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已經被孩子解雇的大人嗎?
想要打開青春期孩子的金口,
不能再用老方法了。
覺得青春期很難搞
原來的孩子變得很陌生
是因為父母只以父母的視角看待孩子的行為該念書不念書、拚命滑手機玩遊戲、一天到晚跟朋友出去玩……打也不是,罵也不是,我家的青少年還有辦法改嗎?
焦急又氣餒的爸媽不知道的是,孩子外表看似在虛度青春,但內心的煩惱與家長是一樣的。他們對生活和未來感到迷惘,甚至暗地對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感到挫敗;若是將煩惱告訴父母師長,卻常常只得到「好好讀書」的空泛回答。
那些大人眼中的叛逆、無力、發脾氣或逃避,其實都是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
想要改變青少年的行爲,最有效的方法是成為他們的「諮商師」。只要內心改變,行為也會隨之改變。然而這並不容易,爸媽需要先放下十幾年來對孩子的既定印象,重新觀察他們的個性和潛力。如果還是用過去的舊方法互動,只會加大雙方的衝突,被孩子拒於心房之外。
二十年兒少諮商經驗的治療師李林淑,在書中透過案例解析五大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徵,幫助爸媽破除常見的誤解。接著提出「五階段溝通法」,一步步卸下孩子的心防,讓親子間再次心靈契合,產生共鳴:
第一階段:停止
第二階段:一起笑
第三階段:相信、認同、感謝
第四階段:了解孩子的積極意識
第五階段:培養認知樂趣
透過這些寶貴的經驗分享,願我們的孩子都能閃閃發亮地成長,度過一段改變人生的魔法時光。
作者簡介:
李林淑(이임숙)
曾於成均館大學研究所專攻兒童心理與童書。現職兒童青少年諮商中心所長,負責青少年心理諮商與溝通。強調父母與子女之間溝通的溫馨力量,從事相關職業超過二十年,以運用繪本的閱讀治療和表達真實情感與想法的心情寫作方法,進行治療、研究與演講活動。尤其對開創兼具治療性與教育性、情緒性與學習效果的方法有極大興趣。
著有:《話說對了,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就會改變》、《媽媽是最好的心理諮商師》等書。
譯者簡介:
陳彥樺
中國文化大學韓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畢業。喜歡研究韓國娛樂、飲食文化、社會人文等各種領域,以及透過翻譯介紹給大眾認識。譯有:《高蛋白低碳水減重料理》、《更快更簡單!高蛋白低碳水減重料理2》、《守好你的心理界限,療癒你的內在小孩》、《沒有八字解決不了的人生煩惱》等書。
聯絡方式:rsd0324@yahoo.com.tw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蘭芬(作家)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作家)
鐘穎(《故事裡的心理學》作者、愛智者書窩版主)
──專業推薦
我們家剛滿十六歲的龍鳳胎真是拿來驗證書中提供親子相處方法的最好樣本。李老師建議父母要愉悅、接受、好奇與共鳴,這四點太得我心了,因疫情停課一起關在家裡時,學著牢記這些要訣與他們相處,居然換來很舒服的居家時光。──王蘭芬(作家)
青春期的內在世界經常是混亂且衝突的。我們才需要用更沉著的態度、智慧的人生經驗,來陪伴眼前這個孩子走過混亂的發展階段。作者直接舉出青少年階段常見的內在狀態,並與讀者分享具體的因應策略,幫助你陪伴孩子走過青春的風暴期。──胡展誥(諮商心理師/作家)
我從未讀過這麼深入淺出的教養作品,李林淑治療師用親切的語言為我們整理了許多重要的心理學發現,以多個實例教導做為家長的我們去發現孩子負面行為背後所隱藏的「正向積極的意圖」。趕緊打開這本書,讓她帶領你成為自己孩子的煩惱諮商師吧!──鐘穎(《故事裡的心理學》作者、愛智者書窩版主)
名人推薦:王蘭芬(作家)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作家)
鐘穎(《故事裡的心理學》作者、愛智者書窩版主)
──專業推薦
我們家剛滿十六歲的龍鳳胎真是拿來驗證書中提供親子相處方法的最好樣本。李老師建議父母要愉悅、接受、好奇與共鳴,這四點太得我心了,因疫情停課一起關在家裡時,學著牢記這些要訣與他們相處,居然換來很舒服的居家時光。──王蘭芬(作家)
青春期的內在世界經常是混亂且衝突的。我們才需要用更沉著的態度、智慧的人生經驗,來陪伴眼前這個孩子走過混亂的發展階段。作者直接舉出青少年階段常見的內在狀態,並與...
章節試閱
父母該知道的青少年心理二:假想觀眾正在看我
「不管發什麼文,都沒人要安慰我。真覺得我是一個沒用的人,很不想去上學。彷彿全世界的人都在嘈笑我,那一刻真想消失在這世上,但又害怕沒人發現我的消失。」
我問了一個學校適應不良的國中生,哪一點最令他感到痛苦?他是這麼回答的。假設你遇到這樣的回答,你會怎麼跟他說?以下哪一個是你所想的答案?
「唉呀!你不要理他們,不要在意就好了。」
「那都是沒用的小事,努力讀書,成功是最好的報復。」
「你又瞞著媽媽偷玩手機了嗎?手機拿出來。你違反我們的約定,所以沒收。」
以上答案都只會讓孩子更生氣,造成他們行為惡化。透過孩子的言語表達之中,可得知孩子違反玩手機的約定,但這個問題應擺在後續討論。父母當然看不慣孩子現在的模樣,但要知道孩子是因無處可發洩情緒,這才鼓起勇氣向父母哭訴,向父母求救。大部分的父母只看見孩子外在的生活態度,指責他們,卻沒能察覺孩子的勇氣與努力。因此,父母先要感謝孩子鼓起勇氣說出來:
「謝謝你跟媽媽說這些難以啟齒的話。」
父母若能主動對孩子表達感謝,往後再遇到困難,孩子才會再度向父母尋求幫助。接著,我們來討論孩子那段話的意思。就他所言,應該是在社群平台上碰到朋友都不回應他的情形,所以認為自己的存在沒有價值,彷彿全世界的人都在嘲笑自己。他曾想過從這個世上消失,但又害怕沒人發現他的消失。
青少年自殺的原因有很多種,包括因為討厭自己、為了穩定不安的心情,更常見的原因是想告訴天底下的所有人:「我在這,這世上有我這麼一個存在。」青少年自以為全世界的人都在看我,如果沒有人知道我、無視我或不認同我,衝擊與挫折非常大。社群網站的留言在父母眼裡一點都不重要,但對孩子來說,那是有人關心的表現、證明他的存在,以及友情確立的信號。
炫雅能恢復與朋友之間的關係,其契機跟她與某位朋友熬夜通訊聊天有關。某天晚上,炫雅從群組聊天訊息中發現有位朋友喜歡的藝人和自己一樣,於是便分享自己收集的藝人照片,兩人開始私下聊天。漸漸地,兩人針對一些讓人感到心累的朋友互吐苦水,彼此安慰及獲得共鳴,組成兩人專屬的小世界。隔天,炫雅到諮商室跟我說:「醫生,我昨天情緒大爆發了。感覺真好,好久沒有活著的感覺了。」
茫茫人海之中有一個懂我、接受我及心靈相通的人,宛如在沙漠中發現了綠洲。我問炫雅是什麼樣的談話內容讓她如此幸福快樂,她卻笑著回答:「讓醫生您知道的話,朋友會很受傷的。」即使是諮商老師,也不能未經朋友允許,透露他們之間的小祕密。其實我沒有必要知道具體是什麼,因為最重要的是他們這段新友情,笑容滿面的她再也不會活得很孤單了。
因朋友的一句話而改變的青少年
父母從經驗上可發現朋友對青少年來說很重要,叫他去換洗好的衣服,講都講不聽,但竟然會因朋友的一句話改變生活習慣;嘴上一直說「數學不好、搞不懂」,卻因為朋友一句「你數學很好!」產生自信心。但這並不代表孩子不聽父母說的話,不妨換個思考方向:青少年的同儕影響力大。
青少年很在意報償,其中同儕給予的社會性報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二○一○年美國天普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測試同儕團體會造成青少年做出什麼危險行為,分別針對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大學新鮮人與成人三組進行汽車遊戲,在模擬駕駛實驗中通過二十個交叉路口。過馬路的時候黃燈閃爍,若在這時候停下來會晚三秒,但不理會黃燈賺取三秒,與前方車子衝撞則會晚六秒。遊戲的報償是越快抵達終點的人,報償越高。遊戲實驗分別進行兩次:一次單人進行;另一次則在同儕面前進行,比較兩者差異。
實驗結果是同儕在場的時候,青少年更容易做出危險行為;單人進行的時候青少年忽視黃燈的次數反而低於大學新鮮人,並與成人相似,由此證明青少年並非無判斷能力。
反之,在朋友在場的情形之下,最終結果完全相反。成人不管是無人或有人在場,結果無太大差異。但青少年非常不同,朋友在場的時候,忽略黃燈的情況增加將近兩成,衝撞到前車的次數,從平均3.5次提高為平均5.5次。對情感及社會性報償非常敏感的青少年,他們大腦會選擇做出此般無謀行為。金聖日教授解釋:「青少年的額葉功能發育未全,不能自覺危險與調節衝動,但他們的社會情感報償功能已發育完全,因而產生兩者功能器官發育不平均的問題。這時他們不顧危險,更在意朋友給予的報償……最終為了博取同儕認同,逕而下了危險的決定。」
會因為朋友的一句話作出衝動危險行為的青少年,我們該如何保護他們?父母想要控管孩子所有行為,阻擋他們不碰到危險是不可能的。送孩子去補習班,找家教填補他們所有時間,或是即時追蹤他們的位置不僅無效,反而更激起青少年的叛逆。再者,嚴格來說,這算是情感暴力的一種。
假想觀眾
青少年特徵之一是青少年期自我中心主義(adolescent egocentrism),與幼兒期的自我中心不同。幼兒期的自我中心是指不考量他人觀點或立場,僅為自己的立場思考與行動,換句話說,這時的他們不能理解他人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如:大家聚在一起各自玩自己的玩具或各說各話;借看圖畫的時候會將畫紙擺在靠近自己的位置,以及玩躲貓貓的時候以為把頭藏起來就不會有人發現等。此時的自我中心思維在進入小學交到許多同齡朋友後,漸漸會消失。不過仍須依據孩子接收到的心理環境與經驗,每位孩子的發展程度不一。
但青少年期自我中心主義稍微不同,心理學家大衛.艾肯(David Elkind)首次提出此理論,講述唯有在青少年期顯露的認知行為現象,並首創「假想觀眾」(imaginary audience)概念。青少年會接觸各式各樣的人,擴大對他人的關心。此階段的關心他人並非因為懂得換位思考,其實是因為他們在意他人如何看待自己,時時刻刻在照鏡子,彷彿全世界的人都正在看他臉上很小很小的一顆斑點。因此,可以理解為什麼青少年孩子常說「丟臉(出醜)」了吧!他們誤認所有的人都在關心自己的外貌與行為,宛如自己是舞台上的主角,其他人是台下評論自己的觀眾。
可是台下這些觀眾都非常尖酸刻薄又愛批判,他們必須展現最好的自己給假想觀眾們看,於是他們對臉上的一顆青春痘、髮型、表情動作、妝容與服裝皆很用心。過度意識到他人的眼光,導致孩子表現出種種不成熟的行為,甚至為了吸引目光,做出挑釁或犯蠢的行為,大家常講的中二病就是「假想觀眾」在作祟,青少年時時刻刻都覺得旁邊的人在看自己。
假設一個人在公車或捷運上不小心跌倒,會發生什麼事?已脫離「假想觀眾」時期的人在跌倒的那一瞬間會很慌張,覺得丟臉,但絕不會因為這種事而不搭公車。可是處於這階段的孩子,會自以為公車上的乘客都看到並記得自己跌倒的模樣,所以無論學校再遠都不願搭公車上學。看似有點可笑,但請讀者想想自己的青少年時期,也會喚起類似的經驗吧!
但是青少年期的這些特徵並非都是壞的,雖然過度意識,但這也是他們前往好方向發展的原動力。許多孩子因為他人關注自己的思維,反而更堅守自己的道德心。換言之,也有不少孩子因為假想觀眾的關係,特別嚴謹地遵守社會秩序。
一個曾經討厭上學並在校外遊蕩的孩子說,因為覺得大家都以異樣的眼光看待不去上學的他,所以下定決心要好好上學;一個在課堂上提出奇怪問題並受到好迴響的孩子說,感受到提問的樂趣,促進他的成長,開始懂得在課堂上積極發問。「假想觀眾」的意識對孩子的成長發展也是有幫助。
意外聽老師話的國二生教室
青少年仍然非常情緒化、衝動及非理性,自以為習得的知識與經驗等於全世界。相信Instagram、YouTube或朋友說的話是對的,厭煩、忽視父母或教師誠懇的忠告。因此,父母想要靠近孩子,需要有策略地幫助他們發展思考與意識能力。想要強化孩子的好行為該怎麼做才好?那就成為孩子「現實理想的觀眾」,而非「假想觀眾」。
父母成為孩子真正成熟的觀眾,稱讚鼓勵他的時候,他便能找到身體內猶如寶石般閃耀的自己,展現出成熟的樣貌。偶爾新聞會報導青少年的善行美德,譬如:脫掉自己的大衣給凍倒的老人進行緊急處理,並撥打一一九呼叫救護人員;放學路上撿到裡面有現金兩百萬韓圜的皮夾,送去警察局報案;還有拚命抓住一位五十歲男性阻擋他自殺,直到警察趕到現場……這些孩子哪來的勇氣做這些事?因為這些孩子身邊有自己的現實理想觀眾。
有一個案例很有趣:教師研習會上,某間國中二年級的班級導師說,自己班上的孩子們都安分守己地過學校生活,沒有出現什麼特別的問題。他自謙運氣好,遇到一群乖巧的學生。但身旁與他同校的老師卻說絕對不是因為他運氣好,並稱讚他獨特的帶班祕訣。
是的,絕對不會有運氣好這種事。驚慌失措不知該如何是好的國二生,之所以能夠平安順利度過這一年,班級導師必然有一定的本領。他總說自己沒做什麼,刺激到其他老師,我終於聽到他是怎麼辦到的,原來祕訣是「對每一位孩子表露自己的關心」和「個別簡短的面談」,整理如下:
˙ 每個月兩次,分別跟每個孩子說話表達關心。
˙ 跟他們說些話,如「飯多吃一點」、「剪頭髮了啊,頭髮變得很輕盈唷」、「今天心情看起來很不好耶」,當孩子回應什麼的時候,可以簡單幾句「這樣啊」、「很辛苦吧」、「加油」和「我就知道你能做得好」……
˙ 不事先約談,時不時地與每個學生有所接觸,隨時都能單獨談話。
˙ 僅針對犯錯的特定事件責罵,明確指出生氣的理由。
大家聽完他說的話之後,真心讚嘆。雖然方法非常簡單,但其中參雜了深入奧妙的心理學原理,柔中帶剛。不做假想觀眾,當一個現實理想觀眾的班級導師,對學生傳達「我正在關注你」的訊息。基於感謝老師的關心,孩子便會莫名產生不想讓老師失望的心情,進而影響他們的行為。老師對每位學生的小小關心改變了孩子。另外,孩子也開始學會跟老師說:「老師,○○○最近好像狀況不太好。」這些傲嬌的國二生們,在看待朋友的時候也和老師關心他們一樣,充滿溫暖的眼神,讓這群孩子們擁有一個安定平穩的愉快學校生活。
最重要的一點,老師對每位學生的小關心都是真心。多虧這樣的關心表現,責罵孩子做錯的時候,他們不會反感。因此,孩子在波濤洶湧的青少年時期,會因為這一點溫柔改變他們的心。當寶貴的孩子正處於假想觀眾世界裡,自認為全世界的人們都在看我、批判我,感到非常痛苦的時候,如果能有一個讓他們領悟的現實理想觀眾,知道有人在關愛我、鼓舞我,無論是問題多嚴重的孩子都能稍微打開自己的心房。
與青少年溝通的特殊方法四:了解孩子的積極意識
相信真心,不由自主產生共鳴
想和青少年好好溝通,首先要先停下以前教育孩子的模式,和孩子一起笑,接下來是相信、認同與感謝孩子。這些建議之中,父母認為最難實行的是相信孩子。
媽媽跟孩子說別再看電視去寫作業,便出門到超市買菜,回來時能相信幾成孩子已經寫完作業?下周馬上就要考試,父母又有幾成相信孩子會按照計畫自主念書?媽媽把皮夾放在餐桌上,相信孩子連一張千元鈔都不會偷拿,又有幾成?如果父母能相信孩子,接下來的事情都能順利解決了。即使孩子偷拿父母的錢,父母若能相信孩子這麼做是有理由的,追問後也就能接受它;如果孩子沒能寫好作業,相信是「作業太難或孩子討厭讀書」,父母反而會擔心孩子是否太辛苦;相信孩子自己也想做好事情,不管處於哪種情形,自然會認同與支持孩子的判斷及行為。父母是否相信孩子的真心,取決於父母的言行。
泰民媽媽可以忍住自己的情緒等待孩子,是因為她看到孩子的真心,泰民曾於心理諮商時說過:「我喜歡媽媽,只是討厭她嘮叨。」「我可以理解媽媽,因為我做得不好,所以她當然會訓我。」「真希望我可以重生,成為一個天生用功努力的孩子,這樣媽媽就不會因我而傷心了。」
媽媽明白孩子的傷心,並了解孩子知道自己的用心良苦後,自然能對孩子少一點責罵。另外,媽媽能夠自我控制情緒的最大理由,是她看見兒子制定的計畫裡蘊藏真心與積極。雖然媽媽期望兒子除了學校和補習班的作業之外可以增加自主學習,但光補習班的作業量就多到佔滿孩子的心力。不過泰民還是在計畫上寫「自主學習三十分鐘」,表露自己想要且能夠做得到的決心,計畫也成功實踐一個禮拜。曾以為孩子只會拿作業太多當作藉口,結果並不然,他其實也非常想要做好。雖然孩子嘴巴嘟嚷說很辛苦,但父母若能發覺孩子話裡的真心,距離孩子改變就不遠了。媽媽曾說:「我以為他只愛玩,沒有想法,沒想到他內心是這麼想的……」
接著來聽看看國二生哲民的故事吧!哲民的媽媽發現皮夾裡的一張五萬韓圜的大鈔不見了。問了丈夫、哲民姊姊和哲民,大家都說沒有拿。不過,爸爸和姊姊談到哲民平時的態度,便開始責罵他。可是,媽媽認為在毫無憑據之下懷疑人是不對的,阻止爸爸和姊姊,並向哲民道歉。雖然媽媽也有點懷疑哲民,但既然他說不是他,那也無法繼續追問下去。當然媽媽也可以繼續尋找真相,但她不想這麼做。最後五萬韓圜的蹤跡不得而知。幾個月後,來到一年的尾聲。哲民似乎想要好好整頓自己一番,就請媽媽到他的房間,難以啟齒地哭說:「媽媽,其實那個錢是我拿的沒錯。謝謝媽媽那時候願意相信我。」
媽媽嚇到了。當時她只是因為在無憑無據之下指控孩子,她擔心孩子會鬧彆扭,故不再追究此事。但萬萬沒想到孩子說謊了,還說感謝媽媽那時可以相信他,要她該如何接受這情形?
不過,對付孩子說謊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沒有證據之下應該選擇相信孩子。由哲民的案例可以得知若單以心證揣測孩子,無論事實與否,孩子對於家人的不信任只會更生氣,有被背叛的感覺。
他生氣的點是家人無憑無據地懷疑他。即使有證據,家人也應該相信他這麼做是有理由的。假設媽媽或其他家人已經看見哲民偷拿錢的那一幕,千萬也別當場指證他是犯人,要相信他會一言不語拿走錢是有理由的。要相信一個人並不容易,但依經驗法則,相信與孩子的成長是成正比,如果孩子出現問題,一定要相信他這麼做是有理由,並在聽完理由後,擁有一顆理解他不得不這麼做的心。在孩子的內心裡找尋一絲絲真心,好好栽培它,便能根深蒂固。
了解積極意識,改變孩子的行為
接著,父母須探究孩子內心底層的真心。孩子外表看似有問題的行為,其實都蘊藏著積極意識,來看一下高三生智厚和他媽媽的故事吧。智厚上學單純只想好好度過這段高中生活,無任何叛逆行為,但對學業也不怎麼努力。媽媽看他這副模樣非常著急,明明是可以做得更好的孩子,卻對讀書一點興趣也沒有。某天晚自習結束,媽媽開車去接孩子回家。在車上,智厚發牢騷:
「吼,同學們太吵,我吃完晚餐後,想說趴著休息一下,結果被老師叫起來罵了一頓,叫我回家。」
媽媽聽完很生氣。每天如此辛苦接送,竟然晚自習都在睡覺。雖然很想罵孩子,但知道罵了也沒用,於是深呼吸冷靜後說:
「媽媽都來載你了,該要有點抱歉吧!」
「誰要對媽媽抱歉?」
這又是什麼狀況?竟然對媽媽一點都不感到抱歉?媽媽很想發脾氣,但想到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壞影響,於是默不做聲。智厚對自己有話直說的口氣,及不讀書只在睡覺這件事不感抱歉,雖然媽媽非常在意孩子這種態度,但指責也改變不了什麼,她突然想起父母教育課程中,曾提到:「任何情形之下,一定都有孩子的積極意識。」但是孩子不讀書,只知道睡覺和發牢騷,實在看不出來有什麼積極意識。
我問媽媽:「孩子不過是想趴下休息一會兒,沒想到起來已經十點了,您覺得孩子的心情是如何?難道因為可以回家,所以覺得很興奮嗎?」
從孩子的立場來看,讀書雖累,但他也很想讀好書。打算休息一下再努力拚,沒想到時間一下子咻飛走了。原本想好的讀書計畫泡湯了,孩子理當心情煩躁。媽媽若能想到這一層,便能懂得心疼孩子,並欣慰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原來他發脾氣是因為這樣啊!若不能理解孩子的心,只問他不對媽媽感到抱歉嗎?孩子會覺得媽媽不懂他。
於是,媽媽後來問兒子:
「你讀書計畫泡湯的那天很傷心,是嗎?」
「是啊!換作是媽媽,你不會難過嗎?」
「嗯,抱歉,媽媽沒能察覺你的感受。」
「不,我也對不起媽媽。」
媽媽說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孩子的真心,一直以來她認為孩子不愛讀書,是硬撐著讀下去的,結果卻不是這樣,她對孩子感到抱歉,也很感激。媽媽決定要相信孩子,雖然偶爾會犯錯或耍把戲,但她相信孩子內在真心裡藏有想要做好的積極意識。當然,孩子的讀書態度不會馬上變好,但一步一步慢慢來,孩子的生活一定會過得更好。
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裡都藏有積極意識。那麼,一個青少年謊報考試成績,他的積極意識是什麼?大部分的人應該會聯想到因為他討厭被媽媽罵,但還有其他理由:因為孩子很抱歉自己讓爸爸媽媽失望;因為不忍看到父母傷心生氣的樣子;因為不能讓父母開心覺得很抱歉,這些都是孩子的積極意識。
再仔細想一想,為什麼花一小時就能完成的作業,孩子要一直拖拖拉拉的?因為不想寫?父母有一點特別奇怪,他們總是先想到孩子的消極意識。的確,當然孩子也不想寫作業,但執著於此,對孩子一點幫助也沒有,孩子反而覺得既然被發現,乾脆「不管了」,變成自暴自棄。因此,即使在這個情況之下,也要努力找出孩子的積極意識。
邊寫邊吵表示孩子仍存有想寫完作業的念頭,他們哀號是因為不管多累,作業只能靠自己完成。如果孩子這樣的狀態持續一段時間,而父母只會指責他的態度,極可能造成孩子決定乾脆放棄一切。倘若父母希望孩子即使再累也能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完,那就必須告訴孩子他們行為裡存在的積極意識:
「雖然很累,但你還是很認真地想把作業寫完,真是辛苦你了。有什麼需要媽媽幫忙的嗎?要幫你準備一些零食點心嗎?」
父母需要擁有這一點程度的不同視角,還需要多多練習。試想:一個準時出門的孩子卻遲到三十分鐘才到補習班,他的積極意識是什麼?與其懷疑他做了什麼壞事而遲到,不如這麼想:路上碰到什麼事了吧,應該沒事吧?安全抵達,可以放心了。雖然遲到,至少他沒放棄去補習班這件事。
試試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如果媽媽可以接受孩子的心意,相信他這麼做都是有理由的,或者她能告訴孩子自己未能發覺的積極意識,孩子會怎麼想?人類的心裡同時存在天使與惡魔、善與惡,因此不斷產生矛盾,其中我們會壯大哪一個想法,或者選擇哪一種行為,外部刺激與內在價值標準是決定關鍵。你給孩子的刺激是哪一種?
假設你還是跟以前一樣想訓孩子,請看下列的心理學實驗案例。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魏格納(Daniel Merton Wegner)於一九八七年進行一項實驗:他將參加者分為三組,播放白熊一日生活的紀錄片給他們觀賞,並分別下達指令:「請記住白熊。」「你可以想白熊,也可以想別的。」和「請不要想著白熊。」再請他們每次想到白熊就按一次鈴。猜猜結果如何?哪一組想到白熊的次數最多?
答案被命令不要想白熊的那一組,反而想到白熊的次數最多。這個「抑制思維的白熊實驗」目的很明確,由此可知,人在壓抑某個思維或心情的時候,而更執著於那個思維或心情,產生壓抑思維或控制心理促成了記憶活化的心理現象。父母指責孩子的言語,對他而言是讓人痛苦到想要忘記的,但越想忘就越忘不了,不斷想起那些話,此現象稱作負面的自動思考。最終,那些話成為孩子對自己的評語,自認為「我就是這樣啊!」挫折感增加。
試問:父母嘮叨孩子與鼓勵支持孩子的時間比是幾比幾?如果父母只是在考試那天早上鼓勵孩子:「你可以的,專心好好考試。」但孩子腦海裡全是這天以前父母鞭策他的那些教訓,即使孩子努力不去想父母的批判,可是那些話像是詛咒,總是不由自主地想起。無論發生什麼事,孩子都有一顆想要做好的心,想要讓父母開心。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心理的積極想法能夠勝過消極想法,不管滿不滿意孩子的言行,都請試著找出孩子的積極意識,並告訴他自己未能察覺的意識。
需要一個很不一樣的觀點看待孩子
請問下列的狀況孩子要經歷多久,未來他才能擁有自由的生活?
(起床去學校,再到補習班後,回家吃完飯,回房寫作業,寫完睡覺)×○小時=畢業!
計算一下,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六點,共十小時;一個月上學的日子約二十天,扣除放寒暑假,共十個月;幼稚園三年、國小六年、國中三年,以及高中三年,共十五年。
10×20×10×15=30000,大約反覆過相同生活約三萬小時後,終於可以成為大人,擁有自由,可以選擇自己想做的事了。但在這段時間裡,孩子學到什麼?有什麼想法?感受如何?世界時時刻刻都在變化,應要有與他人不同的思維,發展自我思維,但固定模式的生活要如何讓孩子擁有獨特的視野,研發自我觀點?他有辦法成為二十一世紀所需的創意人才嗎?這好比父母餵孩子油膩食物,卻要求他保持纖細身材,或者自己肆意罵髒話卻要求孩子不准亂說話,言行前後不一。
父母該怎麼做,才能改變青少年,眾說紛紜,但最重要的是共鳴、接受、照顧與尊重。遵照方法實踐的父母都應該知道:解讀孩子內心的話語易引起孩子反感,真心對孩子說「很傷心對吧」、「覺得很丟臉吧」或「很辛苦吧」,孩子反而一臉冷淡或反抗的現象。這不是因為孩子的個性特別糟,跟父母的關係特別不好,很有可能是因為孩子不願被他人察覺自己的內心想法,討厭父母簡單幾句話將整件事單純化,以及厭惡大人不懂裝懂,因此不想聽他們說的任何忠告建議。這是青春期的叛逆,也是他們成為大人的過渡期現象。總而言之,孩子若因那些話覺得自己被人看透產生反感,表示父母必須換成其他溝通方法。
如前述所說,停止過去的教養模式,製造與孩子歡笑時光,並相信認同與支持孩子就是最好的溝通祕訣。如果能在問題中找到孩子的真心與積極意識,孩子就可以相信自己,成長得越來越好。
父母該知道的青少年心理二:假想觀眾正在看我
「不管發什麼文,都沒人要安慰我。真覺得我是一個沒用的人,很不想去上學。彷彿全世界的人都在嘈笑我,那一刻真想消失在這世上,但又害怕沒人發現我的消失。」
我問了一個學校適應不良的國中生,哪一點最令他感到痛苦?他是這麼回答的。假設你遇到這樣的回答,你會怎麼跟他說?以下哪一個是你所想的答案?
「唉呀!你不要理他們,不要在意就好了。」
「那都是沒用的小事,努力讀書,成功是最好的報復。」
「你又瞞著媽媽偷玩手機了嗎?手機拿出來。你違反我們的約定,所以沒收。」
以...
作者序
序言/假如回到十五歲,我會想跟父母請求什麼幫助?
我很後悔自己在青少年時期過得不是很好,也很想幫助現在的青少年,所以我努力去了解我的孩子,並丟了這個問題問自己。
國中時,我有一個好朋友,他不是很會讀書,個性也不活潑,是一位很沒有存在感的朋友。某天,朋友突然開始變了。個性漸漸開朗,開始有領導者的風範,成績更是突飛猛進,大家都很好奇他怎麼可以有這麼大的改變?傳聞說他一百八十度大轉變跟一位大人有關,而這位大人究竟是他的父母,還是補習班老師,不得而知。最重要的是,聽到此傳聞的朋友們,個個皆充滿相同羨慕的眼光。
「我也想要遇到這樣的大人。」
覺得讀書很無趣,身上過剩的精力又無處發洩,整天只知道玩,如此徬徨的青少年都希望自己能遇到一位可以協助平復心情,引導自己前往正確方向的大人。
現在的青少年與父母輩的青少年時期甚是不同。現在的青少年沉迷於智慧型手機裡的遊戲和社群網站,瘋迷偶像藝人。他們聽不進老摳摳的忠告與訓誡,再加上心裡的憤怒與不安,引起脫軌與攻擊性的行為,使大人不僅難以靠近他們,甚至對他們感到畏懼。就連看似過得很順遂的孩子,其內心深處仍會恐懼未來,擔憂自己做不好。
那麼,現在孩子的心理到底跟父母輩青少年的時候有何差別?其實,根本沒有差。現在的孩子同樣會想成為一個受人認可、有能力的人,他們渴望身邊出現一位大人幫忙穩住自己浮躁的心,帶他們走出不安的世界。如果想要幫助他們走出這個不安期,你可以試想:假如回到十幾歲的自己,你希望父母能夠給予什麼樣的幫助?
希望父母能真心關心我;
雖然知道自己還有所不足,但希望父母能認可我的努力與成果;
希望父母能夠栽培我成為一個會讀書的孩子;
希望父母能允許我瘋狂沉迷自己喜歡的事物;
倘若遇到危險或誤入歧途時,希望父母能強而有力地保護我。
如果我能為寶貝的孩子成為這樣理想的父母就好了。成為理想父母的第一步是打開孩子的心房。青少年不願聽到的忠告與訓話更容易導致他們越走越偏,安東尼.聖修伯里藉著《小王子》告訴大家:「得到人心是世上最困難的事。」如他所說,想要虜獲一個人的心非常不簡單,但是父母與子女的關係非同小可,即使是關上房門不願聽到任何話的青少年,他們仍懇切地希望父母幫他們打開心房,期待父母能於他們辛苦的時候給予依靠,透過一些暖心的話幫助他們的內心變得更加堅強。
因此,打開十幾歲孩子的心房之前,首先應該知曉他們等待的是什麼?要以什麼表情面對他們,跟他們說什麼話才好?只要稍微準備一下,孩子定能以燦爛的微笑回應。雖然我提供的方法並不是萬能鑰匙,不能打開所有孩子的心房,但期待各位能夠透過本書找到開啟孩子的那把吻合鑰匙。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閃閃發亮地成長,度過一段改變人生的魔法時光。
二○一九年夏天
李林淑
序言/假如回到十五歲,我會想跟父母請求什麼幫助?
我很後悔自己在青少年時期過得不是很好,也很想幫助現在的青少年,所以我努力去了解我的孩子,並丟了這個問題問自己。
國中時,我有一個好朋友,他不是很會讀書,個性也不活潑,是一位很沒有存在感的朋友。某天,朋友突然開始變了。個性漸漸開朗,開始有領導者的風範,成績更是突飛猛進,大家都很好奇他怎麼可以有這麼大的改變?傳聞說他一百八十度大轉變跟一位大人有關,而這位大人究竟是他的父母,還是補習班老師,不得而知。最重要的是,聽到此傳聞的朋友們,個個皆充滿相同羨慕的...
目錄
序言/假如回到十五歲,我會想跟父母請求什麼幫助?
01 我家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青少年最大的煩惱
孩子變心,父母生氣
事情爆發,父母後悔
我家孩子,能改變嗎?
02 窺探孩子心房之前該知道的大小事
父母該知道的青少年心理一:父母的回饋決定內心方向
父母該知道的青少年心理二:假想觀眾正在看我
父母該知道的青少年心理三:我是特別的,你都不懂我
父母該知道的青少年心理四:不能照自己個性生活,問題會更多
父母該知道的青少年心理五:為找尋自我,煩惱與徬徨
這都是正常現象
這是出問題的信號
03 與青少年的溝通方式要不一樣
我家孩子的煩惱諮商師
想要和孩子之間來一場有意義的溝通
與青少年溝通的特殊方法一:停止
與青少年溝通的特殊方法二:一起笑
與青少年溝通的特殊方法三:相信、認同、感謝
與青少年溝通的特殊方法四:了解孩子的積極意識
與青少年溝通的特殊方法五:培養認知樂趣
04我也有希望嗎?
若想幫助長期受挫放棄的孩子
曾經一路順遂的孩子如果「變壞了」
後記/與青少年溝通的十誡
序言/假如回到十五歲,我會想跟父母請求什麼幫助?
01 我家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青少年最大的煩惱
孩子變心,父母生氣
事情爆發,父母後悔
我家孩子,能改變嗎?
02 窺探孩子心房之前該知道的大小事
父母該知道的青少年心理一:父母的回饋決定內心方向
父母該知道的青少年心理二:假想觀眾正在看我
父母該知道的青少年心理三:我是特別的,你都不懂我
父母該知道的青少年心理四:不能照自己個性生活,問題會更多
父母該知道的青少年心理五:為找尋自我,煩惱與徬徨
這都是正常現象
這是出問題的信號
03 與青少年的...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72頁開數:25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