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金錢至上的價值觀,重新定義何謂幸福
奪回對經濟、工作、商業、市場、財產與金融的控制權
透過日常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我們能夠創造不一樣的未來20世紀的主流觀點認為,經濟是一部以增長為燃料的機器,任何人為干涉都可能阻礙其順暢運作,危及經濟增長。我們將經濟增長奉為圭臬,掠奪各種自然資源,威脅其他物種的生存,我們聚焦於自身慾望,無視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與他人的犧牲。然而,地球資源的耗盡及不平等的加劇,讓許多人開始懷疑這些代價是否值得付出。
本書打破「經濟是一部機器」之迷思,將經濟重構為「我們決策和行動的後果」,並帶領讀者思考以下問題:何謂幸福?我們如何好好生存?如何分配剩餘?在我們尋求好好存活之際,我們如何對待他人?我們消耗了什麼資源?如何維護我們共有的資源?如何投資未來?我們在自己的社區中能夠做些什麼以產生影響?
世界各地的人們起身行動,嘗試透過倫理行動「奪回經濟」,使其為社會和環境服務,造福人類與地球。透過倫理行動奪回經濟,意味著在好好存活之際,也關懷他人、環境與其他物種的處境,因為我們共享地球棲息地,且相互依賴。我們不只替資本主義企業工作賺錢與消費,我們還相互照顧,彼此幫助,我們以物易物,自給自足,我們贈送或收受有形與無形的禮物,彼此互惠。透過日常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我們可以一步步奪回對經濟、工作、商業、市場、財產與金融的控制權。
本書提供一套簡單實用的思考工具,教導讀者如何利用現有資源,以適合自己社區和環境的方式奪回經濟,創造更公平且永續的世界,邁向真正的幸福。
◎奪回工作我們是為了工作而生活,還是為了生活而工作?何謂幸福?
◎奪回商業在資本主義企業中,員工付出大量時間與心力,自然環境也付出代價,絕大多數的利潤卻都進入老闆的私人口袋,這樣的剩餘分配方式合理嗎?是否有其他選項?
◎奪回市場在市場上,除了價格以外是否還有其他值得考慮的事情?我們的消費習慣如何影響他人與環境?
◎奪回財產我們消耗了什麼資源?我們如何維護地球棲息地與其他共有資源?
◎奪回金融金融部門掌握了大量社會財富,然而今日其運作更像是個巨型賭場,而非我們財富的守護者,我們該如何改造金融,使其投資於我們共同的未來?
作者簡介:
吉勃森.葛拉罕(J. K. Gibson-Graham)
西雪梨大學的經濟地理學家凱瑟琳.吉勃森(Katherine Gibson)教授和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已故的裘莉.葛拉罕(Julie Graham)的共同筆名。吉勃森.葛拉罕的早期著作包括:《後資本主義的政治》(A Postcapitalist Politics)、《(如我們所知的)資本主義的終結:對政治經濟學的女性主義批判》(The End of Capitalism (As We Knew It): A Feminist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珍妮.卡麥隆(Jenny Cameron)
澳洲紐卡索大學地理學和環境研究副教授。她參與撰寫的著作包括《階級與它的他者》(Class and Its Others)、《社會經濟:經濟團結的國際觀點》(The Social Econom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Economic Solidarity)等。
史蒂芬.希利(Stephen Healy)
麻薩諸塞州伍斯特州立大學地理學系助理教授。他的作品收錄於《經濟再現:學術與日常》(Economic Representations: Academic and Everyday)、《團結經濟:為人們和地球建立替代選擇》(Solidarity Economy: Building Alternatives for People and Planet),以及《人文地理學的國際百科全書》(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uman Geography)。
譯者簡介:
周睦怡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後研究員,協助執行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近年來投入社會經濟、團結經濟以及公民社會的研究,探討如何透過理論與實踐的激盪促進經濟民主化與治理民主化。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方推薦】
(按姓氏筆劃排列)
李仲庭│社會事業財務顧問/地下勞動合作社南機拌飯創辦人
林以涵│社企流執行長
林祖儀│經貿國是會議全國代表
邱星崴│耕山農創/老寮Hostel創辦人
洪敬舒│台灣勞工陣線研究部主任
陳東升│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主持人
陳怡樺、陳郁玲│合作經濟故事採集者/《哇!原來這也是合作社》作者
許甘霖│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彭揚凱│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
黃盈豪│東華大學民族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楊宗翰│《空屋筆記》作者
劉揚銘│寫作者.編輯人
謝昇佑│好食機創辦人
「如果你想經營具理想與人情味的照顧服務或教育活動,猶豫要商品化收費還是免費普及比較好?作者會陪你釐清『工作生存—商業盈餘—市場交換』的本質,進而重新定義問題;如果你想打造以人為本、社群共好的空間,正煩惱產權模式、管理機制和資金來源,作者會分享『多元的財產共有化』和『具社會連帶的金融』等概念。臺灣各地投入社會經濟創新行動的朋友們,本書兼具大格局的批判,與個體財務需求的討論,絕對有助於激發更多策略思考!」——李仲庭/社會事業財務顧問.地下勞動合作社南機拌飯創辦人
「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在資本主義至上以外的另一種思考,透過具有社會創新能量的案例分享,啟發我們對於公平與永續生活的想像,也提供一系列工具,讓我們能將想法化為具體行動,推薦大家一讀。」——林以涵/社企流執行長
「當生活逐漸被『經濟』拉下山坡,這本書會是有用的煞車,而且需要手腳並用。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人都知道要尊重『市場是看不見的手』,但很少人談社會是『看不見的腳』,沒有社會,市場就無所依憑。本書的核心即在奪回經濟的概念,用多重的尺度、不同的角度、多元的個案重新思考生活的可能,並提供具體工具,協助被經濟原子化的個人再重建為共同體的我們。如果你也想重新抓回生活,這是本相當好的入門書。」——邱星崴/耕山農創.老寮Hostel創辦人
「有可能讓經濟不那麼邪惡嗎?本書從工作、商業、市場、財產和金融五大面向的行動出發,透過深入淺出的指引及案例,提供一整套奪回經濟主導權的解決方案,使經濟不再是由1%所控制,只有貪婪與破壞的掠奪武器。更重要的是,以倫理作為行動核心所重建的『社會團結經濟』,既不困難,也無需龐大費用,就能看見成效。
當經濟不再是市場說了算,市場也不會只由企業說了算!是時候重建一個為99%服務的系統,讓經濟及市場成為獎勵社會價值的正義。」——洪敬舒/台灣勞工陣線研究部主任
「本書向堅持『市場資本主義之外沒有替代方案』的人,展示了『另一種世界』生猛有力的樣貌,人們只因意識形態障目才對此視而不見;本書也對有美好憧憬但質疑『真實烏托邦』可行性的人闡明,普通人也具備能動性,能夠建立自己想要的經濟體制;對於那些已在替代方案的道路上默默耕耘者而言,本書提供了清晰的概念和實例,使其能夠據以調整實務做法;本書也為想了解地方創生和社會實踐者提供了快速理解的指南。」——許甘霖/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當資本主義無所不在地將我們生活的各個面向都商品化,強調個人主義、相互競爭等價值,人們不斷探尋資本主義以外的各種另類經濟形式。互助分享、強調人與人的關係、看重社會集體和團結等原住民部落的特質,都是我們想要尋回並重視的價值。除了臺灣熟悉的合作社與社會企業,本書也提到公平貿易、社區支持型農業、循環經濟、私人土地共有化等另類經濟可能的出路。在此推薦這本社會經濟與團結經濟必讀的入門聖經,作者透過大量實例和具體可操作的工具,讓我們得以反思如何奪回工作、商業、市場、財產和金融,同時也展示了我們可以如何一起行動,創造一個不同的未來。一起從『自己自己到一起一起』吧!」——黃盈豪/東華大學民族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生活,有各式各樣的可能性;經濟,也有各式各樣的可能性。 除了傳統大還要更大,多還要更多的經濟思維外,還有追求更好、更和諧的共好可能性。 不只是經濟,工作、商業、市場、財產和金融都有不一樣的可能。這本書讓人們對未來有更多的想像空間,也讓我更確信自己想要當一個返樸者。」——楊宗翰/《空屋筆記》作者
「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各種關乎『經濟』的事,無疑是大多數人最關心的課題。但恐怕多半時候,我們都困在既有認知的框架與制度中,狹隘地以為經濟只關乎財富增長,唯有不斷努力賺錢與消費,才是對整體經濟有所貢獻。但事實上,透過本書引導我們對『經濟』、『工作』、『商業』、『市場』、『財產』、『金融』這些概念重構式的理解與實際案例的闡釋,可以發現,原來,我們大可建構屬於我們的共同體經濟體制,奪回屬於社區的經濟主權!」——謝昇佑(好食機創辦人)
名人推薦:【各方推薦】
(按姓氏筆劃排列)
李仲庭│社會事業財務顧問/地下勞動合作社南機拌飯創辦人
林以涵│社企流執行長
林祖儀│經貿國是會議全國代表
邱星崴│耕山農創/老寮Hostel創辦人
洪敬舒│台灣勞工陣線研究部主任
陳東升│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主持人
陳怡樺、陳郁玲│合作經濟故事採集者/《哇!原來這也是合作社》作者
許甘霖│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彭揚凱│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
黃盈豪│東華大學民族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楊宗翰│《空屋筆記》作者
劉揚...
章節試閱
第三章
奪回商業:分配剩餘
什麼是商業?
商業機構是生產與交換商品和服務的組織。它們是企業主和工人將資源、科技和勞動力轉換為新事物的地方。主流的訊息是,企業是經濟增長的泉源,財富和福祉由此流出。
儘管有這種漂亮的說法,但大多數商業機構並非以製造更大的善為首要目的而組織起來。套一句常說的話,「商業機構就是用解決問題來賺錢」。正是對獲利的欲望驅動人們的奉獻精神——甚至是著迷——特別是對公司老闆而言。
儘管對某些人而言,商業機構是豐厚個人報酬的來源,但對其他人而言,這是個受苦和壓迫的場域——一個充滿剝削的地方。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商業機構只是一個工作和謀生的地方,一個索要他們清醒時最美好時光的環境。
所以在工商企業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一種檢視它的方式是追蹤舊財富被轉換成新財富的過程。暫且讓我們著眼於生產並出售某種商品或服務的公司,而先忽略那些買賣既有商品的公司。
商業機構運用儲存的財富(通常指的是金融資金)購買像是原料、土地、建築物和機器,以及勞動力等物質投入品。在生產過程中,勞動力增加了現有的財富投入,生產出某種東西,其擴增價值反映在其售價之上。根據公司的所有權和治理結構,這種新的財富會與企業內外的生產者和非生產者共享。
過去的200多年以來,一種工商企業的形式,即資本主義的公司,一直被譽為組織財富轉換和實現最高效率生產的最佳方式。在資本主義的商業機構中,工廠和設備都是私有的,員工在規定的時段受薪工作,商品被製造出來並在市場上銷售,而利潤則由公司老闆或股東私下積累。論點如下:私人利潤為企業家提供了適當的誘因,誘使他們冒險、與他人競爭,並且努力達到更好的產出。而私人回報也以更便宜商品的形式順勢為許多人帶來好處。
此論點的主要缺陷在於,用「解決問題來賺錢」,讓我們超出了可永續發展的資源使用程度。我們環境的耗損呈指數增長。資本主義式商業機構所製造的新財富以狼吞虎嚥的速度吞噬了礦產、非再生能源、土壤肥力,以及動植物的物種。這些不用錢的大自然「禮物」被轉換成私人利潤,然而生態和空氣卻被破壞到生活受威脅的程度。直到現在我們才理解到,過去200年來的工業化對於地球健康的影響究竟有多麼嚴重。
除了這個基本問題之外,最讓人不滿的是,資本主義商業創造的新財富,並未公平地全面提升人們的生活水準。的確,在某些地方,個人和社會的消費水準快速提升,而且許多人過著一或兩個世代前無法想像的生活。但是在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皆然,新財富的分配產生了前所未有的不平等。2000年,全球1%的人口擁有全球40%的財富,且10%的人口擁有85%的財富,而全球50%的人口卻只擁有1%的財富。正是這樣的不平等推動了全球各大城市的佔領華爾街運動,並且引發了「我們是99%那一方」的集會口號(相對於那1%的最高收入者,財富都集中在他們手中)。
這樣看來,商業似乎是我們和地球所面臨之問題的主要禍首。然而,商業是否也能成為促進改變的關鍵手段?商業可以將新財富導向地球的福祉嗎?
在許多事業組織(儘管一些組織通常不被視為「商業機構」,例如家庭、農場、合作社,以及社區和國家組織)中,人們生產和分配新產品與服務,且以不同方式持有和分享財富。關於財富的所有權和利益分配的倫理關懷,也被提出和討論。我們無法阻止主流商業成為一個創新的協商場域,生產者和非生產者在其中協商新財富的生產與分配。
商業的走向對於我們每天如何過生活並棲身於我們的地球至關重要。為了奪回商業,從而使其對人們和地球的福祉做出貢獻,我們需要更仔細地研究是誰在做關於「生產和分配新財富」的決定。在阿根廷的一些商業機構中,決策權已經開始轉變,並且有著戲劇性的發展。
奪回阿根廷的廢棄工廠
2001年10月,拉丁美洲最大的瓷磚製造商查農(Zanón)的工人關閉工廠大門,把自己鎖在裡面,並且把老闆趕出去。在幾個月都沒領到薪水後,工人決定自力救濟並且接管工廠。在五個月後的2002年3月,火爐重新被點燃,機器重新啟動,瓷磚再次從生產線上滾落。七年後的2009年8月,內烏肯省巴塔哥尼亞地區的立法機構投票決定從私人業主手中沒收工廠,並將之移交給工人,這證明了工人接管工廠是正確的。FaSinPat(縮寫自Fábrica Sin Patrón,「沒有老闆的工廠」)在法律上已趨向成熟。
查農的故事並非獨一無二。在整個2000年代,全阿根廷的工人受到特別情勢的鼓舞,佔領和接管了將近200家資本主義的商業機構。在查農,工人無法理解為什麼儘管公司每年大約有5千萬的利潤,卻逐步縮小生產,工人遭到解僱且工資付不出來,即使查農都已經向省政府借錢來支付工資了。這樣的戲碼不斷在阿根廷各地的商業機構中重演,工人們猜測收益已經匯往海外,或是在金融市場的投機買賣中輸掉了。我們不能把勞工的工作和生計託付給老闆和經理人。
自從工人接管了陶瓷工廠,FaSinPat變得愈來愈成功。勞動力幾乎增加了一倍,達到470名工人,而且產量從每個月5千平方公尺的瓷磚,增加到40萬平方公尺。這是透過合作和民主的商業模式達成的。公司決策是在每週的大會上討論,且為了有更長的時間討論和做出決策,每個月會有一次停止工作8小時,以討論像是利潤該如何運用,以及要不要僱用新員工等事務。所有員工都領取一樣的薪資(除了那些在關鍵領域工作者,例如機械維修,這些人會得到額外的10%收入)。責任職務輪流擔負。這些職務並沒有額外的薪水,所以,正如一位工人所說的:「承擔工作職責的工人選擇這麼做,是為了學習一些新東西。」
FaSinPat的許多工人沒受過正式教育,或是受過的正規教育不多。因此大會投票決定用合作社的部分盈餘專門替工人開設一間小學和一所高中。工廠的一位技師豪爾赫.貝穆德茲(Jorge Bermudez)解釋,對他來說「最棒的事情是,所有同伴都有機會輪流擔任工廠裡的所有職務,接受教育,並在技術專業方面進行自我培訓」。
或許最引人注目的是FaSinPat對內烏肯民眾的態度,其中一位年輕工人瑞內度.基梅尼茲(Reinaldo Giménez)的發言充分體現了這樣的態度:「我們總是說工廠不是我們的。我們在使用它,但它是屬於社區的。」另一位工人卡洛斯.阿庫那(Carlos Acuña)的話呼應了這樣的理念:「利潤不應屬於我們……而應該是屬於社區的。」FaSinPat徹底遵行這樣的態度。舉例來說,20多年來,工廠附近的貧困社區一直要求省政府建置健康中心。在FaSinPat的大會上,勞工投票決定運用他們一部分的新財富,即他們合作社的剩餘,在附近建置社區健康中心——而且三個月內就完成了。
FaSinPat捐贈瓷磚給上百間社區中心、圖書館、學校和醫院。它為工薪家庭建造房屋,並舉辦文化、教育和休閒活動,其中有許多活動是為內烏肯市的孩童舉辦。其中一場盛大的活動辦在2006年9月,當時FaSinPat辦了一場搖滾演唱會,特別邀請到阿根廷傳奇的重金屬樂團拉塔.布蘭卡(Rata Blanca)。超過1萬5千人聚集在工廠周圍的場地參與演唱會。工人們安排了這場盛會,並且藉由包下所有工作(包括搭建大型舞臺),讓票價能夠維持低廉。
對FaSinPat來說,這是一場長時間且艱苦的奮鬥。工人們和他們的家人遭到肢體攻擊,甚至在阿根廷的軍事獨裁遺緒中遭到劫持和折磨。但一路走來,工人們示範了在一間沒有老闆的工廠中可以實現些什麼。他們掌管他們共同生產的新財富(剩餘),並且協商出更有尊嚴的生存標準,不只是為了他們的家人,也為了更廣大的社區。在阿根廷的其他工廠中以及國際上,FaSinPat已成為工人的象徵。
生存—剩餘關係:共同體經濟的核心關懷
什麼是剩餘?以及它與存活有何關聯?剩餘是額外的一些東西,剩下的,或者不是立即需要的東西。它可以被有創意地分享或自私地掌控。有許多思考剩餘的不同方式,每一種思考方式都對行動和形塑世界有著重要含義。
如導論中所述,在社區菜園中,剩餘的表現形式為園丁及其家人吃不完的蔬菜。在工人擁有的合作社FaSinPat中,剩餘是新財富(或新產生的價值)在付款給工人和債權人後剩下的部分。
我們可以從這兩個例子中看到,經濟剩餘只能在與非剩餘(生存必需品)的關係之中辨別。如何劃定剩餘—生存關係的界線至關重要。究竟是以誰的生存來設定界線,一旦超出此界線就能視為「額外的」或是剩餘?且誰來決定額外的部分該如何處理?在共同體經濟中,我們感興趣的是剩餘如何被生產出來、誰擁有剩餘、誰決定如何使用剩餘,以及如何配置剩餘以創造人們和地球的福祉。
如果我們暫時拉遠鏡頭,從外太空觀看我們的地球家園,很明顯地,地球生存唯一的實際剩餘是過剩的陽光,我們的蒼天沐浴在陽光之中,陽光帶來生命和光合作用的恩賜。在太空船地球上,剩餘和必需品的區分純粹是個會計架構,用來劃分一個有限的整體。儘管如此,從根本上而言,我們如何思考剩餘—生存關係,對於我們居住在什麼樣的世界有著重大意義。
在資本主義的商業機構中,剩餘和生存的事務被隱藏得很好。組織生產,支付工資給勞工,創造利潤(或沒有利潤),而這就是故事的結尾,或者這就是經濟學者告訴我們的。然而資本主義工業化產生了史無前例的大量新財富,其中的許多財富並未分配給廣大的社會或環境福祉,而是被私有地佔用和積累。
從共同體經濟的觀點來看,這種新財富由兩種主要的剩餘形式所組成,一種是人類勞動所生產的,另一種是「獲贈的」,或者更精確地說,是從地球的儲備中偷來的。每種形式的剩餘都依附於一個社群,其生存需求得到不同程度的滿足或忽略。就勞動力所生產的剩餘而言,牽涉到的是勞工、他們的家人和更廣泛的社區的生存需求。在剩餘是剝削地球禮物所產生的情況下,受影響的是地球生物的複雜網絡的生存需求。
在共同體經濟裡,我們需要一個會計系統來幫助我們留意生存—剩餘關係。我們可以藉助以下兩者來探索這種關係:
1. 人民的帳戶 2. 決策關鍵點
為了得到指引,我們採用一個會計架構,此架構啟發了各種運動,從資本家手中奪回剩餘勞動力(即廣為人知的「剩餘價值」),並將其重新導向勞動人民的生存所需。讓我們從檢視一家高獲利(虛構但逼真的)資本主義企業的人民帳戶開始。
第三章
奪回商業:分配剩餘
什麼是商業?
商業機構是生產與交換商品和服務的組織。它們是企業主和工人將資源、科技和勞動力轉換為新事物的地方。主流的訊息是,企業是經濟增長的泉源,財富和福祉由此流出。
儘管有這種漂亮的說法,但大多數商業機構並非以製造更大的善為首要目的而組織起來。套一句常說的話,「商業機構就是用解決問題來賺錢」。正是對獲利的欲望驅動人們的奉獻精神——甚至是著迷——特別是對公司老闆而言。
儘管對某些人而言,商業機構是豐厚個人報酬的來源,但對其他人而言,這是個受苦和壓迫的場域——一個充滿剝...
推薦序
思考哪些是必需、多少才足夠,以及什麼是幸福
劉揚銘(寫作者.編輯人)
太好了,這是一本讀者可以使用,而且應該盡情使用的書,用於改變我們過去習以為常的經濟行動。書中所討論的「經濟」,並非政府與大企業才有能力掌控的金融運作,而是居住通勤、上班工作、採買物品、經營公司、股票投資……等日常行為。我們在生活中所做的每個選擇,都有機會改變經濟的樣貌。
我們的經濟活動,也到該改變的時候了。
活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的我們,勞心勞力賺取報酬,以購買商品與服務滿足生活所需。照理說,經濟循環應該讓我們的日子更幸福,居住環境更美好,然而根據書中引用的研究,195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成長使個人收入增加,人們的幸福感卻沒有提升,在某些國家甚至還逐漸下降。我們花太多時間在賺錢,沒有時間好好生活。
工作是我們謀生的方式,或許也是快樂和意義的來源,然而漫長的工時正在損害我們的健康,也縮減我們育兒和陪伴家人的時間。我們為了彌補工作辛勞上網爆買,吃宵夜紓解加班壓力,再拿薪水上健身房向身體贖罪。於此同時,貧富差距也逐漸拉大,市場貿易為某些人賺取豐厚報酬,卻也使某些人受苦受壓迫。
人類的經濟活動對地球環境造成影響,道理我們都懂,只是現在畫面變得更具體。2020大疫之年,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張照片,是印度旁遮普(Punjab)居民抬頭就能看見200公里外的喜瑪拉雅山矗立於地平線。由於國家進入封鎖狀態,交通中止、工廠停工,這塊地區30年來首度排除空氣汙染,讓居民得以直視原本就存在的山脈。經濟暫時停擺,使空氣和海洋變乾淨,城市更安靜,甚至連地殼震動都因此減少。
當然不是說經濟發展只有壞處,萬萬別這麼想,經濟是我們賴以為生的日常,沒有人可以脫離其中,然而現行經濟體制的問題是如此清晰可見,其中的許多弊端我們甚至已切身體會,我們過去習慣的拚經濟模式,其耀眼的成果是否遮蔽了某些我們理應重視的東西呢?《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提醒我們透過更寬廣的視野重新檢視經濟,同時也在各個層面提出有可能、甚至已證明可行的行動建議。
從想像力開始改變
改變的第一步是重新想像,本書開頭先打破「經濟像一臺機器」的刻板印象,取而代之的圖像是「經濟像一座菜園」──我們取之於它、消耗它,也需要補充與維護它;以及「經濟是一座冰山」──除了水平面上的受薪工作、市場交易外,水面下還有許多被忽略的經濟領域。
換個圖像思考很有趣,過去提起「經濟體系」、「市場經濟」或「產業經濟」,人們總認為那是負責調整利率的政府,以及可以投資幾百幾千億的銀行與大企業才有能力推動的體系,微小的個人沒有太大力量。重置一幅畫面之後,才發現你我都是經濟菜園的生產者、消費者與維護者,我們有能力也應該照料這塊園地,並與他人協商共同使用。
想像力更新後,接下來就是如何改變、怎麼動手做的問題。本書用了五個章節循序剖析,首先討論我們的工作模式,再擴展至經營與管理企業的方式,接著繼續推演到國際貿易市場,進而反思私有財產制,最後則討論如何運用金融投資創造更好的未來。
以下針對各章內容簡單介紹。
第二章討論工作模式時,作者探問:「究竟什麼是幸福?」原本應該是為了維持生活而工作的我們,時常反過來變成為了持續工作而生活,時間分配失去平衡,日子過得並不快樂,這是現代人的一大困擾。
書中以返樸者(Downshitfers,也有翻譯成「減速生活者」)為例,返樸者有意識地選擇減少收入但改善其生活品質,他們轉換職業、減少工作、搬到較便宜的區域,全面調整其生活方式,這是為了花更多時間和家人相處、過更健康的生活,他們以較低的物質需求換取更多滿足感與幸福。在美國、英國與澳洲,大約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人做出這樣的選擇。近年在全世界範圍逐漸蔓延的斷捨離、極簡主義潮流,也反映了重新思考工作和生活的整體趨勢。
書中說明,幸福不只是物質條件的滿足,有時工作本身就是幸福,身體健康也是幸福,和社群維繫良好關係、對社會有所貢獻也都是幸福的條件。為此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定義工作,而作者也提供了「24小時時鐘」、「幸福評分卡」與「均衡表」作為思考工具(42頁)。
除了個人生活之外,提供我們有薪工作的企業,也是經濟體系重要的一環。第三章討論「生存所需」與「剩餘」的界線該如何劃分?企業可以如何分配盈餘?當前的人類經濟活動已經開始超出地球的負荷,且雖然生產過剩卻貧富不均,40%的財富流入1%的人手中。我們是否可能讓剩餘分配更符合倫理,在同樣條件下滿足更多人的需求,同時也將環境與其他物種納入考量?
本章介紹了三種企業類型:願意負起更多社會責任的資本主義企業;從企業所有權、管理決策、工資設定到盈餘分配,都以民主方式運作(在阿根廷已有案例)的工人自組合作社;以及不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直接滿足社會和環境需求的社會企業。
討論完企業,下一步便是連結供與需的市場。第四章很有畫面感地幫助讀者重新認識「市場」:市場是讓生產者和消費者彼此相遇的機制,也是我們和某位遙遠的他者,以及遙遠的產地建立連結的方式。在此,重要的是如何在買賣之間讓彼此都能過得更好。
過去,人們在購買商品前大多只想著價格合不合理?物品是否實用?好不好看?體驗如何?然而擴大關懷的範圍,我們可以將人與人、人與地球的關係也納入考量。商品是否涉及動物實驗或工廠化養殖?環境是否受汙染?製造過程是否尊重人權與勞工權?運輸距離長嗎?節能表現如何?是否為有機或公平貿易?種種議題看似複雜,但作者運用蒲公英圖(112頁)、供應鏈圖(114頁)等圖表清楚呈現商品所涉及的各種連結,讓我們能夠重新評估每一次消費背後的意義。
接下來的第五章,作者提醒我們用更寬廣的視角,重新思考如何管理、維持生存所仰賴的各種資源,包括:陽光、水、空氣、土壤、動植物生態等「生物物理上的資源」;語言、音樂、藝術等「文化資源」;教育制度與政治體系等「社會資源」;以及科學技術、生態知識等「知識資源」。
我們該基於什麼樣的規則來管理與使用這些資源?如何分配其產生的利益?怎麼協調責任?如何照料與維護它們?作者建議我們在「封閉私有」和(時常導致資源濫用與汙染的)「不受監督管理的任意開放取用」之間,開闢一種由社群共同協商、利益與責任共同承擔的資源取用、維護與管理方式。本書透過澳洲原住民共同管理傳統林地、法國城市重新市政化水和下水道系統、維基百科式的開放知識資源,以及菲律賓市政府與地主協調,讓貧民暫時使用閒置土地種菜等案例,說明更公平且永續的資源運用方式不是沒有可能達成,非常精采。
第六章則說明金融是投資未來的方式。我們應當投資未來,支持我們彼此與地球永續共生,從而確保後代就算沒有比我們現在過得更好,也至少能擁有一樣好的生活。在做出投資決定時,只考量「投資報酬率」(ROI)可能不太夠,目前已有計入社會和環境報酬的「社會投資報酬率」(SROI),甚至是作者提出的「共同體經濟投資報酬率」(CEROI)。CEROI讓支持健康、教育、兒童與老人照護的組織,減少生態足跡與能源耗損的企業,能創造就業並將盈餘分配給社群與環境的事業體,以及支持倫理貿易活動的公司,能在這個標準裡脫穎而出,被投資人看見。目前世界上已有許多納入倫理考量的投資方案,例如幫助貧民籌資以協助其自立的窮人銀行、將資金投入生態環境的管理基金。
循序擴大視野
閱讀本書,是循序漸進擴大視野的過程,本書讓讀者從自私自利的經濟動物,一步步發現原來自己的工作、生活與消費行為,都會與他人產生連結,甚至連金融投資也是改變未來的方式,或許連我們選擇買哪支股票,都是在描述自己想要什麼樣的未來;而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也不能無止境地消耗,地球和我們的身體一樣都需要照料維護。原來作者所說的「共同體經濟」,正是將與我們連結的他人、環境和未來世代都納入考量。
改變了認知,當然還要起身行動。雖然未來不見得樂觀,例如減速生活的健康想像,在發大財的美夢之前是否有足夠的吸引力?工人自主管理的合作社以及社會企業,是否能在資本市場上與利潤最大化的企業競爭?如果知道一家公司是血汗工廠、極度消耗環境資源,但買它的股票會賺錢,你會不會投資?更殘酷的問題可能是,如果你手上已經有血汗工廠的股票正在賺錢,你是否會選擇拋棄它?凡此種種提問,都在閱讀過程中掠過我的腦海,令人膽顫心驚。
幸好,避免眾人竭澤而漁大撈一筆的方式,是讓大家了解到我們都屬於一個利益共同體。當我們擴大關懷的視野,就能增進更大規模的共同利益,而這也會回過頭帶來自利,這或許會是經濟動物改變的契機。本書各章都附上了具體可行的倫理行動指南,讀者可以使用,也應該盡情使用。
思考哪些是必需、多少才足夠,以及什麼是幸福
劉揚銘(寫作者.編輯人)
太好了,這是一本讀者可以使用,而且應該盡情使用的書,用於改變我們過去習以為常的經濟行動。書中所討論的「經濟」,並非政府與大企業才有能力掌控的金融運作,而是居住通勤、上班工作、採買物品、經營公司、股票投資……等日常行為。我們在生活中所做的每個選擇,都有機會改變經濟的樣貌。
我們的經濟活動,也到該改變的時候了。
活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的我們,勞心勞力賺取報酬,以購買商品與服務滿足生活所需。照理說,經濟循環應該讓我們的日子更幸福,居...
目錄
各方推薦
推薦序 思考哪些是必需、多少才足夠,以及什麼是幸福(劉揚銘)
推薦序 改造資本主義的務實路徑(陳東升)
推薦序 重構新世代的解方「合作經濟」:Together We Are Stronger(陳怡樺、陳郁玲)
譯序 經濟,不只是數據指標,也可以是人與人之間互惠共好的美好相遇(周睦怡)
致謝
導論 奪回經濟
為什麼是現在?
第一章 重構經濟,重構我們自身
第二章 奪回工作
存活得好
第三章 奪回商業
分配剩餘
第四章 奪回市場
遇見他人
第五章 奪回財產
共有化
第六章 奪回金融
投資未來
結論 任何時刻、任何地點……
註釋
各方推薦
推薦序 思考哪些是必需、多少才足夠,以及什麼是幸福(劉揚銘)
推薦序 改造資本主義的務實路徑(陳東升)
推薦序 重構新世代的解方「合作經濟」:Together We Are Stronger(陳怡樺、陳郁玲)
譯序 經濟,不只是數據指標,也可以是人與人之間互惠共好的美好相遇(周睦怡)
致謝
導論 奪回經濟
為什麼是現在?
第一章 重構經濟,重構我們自身
第二章 奪回工作
存活得好
第三章 奪回商業
分配剩餘
第四章 奪回市場
遇見他人
第五章 奪回財產
共有化
第六章 奪回金融
投資未來
結論 ...
商品資料
出版社:游擊文化出版日期:2021-03-20ISBN/ISSN:978986993474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