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十年代,「心園」在《華僑日報》上連載的《粵劇藝壇感舊錄》,內容豐富,種種梨園往事與名伶軼事,極具參考價值。經本書編者多方追查、細心考證,發現「心園」正是鼎鼎大名的「曲聖」王心帆。
《粵劇藝壇感舊錄》經整理成書,分上、下兩卷合共四百篇文章。舊報上的材料一如沉沙折戟,經整理磨洗後,頑鐵未銷,讀者得以細認梨園影事,得以重認曲聖廬山。
「心曲」展示了王心帆撰寫曲詞的超卓才華,這方面的成就早已得到世人的欣賞和重視;而《粵劇藝壇感舊錄》則在在證明王心帆對粵劇藝壇具有深厚認識——這方面的專業知識與成就,應該同樣得到世人的欣賞和重視。
【核心賣點】
l 王氏為梨園前輩,有「曲聖」之美譽,但生前潦倒、身後蕭條。生前雖賣文為生,但文稿能正式出版成書者僅有《星韻心曲——王心帆撰小明星傳》一種(初版成書於王氏在世之時)。王氏身故後,其作品大都散佚,亦無人整理。本出版計劃的40萬字戲曲專欄材料,相信既能充份展示王氏在戲曲方面的寶貴心得,亦同時保留了一代「曲聖」的心血文字。
l 這批材料內容主要分為梨園歷史(以事為主)及名伶軼事(以人為主)兩大類,重編校訂成書後將成為戲曲研究者、戲曲愛好者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王心帆(一八九六—一九九二)
原籍廣西,於廣州出生,筆名心凡、佛珠、心園,世稱「曲聖」;前半生往來港粵之間,光復後始正式定居於香港。王氏少年時代即在報端發表粵謳、南音、班本以及戲班消息、戲曲評論。早年為戲班撰寫「班曲」,有《情劫》主題曲《情劫哭棺》、《紫霞杯》主題曲《訴情》,以及《寶玉逃禪》等名曲名段;而所撰之「歌壇曲」尤為世人所重,其「歌壇曲」多重組古典詩詞名句入曲,別開生面,典雅優美,世稱「心曲」,與著名歌者小明星合作,一撰一唱,配合尤為天衣無縫。
朱少璋
香港作家,現為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高級講師、「香港文學推廣平台」主任。香港新亞研究所文學碩士、香港大學哲學碩士、香港浸會大學榮譽學士及哲學博士。公餘熱衷參與文化藝術活動,多年來從事文學研究、文學創作及中文教學,近年着手編訂整理珍罕文學材料,尤致力於廣東戲曲文獻及唱詞劇本的研究;創作及編訂成果屢獲重要獎項。
編訂/校訂作品包括︰《小蘭齋雜記》(榮獲第十屆「香港書獎」、《香如故—南海十三郎戲曲片羽》、《薛覺先評傳》、《顧曲談》等。
作者序
梨園感舊說因緣
朱少璋
紅船臥虎一身存
皓首忘名曲聖尊
月寂星沉燈未炧
背人感舊話梨園
一
王心帆(一八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至一九九二年八月二十一日),原籍廣西,於廣州出生,筆名心凡、佛珠、心園,世稱「曲聖」;其早年在廣州居處名曰「花花相對樓」,後定居香港居處名曰「無垢室」。先生少年時代即在報端發表粵謳、南音、班本以及戲班消息、戲曲評論,早年作品見諸《七十二行商報》、《廣州共和報》、《燕語雜誌》、《五仙漫話》、《廣州禮拜六》、《無價寶》、《香花畫報》、《新蜀夜報》、《粵江日報》。曾為「國中興」、「新中華」、「高陞樂」、「大寰球」、「大觀劇社」編劇撰曲,作品有《三氣自由男》、《藍橋會仙》。先生早年曾任職軍官,又曾在「紅船」參與戲班工作,均未能適應,不久即轉為報章撰稿(如《羊城報》、《非非日報》),以及編辦報章雜誌(如《思潮》、《一號》),又曾任記者(如《大同日報》);終其一生,與文字結不解緣。先生早歲結識羅劍虹、黎鳳緣、關笑樓、蔡了緣等人,加入「廣東劇學研究社」,協助編輯《戲劇世界》;又應廣州書坊之請,過錄輯寫班本名劇的唱詞(如《打雀遇鬼》、《賣花得美》、《芙蓉恨》、《夜吊白芙蓉》),暢銷一時。一九二一年在廣州編刊唱詞集《擸𢶍籮》,一九二五年曾在港辦《骨子》,翌年任職於《國民新聞》及丁卜印務館,並創辦小說雜誌《月宮》;港粵兩地都有他留下的文字影跡。
先生前半生往來港粵之間,光復後始正式定居於香港。五十年代先生在港曾與劉芳女士訂婚,惜劉女士病故,好事未諧。居港期間,曾在《小說精華》、《銀星》、《華僑日報》等報刊撰寫專欄。又從事與電影相關的工作:為《棒打薄情郎》、《血淚種情花》、《秋墳》撰寫劇本或提供原著;為《七月落薇花》當顧問;為《血淚種情花》、《百鳥朝凰》、《烏龍王》、《忠孝雙全並蒂花》、《小財神》、《光緒皇嘆五更》、《黃飛鴻傳》第三集、《黃飛鴻傳》第四集等電影撰曲(部分作品或與吳一嘯合作)。先生長年以撰稿、撰曲以及參與電影工作為生,一生澹泊低調;何叔惠在《王心帆與小明星》的序言中總結其性格為「孤芳自賞,安貧樂道」,確是貼切。
先生擅長撰曲,早年專為戲班所撰之「班曲」,有名劇《蔡鍔出京》(或云《雲南起義師》,待考)的部分唱段、《情劫》主題曲《情劫哭棺》、《紫霞杯》主題曲《訴情》,以及《寶玉逃禪》等名曲名段。名伶生鬼容、文武耀、陳醒漢、白玉堂、子喉七、靚榮、薛覺先、廖俠懷都曾演唱過他的作品。而先生創作之「歌壇曲」,尤為世人所重。其「歌壇曲」多重組古典詩詞名句入曲,別開生面,典雅優美,世稱「心曲」,而與著名歌者小明星(鄧曼薇)合作,一撰一唱,配合尤為天衣無縫;心曲星腔,如《癡雲》、《秋墳》、《慘綠》、《故國夢重歸》者,至今繞樑未散,已成歌壇經典,顧曲者無不津津樂道,而「曲聖」之號,由是不脛而走,人所共知;與「曲王」(吳一嘯)、「曲帝」(胡文森)各領風騷,孰瑜孰亮,未易軒輊。張月兒、張琼仙、小燕飛、梁瑛、陳錦紅等著名歌者,都曾演繹過先生的作品,對「心曲」亦推崇備至。一九八七年何耀光以「心曲」十數闋及小明星傳(王心帆撰),合輯成《星韻心曲》,出版成書。一九九○年,先生九四高齡,猶應邀出席「粵歌雅詞六十年」(亞洲藝術節)活動,又為悼念小明星而撰寫新曲《薇花落後韻猶香》,並為「省港澳曲藝大匯唱」題寫賀詞。先生不忘故人,一九九二年六月十六日出席紀念小明星逝世五十週年的演唱會;同年八月十六日在龍門大酒樓中風暈倒,送院搶救,延至八月二十一日不治,享年九十六歲。身後事由招惜文、龍景昌、李銳祖、黎鍵、羅子芳、陳錦紅、黎佩娟、歐偉嫦、區文鳳辦理,遺體火化後骨灰存放於薄扶林道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墳場,靈位一座安放於九龍鑽石山賓霞洞。二○一六年香港中央圖書館為紀念先生誕辰一百二十週年,在「香港音樂家羣像系列」中安排展覽,展期由二○一六年一月十一日至翌年五月三十一日,展品包括與王心帆有關的歌壇曲紙、曲本手稿、相片、書籍及場刊。
二
區文鳳在〈王心帆與粵曲曲藝〉中提出王心帆兩方面的藝術成就,即歌壇曲創作及粵謳創作的成就。王氏的歌壇曲,歷來傳唱不絕,部分名曲唱詞亦已見刊於《星韻心曲》及《王心帆與小明星》二書之中。至於王氏的粵謳,筆者只見過少量王氏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創作的粵謳,而區文鳳說王氏的粵謳作品現存近萬首,如所說屬實,則數量極為可觀,期待掌握材料的有心人能把這批作品編刊成書,早日出版。
曲詞、粵謳都屬於歌曲創作,其實,王心帆對粵劇藝壇認識甚深,他在報章上發表過一批數量、質量都相當可觀的梨園掌故,這批掌故涉及的種種人和事,不單內容豐富,而且主題集中,極具參考價值,可惜鮮有論者提及;這批文章,就是《粵劇藝壇感舊錄》。
王心帆曾厠身於紅船、戲班、歌壇,對業內的運作瞭如指掌;又與一眾伶人、編劇、班主、歌者、樂師相熟,所寫的往事不少是獨家的個人親歷或親聞,別具掌故價值。他又曾任編輯、記者,對寫作材料的剪裁,以及對讀者閱讀心理之掌握,都極富經驗;為報章撰稿,感舊憶往,可謂駕輕就熟,優而為之。「感舊錄」內容每能兼具專業知識與掌故趣味,是王心帆用心之作。《粵劇藝壇感舊錄》文章數百篇,極具分量,加上出自「曲聖」手筆,由行家談本行,文章內容絕對夠得上「專業」二字。這批文章,無論是回顧或感舊,或人或事,或曲或戲,由上世紀初的紅船戲班,一直寫到六十年代的粵劇藝壇,半世紀的種種人和事,無論是台前還是幕後,在他筆下都顯得既真實又具體,是早期粵劇史的重要材料。
筆者在一九六四年二月二日至一九六七年十月二十四日《華僑日報》的連載專欄中輯得四百多篇由王心帆執筆的「感舊錄」,此專欄初名「粵戲梨園感舊錄」、「粵劇梨園感舊錄」或「粵劇梨園回憶錄」,後正式以「粵劇藝壇感舊錄」為名;專欄作者署名是「心園」。以下為讀者詳細交代有關「感舊錄」的作者身分以及數量。
專欄作者
談到連載於《華僑日報》的《粵劇藝壇感舊錄》,鮮見粵劇研究者引用,這是十分可惜的(連民安編著的《粵劇名伶絕技》一書開列六種參考資料,當中有「《華僑日報》〈劇壇感舊錄〉」一種,未知是否即《粵劇藝壇感舊錄》,待考。)後人之所以忽略「感舊錄」,除了因為舊報專欄未經整理讀者搜集或閱讀都不方便外,未發現專欄作者「心園」就是鼎鼎大名的「曲聖」王心帆,相信也是原因之一。以下為讀者交代一下發現「心園」就是「王心帆」的曲折過程。
筆者幾年前因整理舊報中南海十三郎的專欄,開始留意舊報上其他有分量的戲曲專欄。《華僑日報》上的《粵劇藝壇感舊錄》內容既專業,文筆又流暢,筆者輯存用作個人參考之外,還定下計劃要好好整理、發表這輯材料。可惜專欄作者「心園」到底是誰,總不容易找到答案。單從專欄的內容來看,「感舊錄」的作者對上世紀初戲行的人和事所知又多、又詳細、又具體,說人說事歷歷如數家珍,信非戲行中的老前輩莫辦。上世紀六十年代在香港能寫出如此質高量多的戲曲專欄文章,從「專業知識」及「寫作能力」上講,極有可能是南海十三郎、陳鐵兒、羅澧銘或王心帆。筆者在整理「感舊錄」的初期,初步傾向相信「心園」就是「王心帆」;當時所據的一些「初步」、「表面」而「外緣」的理由,有如下三點:
1. 王心帆曾在《華僑日報》連載《小明星小傳》,與《華僑日報》關係密切。
2. 王心帆曾在五十年代的《小說精華》及《銀星》週報上連載過談論粵劇的文章,文章性質與「感舊錄」極為相近。如《小說精華》第七期、第十八期(約一九五二年)「梨園感舊記」專欄的〈武生靚榮為識時俊傑〉及〈紅船班主話當年〉(而專欄名為「梨園感舊記」,與《華僑日報》上的專欄名稱極為相似);又如《銀星》週報上王心帆的「藝園春秋」專欄第二十二期(約一九五八年)的〈蛇王蘇開戲名重梨園〉、第二十五期(約一九五八年)的〈黎鳳緣由開戲做到坐倉〉。王心帆這些發表於五十年代的專欄文章,主題或部分內容,都與「感舊錄」的內容頗為相似。
3. 最次要的一項,事涉聯想:筆名「心園」用上了「心」字,讓人直接聯想到「王心帆」的「心」字;而「園」字則讓人聯想到專欄初期名目「粵劇梨園感舊錄」。
可是,即使根據上述各項,也不能坐實「心園」就是「王心帆」;充其量只能算是個較合理的假設而已。於是筆者細讀輯存所得的數百篇「感舊錄」,看能否在當中找到與作者有關的其他線索。幾經查證,綜合不同線索,終於證實「心園」確是「王心帆」,相關理據分述如下。
「感舊錄」的作者似乎很有意識隱藏身分,在筆者所見的數百篇文章中,作者極少談及私事。雖然如此,筆者細閱各篇專欄,卻發現一些重要的關鍵線索,兩條材料都是與《戲劇世界》有關的。一九六五年三月五日的「感舊錄」說:
《戲劇世界》的編者就是王心帆、羅劍虹、蔡了緣。黎鳳緣則為發行人。
再看1966年4月8日的「感舊錄」,有這樣的回憶片段:
當粵班全盛期中,黎鳳緣創設「劇學研究社」,所有名角及編劇者多是社員,因此,便刊行《戲劇世界》,每月出版一次,……主編的是我與蔡了緣、羅劍虹,黎鳳緣則為發行人,……。
此處清楚說明「我」(心園)曾與蔡了緣、羅劍虹等人合辦雜誌《戲劇世界》。讀者若單看其中一條材料,都無法知道「心園」是誰,但一經互證對讀,就發覺兩條材料說法前後相符,而對比「感舊錄」這兩段有關《戲劇世界》的回憶片段,按常識作合理推斷,即可以肯定「我」(心園)就是「王心帆」。再查王心帆刊於一九五九年《銀星》第二十五期的〈黎鳳緣由開戲做到坐倉〉,也有相同的回憶片段:
《戲劇世界》實為粵劇界刊物之第一種,開戲劇書報之先河……發行人就是黎鳳緣,筆者(王心帆自稱)也是編輯之一。
再參看《戲劇世界》原書封底內頁開列的工作人員資料,得知王心帆確曾出任該雜誌的編輯(編輯二人,另一位是蔡了緣),羅氏則任「校閱」。王心帆在《戲劇世界》第一期(一九二二年)的〈本刊大意〉中也提及他與羅氏交往的片段:
劍虹先生忽地走來找着我說:「現在黎鳳緣、關笑樓、蔡了緣這三位先生和一班同志,創辦一間廣東劇學研究社,宗旨是研究劇學真理,提倡互助精神的。每月把仝人所有的成績,編為雜誌,月初一冊,我現在已入了社,你也可以加入呢。」我聽了就滿心歡喜,於是我們就馬上去見他們,這冊《戲劇世界》即時就有了出世的日子。
用這段話對比「感舊錄」的兩段相關信息,以及《戲劇世界》原雜誌封底內頁所開列的編輯團隊資料,可以確認:一九六六年四月八日「感舊錄」中的「我」,就是王心帆。那是說,作者「心園」一直希望以抽離的身分撰寫「感舊錄」,除了極少在「感舊錄」中談及個人的事,下筆時總刻意隱藏真實的身分。但不知是有意還是無心,一九六六年四月八日的「感舊錄」在個人回憶片段中用上了「我」,就無形中撥開了一年前(一九六五年三月五日)「感舊錄」作者在個人身分上自佈的疑雲。
以上的發現,初步有力地為「心園就是王心帆」的假設提供了具體證據,唯孤證不立,筆者再利用一九六五年八月八日「感舊錄」的回憶片段,進行論證;這段回憶提及作者(心園)在「新中華」班與上手明、羅劍虹合編新劇的往事:
上手明有劇才,橋段新穎而曲折,便與羅劍虹斟酌,其時我亦有劇本在該班編出,因此共同度橋,完成這本好戲……羅劍虹上手明與我便想出「嬲緣」這個戲匭……。
雖然筆者找到《嬲緣》的劇本(書坊班本,上下卷),但劇本上並沒有標注誰是編劇者。再查《粵劇劇目綱要》,《嬲緣》一劇下署「霍朗生」為「編者」;復再追查《南洋商報》一九三三年十月二十五日「肖麗章戲劇團」的演出廣告,廣告上的劇團工作人員注明「霍朗生」擔任「上手」(「上手」負責笛子、嗩吶、月琴的演奏工作),這位「上手霍朗生」與「上手明」卻未知是否同一人?這條線索只好擱下。筆者再細讀王心帆的《星韻心曲》,書中恰巧提及《嬲緣》的編劇者,謎團才終於得以解開。
《星韻心曲》合輯了王心帆為小明星撰寫的曲詞和《小明星小傳》,卷首有王氏自撰的序文,成書於一九八七年(王氏在世),材料相對現成、可信。《星韻心曲》的《小明星小傳》就有一條與《嬲緣》相關的重要信息,可以補足「感舊錄」的回憶片段;原文如下:
一夕,新中華棚面(原注:音樂員)上手明,走到詠觴,找尋女伶人入碟,梁以忠介紹小明星給他。
小明星與其母六嬸聽到,又驚又喜。時我亦剛剛在座,上手明在「新中華」曾與我合編一劇,戲匭為「嬲緣」,因此請我寫曲給小明星灌片。
《小明星小傳》中的「我」就是作者王心帆。我們以「小傳」中這段話對比一九六五年八月八日「感舊錄」的回憶片段,「心園就是王心帆」的結論進一步得到了證實。此外,筆者參考一九九○年八月十五日王心帆為「粵歌雅詞六十年示範講座」活動親撰的〈我寫粵曲的開始〉,知道王氏早年為靚昭仔撰寫「哭棺」一曲,又曾為小生聰撰寫龍舟唱段;「感舊錄」中也正好記下這兩件事。有關「哭棺」一曲,〈靚昭仔《情劫哭棺》曲文武耀拾唱成名〉說:
關於《情劫》的曲詞,是我所撰,主題曲名為「情劫哭棺」,此曲曾刊登於《戲劇世界》。
有關小生聰唱的龍舟,〈小生聰與蛇仔生鬥唱板眼龍舟〉說:
小生聰與蛇仔生扮乞兒偵探一場,最多戲做,而且又最多曲唱。因聰與生也喜歡唱新曲,所以我便寫了兩支廣東的曲給他唱,一支是「板眼」,一支是「龍舟」。小生聰唱的是「龍舟」,蛇仔生唱的是「板眼」。
舉證至此,「感舊錄」作者「心園」的真正身分已十分明確。筆者一直關注「感舊錄」作者的真正身分,相關的搜證與論證過程都曲曲折折,至此得到圓滿的答案;這個重要而關鍵的發現——「心園」就是王心帆的筆名——令《粵劇藝壇感舊錄》的出版計劃變得更有意義,也更有價值。
專欄數量
「感舊錄」在《華僑日報》連載整整三年多,早期連載差不多平均一日一篇,搜集材料初期筆者預計會有近千篇專欄;但後來專欄連載卻變得有點不定期,作者供稿斷斷續續,有時甚至相隔整整一個月才見續刊,因此連載三年多的專欄,文章數量比預期中要少。此外,在搜尋舊報材料時往往受制於客觀條件,甚難求全;如缺報、缺頁、殘頁等情況,在在影響搜尋成果的數量。又關於專欄終刊的一篇,一九六七年十月二十四日的「感舊錄」原文上並沒有注明是最後一篇,只因筆者續翻舊報至翌年(一九六八年二月一日止),仍未見專欄有新文章續刊,故推斷專欄收筆於一九六七年十月二十四日;日後如有新發現,當逐一補訂。
除上述情況外,更包括搜尋材料時少量因人為大意失誤而漏輯者,故目前雖已輯得數百篇「感舊錄」,但肯定尚有少量遺珠。又原文殘缺或漶漫情況嚴重者,編者經仔細斟酌或作合理節錄,盡量保存有用信息。經整理後,上卷「梨園往事」收錄文章二百篇,下卷「名伶軼事」收錄文章二百篇;全書合共文章四百篇。這四百篇「感舊錄」是經整理、挑選的成果,數量上只保留原稿總數的九成,一定不能夠得上一個「全」字;但這四百篇文章卻頗能多角度而較全面地保留、反映原作者王心帆的「感舊」心血——這點相信是可以肯定的。此外,本書在正文「感舊錄」後的附錄,都是六十年代前王心帆撰寫的「粵劇藝壇」主題作品:(1)發表於一九二二年《戲劇世界》的〈優界打油詩〉;(2)發表於一九二八年《香花畫報》的〈省港新組各班之我觀〉。輯錄這些王氏的早期作品,聊為寫於六十年代的「感舊錄」提供一點「背景氣氛」,也同時讓讀者對王心帆不同年代的「梨園書寫」有多一點了解。
三
要認識粵劇歷史——尤其早期粵劇的歷史——須盡量從不同渠道採集資料,再把材料排比、對照及整理,經理性分析後作取捨,才會有收穫。王心帆的「感舊錄」既以「粵劇梨園」、「粵劇藝壇」為主題,顧名思義,專欄的內容都與「粵劇」有關。合共數十萬字的專欄,倘把當中的信息材料都連繫綜合起來,儼然就是一部由梨園前輩現身說法的「早期粵劇史料匯編」。又因「感舊錄」連載時間頗長,總「篇幅」可以說足夠而充裕,作者得以環繞專題盡情發揮,筆下記錄與梨園有關的材料,均見密集而詳贍。這數百篇「感舊錄」,作者隨寫隨刊,篇與篇之間的連繫雖然談不上嚴整緊密——這固然是報刊連載專欄的「特色」——但「感舊錄」每篇都能環繞「粵劇」主題,從不同角度呼應專欄的主題,或以人為主,或以事為主,部分內容又融入作者個人耳聞目見的新身經歷,又或加插作者個人的評價;感舊與月旦交織,記敍與論說交疊,十分耐讀。
筆者編訂這批「感舊錄」時,為免欄目紛繁,決定採用大開大闔的原則,把數百篇「感舊錄」按「以記人為主」及「以記事為主」兩條大原則分成兩類;雖然如此,讀者若細讀全書,就不難發現,這批文章還可以按不同研究角度,採用其他分類原則另作分類。
比如談粵劇歷史,有關「紅船」的材料一向不多,寫得較詳細的參考材料有陳卓瑩的〈紅船時代的粵班概況〉、劉興國的〈戲班和戲院〉、新金山貞的〈紅船體制、戲棚後台衣箱制度及粵劇始源〉及褚森的〈紅船「坐艙」與班政制度〉;陳非儂在《粵劇六十年》中也有簡述紅船的來歷、結構及規矩的章節。由於王心帆曾在紅船生活,「感舊」所及,也記下了好些與紅船有關的材料,如「感舊錄」中〈一對紅船分為天地艇〉、〈紅船私伙菜與眾人燒盅〉、〈天后可以禍福戲班紅船〉、〈紅船生活是糜爛生活〉、〈戲班迷信紅船開行禁吃狗肉鯉魚〉、〈大老倌携眷落紅船歡渡新春佳節〉、〈紅船過天后廟要演《八仙賀壽》戲〉及〈紅船生活戲人講飲講食全憑消夜一餐〉諸篇,讀者若用以結合其他紅船材料綜合比對而讀,對紅船當有更深入、更具體的認識。
又如「感舊錄」中〈戲班組織與戲班公司〉、〈何以有省港班與落鄉班之分〉,細談早期戲班組織,對戲班的運作與組合有清楚的說明。〈粵劇角色及日夜場戲〉、〈戲院演出與落鄉演出〉、〈初期新編粵劇不用全部口白〉、〈由三四十場戲說到七八幕戲〉、〈正本是眾人合演戲首本是個人對手戲〉、〈天后誕與《香花山大賀壽》例戲〉、〈粵班散班埋班期中的戲人動態〉、〈六月散班期中名角必演大集會〉、〈古腔粵曲時代是沒有雞尾曲全是梆黃曲〉、〈歲晚小散班黃沙的熱鬧氣氛〉、〈未有畫景前的戲班與戲台〉及〈四十年前的劇本所用的排場戲與鑼鼓〉諸篇,則談及早期粵劇編演的情況,涉及不少「行規」與戲行習慣,內容具體翔實。
「感舊錄」有一些為粵劇發展中某些個案找「起點」的文章,這些「追源溯始」的信息,從嚴肅一面看,是粵劇發展史的重要材料;若由輕鬆一面看,卻是可資劇談的掌故。例如粵劇演清裝戲乃由「祝華年」班開始,用喉管拍和唱粵曲的第一人原來是有花旦王之稱的千里駒,粵劇在現場演出時加插播放電影則由靚昭仔開始,粵劇有全曲始於陳天縱,而粵劇演員之自置私伙戲服乃由大和自置金線靴開始。這些「梨園第一」,部分內容或尚有商榷與考證的餘地,但無論如何,視之為粵劇發展中的某個討論起點,相關信息既有用,又有趣。
談到「感舊錄」中有趣味的材料,確實不少。梨園軼事趣聞向來都受讀者歡迎,作者走筆所及,也會涉及一些與名伶有關的軼事,例如〈千里駒是惠州班的小武〉、〈薛覺先不是朱次伯徒弟〉、〈小晴雯學戲是沒有師傅的〉、〈蛇仔禮聞雷失聲花旦變男丑〉、〈桂名揚與馬師曾的一件趣事〉及〈關影憐為嫁闢謠親身往各報大登啟事〉等篇,喜愛打聽名伶軼事的讀者,一定讀得津津有味。「感舊錄」也有些滲入「即事即興」元素的文章,同樣有趣;作者配合某些時事或節日而寫的作品,內容同時兼顧「即事即興」及「粵劇藝壇」,讓梨園舊材料更貼近當時的生活。例如蛇年迎新歲,作者就發表〈蛇年談往粵班角色閒話蛇名〉、〈蛇與粵劇戲人喜結不解緣〉;翌年到了馬年迎新歲,作者就發表〈馬年談粵班關於馬的種種趣事〉。這些文章引用的其實都是舊材料,但經作者綜合重組,配合「即事即興」寫成文章,相信能為當時的讀者帶來閱讀趣味外,更能加強文章的親切感與生活感。
「感舊錄」當然也談及名伶,當中有後人熟悉的周瑜利、朱次伯、薛覺先、馬師曾、桂名揚;也有已為後人淡忘的前輩名伶,如太子卓、肖麗章、靚少華、余秋耀、東生、蛇王蘇、小生聰、生鬼容、小晴雯、蛇仔利、靚顯、細杞、蛇公榮、新蘇仔、潘影芬、笑傾城、何少榮、小丁香、西施丙、揚州安、風情錦。梨園人物,經歷各異,舞台上各有絕活,生平點滴經作者文筆點染,都顯得形象生動,令人印象深刻。前輩名伶風采得以保存,「感舊錄」應記一功。
不能否認,「感舊錄」中部分文章內容信息重複,如〈往時老倌戲戲不在多一兩齣便成名〉與〈往時戲人有一兩齣首本即成名角〉,兩篇文章不但主題相若,文章內容亦大同小異;但亦正因為材料有「小異」之處,編者在幾經斟酌後,決定兩篇文章都予以保留。而另一篇〈往時大老倌演得一兩本好戲運即走紅〉則因內容重複太多,故予刪除。其他如〈新細倫自朱次伯死後才抬起頭來〉與〈新細倫能演能唱朱次伯一死才得抬頭〉、〈大老倌寧願「燒炮」不願「收箱租」〉與〈老倌最怕收箱租認為比燒炮還慘〉、〈童班童角成年後加入大班當正者多〉與〈「采南歌」童班童角長成多在大班當正印〉,各篇的「小異」處都有參考價值,故盡可能予以保留。
此外,「感舊錄」內的少量錯誤信息,讀者須以理性、客觀態度待之。比如作者在〈黃種美有靚仔丑生之譽〉中談及《熊飛戰死榴花塔》一劇,說這齣戲是「廣東人抗清的歷史戲」;又說熊飛「領導東莞鄉民保明抗清,不幸地以孤軍抗戰,終死於榴花塔前的戰地」,這說法並不符合客觀事實。熊飛卒於公元一二七六年,是南宋末年的抗元義士,並不是「抗清」義士。事實上,榴花塔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因塔址附近正是熊飛故里榴花村,故塔亦名「榴花塔」;那是說,熊飛殉難的時候「榴花塔」還未建成,戲匭「熊飛戰死榴花塔」也實在容易造成誤導。不過,戲曲自有戲曲的「特殊時空」,《熊飛戰死榴花塔》筆者未曾看過,未知此劇是否真的把「抗元史實」改編成「抗清情節」(查陳新華的〈粵劇與辛亥革命〉也有「熊飛的抗清英雄事跡」的說法);但無論如何,依歷史的角度看,熊飛作為南宋末年抗元義士的客觀事實應該要強調、澄清,以免以訛傳訛。又如作者在〈黎鳳緣發起的廣東劇學研究社〉中說黎鳳緣「在民十二三年間,來港開戲,與幾個編劇者如蔡了緣、陳鐵軍、羅劍虹輩,提議出一本《戲劇世界》」;唯證諸事實,《戲劇世界》創刊於一九二二年八月,是以《戲劇世界》的「出版提議」時序上不可能在一九二三至一九二四年間(民十二三年間)。復如〈《蛋家妹賣馬蹄》男女花旦皆成名〉中作者引用「人生缺憾君休憾,戲到團圓便散場」,說是「某詩人的感懷詩」。這兩句詩寄意頗深,但「憾」字同句重出,似有筆誤;筆者乃據王氏引詩翻查出處,王氏所引原來是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年)進士山東人李湘的詩句。查李湘的《槐蔭書屋詩抄》有〈書懷十首〉,王氏所引的詩是第十首,原詩是一首七律:「一自歸來綠野堂(原注:先君子有綠野東山堂額),從今不作嫁衣裳。四時風趣閒中領,千古英雄夢裏忙。莫待懸崖方勒馬,須知歧路慣亡羊。人生缺陷君休感,戲到團圓是散場。」類似這些問題,筆者在保留原文的前提下,另以按語或注釋扼要交代,方便讀者了解客觀事實。
四
王心帆的《粵劇藝壇感舊錄》內容豐富,相信可與麥嘯霞的《廣東戲劇史略》、陳鐵兒的《細說粵劇》、陳非儂的《粵劇六十年》、南海十三郎的《小蘭齋雜記》和《香如故》、羅澧銘的《顧曲談》和《薛覺先評傳》等梨園專著,以及與粵劇研究相關的其他研究成果產生互補、互見、拼合或比較的作用,為粵劇史編撰工作或粵劇研究工作,提供更多有用、有趣的材料。以下為讀者舉幾個例子作說明。
早期粵劇珍貴回憶
王心帆的專欄既以「感舊錄」為名,則內容所寫大都是上世紀初與早期粵劇有關的人和事,這些早期粵劇材料,記錄着有關粵劇的種種變遷與興替,讀者撫今追昔,在「舊聞」中淘取點滴梨園回憶,在得趣之餘,也同時增長不少粵劇方面的知識。
作者特別重視一些在當時已瀕近消失的角色行當,如二花面、總生、公腳。作者屢屢提到這些行當的唱腔與代表作,並以行當中的代表人物為例,為讀者細說一幕又一幕的精彩片段。作者既說淘汰二花面戲是粵劇的損失,又強調總生和公腳都是重要的角色。二花面的好戲,據作者說,有《蘆花蕩》、《霸王別姬》、《五郎救弟》、《胡奎賣人頭》、《王彥章撑渡》、《王英救姑》及《魯智深出家》。總生的好戲,則有《范增歸天》、《孔明歸天》、《紫桑吊孝》、《陳宮罵曹》、《困南陽》及《劉備過江招親》。公腳的好戲,有《百里奚會妻》、《漢鍾離渡牡丹》、《謝小娥受戒》、《辨才釋妖》及《流沙井》。像這些好戲、名曲或名段,倘在今天搬演,恐怕基本上都是交由鬚生或角丑生去演了。難怪作者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寫「感舊錄」已慨嘆:
粵劇在這五十年來,變遷最大,傳統劇藝,多被破壞,關於建設,亦屬不少。所謂破壞,所謂建設,都使到廣東梨園面目一新。破壞的,卻是由繁而簡,如十項角色,變為五大台柱……。
王氏的看法,到今天尚有參考價值;實在值得愛護粵劇、推廣粵劇的人士重視。又因作者曾任「開戲師爺」,並曾為書坊過錄粵曲班本,種種親歷之見聞,真實而具體。作者談及「開戲師爺」有張始鳴、公腳貫、梁垣三、黎鳳緣、鄧英、羅劍虹、黃不廢、蔡了緣等人,讀者可以通過王氏的回憶,進一步了解早期粵劇的「編劇」活動。至於五桂堂、以文堂出版的粵曲班本,成書過程原來是這樣的:
班中不重全套曲本,僅得一二場曲而已,書坊為要出全套的,便想出一個方案,請一名會識聽戲而又會寫曲的,去看這套戲,用筆記着場數,及每場所用的鑼鼓與梆黃各腔,出場幾人,演出的戲場略記[下],有多少曲,用那種韻,口白說甚麼,也略記着。看完之後,即開始編寫,將原來的[梗]曲加入,餘外則憑記憶力寫出。
難怪作者說這些拼合出來、由書坊印行的粵曲班本,並非班中原本。今人若根據這些由書坊印行的粵劇班本做研究,尤須特別留意這類文本的複雜性、代表性與真實性。
古舊曲詞存錄
「感舊錄」在引用或節抄唱詞或戲文時,直接或間接地保留了好些珍罕曲詞,吉光片羽,值得重視。如〈武生新華的《李陵答蘇武書》曲〉、〈新丁香耀的陳姑《禪房夜怨》古曲〉、〈新華蘭花米合演同唱的「追舟」原曲〉、〈子牙鎮之末腳喉與《小娥受戒》一曲〉、〈《小娥受戒》一曲是末腳的排場曲〉、〈金山炳演《唐皇長恨》唱《殿角聞鈴》曲〉及〈仙花法演林黛玉戲中的《瀟湘琴怨》曲〉諸篇,作者在文中引錄的好幾支罕見的古老舊曲,不但罕見,而且難得完整。像《瀟湘琴怨》,南海十三郎《小蘭齋雜記》曾提及這支名曲,卻沒有引錄唱詞,今天我們聽到由嚴淑芳主唱的版本,「二黃」一段的唱詞是:
倚畫欄,對秋光,顧影自憐,誰惜紅顏命鄙;撫綠倚,悶吟哦,秋風落葉,惹我無限幽思。賈府裏,聚羣芳,金釵十二,都是爭妍鬥麗;但不知,外祖母,心猿意馬,不知相屬伊誰,但不知相屬伊誰。婚姻事,口難言,虧我有心無力;又恐怕,明珠落在他人手,拚將一抔黃土,葬卻了蛾眉。不盡低徊,強轉紅綃帳裏。
若用以對比「感舊錄」引錄的唱詞,就會發現,王心帆引錄由仙花法原唱的原曲,在「賈府裏」一句之前,尚有一大段唱詞:
嘆奴生,遭不幸,椿[萱],去世。遺下了,弱質寄風塵,多愁多病,難免飄絮,沾泥。此一身,托無人,幸遇外婆,憐惜。提携撫養,感她一片,慈悲。宿華堂,衣錦繡,姊妹相稱,好比同諧,連理,綺羅中,風月景,世情如紙,豈能長日,相依。到頭來,春盡花殘,怕只怕玉[容],無主。幸虧得,怡紅公子,與日同[餐],晚同[聚],好比鴛鴦一對,惹我,懷思。
又「葬卻了蛾眉」與「不盡低徊」之間,原曲本有:
芳艷質,嘆無緣,孤負了才華,蓋世。越思想,暗魂消,累得我[病骨],支離。
這些舊曲唱詞,據作者在一九六五年六月十三日〈答感舊錄讀者〉中說,《殿閣聞鈴》、《瀟湘琴怨》等曲,都是根據班中的手抄本過錄的。像這些早期的唱詞材料,無論在表演或研究上,都極具參考和保留的價值。
《蝴蝶夫人》的撰曲者
上世紀五十年代,伶王薛覺先應邀參與由馬師曾、紅線女所組的「真善美」劇團,搬演充滿異國情調的名劇《蝴蝶夫人》。
據羅澧銘在《薛覺先評傳》中說,《蝴蝶夫人》由馬師曾親自編劇,曾經「四易其稿」,劇本編妥之後,內定子爵一角由梁無相擔任,但梁無相因事推辭不就,馬師曾便找薛覺先幫忙;而薛覺先在劇中的藝術形象以及唱詞口白,全交由羅澧銘負責改寫,改寫的部分都得到馬師曾的同意。
王心帆在〈馬紅演《蝴蝶夫人》曲是曲王撰製的〉對《蝴蝶夫人》的撰曲者有所補充。據王心帆說,《蝴蝶夫人》的撰曲者是「曲王」吳一嘯,但該劇上演時所有宣傳都只強調馬師曾是編劇,對撰曲人隻字不提,因此觀眾都誤以為馬師曾擔任編劇兼撰曲;「感舊錄」說此事引起吳一嘯的不滿。
《雲南起義師》與《蔡鍔出京》
「感舊錄」就為好些粵劇史的「個案」提供重要信息,研究者應該重視。如梁濤在〈曲聖王心帆〉一文中說「福萬年」的班主兼主要演員新白蛇滿要求張始鳴編新戲,張氏邀請王心帆合編《雲南起義師》,此劇大受歡迎,因此張王二人再合編《火燒陳塘》及《岑督殺軍官》;但凡談王心帆生平的文章,相關說法都相同。查「感舊錄」的〈一部《蔡鍔出京》粵劇最搵得戲金〉也提及這段往事,但內容卻有不同:
這時的粵劇作家並不多,只有梁垣三(蛇王蘇)充作開戲師爺,他也是愛編時事戲的,所以對蔡鍔這件新聞事蹟,若編成粵劇,一定收得,於是即定名為「雲南起義師」,交與「祝華年」班演唱。不過,他還未曾編好,已經有一位未曾入行的開戲師爺張始鳴(即後期改名雷公者)把這件事編為粵劇,交「福萬年」演出。……他見得蔡鍔反袁的事蹟,如果編為粵劇必有可觀,所以就編了《蔡鍔出京》這本戲,給「福萬年」班演唱。
王心帆在「感舊錄」中同時提及《雲南起義師》與《蔡鍔出京》,兩本戲橋段主題雖然大同小異,搬演時間又相近,但戲匭卻不同;值得研究者注意。
《戲劇世界》的背景資料
王心帆在二十年代參與編輯的《戲劇世界》,流傳不廣,庋藏於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圖書館的都只是零散單冊,筆者手頭所藏的也不完整。
後人對《戲劇世界》的具體內容固然所知不多,至於刊物編印或發行的來龍去脈,讀者或研究者所知更少。容世誠曾據個人收藏的五冊《戲劇世界》(複印本)撰文,在《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六十四期,二○一七年)發表〈「開戲師爺」的《戲劇世界》:二十年代粵劇文化再探〉,論證過程充分發揮《戲劇世界》的價值,為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粵劇文化補上重要的一筆。容氏在論文說《戲劇世界》是「在廣州出版的戲曲刊物」,並根據版權頁開列的資料,說「發行所和印刷所為廣州劇學研究社」,固然合理;而王心帆在一九五九年的《銀星》上發表的〈黎鳳緣由開戲到坐倉〉,也提及《戲劇世界》曾在廣州當局立案;但若同時參考「感舊錄」,則以上說法尚有補充的餘地。細閱〈黎鳳緣發起的廣東劇學研究社〉:
他(筆者按:即黎鳳緣)在民十二三年間,來港開戲,與幾個編劇者如蔡了緣、陳鐵軍、羅劍虹輩,提議出一本《戲劇世界》,內容專刊戲人照片、新曲本,與及關於戲劇的文字,用書紙粉紙印成,售價一元,各人贊成後,他便用「廣東劇學研究社」的名來出版。因此,各人聽到,都叫他發起設立這個社,凡屬戲人,均可加入為社員,他也認為有設立劇學研究社的必要,於是回到廣州,就把他的「一粟樓」借出。……《戲劇世界》的編者就是王心帆、羅劍虹、蔡了緣。黎鳳緣則為發行人。這本《戲劇世界》,曾在廣州公安局立案,發行則在香港,因該刊是在香港印刷的,在各戲院寄售,甚為暢銷。
由此可見,據當事人之一的王心帆說:出版《戲劇世界》的構思,原來始於黎氏來香港開戲之時,而刊物的印刷和發行,都在香港;如此看來,《戲劇世界》這部重要的早期戲曲刊物,與香港的關係頗為密切。
王心帆的生平點滴
有關王心帆的生平資料,並不多見,見載於《星韻心曲》(王心帆)、《王心帆與小明星》(歐偉嫦)、〈王心帆先生生平事略〉(治喪委員會)、〈王心帆先生傳略及其撰曲總目〉(區文鳳)、〈王心帆是誰〉(黎鍵)及〈王心帆生平事跡補白〉(黎佩娟)幾種,是較多人參考、引用的材料。黎鍵在一九九二年發表的〈王心帆是誰〉,文章以「提問」定調,收筆處不忘強調王心帆「朦朧」的一生:
王心帆的故事,也許是一頁傳奇的故事,又也許是一頁重要的嶺南歌樂歷史,但到底,這一頁過去了。
王心帆一生低調,後人要進一步了解這位「大隱隱於市」的曲聖,殊不容易。他在《華僑日報》寫「感舊錄」有三年多時間,談的又是本行,卻還是極少談及有關自己的事,這一點跟同時期在《工商晚報》上南海十三郎的專欄頗為不同。同屬「感舊」專欄,十三郎並不刻意迴避在專欄中「自報家門」,甚至縷述個人生平、近況以及交遊。王心帆在「感舊錄」中卻顯得異常抽離,甚至可以說是「克制」,極少談及個人生平、近況以及交遊;比如「感舊錄」有一篇〈薛覺先對小明星唱腔最為佩服〉,談的是王心帆最熟悉、最深交的歌者,卻只用了三百餘字略略交代(「感舊錄」的文章一般是七八百字左右,這一篇卻寫得特別短),談到小明星的名曲《癡雲》,也沒有透露是自己的作品。
王心帆下筆雖然「克制」,但偶然也會「夫子自道」一番,讀者只要細心尋繹,當有收穫。例如他在「感舊錄」中提及曾參與創作《嬲緣》,又無條件為女慕貞編《藍橋會仙》;談及《三氣自由男》的成劇經過,更罕有地寫得十分詳盡。他在〈多才多藝的女丑生潘影芬〉中只說:「不過潘影芬愛演新劇,沈大姑找得一本《三氣自由男》給她演。」互參他另一篇〈潘影芬由花旦轉丑生第一本喜劇〉,才知道此劇的來龍去脈:
沈大姑的丈夫是我的朋友,知我曾寫過劇本,又曾在各班編過戲,因此,相見之下,要我替「大觀劇社」編新戲,於是介紹我和他的太太沈大姑,與女戲人潘影芬、徐杏林等相識。千般邀請,萬般[託]請,要替該社編一兩本戲。……當我左思右索,也想不出好「橋」,突然想到我在《羊城報》曾撰過一段「班本」名是《三氣自由男》,覺得劇情甚合潘徐演唱,於是撿出,刪改之後,因為全劇都有曲白,不僅只是劇情。重抄一過,訂裝成本,拿去交與沈大姑,再轉至潘影芬看。潘影芬一看,不勝欣快……。
像這些回憶,涉及具體人物、交遊關係、事情本末,非由當事人道出,外人根本無法得知;這些都是補充王氏生平的重要材料,值得研究者重視,好好利用。至於王心帆在〈何少榮中秋夜在田基路賞月的風趣〉的回憶片段:
有一次班在清遠賀中秋,北江山青水秀,紅船泊在沙明水淺間,如在畫圖境界。何少榮約與消夜賞月,夜戲完時,他喚中軍,鋪蓆於岸邊,整了幾味適口餚饌,取出龍山舊酒,舉杯共酌談劇論曲,我雖不善飲,亦被醉倒了。
早年紅船生活的點點滴滴,雖未必可以列入年表年譜之中,但片段情致灑然,是當事人的真切回憶,讀者感受雖然間接,亦覺神往。
五
近十多年來,筆者專注於考掘、整理一些連載於舊報的高素質粵劇專欄,目的是要重現這些舊報材料的價值,並為廣大讀者在閱讀或研究上提供方便;《粵劇藝壇感舊錄》從舊報上連載文章的數量與素質而言,無疑是一批值得重新整理出版的上佳粵劇材料。幾年前定下計劃開始在舊報上采輯這批專欄時,雖然尚未能確認作者「心園」的真正身分,但已下定決心要把這批材料公諸同好。采輯專欄的基本工作初步完成後,利用公餘時間一篇又一篇地細讀,竟又慢慢理清了與作者真正身分有關的種種頭緒和線索,終於確認「感舊錄」的作者原來就是王心帆。如此一來,出版這批舊報專欄,在材料的意義和價值外,又似乎別具另一層意義和價值。
所謂「別具另一層意義和價值」,當然包括一點點來自「名人效應」的矚目閃光:《粵劇藝壇感舊錄》畢竟是由「曲聖」執筆的專欄,名家作品,沉沙折戟經磨洗之後,頑鐵未銷,讀者得以細認梨園影事,得以重認作者廬山。此外,出版《粵劇藝壇感舊錄》對王心帆先生而言同樣「別具另一層意義和價值」:「心曲」展示了他撰寫曲詞的超卓才華,這方面的成就早已得到世人的欣賞和重視;而「感舊錄」則在在證明他對粵劇藝壇具有深厚認識——這方面的專業知識與成就,相信應該同樣得到世人的欣賞和重視。
主要參考材料選目:
書籍、論文
1. 黎 鍵撰:〈王心帆是誰〉,載《越界》第十一期(一九九二)
2. 黎 鍵編:《香港粵劇口述史》(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一九九三)
3. 歐偉嫦編:《王心帆與小明星》(香港:香港粵樂研究中心,一九九三)
4. 區文鳳撰:〈王心帆(一八九六—一九九二)先生傳略及其撰曲總目〉,「廣州花都文化藝術庫」網頁(非紙本材料,入檔日期一九九七年六月二十三日)
5. 王心帆著:《星韻心曲──王心帆撰小明星傳》(香港:明報週刊,二○一三)
6. 黎佩娟撰:〈王心帆生平事跡補白〉,載《明報週刊》(網)二○一四年十一月十五日
7. 容世誠編:《戲船.紅船.影畫:源氏珍藏「太平戲院文物」研究》(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二○一五)
8. 南海十三郎著、朱少璋編:《小蘭齋雜記》(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二○一六)
9. 容世誠撰:〈「開戲師爺」的《戲劇世界》:二十年代粵劇文化再探〉,載《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六十四期(二○一七)
報章、雜誌
《華字日報》、《華僑日報》、《大漢公報》、《南洋商報》、《五仙漫話》、《廣州禮拜六》、《無價寶》、《香花畫報》、《戲劇世界》、《銀星》、《小說精華》
梨園感舊說因緣
朱少璋
紅船臥虎一身存
皓首忘名曲聖尊
月寂星沉燈未炧
背人感舊話梨園
一
王心帆(一八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至一九九二年八月二十一日),原籍廣西,於廣州出生,筆名心凡、佛珠、心園,世稱「曲聖」;其早年在廣州居處名曰「花花相對樓」,後定居香港居處名曰「無垢室」。先生少年時代即在報端發表粵謳、南音、班本以及戲班消息、戲曲評論,早年作品見諸《七十二行商報》、《廣州共和報》、《燕語雜誌》、《五仙漫話》、《廣州禮拜六》、《無價寶》、《香花畫報》、《新蜀夜報》、《粵江日報》。曾為「國中興」、「新中...
目錄
前言:梨園感舊說因緣
編訂凡例
上卷:梨園往事
1. 粵劇角色及日夜場戲
2. 戲班組織與戲班公司
3. 一對紅船分為天地艇
4. 戲院演出與落鄉演出
5. 角色有首本戲有當正印資格
6. 女班抬頭由「鏡花影」「羣芳艷影」始
7. 紅船私伙菜與眾人盅燒
8. 廣東梨園演清裝戲由祝華年始
9. 男班一個時期被女班壓倒
10. 「梨園樂」班是以畫艇作櫃台
11. 何以有省港班與落鄉班之分
12. 初期新編粵劇不用全部曲白
13. 十項角色武生為首女丑為末
14. 花旦改戴頭笠由古裝頭笠始
15. 花旦演悲劇散髮戲最難演
16. 粵劇未有佈景前及有了佈景後
17. 由三四十場戲說到七八幕戲
18. 學戲「師約」有時而貴有時而賤
19. 正本是眾人合演戲首本是個人對手戲
20. 天后誕與香山大賀壽例戲
21. 小生梆子曲多於二黃曲
22. 綱巾邊的戲號越改越新用回原有姓名
23. 天后可以禍福戲班紅船
24. 戲人的絕招是打真軍器
25. 粵班第一迷信是祭白虎
26. 大花面的忠戲《斬子全忠》
27. 昔日未被禁演的兩本淫戲
28. 正印網巾邊必有賣座的首本戲
29. 粵劇公腳也是當年重要的角色
30. 粵班散班埋班期中的戲人動態
31. 戲人過埠演唱歸來有幸有不幸
32. 正生一角劇中有皇帝戲的他才登場
33. 《六國封相》花旦推車武生坐車
34. 紅船生活是糜爛生活
35. 大老倌寧願「燒炮」不願「收箱租」
36. 六月散班期中名角必演大集會
37. 戲人私伙戲服由大和自置金線靴起
38. 落鄉演神功戲老倌有病亦要登場
39. 古腔粵曲時代是沒有雞尾曲全是梆黃曲
40. 老倌爭戲做為開戲師爺難
41. 女丑改頑笑旦後閒角變為重要角色
42. 淘汰二花面戲是粵劇的損失
43. 粵劇全盛期各鄉戲棚皆成臨時戲院
44. 老一輩名角皆重古腔不取平喉
45. 六分拉扯在粵劇中所演出的人物
46. 戲班迷信紅船開行禁吃狗肉鯉魚
47. 粵劇「賣」字「戲匭」皆是名劇
48. 老倌以「靚」為名武生小武獨多
49. 華光師傅誕戲人投華光雞的趣事
50. 粵班落鄉開演戲棚還要上館住宿
51. 「采南歌」童班童角長成多在大班當正印
52. 歲晚小散班黃沙的熱鬧氣氛
53. 省港班戲人多在家吃團年飯
54. 大老倌携眷落紅船歡度新春佳節
55. 新年賀歲演「加官」例戲多姿多采
56. 蛇年談往粵班角色閒話蛇名
57. 蛇與粵劇戲人喜結不解緣
58. 紅船過天后廟要演《八仙賀壽》戲
59. 演苦情戲必流眼淚是真非假
60. 一談當年書坊刊行粵曲班本的來源
61. 「新中華」《嬲緣》一劇在香港曾被禁用「嬲」字
62. 粵班六月散班《真欄》便是宣傳品
63. 未有畫景前的戲班與戲台
64. 有佈景後的戲班與戲台
65. 班主有眼光才有好老倌使用組成名班
66. 落鄉班落鄉演唱老倌多喜歡吃野味
67. 再談男花旦的夜場齣頭首本戲(上)
68. 再談男花旦的夜齣頭首本戲(下)
69. 男丑時代網巾邊戲趨重鬼馬一途(上)
70. 男丑時代網巾邊戲趨重鬼馬一途(下)
71. 天光戲是未成名的戲人用武地
72. 洗馬演技為當日花旦最出色之戲
73. 昔日開戲師爺編劇酬金與編劇工作
74. 粵劇日場正本戲全班出齊演唱
75. 四十年前粵班的班牌與班名
76. 由三齣頭改為一齣戲五大台柱同演唱
77. 戲人欠班債越多其聲價越高
78. 正印老倌如不合作實非班中之福
79. 過氣老倌班主不重用戲迷不歡迎
80. 粵劇每一本戲都有一支主題曲
81. 戲班每年新班全套顧繡新箱都是租用
82. 數白杬是男女丑專用的曲句
83. 童班童角成年後加入大班當正者多
84. 一部《蔡鍔出京》粵劇最搵得戲金
85. 紅船如大廈新埋班由老倌裝修間格
86. 戲人沒衣食聲色俱佳也難充正角
87. 昔日成名老倌後起者必羨慕之
88. 白鼻哥成名都有他一本拿手好戲
89. 粵班小散班老倌支下期過年關
90. 班主在小散班期中甚多頭痛事件
91. 戲班招牌推陳出新雅俗共賞
92. 馬年談粵班關於馬的種種趣事
93. 粵班全盛期中新年台期戲金盤滿缽滿
94. 新春「加官」例戲每台總有多次跳演
95. 新年老倌加倍辛苦雜箱搵雜用則撈到笑
96. 演封相武生不坐車花旦不推車的真因
97. 「斬」字與「殺」字戲匭禁「殺」而不禁「斬」
98. 男丑一角原是諧角粵劇改良質始漸變
99. 總生亦是粵劇一個重要角色
100. 往時老倌演演戲不在多一兩齣便成名
101. 西片故事搬上戲台演唱《斬龍遇仙》最先
102. 戲台未有佈景前充滿春意的蚊帳戲
103. 粵劇角色在劇中多是撞點唱上埋位
104. 女丑一角在劇中是閒角亦是要角
105. 四十年前的劇本所用的排場戲與鑼鼓
106. 總生重唱工可以改當武生公腳與男丑
107. 書坊印行的粵劇班本半非班中原本
108. 粵班迷信紅船開行時禁食鯉魚與狗
109. 最暢銷的班本《芙蓉恨》可稱空前
110. 粵班角色當正印後提高地位拒演奸戲
111. 粵劇用民間故事編成演唱最受歡迎
112. 天后誕粵班演《香山大賀壽》最吃香
113. 老倌爭妍鬥麗一事一物都是「私伙」
114. 包天光戲的老倌常有好戲演出
115. 粵班全盛末期的劇本《龍虎渡姜公》
116. 粵劇未有佈景前場口瑣碎劇情簡潔
117. 粵劇有佈景後場數減少劇情漸複雜
118. 花旦改戴頭笠後女丑竹筍髻亦不再見
119. 紅船生活戲人講飲講食全憑消夜一餐
120. 粵班櫃台大倉人物有歡迎有不歡迎
121. 花旦轉小生或轉其他角色成名者不多
122. 粵劇唱曲多屬心聲對答曲亦然
123. 往昔戲迷由日場戲看到夜場戲
124. 廣州妙尼也是女戲迷之一
125. 往時戲人有一兩齣首本戲即成名角
126. 廣東音樂大笛與笛仔大喉必用以拍和
127. 初期唱片曲老倌是沒有酬金價得一餐食
128. 端陽節後戲人在散班前有快樂有憂愁
129. 粵班棚面日夜場掌板的聲價
130. 粵劇曲白趨新後白杬口古也當口白用
131. 粵班公腳首本戲多成名曲亦不少
132. 老倌派私伙爭妍鬥麗以增聲價
133. 將起角色突然走埠歸來便成過氣
134. 落鄉班老倌多數携眷入住紅船
135. 當年粵班六月散班時黃沙景色
136. 台山各區搭棚演戲票價貴過省港戲院
137. 每年散班也是開戲師爺活動得意時
138. 談幾本排場戲的梆黃曲之妙腔美韻
139. 老倌失場首板慢板是補救之好方法
140. 男花旦紮腳戲蹺工是從苦練獲得成功的(上)
141. 男花旦紮腳戲蹺工是從苦練獲得成功的(下)
142. 梨園子弟多吸毒喜與芙蓉仙子為侶
143. 《鏡花緣》《花月痕》兩部小說尚未編過粵劇
144. 網巾邊戲本重詼諧改丑生後始變演風
145. 編劇要靠老倌開戲師爺失威了
146. 舊戲人懶於讀曲寧願爆肚恃排場戲熟
147. 中秋節談粵劇以「月」作戲匭的首本戲
148. 排場戲的曲詞每一本戲皆可以通用
149. 粵劇啞劇一幕是「加官」一場是「洗馬」
150. 秋天裏的紅船老倌皆以蛇貓狗為補品
151. 正印老倌最辛苦大病也要粉墨登場
152. 有文武生後編排劇本文場武場同時並重
153. 粵劇演盲人戲男丑花旦都有首本齣頭
154. 粵劇舊曲唱梆子腔多過唱二黃腔
155. 老倌最怕收箱租認為比燒炮還慘
156. 初期開新戲武生守舊寧演古劇不演新劇
157. 班中粵曲重素描不重渲染韻可雜用
158. 以前粵語班不重宣傳只貼街招與派戲橋
159. 大花面好戲甚多以演曹操董章戲最生猛
160. 網巾邊登場不重戲服不重唱工只靠演技
161. 男花旦首本戲不在多有一本好便享盛名
162. 粵劇數目字戲匭舊劇由江湖十八本起
163. 當網巾邊的戲人詼諧口白多是爆肚之作
164. 老倌演戲在唱白中讀破字膽觀眾哄堂
165. 再談戲匭用「夜」用「打」的幾本拿手好戲
166. 花旦能演悲劇才可以當正印受到歡迎
167. 往時老倌首本戲雖受歡迎亦少夜夜演唱
168. 粵劇戲匭用「花」為名的多是首本好戲
169. 戲班佬對「羊牯」二字有如曲不離口
170. 正本戲淘汰後首本戲便插入正本戲場口
171. 昔日優伶有一兩本好戲便可永享盛名
172. 《楊家將》在粵劇上是最吸引戲迷的好戲
173. 粵曲初期改唱白話仍有古腔混雜唱出
174. 編排粵劇由文而武由簡單而複雜
175. 用木魚書故事改編粵劇《背解紅羅》最吃香
176. 粵劇三國戲十項角色都有好戲演出
177. 當年粵劇武生好戲各有所長各有首本
178. 小生花旦成名的首本戲最擔得戲金
179. 武生花旦的對手戲亦有不少精彩首本
180. 當年新戲一演成功班中亦反對連演一台
181. 粵劇舊瓶新酒戲改裝後仍受戲迷歡迎
182. 粵劇名曲有舊有新多為戲迷傳唱一時(上)
183. 粵劇名曲有舊有新多為戲迷傳唱一時(下)
184. 粵劇未有佈景前甚多象徵性的表演技藝
185. 粵劇排場曲各老倌皆可在新劇中照唱
186. 開新戲由紅船而酒樓由單人而全班
187. 粵班男女花旦未用真姓名前藝名談趣
188. 《紅樓夢》劇是文人改編小生花旦戲
189. 以「月」為題的四大名劇都是舊作
190. 由「配馬」而「洗馬」閒場戲變戲肉花旦多成名
191. 公腳亦是台柱之一與花旦合演戲不少
192. 粵劇鬼故事戲多是網巾邊的拿手好戲
193. 花花公子師爺戲多由六分拉扯飾演
194. 小武在舊劇本中各有首本各有所長
195. 古老粵劇花旦最多首本演技唱工皆可貴
196. 大審戲最難演演得好從此名滿梨園
197. 落鄉班老倌講飲講食消夜最豐富
198. 用「打」字為戲匭的戲老倌唱做佳都成名劇
199. 包天光戲絕無可觀老倌唱到天光收場
200. 老倌演新戲最怕等戲做編劇者傷腦筋
下卷:名伶軼事
201. 千里駒是惠州班的小武
202. 黃種美有靚仔丑生之譽
203. 靚榮演關戲薛覺先飾關平
204. 太子卓生喉有簫聲雅譽
205. 周瑜利賭癮大戲癮更大
206. 朱次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7. 肖麗章子喉得天獨厚
208. 靚少華做班主組「梨園樂」
209. 朱次伯平腔成功鄭錦濤失意
210. 余秋耀演潘金蓮最出色
211. 花旦演紮腳戲各有可觀
212. 姜雲俠口技是他傑作
213. 肖麗湘讀家書一字一淚
214. 東生演《五郎救弟》聲價十倍
215. 新水蛇容以《打雀遇鬼》成名
216. 蛇王蘇是名花旦又是名編劇家
217. 開戲師爺張始鳴一鳴驚人
218. 小生聰末期曾開面飾曹操
219. 生鬼容《陳宮罵曹》擔萬元戲金
220. 半日安成名全憑反串婆腳戲
221. 東坡安「遊赤壁」與「過江招親」
222. 薛覺先不是朱次伯徒弟
223. 小晴雯學戲是沒有師傅的
224. 豆皮梅不講粗話得「梨園聖人」譽
225. 千里駒第一人用喉管拍和粵曲
226. 粵劇插入電影演出靚昭仔創作
227. 曾三多好研臉譜喜演花面戲
228. 白玉堂之起與白駒榮之隱
229. 花旦時代的譚蘭卿聲色雙絕
230. 蛇仔利演戲有話劇作風
231. 小生演武戲阿沾與細杞成名
232. 蛇仔禮聞雷失聲花旦變男丑
233. 靚顯的翡翠班指與細杞的翡翠鈪
234. 武生蛇公榮不演加官戲
235. 一支《寶玉哭靈》唱紮三個老倌
236. 馬師曾受過周少保的敎訓
237. 馬師曾《苦鳳鶯憐》與《佳偶兵戎》
238. 男花旦以騷韻蘭為最美麗
239. 白駒榮是粵劇藝壇不倒生角
240. 新蘇仔不歡迎黎鳳緣所開的戲
241. 何浩泉看輕薛覺先損失不少
242. 桂名揚與馬師曾的一件趣事
243. 多才多藝的女丑生潘影芬
244. 靚元亨走埠歸來戲迷絕跡
245. 梁垣三的「伶倫師友會」是粵劇學校
246. 陳醒漢為了羊牯班主花門走埠誤前程
247. 新丁香耀有心學梅蘭芳戲
248. 吳一嘯是粵劇演員亦是開戲師爺
249. 笑傾城無端端發福誤了錦繡前程
250. 大凈榮花門遺下城隍靴開投憶趣
251. 肖麗康真姓名為雷殛異人人都讚改得妙
252. 蛇仔利的私伙槓與私伙戲服
253. 靚新華怕掛鬚不做武生寧做小武
254. 朱次伯死妙尼薇傅設壇超渡亡魂
255. 七夕戲以「樂千秋」的《銀河會》最受歡迎
256. 武生新華的《李陵答蘇武書》曲
257. 駱錫源演出《乖孫》「頌太平」成落鄉班王
258. 廖俠懷組「日月星」演甘地劇為最紅期
259. 蛇仔秋唱做兼優演諷刺社會的戲
260. 黃魯逸是編劇能手但少替粵班編劇
261. 鄧芬對粵曲能撰能唱與薛覺先交最深
262. 白駒榮梆黃腔既佳唱南音猶妙
263. 子喉海一演《怕老婆》即成頑笑旦
264. 何少榮中秋夜在田基路賞月的風趣
265. 二花面賽張飛老尚登台演出意外好戲
266. 小丁香由金山回不會唱禿頭二黃
267. 薛覺先一句首板唱了半隻唱片
268. 曾三多患癌病逝廣州
269. 肖麗湘《金葉菊》讀家書女戲迷皆哭
270. 馮鏡華因爭戲做寧獨演自己的首本戲
271. 伊秋水演大戲唱「龍舟」奪錦標
272. 福成新珠演關戲粵劇關戲始吃香
273. 男花旦西施丙一雙玉手值千金
274. 新丁香耀最尊重是開戲師爺
275. 新丁香耀與薛覺先馬師曾之恩怨
276. 京劇艷旦碧雲霞曾演粵劇海珠登台
277. 李海泉是粵劇傳統的網巾邊
278. 生鬼昌的蛇膏藥與蛇仔生的龍山蛇酒
279. 李雪芳《水浸金山》與《仕林祭塔》曲
280. 《秋江別》在《陳姑追舟》中唱出由新蘇蘇始
281. 新丁香耀的陳姑《禪房夜怨》古曲
282. 新華蘭花米合演同唱的「追舟」原曲
283. 黎鳳緣發起的廣東劇學研究社
284. 靚少華《延師診脈》之梆子腔唱曲
285. 朱次伯《芙蓉恨》劇曲最暢銷
286. 區漢扶作粵曲因用俚語而名
287. 白駒榮演《華麗緣》之風流天子
288. 子牙鎮之末腳喉與《小娥受戒》一曲
289. 子喉七是頑笑旦之最成功者
290. 公腳寶在合浦演賀天后誕戲買蚌得珠
291. 子喉七在劇學研究社一件雅事
292. 大牛通演《祭白虎》夢玄壇贈以開聲丸
293. 花旦新蘇蘇煙槍煙斗當古玩珍藏
294. 靚顯金山登台獲得一面巨型金牌
295. 小丁香夢蛇咬面果被靚榮刀損
296. 金山炳演《唐皇長恨》唱《殿角聞鈴》曲
297. 仙花法演林黛玉戲中的《瀟湘琴怨》曲
298. 新白菜喜演詩人戲有「詩人武生」稱
299. 靚昭仔《情劫哭棺》曲文武耀拾唱成名
300. 小生聰與蛇仔生鬥唱板眼龍舟
301. 陳醒漢演《寶玉哭靈》不弱於薛覺先
302. 金慶靚耀《舉獅觀圖》演唱並佳皆妙(上)
303. 金慶靚耀《舉獅觀圖》演唱並佳皆妙(下)
304. 新華蘭花米《貂蟬拜月》是最佳首本(上)
305. 新華蘭花米《貂蟬拜月》是最佳首本(下)
306. 戲班有兩個聖人兩個都是丑生
307. 貴妃文演《嫦娥奔月》古裝戲從此吃香
308. 羅劍虹由「題四句」起而作曲成了編劇家
309. 樊岳雲小有才當正後即改充坐倉
310. 蛇仔旺演廣東先生跑馬一場得名
311. 鄧英開戲成名全靠區漢扶兩支曲
312. 男花旦未登台前最貌不驚人者的幾個
313. 當日粵劇兩本最佳的盲戲
314. 最傾動戲迷的幾位美艷男花旦
315. 新蘇仔演丫環戲為男花旦中最有名
316. 蛇王蘇是戲人中最求進步之一人
317. 譚蘭卿花旦時代的迷人聲色
318. 公腳孝是當年粵班的末腳之王
319. 薛覺先不敢演《馴悍記》為怕失威
320. 班主何壽南選角要選年輕漂亮的戲人
321. 小生沾金山耀兩師徒演《夜送京娘》最賣座
322. 新水蛇容蘇小小合演《打雀遇鬼》最傳神
323. 林叔香爆戒賭錢內幕搞到坐倉陣陣驚魂
324. 幾個大老倌未入梨園都是做小販與工人
325. 新細倫自朱次伯死後才抬起頭來
326. 《蛋家妹賣馬蹄》男女花旦皆成名
327. 曾三多長於度橋開戲師爺皆向他求敎
328. 揚州安風情錦演《佛祖尋母》戲最受歡迎
329. 靚元亨是五十年前最紅的筆帖式
330. 薛覺先成名快首本戲多有萬能泰斗稱
331. 肖麗章在加拿大做製餅師傅樂不思蜀
332. 女班梅李爭雄時代女花旦紛紛抬頭
333. 初期粵班有武旦一角紮腳勝最佳
334. 寧作丑生不為花旦女戲人潘影芬
335. 潘影芬由花旦轉丑生第一本喜劇
336. 憶記與梁垣三談粵曲的造句及用韻事
337. 蛇仔秋醉心「聊齋」狐鬼故事編演《巧娘》一劇
338. 往昔粵班正印小生能唱有幾人
339. 女慕貞金山登台《藍橋會仙》一劇最吃香
340. 曾三多取愛研究花面的臉譜
341. 靚仔白鼻哥黃種美的拿手好戲
342. 少新權在劇海的升沉演技與唱工
343. 幾個大老倌的悲慘收場(上)
344. 幾個大老倌的悲慘收場(下)
345. 《胡不歸》得成名劇全憑老倌演唱得妙
346. 小生花旦最佳的首本戲
347. 演武戲最佳的三個男花旦
348. 白玉堂與生鬼容所唱的《陳宮罵曹》曲
349. 靚少華組「梨園樂」班仍當正印文武生
350. 龐順堯是一個最幸運的小生
351. 當日小生論聲色太子卓不落第二
352. 白駒榮拍新蘇仔演《金生挑盒》得名
353. 黃不廢編《毒玫瑰》一劇使薛覺先復活
354. 朱次伯改唱平腔後粵曲梆黃也改唱風
355. 白駒榮唱南音得好評演《客途秋恨》卻失敗
356. 武生靚東全有演技不能唱人工減半
357. 姜雲俠是當日的萬能白鼻哥演唱俱佳
358. 由《陳宮罵曹》曲憶述鬼馬元《袁英罵袁》曲
359. 小生聰所拍男女花旦無一不成名角
360. 開戲師爺做坐倉有黎鳳緣黃不廢
361. 花旦改小生謝醒儂新丁香耀都失敗
362. 靚榮是個識時俊傑「武生王」當之無愧
363. 風情杞拍肖麗湘最佳新戲《燕山外史》
364. 鄧英長於度橋長於講戲但短於作曲
365. 駱錫源演戲有人情味《孤兒救祖》成名
366. 男花旦黃小紅長於演技短於唱工
367. 朱晦隱能畫能寫駢體文新丁曾師事之
368. 新少華虛有其表薛覺先助之亦難再起
369. 關影憐為嫁闢謠親身往各報大登啟事
370. 曾日初寫畫景一馬當先朱鳳武後來居上
371. 新細倫能演能唱朱次伯一死才得抬頭
372. 靚仙余秋耀合演《西河會》與《金蓮戲叔》
373. 徒弟成名與師同班演唱首本戲更可觀
374. 張始鳴開戲以編時事即景戲為最出色
375. 演廣東民間故事戲「祝華年」班演出最多
376. 粵曲插入小曲以薛覺先馬師曾唱出最多
377. 子喉地婆乸森婆乸柏都是當年有名女丑
378. 花旦反串小生戲男女花旦各有所長
379. 張始鳴與肖麗康辦報報名為「非非日報」
380. 關德興硬派作風黃飛鴻上鏡最受歡迎
381. 陳皮梅拜薛覺先為師是學無前後問題
382. 蛇仔利與歌伶吳耀卿的一件趣事
383. 朱次伯改唱平腔受歡迎但未在唱片留聲
384. 馬紅演《蝴蝶夫人》曲是曲王撰製的
385. 陳非儂戲劇天才果然不凡值得稱賞
386. 新馬師曾童年時代演的童子戲皆首本
387. 薛覺先對小明星唱腔最為佩服
388. 武生莫如龍是由北伶轉南伶而得名
389. 小武福成武生新珠皆以演關戲得名
390. 謝醒儂為後期男花旦最有色的一人
391. 薛覺先反串花旦獨力支持「覺先聲」
392. 伊秋水粉墨登場無發展上銀燈始稱雄
393. 千里駒演梁紅玉武戲在滬最受歡迎
394. 新蘇仔不演《醜婦娘娘》因沒有新曲派唱
395. 「定乾坤」《空谷蘭》是謝醒儂編演戲迷讚好
396. 白駒榮唱《客途秋恨》說到《客途秋恨》的原作
397. 志士班藝員愛演時事及民間故事戲
398. 紮腳勝的三部曲首本戲便名滿梨園
399. 粵班小生有胖有瘦說到聲色藝皆有可觀(上)
400. 粵班小生有胖有瘦說到聲色藝皆有可觀(下)
附錄
一、優界打油詩(選四)
二、省港新組各班之我觀
後記:眉間睫
前言:梨園感舊說因緣
編訂凡例
上卷:梨園往事
1. 粵劇角色及日夜場戲
2. 戲班組織與戲班公司
3. 一對紅船分為天地艇
4. 戲院演出與落鄉演出
5. 角色有首本戲有當正印資格
6. 女班抬頭由「鏡花影」「羣芳艷影」始
7. 紅船私伙菜與眾人盅燒
8. 廣東梨園演清裝戲由祝華年始
9. 男班一個時期被女班壓倒
10. 「梨園樂」班是以畫艇作櫃台
11. 何以有省港班與落鄉班之分
12. 初期新編粵劇不用全部曲白
13. 十項角色武生為首女丑為末
14. 花旦改戴頭笠由古裝頭笠始
15. 花旦演悲劇散髮戲最難演
16. 粵劇未有佈景前及有了佈景後
17. 由三四十場戲...
商品資料
出版社: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日期:2021-10-22ISBN/ISSN:978962074618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88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