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詳述杜葉錫恩對香港教育的貢獻,興辦慕光英文書院的學理念、經過及影響。
本書為研究香港教育家杜葉錫恩的專著。全書共分十一章,前三章重點敘述她的成長經過,包括求學、信仰及傳道工作,從中突出她堅忍、不屈不撓、不易放棄、關懷民生等優點。第四至八章交代杜葉錫恩如何在艱苦及種種挫折下創辦各所慕光學校及中學的經過,以及申請各種資助,開辦免費診所、為基層人士提供食物、設立公共圖書館等福利事業,同時交代她出任市政局議員,為市民爭取權益,推動教育課程改革、教學語言改革、爭取為少數族裔兒童就學等,為師生謀福利。作者從中分析她的教育理念,肯定她對改善香港基層兒童教育的無私貢獻,公私如一的大愛精神。第九章始,着重敘述杜葉錫恩有教無類的辦學理念及「慕光」五育兼備的教育精神與實踐。作者通過與十四位「慕光人」進行口述歷史訪談,摘錄他們與杜葉錫恩女士的相處經歷及對他們的人生影響,饒有教育意義。書末附件包括大事年表及學生畢業照片等。全書圖文並茂,詳盡敘述一代教育家的成功之由,發人深省之餘,更值得關心教育者借鏡。
作者簡介:
區志堅,現任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香港旅遊業議會課程評審委員、香港小童群益會品牌委員會委員。曾任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助理課程總監兼高級講師,並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德堡大學東亞歷史文化學系、北京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等高等院校及學術機構訪問學人,著作有:合編《香港海關百年史》、《改變香港歷史的六十篇文獻》、《古蹟與文化保存:中日及台港的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香港》、《五四百周年》、《北學南移》、《從多元角度看中國與世界》、《知識與認同:現代學者論歷史教育及教科書》、The Perspective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及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等,主要從事近代中國學術思想史、社會文化史、香港歷史的教研工作。
作者序
1962 年,在一位朋友遊說下,葉錫恩加入革新會(Reform Club),革新會招她為會員的原因,是因為希望找一位在教育界中的女性候選人參選市政局。葉錫恩本來並無擔任議員的想法,她當時已註冊為選民,一心準備投票支持革新會。後來,得到革新會邀請她代表參選,葉錫恩亦覺得當時香港社會太黑暗,貪污風氣嚴重,她希望通過議員身份,在更大的平台為香港市民爭取權益。而且她十分欣賞革新會的創辦人貝納祺(Brook Antony Bernacchi),他關注貧窮階層的生活狀況,也有志建設更民主和公正的體制,與葉氏一直的努力的方向契合,故同意出選。當年革新會及公民協會(Civic Association)為當時較具聲望的團體,以往多次選舉中革新會與公民協會是競爭對手,1963 年市政局直選,雙方決定改為合作,聯手出擊,組成「革新公民聯合陣綫」,葉錫恩成為兩會聯合派出的四位候選人之一。該年市政局選民從六名候選人中選出四人,結果葉錫恩獲2,287 票排名第四當選。
葉氏從政後,杜學魁自是需要承擔更多校政工作,但杜校長不僅鼓勵葉錫恩參選,願意擔任葉氏的選舉代理人,為她拉票,給予葉錫恩很大的支持與鼓勵。葉錫恩最終勝出,慕光全體師生均喜不自勝,與有榮焉。葉氏從政後,保持關注香港的教育發展,並積極就不同教育議題發聲。慕光校監之身份,不僅使她更切身了解教育界辦學困難,慕光學校也協助葉氏在社會上發揮更大的作用。本章闡述杜太如何以她的影響力,為香港教育界發聲。
一、 關注私校發展前景
七十年代以前,官立和資助學校,跟私立學校為兩大壁壘分明的系統,兩者在學生來源、師資水平、校舍設備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別。因應時代發展與社會需要,時任教育司簡寧(John Canning)曾承諾會在1971 年會為學童提供免費小學教育,此後政府採取津貼辦學方法,每年增加數萬個津貼小學學位,他認為所有學童均「渴求」免費學校的教育機會。杜葉錫恩雖不反對政府推行免費教育,卻對簡寧的說法提出質疑。她認為政府忽略了私立學校的處境及香港教育發展的真正需要,葉錫恩更指教育局此舉無疑是差別對待私立學校與資助學校,單方面以為學生及家長必然「渴求」免費教育,無視當時二十四萬正在私立學校就學的小學學童、廣大學生家長及一眾在任教師的利益。
葉錫恩身為慕光英文學校的創辦者之一,比一般的從政者更能切身體會到私立學校發展的困難。葉氏通過報章撰文,向教育局反映對廣設資助學校的憂慮,她先指出,共有三種類型的小學會因被視為私立小學而不納入政府資助或津貼學校的範圍內,包括本身具有良好聲譽與師資的學校—這些學校的發展雖不會太差,但仍因與資助學校的待遇不平等而有所影響;二是在遍遠地區的私立小學—這些學校因位置偏僻,即使師資情況未如理想,仍有一定的生存價值,政府似乎沒有為它們提供任何形式的幫助;三是當時十分普遍的天台學校,香港自五十年代起,因石峽尾大火廣置徙置大廈,加上戰後人口膨脹等因素,徙置大廈多在天台開辦學校,慕光在1964年開設的慕光樂富幼稚園等均屬天台學校。高峰時期,全港十二個徙置區合共有一百四十七所天台小學,學童數目更逾四萬。儘管天台小學環境大多參差,但在教育機會匱乏的時代下,貧窮的孩子能得到入讀機會已是十分難得,天台學校雖設備十分簡陋,但已成為當時常見的辦學形式。
1971 年3 月10 日,葉錫恩藉着她市政局議員的身份,再次去信市政局成員,表達她對小學落實行免費普及教育的看法,並指出這項政策的不足,如全民免費小學教育政策,忽視了全港佔20-30%的私立學校,且這些學校得不到任何形式的補助;該政策無法惠及那些因家庭貧困而必須工作或因父母工作而必須在家看管小孩而無法上學的孩子;實行義務教育必須面對最低生活工資及社會福利津貼等問題。此外,她也提到了現行教育政策的問題,如過分着重考試及過於強調英文等。
政府推行免費小學教育改革,提高社會教育質素,是香港教育發展的必要舉措,但另一方面,這也為慕光等平民私立學校之營運帶來極大困難及負擔,更犧牲了廣大私立小學學生的利益。當時入讀慕光的學生太多來自貧窮家庭,部分家長難以負擔慕光學校每月二十元的學費,葉氏亦會設法為這些家庭提供一定的經濟援助讓學童得到教育機會。葉錫恩很希望能以盡量低廉的學費為這些孩子提供教育機會,這卻令慕光難以支付日常營運開支以及巨額的政府貸款。而且因收入緊絀,學校也難以用較高的薪金吸引優秀教師加入。儘管葉氏曾多次向教育署申請補助或津貼,但都以慕光的「收生情況良好」而拒絕。慕光的學生並非來自富裕家庭,他們若想轉校到資助學校就學亦是相當困難的。以上種種困難對當時承擔着一千一百多位慕光學子的葉錫恩帶來沉重壓力。葉氏認為政府所謂的免費教育政策不但無視私立學校的價值,也使那些私立學校中普通以至貧困的家庭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該政策實際是犧牲了如慕光這種早期立志為低下階層提供教育機會的平民私立學校以及其就讀的學生,因此葉錫恩稱這個政策為「盲目的政策(blind policy)」。
1973 年,港英政 府發表《教育政策白皮書》,提出普及小學義務教育和擴大中學教育,確立通過資助學校以達到發展教育的原則。普及教育政策確能惠及廣大香港學童,但葉錫恩認為政府在政策推行上仍有很多地方需要檢討。她與馬文輝先生遂在《華僑日報》上公開批評當年政府推出的白皮書,指出當時社會仍有十多萬中國兒童無法上學,反映政府對教育投放的資源仍然不足,也沒有重視中國學童的教育需要。葉錫恩所屬的革新會更指這是一份「以商業角度處理教育問題」的白皮書。為了向政府表達教育政策的訴求,葉錫恩身為慕光校監也不惜呼籲教師們以罷工手段,為學童爭取權益。
港督麥理浩、教育司陶建在1978年推行九年免費教育之前,貧窮家庭的孩子一直很難得到教育機會,僅有如慕光等以平民辦學為目的之學校為這些孩子提供教育。葉氏早在五、六十年代,已十分關切貧窮學童的教育需要,她除了經營慕光學校,更以議員身份,代表廣大市民發聲。誠然,實踐免費普及教育是教育制度向前發展的必然階段,葉錫恩對此制度有所質疑甚至批評,並非因為免費小學教育損害到她的利益。她真正緊張的是在私立學校任教的老師福祉以及學生的前景,慕光等私立學校的師生們不應成為香港普及教育發展的犧牲品。
二、 為文憑教師爭取權益
葉錫恩除了關心慕光校務外,對教育同仁福祉亦甚關注。1972 年,政府推動中學教育發展,大幅增加中一至中三的學位,以及新增四所中學。此後,香港逐步實現普及教育。然而,教師的待遇卻沒有得到相應提升。當時的教育司陶建代表港府,更醞釀改革教師薪級制政策。當中包括起薪點由原來的1,044 元大幅降至889 元,減少晉升機會,並嘗試取消過往文憑教師薪酬與護士掛勾的做法,使教育界十分不滿。
教師對政府的積怨早在五、六十年代已經形成,港英政府因有「借來時間、借來地方」的心態,對香港發展缺乏長遠打算。政府雖在戰後大量擴充學額,卻為了極力節省民生開支,寧願低稅率及累積巨額儲備,也不打算增加教育經費。教師們對港英政府的「斂財」作風日益不滿,在小學普及教育目標基本完成時,政府卻在極需進一步發展教育的時間選擇降低教師薪金,此舉終於引發教師們的抗爭行動。
葉錫恩遂在報章中批評港英政府的做法,她指出政府一方面希望增加學額,卻又不願意提高財政預算,因而選擇削減教師的薪金,這對教師不公平也不合理。而且,為了迎合1975 年全面推行的九年免費教育政策,教育司署自七十年代起才逐漸提出教學改革的建議,並有意提高教師的專業資格,因而開始推行「職員培訓」(Staff Development)。社會對教師的專業要求提升,政府卻有意削減教師工資,自然引起教育界不滿,葉氏更指出最合理的做法,應該是將「政府高級官員高薪略為削減」。
1962 年,在一位朋友遊說下,葉錫恩加入革新會(Reform Club),革新會招她為會員的原因,是因為希望找一位在教育界中的女性候選人參選市政局。葉錫恩本來並無擔任議員的想法,她當時已註冊為選民,一心準備投票支持革新會。後來,得到革新會邀請她代表參選,葉錫恩亦覺得當時香港社會太黑暗,貪污風氣嚴重,她希望通過議員身份,在更大的平台為香港市民爭取權益。而且她十分欣賞革新會的創辦人貝納祺(Brook Antony Bernacchi),他關注貧窮階層的生活狀況,也有志建設更民主和公正的體制,與葉氏一直的努力的方向契合,故同意出選。當年...
目錄
目錄
張雅麗序
黃華康序
李子建教授序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一、介紹杜葉錫恩女士
二、香港教育研究發展
三、本書架構
第二章、葉錫恩的成長(1913-1937)
一、英國社會背景
二、家庭成員教育及影響
三、求學經歷
四、認識宗教
第三章、施教傳道之見聞(1937-1949)
一、英國教學經歷
二、前往中國傳教的見聞
三、目睹中國艱困環境
第四章、創立慕光學校(1950-1957)
一、慕光根基──帳篷學校
二、慕光正式成為註冊學校
三、慕光復校
四、開辦夜校
第五章、帶領慕光成長 (1958-1971)
一、慕光遷至衙前圍道樓宇
二、開辦慕光心如分校
三、開辦慕光樂富小學
四、租用太子道唐樓
第六章、推動慕光發展(1965-1986)
一、建成功樂道校舍
二、開辦慕光荔景小學
三、擴建校舍新翼
第七章、見證慕光變革(1986-2015)
一、改革課程、出版《火炬》
二、提高教師待遇、推動中文教育
三、杜學魁榮休、慕光薪火相傳
四、成立教育基金、慕光轉制直資
第八章、對整個香港教育界的貢獻
一、關注私校發展前景
二、為文憑教師爭取權益
三、改革教學語言制度
四、要求改善幼兒教育質素
五、積極為教育議題發聲
第九章、慕光精神創立與實踐
一、慕光精神始創者──杜葉錫恩與杜學魁
二、慕光精神的體現
三、慕光精神的實踐
第十章、慕光精神的傳承
張雅麗主席(慕光英文書院校董會主席、
杜葉錫恩教育基金會主席)
黃華康校監(慕光英文書院現任校監、
杜葉錫恩教育基金會永遠榮譽主席及監事)
梁超然校長(慕光英文書院現任校長)
黎念慈校董(慕光英文書院現任校友校董)
吳道邦先生(慕光英文書院前任校長)
魏俊梅先生(慕光校董會前主席、校友)
鄧慶鎏先生(前慕光荔景小學校長)
戴婉屏女士(慕光創辦人之一戴中校董女兒)
扈小潔老師(慕光現任教師)
金禮賢老師(慕光現任教師)
林麗萍老師(慕光現任教師)
吳賢發教授(慕光英文書院校友)
游紹永教授(慕光英文書院校友)
陳庇昌先生(慕光英文書院校友)
第十一章、結語
附錄
一、杜葉錫恩女士大事年表
二、慕光教育機構發展大事年表
三、1962至2019年慕光學生畢業照片摘錄
參考書目
目錄
張雅麗序
黃華康序
李子建教授序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一、介紹杜葉錫恩女士
二、香港教育研究發展
三、本書架構
第二章、葉錫恩的成長(1913-1937)
一、英國社會背景
二、家庭成員教育及影響
三、求學經歷
四、認識宗教
第三章、施教傳道之見聞(1937-1949)
一、英國教學經歷
二、前往中國傳教的見聞
三、目睹中國艱困環境
第四章、創立慕光學校(1950-1957)
一、慕光根基──帳篷學校
二、慕光正式成為註冊學校
三、慕光復校
四、開辦夜校
第五章、帶領慕光成長 (1958-1971)
一、慕光遷至衙前圍道樓宇
二、開辦慕光心如分校
...
商品資料
出版社:香港中華書局出版日期:2021-06-04ISBN/ISSN:978988875822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28頁開數:18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