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最佳商業類圖書
★暢銷多年,全球最傑出的心理學家再次推出全新增修版!
★學界與媒體佳評不斷,一致推崇!
「我犯了錯。」
為什麼要人們承認錯誤,如此困難?
★美國最夢幻的心理學家組合,重量級聯手出擊★
揭示人類犯錯之後,心理機制最具影響力的「認知黑箱」
──完美且合理的自我辯護──從國際局勢、社會政治、法律與醫療,到個人決策,
最大的錯誤,莫過於看不到任何錯誤。
「錯不在我,是對方太沒禮貌了!」
「錯不在我,這不能怪我,大家都這麼做……」
「錯不在我,我記得事情不是這樣子的。」
「錯不在我,因為我根本沒有錯!」
每個人都會犯錯,也忍不住都想替自己辯解。就算發現某些行為是有害、不道德或愚蠢的,心中仍會萌生一股想推託責任的衝動。無論是無關緊要的小過失,還是會釀成大禍的錯誤,為什麼我們就是無法輕鬆講出:「我錯了,我犯了大錯。」有些人甚至根本開不了口?
面對無法收回的決策與錯誤,
人類有一套「自我辯護」的完美心理機制。
猶如賽馬比賽的玩家,一旦下定賭注,就不想懷抱任何質疑或後悔的念頭。
本書奠基於多年研究,由美國最受期待的心理學大師卡蘿.塔芙瑞斯與艾略特.亞隆森聯手,以流暢生動的文筆,為「自我辯護」心理機制提供了迷人有趣的解釋,包括如何運作,如何造成傷害,我們又該如何克服。廣納各領域「錯不在我」的精采案例,關於戀人、律師與檢調人員、醫生與心理師、政客和選民,以及我們所有人——如何巧妙蒙蔽自己雙眼的啟發性經典。帶領讀者了解,我們或許擺脫不了大腦盲點與認知失調,但我們有足夠能力調整自己看待錯誤的方式,進而打破固有思維模式,提升校正決策優勢!
⊙無所不在的「自我辯護」,如何影響這個世界?
⊙民主的失序、司法不公,以及醫療疏失,也來自「自我辯護」的力量?
⊙婚姻關係的變質與終點,起於「自我辯護」作怪?
⊙為什麼大腦會加工、修改你的記憶,提升「自我辯護」的贏面?
⊙只看見心中所信, 信你眼中所見──如何擺脫「自我辯護」的偏見?
本書不談艱澀難懂的心理學理論,而是從豐富多元的案例故事著手,幫助讀者了解,只要意識到自身偏誤、了解偏見的運作模式,並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心理機制缺陷上,我們就能發揮更多力量來控制認知偏誤,更聰明的決策、思考、看待世界。
※當你犯錯時,你的心理機制是如何起作用的?
●情感、金錢與道德層面的風險越高,我們就越難坦承錯誤。
●自我辯護能讓人(打從心底)相信:「我已經盡力做出最好的決策。」
●遇到與自己觀點不同的資訊時,人反而會更相信自己是正確的。
●記憶可以重建,特別是我們撰寫「自己的」歷史時,虛構杜撰、扭曲以及徹底遺忘,都是供記憶差遣的絕佳小兵。
本書特色
1. 全書九大篇章,涵蓋個人決策、人際關係、醫療診斷、司法冤案、婚姻關係、政治與戰爭等各領域「錯不在我」案例,精彩揭示:人類如何不自覺的自欺欺人。
2. 全新增修版中加入全新的第九章,以川普現象為主題,從心理學來探討,為了對政黨忠誠,選擇支持危險的政黨領袖時,人民會產生哪些認知失調與自我辯護。
3. 以心理科學為基礎,探討人們不想面對錯誤時,會用哪些手段、藉口來逃避責任。
4. 透過熟悉自我辯護的心理機制,學會突破僵固思維、優化決策、改善「先入為主」的思考壞習慣。
各界推薦
「充滿趣聞軼事的一本書⋯⋯作者舉出各種實例,探討我們在犯錯以及不想面對錯誤時,會用哪些手段來推託逃避⋯⋯本書時而詼諧幽默,時而一針見血,讀者在書裡案例中看見自己的影子時,又會感到羞愧尷尬。」——《華爾街日報》
「這本書清楚揭露身邊的愛人、律師、醫生、政治人物包含我們自己在內,是靠哪些伎倆來自欺欺人的⋯⋯《錯已鑄成》以科學證據為基礎,文風平易近人、清楚易懂,讀來讓人深感信服。讀完本書,我們會更熟悉自己用來推託過錯的方法,也會更強烈體會到,假如領導人、管理者以及每個人,都能認清『對不起,我錯了』這句話能發揮多大力量、具有多少價值,全民的生活就能有無比顯著的改善。」——弗朗辛.普羅斯(Francine Prose),《歐普拉雜誌》(O, the Oprah Magazine)
「本書讀來輕鬆愉快、引人入勝,但又超級一針見血⋯⋯每一頁都充滿精闢的見解與敏銳的觀察。錯已鑄成,但這本書半點錯也沒有!」——丹尼爾.吉伯特(Daniel Gilbert),《快樂為什麼不幸福?》(Stumbling on Happiness)作者
「兩位心理學界溝通大師組成的夢幻團隊⋯⋯這本書精彩剖析了『自我辯護』的力量有多驚人。」——戴維.邁爾斯(David G. Myers),《你該不該相信直覺?》(Intuition)作者
「這本書令人眼界大開,非讀不可!為什麼?塔芙瑞斯與亞隆森的解析有如醍醐灌頂、筆調幽默逗趣,而且又有科學證據背書。本書觸及各個生活層面,不管是公領域還是私生活皆然。」——茱蒂.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教育的迷思》(The Nurture Assumption)與《每個孩子都不一樣》(No Two Alike)作者
「這本書讓我們看清人類心智最邪惡的把戲,內容精采無比、簡明易懂,無書能出其右!」——大衛.卡勒漢(David Callahan),《作弊的文化》(The Cheating Culture)作者
「當代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傑作。」——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領導,不需要頭銜》(On Becoming a Leader)作者
「要是這本書沒有改變我們對自身錯誤的認知,我們就沒救了。」——麥可.薛莫(Michael Shermer),《奇異的信念》(Why People Believe Weird Things)作者
「塔芙瑞斯與亞隆森整合彼此的長才,寫出這本創新、優秀的傑作,將科學研究與社會觀察兩相結合。要是不讀這本書,那就真的是鑄下大錯。」——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B. Cialdini),《影響力》(Influence)作者
「塔芙瑞斯與亞隆森以機智、清晰的筆觸,寫下這本涵蓋廣博學術研究成果的作品,解開許多人類行為的謎團,例如:為何偽善者永遠看不出自己有多虛偽?為何情侶對於共有經歷的記憶總是有誤?即使某些行為會讓人直接落入困境,為何許多人還是堅持採納這些行為?這本書帶給讀者無窮樂趣,字字珠璣、啟迪人心。」——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特聘教授伊莉莎白.羅芙特斯(Elizabeth Loftus),《目擊者證詞》(Eyewitness Testimony)作者
「這本劃時代的創新鉅著,能徹底改變領導者看待自身決策的方式。書中充滿嶄新的觀點與見解,絕對不能錯過!」——伯頓.那努斯(Burt Nanus),《領導者》(Leaders)作者
作者簡介:
卡蘿.塔芙瑞斯(Carol Tavris)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講師和作家。長期為《洛杉磯時報》、《紐約時報》、《科學人》等出版品撰寫心理學主題的文章。她是美國心理學會和美國心理科學學會的成員,也是《公共利益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編委會成員。著作包括《憤怒》(Anger)和《錯估女人》(Mismeasure of Woman)等書。目前住在洛杉磯。
艾略特.亞隆森(Elliot Aronson)
全球最傑出社會心理學家之一,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百大心理學家(由心理學界選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唯一獲得美國心理學會優良寫作、優良教學、優良研究三項大獎的心理學家。目前住在加州聖塔克魯茲。著有《社會性動物》(The Social Animal)、《拼圖教室》(The Jigsaw Classroom)等書。
譯者簡介:
温澤元
專職英德譯者,師大翻譯研究所畢,現於德國進修。
譯有《大偽裝者》《人脈複利》、《收入不平等》、《漫遊十七世紀古英國》、《監控資本主義時代》等書。
譯稿賜教:lars801011@gmail.com
章節試閱
Chapter 1 認知失調:自我辯護的動力來源
新聞稿發布日期:1993年11月1號
「在前一份新聞稿中,我們提到紐約將在1993年9月4號跟10月14號被摧毀。我們沒有搞錯,我們沒有錯,一點錯也沒有!」
新聞稿發布日期:1994年4月4號
「在先前的新聞稿中,我們提出的世界末日日期,全都是上帝在《聖經》中透露的正確日期。沒有任何一個日期是錯的⋯⋯以西結(Ezekiel)預言耶路撒冷會被圍困四百三十天⋯⋯經過計算,1994年5月2號就是世界末日。現在,我們已經事先警告所有人了。我們已經完成使命⋯⋯
世上唯一能指引群眾,讓全人類獲得安全、保障與救贖的就是我們!
從歷史紀錄來看,我們的預言零失誤!」
這些末日預言讀起來很引人入勝,有時又令人捧腹大笑。不過看著真心相信世界末日的信徒,是如何在預言破功、全人類繼續混日子過活後找藉口自圓其說,反而比讀預言更有趣。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從來沒有任何信徒說:「我搞錯了!我當時怎麼會相信這種蠢到不行的事,太扯了!」反之,多數末日預言者對自己的預言力量更深信不疑。儘管這些預言模稜兩可、不清不楚,而且總要等到事件發生後大家才讀得懂,信眾的信念仍然堅定不搖。
半個多世紀前,年輕的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跟兩名同事滲透進一個團體,這個團體相信世界會在1954年12月21日毀滅。費斯汀格等人想知道在預言破功之後(他們希望預言不要成真!),這群人會有何反應。費斯汀格跟同事將這個團體的領導人稱為瑪莉安.基奇(Marian Keech)。基奇堅稱在12月20號半夜,信眾會被飛碟接送到空中的安全之地。許多基奇的追隨者辭掉工作、把住家送人、散盡存款,等待世界末日到來。如果要到外太空,誰還需要錢?其他人則驚恐絕望地在家等待。(基奇的先生不信這一套,他很早就上床,睡得非常安穩,太太則跟其他追隨者在客廳禱告。)費斯汀格也提出自己的預言:那些對預言沒有強烈信念的民眾(在自家等待世界末日,希望不會在半夜死去的人),會漸漸失去對基奇太太的信心。不過那些拋棄家當財產、跟其他信眾一起等待飛碟的人,會對她神祕的預言能力越來越深信不疑。實際上,這群信徒會不擇手段拉攏其他人加入。
午夜降臨,庭院裡似乎沒有飛碟出現的跡象,這群人略感緊張。到了凌晨兩點,他們既擔心又焦慮。到了凌晨4點45分,基奇太太對未來有了新的洞見:她說因為這群跟隨她的信眾凝聚出強大的信念,世界因此得到救贖。她對追隨者說:「神的話語無堅不摧,祂說你們都得到救贖,擺脫死亡的籠罩。地球上未曾出現過如此強大的力量。這個房間充溢著虔誠良善的力量與光芒,這可是開天闢地以來前所未見。」這群人的心情從絕望轉為狂喜。許多團體成員在12月21日來臨以前,都不覺得有改變信念的必要。一聽到世界不會滅亡,他們就開始打電話給媒體轉述這個奇蹟。他們隨即衝到街上攔住路人,試圖說服他們加入自己的小組。基奇太太的預言並未成真,費斯汀格的預言卻如實應驗。
信念決定你眼中所見
「我會參考所有額外證據,來證實我既有的想法。」──二十世紀英國政治人物默森爵士(Lord Molson)
我們以為身為智人的自己能有邏輯地處理資訊,但失調理論推翻了這種自以為是的觀念。事實正好相反。假如新的資訊與我們的理念吻合,我們就會認為這項資訊很有道理、很受用:「我老是這樣講啊!」不過,假如新的資訊與我們的認知相抵觸,我們就會認為新的訊息很蠢、有所偏頗:「這個論點也太蠢了!」我們希望自己的觀點與外來資訊一致,這個需求強烈到只要被迫面對相悖的證據,我們就會想辦法批評、扭曲或駁斥那個論證,好繼續維持甚至加強既有信念。這種心理扭曲就是所謂的「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只要意識到確認偏誤的存在,就會發現其實這種現象隨處可見,連你也會掉入確認偏誤的陷阱。想像你是世界一流的小提琴家,你最引以為豪的財產,就是那把要價數百萬元美元、已有三百年歷史的斯特拉迪瓦里名琴(Stradivarius)。這把琴實在太美了!陳年的溫潤音色!飽滿紮實的共鳴!而且拉起來又輕鬆上手!現在有位愚蠢的研究人員試著說服你,其實有些只要幾十萬美金就買得到的現代提琴,從各方面來看都勝過你摯愛的斯特拉迪瓦里。聽到這番荒謬的論點,你忍不住笑出聲。研究人員說:「等等,我們在飯店房間裡進行盲測,請來二十一位專業小提琴手,讓他們戴上護目鏡,這樣他們就不知道自己拉的是現代提琴還是斯特拉迪瓦里。結果,有十三位小提琴手說他們最愛的是現代提琴。而且在接受測試的六把提琴中,大家最不喜歡的都是斯特拉迪瓦里。」你反駁:「怎麼可能!實驗環境也太不實際了,誰有辦法在飯店房間裡評斷小提琴的聲音?」因此,研究人員跟同事可說是對研究做了一番微調。這次,他們動用六把已有三百年歷史的義大利名琴跟六把當代小提琴。他們請來十位專業的小提琴獨奏家盲測,讓他們在排練室中用小提琴演奏七十五分鐘,接著再到音樂廳中演奏七十五分鐘。這些獨奏家針對小提琴的敏銳度、音色跟聲音投射進行評比,結果現代的新琴得分較高。研究人員請演奏家判斷自己演奏時用的是老琴還是新琴時,他們的正確率也沒有比亂猜來得高。
在接續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只有在聽眾知道演奏家用的是哪一把琴時,他們才會認為斯特拉迪瓦里的聲音比新琴悅耳。主導這份實驗的研究人員表示:「如果你曉得演奏家用的是斯特拉迪瓦里,聲音聽起來就不一樣了。而且怎麼樣都擺脫不了這種印象。」
……
2003年,大家都清楚知道伊拉克並沒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之後,在美軍入侵伊拉克前支持開戰的民主黨與共和黨人,大家都陷入認知失調:小布希總統聲稱海珊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時,我們都相信他,但我們跟他都錯了。這該怎麼辦?為了減輕認知失調,多數共和黨人拒絕面對證據,並在「知識網絡」(Knowledge Networks)的意見調查中指出,他們認為美軍已經找到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了。民調的主理人百思不得其解,他說:「對某些美國人來說,支持美軍入侵伊拉克的渴望,或許已經使他們屏蔽部分資訊,不去接收美軍並未搜出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消息。新聞媒體大規模報導這個主題,社會大眾也對其投以高度關注,資訊錯誤的現象仍然如此嚴重,這就顯示有些美國人可能正在逃避認知失調的感受。」在2010年出版的回憶錄《抉擇時刻》(Decision Points)中,前總統小布希就寫道:「美軍沒有搜出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時,沒有人比我更震驚、更憤怒。每次一想到這件事,我就感到難受,現在依舊如此。」這種「難受」的感覺就是認知失調。
曾支持小布希的民主黨人也試著消減失調,但他們的方法跟共和黨員不同:他們忘記自己之前曾支持美軍開戰。美軍入侵伊拉克前,46%的民主黨人支持開戰。不過到了2006年,只有21%的民主黨員記得自己曾支持開戰。戰前,72%的民主黨人認為伊拉克境內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但後來只剩26%記得自己曾有這種信念。為了維持認知協調,他們實際上是在表達:「我一直以來都知道小布希在對我們撒謊。」
神經學家證實這種偏誤是內建於大腦處理訊息的程序中。不管政治傾向為何,每個人的大腦都有這種偏誤。在一份研究中,受試者必須試著處理支持或反對小布希或約翰.凱瑞(John Kerry)的資訊,並在消化這些資訊的同時接受磁振造影(MRI)監測。德魯.韋斯汀(Drew Westen)跟同事發現,受試者碰到與自身信念相抵觸的資訊時,大腦負責邏輯推理的區塊會幾乎徹底關閉,但是當外來資訊與既有觀點一致時,大腦的情緒迴路又會回到活躍的狀態。這項機制以神經學角度出發,解釋為何我們一旦拿定主意就很難再改變想法。
沒錯,就算是閱讀與自身觀點相抵觸的資訊,我們還是有可能更相信自己是對的。舉例來說,有些人就堅持認為「氣候變遷是場騙局」。面對與自身理念相悖或不討喜的資訊時,民眾通常會拒絕接受,還有可能更強烈、更堅定地相信自己原先的(錯誤)認知,這就是所謂的逆火效應(backfire effect)。一旦我們耗費精力與時間建構一項理念,並且替這個觀念找出正當理由之後,要我們改變看法根本就難如登天。將新的證據安插進既有的概念框架中,進行自我辯護讓證據留在框架內,遠比改變整套框架還要簡單得多。
(本文未完,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本書)
Chapter 1 認知失調:自我辯護的動力來源
新聞稿發布日期:1993年11月1號
「在前一份新聞稿中,我們提到紐約將在1993年9月4號跟10月14號被摧毀。我們沒有搞錯,我們沒有錯,一點錯也沒有!」
新聞稿發布日期:1994年4月4號
「在先前的新聞稿中,我們提出的世界末日日期,全都是上帝在《聖經》中透露的正確日期。沒有任何一個日期是錯的⋯⋯以西結(Ezekiel)預言耶路撒冷會被圍困四百三十天⋯⋯經過計算,1994年5月2號就是世界末日。現在,我們已經事先警告所有人了。我們已經完成使命⋯⋯
世上唯一能指引群眾,讓全人類獲得安全、保障與救...
作者序
前言
無賴、蠢蛋、惡人和偽君子:他們怎麼受得了自己?
「我任職的政府單位很有可能犯了錯。」──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在美軍於1970 年代對越南、柬埔寨與南美洲採取的軍事行動中,季辛吉因扮演特定角色而被控犯下戰爭罪,以上是他對控訴的回應。
「如果我們事後發現錯誤可能已鑄成。我深感抱歉。」──紐約總主教愛德華.伊根(Edward Egan)。提到有些主教未能妥善懲處猥褻兒童的天主教神職人員時,伊根這麼說。
「我們知道錯已鑄成。」──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執行長傑米.戴蒙(Jamie Dimon)。政府提供財務援助讓摩根大通免於破產,獲得政府援助後公司卻支付鉅額獎金給高層主管,戴蒙在談及此事時這麼說。
「與大眾與消費者溝通薯條與薯餅成分時,中間出了差錯。」──麥當勞(麥當勞向素食者致歉,因為他們沒有告知顧客馬鈴薯食品中的「天然調味」含有牛肉副產品。)
每個人都會犯錯,大家都會忍不住想替自己辯解。就算後來發現某些行為是有害、不道德或愚蠢的,我們心中也會萌生一股想推託責任的衝動。多數人在一生中做的決定,都不會影響數百萬人的生死,但無論我們的錯誤是無關緊要還是會釀成悲劇、是小規模還是殃及全國的過失,我們還是無法輕鬆講出:「我錯了,我犯了大錯。」有些人甚至根本開不了口。情感、金錢與道德層面的風險越高,我們就越難坦承錯誤。
自我辯護跟說謊或找藉口不同。為了平息愛人、父母或雇主的怒火,為了不想被告或被關,因為怕丟臉或丟掉工作,以及為了保有權力,我們顯然會說謊或捏造空想的說詞。不過,有罪之人向大眾傳遞自己明知有違事實的訊息(「我沒有跟那個女人發生性行為」、「我不是騙子」),跟他說服自己其實自己做了件好事,這兩者有很大的差異。前者的狀況就是在說謊,而且他知道自己是為求自保而說謊,後者則是在自我欺騙。這就是為什麼自我辯護比直截了當的謊言更強大、更危險。自我辯護能讓人相信自己已經盡力做出最好的決策。其實,仔細想想,這麼做是對的。「我盡力了,已經找不到更好的解決辦法。」「其實這個解決辦法還挺不賴的。」「我的決策都是為了國家好。」「那些混蛋是自找的。」「我的行為很正當。」
每個人都會用這種方式劃定自己的道德界線,並且為自己的行為辯護。舉個例子,你有沒有在報所得稅時,在支出的項目與金額上動過手腳呢?沒關係啦,反正你可能也把一些支出給忘了,剛好能跟浮報的金額相抵銷,而且大家都這麼做,你不照辦豈不是太蠢了嗎?你有沒有少報額外的現金收入呢?反正政府都把納稅人的錢浪費在政治分肥的計畫上,或是用來推動那些你反對的法案,所以少報一點也沒什麼不對。你是不是曾經在上班時間,在辦公室座位上傳簡訊、回私人郵件或是在網路上購物,沒有專心辦公呢?這些都是工作的額外福利啦,而且這也是你個人對愚蠢的公司規定表示抗議的方法。再者,就算你額外完成一些工作,老闆也不會表達感激。
而且,在有意識地說謊唬弄他人,以及不自覺用自我辯護來自我欺騙之間,有一塊超級有趣的灰色地帶,這塊灰色地帶是由一位不可靠、自我圖利的歷史學家所主掌。這位歷史學家就是記憶。大腦在裁減、形塑記憶時,通常會帶有所謂的自我提升偏誤(egoenhancing bias),這種偏誤會模糊過往事件的輪廓、減輕罪責,並且扭曲事實的真相。研究人員訪問夫妻當中的妻子,問到她們自己做的家事比例時,她們會說:「拜託,這還要問嗎?幾乎都是我在做啊,大概有90%。」對丈夫提出同樣問題時,他們則會回答:「我做很多家事,差不多有40%吧。」雖然每一對夫妻回答的數字都不同,但雙方的比例加起來都遠超出100%。大家可能會忍不住推斷說其中一方在說謊,但丈夫與妻子的數字加起來之所以超過一百,更有可能是因為他們都在記憶中提升自己對家事的貢獻。
……
1840 年代,維也納的某座醫院面臨一個神祕難解、令大家非常恐懼的問題:院內有兩間產科病房,而在其中一間病房內,產後感染導致15%的產婦死亡。在產後感染情況最嚴重的那個月份,有三分之一的產婦喪生,死亡率是另一間產科病房的三倍。在死亡率較低的病房中,接生工作是由助產士負責。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這位匈牙利醫師提出假設,試圖解釋為什麼在院內的這間病房中,有這麼多產婦死於產後感染:接生的醫生跟醫學院學生,都是直接從解剖室到產房,雖然當時還沒有人曉得細菌的存在,塞麥爾維斯卻認為醫生跟學生手上帶了某種「致病毒素」。他請學生在進產房之前,先用含氯的消毒劑清洗雙手,產婦的死亡率因此驟降。這項措施成效驚人,而且還能拯救產婦的性命,但塞麥爾維斯的同事卻拒絕接受鐵錚錚的事實:塞麥爾維斯接生的產婦死亡率較低。為什麼他們拒絕立即接受塞麥爾維斯的發現,不願意熱烈地感謝他找到問題所在、讓寶貴的生命不會平白消逝呢?
加州克恩縣的警政單位,逮捕退休高中校長派翠克.鄧恩(Patrick Dunn),因為他涉嫌謀殺妻子。警方找來兩位證人進行偵訊,他們的說法互相矛盾。其中一位證人是一名沒有犯罪紀錄的女子,她沒有針對嫌犯捏造謊言的私人動機,而且她的上司跟行程紀錄也能佐證她對事件的描述。她的證詞顯示鄧恩是無辜的。另一位證人是即將入監服刑六年的職業罪犯,他與檢察官協議談好交換條件,同意出面指控鄧恩有罪。除了說詞之外,他沒有其他證據能支持自己的說法。他聲稱鄧恩有罪。警探必須做出抉擇,是該相信那名女子的說詞(鄧恩是清白的),還是罪犯的指控呢(鄧恩是兇手)?他們選擇相信罪犯,為什麼?
只要了解自我辯護的運作機制,我們就能回答上述問題,還能搞清楚為什麼會有人做出各種看似瘋狂、難以理解的選擇。殘忍的獨裁者、貪婪的企業執行長、以神之名謀殺他人的宗教狂熱者、猥褻兒童的神職人員,還有把親戚繼承的遺產騙走的家族成員,面對這些人的時候大家都會問:「他們怎麼受得了自己的行為?」答案是:「就跟所有人一樣,靠自我辯護來說服自己。」
自我辯護必須付出代價,同時也能帶來好處。如果沒有自我辯護,我們會一直陷在難堪的極度痛苦之中。我們會不停折磨自己,後悔為什麼沒有選擇另一條路,或是因為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走得跌跌撞撞而深感懊悔。每項決定造成的後果,都會讓我們在事後深受折磨:「我們的決定是對的嗎?有嫁對人嗎?有買對房子嗎?有選到最棒的車嗎?選擇的職業是正確的嗎?」但盲目無謂的自我辯護如同流沙,會讓我們陷在困境中更無法抽身。我們無法看清自己的錯誤,更遑論修改導正。盲目的自我辯護會扭曲現實,讓我們無法取得所有必要資訊、無法清楚評估局勢,更會讓愛人、親友與國家之間的嫌隙更根深柢固。自我辯護會讓我們無法擺脫壞習慣,讓罪人不必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更會讓許多專業人士無法改變過時的態度和做法,使社會大眾深受其害。
想坦然面對錯誤,我們得先了解自我辯護是種非常誘人卻危險的心理機制。在下一章節,我們會進一步探討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認知失調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心理機制,不僅讓我們有了自我辯護的行為,更能維護我們的信念、自尊跟群體歸屬。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會詳述自我辯護會造成哪些慘烈的後果:自我辯護是如何加深偏見、讓個人或機關單位更腐敗、扭曲記憶、讓專業自信變成傲慢自大、造成不公不義的現象或使其延續、令愛情變質,以及引發仇恨與嫌隙。
幸好,只要了解自我辯護的運作機制,我們就有辦法擊敗這種固有思維。第一步就是理解。這就是我們寫這本書的原因。
(部份摘錄,全文請見本書)
前言
無賴、蠢蛋、惡人和偽君子:他們怎麼受得了自己?
「我任職的政府單位很有可能犯了錯。」──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在美軍於1970 年代對越南、柬埔寨與南美洲採取的軍事行動中,季辛吉因扮演特定角色而被控犯下戰爭罪,以上是他對控訴的回應。
「如果我們事後發現錯誤可能已鑄成。我深感抱歉。」──紐約總主教愛德華.伊根(Edward Egan)。提到有些主教未能妥善懲處猥褻兒童的天主教神職人員時,伊根這麼說。
「我們知道錯已鑄成。」──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執行長傑米.戴蒙(Jamie Dimon)。政府提供財務...
目錄
全新增修版序 更聰明的決策、思考、看待世界
前言 無賴、蠢蛋、惡人和偽君子:他們怎麼受得了自己?
Chapter 1 認知失調:自我辯護的動力來源
如果不能撤回先前的決定,我們就會更堅信自己做的決定是對的。
Chapter 2 傲慢與偏見,以及其他盲點
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Chapter 3 記憶——自我辯護的歷史學家
我們篤定稱為記憶的東西,其實是種說故事的形態。大腦不停說故事,說著說著,故事內容通常還會有所改變。
Chapter 4 好心腸,壞科學:臨床診斷的封閉迴路
不管你提出的假設有多完美、不管你有多聰明、不管提出假設的人是誰,也不管他名聲有多響亮,如果假設與實驗結果背道而馳,假設就是錯的。錯就是錯。
Chapter 5 法律與失序
我想,對每一位檢察官來說,承認錯誤並表示:「天啊,我們竟霸占了這傢伙二十五年的光陰,快點停止。」肯定很不容易。
Chapter 6 愛情殺手:婚姻中的自我辯護
愛是最艱難的了悟:除了自我之外,世上原來還有其他真實之物。
Chapter 7 傷口、嫌隙及戰爭
他倆心高氣傲、性格暴烈。盛怒之下,有如大海一般充耳不聞、如烈火一般魯莽急躁。
Chapter 8 釋懷與坦白
一名男子長途跋涉,有事想請教國內最有智慧的大師。抵達之後,他問那位智者:「智慧無比的大師啊,幸福人生的祕訣是什麼?」智者說:「好的判斷。」男子又問:「但是,英明的大師,要怎麼樣才能有好的判斷?」大師回道:「壞的判斷。」
Chapter 9 衝突、民主與政治煽動者
人若自欺、聽信自己的謊言,終將無法分辨內心或外在周遭的真相,因而失去所有對自己與他人的尊重。失去尊重,他也不再有愛。他用激烈的情感與粗俗的歡愉,來填補缺愛的空洞、分散注意力,在暴行中墮落沉淪。這都是因為他不斷對自己與他人撒謊。
致謝
參考資料
全新增修版序 更聰明的決策、思考、看待世界
前言 無賴、蠢蛋、惡人和偽君子:他們怎麼受得了自己?
Chapter 1 認知失調:自我辯護的動力來源
如果不能撤回先前的決定,我們就會更堅信自己做的決定是對的。
Chapter 2 傲慢與偏見,以及其他盲點
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Chapter 3 記憶——自我辯護的歷史學家
我們篤定稱為記憶的東西,其實是種說故事的形態。大腦不停說故事,說著說著,故事內容通常還會有所改變。
Chapter 4 好心腸,壞科學:臨床診斷的封閉迴路
不管你提出的假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