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臺灣環境工程教育發展史》內容計分四章,第一章環境工程類教育發展概況,簡述國際環境議題之演變、環境工程領域範疇之變化、國內環境工程學系之發展與畢業生就業概況;第二章國內環境工程類教學發展情況,就環境工程教育發展上重要旅程碑之系所,說明其發展歷程、師資與課程規劃、教學研究特色與設備;第三章國內環境工程科技發展歷程,介紹國內環境工程與技術發展規劃之沿革、環保施政與環保科技之發展;第四章國內環境保護體系發展歷程,摘述環保行政體制以及環保產業之發展。期盼本篇所彙整及撰述的臺灣環境工程教育及環境工程科技、政府環保施政及環保產業之發展歷程,可以提供相關各界人士的參考。
作者簡介:
張祖恩
一九五一年生,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工學士/碩士,日本東北大學土木工學博士。一九八二年二月起任教於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致力於廢棄物管理與資源循環之教學研究,歷任成功大學環工系主任及環工研究所所長、工學院副院長、永續環境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永續環境實驗所所長,獲大學創新與大學社會責任教學優良及建教合作成果特優教師獎,為該校特聘教授。
張教授長期參與環保工作,曾擔任教育部環保小組執行秘書、環保署署長,以及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中華環安衞科技協會、台灣資源再生協會等理事長。榮獲日本土木學會論文賞、中國工程師學會優秀青年工程師、經濟部大學產業經濟貢獻獎、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工程獎章及會士、侯金堆傑出榮譽獎、東元獎,並獲頒行政院一等功績獎章、環保署一等環保專業獎章。
張教授於二0二一年二月退休,獲頒名譽教授。退休前夕出版《牛背上的環保行者—張祖恩》並於標高3239公尺的玉山前峰舉辦新書發表會,宣告環保行者將續樂活傳愛開展下一個人生夢想。
章節試閱
第一節 國際環境議題之演變
環境問題其實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呈現不同類型、程度和範圍的影響。一般論者以人類生活方式的重大轉變,把人與環境的關係劃分為3個階段:如圖1-1所示,自人類出現至1870年工業革命是早期環境問題;自工業革命至1984年南極臭氧層破洞發現是近代環境問題;自發現南極臭氧層破洞迄今是當代環境問題[張祖恩, 2011]。不過在人口成長和科技能量尚未達生態臨界值以前的農業革命階段和工業革命初期,基本上,自然環境以其涵容能力、再生能力和自淨能力,尚足以勉強維持動態平衡的循環。
緣以我國在近代史上特殊的時空背景,國人對於環境議題的關切,比世界先進國家的發展較晚。然而自1970年代以來,台灣在政經水平持續提昇之後,雖創造了傲世的經濟奇績,但因地狹人稠、污染負荷相對沉重的特性,如圖1-2所示之環境相關議題迅速成為民眾關注與政府施政重點,培養環境保護人才和環境工程技術人員已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於是由各大專院校之土木系分出衛生工程組的設備和師資,積極成立環境工程學系。環境工程在台灣成為獨立學門,迄今已經有40年,這段時間也恰是台灣大專教育蓬勃發展的時代,環境工程相關科系也跟著大幅增長。在同一段時間內,隨著台灣經濟發展、民眾環保意識增長及世界潮流趨勢變化,環境工程領域及環境工程教育之範疇也隨而變化,1980年以來無論在法規建置、環境工程建設、環保科技及產業發展,都有長足進步,幾可與先進國家並駕齊驅。
第二節 環境工程領域範疇之變化
環境工程系最早奠基於衛生工程(Sanitary Engineering),因此通常認定為土木工程的一支,1960年代其領域範圍著重在給水與污水處理、自來水輸配水及污水收集等,但是隨著環境問題日趨嚴重與公眾環境意識的提昇,環境工程領域持續、動態的發展著,1973年美國環境工程與科學教授學會(The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Professors, AEESP)已將往年會議名稱由衛生工程教育研討會更名為環境工程教育研討會,更將環境工程定義為:為工程的一支系,指應用科學原理以預防、控制、與管理對人類身心健康及其福祉造成影響之環境因子的工程。會議中並提出環境工程以物理、化學、生物、社會科學、設計及系統為課程核心,包括衛生工程、公共衛生工程、空氣資源、固體廢棄物、及輻射工程等範疇[Hendricks and Baumann, 1990]。1979年,美國工程師專業發展委員會(Engineers Counci l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CPD)進一步定義環境工程為:為工程的一支系,與保護人類免於受負面環境因子影響、保護區域及全球環境免於受人類活動影響、以及改善環境品質以提升人類健康及福祉等相關的工程[Patterson, 1980]。環境工程在所有工程領域中,已然形成為非常跨領域(multidisciplinary)、且非常複雜的一門工程[Aiken et al, 2004; Nguyen and Pudlowski, 2011]。
Tansel [2008]彙整1960年代以來,全球主要環境議題變化如表1-1所示。表1-1中可以清楚看出,1960年代環境議題由水及污水,進入1970年代因為美國通過多項環保法規,引導增加空氣污染、毒性物質,到1980年代有臭氧層破洞、有害廢棄物清理、健康風險等環境災難議題,1990年則為全球環境議題甦醒年代,更加入氣候變遷、生命週期、褐地、資源循環、再生能源、生態毒性、濕地等,進入21世紀全球環境壓力與永續發展性年代,更加入永續發展、綠色科技、全球環境、生命週期、永續物質管理、生物多樣性、都市化、基礎建設安全、維生管線、環境偵測、環境資料、地理資訊系統等更廣泛的環境議題。
如果將圖1-2國內環境議題與環境工程專業發展,與表1-1比較,國內在1980年代以前,仍是以給水、污水處理為主。在1980年之後,國內環境工程教育在空氣污染、廢棄物處理、環境影響評估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逐漸蓬勃發展,加上衛生署環境保護局(1982)、及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87)的成立,以及大眾對環保的重視,我國環境工程教育在1980年代已奠定深厚的基礎,而到了1990年代,隨著大專院校大幅增加,環境工程類科之系所也增加非常多,師生人數大幅增加(參見圖1-4、1-5),因此專業領域就更廣,包括資源回收與管理、生命週期分析、環境管理、環境檢驗、土壤地下水整治、工業安全衛生等。進入21世紀,環境工程教育與研發重點與國際幾乎無任何差異,新興議題包括分子生物應用、環境奈米、綠色科技、永續發展、全球變遷、永續物質管理、地理資訊系統、新興污染物等。
第一節 國際環境議題之演變
環境問題其實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呈現不同類型、程度和範圍的影響。一般論者以人類生活方式的重大轉變,把人與環境的關係劃分為3個階段:如圖1-1所示,自人類出現至1870年工業革命是早期環境問題;自工業革命至1984年南極臭氧層破洞發現是近代環境問題;自發現南極臭氧層破洞迄今是當代環境問題[張祖恩, 2011]。不過在人口成長和科技能量尚未達生態臨界值以前的農業革命階段和工業革命初期,基本上,自然環境以其涵容能力、再生能力和自淨能力,尚足以勉強維持動態平衡的循環。
緣以我國在近代史上特...
作者序
作者序
緣以我國在近代史上特殊的時空背景,國人對於環境議題的關切,比世界先進國家的發展較晚。自1970年代以來,在政經水平持續提昇之後,雖創造了傲世的經濟奇績,但因地狹人稠、污染負荷相對沉重的特性,環境相關議題迅速成為民眾關注與政府施政重點;培養環境保護人才和環境工程技術人員已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於是各大學校院陸續成立環境工程學系。
我國的環境工程教育如同國外大學一樣,也起源於土木工程的衛生工程學程中。國內第一間環境工程實驗室起源於1956年,成功大學(當時為台灣省立工學院)與美國普渡大學合作期間,由美援科教計畫協助購置設備,於土木系成立衛生工程實驗室,以進行給水與污水分析實驗為主,台灣大學土木系於1958年亦成立衛生工程實驗室。環境工程在台灣成為獨立學門,迄今已逾40餘年,這段時間也恰是台灣大專教育蓬勃發展的時代,環境工程相關科系也跟著大幅增長。在同一段時間內,隨著經濟發展、民眾環保意識增長及世界潮流趨勢變化,環境工程領域及環境工程教育之範疇也隨而變化,1980年以來台灣無論在環保法規建置、環境工程建設、環保科技及產業發展,都有長足進步,幾可與先進國家並駕齊驅。
本篇《臺灣環境工程教育發展史》內容計分四章,第一章環境工程類教育發展概況,簡述國際環境議題之演變、環境工程領域範疇之變化、國內環境工程學系之發展與畢業生就業概況;第二章國內環境工程類教學發展情況,就環境工程教育發展上重要旅程碑之系所,說明其發展歷程、師資與課程規劃、教學研究特色與設備;第三章國內環境工程科技發展歷程,介紹國內環境工程與技術發展規劃之沿革、環保施政與環保科技之發展;第四章國內環境保護體系發展歷程,摘述環境保護行政體制以及環境保護產業之發展。期盼本篇所彙整及撰述的臺灣環境工程教育及環境工程科技、政府環保施政及環保產業之發展歷程,可以提供相關各界人士的參考。
成功大學翁鴻山名譽教授精心擘劃編纂《臺灣工程教育史叢書》的鉅著,筆者有機會受邀參與至感榮幸,總編輯翁鴻山老師一直以來的鞭策與指導,特申謝忱。在環境工程教育發展史編撰過程中,承蒙國內環境工程及相關系所提供設立沿革與教學研究發展的寶貴資料,並參考引用多位專家學者的論述,非常感謝。此外,謝謝研究室黃晴瑛小姐及耘瑛、秉宸、任斌、岳庭、席楊等關門弟子在資料彙編上的協助,讓工作得以順利完成。而文稿編撰疏漏或謬誤之處,謹請諸先進不吝賜教。
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 名譽教授
前環境保護署 署長
張祖恩 謹識
2021. 7
作者序
緣以我國在近代史上特殊的時空背景,國人對於環境議題的關切,比世界先進國家的發展較晚。自1970年代以來,在政經水平持續提昇之後,雖創造了傲世的經濟奇績,但因地狹人稠、污染負荷相對沉重的特性,環境相關議題迅速成為民眾關注與政府施政重點;培養環境保護人才和環境工程技術人員已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於是各大學校院陸續成立環境工程學系。
我國的環境工程教育如同國外大學一樣,也起源於土木工程的衛生工程學程中。國內第一間環境工程實驗室起源於1956年,成功大學(當時為台灣省立工學院)與美國普渡大學合作期間,由美援科...
目錄
馬哲儒校長序
翁政義校長序
蘇慧貞校長序
臺灣工程教育史叢書總編輯的話
總編輯序
作者序
第一章 環境工程類教育發展概況
第一節 國際環境議題之演變
第二節 環境工程領域範疇之變化
第三節 國內環境工程學系(所)之發展
第四節 國內環境工程學系畢業生就業概況
第二章 國內環境工程類教學發展情況
前言
第一節 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
第二節 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
第三節 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第四節 逢甲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學系
第五節 嘉南藥理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
第六節 雲林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
第三章 國內環境工程科技發展歷程
前言
第一節 環境工程與技術發展規劃之沿革
第二節 環保施政與環保科技之發展
第四章 國內環境保護體系發展歷程
第一節 環境保護行政體制之發展
第二節 環境保護產業之發展
參考文獻
馬哲儒校長序
翁政義校長序
蘇慧貞校長序
臺灣工程教育史叢書總編輯的話
總編輯序
作者序
第一章 環境工程類教育發展概況
第一節 國際環境議題之演變
第二節 環境工程領域範疇之變化
第三節 國內環境工程學系(所)之發展
第四節 國內環境工程學系畢業生就業概況
第二章 國內環境工程類教學發展情況
前言
第一節 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
第二節 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
第三節 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第四節 逢甲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學系
第五節 嘉南藥理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
第六節 雲林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
...
商品資料
出版社:成大出版社出版日期:2021-09-30ISBN/ISSN:978986563555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64頁開數:26*19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