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願正視自己受了什麼傷,
不願解讀自己的不安,
就無法看見自己最真實的一面。
每種不安都有原因
每個傷口都有幫助
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明明寫作很順利,截稿關頭卻故意拖拖拉拉不肯完成作品的編劇,
每次要有「結果」,就開始「逃避」,不管是工作或談戀愛……
對孩子暴怒的新手媽媽,慌張打了孩子,
一直想成為完美大人的情緒埋得太深,以至於態度已經變了形卻完全不知道。
別人的幾句話或幾個表情就感到受傷,聚會中突然恐慌發作的失業青年,
光鮮亮麗的外表隱藏自戀與自卑,「放棄」是最常使用的詞……
已經大學畢業三年,卻一直沒有像樣工作,開始暴飲暴食否定自我的漫畫家,
只想找一個安全躲藏的地方,找同一國的人,找自信和未來。
受失眠所苦的整形外科醫師,凡事一定安排與計畫,
只要超出自己掌控的目標,便失落生氣,甚至習慣性控制一切……
你是否在他們身上看見自己內心也在逃避什麼?
怕在團體中不受歡迎而不安?想獲得認同卻得不到讚美?
想要表達卻常常受到挫折?最後乾脆若無其事躲起來?假裝自己很堅強?
越是壓抑,創傷就會越嚴重;越是逃避,不安就會更加強烈,最後反撲吞噬逃跑的你。
每個人其實都有逃跑的潛意識,本書從精神分析針對每個情緒問題,
以一場場溫暖的對談帶給你一點勇氣,讓你轉身面對曾經逃跑的內心障礙,接受自己,改變自己。
你最想逃避的內心不安與創傷,恰好造就了現在的自己,
只要察覺到這點,我們就能夠獲得認同真實自我的力量。
你是個怎樣的人?
●越是重要的事就越愛拖,老是在摸魚。
●從來不覺得什麼事都要做到最好。
●經常突然生氣,但過段時間後又感到後悔。
●對小時候的事情難以啟齒。
●因為覺得自己被忽視,所以無法和人維持長久關係。
●明知道自己過度在意別人的視線,但卻無法改變。
●害怕權威,稍微有一點組織階級的上下之分,就會讓你想逃跑。
●覺得人們對我有過度的要求。
●不太擅長表達情緒。
●無法忍受別人跟我有不一樣的想法。
如果你符合以上任何一項,請打開本書!
★累積點閱數突破500萬次,2萬5千人訂閱
★韓國最大入口網站NAVER出版前熱烈連載,網友推爆──
想放棄一切逃跑的時候,被「痛苦是正常的,沒關係」這句話安慰_vnfj***
感覺有人看穿我藏在心中的祕密_anes***
大推!第一次聽別人的故事聽到起雞皮疙瘩_elin***
想逃跑、想裝聾作啞的逃避型人格專屬諮商室!_ex-p***
真想去給這些醫生分析一下_pate***
作者簡介:
腦內探險隊
透過Podcast分享故事的精神科醫師
「腦內探險隊」打著「年輕精神科醫師的真實精神科故事」的口號,一躍成為Podcast圈的新寵兒。
創立「腦內探險隊」的金志容、孫正賢、吳東勳、尹熙宇、許奎亨等五人,在延世大學醫學院結識,並依序於塞布蘭斯醫院完成精神科學業。秉持著從腳本、主持、演出、編輯全都一手包辦的「手工業」精神,正式開闢了「腦內探險隊」這個節目。推出不過一年,就已經成為Podcast愛好者心目中的最佳節目之一,二O一七年更在iTunes獲得全年下載數量第六名的佳績。
這些讓人聽了超有感,忍不住驚呼「聽起來就像我」「大家身邊應該都有這種人」的故事,再加上配合一般人的程度,簡單介紹精神科資訊、提供診斷,以幫助聽眾解決問題的主持方式,讓他們很快擁有一群死忠的追隨者。這五位認識了十多年的老友,將透過這本書將他們最令人著迷的戰果分享給更多人。
「腦內探險隊」的網路諮商室,每天會收到數十封信件。其中一部分會透過節目播出,而受限於篇幅未能介紹的故事,他們也會一一回覆,讓「腦內探險隊」成為能夠為個案上山下海的「心理安全基地」。接著他們也在NAVER Audio Club推出「精神科醫師的真實育兒故事」〈腦性媽媽診所〉,並從二月起在Medical TV主持「失眠諮商室」〈安眠藥〉節目。
藉著Podcast在網路上陪伴聽眾的「腦內探險隊」,現在將透過這本書,為讀者建立另外一個安全基地。
〈腦內探險隊〉臉書專頁:facebook.com/brainrich6
有隻兔子
圖文作家,作者叫阿珍。
於2012臉書圖文起家,不知不覺在網路上畫了九年的圖
被稱為療癒系畫家,但其實還是有腹黑的一面。
於2019-2021期間擔任以下作品的插畫:
《其實,我是個內向的人》《以為長大就會好了》《尋找復原力》《你和我之間》《我微笑,但不一定快樂》《為什麼總是感到很受傷》
歡迎來阿珍的IG/臉書玩耍:
https://www.facebook.com/tooooozitw
https://www.instagram.com/tooooozitw
譯者簡介:
陳品芳
政大韓文系畢業,於台韓兩地職場打滾過後看破紅塵,終於決定當一個專職其實是阿宅的譯者。喜歡看韓國電影、聽韓樂,十分享受宅在家趕稿邊掛網打遊戲的時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我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是我?
這是一本帶領你更認識自己的好書,書中許多人物故事身上,彷彿也能看到自己身在那角色裡,透過「腦內探險隊」不斷探索,幫助你與自己對話,找出內心那一份造就自己不安的關鍵原因,那或許是不饒恕、或許是被遺棄,但其實你有機會透過承認、傾吐,讓自己不用再躲,獲得真正的自由,找到屬於生命裡的那片迦南美地。______資深媒體公關、《商業周刊》專欄作家 王蜜穜
你直搗問題核心了嗎?
逃避永遠是做無濟於事的選項,而壯大內心是我一直在做的練習,
細讀書裡面的五個精神個案,跟著「腦內探險隊」透過文字觸碰別人的恐懼,
直搗問題核心是一件很赤裸,也很過癮的事。______《最後下班的人,先離職》作者、資深媒體人 威廉(William Tseng)
名人推薦:我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是我?
這是一本帶領你更認識自己的好書,書中許多人物故事身上,彷彿也能看到自己身在那角色裡,透過「腦內探險隊」不斷探索,幫助你與自己對話,找出內心那一份造就自己不安的關鍵原因,那或許是不饒恕、或許是被遺棄,但其實你有機會透過承認、傾吐,讓自己不用再躲,獲得真正的自由,找到屬於生命裡的那片迦南美地。______資深媒體公關、《商業周刊》專欄作家 王蜜穜
你直搗問題核心了嗎?
逃避永遠是做無濟於事的選項,而壯大內心是我一直在做的練習,
細讀書裡面的五個精神個案,跟著「腦...
章節試閱
故事(1)
害怕不被愛而不安嗎?
我們每個人都想被愛。
有時候會因為這種想法,去在乎別人的心情、臉色、想法,
進而無視自己的想法、情緒和期待。
但總有一天我們會明白,
無法展現真實「自我」的關係是不真實的,
當「我」被從這段關係中抽離時,
那麼就無法獲得真正的愛。
這裡有一個想被所有人喜歡的人,
過去她很努力壓抑自己的想法,
現在她決定好好聽聽自己的聲音。
__「腦內探險隊」吳東勳
﹝談話室﹞
害怕結束工作
「常常跑去做別的事情嗎?」
聽到我的問題,文廷點了點頭。三十八歲的文廷有著一張娃娃臉,看起來才三十歲出頭而已,她是一位自由工作者,跟從事藝術相關產業的同齡人相比,她看起來比較年輕。雖然是第一次接受精神分析,但文廷確實是個擅長寫作、思緒清晰的人,冷靜且一派輕鬆地描述自己的狀況。
「對,這讓我很困擾。最近工作時發展總是不如預期。我通常是接電影劇本案子之類的工作,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一直沒辦法專心,總是會工作到一半就去做別的事。」
「人也跟機器一樣需要暖機,就像電腦需要載入時間一樣,妳的狀況跟這不一樣嗎?」
「對,就像你說的,正式開始工作前總是會有一些摸魚的時間。但我的問題是就算工作進行得很順利,也會下意識中斷這樣的狀態。獲得好靈感,或是原本模糊的想法逐漸有清晰的輪廓時,我卻會突然停筆。」
「妳的意思是說,在妳很有『感覺』、工作很順利的時候,會自己停下來的意思嗎?」
▎在「工作順利」的時候,就會緊急踩煞車 ▎
聽完我的話,文廷毫不猶豫地大力點了點頭。
「通常創作者都會順著感覺連續寫好幾個小時,在這樣的狀態下,不僅不會感到肚子餓,甚至也不會想去廁所,就像大家說的,是『靈感之神』降臨的時刻。遇到這樣的日子,劇情發展會非常順利,台詞也能一句接著一句,有些人在這樣的時候會非常專注,一次完成好幾天的工作量,但我卻會刻意中斷這樣的狀態。
「我會突然跑去回覆好幾天沒回的信、去洗碗或是洗衣服。做完別的事情以後再回到位子上,但『靈感之神』已經消失了,我想這應該是我的專注力出了問題吧?」
她的口條很好,清楚地明白自己面臨的問題,感覺起來是個很開朗的人,所以我沒有立即回答她的問題。
「這是有可能的,但只憑妳現在的狀況來看,還沒辦法明確判斷出是什麼問題,妳以前也曾遇過這種很難專注在一件事情上的狀況嗎?」
「正確來說,我的問題並不是無法長時間專注做一件事情,是只有在寫作的時候、感覺自己很專注的時候,我就會下意識踩煞車。現在我還是可以專注讀書、看電影,做別的事情時也不會覺得無法專注。」
「學生時期有聽別人說過妳特別散漫或是吵鬧嗎?」
文廷露出有點無奈的笑容回答:
「完全沒有。雖然沒聽人說過我安靜內向,但我也不是散漫到會引起別人注意的人。」
為了掌握個案的狀態,我還是禮貌性地問了她幾個問題。最後,我判斷文廷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或憂鬱症的可能性並不高。
「寫作順利時卻突然跑去做別的事」「感覺自己很專注,卻突然踩煞車休息」,除此之外,她看起來並沒有太大的問題。食慾沒有受影響、也沒有睡眠問題,更沒有討厭跟人來往或害怕自己突然死掉的恐懼。但這其實也是一種問題。即使生活上沒有遇到嚴重的問題,但既然有必要來醫院,那就會讓人特別在意。
「寫作的時候,妳的心情通常怎麼樣?」
剛剛還一來一往像打桌球似地明快回答我的問題,現在文廷卻停了下來,接著深深嘆了口氣。
「很開心。雖然創作不順利時會覺得很煩,但大致上來說是愉快的。我寫的故事和現實狀況不一樣,可以完全按照我的理想進行。我能夠依照自己的想法,掌控另一個人的人生,這真的非常有趣,尤其是電影劇本的創作,看見自己的作品被搬上大銀幕,真的讓人覺得很刺激。」
「既然這麼開心,那為什麼會沒辦法集中,自己中斷創作呢?」
文廷又想了想,有些猶豫地說:
「嗯……我想要避免把作品寫完。順著靈感一直寫下去,工作就會比預期的還早結束,我會不會是想避免這樣的情況呢?」
「避免工作完成嗎……為什麼想這麼做呢?」
「我也一直在想為什麼,但實在想不通。」
「會不會是因為妳很喜歡這件事,所以才希望它一直不要結束?」
「應該不是。再怎麼說還是工作,要有個結束才是好的,畢竟我要做的事情還很多。」
「聽起來妳並不了解自己的心呢,妳是因為想要了解自己為什麼想避免完成創作,所以才來的對吧。」
▎想要避免「完成」這件事 ▎
突然,我想起幾個月前遇到一位考生。那位考生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專注超過二十分鐘,於是便到醫院求診。他的問題是因為擔心自己在不知不覺間注意力渙散,所以才會主動中斷讀書的狀態。認為自己不能去想一些沒用的事情,一定要一直維持專注,這種強迫性的想法其實就是問題的根源。有這類強迫性想法的人,有一部分會非常害怕自己危害到事情的「完美發展」,這樣的恐懼進而造就矛盾的狀態,文廷也是相同的問題嗎?但她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強迫的症狀。
因為找不到線索,讓我有點擔心,所以只好一股腦兒地將想到的東西寫在病歷上。接著我突然提出一個和之前分享的對話有點不太相關的問題。
「除了寫作之外,妳還有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經常感覺自己『踩煞車』嗎?我是說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事情。」
問完之後,我們便陷入會談開始後最長的沉默。接著,文廷把額前的頭髮往後撥,開始回答我:
「嗯,戀愛時好像也有類似的問題。有時候雖然遇到不錯的姻緣,但當對方一提議要以結婚為前提交往,我就會感受到莫名的壓力。因為很難拒絕,所以我都會先回答好,但之後只要提到跟父母見面或是跟未來有關的事,我就會找各種藉口來拖延,最後分手。」
「現在有交往的對象嗎?」
「有,有一個交往沒多久,感覺還不錯的人,我很認真在思考我們的未來,畢竟我也該考慮結婚的事了。」
這個回答非常制式化,感覺就像已經事先準備好答案了。
「嗯,原來如此。那除了戀愛之外的其他關係呢?妳很容易跟別人打成一片嗎?比起跟別人互動、來往,妳是不是覺得自己一個人比較自在?」
這次文廷搖了搖頭。
「不,我喜歡跟人交流,我常跟同事見面,也會一起喝酒。」
考慮到想要逃避有深入關係這一點,很有可能是迴避性人格障礙。但除了戀人之外,她跟其他人的關係卻沒有特別的問題。我在自己寫下的「迴避型個性」上畫了個叉,然後把「迴避」兩個字圈起來。總之,「迴避」就是文廷所經歷的問題核心。文廷雖然說想要快點完成自己的創作、應該要有一段穩定的關係,但所作所為卻和她說的話背道而馳。通常來說,無論是工作還是戀情,都會希望快點有個結果,但文廷看起來像是下意識地在逃避這些。
為什麼?
最有可能引發這種逃避心態的,就是自我防衛機制。但如果逃避是一種防衛機制,那麼想要逃避的對象,就一定是會引發她內心衝突的事情。也就是說,一定是會使她內心感到痛苦,導致她不想面對的事。是文字創作嗎?那是能夠為文廷帶來經濟收入的職業,同時也是她向別人展現個人才能的方式。如果自己的才華遭到殘酷的批評,每個人都一定會覺得很有壓力。那戀愛呢?想逃避深入關係的人,通常都是因為害怕遭到對方拒絕或拋棄。
文廷也是這樣嗎?我想現在還沒辦法做出結論。
「今天是第一次會談,妳很冷靜,談了很多事情,這樣有助於我更快掌握妳的狀況。不過光是這樣,還是沒辦法明確判斷妳遇到的問題是什麼。我覺得,避免完成創作這一件事情,可能和妳內心深處的什麼問題有關,妳要不要考慮定期來會談,一起找出問題所在呢?」
文廷答應了我的提議,但和我約好下次見面,起身準備離開的她並沒有立刻走出去,而是又突然轉身問我說:
「醫生,你看到我的時候有什麼感覺?」
這突如其來的問題讓我有些慌張,所以我只是睜大眼看著她。看到我驚訝的樣子,文廷淘氣地笑著說:
「我只是好奇在精神科醫師的眼中,我看起來是怎樣的人而已。那我先走了。」
在我還沒做出任何回答之前,文廷就跟我道別並關上診療室的門。好奇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是嗎……在會談的過程中,她一直在意這件事嗎?我一直不斷回想剛才的狀況,想要從中梳理出一些意義,但很快地,提醒我該為下一位個案看診的敲門聲響起,硬生生地把我拉回現實。
[逃避]
現在,你的心是不是正在逃跑呢?
媽媽一句惆悵的話、上司一個不滿意的表情、整天沒有半點消息的男友……我們每一刻,都要面對無數個可能會在心上留下傷痕的挑戰。而我們會慢慢發現,究竟是哪一枝箭射中自己的時候,會使我們最痛苦。為了抵擋這些不知道會從哪裡飛來的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防護網,而這就叫做防衛機制。
有些人的防護網很堅強,有些人則比較脆弱,防衛機制也一樣。有些人的心理防衛機制,能以獨特且有彈性的方式來化解心理壓力;同時也有一些人,會把這些壓力堆積在心裡的任何一個角落,或直接向外界宣洩。
前者稱為「成熟的」防衛機制,後者稱為「不成熟的」防衛機制。一個人不會只有一種防衛機制,這兩種防衛機制,會視情況不斷交替使用,即使面對相同情況,也會配合當下的心理條件選擇合適的防衛機制。不過,就跟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情一樣,我們也有各自慣於使用的防衛機制。
其中最常出現的防衛機制叫做「逃避」,意思就是我們會自動遠離造成自己心理壓力的狀況或對象,這又可以再細分為「認知迴避」和「行為迴避」這兩個概念。現在假設你跟好朋友吵架,過了很久之後,才發現是自己的誤會造成這個情況。雖然心裡知道要跟朋友道歉,但一開口又覺得很尷尬,很害怕朋友做出任何反應,最後什麼也做不了,只好帶著「啊,不管啦,反正又不會怎樣」的想法,把這件事暫時擱置到別的地方,這就叫做認知迴避。但如果在你煩惱的時候,正好看到朋友從走廊的另一端走來,你慌慌張張地躲到一旁的教室裡面,這就可以稱為行為迴避。換句話說,認知迴避是思考上的逃避,行為迴避則是在現實生活中,逃離各種可能造成壓力的因素。
我們每天都在下意識中不斷逃避,許多逃避都是在下意識中發生。像是忘記重要約會或重要的事情時,我們很容易認為那只是我們健忘,但其實深入探究便會發現,很多時候都是啟動了逃避的自我防衛機制。為了不要跟不喜歡的人見面,或是已經預期可能會遭遇負面狀況,進而帶給自己心理壓力,我們的心會自動做出反應。
逃避並不一定不好,畢竟比起放任自己撞上眼前的障礙,還不如退一步避免受傷。問題是退一步之後,我們通常會從障礙物旁邊繞過去,或不願意再嘗試跨越,並且努力遺忘這個障礙物的存在。但無論時間再久,眼前有個障礙物的狀況依然不會改變。所以精神科醫師通常會將逃避歸類在不成熟、不適應的防衛機制中。
前面提到那位沒辦法專注創作,總是想做其他事的文廷,她所面臨的問題就是一種下意識的逃避行為。那麼,她想刻意疏遠的障礙究竟是什麼?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更深入了解讓她產生壓力的狀況是什麼,以及在她心裡引發衝突的真正原因。
﹝談話室﹞
我所看到的自己,
究竟是什麼樣子?
「醫生,羅文廷小姐來了,要請她進來嗎?」
又是一個悠閒的午後。我才剛睜開雙眼,正在整理雜亂的頭髮,朴護理師便開門進來。為什麼會是護理師開門?或許是她對我做了個表情便退到後面去。接著文廷便帶著滿臉的微笑走進診療室,雙手拿著熱咖啡。
「因為我沒有手,所以就請她幫我開門。」
文廷的表情看起來精神抖擻,就像在說「我帶你需要的東西來了,我想得很周到對不對」。我用帶著睏意的雙眼,看著文廷遞給我的咖啡。
我該怎麼解釋這份好意呢?只是單純的親切嗎?還是這是她的行為模式呢?雖然已經是第六次會談了,但還是摸不透她的個性。
「醫生,你看起來很累,喝杯咖啡打起精神來吧,你以前不是說過喜歡喝咖啡嗎?」
整體來說,文廷在會談時配合度很高,但每次要挖掘問題的核心時,她都會巧妙地把話題轉到別的地方去,咖啡的話題也是這樣出現的。聆聽個案想說的話是會談的基本原則,所以我一直很有耐心地聽她說自己的事,但因為好像一直無法切中核心,所以我也開始有點緊張。如果拒絕她的好意,至今累積起來的信任可能會歸零,於是我便收下這杯咖啡向她道謝。
「我的作品寫完了,最近正在休息。因為拖了很久才交出去,現在感覺好輕鬆。」
她坐了下來,用跟平常一樣開朗的聲音開始說話。
「那下一個案子什麼時候開始呢?」
「這我也不知道,有時候案子很多,但也有時候一個案子都沒有,編劇們都戲稱自己是在乾枯的河裡,努力划槳等水進來。但就算有好幾個案子進來,其中也只會有一、兩個是自己喜歡的內容,其實我現在有接到一個提案,但還在考慮要不要做。」
「是什麼樣的案子?」
「我認識的導演請我幫他看一下劇本初稿,那是一部獨立電影,描述的是脫北者無法適應韓國社會,選擇重新回到北韓的過程,感覺很有趣。」
「原來如此,那妳為什麼要煩惱?」
「嗯,我也不知道……就覺得有點怪?」
聽到我的問題,文廷歪了歪頭。
「哪裡怪?跟那位導演一起工作很怪嗎?」
「不是,他不是那種不好相處的人。」
「那不然呢?」
「該怎麼說,我也不知道。交稿時間不趕、酬勞也不會不好……就只是……只是……沒有想做的感覺。可能是我想要稍微休息一下,對了,醫生你喜歡怎樣的電影?」
提出和會談無關的興趣問題,是文廷在轉移話題時使用的策略。這樣下去,下次她應該會送我電影票當禮物,於是今天我決定不要被她牽著鼻子走。
「是不是那個工作會給妳帶來壓力呢?」
本以為她會很快回答不是,沒想到她卻沉思了好一陣子才開口:
「對,有壓力。這種狀況不是只遇過一、兩次,我每次都這樣。感覺我還要繼續努力,哈哈哈。」
她爽朗的笑聲在診療室裡擴散開來,那笑聲似乎隱藏著對話不太方便再深入下去,希望可以就此打住的意思。我假裝沒察覺這樣的訊息,繼續追問下去。
▎害怕看到網路留言 ▎
「可以具體說一下哪裡讓妳有壓力嗎?」
「具體嗎?」
「對,妳不是說共事的人很不錯,條件也不差嗎?那究竟是什麼給妳這麼大的壓力,讓妳想避開這個工作呢?」我刻意強調「想避開」這幾個字,然後等待她的回答。
「嗯……我覺得成果會讓我很有壓力,想拍出一部好電影,就一定要有好劇本,也就代表我必須要創作出好內容。」
「意思是說,妳覺得自己參與的電影一定要成功嗎?」
「確實是這樣,而且是要跟其他人一起合作,所以更有壓力。」
她像是在說別人的事情一樣,我用一副明白了的樣子點點頭。
「但成功和失敗,是用怎樣的標準來評斷的呢?」
「什麼意思?」
「通常電影是用觀影人數來判斷成功與否,但獨立電影應該不太一樣吧?」
「對,沒錯,跟商業電影相比,獨立電影更看重作品的藝術性。」
「那妳怎麼看這部作品的藝術性呢?」
或許這是她想迴避的問題,文廷好像很不舒服似地換了好幾次姿勢。
「就……有影評、有電影記者會來評價,就算不是他們,到入口網站上去搜尋電影的資訊,就可以看到短評或是一些留言不是嗎?」
「妳會找這些東西來看嗎?」
「對,有空的時候我就會找來看,只要一句負面評語就會讓我很不安。」
「看來妳很在意別人怎麼看待妳參與製作的電影。」
這次她並沒有立刻附和我,取而代之的是一段比想像中更長的沉默。我的直覺告訴我,這已經碰觸到她不願意面對的內心問題,我想應該給她一點整理思緒的時間。就在診療室沉重的空氣漸漸讓人覺得有壓迫感時,文廷開口了:
「對,醫生說得沒錯,評價比成果更加重要這句話也沒錯。每一部電影不是都會被評分嗎?那個分數就像成績單一樣,最近不知道是大家變得比較嚴苛,還是我的能力不如以往,我的作品很少高於平均。」
原本開朗的聲音蒙上了一層陰影,而且細微地顫抖著。
「評分比想像中低的時候,妳會怎麼樣?」
「看到有人評論說『無聊』的時候我會失眠。一方面也很生氣,覺得『這個人懂什麼,為什麼這樣評價我的作品』,也自我安慰說電影無聊不完全是因為我。但我還是會一直去想自己還有哪裡不夠好、還有哪裡該改進。有時候還會翻來覆去幾個小時,然後在凌晨起來坐在筆電前面,打開劇本的檔案去讀劇本的內容。」
▎自己具有價值的證據在哪裡? ▎
「妳想找出有問題的部分嗎?」
「不,我想找出好的部分。我會把被導演稱讚、被同事讚賞的部分找出來反覆閱讀,然後像唸咒語一樣對自己說『我沒有錯』『我不是不會寫劇本』。」
文廷低著頭,把整張臉遮了起來。說這些話的時候,她就像是陷入當時的情緒一樣。我突然想起上一次會談結束時,她問我「你看到我有什麼感覺」的事情。本來覺得那只是個形式上的問題,但現在想想,那個問題其實代表她的個性。對她來說,人們怎麼看自己、怎麼評價自己非常重要。所以每一個案子結束後,要接受不特定多數的評價,對她來說是很大的壓力。從這點來看,確實能夠理解她下意識拖延工作進度的原因。因為成品出來後,要接受某種形式的評價,聽到負面評價時肯定會很難過。很多人都和文廷有類似的遭遇,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感受到相同的痛苦。那究竟為什麼只有她會這麼在意評價,甚至因為這些評價而受傷?
受他人評價所苦的人,內心通常都認為自己不值得受到尊重。為了反駁這樣的想法,這類的人會不斷渴求正面評價,我們通常形容這種情況叫「自尊低落」。會不會外表看起來開朗樂觀的文廷,內心其實受到自尊低落的問題所苦呢?一想到她在黑暗的凌晨,面對著發光的筆記型電腦螢幕,反覆閱讀自己受稱讚的部分,就讓我覺得很難過。文廷自己也知道,這樣的行為只是一種自我安慰。
但她還是無法停止這種行為,那一刻,她迫切地想要找出自己具有價值的證據。
文廷深深嘆了口氣,用低沉的聲音說:
「這件事情我第一次跟別人說,周遭親友都覺得我是個很酷的人,我也希望自己看起來不受拘束。但現在有點……覺得這樣的自己很丟臉。要是他們知道這樣的我,會說什麼呢?要是他們知道其實我對每一個評語都很敏感,而且每次都會因此受傷……」
認為別人知道自己真實的一面會開始討厭自己,這是因為認為真正的自己沒有被愛的價值。有這種心理機制的人,通常會把真實的自己嚴密地藏起來,創造出一個別人會喜歡的「假的自己」。假的自己在每個人的身上都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文廷所建立的虛假形象,是「不在乎他人目光,很酷的人」。
我冷靜地說:
「因為妳今天鼓起勇氣說了這番話,所以現在我能夠稍微了解妳的問題了。我想,妳創作到一半一直去做別的事情,或許是因為妳害怕案子結束之後看到別人的評價。妳覺得呢?」
文廷一句話也沒說,只是默默點頭,而且眼角微微泛紅。
「但最重要的並不是別人怎麼看待妳的作品、妳這個人,而是妳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吧?」
「你的意思是說,我必須要知道自己怎麼看待自己嗎?」
「對,如果妳對自己太嚴苛、太扭曲,那就要立刻糾正這種想法,只要知道妳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就好。要馬上找到原因可能不太容易,而且那也可能是妳不想面對的事情,但我們還是可以努力看看。」
文廷關上診療室的門,她轉身離開的背影,看起來比以前更加無力。現在文廷心裡感受到的,是吐露真實心聲之後的暢快,還是在身為醫師的我面前,無法保持自己酷酷形象的自責呢?
故事(1)
害怕不被愛而不安嗎?
我們每個人都想被愛。
有時候會因為這種想法,去在乎別人的心情、臉色、想法,
進而無視自己的想法、情緒和期待。
但總有一天我們會明白,
無法展現真實「自我」的關係是不真實的,
當「我」被從這段關係中抽離時,
那麼就無法獲得真正的愛。
這裡有一個想被所有人喜歡的人,
過去她很努力壓抑自己的想法,
現在她決定好好聽聽自己的聲音。
__「腦內探險隊」吳東勳
﹝談話室﹞
害怕結束工作
「常常跑去做別的事情嗎?」
聽到我的問題,文廷點了點頭。三十八歲的文廷有著一張娃娃臉,看...
作者序
每顆想逃跑的心都有他們的原因
在Podcast上開始「腦內探險隊」已經一年了。起初只是幾個志同道合的同事,帶著「傳遞正確的精神醫學資訊,減少世人對精神健康醫學的誤解和偏見!」這個有點偉大的目標開始。雖然我們口口聲聲說要徵求受心理問題所苦的人的故事,但另一方面也有點擔心,不知道有多少人會願意把自己的煩惱,告訴素未謀面的我們。
不過,諮詢室開張沒多久,每天就有數十封來信,也讓我們發現當初真是杞人憂天。我們將其中最多人有共鳴,或最多人感到好奇的故事挑出來做成節目,而那些未能在節目中提及的案例,也用心地私下回覆。
這些故事的主角年齡、職業、性別都非常多元。有正在煩惱未來出路的高中生、為工作壓力所苦的上班族,同時也因陌生的恐懼與責任感而感到混亂的新手媽媽,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煩惱。雖然有些案例的答案很明確,但也有些故事讓我們不知道該怎麼幫忙才好,掛心了好一段時間。
▎詢問內心的第一個問題:「我為什麼會這樣?」 ▎
來信者大部分都是被類似上述的現實問題折磨,所以才會尋求「腦內探險隊」的協助。有人無論在怎樣的關係中都會受傷,也有人即使火燒屁股,依然拖拖拉拉不肯把工作完成,更有人腦袋裡成天充斥負面想法,什麼事情都做不了,每個人都對這樣的自己感到厭倦。接著便開始問「我為什麼會這樣」,這些問題揮之不去,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生病了。這樣的懷疑,就是讓我們開始寫這本書的起點。
我們希望幫助大家做好準備,揭露連自己也不知道的不安,以及不想被別人知道的傷痕。
但大部分的人即使知道問題一再重複,他們選擇的解決方式卻不是面對自己的內心,而是逃跑。有時候,他們甚至沒有察覺自己正在逃跑。逃跑是一種內心的防護網,用來保護自己不要受到可預期的痛苦傷害,換句話說就是啟動了「防衛機制」。雖然也有一些方法,能幫助我們在這樣的防衛機制之下承受痛苦、成長發展,但大多數的人,會選擇刻意壓抑難受的情緒、否定造成問題的原因,或者是責怪他人。這樣雖能暫時緩解內心的痛苦,但絕非根本的解決之道。問題是,防衛機制這傢伙通常都會自己啟動,如果不特別注意,我們便會在下意識中習慣它的存在。
請求「腦內探險隊」協助的來信者,都已經察覺到自己想要逃避的心理,向我們尋求矯正這種心態的方法。他們已經下定決心,要把遮蔽真實內心的防護網給拆掉。我們也很用心地向他們每一個人解釋,他們內心的防護網究竟是什麼、處在什麼狀態。
唯有透澈了解讓我們無法看透內心的障礙,我們才能將障礙清除。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時候可能會輕率地下判斷,有時候又可能太過謹慎小心,但至少,希望我們的建議,能夠給那些鼓起勇氣探索個人創傷的人一些自信。
▎找出內心那一份不安 ▎
越是壓抑,創傷就會越嚴重;越是逃避,不安就會更加強烈,最後強力地反撲。我們深信防衛機制能夠保護自己,但那樣的防衛機制,最後甚至可能會擊潰我們的內心。但若能運用適當的技巧,與不安和創傷正面交鋒,那反而有機會掌握開啟封閉內心的唯一鑰匙。即使那樣的自己比想像中的更怯懦、更不起眼也無妨。若能接受、愛著自己真實的樣貌,那麼來自四面八方的各種攻擊,都不足為懼。
你最想逃避的內心不安與創傷,恰好造就了現在的自己,只要察覺到這點,我們就能夠獲得認同真實自我的力量。我們認為發現自己最脆弱的一面,反而是能夠使自己更加堅強的方法。想改變卻總是猶豫不決,這樣的心態讓你感到煩悶嗎?莫名的情緒經常襲擊你,令你感到精疲力盡嗎?不知所措地逃離不安以及創傷,已經讓你感到厭倦了嗎?
這就代表,你已經準備好面對內心的防衛機制了。我們會為各位打開一條路,找到自己內心的防護網,幫助各位做好心理準備,更從容地面對隱藏在防護網之下的不安與創傷,這也是我們「腦內探險隊」的期待。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在逃避 ▎
本書主要的內容為精神健康醫學相關領域,收錄的內容與基於不同原因前往求診的五位個案有關。其中包括有每次寫作到一半,就會突然停止創作的編劇、對心愛的孩子莫名感到憤怒的母親、經歷恐慌障礙的準就業者、因為暴飲暴食而被母親帶來就診的網路漫畫作家、受失眠所苦的整形外科醫師。這五位主角的故事看起來雖然特別,但隱藏其中的,卻是任誰都會經歷的煩惱。在了解五位個案的內心防衛機制時,各位讀者或許也能從中找到自己的身影。
反作用力、轉移、隔離、投射性認同……每個人的故事結束時,我們都會為他們的心態取一個名字,幫助各位讀者診斷自己的問題。
讀完這本書後,就能解決自己內心的問題嗎?並非如此。但我們期待這能為你徬徨的內心找到一個方向,讓你看見改變的一線曙光,如同書中的主角一樣。
內心的改變需要足夠的時間,那個過程並不會十分順利,有時甚至會辛苦到令人想放棄,但請不要著急,只要好好走在那條為你提供解決方案的路上,那總有一天一定會抵達目的地。我們相信在那個終點,肯定能夠找到更加堅強、不再需要防衛機制保護的一顆心。
來,現在該是聽故事的時間了。
來聽聽精神科醫師娓娓道來,
只有在這裡才能聽到的精神科真實故事—
「腦內探險隊」現在開始!
每顆想逃跑的心都有他們的原因
在Podcast上開始「腦內探險隊」已經一年了。起初只是幾個志同道合的同事,帶著「傳遞正確的精神醫學資訊,減少世人對精神健康醫學的誤解和偏見!」這個有點偉大的目標開始。雖然我們口口聲聲說要徵求受心理問題所苦的人的故事,但另一方面也有點擔心,不知道有多少人會願意把自己的煩惱,告訴素未謀面的我們。
不過,諮詢室開張沒多久,每天就有數十封來信,也讓我們發現當初真是杞人憂天。我們將其中最多人有共鳴,或最多人感到好奇的故事挑出來做成節目,而那些未能在節目中提及的案例,也用心地私下回覆...
目錄
002 [推薦序1] 我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是我?/王蜜穜
003 [推薦序2] 你直搗問題核心了嗎?/威廉
010 [序] 每顆想逃跑的心都有他們的原因
故事(1):害怕不被愛而不安嗎?
018 害怕結束工作
026 逃避→現在,你的心是不是正在逃跑呢?
029 我所看到的自己,究竟是什麼樣子?
037 自尊心→愛自己竟是這麼困難的事
040 決定不要盡力做到最好
048 心理利益→內心的利害關係決定個人行為
051 我喜歡醫生嗎?
059 移情作用→喚醒我心中特殊情感的人
062 每個人都有想逃跑的時候
072 情緒日記→找到連自己也不知道的情緒
故事(2):因為莫名的情緒而混亂嗎?
078 太太很奇怪
086 產後憂鬱症→當最棒的祝福成了最痛苦的時刻
088 為什麼總是對媽媽感到抱歉?
095 兄弟姊妹之間的競爭心態→老大很獨立,老么很自私?
098 總是自己看著辦的孩子
104 反向作用→被壓抑的情感,會轉向意想不到的地方
106 茫然的情感所留下的痕跡
116 轉移→為什麼總是對那個人發火?
118 想成為一個完美的大人嗎?
128 佛洛伊德vs. 阿德勒→有不幸的過去,是否就無法幸福?
故事(3):無法獲得肯定,很哀怨嗎?
134 無法平息不安
143 恐慌→當不安的大浪席捲了我
146 我今天要放棄你
157 自戀→為了保護「了不起的自己」所需付出的費用
160 不能被任何人小看的我
169 認同渴望→我心中的雙面刃
171 自戀與羞恥心的關係
179 認知扭曲→心所戴上的各色眼鏡
182 獨自留在遊樂場的孩子
192 個性形成→健康成長所需的鏡子
故事(4):害怕受傷嗎?
198 暴飲暴食不是問題所在
208 心理安全基地→心也需要可以躲藏的地方
210 忘不了冰冷的目光
218 生涯的第一個記憶→你記憶中最早的回憶是什麼時期?
220 到頭來醫生也和別人一樣
229 投射性認同→每個人對我來說都像壞母親
232 人為什麼不會輕易改變?
242 治療同盟→我們是同一隊的
245 未來也會繼續嘗試
256 修通→人總是不斷重複同樣的錯誤
故事(5):因為不完美而生氣嗎?
260 還是開藥給我吧
268 保密義務→噓,這是祕密
270 如果不是約會而是面試,還會遲到嗎?
279 心智化→要了解自己,別人也才能了解自己
282 我的個性有問題?
289 強迫型人格障礙→不完美就感到焦慮的你
292 不,沒有那麼辛苦
300 隔離→把不想面對的情緒收在抽屜裡
302 我想到此為止就好
309 心理抵抗→逃離不安的方法
312 [後記] 你找到不斷逃跑的自己了嗎?
002 [推薦序1] 我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是我?/王蜜穜
003 [推薦序2] 你直搗問題核心了嗎?/威廉
010 [序] 每顆想逃跑的心都有他們的原因
故事(1):害怕不被愛而不安嗎?
018 害怕結束工作
026 逃避→現在,你的心是不是正在逃跑呢?
029 我所看到的自己,究竟是什麼樣子?
037 自尊心→愛自己竟是這麼困難的事
040 決定不要盡力做到最好
048 心理利益→內心的利害關係決定個人行為
051 我喜歡醫生嗎?
059 移情作用→喚醒我心中特殊情感的人
062 每個人都有想逃跑的時候
072 情緒日記→找到連自己也不知道的情緒
故事(2...
商品資料
出版社:大田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1-06-12ISBN/ISSN:978986179635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20頁開數:14.8*2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