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對別人好卻總是受傷的善良人的逃脫計劃。
幫助你順利地說出「我不這樣想。我不同意。」、「我不想做。這
不是我想做的事。」、「對不起,我拒絕。」
★「你很會察言觀色,但不會拒絕嗎?」
我們從小被教導:「要聽媽媽的話,才會有糖果吃」、「不要和小朋友吵架,要乖乖聽老師的話」。長大以後有了主見:「我不要再順從媽媽的意思,我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不想再因為別人而受傷」。但是,大部分人很難說到做到,而且總覺得心理有罪惡感……
#為什麼我這麼在意別人的眼光呢?
#怎麼做才是愛自己呢?
#如何堅決拒絕那些利用你的善良來剝削你感情的無禮之人?
――此書強烈推薦給以下這些人!
◯ 就連討厭的人的請求也不懂得拒絕的人。
◯ 認為與其拒絕他人,不如配合對方更省心的人。
◯ 如果得不到認可,便認為自己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
◯ 寧可去死也不想挨罵的人。
◯ 只會看人眼色、忍氣吞聲的人。
◯ 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麼的人。
★「看別人的臉色過活,只會讓自己受傷。」
人們之所以會在意他人的眼光,是因為不想挨罵、不想被孤立。也就是想要保護難以承受指責和失敗的脆弱的自己,以及為了滿足歸屬感的欲求。因為我們在內心深處都希望討好他人,以此得到對方的認可與愛。
愛自己的方法是,不僅只疼愛令自己滿意的自己,也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通過閱讀書中他人的治癒過程,不知不覺中會提高自己本身和生活的滿足度。
――擺脫那些利用你的善良來剝削感情的人,果斷拒絕他人的方法!
◯ 生活中,不需要任何人的認可。
◯ 為了自己的事,就是為了世界的事。這是無可置疑的事實。
◯ 我們的憤怒是正當的,所以不用抱歉到要死。
◯ 忍氣吞聲不會解決問題,這樣只會讓自己難受。
◯ 他人的評價不能判斷自己,所以不要再看別人的眼色了。
◯ 你不說難聽的話是有其他理由的。
◯ 難以承受罪惡感的人,在人際關係上一定存在問題。
◯ 如果覺得特別委屈,那是因為你太努力了。
◯ 不懂拒絕的話,不但會喪失自尊感,還會丟失自我。
◯ 不冷落自己,進而守護人際關係。
為什麼我們在人際關係中永遠只是弱者呢?書中的這些故事會成為最明確的解答!
推薦人
S姐 江湖人稱S姐 / 女力學院校長
少女老王 作家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 暢銷作家
歐陽立中 Super教師 / 暢銷作家
鄭俊德 閱讀人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 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 / 作家
作者簡介:
韓慶銀 (한경은 지음)
從事心理諮商與攝影。在同時展開作品活動、教育、諮商的過程中,雖出現了認同感混亂,但仍然放縱自己隨波逐流。其實,人生本身就是一場「隨波逐流」。三十歲出頭,一位學長問我:「慶恩,妳爲什麼不學習心理諮商呢?」這個問題像閃電一樣擊中了我,於是我來了一個急轉彎,走上了心理諮商之路。現在,我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非常滿意。
大學主修攝影藝術,研究所的專業是綜合藝術治療學。現任綜合藝術心理諮商中心「NARU」代表、心靈治癒學校的老師、寫作治癒研究所的研究員和攝影師。目前在「NARU」進行個人及集體諮商,並在心靈治癒學校策劃「邊笑邊說」、「愉快地活出自我」、「中年的溫度」等心理治療活動。現在正在開發多種寫作治癒活動。
Homepage: hankyungeun.com
Instagram: healing_naru
譯者簡介:
胡椒筒 ( hoochootong)
專職譯者,帶著「為什麼韓劇那麼紅,韓國小說卻沒人看」的好奇心,闖進翻譯的世界。
譯有《謊言:韓國世越號沉船事件潛水員的告白》、《信號Signal:原著劇本》、《懂也沒用的神祕旅行》,以及《以為時間久了,我就會沒事》等。
敬請賜教:hoochootong@gmail.com
Instagram@hoochootong.translator
章節試閱
【試閱1.】
挨點罵又能怎樣
~如果追隨別人變成了習慣,就只會越來越害怕表達自己的意見。
「我本來想吃雜菜飯,但同事們都點了炸醬麵,於是我也下意識地點了炸醬麵。我可真是夠可憐的。」
三十幾歲的上班族尚勳跟大家爆料了自己「好笑」的經歷,朋友們聽後都笑了出來,尚勳也跟著大家笑了。大家的笑容裡,隱藏著說出善良人( 這樣的人很常見! )過於謹慎小心的快感、「還有人比我更慘」的安心,以及「原來有人跟我一樣」的共鳴。從決定菜單這種小事,到長期積累的委屈和憤怒,善良的人們正處在自我表達的綑綁狀態。
「尚勳,你為什麼沒有點雜菜飯呢?」
「我下意識地覺得應該順從大家的意見。」
「大家不讓你點雜餐飯了嗎?」
「沒有,大家只是說出自己想吃的而已。」
「原來是這樣,如此看來應該沒有人限制你的自由。好吧,那我換一個問題。為什麼你沒有表達自己想要的東西呢?」
「如果跟從大家,我就能維持在中間地帶。」
「那維持在中間地帶,有什麼感覺或是感受嗎?」
「會覺得安心,類似安全感吧。」
「那如果脫離了中間地帶,會怎樣呢?」
「會惹人注目。如果那樣的話,就會經常挨罵或是受傷了。」
「那結論就是,你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受他人的指責囉?可是,挨點罵又能怎樣呢?」
「嗯?」
不想挨罵,但卻失去了自己的意見
不想挨罵,是一種即使得不到他人的認可或善意,也不願惹人討厭的心理。「別人會怎麼想我呢?」、「如果我堅持自己的意思去做,別人肯定會說我自私的」、「如果只有我一個人說不喜歡的話,說不定會遭到大家的排擠」。這樣的恐懼和不安促使我們要像他人一樣生活,即使在心底覺得自己很寒心。
尚勳之所以無法表達自己的欲求,是因為他把與別人意見相反當成了一種脫軌行為,由此害怕隨之而來的指責、排擠、嘲笑或處罰等等的負面結果。尚勳與其他人不同,他覺得不引人注目,保持在中間的位置最為安心。像這樣,在參與和同意大多數人的決定時,為了避免來自組織的排擠和處罰,我們都會保護自己。乍看之下,尚勳獲得安心似乎是一件受益的事情。但是,與其說他這樣是為了獲得安心,不如說他更加迫切地在迴避挨罵。遺憾的是,尚勳的態度在當下抑制住了自己的欲求,然而事後卻覺得自己很沒出息。這相當於是自我破壞的行為。如果追隨
別人變成了習慣,就只會越來越害怕表達自己的意見。因為害怕,所以不敢發聲,嚴重的話還會出現「靈魂的失語症」。
在這裡我們還要思考一件事,那就是我們應該如何解釋他人的行動。同事們選擇菜單時,各自的選擇碰巧達成了一致,但尚勳卻把這看成是大家默許的協議或是強迫了。尚勳之所以會這樣想,是出於不安的心理,他擔心假如破壞了氣氛,說不定會對自己不利。當然,也許當時存在著大家統一點炸醬麵的氣氛也說不定,所以尚勳不想破壞氣氛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安的人比起客觀現實,很多時候更容易根據自己所經歷的主觀現實( 自己內心的解釋 )來採取行動。
尚勳的主觀現實是,對周圍察言觀色,很難表達出自己的欲求。但客觀現實是,沒有人控制他的選擇。像這樣,不能客觀地分析狀況,只在主觀現實中做判斷的話,只會自己製造出各種各樣的約束。這等於是在強迫自己進行自我審查。這樣一來的話,就更加難以表達自己了。
既然是這樣,怎麼做才能不消極地看待主觀現實、不歪曲實際情況呢?意識到自己的認知偏誤( cognitive error )有助於正視現實。研究認知療法的亞倫.貝克( Aaron T. Beck )將認知偏誤定義為,消極地接受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並且過度的誇大或歪曲理念。認知偏誤中包括黑白思考、過度一般化、擴大意義和縮小意義等等。如果是很容易受到他人影響的善良人,不妨來思考一下以下幾種「隨意推論出的認知偏誤」。
首先是沒有充分的根據,只憑自己的揣測來判斷他人的測心術( mind-reading )偏誤。比如,看到同事在一旁嘀嘀咕咕的樣子,便會覺得「他們肯定是在講我的壞話」。還有像是預言未來的預言者( fortune telling )偏誤。比如,遇事會想「說了也沒用,到頭來只會挨罵,然後遭到拒絕」。最後是沒有現實依據,只憑藉自己的感覺妄下結論的情緒化推理( emotional reasoning )。比如,它會歪曲和誇大現實,「害你這麼內疚,肯定是我做錯了什麼」。這些隨意的推論會讓人產生消極的情緒,進而採取消極的行動。
我是否認同自己的欲求和選擇呢?
有時,適當地順應他人的期待,或是默認他人的要求,可以幫助我們融入集體生活,謀求自我發展。但這並不是為了滿足對方的期待,或是為了迎合集體的氣氛而隱藏自己的欲求。這應該僅限於為自己做出合理性選擇的情況。在不受他人左右、不被氣氛影響的狀態下,通過協商與對方達成一致意見的話,就不會自責自己主動做出的選擇,也可以避免延伸出受害情緒。比起
認同他人,更重要的是認同自己的欲求和選擇。
假設尚勳在當下忠於自己「想吃」的欲求,點了雜菜飯的話,可大家卻說:「這家的雜菜飯不好吃,最好吃的是炸醬麵。」又或者是,剛好店裡的食材都用光了,廚房傳來消息說,今天不能做雜餐飯的話,那情況又會怎樣呢?也許因為同事的勸阻或廚房傳來的消息,尚勳最終也沒能吃上雜菜飯,而是跟大家一樣吃了炸醬麵。但這卻是尚勳主動做出的選擇,因為是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做出的選擇,所以他不必覺得自己沒有出息,更不會產生受害情節。還有另一種情況是,假如同事抑制住尚勳的欲求說:「你就跟大家一起吃炸醬麵吧。」這時,如果尚勳能裝酷地說:「好啊,這樣就能快點上來了!」像這樣,不得已放棄自己的欲求時,就相當於是做出了第二次選擇。這樣一來,尚勳就不會像現在這樣事隔幾個月後,仍然難以釋懷了。有一點需要了解的是,如果同事要求尚勳跟大家一起吃炸醬麵的話,那這個責任無疑應該怪罪在同事們不成熟和冒失的態度上。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擔心的「大事」不會經常發生,因為那些擔憂大部分都是自己想像出來的。萬一擔憂變成了現實怎麼辦?只要以自我為中心做選擇就可以了。讓我們來培養膽量去面對「說不定會發生的」不利情況吧。不管是對是錯,責罵我們的人自然有他自己的權利。想想看,我們不也是這樣嗎?就算是挨罵或是被人講閒話,天也不會坍塌下來,那些人的惡言惡語根本不會對我們的人生帶來多大的影響。
二○○四年以後,我「戒掉了」參加婚禮這件事。不管是親戚、朋友,還是認識的人或公司的同事,任何人的婚禮我都不再參加了。因為覺得沒有意思。說實話,也沒有祝賀的心情。像我這樣忠於自己的欲求,很有可能會被人說不懂社交,而且邀請我參加婚禮的人也會覺得心裡很不是滋味。但如果自己心甘情願承受這些不利的話,反倒會增添更多的好處。不但節省了自己的時間和金錢,更重要的是不必強求自己去做勉強的事,因此獲得了自由。這是我的生活規則,但規則中自然也會存在例外。那個例外就是「想去的時候,才會去」,如果婚禮很有創意,或者是我發自真心地想要送上祝福。五年前,我只參加過一次婚禮,當時新郎和新娘靦腆且幸福的表情至今仍舊歷歷在目。我發自內心地對新娘說:「妳今天真的很漂亮,祝妳幸福。」這樣的時間對我而言很有意義,也覺得很開心,相信對方也會有同樣的感受。如今周圍的人都知道我不會參加婚禮,所以他們只會告訴我結婚的消息,不會再邀請我了。如果不了解這種情況的人給我喜帖的話,我會說:「謝謝你邀請我,但對不起,我不參加婚禮的。」我沒有解釋理由的義務,也沒有找藉口的必要。我認為應該做眼下自己覺得重要的事,然後對其結果負責就可以了。如果覺得負責一詞聽起來過於沉重的話,那換成承擔也無妨。如果能承擔自己做出的選擇,那麼自尊感也會隨之提升。
當然,規則是會改變的。到那時只要說一句:「我改變想法了。」
【試閱2.】
不再做善待他人的人
~邁出的第一步便是恢復自己原本的個性,找回割讓給別人的領域。
「請妳接受原本的我吧。做不到的話,就不要再管我了。不要再對我指手畫腳,妳說什麼我都不會再聽了。妳從來沒有相信過我,不管我做什麼,妳都不滿意。算了!我的人生,我自己負責,拜託妳滾出我的人生吧!」
這是四十幾歲的上班族健熙想要對「影響自己最大的人( 母親 )」講的話。雖然話講得沒有頭緒,但卻大快人心。十幾歲時沒有經歷過的青春期,卻在三十幾歲找上了門。健熙突然產生了疑問「我為什麼在做這些事?我到底是為誰而活?我到底為了什麼而拚命呢?」想到這些,她感到越來越氣憤,而且漸漸變得很暴躁,待人也很刻薄。某個瞬間,她突然覺得自己很可憐、很悲慘,甚至憂鬱到想死。每當這時,她都覺得自己像一個永遠無法死去的幽靈一樣。現在,健熙正在接受心理諮商,漸漸地找回了從前精明能幹、理直氣壯、開朗和有幽默感的自己。
為了活出真正的自己而轉變方向
我常常會聽人談及經歷中年青春期的事。有些人快的話,會從三十五歲開始,但大部分的人則會在四十到五十歲之間踏上「尋找自己的旅程」。此時出現的劇烈動搖稱之為青春期。青春期的關鍵詞之一正是「自我認同」,中年也是如此。中年所面對的自我認同問題,甚至會帶來無法比擬的巨大變化。因為這時遇到的自我認同問題直接關係著整個人生,乃至死亡。從神話的角度來看,這相當於是尋找自己的「英雄的旅程」。所以說,人到中年遇到「地獄般的青春期」是一個好兆頭。英雄體驗的地獄之旅,無疑是一個為了走向完整的自己而必須通過的儀式。奧德修斯、海克力斯、忒修斯、珀爾修斯和普里阿摩斯都經歷過地獄之旅。
榮格學派的精神分析專家詹姆斯.賀尼斯( James Hollis )在︽還沒搞清楚我是誰,就已經四十歲了︾( The Middle Passage )一書中,把中年的「心理地震」稱之為「中間航路」。過去一直在生活中追隨別人,可等到進入中間航路後,才開始轉變方向,才提出了疑問:「人生活到今天,拋開自己扮演的角色和成就以外,我到底算什麼呢?」然後不再以父母、社會和文化傳承的性格去生活,而是踏上了尋找自我的旅程。所以大部分踏上旅程的人都會懷揣著想要「尋找自己」、「了解自己」和「活出自己」的願望。
我也是一樣。過去為了在社會上佔據一席之地,我就像一匹戴著眼罩奔跑的賽馬一樣,在不知道自己是誰的情況下拚命馳騁。然後有一天,看著鏡子中的自己,我突然發現自己的額頭上彷彿刻著「老」和「死」這兩個字。我靜靜地看著鏡子裡的自己,當時的心情就好比電影︽攻殼機動隊( 1995 )︾中的生化人草薙素子獨自潛入夜晚的深海裡一樣,充滿了「恐懼、不安、孤獨、黑暗和少許的希望」。正如她吟誦的希望那樣「當浮出水面時,我一定會成為全新的自己」,雖然我也害怕衰老與死亡,但還是期待著能夠活出真正的自己。
懷揣這種一線希望來進行心理諮商的人們,基本可以用進入中間航路前後來區分。進入中間航路前的人們,大多會因脆弱而遇到人際關係的問題、缺乏自信心和社交經驗,以及角色混亂等困難。對這樣的人而言,必須靠提升自尊感和強化自我意識來克服困難。相反的,進入中間航路之後的人們,大多都是因為過度的自我價值感而產生不和與矛盾,進而接受心理諮商。與此同時,自我價值感強大到教人無法自拔,但有時也會因此感受到空虛和渾然無力。此時,如果能停止投射和認同,便可以邁入尋找自我的過程。邁出的第一步便是恢復自己原本的個性,找回割讓給別人的領域。只有在這時,我們才會產生像是「我是誰」、「為什麼而活」、「生為何意,死又意味著什麼」等等的根本性話題。這種向「內」的方向轉換,最終會停止「為了別人當好人」,然後轉換成「令自己滿意的自己」。
只有先進入中間航路,才能走上自我之路
妍才說,只有在向父母提供經濟支援的時候,才能確認到自己的存在感。身為自由職業者的妍才沒有固定的收入,但每個月還是要固定匯一定金額給父母。父母的經濟條件並不差,而且也沒有開口提出過這種要求。但妍才覺得,只有當收到錢的母親開心地稱讚自己時,才會有種「我也有人愛」的感覺。雖然妍才在工作方面能夠發揮自己的能力,但在人際關係上,無論於公於私都缺乏自信心。她說,疏遠周圍的人已經很難過了,但過於拉近彼此關係也很辛苦。她知道自己很怯懦,心裡也很難過,但還是這麼說:
「在建立人際關係時,某衝程度上的察言觀色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妳覺得理所當然的理由是什麼呢?」
「如果不這樣做,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或是過於展示自己的話,大家就會離我而去。」
妍才認為「如果做自己的話,人們就會離開自己」。這時,她才理解了為什麼會萌生有一天「失去媽媽我該怎麼活下去」的擔心。從小妍才就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受歡迎的小孩。因為她本能地知道,對於長年臥病不起的母親來講,自己是一個負擔。性格木訥的父親低頭嘆息的時候,她也會覺得是因為自己犯了什麼錯。「小妍才」擔心如果母親就這樣死掉的話,說不定父親會把自己送去孤兒院。母親沒有死,自己也沒有被送走。她覺得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能守護自己的人,只有母親一個人。妍才四十多歲了,但絲毫沒有想要結婚的想法,而且也不太懂得談戀愛。
有時,當我們過度缺乏時,便會希望通過他人的人生獲得自己無法解決的東西。這種事情通常會發生在非常親密的關係裡,比如,家人或情侶之間。妍才正是因為沒有從父母身上獲得愛、信任和安全感,所以才想要通過獻身來讓自己的存在合理化。我認為,妍才給父母的那筆錢,是一筆為了補償童年感受到恐懼和絕望的自己的精神賠償金,也是為了反省無意識下對父母產生怨恨和憤怒的罰金。
不管這是自我安慰也好,還是為了消除罪惡感也罷,如今的妍才能夠相信自己可以走上自我之路了。因為她已經調轉方向進入「自己」的中間航路。由於真實在引導自己,所以一旦進入到「朝向自我的航路」後,便很難再調轉方向。希望踏上此路的人們把自己交給幸運的洪流,順其自然地隨之流淌。
帶著負面情緒生活是在浪費時間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時我會想「我不聽話的時候,我的父母會有多生氣和難過呢?」。相反的,有時也會難以理解自己的父母,心想「面對這樣的孩子,他們怎麼能做出這種事呢?」以我的情況來看,這兩種心態總是會反覆出現。正是因為這樣,如今我也明白了那些想法沒有多大的用處,束縛於父母便等於是一種執著。我理解到,這種執著對於過「自己真正的人生」毫無幫助。所以我才不會勉強自己去做那些令自己耿耿於懷的事。
很多過了四、五十歲的大人還在怨恨、抱怨,或是誠惶誠恐地害怕父母,因為他們還像孩子一樣賦予著父母如同道德君子,或是魔術師般的巨大力量。即便如此,他們也會認為父母對自己的期待過於卑怯和不公平。但換一種角度來看,這也許可以看成我們對父母的期待,我們內心期待著父母要符合自己理想中「完美」的形象。所謂完美的父母形象,是要無條件地愛自己,絕對站在自己這一邊,毫無保留地為自己做出犧牲。仔細想想,其實自己對父母的要求更多。我們會抱怨為什麼父母不能成熟些,為什麼不能照顧自己,為什麼什麼事都要麻煩孩子。我們的不滿足,正是源自於對父母的要求。不管是因為環境,還是個人的性格,對於不成熟的、已經年邁的和只為自己著想的父母,我們最好也不要抱有太大的期待。
肯定會有人反駁這句話。雖然我們的腦袋可以理解這句話,但在內心深處還是會期待父母能夠給予安慰和理解。或者相反的,一怒之下想放棄所有的一切。這種感情和欲求本身並沒有錯,需要強調的是,即使是負面的情緒和欲求,但產生感情和欲求本身並沒有錯。要搞清楚一點,如果一直停留在埋怨和怨恨裡,吃虧的人只會是自己。為了不跟母親( 或者其他人 )分離,把臍帶一直纏在自己的脖子上拚命做出掙扎的話,最終只會讓臍帶勒緊自己的脖子。中年以後,必須追求自己的人生,好為迎接無悔的死亡做準備。緊緊抓著臍帶不放,只會浪費剩餘的時間。
即使不能徹底地理解他人,但也可以去愛他人。我們就像必須要擁有愛的憑證一樣,總是強迫自己必須徹底理解對方。就算是討厭或憎恨父母,我們也可以愛他們。這就是愛與恨的感情。這樣講不是強迫大家努力去愛自己憎惡的父母,就算不愛也沒有關係。只是提醒大家,當自己束縛於某種強烈的感情時,也要接受和看清其他的可能性。在進行心理諮商時,我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很多人怨恨自己的父母,但當他們醒悟到自己是愛著他們,並且接受這種愛的時候,都會感到很困惑,內心感到難過的同時也會覺得很輕鬆。不是說只有當憎惡和怨恨消失後,才能去愛。我們的內心存在著對生命單純的愛與憐憫。因為生活是艱難的,難免會遇到委屈和憤怒的事情,所以我們很有可能沒有注意到自己得到的和已經擁有的。希望大家不要坐在溫暖的坐墊,只顧努力去磨那把鋒利冰冷的刀。
【試閱1.】
挨點罵又能怎樣
~如果追隨別人變成了習慣,就只會越來越害怕表達自己的意見。
「我本來想吃雜菜飯,但同事們都點了炸醬麵,於是我也下意識地點了炸醬麵。我可真是夠可憐的。」
三十幾歲的上班族尚勳跟大家爆料了自己「好笑」的經歷,朋友們聽後都笑了出來,尚勳也跟著大家笑了。大家的笑容裡,隱藏著說出善良人( 這樣的人很常見! )過於謹慎小心的快感、「還有人比我更慘」的安心,以及「原來有人跟我一樣」的共鳴。從決定菜單這種小事,到長期積累的委屈和憤怒,善良的人們正處在自我表達的綑綁狀態。
「尚勳,你為什麼沒...
作者序
【前言】
「為什麼我這麼在意別人的眼光呢?」
「怎麼做才是愛自己呢?」
這是我做心理諮商以來最常聽到的問題,所以希望可以用這本書來代替作答。首先簡單來講,人們之所以會在意他人的眼光,是因為不想挨罵、不想被孤立。也就是說,人們想要保護難以承受指責和失敗的脆弱的自己,以及為了滿足歸屬的欲求。因為我們在內心深處都希望討好他人,以此得到對方的認可與愛。愛自己的方法是,不僅只疼愛令自己滿意的自己,也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說句些許教人心疼的話就是,必須放棄對自己的期待。當然,這句話說來容易,但卻很難做到。即使再三嘗試也還是做不到,甚至還會懷疑這樣做真的可行嗎?這樣做真的可以。如果我們能更從容一些,才會變得幸福起來。通過閱讀書中他人的治癒過程,想必讀者會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對於自己本身和生活的滿足度。
這本書是寫給那些孤軍奮戰,只為了得到他人認可的人們。同樣也是寫給那些總是在意他人的眼光、不想被人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而竭盡努力的、擁有很強的責任感的,以及有禮貌且很善良的人們。如果你受到了那些自稱為了你好,但卻在榨取你的無禮之人的傷害的話,那請讀一讀這本書吧。雖然有時不安和恐懼會成為生活的動力,但我還是希望能與那些時刻都會陷入職場疲勞症候群的人們分享一下生活美學。難道沒有既能保護自己,又能與他人好好相處的方法嗎?或許有,也或許沒有。這完全取決於每個人各自的情況和內在的力量。有時,口口聲聲說愛我的人會變成敵軍向我襲來,這時應該守護自己,還是守護彼此的關係呢?希望讀者通過閱讀這本書,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希望成為一個善良、優秀、有能力的人,為什麼會這麼辛苦呢?因為總是要謙讓別人;因為必須壓抑自己的想法,只做該完成的事,而且不允許自己有失誤;因為不願給別人添麻煩,凡事都要察言觀色;因為太過出眾很危險,但又不甘心只做一個隱形人;因為擅長觀察別人的眼色,卻不會拒絕別人。正是因為這樣,我們的心才會打了硬硬的結。不僅如此,我們還不善於表達,就因為無法表達討厭、厭煩和想一個人靜靜的心情,所以才會累積怒火。每當想到長期以來自己只有奉獻,沒有收穫,心裡就會很不是滋味。彷彿只有自己在努力,為此感到委屈。不僅如此,還會覺得沒有人理解自己,進而陷入更嚴重的自憐自傷中。你問我,怎麼會如此了解這些事?其實,這都是我自己的故事。
自從開始學習心理學,我便產生了這樣的想法,「我不想再因為別人而受傷」、「我不要再順從媽媽的意思,我要做自己想做的事」。但這很難說到做到,只有有經驗的人才能得心應手。凡事不先顧及別人,先為自己著想的話,總覺得有罪惡感。「要聽媽媽的話,才會有糖果吃」、「不要和小朋友吵架,要乖乖聽老師的話」這些話從我會寫名字開始,不,應該是從更早以前就烙印在我的心裡。內心一直命令我要做一個聽大人話、跟小朋友和睦相處,並且成績優秀的好孩子。
執行這種命令的人,最想在人際關係裡獲得什麼呢?很多人的答案是「希望對方能夠接受自己原本的樣子,愛現在的自己。」不光是善良的人會有這種認可和愛的欲求,對人類而言,除了生存的欲求以外,其他的欲求都與認可和愛息息相關。
這也難怪哲學家黑格爾會說,人生就是一場追求認可的鬥爭。希望得到認可是最基本的欲求,但善良的人們會把這種欲求看得格外重要。人們會執著於自己的不足,對此糾纏不放。這就好比口渴時會想喝水一樣,我們的認可欲求也是如此。因此我們應該人性化的、自然而然的接受認可欲求。肚子餓得要死,但卻一直對自己說:「我不餓,這不可能」、「剛才不是吃過了,怎麼可能會餓?」難道這樣做,肚子就會不餓了嗎?就像肚子餓不是什麼錯,更加無需感到內疚一樣,認可和愛也是如此。希望得到很多的認可和愛,這都沒有關係,但必須先來認清原本的自己,然後找回因為過度追求認可而一直隱藏在人群中的自己,讓自己回歸原位。
本書逐一列舉活在他人視線中的例子,並通過這些例子分析出原因。如果能正確了解當下發生的現象和原因,便會對發生改變起到很大的幫助。但即使知道了真相,也不會自動發生改變,因此必須不畏艱難和恐懼的付出實踐。為此,本書為大家分享日常生活中可以付出實踐的具體方法。
本書講述了我自己的故事,以及接受心理諮商和參與心理療癒活動的人們的故事。我很坦白地寫出自己的故事,以至於自己都覺得很不好意思。為了保護諮商者,也為了幫助讀者理解內容,我略微改編了一下其他人的故事,並且人物都使用了匿名。我遇到的這些人都是英雄,他們在追求他人認可的人生中,為了拯救自己,不惜披荊斬棘與龍鬥爭。再勇猛的戰士也會心存恐懼,正因為恐懼一直都在,所以才需要真正的勇氣。每當看到那些浴血奮戰的英雄分享自己的痛苦與悲歡時,我都會心生敬意。感謝他們的人生為另一群人點亮了活出「自我」的希望。希望這本書能夠安慰到那些總是善待他人,卻辛苦了自己的人們。為了我們變得更幸福,希望這些為了自己而活的方法能夠幫助到大家。
【前言】
「為什麼我這麼在意別人的眼光呢?」
「怎麼做才是愛自己呢?」
這是我做心理諮商以來最常聽到的問題,所以希望可以用這本書來代替作答。首先簡單來講,人們之所以會在意他人的眼光,是因為不想挨罵、不想被孤立。也就是說,人們想要保護難以承受指責和失敗的脆弱的自己,以及為了滿足歸屬的欲求。因為我們在內心深處都希望討好他人,以此得到對方的認可與愛。愛自己的方法是,不僅只疼愛令自己滿意的自己,也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說句些許教人心疼的話就是,必須放棄對自己的期待。當然,這句話說來容易,但卻很...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了解自己的欲求――為了自己的事,就是為了世界的事
沒有想做的事嗎?
這都是為了你好⋯⋯真的嗎?
挨點罵又能怎樣
為了自己,就是為了世界
第二章 擺脫認可中毒――活出自我,無需他人認可
為什麼我不懂得拒絕?
擺脫所謂面子的催眠
渴望得到自己的認可
第三章 憤怒與罪惡感――不用覺得抱歉到想死
我們的憤怒大多是正當的
忍氣吞聲就能成為好人了嗎?
最終會爆發或是崩潰
我和母親是他人
當罪惡感亮起紅燈時
罪惡感危及人際關係
第四章 收起他人的視線――不要再看別人的臉色了
如何去愛自己原本的樣子?
不要再看別人的臉色了
從他人的視線裡獲得自由的方法
你不說難聽的話的理由
第五章 善良的背後――哪怕做一個壞一點的人
過分獻身,只會附帶犧牲
善良的行動背後隱藏的真實感情
你要像我愛你一樣愛我
越忍越痛
第六章 受害意識的框架――給害怕受傷的你
受害意識,為了生存而做出的迫切防禦
那時的我,做出的最好的選擇
擺脫受害者身分
致害怕受傷的你
不再做善待他人的人
第七章 放下完美主義――無需太努力
我也可能傷害別人
如果覺得特別委屈,那是因為太努力了
每個人都會遭遇不幸
首先不要冷落自己
若想不憎惡他人和自己
第八章 設立警戒線――守護自己的方法
拒絕,守護自己的自尊
我的人生裡卻沒有我自己
罪惡感也是一種習慣守護自己的方法
後記
前言
第一章 了解自己的欲求――為了自己的事,就是為了世界的事
沒有想做的事嗎?
這都是為了你好⋯⋯真的嗎?
挨點罵又能怎樣
為了自己,就是為了世界
第二章 擺脫認可中毒――活出自我,無需他人認可
為什麼我不懂得拒絕?
擺脫所謂面子的催眠
渴望得到自己的認可
第三章 憤怒與罪惡感――不用覺得抱歉到想死
我們的憤怒大多是正當的
忍氣吞聲就能成為好人了嗎?
最終會爆發或是崩潰
我和母親是他人
當罪惡感亮起紅燈時
罪惡感危及人際關係
第四章 收起他人的視線――不要再看別人的臉色了
如何去愛自己原本的樣子?
不要再看...
商品資料
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1-04-21ISBN/ISSN:978986553652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8頁開數:17 *23*1.8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