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全新編排╳全新修訂,每天一則,讓你的中文功力迅速破表!
★紮實又有趣的國學常識,重返語文的歷史現場!
★曾創下連續36週高踞誠品書店排行榜佳績!
★總銷超過100,000冊,最有趣的國學常識讀本!
▌什麼,我們每天都在用的這些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楷模」原來是兩棵樹
「感冒」原來是官場用語
「三長兩短」遠來是捆棺材的方法
「得過且過」原來是鳥叫聲
「鬼見愁」原來是一味中藥
「在下」竟然是裹腳布
「孟婆湯」的孟婆原來是風神
「人妖」原來是人為的災禍
「掛羊頭賣狗肉」原來掛的是牛頭,賣的是馬肉……
▌原來,這些日常用語的古今用法大不同
讓國學行家帶你重返語文的歷史現場,一次看完「365+1」則詞條當初如何誕生,
又如何演變成今日的用法,既長知識又長見識。
原來,語言是活的,是有生命的,這些詞條隨著歷史改變,早已不是當初最早的意思了。
一天讀一則,每天五分鐘,讓你既長見識又長知識,從此再也不會誤用、錯用和濫用中文了!
◆ 跟你想的大大不同:
「漫畫」原來是一種鳥的名字
「滑稽」原來是一種酒器
「買春」原來是去買酒
◆ 原來它不是這樣用:
「得饒人處且饒人」原來是指下棋讓先
「咄咄怪事」原來是無聲的抗議
「墊背」原來是往死人身下墊錢
◆ 你是否曾經認真想過:
「愛屋及烏」是愛屋子嗎?
「八拜之交」真的是拜了八次?
「錙銖必較」的「錙銖」到底有多重?
還有更多更多……
白白老師│白白國文YouTuber
宋怡慧│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汪栢年│蘭陽女中歷史教師
東燁│小說作者、國文老師
— 鼓掌推薦
作者簡介:
許暉
一九六九年出生,自由作家。主編有《「六十年代」氣質》、《中國歷史的後門》,主要著作有《身體的媚術:中國歷史上的身體政治學》、《亂世的標本:中國歷史上的亂世人格症》、《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一、二、三、四、五輯)》、《這個字,原來是這個意思(一、二、三、四輯)》、《古人原來是這樣說話的》、《植物在絲綢的路上穿行》、《香料在絲綢的路上浮香》《100個漢語詞彙中的古代風俗史》。
章節試閱
「三長兩短」原來是捆棺材的方法
在日常口語中,人們忌諱直接說死亡,於是會委婉地用「三長兩短」來代替。「三長兩短」同時還用來指意外的災禍或事故。這個成語為什麼會具備這樣的含義呢?
原來,在古代「三長兩短」竟然是指棺材的捆縛方法!
《禮記.檀弓上》對棺材的形制有這樣的規定:「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唐代學者孔穎達對這些形制進行了詳盡的解釋:
棺束:「古棺木無釘,故用皮束合之。」古時候的棺木沒有釘子用,於是就用皮革將棺材和棺蓋捆束在一起,這就叫「棺束」。
縮二:「縮,縱也,縱束者用二行也。」縱的方向木板短,因此只需捆兩道即可。
衡三:「橫束者三行也。」「衡」和「橫」是通假字,橫的方向木板長,因此必須捆三道。
衽:「小要也。其形兩頭廣,中央小也。漢時呼衽(ㄖㄣˋ)為小要也。」「衽」本來指衣襟,是衣服兩片的連接處,因此引申為連接棺蓋與棺木的木楔,兩頭寬中間窄,作用是「既不用釘棺,但先鑿棺邊及兩頭合際處作坎形,則以小要連之,令固棺」。將「衽」插入棺口兩旁的坎中,使蓋與棺身密合。「衽」的位置恰是整個棺木的中段要處,因此漢代時又稱作「小要」,「要」和「腰」是通假字,比附於人的腰部。
每束一:「並相對每束之處,以一行之衽連之,若豎束之處,則豎著其衽以連棺蓋及底之木,使與棺頭尾之材相固。」其意甚明,皮革捆束的每一道都用「衽」連起來,衽與皮條聯用,就是為了緊固棺蓋。
這就是「三長兩短」最初的出處。到了後來,人們開始使用釘子將棺材和棺蓋釘合起來,既方便又快捷,不僅「衽」被逐漸淘汰,而且捆束的皮繩也隨之消失了。但是「三長兩短」這句話卻流傳了下來,成為人們的日常用語,只是再沒有人知道它為什麼作為替代死亡的委婉用語了。
「方丈」原來是一座山
人們都知道一寺之長稱作「方丈」,也叫住持。至於為什麼稱作「方丈」,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方丈」一詞,不過那時的「方丈」是一座仙山。據《史記》記載,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禽獸的顏色全是白色,宮闕都是黃金建成,裡面住著仙人,還有許許多多不死之藥。歷朝歷代的國君都曾經派人尋找過這三座仙山,最有名的是秦始皇派遣的徐福,可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找得到它們。
道教引入了三座仙山的傳說,並且最早將自己的最高領導人稱作「方丈」。至於為什麼叫「方丈」,大致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人心方寸,天心方丈,故稱「方丈」。另外一種說法是「方」者,道也;「丈」者,長也,對長輩的尊稱,「方丈」意即道長。佛教傳入中國後,借用了道教的稱謂,可是今天的人們只知佛教「方丈」,而不知道教的「方丈」了。
佛教中,「方丈」一詞的來源也有不同的說法。南朝時期編著的《昭明文選》收有王簡棲〈頭陀寺碑〉一文,其中說:「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經像。」大明是南朝劉宋孝武帝的年號,大明五年即西元四六一年。原來,最早的「方丈」是用來遮蔽佛像、避免被風吹雨淋的建築。李善注解道:「堵,長一丈,高一丈,回環一堵為方丈。」由此可知,「方丈」的形制為四面環繞的土牆,每面牆長和高都是一丈,故稱「方丈」。「方丈」上面還要蓋上「茅茨」,即茅草頂,可見「方丈」最初的形制是多麼的簡陋。還有一種說法,唐高宗顯慶年間,王玄策出使西域,在毗耶黎城參觀了著名的維摩詰居士的居處,非常狹窄。王玄策好奇地丈量了一下,長寬高都是一丈,因此命名為「方丈」。後來就把佛寺住持的居處稱作「方丈」,不久,住持也被稱作「方丈」了。
需要辨析的是,一些武俠小說中常常出現「方丈大師」的稱謂,這種稱謂是錯誤的,因為「方丈」一詞的原始含義為「道長」,則「方丈」一詞本來就含有大師之意,「方丈大師」的稱謂屬於語意重複,是不瞭解「方丈」一詞的含義而產生的誤稱。
「拾人牙慧」拾的到底是什麼?
「拾人牙慧」是指拾取別人的說詞當作自己的話,形容那些沒有自己獨立見解,只知道人云亦云發表些老套觀點的人。
「牙慧」一詞屬於最典型的俗語誤用,很多辭典都把「牙慧」解釋成牙齒裡面的殘渣,「拾人牙慧」即拾取別人牙齒裡面的殘渣,這真是天大的笑話!
「牙慧」一詞出自《世說新語.文學》:「殷中軍云:『康伯未得我牙後慧。』」這句話因為沒有上下文而被很多人誤解,常常被解釋為:「康伯連我牙齒縫裡咀嚼後的殘渣都沒有拾到。」
唉,望文生義真是害死人!這明明是一句表揚的話,卻被誤解為批評的話了。殷中軍即殷浩,曾經擔任過中軍將軍的官職,故稱殷中軍;康伯即韓伯,康伯乃其字。兩人都是東晉著名的玄學家,殷浩是韓伯的舅舅。殷浩這個人很有意思,他和當時的權臣桓溫不和,被免官放逐到了信安郡(今浙江衢州),他每天都拿手指在空中虛劃字形,這叫「書空」,就是在空中寫字的意思。人們很奇怪,不知道此舉何意,有人暗中觀察,結果發現殷浩每次「書空」寫的都是同樣四個字,這四個字是「咄咄怪事」,原來殷浩借此表達對自己免官的不滿。「咄咄怪事」這個成語即出於此。
韓伯小時候就很聰明,舅舅殷浩稱讚他「能自標置,居然是出群之器」。對外甥既然有這麼高的評價,殷浩怎麼可能批評他拾自己的牙慧呢!「牙後慧」的「慧」不是指殘渣,而是智慧、見解;「牙後慧」即表達出來的觀點。「康伯未得我牙後慧」這句話的正確解釋應該是:「康伯沒有亦步亦趨地模仿我的見解來發言,他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因此這是一句表揚的話。後人把這句話的意思加以變通,便形成了「拾人牙慧」這個成語,當做貶義詞來使用了。
「三長兩短」原來是捆棺材的方法
在日常口語中,人們忌諱直接說死亡,於是會委婉地用「三長兩短」來代替。「三長兩短」同時還用來指意外的災禍或事故。這個成語為什麼會具備這樣的含義呢?
原來,在古代「三長兩短」竟然是指棺材的捆縛方法!
《禮記.檀弓上》對棺材的形制有這樣的規定:「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唐代學者孔穎達對這些形制進行了詳盡的解釋:
棺束:「古棺木無釘,故用皮束合之。」古時候的棺木沒有釘子用,於是就用皮革將棺材和棺蓋捆束在一起,這就叫「棺束」。
縮二:「縮,縱也,縱束者用二行也。」縱...
目錄
「一寸光陰」為什麼是用「寸」來衡量?
「一日三餐」原來始於漢代
「一抔黃土」為什麼是指墳墓?
「一頓飯」為什麼是用「頓」來計算?
「人中翹楚」為什麼是指傑出的人?
「人有十等」是哪十等?
「人妖」原來是指人為的災禍
「人面獸心」原來是在罵匈奴
「人浮於事」原來是廉潔的行為
「人盡可夫」原來不是形容女人淫蕩
「入流」原來是古代官制
「入幕之賓」為什麼是指男同性戀?
「八拜之交」真的是拜了八次?
「十八層地獄」是哪十八層?
「十惡不赦」是哪十惡?
「丈夫」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三寸金蓮」是誰發明的?
「三生有幸」是如何變成客套話的?
「三姑六婆」是哪三姑跟哪六婆?
「三長兩短」原來是捆棺材的方法
「三隻手」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三教九流」實際是指哪些職業?
「上下其手」是調戲女性嗎?
「上乘」原來指四馬共駕一車
「上當」原來是指上當鋪典當
「下作」原來是對賤民的詛咒
「下馬威」原來叫做「下車威」
「下榻」原來是真的把床放下來
「丫鬟」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乞丐」僅僅指乞討之人嗎?
「千金」原來是指男孩兒
「口實」原來是陪葬品
「大快朵頤」為什麼是形容大飽口福?
「大放厥詞」原來是讚美文章寫得好
「大駕光臨」原來只能用於皇帝
「子虛烏有」原來是兩個人
「小丑」原來是指微賤之輩
「小李」原來是扒手的代稱
「小鳥依人」原來是形容男人
「尸位素餐」的「尸」原來不是指屍體
「不分軒輊」的「軒輊」是什麼東西?
「不肖子孫」原來不是指子孫不孝順
「不倒翁」原來是勸酒的用具
「不稂不莠」是貶義詞嗎?
「不齒」的「齒」原來是排座次
「丹書鐵券」原來是免死的憑據
「五服」之親是什麼親?
「五花八門」是哪「五花」跟哪「八門」?
「五雷轟頂」是五種雷還是被雷轟五次?
「井水不犯河水」原來是天文學術語
「介紹」原來是一種傳話的禮儀
「元寶」的「元」原來是指年號
「公子」原來是指諸侯的庶子
「公主」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公社」原來是指官家的祭祀場所
「凶器」原來是喪葬器具
「天之驕子」是指誰?
「天字第一號」的來歷是什麼?
「天衣無縫」原來是佛教用語
「太平」原來是指連續二十七年豐收
「太師椅」原來是以秦檜的官銜命名
「弔唁」原來是兩件事
「心腹」和「爪牙」原來是讚美的詞
「心懷鬼胎」的「鬼胎」原來是指畸形胎兒
「支吾」的複雜由來
「文身」原來是為了避蛟龍之害
「文獻」原來是指典籍和賢人
「斤斤計較」原來是稱讚人明察秋毫
「方丈」原來是一座山
「方舟」原來是大夫所乘的船
「月老」為什麼是指媒人?
「月黑風高」原來是出自兩項罪名
「比翼鳥」到底是什麼樣的鳥?
「毛病」為什麼跟「毛」有關?
「水性楊花」的「楊花」原來是柳絮
「犬子」原來不能指別人的兒子
「兄台」為什麼是對朋友的敬稱?
「充耳不聞」的「充耳」原來是耳塞
「冬烘先生」為什麼要叫做「冬烘」?
「出恭」為什麼是指上廁所?
「匆匆」原來是「勿勿」之誤
「半老徐娘」為什麼姓徐?
「半截入土」原來是指已經過了半年
「四不像」原來是麋鹿
「左支右絀」原來是射箭的方法
「巨無霸」原來是人名
「市儈」最早是罵人話嗎?
「布袋」原來是上門女婿的謔稱
「平易近人」原來是形容政事簡易
「打秋風」為什麼是形容敲詐?
「打草驚蛇」原來是形容兩個貪官
「旦角」的稱謂原來出自妲己之名
「正室」跟「側室」原來不是指妻跟妾
「正襟危坐」原來是指跪姿
「玉樹臨風」的「玉樹」原來是槐樹
「瓜葛」為什麼是指遠親?
「甘露」到底是什麼東西?
「生日」的過法古今有別
「白日見鬼」原來是指清水衙門
「皮裡陽秋」原來是稱讚人的詞
「交椅」原來是一種小矮凳
「伉儷」是形容哪種夫妻?
「全軍盡墨」原來是形容全軍穿喪服
「冰清玉潤」原來是翁、婿的美稱
「吃茶」原來是指女子受聘
「吃醋」的由來是什麼?
「同室操戈」和「入室操戈」原來大不同
「名」和「字」原來是兩回事
「名列前茅」的「前茅」原來是軍旗
「因緣」原來共有十二種
「在下」原來是裹腿布
「在劫難逃」的「劫」是多久?
「地主」原來是土地神
「地老天荒」的「天」到底有多「荒」?
「奸細」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如花似玉」原來是形容男子
「宇宙」原來是指屋簷和棟樑
「扛鼎」到底要怎麼「扛」?
「汗青」原來是烤青竹
「百姓」原來是指官員
「老夫」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老鴇」為什麼變成妓院老闆娘的蔑稱?
「老頭子」原來是指乾隆
「血氣方剛」原來不是形容年輕人
「作家」原來是管理家務
「作梗」原來是指鬼害人
「別來無恙」是怎麼變成問候語的?
「含沙射影」的竟然是種怪蟲
「含糊」原來是「含胡」之誤
「吹噓」原來是指互相幫助、提拔人才
「呆若木雞」原來是指凶猛的鬥雞
「妖孽」原來不是形容女色
「孝子」是指孝順的兒子嗎?
「忌諱」原來不能用在活人身上
「戒指」原來是皇帝寵幸后妃的標誌
「扶老」原來是拐杖的雅稱
「折枝」原來是為長者效勞
「杏林」為什麼用來指醫界?
「步驟」原來是指由慢走到快跑
「每況愈下」的本意是什麼?
「沆瀣一氣」為什麼會變成貶義詞?
「沐猴而冠」是給猴子洗澡嗎?
「牢騷」原來是刷馬時的哀歎
「秀眉」原來是形容老年男性的長眉
「角色」原來跟飲酒的等級有關
「赤子」原來是指嬰兒
「走後門」出自滑稽戲?
「足下」為什麼是尊稱?
「身懷六甲」為什麼是表示懷孕?
「兔死狐悲」原來不是比喻物傷其類
「兔崽子」原來是對男妓的蔑稱
「咄咄怪事」原來是無聲的抗議
「和尚」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夜貓子」原來是指鴟鵂這種怪鳥
「姓」和「氏」原來有差別
「孟婆湯」的「孟婆」原來是風神
「尚方寶劍」的「尚方」原來是官署名
「岳父」為什麼是對妻子父親的尊稱?
「怪哉」原來是一種訴冤的蟲子
「抽屜」原來是一種棺材
「拐杖」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拔河」拔的為什麼是「河」?
「拙荊」為什麼是謙稱自己的妻子?
「招搖」原來是一顆星星
「放肆」原來是指死人
「明目張膽」原來是讚美的詞
「東西」為什麼不叫「南北」?
「東床快婿」最早是指誰?
「河東獅吼」是誰在吼?
「狗拿耗子」原來沒有多管閒事
「虎威」竟然是老虎身上的骨頭
「長跪」原來跟謝罪無關
「門外漢」原來是指蘇東坡
「門神」的來歷是什麼?
「青梅竹馬」原來是一種遊戲
「青樓」原來是帝王的居所
「哄堂大笑」原來是出自一項有趣的制度
「城府」為什麼是比喻人有心機?
「城隍廟」的「城隍」是什麼神?
「客氣」是如何變成客套話的?
「屋漏」原來是指屋子的西北角
「急急如律令」原來是公文用語
「怨女」原來就是古代的「剩女」 「拮据」原來是鳥兒腳爪之病
「拾人牙慧」拾的到底是什麼?
「指南」為什麼不叫「指北」?
「指桑駡槐」原來是對官府的刻骨詛咒
「挑釁」原來跟祭祀有關
「春夢」從來不用於男女情欲
「洞房」原來並不是指婚房
「狡猾」原來是一項罪名
「皇親」和「國戚」的地位原來差別非常大
「相公」為什麼變成男妓的稱謂?
「相好」的稱謂來自「女大十八變」
「相撲」原來出自「角抵」之戲
「省油燈」原來是真的燈
「秋老虎」原來是「秋老火」之誤
「紅杏出牆」為什麼是比喻女子不貞?
「美男」、「美女」原來都是周代的間諜
「背井離鄉」的「井」原來不是指水井
「苦酒」原來是醋的別名
「英雄」原來跟性別無關
「英雄氣短」原來是譴責科舉考試
「要領」原來是指腰斬和梟首之刑
「郎中」為什麼是尊稱醫生?
「面首」為什麼是指男寵?
「風箏」原來是間諜工具
「風調雨順」原來是四大金剛
「風靡」原來是形容廚刀太鋒利
「風騷」原來是褒義詞
「飛毛腿」是長滿腿毛的腿嗎?
「食指大動」為什麼是形容口福?
「首級」為什麼是指腦袋?
「首飾」原來是指男人戴的帽子
「員外」原來是個官銜
「哭喪棒」原來有竹杖和桐杖之分
「宴爾新婚」是祝福語嗎?
「家累」原來是指家財萬貫
「家賊」原來是豢養的刺客
「差強人意」原來是誇讚之詞
「弱冠」是指幾歲的男子?
「徒步」原來是指平民老百姓
「旁門左道」為什麼是指邪道?
「殊死」原來是身首分離之刑
「烏賊」為什麼用「賊」來命名?
「狼狽」原來不是兩種動物
「破天荒」為什麼是形容新鮮事?
「紙錢」原來最初用的是真錢
「耗子」為什麼變成老鼠的別稱?
「胭脂」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臭味相投」原來是褒義詞
「荒誕」原來是一種愛說大話的怪獸
「討厭」原來是巫術用語
「陛下」為什麼是對皇帝的敬稱?
「馬虎」為什麼用馬跟虎連在一起形容粗心?
「馬桶」為什麼用馬來命名?
「馬路」是專供馬走的路嗎?
「骨瘦如柴」原來是由「骨瘦如豺」而來
「高足」原來跟馬有關係
「鬼見愁」原來是一味中藥
「唯唯諾諾」原來是古人應答的聲音
「堂皇」原來是指盛大的廳堂
「張冠李戴」的「張」和「李」究竟指誰?
「得過且過」原來是鳥叫聲
「得饒人處且饒人」原來是指下棋讓先
「授人以柄」原來是指彗星
「掛羊頭賣狗肉」原來是掛牛頭賣馬肉
「採花」原來是比喻美好的愛情
「掩耳盜鈴」盜的原來是一口大鐘
「望洋興嘆」的「望洋」原來是一種眼病
「棄市」原來不是指死刑
「欲蓋彌彰」想要掩蓋的到底是什麼壞事?
「添丁」原來是凶兆
「烽火」原來是兩種信號
「猜枚」原來是出自「藏鉤」之戲
「眼中釘」的「釘」是比喻兩個壞蛋
「笨蛋」原來並不笨
「袈裟」原來是指雜色
「訛詐」的「訛」是一種神獸?
「連理」原來是兩棵樹
「野狐禪」原來是佛教用語
「閉門羹」原來是出自妓女之手
「魚水」原來不是形容男女歡愛
「博弈」原來是兩種不同的遊戲
「喬裝」原來是踩高蹺的表演
「喬遷」不能用在自己身上
「報復」原來也可以指報恩
「媒妁之言」的「媒」和「妁」原來是不同的人
「尊嚴」原來是對父母的敬稱
「尋常」原來是度量單位
「尋短見」為什麼用來比喻自殺?
「惡客」原來專指不飲酒的客人
「掌上明珠」原來是形容情人
「揮霍」原來是形容雜技表演
「湯餅會」原來吃的是湯麵
「無賴」原來不是浪蕩子
「猩紅」跟猩猩有關係嗎?
「畫地為牢」原來是形容刑律寬鬆
「登基」原來是「登極」之誤
「窗戶」原來是指窗和門
「虛有其表」原來出自唐玄宗之口
「買春」原來是去買酒
「買路錢」原來是出喪時撒的紙錢
「貼身」原來是陪嫁的妾
「開天窗」原來是比喻侵吞財物
「開門七件事」是哪七件事?
「陽臺」原來是指男女歡會的場所
「雅量」原來是形容酒量很好
「集腋成裘」原來集的是狐狸的腋毛
「黃瓜」原來叫「胡瓜」
「亂點鴛鴦」原來是做好事
「傻瓜」的「瓜」是什麼瓜?
「塞責」原來是盡責的意思
「奧援」原來是指神靈暗中保佑
「愁眉」原來是女子美麗的眉妝
「愛屋及烏」是愛屋子嗎?
「感冒」原來是官場用語
「搖錢樹」原來是形容妓女
「斟酌」原來是兩種倒酒方法
「新郎」原來是指新科進士
「暗送秋波」為什麼是「秋波」?
「楷模」原來是兩棵樹
「滑稽」原來是一種酒器
「痴人說夢」原來是對著痴人說夢話
「睥睨」原來是女牆的代稱
「禁臠」是什麼東西?
「筷子」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衙門」跟「衙內」原來是「牙門」跟「牙內」
「裙帶關係」原來專指因夫人得官
「跳槽」原來是青樓用語
「遇人不淑」原來只能出自已婚女性之口
「過街老鼠」原來是「過街兔子」之誤
「雷同」為什麼跟打雷有關?
「鼓噪」原來是軍事術語
「嗾使」原來是使喚狗
「嘍囉」原來是讚美的詞
「墊背」原來是往死人身下墊錢
「墓木已拱」原來是詛咒之詞
「壽比南山」的「南山」並不是一座山
「敲門磚」原來是應付科考的文章
「漢子」原來是罵人的話
「漫畫」原來是一種鳥的名字
「監獄」原來是指門房
「禍水」原來是指趙飛燕的妹妹趙合德
「翡翠」原來是一種鳥
「與虎謀皮」原來是「與狐謀皮」
「說項」原來是誇讚姓項的人
「銅臭」原來是買官錢
「骯髒」原來是讚美的詞
「魂飛魄散」的魂為什麼會飛?魄為什麼會散?
「鼻祖」為什麼跟鼻子有關?
「噴嚏」原來是被人想念
「墳墓」在古今有什麼差別?
「嬌客」原來是指秦檜的女婿
「窮鬼」原來並不窮
「蝸居」原來不是形容居室窄小
「學究」原來是指科舉考中者
「橫死」是什麼樣的死法?
「燈紅酒綠」的酒原來真是綠色的
「縣官」原來是稱呼皇帝
「錙銖必較」的「錙銖」到底有多重?
「隨和」原來是兩件寶物的並稱
「餞行」原來是要先祭路神
「鴛鴦」原來是指兄弟
「壓歲錢」原來是要趨吉避凶
「嬰兒」原來分指女孩、男孩
「應酬」原來是飲酒的禮節
「應聲蟲」原來真是一種怪蟲
「戴綠帽」為什麼是男人的奇恥大辱?
「濫觴」原來是指浮起酒杯
「膽小如鼠」的「鼠」原來是指鼷鼠
「蟊賊」原來是兩種害蟲
「豐碑」原來是下葬的工具
「雞姦」原來跟雞毫無關係
「鞭策」原來都是指馬鞭
「疆場」的「場」原來是錯別字
「癡呆」原來是對吳人的貶稱
「穩操勝券」操的原來是左券
「籌碼」原來跟「馬」大有關係
「爛醉如泥」的「泥」原來是種蟲子
「犧牲」原來是指祭品
「露馬腳」露的為什麼是馬腳?
「體無完膚」原來是形容身上的刺青
「靈柩」原來不是棺材
「靈犀」原來是一種神獸
「齷齪」原來不是指卑鄙
「一寸光陰」為什麼是用「寸」來衡量?
「一日三餐」原來始於漢代
「一抔黃土」為什麼是指墳墓?
「一頓飯」為什麼是用「頓」來計算?
「人中翹楚」為什麼是指傑出的人?
「人有十等」是哪十等?
「人妖」原來是指人為的災禍
「人面獸心」原來是在罵匈奴
「人浮於事」原來是廉潔的行為
「人盡可夫」原來不是形容女人淫蕩
「入流」原來是古代官制
「入幕之賓」為什麼是指男同性戀?
「八拜之交」真的是拜了八次?
「十八層地獄」是哪十八層?
「十惡不赦」是哪十惡?
「丈夫」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三寸金蓮」是誰發明的?...
商品資料
出版社:麥田出版日期:2021-12-02ISBN/ISSN:978626310148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57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