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個印度少年是作者陳柏源以童年的角度下筆。
貫穿著整個在千禧年期間定居於印度南部大都金奈五年的面貌。從回憶出發,那個少年和書寫本尊共同來回描寫著這段沉默史,因為那個少年不講話。在金奈經濟起飛的年代裡散發著豐富歷史人文的空氣,守護它的是「Chennai」那尊女神原意的神秘面貌。
● 作者陳柏源受到德國哲學家及文化評論家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其《柏林童年》一書的影響。
一個從未來望向過去的思想記憶,體現著一座城市風景,也同時間撥開著那副自己模糊輪廓的倒映。同時有著藝術創作者的身份,陳柏源試圖透過自己在金奈的生命經歷,觀察帶有強烈宗教意涵和神秘主義的那個過去, 除了大幅度帶出南印度的文明歷史之外,也試著同步連線上那位印度少年。
● 理解南亞文化知識的一部小型著作。
本書記錄著陳柏源於金奈當地學校的所學所聞,藉由些許考證但同時保留著那不可考,耳聞到的第一性。裡頭收錄著有關泰米爾文化意識、耆那教文化、印度教神話故事、阿克巴與比巴兒、《腳鐲記》等,讓我們窺探千禧年南印度金奈的面貌。
最自然的跨越領域產生自最有感的童年跨國界的碰撞。—— 馬華策展人劉北成
作者簡介:
陳柏源
台灣高雄人,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博士班生、藝術創作、策展工作者及講師。從小因父親工作之故, 曾移居印度和泰國共長達十餘年。其藝術創作的萌芽集結了印、泰與台灣等文化與人文節奏,以慢工細活的精神態度, 以多媒體、繪畫和空間裝置融合的嘗試發展出氣質獨特的「非 雲」創作系列。
曾在台灣榮獲 2021 年高雄獎優選獎、第四屆鴻梅新人獎等,並著有專著《裸樹與非雲》(2020)。現工作並持續創作於台灣南部。
推薦序
一段沉默史
馬華策展人╲劉北成
陳柏源「非 雲」系列以航空搭飛機的過去經驗,結合颱風翻騰表層影像,利用不同於以往的繪畫或水墨材質,發展出遠遊山水和異化墨韻之特性。從觀山位移到觀天空的宇宙論山水,他會是台灣當代新銳創作者在水墨類山水
或科技表現上之翹楚。陳柏源曾在台灣地區、馬來西亞、中國之美術館和藝術機構中展露頭角。這是他身為藝術創作與工作者的一面。
我在很早之前,大約是二〇一五年左右開始接觸到他在社群網路上的許多深刻性短文。大多關於藝術性的,微微帶點哲學性,爾後又從藝術形式表現
的純粹辯證轉而探索深層內在。尤其是在這些透過藝術的解讀方法,陳柏源能夠用一種很深邃的語言,並帶點誠實感的理脈,一步一步解剖出藝術、情感和人類凝視作用的回應。法國思想史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曾用「臨床凝視」(regrad clinique)一概念去帶出對於人類症狀、身體和死亡相關的醫學觀看之重要性。做為藝術家身份的陳柏源,曾在台灣最具指標性的官辦獎項之一「高雄獎」當中表明自己在觀看「雲」這個自然對象時,是用一種帶有移動史的生命經驗來回觀看的。在高空上俯瞰底下萬物的生態變化,可算是某種科學式的觀看。做為此等相似的認識點或狀態來說,陳柏源在二〇二〇年之後穩健地發展出了他獨特的藝術創作語言。
身為在東南亞地區的藝術和文學相關的機構負責人,我同時關注著東南亞以外,包括中國、日本、韓國等地區的藝術生態。我不清楚是否是因為陳柏源在印度和泰國這兩地充滿著辨識性的文化大國,他從這些體驗當中詢問自己並反質詢台灣的文化在哪。身為一個藝術研究者身份的他,曾在其論文《非 雲》當中多次重複地在質疑一個非固態表象,這令我回想到德國哲學家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的建構體系。也因為此,我不斷發現到陳柏源的思想當中經常會出現某種以否定的方式去解構,再重塑的流程方式,逐漸形成他一慣的「思考姿態」。原先本以為這應該出自於德國哲學家黑格爾(G. W. F. Hegel)的正反合辯證系統,但據他所說,主要影響他的是一個叫「耆那教」和佛教的影響。由此開始我才認識到他對於一些過往經驗的描述(印度經驗)以及該地知識具有很強的被烙印的痕跡。後來我向他提議三項出版計劃,他先選擇了比較偏向他熟悉領域的藝術而出版了《裸樹與非雲》一著作,接著因一些家庭因素之故,他對於此書《金奈手記》甚為積極。
《金奈手記》是一本非典型的知識型叢書,有著豐富的印度史(尤其是少見的南印度史)、宗教文化和一些不可考的神秘信仰。就書寫文體而言,以作者身份的陳柏源想透過類似第一人稱式的描寫性方式來完整地呈現南印度金奈的童年面貌。不過在這些書寫經驗當中,作者可能自己也未發覺無對象的狀態。那個當時在金奈的「我」跟現在書寫本尊的「我」相差數千里之遠,甚至數十年之久,不免令人產生雙邊性的「互看」。因為少年的作者是沉默不語的,就文中作者所揭露以及大量的非言語描述的傾吐,我們知道他可能因為在變化環境的急促下患上相關不語的病症。所有書中作者自己對他人的談話不超過十句,絕大部分都是旁人之語或者是作者的「比手畫腳」。猶如另一個「本尊」站在宗教與信仰的存有旁邊如如不動,靜默凝視著整個過程,我相當佩服作者陳柏源忠於寫實的精神,把該時期他的人格設定精巧地貫穿在裡面,我形容這本書變成是一本「沉默史」。那個所謂的「少年」有很多分身,除了作者在看待自己是少年的時期之外,同時有「那個人」、賣椰子的、阿亞帕少年神祇等等,在閱讀之後我也形容這是:「那個少年和書寫本尊共同來回在描寫的回憶構成」。字面意上我覺得頗似傅柯在形容文學的「空位空間」(vide),即猶如兩面鏡子在互照一般,透過現實與再度被召回的記憶雙雙反射出來的想像域,我們透過作者對現實的指涉、宗教信仰的神話和神秘不可測的經歷,來來回回穿梭在這虛實的宗教信仰世界之中,這或許就是此書的精神所在,容讀者細細品閱。
一段沉默史
馬華策展人╲劉北成
陳柏源「非 雲」系列以航空搭飛機的過去經驗,結合颱風翻騰表層影像,利用不同於以往的繪畫或水墨材質,發展出遠遊山水和異化墨韻之特性。從觀山位移到觀天空的宇宙論山水,他會是台灣當代新銳創作者在水墨類山水
或科技表現上之翹楚。陳柏源曾在台灣地區、馬來西亞、中國之美術館和藝術機構中展露頭角。這是他身為藝術創作與工作者的一面。
我在很早之前,大約是二〇一五年左右開始接觸到他在社群網路上的許多深刻性短文。大多關於藝術性的,微微帶點哲學性,爾後又從藝術形式表現
的純粹辯證轉而探索...
作者序
遠方的書信
其實,也並不是特別為了某個特殊原因要寫此書。自從弟弟離開之後,經常憶起跟他的共同回憶,而我們倆最多的回憶就儲藏在小時候一起定居的印
度時空。我翻閱著他過世之後留有的許多生前物件,赫然發現我們在印度金奈時的共同喜好,這包含著印度人手繪的《羅摩衍那》漫畫書、老家教的補習本、照片和過去的塗鴉隨記。然而現在這份共同記憶或許只剩我一人猶存著,很多時候我發現往往少了一位可與我呼應的人。我留有許多當時在當地學校上課的筆記以及自己的隨記、手札和隨便弄成的簡單漫畫,逐漸地便開始整理這些手記,弟弟或許也是個推動因。
我的上一本著作《裸樹與非雲》是一本企圖想解決繪畫問題和幾個哲學上的命題意識,現在又著手處理與馬來西亞合作的哲學藝術叢書等。《金奈手
記》這本書來的也算巧合,過去一段時間正在研究當代藝術中一些計畫性的南亞與東南亞文獻資料,當時起心想記錄我在印度定居的那五年的移動史和學習史,或許能夠留下某些有用的親驗性。雖然我想應該並不會對歷史或什麼領域有所貢獻,因此在考慮之下便以手記的形式和命名出版。
幾個月後跟家人聊到在印度小學最要好的朋友:胖子,以及前些日子跟同校的另一位經常被我欺負的同學黎夏(Rishabh)藉由臉書的社群鏈結搜尋中
聯繫上。正是來自他的一封書寫我相當感動。由此找到了十七、十八年前的小學同學,令我非常高興,好像與過去的曾經連線上了一般。正因為此,家人也有想記錄家庭移動史與生活史的寫作動機,尤其座落在父親個人於印度當地的奮鬥史,相關的經驗回顧倒覺得格外有趣也頗具意義。
我的學制一直是亂的,不過無仿,這樣亂的學習就是一種大雜燴的概念,
如同《神雕英雄傳》裡的小楊過一樣,在前人的指導下東學西蹭的,到頭來還是發展出自己的一套武學方式。在學制上,國小讀了九年,分布在台灣的中正、文華國小、印度的美國學校、安達爾夫人私立學校(Lady Andal Venkatasubba Rao School)和雪午德廳(Sherwood Hall),中學在泰國讀了兩年,高中也在泰國讀了四年,既混亂又漫長的求學之路。二〇〇八年舉家返台,選擇要在台灣的國小結業,還記得那年國小畢業時跟家人說:
「我終於『國小』畢業了。」
後來也在這期間幾次搭飛機的經驗,發展出「非 雲」的系列創作,今年(二〇二一)的高雄獎與臺中新貌獎之作品就是根據搭機的颱風議題而延伸的,就是在此期間搭乘的幾趟經歷中有所印記的。在書寫本書的同時,我也
研究了許多在金奈國際機場的許多歷史事蹟,從此開始大量地閱讀了很多從我二〇〇六年離開之後至今印度所發生的事情,導致有相當龐大的過去記憶與知識不斷重複回到我的腦海中。我到儲藏室翻出許多過去的手記、書信和自製漫畫等,從此開始整理並且試圖重新書寫這段過去。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對於自己書寫童年記憶的著作《柏林童年》成為了在我試圖書寫《金奈手記》當中影響我最深的對象。他藉由描述的方式去捕捉過去的景象,再藉由景象的書寫去襯托出該年代的柏林時代面貌。或許就是因為我有了這項過去的異國經驗,在當時除了台灣之外,金奈甚至成了我的第二個家,我才能夠體會到班雅明在《柏林童年》裡所寫出的重要性。
或許,這本書能夠留給大眾一個類似知識型態的讀本,但在書寫本身,我藉由許多樸素的生活紀錄來把這些歷史元素、宗教觀點和習俗文化串接起來。從一開始的水土不服,到後續對於文明的敬佩,最後從文化和信仰之中看見自己,這幾層的精神狀態或許就是我自身回應這段歷史的方法。
柏源寫於高雄 二〇二一年七月二十日。
遠方的書信
其實,也並不是特別為了某個特殊原因要寫此書。自從弟弟離開之後,經常憶起跟他的共同回憶,而我們倆最多的回憶就儲藏在小時候一起定居的印
度時空。我翻閱著他過世之後留有的許多生前物件,赫然發現我們在印度金奈時的共同喜好,這包含著印度人手繪的《羅摩衍那》漫畫書、老家教的補習本、照片和過去的塗鴉隨記。然而現在這份共同記憶或許只剩我一人猶存著,很多時候我發現往往少了一位可與我呼應的人。我留有許多當時在當地學校上課的筆記以及自己的隨記、手札和隨便弄成的簡單漫畫,逐漸地便開始整理這些手記,弟弟或許也...
目錄
推薦序 ╲一段沉默史
自序 ╲ 遠方的書信
第一手記
第二手記
後記
參考資料
推薦序 ╲一段沉默史
自序 ╲ 遠方的書信
第一手記
第二手記
後記
參考資料
商品資料
出版社: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1-11-06ISBN/ISSN:978957732635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開數:25開(長21cm x 寬 15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