會組織
第四章 中國之社會關係
第五章 中國之社會約制
第六章 中國之社會風氣
第七章 中國之社會變遷
第八章 中國舊社會之解組與新社會之建立
第一節 舊社會之解組
第二節 新社會之建立
第三節 社會哲學之創建
第四節 新社會之遠景
第六篇 民族性篇
第一章 中華民族性之優點
第一節 仁愛和平
第二節 富正義感
第三節 堅毅沉潛
第四節 崇本務實
第五節 尚道德、重氣節
第六節 尚道義、重感情
第二章 中華民族性之缺點
第一節 保守
第二節 顢頇、遲鈍、攏統
第三節 自私、不重公德
第四節 散漫、無組織
第五節 對政治無興趣
第六節 其他
第七篇 人物篇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中華民族之共同始祖
第二節 政治典型、人倫規範
第三節 中華民族之文化中心
第四節 民族功臣
第五節 發憤圖強、雪恥復國
第六節 定邊威遠、振大漢聲威
第七節 身繫天下安危之重臣
第八節 政治道德
第九節 不辱君命之外交家
第十節 犧性生命、伸張正義
第十一節 感恩知己、義薄雲天
第十二節 孝悌
第十三節 偉大之女性
第十四節 堅毅沉潛之豪傑
第十五節 典型商人
第十六節 救國革命之仁人烈士
第十七節 民族文學家
第十八節 卓越之思想家學者
第二章 華僑
第一節 華僑之外移
第二節 華僑之貢獻
第八篇 中華民國國父與現代政治篇
第一章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國父傳略
第二章 三民主義
第一節 三民主義之思想淵源與風度
第二節 三民主義之方法與制度
第三節 三民主義之政治理想與達成理想之途徑
第四節 三民主義之道德精神
第五節 三民主義之學術性與國父之好學精神
第六節 綜述
第九篇 地理篇
第一章 自然地理
第一節 位置與地勢
第二節 氣候
第三節 物產
第二章 人文地理
第一節 政治區劃
第二節 歷史之沿革
第三節 地理與國防
第十篇 人口篇
第一章 數量方面
第一節 初期之人口概況
第二節 中古以至近世之人口概況
第二章 品質與分佈
第一節 人口之品質
第二節 人口之分佈
第三節 結語
第十一篇 中華民族之命運篇
第一章 由民族文化看民族命運
第二章 今後努力之方針
第一節 從文化教育著手
第二節 改革學術風氣
第三節 培養人才
第四節 促進民族道德、改革社會風氣
第五節 綜述
插圖
錢序
自序
目錄
第一篇 導論篇
第二篇 總論篇
第一章 何謂民族
第一節 由族字之構成講起
第二節 組成民族之三因緣
第二章 民族與國家
第三章 人民與民族與國家
第四章 民族與文化
第五章 民族之演變
第三篇 歷史篇
第一章 中華民族起源與名稱考
第二章 中華民族之融合與發展
第一節 引論
第二節 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第三節 第二次民族大融合
第四節 第三次民族大融合
第五節 民族之發展與中衰
第六節 第四次民族大融合與畸形發展
第七節 漢民族復興與漢滿之融合...
商品資料
出版社:華夏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2-01-07ISBN/ISSN:978986079976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808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