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文民俗專家,莊永明老師代表著作。
台北老街擁有暢銷書與長銷書的雙重美譽!
◤30周年暢銷紀念新版◢台北老街珍藏史蹟照片、珍貴史料,以及莊永明精心收藏有關台北老街的明信片與愛國獎券。
藉著本書帶領讀者重遊舊台北,走出新生命。
艋舺、大稻埕、台北城──是所謂的台北「三市街」,是台北市的「原型」,這三個「聚落」的發展,先後有序,而且各有其成長背景,也因此街道的布局、房屋的造形,也各有其獨特的個性。
艋舺和大稻埕都有過商船雲集、帆影林密的年代,是同屬於「商業社區」,只是艋舺是閉塞的,而大稻埕則是開放的。艋舺在 1820 年代,已儼然是台灣北部經濟、政治與軍事的中心,和台南、鹿港鼎足而立。
這個由漢人移墾、建造的市街,經歷了漳泉械鬥、異姓爭鬥,產生了強烈排他性,形成了保守性格。淡水河床的淤塞,使這個由「番漢交易」之地所形成郊商殷盛的市街、逐漸地走向了衰敗,將其貿易市場拱手讓給了「下游」的大稻埕。
分類械鬥,被三邑人追、趕、跑的同安人,退入大稻埕,和以往在新莊方面戰敗遁入大稻埕的漳州人,本著「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心,攜手合作,在奇武卒社故祉,建立了新的家園。
歷史的軟跡,能留痕之處並不多見,而「台北老街」保住了一老建築,雖然這些當代的建築已經都是在風燭殘年中,畢竟幢幢都是歷史見證物,它能夠矗立便是我們的幸運,這種「歷史教材」是獨一無二,不能再求,誰忍心讓其消毀呢?
莊永明老師在本書中對於「台北」的定義為,以艋舺、大稻埕與城內為主的範疇;從三市街開始,便是台北身世的起源,也是莊永明老師在本書中特別彰顯的所在。
請看莊永明老師娓娓道來,這座城市最美的故事、最動人的歷史。
本書特色
認識老台北,愛上新台北!
台灣著名文史工作者,莊永明老師畢生致力於台灣各地「老」事物的收集與整理,從文人佚事到泛黃的照片、器具,在在都是莊永明老師為後世子孫留下的美好事蹟。
本書為30周年暢銷紀念新版,為2012年版的增修版。自1991年初版以來,已長銷與暢銷30周年。
從莊永明老師的文字與照片中,可以看見身為台灣的「下町」──大稻埕出身的獨特性格,深深眷戀著古老的一切,而這一切恰恰好也是快速翻新的台北城最需要被保護的珍貴記憶。
在本書中,除了可以一窺台北街道的歷史脈絡,更可以看見台北人是如何在更迭的朝代中適應著、茁壯著、驕傲著;這是一本不論是青青子衿或者是社會人士都應該擁有且深讀的好書。
∣30周年暢銷紀念新版專文推薦∣
臺北市立文獻館館長 詹素貞
展開《台北老街》的每一頁歷史,就像啟動時光輪軸一樣,艋舺、大稻埕及城內曾經刻下的極度風華,整座城市的文明歷史發展,一位又一位令人好生景仰的英雄好漢,他們的俠骨柔情,她們的婉約風情,一座又一座充滿故事與風格的建築,都在莊永明先生筆下風雲靈動起來。──臺北市立文獻館館長 詹素貞
作者簡介:
莊永明(1942-2020年)
台北市大稻埕人。1980年,應詹宏志先生之邀,在中國時報開闢一個「台灣第一」的專欄,每週一次、有系統地撰寫出台灣的人文、歷史等文化性的文章,前後長達一整年。在這個專欄中,陸續介紹過「台灣第一個醫學博士──杜聰明」、「台灣第一個畫家──黃土水」等。這個專欄推出後,讀者反應非常熱烈。很多人甚至主動提供更多的相關資料。
莊永明首開先例地整理出「台灣第一」的文稿,著名的文學家柏楊就說過:「莊永明是台灣第一個寫出『台灣第一』的人。」著作有《台灣第一》、《台灣記事》上下冊、《台灣諺語淺釋》10冊、《台灣風情》、《台北老街》、《台灣歌謠追想曲》、《台灣名人小札》、《台灣先聖先賢傳──韓石泉》、《傳唱台灣》、《島國顯影》、《呂泉生的音樂世界》、主講《台灣歌謠尋根》CD、2020年與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合作的《臺灣歌謠傳鄉情—食百二,唱一二○》(臺語篇)CD專輯、《立言傳曲──莊永明口述影音紀實暨文稿紀念專輯》(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等。
《台北老街》獲中國時報開卷版十大好書;《台灣歌謠追想曲》獲1994年本土十大好書;《台灣歌謠尋根》獲1994年金鼎獎推薦優良唱片;《台灣醫療史》1998年獲巫永福文化評論獎。莊永明於2004年獲第八屆「台北文化獎」。
莊永明一輩子撰文並親身導覽,或在迪化街或在許多台北老街,為台北文史留下難以忘懷的身影。
章節試閱
認識台北──河、街、印象
之一河
河流是台灣的血脈,正如中央山脈是台灣挺直的脊梁。河流孕育了一個地域的歷史、人文、文化、經濟;一條河流,正是一條血脈,不舍晝夜,源遠流長地流著、流著,載著人的感情、希望,流向不可預知的未來。
中南部搖曳在暖風中飽滿金黃的稻穗,是濁水溪、大甲溪賜予的養分。
南台灣矗立在驕陽下突飛躍進的工業,是高屏溪、林邊溪賜予的資源。
流動在台灣土地上的血脈,北部有淡水河;這一條台灣「腦部」的血脈,匯集了大嵙崁溪(大漢溪)、基隆河、新店溪,貫穿了台北盆地,它是台北市的生命之源。
迤邐蜿蜒的淡水河,發源於以海拔三八八四公尺雪山為主峰雪山山脈的品田山,正是「山之巔,雪之鄉」。
品田山在大霸尖山之南,山勢壯偉嶙峋,淡水河的源流在此,汨汨而流的流水,自是靈秀清澈。
我記憶中的淡水河流域,正如我就讀國小四年級所收錄的一篇課文:〈靜靜的淡水河〉。
(一)
靜靜的淡水河,
從廣大的田野流過,
帶來深山裏叢林的氣息。
松針和苔蘚把你染綠了,
柔媚的綠色的淡水河!
(二)
靜靜的淡水河,
從都市的邊緣流過,
帶來人群的快樂和奮勉。
晴空的映照把你染藍了,
歡躍的藍色的淡水河!
(三)
靜靜的淡水河,
在茫茫暮色裡流過,
帶來夕陽下大地的祥和。
晚霞的閃耀把你染黃了,
美麗的金色的淡水河!
(四)
靜靜的淡水河,
在點點星光下流過,
帶來深夜裡人間的安泰。
明月的凝視把你染白了,
潔淨的銀色的淡水河!
而今,靜靜的淡水河不再是綠色了,不再是藍色了,更不是金色和銀色。
這一條台北市的母河不再是柔媚的,不再是歡躍的,更不再是美麗的和潔淨的。
眾所周知,淡水河變成了污濁,而且更因為惡臭和缺氧而被宣判死亡了。
於是,我們對淡水河產生了疏離感,並且用防洪牆、高架道路來圍困它,「河的故事」因而沉澱了,人們不再關心孕育我們的河流,來自何方?去往何處了。
沒有了淡水河的台北市,將是一個沒有歷史的城市,將是一個沒有文化的城市,不論它是如何富足、如何進步、如何繁榮、如何現代化,心靈上必是空虛和沉悶的,因為後代子子孫孫將不知我們是如何走過那段好長、好長的悲歡歲月!
之二街
艋舺、大稻埕、台北城──所謂的台北「三市街」,是台北市的「原型」,這三個「聚落」的發展,先後有序,而且各有其成長背景,也因此街道的布局、房屋的造型,也各有其獨特的個性。
艋舺和大稻埕都有過商船麕集、帆影林密的年代,是同屬於「商業社區」,只是艋舺是閉塞的,而大稻埕則是開放的。
艋舺在一八二○年代,已儼然是台灣北部經濟、政治與軍事的中心,和台南、鹿港鼎足而立,這個由漢人移墾、建造的市街,經歷了漳泉械鬥、異姓爭鬥,產生了強烈排他性,形成了保守性格。
淡水河床的淤塞,使這個由「番漢交易」之地所形成的郊商殷盛的市街,逐漸地走向了衰敗,將其貿易市場拱手讓給了「下游」的大稻埕。
分類械鬥,被三邑人追、趕、跑的同安人,退入大稻埕,和以後在新莊方面戰敗遁入大稻埕的漳州人,本著「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心,攜手合作,在奇武卒社故址,建立了新的家園。
艋舺人的褊狹民族思想,阻止了外國人「協助」它振衰起敝的機會,倒是大稻埕人接受了西方資本的投入,在歐風美雨下,加上自己的打拚、進取,逐漸地繁盛起來;大稻埕不僅在「台北」取代了艋舺的地位,更因為保有了「台灣風格」,成了台灣的「明日之星」!
一八八○年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東進,震撼了東方古老的王朝,風中殘燭的大清帝國,在法國人的挑釁之前,完成了台北城的建築,這一座偏處海隅的帝國最後城堡,連著台灣在馬關條約談判席上,作為甲午戰爭打敗仗的籌碼,輸給了搭上世界「帝國俱樂部」列車的日本人。
為了抗拒自己被賣身,台灣居民擁護著清國官吏,揭櫫著「民主」大幟,成立了「台灣民主國」,並且祈求獲得歐美的承認,只是日本人不肯輕易放棄戰利品,揮軍前來強制接收,台灣人的血肉終敵不過船堅砲利。
日本帝國對於擁有的海外第一個殖民地,不免自炫一番,在經濟上推行「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建設之餘,不忘將台北修飾得更近代化,以展現帝國實力。這些對「本島人」(台灣人)自稱「內地人」的日本人,劃定了「城內」是他們的統治權力中心和居地,次第蓋了不少的宏偉建築,更修築了好幾條寬闊大道,而且都市計劃的藍圖,眼光也一點都不膚淺,全是循著「百年大計」去規劃,畢竟他們認為「太陽旗」是永遠不會西墜的。
「本島人」雖然受盡屈辱、卑視,在政治上不能「伸腳出手」,但是憑著移民後裔的海洋性格,在商業上展現了身手,大稻埕能在大正年代,用「自己掙來的錢」,建造了那麼多具有「台灣風格」的西洋建築,令後生的我們,也不得不為之驕傲!
更重要的是,大稻埕本著其「開放性格」,采擷和接納當時風起雲湧的民主思潮和民本精神,促使了台灣新文化的萌生,無論文學、戲劇、音樂都有可觀成就,難能可貴的是「本土性」意識堅強,將日本統治者定位在「非我族類」上;這就是「大稻埕人」與「台灣人」曾是同義字原因所在!
歷史的軌跡,能留痕之處並不多,「台北老街」保住了一些當代的建築,雖然已經都是在風燭殘年之中,畢竟幢幢都是歷史見證物,它能夠矗立,便是我們的幸運,這種「歷史教材」是獨一無二,不能再求,誰能忍心讓其消毀呢?
之三印象
代表一個都市的「外觀」,莫若建築,建築的造型、風格、年代、色澤;都能訴說這個城市的歷史,今天的台北市保有的歷史建築不多,已經沒有了「面」的形觀,大多是「點」的散布,僅有的「線」,可能就是爭議著要不要擴寬拆建的迪化街老屋了。
我們能夠以什麼形象來代表台北市呢?
艾菲爾鐵塔令人想及巴黎,國會建築令人想及倫敦,白宮令人想及華盛頓,自由女神令人想及紐約,美人魚雕像令人想及哥本哈根……而什麼令人想及台北呢?
一九九○年代民間舉辦了一次「市標」選舉,主辦單位選定了十一個「標的物」:
故宮博物院
圓山飯店
龍山寺
台北火車站新站
省立博物館
北門
中正紀念堂
國父紀念館
世貿中心
迪化街
木柵動物園
票選的結果,「台北火車站新站」當選,然而,甫落成使用不久,而且還在整修門面的新站,果真是最佳「市標」嗎?
世紀末的台北市,為什麼只能找出一座新建築來代表台北市?況且其設計、功能尚待評估、還需考驗呢!
邁進廿一世紀,二○○三年十一月十四日,台北市啟用了當時世界最高的建築物,「台北一○一大樓」,眾人目光的焦點,都仰望著、它五○八公尺的高度,認為足以代表「新的地標」,但是「台北精神」能在這座巨無霸的高樓,綻放出來嗎?
✽✽✽
歷經四任市長,討論了許多年的台北市市花、市樹遴選,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在台北市「推動全市綠化指導委員會」決議下塵埃落定,市花選中杜鵑,市樹挑上榕樹、樟樹,最後送請市議會議決,「以杜鵑花為台北市市花;以榕樹為台北市市樹」,這項挑選「台北市文化精神建設的表徵」的定奪,是否恰當,當然是見仁見智,況且還有多數的台北市民不知市花、市樹是啥?遑論其代表意義了。
台北老市民都認得一個用了六十幾年的台北市市徽,那是日治時代制定的,在一九二○年台北市未施行市制之前,「台北廳」即著手徵募市徽,一共有五千三百二十件參加應徵,最後決選中這個最為簡潔,且饒富意義的設計,脫穎而出,將小篆「北」字圓形化,又變成松葉形的設計,象徵著台北市的進取、堅毅、宏壯;其外型且酷似一個人兩腳直立,雙手旁扠,有頂天立地之勢,不僅簡單易畫,而且令人印象深刻。
但是,台北市政府以「為加強精神建設,革新現仍沿用之日治時代市徽,藉以振奮民心」,決定徵求新市徽,然則,長時間總是挑選不出好作品來。
新市徽企圖象徵的意義,台北市政府公布如下:
(一)
充分表達本市蓬勃發展,邁向安和樂利之都市建設目標。
(二)
發揚本市純樸、敦厚、和諧之傳統美德,並具有本市獨特之風格。
(三)
激發市民進取奮發及團隊合作精神。
(四)
喚起市民「吾愛吾市」之感情。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台北市議會法規審查委員會初審通過了市政府所訂定提送的「台北市徽、市旗設置辦法」,於是新市徽呼之欲出了。
新市徽外作梅花造型,內由「北」、「市」兩字組成,其式樣的文字說明為:「梅花之內以白色為底,梅花五瓣及『北』字為紅色;用陽文顯示『北』字,陰字顯示『市』字,陰陽互為一體。」「綠色執政」時,為破除「梅花情結」舉辦了新市徽再設計的徵選,以致市徽再度被更新。
新、舊市徽,在設計上的優劣,我不置評,如果只是行之已久的市徽產生在日治時代,非「革新」不可,那是不足取的想法,畢竟舊市徽的設計是由漢字去推敲,完完全全沒有日本精神或東洋意識;如果因為是源之於日治時代而應該「革新」,這種做法值得商榷,我們還不是保存了總督府,改稱為總統府在使用嗎?監察院就是當年的台北州廳等等。試想看看,如果我們能夠利用日本人規劃的公園綠地,不變更用途、不改變計劃、不任意佔用,一一去開發,一一去建設,今天的台北市在水泥叢林中可以見到的綠地會更多,一九三二年的「大台北都市計劃」所規劃的公園,迄今還未開發完成。
我們自己如何給台北市定位?給台北市一個清晰明朗的描繪呢?
今日,台北市給人的形象,有蓬勃朝氣、奮發昂揚的一面,也有衰頹耗敗、悲觀怠惰的一面;「百物皆貴,居大不易」則是公認的事實。
為著「唱出新希望」,台北市教育局急著訂定「台北市市歌」,我在報上看到了市歌歌詞,不僅驚愕、而且失望,誠如一位老音樂家告訴我:這接近一百八十幾個字的歌詞,誰會去背唱它呢?唸著:「台北的街道,細繪著整片海棠葉脈。」的市歌歌詞,心想,如果台北市的街道,只為背負著「海棠葉脈」的地名,而不去探索它綿亙不絕的歷史意義,和承先啟後的教育價值,那豈不是「悲情城市」?
「台北不是一天造成的!」從移民市集、殖民城市,一直到現代成為國際性的大都市,不是一時「平地起高樓」的,所有的一磚一瓦、一石一樹,都是和著血、淚、汗去砌築、去灌溉。
「台北老街」,親切地呼喚著我們多去造訪、多去徘徊、多去思索。
認識台北──河、街、印象
之一河
河流是台灣的血脈,正如中央山脈是台灣挺直的脊梁。河流孕育了一個地域的歷史、人文、文化、經濟;一條河流,正是一條血脈,不舍晝夜,源遠流長地流著、流著,載著人的感情、希望,流向不可預知的未來。
中南部搖曳在暖風中飽滿金黃的稻穗,是濁水溪、大甲溪賜予的養分。
南台灣矗立在驕陽下突飛躍進的工業,是高屏溪、林邊溪賜予的資源。
流動在台灣土地上的血脈,北部有淡水河;這一條台灣「腦部」的血脈,匯集了大嵙崁溪(大漢溪)、基隆河、新店溪,貫穿了台北盆地,它是台北市的生命之源。
迤...
推薦序
莊老師台北老街30年紀念版推薦序
臺北市立文獻館館長 詹素貞
三十多年前莊永明先生立意為台北起筆「寫傳」,耕耘數載乃有《台北老街》出書問世,受益於此書者無法盡數,太多太多人因了這本書開始走讀台北,了解台北,甚至愛上台北。
展開《台北老街》的每一頁歷史,就像啟動時光輪軸一樣,艋舺、大稻埕及城內曾經刻下的極度風華,整座城市的文明歷史發展,一位又一位令人好生景仰的英雄好漢,他們的俠骨柔情,她們的婉約風情,一座又一座充滿故事與風格的建築,都在莊永明先生筆下風雲靈動起來。歷史無法重現,但《台北老街》卻有魔力,引領我們神遊於老老台北,老台北和今台北。莊永明先生一生鍾情所愛就是斯土斯民,他沒有刻意裝飾,也沒有意識形態,純純樸樸,卻又觀察入裡,直指歷史核心,下筆直書老街樣貌,字字隽永,自然中有自然味。《台北老街》是莊永明先生春秋鼎盛最壯年時期之力作,三十年後來看,依舊如是。
多年來,大家都敬服莊永明先生對文物的付出和感情。我們知道他極好蒐藏,不僅書籍雜誌歌謠唱片本事,所有必須引據查考的原始經典,所有寫真圖帖照片集冊明信片與手稿,他都是以傾囊來蒐集的。莊永明先生的蒐集典藏也使他的著作,宛如走入歷史情境,令人嘖嘖稱奇,所有的故事他會讓我們有圖為證,所有的人物他會全力蒐集親筆手稿,所有台灣重要歌謠詞、曲創作的前世今生,詞、曲創作人的生平過往,無不信手拈來,甚至古蹟裡主人歷歷之生活脈絡,台灣文人創作的詩文小說,發表的重要著作,印象中他無一不讀,無不愛不釋手,更厲害的是莊先生通達究竟,織文入理,織入文理,毫不造作,而書後透露的卻是莊先生的文人觀,歷史觀和時代觀。《台北老街》以艋舺、大稻埕及城內為主角,從十九世紀中葉淡水開港,娓娓述說三市街的古風貌。艋舺的宗教廟宇,大稻埕的茶香光影以及城內的繁華街景,迤邐而迄於今,文字功力之外,最令觀者賞心悅目而進一步細細推敲的就是有圖有證,又因為莊先生擅長也極喜愛繪畫,因此圖文採集成為書中之一絕,總透著一股淡淡的清雅之香。
另外,莊先生重視文人氣節卻也喜歡彰顯常民性格,例如大龍峒陳維英,莊先生即載以其名聯,以促人深省:
數十年克勤克儉 祖宗創業
第一等不仁不義 兄弟爭田
同時也不忘點醒讀者,大龍峒的「賭、棋、拳頭三不入」,是何等的江湖豪氣!
莊先生對於人物書寫除了拿出證據來說話之外,更引人之處就是絕不願讓真英雄真豪傑真文人真雅士消逝埋沒於時間巨輪之下,這與史家秉董狐之筆立春秋之傳的大器毫不相讓,而莊先生下筆更溫潤,更有情感,乍讀像極金庸塑造的俠之大者,但他的人物,卻是真真實實活在當代、活在與你我相距僅百年之間的斯土斯民,莊永明如此為歷史立命,這樣的人怎不令人心疼呢?
莊永明先生堪稱是台灣走讀歷史的第一人,也是他創建了一種非常奇特的走讀風情,近年來走讀地方已蔚成風氣,許多熱愛地方歷史的工作者勇敢踏入這塊獉獉漭漭的處女地,毫無疑問地,莊永明熾熱的情感,淵博的知識和非常動人的解說內容都直接間接地產生深遠影響。莊永明發之內心雀躍地歡迎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一齊和我同行,宛若一起以彳亍腳步,閱讀一頁頁的舊冊。」他將每一場走讀視為約會,從不孤單,也不情怯。莊永明深信「一腳步,一腳印」,他的每一步伐都實實在在的印在在地鄉土上。
展讀《台北老街》,一頁頁翻過去,就像極了是跟在莊永明先生旁邊走讀台北。有圖有印記,台北曾經的滄海桑田,曾經的風華躍動,一一如歷眼前,故事中有文采,文采裡有人物,人物中有深情,而引領貫穿台北歷史的靈魂人物就是莊永明。莊先生在去年(2020年)8月7日悄然揮別人世,他的家人為他選擇樹葬,入眠處只見白雲青山相伴,天地寬闊,草木皆明。三十年前,《台北老街》首度出版,莊永明先生在其生日那天(一九九一年四月三日)為書題序,序末有此一言「跮踱老街,有心之士,盍興來乎?」三十年後,《台北老街》三版付梓,我受邀寫序,序末亦有一願「不忘懸念,永明老師,乘願再來!」
莊老師台北老街30年紀念版推薦序
臺北市立文獻館館長 詹素貞
三十多年前莊永明先生立意為台北起筆「寫傳」,耕耘數載乃有《台北老街》出書問世,受益於此書者無法盡數,太多太多人因了這本書開始走讀台北,了解台北,甚至愛上台北。
展開《台北老街》的每一頁歷史,就像啟動時光輪軸一樣,艋舺、大稻埕及城內曾經刻下的極度風華,整座城市的文明歷史發展,一位又一位令人好生景仰的英雄好漢,他們的俠骨柔情,她們的婉約風情,一座又一座充滿故事與風格的建築,都在莊永明先生筆下風雲靈動起來。歷史無法重現,但《台北老街》卻有魔力...
作者序
老街是「歷史的線」;社會生活史的最佳見證
「歷史的線」,是由許許多多的「歷史的點」所連接、延伸而成的。「歷史的點」原是「移民」落足生根的「散戶」,而後,大家群聚,相輔相成才打造成老街。
一條一條的老街成了城市發展後的「歷史的面」,地方開拓史是如此一步一腳印書寫出來的!而今,「歷史的體」──市容的面貌和面向,就是城市的特色。
點、線、面、體,穿點引線,成面形體,「老街」是承先啟後的里程碑。
台北初闢,一直到一九二○年代,「台北市」的代名詞是台北三市街,與淡水河流域息息相關。
艋舺、城內、大稻埕的「老街」,值得我們品讀,乃是了解今日有世界大都會區態式台北市的最佳溯源談本。
品讀之後,走訪老街,更是探訪歷史的重大功課,身歷其境,歷史感必油然而生。
老街,會因歲月斑剝,會因歷史蒙塵,一九九一年付梓的《台北老街》,因為今非昔比,讀起來和今日市況有嚴重落差,「一路走來,始終並一」的台北市,成長了、蛻變了、茁壯了,但是歷史的原點永久烙印在心中,難以變換,改變的《台北老街》以「懷舊」做為訴求,各個年齡層的人,因生活在不同世代,解讀或有不同,但是老街的記憶會讓人在不同中求同,老老少少的「歷史感」,會因老街引導,必對土地的認同、感情更交融。
《台北老街》出版至今已有二十年了,原先想讓其「走入歷史」,但不少人希望能重現江湖,可能是想手頭有書的人大有人在,逼得我不得不低頭答應改版,改置老照片,重溫台北老街,重點不僅可再度品讀,更重要的是希望以後深入走訪,畢竟老街沉澱著不少城市的感情與記憶。老街之「道」,有我跡痕,來來去去,與歷史作伴。
吾「道」不孤,同行有您。
大家一起上「道」,活絡歷史街道,讓其不衰、不弱、不老;「道」上跡痕,烙印歷史,歷歷在目的老街,歷久彌新!
莊永明於二○一二年七月十五
老街是「歷史的線」;社會生活史的最佳見證
「歷史的線」,是由許許多多的「歷史的點」所連接、延伸而成的。「歷史的點」原是「移民」落足生根的「散戶」,而後,大家群聚,相輔相成才打造成老街。
一條一條的老街成了城市發展後的「歷史的面」,地方開拓史是如此一步一腳印書寫出來的!而今,「歷史的體」──市容的面貌和面向,就是城市的特色。
點、線、面、體,穿點引線,成面形體,「老街」是承先啟後的里程碑。
台北初闢,一直到一九二○年代,「台北市」的代名詞是台北三市街,與淡水河流域息息相關。
艋舺、城內、大稻埕的「...
目錄
認識台北──河、街、印象
第一章艋舺到萬華的興衰
第二章 台灣第一名剎龍山寺
第三章 文風丕盛的大龍峒
第四章 大稻埕歲月茶香與流金
走入城內
第五章 台北城的故事
第六章 殖民建築,歐風設計
第七章 西門町采風錄
第八章 劍潭敘舊,傳說軼聞
第九章 中山北路前段風情錄
第十章 林園之勝,穀倉古亭
第十一章 松山寺廟,青色山脈
跋 後語──台北紀事
認識台北──河、街、印象
第一章艋舺到萬華的興衰
第二章 台灣第一名剎龍山寺
第三章 文風丕盛的大龍峒
第四章 大稻埕歲月茶香與流金
走入城內
第五章 台北城的故事
第六章 殖民建築,歐風設計
第七章 西門町采風錄
第八章 劍潭敘舊,傳說軼聞
第九章 中山北路前段風情錄
第十章 林園之勝,穀倉古亭
第十一章 松山寺廟,青色山脈
跋 後語──台北紀事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20頁開數:18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