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男人藉由建立一套丈夫與「齊家」之道守則,展現自身「男性氣概」!
在父權至上的傳統中國社會,儒家提出「大丈夫」是男子有志氣、有作為的概念,體現了男性對自身價值的追求。要達到社會上對「大丈夫」、「男子漢」、「鬚眉」等期許,男性面臨種種挑戰,在外要獲得成就與地位,在內要懂得「齊家」──家訓就成為相當合適的研究資料。
家訓是男性長輩對家人的教誨訓示,而「為人夫」的論述,可提供深入探討男性自我角色的認知,以及男性與家人之間的互動關係。本書研究時段集中在家訓蓬勃發展的清代 (1644-1912),除了因為清代撰寫家訓的男性範圍涵蓋不同階層地位外,同時也是傳統思潮向新思潮過渡的重要時期。其中,清代撰寫家訓的重要人物包含左宗棠、李鴻章、林則徐、曾國藩、鄭燮、孫奇逢、梅文鼎;而著名作品有《聰訓齋語》、《曾國藩家書》、《蔣氏家訓》、《孝友堂家訓》等。
本書集中探討「夫道」的內涵,審視清代家訓中男性人格的呈現及他們對家中女性成員關係的管理觀念,與此同時,亦會探討清代男性所受規範。期望本書以丈夫為主要探究對象,可為清代性別史研究作出增補與貢獻,並對理解清代夫妻關係有進一步的啓發。
作者簡介:
何宇軒
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社會科學、人文及設計學部講師,主要任教歷史、文化及人文學相關課程。學歷包括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哲學博士、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哲學碩士、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訪問研究生、北京清華大學訪問學生。其研究領域包括中國性別史、男性學、明清女性著作、中國家庭史、明清史、史學方法、香港史、中國文化。相關學術專著有《言為心聲:明清時代女性聲音與男性氣概之建構》,另撰有多篇學術著作,已發表於中國、台灣、香港、韓國等地的重要期刊,包括《婦女與性別史研究》、《漢學研究》、《漢學研究通訊》、《書目季刊》、《歷史人類學學刊》、《中國史研究》等期刊。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劉詠聰(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教授、系主任)
名人推薦:劉詠聰(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教授、系主任)
章節試閱
【第二章 傳統社會男性人格的形成】
第二節:清代男子「男性氣概」的呈現──丈夫尊嚴的確立
根據傳統社會結構,男性是一家之主,因此積極確立自己的尊嚴,以振「夫綱」,是極受重視的事項。確立男性權威的同時,也要求女性需要在婚姻中服從男子,以及丈夫不能因情欲而放縱妻妾。故此,家訓文獻中教導男性管教妻妾更是常見的內容。基於丈夫要確立威信,所以在家訓中經常重申自《書經》以來已流行「不聽婦言」的概念,如于成龍《于清端公治家規範》指出「勿聽妻子之言而傷手足之情」;梁顯祖《教家編》云:「古人有不聽婦人一語,誰不聞之,亦誰不能言之」;金敞(1618-?)《宗範》又提出「害莫大於婢子造言而婦人悅,婦人附會而丈夫信」;蔣伊《蔣氏家訓》則認為「勿聽家人及婦人言致爭」;黃濤《家規省括》云:
「婦人不睦,斷無獨是獨非之理,但彼婦之非,已婦頻為我言之。……斯婦言無自入矣。」
由此可見,「不聽婦言」的概念在清代家訓文獻是反覆被灌輸的。黃衛總及曼素恩都曾指出在帝制中國的社會,男性會用較多時間與其他男性建立關係,例如科舉制度下的男性交友、男性結社等等,都呈現出男性社會千姿百態的網絡關係,男性會較聽取同性的意見,而較少重視異性的意見。
論者嘗指出,在許多社會裏女性固然可以擔當協助及鼓勵男性的角色,然而絕大部分男性只會聽從其他男性的說話。這個觀點也同樣適用於清代丈夫,因為在清人家訓文獻中,「男性氣概」被理想化,聽取婦言就被視為沒有「男性氣概」的所為。朱用純《治家格言》就鄭重指出:「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孫奇逢《孝友堂家訓》認為「只不聽婦人言,便有幾分男子氣。」兩部家訓都異口同聲地指出,「丈夫」和「男子氣」的確立,都與「不聽婦言」有所關連。此外,陸隴其又意圖界定「忘言」是作為「佳婦」的一個重要條件,其《治嘉格言》更厲聲道出:「若喋喋稱說不好者,心懷異念,決非佳婦」,鎖定多言女性絕對不是「佳婦」。這些都表現出男子自我建構威嚴,以期控制女性。
此外,自古以來傳統思想所強調的「大丈夫」、「男兒氣概」等,亦一而再在清人家訓等文獻被重申。必須注意的是,為何男性需要有「男子氣概」?從家訓著者的層面去分析,吳存存便指出明清家訓的作者普遍是男性,因此特別強調維護男性和男性中心意識;而黃衛總認為在晚期帝制的中國,家訓著者普遍重視「男子氣概」,更會具體關注到兒子能否抗衡妻妾可能帶來的壞影響以及丈夫能否訓誡妻子。他們基於男性中心意識及維持家庭秩序的需要,強調「男兒氣概」是男性自我及男性群體認同的理想模式,例如曾國藩(1811-1872)訓子孫云:
「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此外,他也強調「丈夫貴倔強,女子多虛警」;梁顯祖亦指出「男子不能正夫綱,明大義,於是婦人得而挑弄是非。」吳汝綸(1840-1903)也認為「男以剛健為德,女以柔順為正」等等。凡此皆可見清人認為男性天生剛健,不可懦弱,若果不能支配女性,便會造成「婦人得而挑弄是非」的惡果。其實,社會及文化為男人定義的「男性氣概」,普遍是「拒絕柔性」;而男人必須致力於自我改進,無懼困難;也有學者指出,受到青睞的「男子氣概」是支配型的,這些當代「男性氣概」研究的理論,似乎可以借用來解讀清人家訓中所灌輸的男性性別認知。
再者,家訓文獻中一方面頌讚有「男子氣概」的「大丈夫」,而另一方面又對那些丈夫氣概不足的男性有所嘲笑,如陸隴其訓子孫云:
「大丈夫若逐日在家庭,動用間量,柴頭數米粒,號定升合,使其妻孥無所措手足,此等人必無出息」
男子要有出息,便不能只留在家中,插手婦人所處理的事宜,兼且令妻孥無所適從。由於「男正位乎外」,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逐日在家」的男性會被人低看,甚至被指沒有出息。另一方面,有「男性氣概」的丈夫亦不應只貪戀兒女之情、貪戀家園,例如林則徐(1785-1850)認為「勿兒女情長」、「慎勿貪戀家園,不圖遠大」,如前文所述,男兒要有「四方之志」,若果男子只貪戀兒女之情,終日留連在家,便難以為國家建功立業。在傳統思想的教育下,男性要有更大的抱負,「齊家」以外亦應重視「治國、平天下」,若不思進取而沈溺於兒女情,便不能貢獻國家。而且,在「男正位乎外」的思維下,「逐日在家」的男性被指沒有出息,因此貪戀家園又不圖遠大的男性,又如何提升自己的地位及維持家族的名聲?故此,林則徐語重心長地作出勸勉,警惕後輩不可安於擁有兒女情及家園,男子應有所作為,一展所長。
另外,清人文集中也蘊含了類似家訓中對男性志向的強調。例如蔣士銓(1725-1785)認為「丈夫志四方,家室安足戀」;呂留良指出「男子志在四方,為行其道也,若漂泊則何志之有?」;梅文鼎(1633-1721)云:「丈夫用志必有托」等等。除了男兒當有志,丈夫更要懂得排除患難、解決紛爭,不可只顧及自己,如孫奇逢認為「為人排難解紛,且不自居其功,更見男子風義」;傅山也提出「排難解紛,濟人利物,是大丈夫本分事」等等。這些其實都是「男兒志在四方」、「大丈夫要兼濟天下」等觀念的申述。
總括而言,丈夫要確立尊嚴,不可盡信婦言,也要存有「倔強之氣」,要有「出息」,不可以表現懦弱。這些信念都在清人家訓和文集保留了不少紀錄。
【第二章 傳統社會男性人格的形成】
第二節:清代男子「男性氣概」的呈現──丈夫尊嚴的確立
根據傳統社會結構,男性是一家之主,因此積極確立自己的尊嚴,以振「夫綱」,是極受重視的事項。確立男性權威的同時,也要求女性需要在婚姻中服從男子,以及丈夫不能因情欲而放縱妻妾。故此,家訓文獻中教導男性管教妻妾更是常見的內容。基於丈夫要確立威信,所以在家訓中經常重申自《書經》以來已流行「不聽婦言」的概念,如于成龍《于清端公治家規範》指出「勿聽妻子之言而傷手足之情」;梁顯祖《教家編》云:「古人有不聽婦人一語,誰...
推薦序
【推薦序】
拜讀何宇軒博士大作《丈夫守則與「齊家」之道:清代家訓中的男性建構》,深覺選題甚具新意。過去的學術研究成果對於古代社會中「婦道」之討論極多,而有關「丈夫之道」則甚為少見。作者另闢蹊徑,梳理古籍中極其豐富而又乏人問津的資料,探討古代社會對男性作為「丈夫」的要求。這項成果正好填補了已成顯學的性別史研究中的某些空白,也為正在起飛的男性史研究添上色彩,是十分有意義的嘗試。
作者的研究回顧寫得相當詳細。取材方面,作者集中利用清代家訓文獻進行研究,可以說是選擇了相當具代表性的文本。雖然仍有其他材料可供深化有關探討(例如總集、別集、蒙書,甚至書畫等),但本書在無涯史料中選擇以家訓文獻作為切入點去討論「丈夫之道」這個新鮮課題,而且議論宏富,分析之際也盡量照顧到旁及其他史料之徵引,所以堪稱水準之作。
本書的剪裁頗為得宜,闡述亦具層次。引論之後立刻交代傳統社會男性人格之形成及清代家訓之歷史價值,為全書的討論核心鋪設了相當得體的背景陳述。其後詳論清代男性對自身性別角色之認知及其治家之道,最後別開生面地討論到清代社會中丈夫到底是得益者還是受害者的重大課題。結論部分亦能首尾兼顧,有力地綜合全書觀點。
宇軒多年來在學術領域裏努力不懈,黽勉上進,著述愈見豐贍。我非常樂見他第二本專著的出版,並衷心祝賀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劉詠聰謹序於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二零二一年六月二日
────────────
【自序】
2018年,拙著《言為心聲:明清時代女性聲音與男性氣概之建構》出版。本書原為筆者博士論文,經過適量的修訂,終能完成及刊行。書中採用女性著述及視角作為主要探討對象,證明了明清才女筆下對傳統男性人格曾有多番論述,我們可以清楚認識到「男性氣概」的構建,不一定只由男性來完成,當中或許有不少女性的聲音,正如傳統社會對女性的人格期許,同樣包含男女兩性的取態一樣。與此同時,該研究亦通過文本的解讀探究古代女性的個人思想與情感、她們對男性角色的性別期許、女性對古代社會中兩性的道德規範之反思。
2021年,拙著《丈夫守則與「齊家」之道──清代家訓中的男性建構》再次獲得出版的機會,實屬榮幸之至。於此,必須向是書之出版社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以由衷的感謝。另外,秀威編輯陳彥儒先生多所協助出版事項、封面設計及書稿校對,其專業精神與精益求精之態度,在此亦一併申謝。拙著原為筆者碩士論文〈「夫道」──清代家訓所呈現的男性人格〉(香港浸會大學哲學碩士論文,2013年),出版時經過適量的修改及增潤。本書得以完成,筆者特感謝劉詠聰老師、李伯重老師的啟發與指導。伯重老師對拙文的內容及觀點提出重要的修改建議,業師詠聰老師於百忙之中撥冗撰寫推薦序及予以鼓勵,亦在此一一道謝。
中國男性史研究的成果,逐漸增加,其發展趨勢由初期的「方興未艾」(拙文〈方興未艾:學術界的中國男性史研究〉發表於《漢學研究通訊》,32卷4期[2013年11月],頁1-10)演變至現時的「漸放異彩」,已逐漸出現不同性質的嘗試(拙文〈漸放異彩:中國男性史之賡續研究〉發表於《漢學研究通訊》,36卷4期[2017年12月],頁26-35)。不過,筆者認為,與「成果豐碩」仍有一段距離。誠如當代女性及性別史權威學者曼素恩(Susan Mann)所言,傳統學術界向來以父系、父權來形容中國社會,但是目前男性研究的方向正在不斷發展,已不再局限於這些層面,她已提出在中國歷史及文化研究之中,「男性氣概」、男性的性別關係等議題應受到重視。由此觀之,男性史研究可以發揮的空間極其寬闊。前人從女性文本切入來看男性氣概之建構的研究仍然相當缺乏,拙著《言為心聲》審視兩性如何共同參與「男性建構」,盼能補苴罅漏。另外,男性的自身性別角色認知、兩性關係、男性管理家庭內部成員關係的觀念等議題,相關研究同樣不足,仍有待發掘及補充,故此筆者亦從相關課題入手。
在傳統社會,儒家早就提出「大丈夫」理想人格的追求,「大丈夫」是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這個概念的提出,正體現了男性對自身價值的追求。要達到社會上對「大丈夫」、「男子漢」、「鬚眉」等期許,男性也曾面對種種壓力。家訓是一種極具價值的歷史文獻,它是可供深入探討男性自我角色認知,以及男性與家人關係的重要資源。本書的研究時段集中在清代(1644-1912),因為清代是了解傳統思潮向新思潮過渡的重要時期。此外,清代男性所撰家訓在內容、教化的方式等方面都有明顯的變化。本研究會集中於「夫道」的討論,審視清代家訓中男性人格的呈現及他們對家中女性成員關係的管理觀念。與此同時,亦會探討清代男性所受規範。筆者期望本文可以對清代性別史研究作出增補與貢獻,因為以丈夫為主要探究對象,肯定對我們理解清代的夫妻關係具有極大的啟發性。
拙著以「丈夫守則與『齊家』之道──清代家訓中的男性建構」為題,旨在強調本文討論時段的重要性、史料採用的獨特之處;通過文本的解讀,展現清代男性已建立一套丈夫的守則及對家中女性成員關係的管理觀念,亦可從性別視角切入,重新審視丈夫的角色規範及性別期望。筆者必須指出,本研究以清代家訓及「為夫之道」去探究男性自我角色認知、男性與家人關係等課題,只屬初步努力,仍有不少尚待深化及補充的空間。然而,此等書寫並未普遍為學者所注意,若拙作可先作起步,並能引起學術界更關注男性史及進一步推動相關研究,將是筆者的莫大榮幸。
在人生歷程及無數次的問學場合之中,眾位老師、學長、同窗及師弟妹、同道的鼓勵與關懷、家人及朋友的包容及關愛,均是畢生難忘,銘感五內。由於筆者已於拙著《言為心聲:明清時代女性聲音與男性氣概之建構》〈自序〉中詳細交代及一一道謝,故此處不作贅述。誠如《言為心聲》〈自序〉所言,「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是書之出版確是人生中新階段的重要見證」,本書《丈夫守則與「齊家」之道》的出版,也見證教學工作上的轉變及磨練。雖然我不是才華洋溢的人,我無悔選擇學術之路,也珍惜師生的情誼。若我的人生經歷之分享和教學工作上能啟迪學生,於本人而言,這已經是最高的榮譽。在人生道路上,過往一年在疫情之中渡過,讓我進一步反思健康的寶貴,得之不易,也讓我體會到,很多看似舉手能觸及的事情,原來箇中的自由,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既然能夠活著,請珍惜種種緣份及機會。
最後,謹分享一句很有意思的說話:「人生可悲的是不能重來,可喜的是它亦不需要重來」。人生苦短,有時不必太執著虛幻之事。活在當下,珍惜所有。
2021年6月10日
【推薦序】
拜讀何宇軒博士大作《丈夫守則與「齊家」之道:清代家訓中的男性建構》,深覺選題甚具新意。過去的學術研究成果對於古代社會中「婦道」之討論極多,而有關「丈夫之道」則甚為少見。作者另闢蹊徑,梳理古籍中極其豐富而又乏人問津的資料,探討古代社會對男性作為「丈夫」的要求。這項成果正好填補了已成顯學的性別史研究中的某些空白,也為正在起飛的男性史研究添上色彩,是十分有意義的嘗試。
作者的研究回顧寫得相當詳細。取材方面,作者集中利用清代家訓文獻進行研究,可以說是選擇了相當具代表性的文本。雖然仍有...
目錄
【推薦序】/劉詠聰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研究目的
第二節:研究回顧
第三節:研究材料及方法
【第二章 傳統社會男性人格的形成】
第一節:「大丈夫」──男性崇高人格的化身
第二節:「男子漢」、「男兒」、「鬚眉」──傳統社會對男性的期許
【第三章 清代家訓的歷史價值】
第一節:清史研究的重要性
第二節:清代家訓文獻的歷史價值
第三節:清代家訓的歷史發展
【第四章 「為夫之道」──從家訓看清代男性對自身性別角色的認知】
第一節:清人家訓中「夫為妻綱」概念的灌輸
第二節: 清代男子「男性氣概」的呈現──丈夫尊嚴的確立
第三節:清代丈夫的責任
第四節:清代丈夫的自我約束
【第五章 「齊家」之道──從家訓看清代男性對家中女性成員關係的管理觀念】
第一節:清人家訓中所倡導的夫妻相處之道
第二節: 「教婦初來」──清代丈夫管理妻子行為的觀念
第三節:清代丈夫所提倡的公婆與媳婦之關係
第四節:如何兼顧妻妾?──清代丈夫的管理之道
第五節:小結
【第六章 從清人家訓看男性所受規範】
第一節:得益者?──清代丈夫的權利及地位
第二節:受害者?──清代丈夫所受規範
第三節:小結
【第七章 總結】
【附錄】
【徵引書目】
【推薦序】/劉詠聰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研究目的
第二節:研究回顧
第三節:研究材料及方法
【第二章 傳統社會男性人格的形成】
第一節:「大丈夫」──男性崇高人格的化身
第二節:「男子漢」、「男兒」、「鬚眉」──傳統社會對男性的期許
【第三章 清代家訓的歷史價值】
第一節:清史研究的重要性
第二節:清代家訓文獻的歷史價值
第三節:清代家訓的歷史發展
【第四章 「為夫之道」──從家訓看清代男性對自身性別角色的認知】
第一節:清人家訓中「夫為妻綱」概念的灌輸
第二節: 清代男...
商品資料
出版社:秀威資訊出版日期:2021-09-28ISBN/ISSN:978986326958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46頁開數:14.8*2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