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說:
「我在哈佛一年,勝過MIT五年,那是人生一場可帶走的盛宴。」
一個在高中畢業前,不曾出國念書、英文也不夠輪轉的女生,
考進哈佛大學後,如何跟上這群世上最頂尖的精英、甚至競爭?
不但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接著更進入茱莉亞音樂學院,成為首席畢業生。
她現在除了演奏家身分之外,還創業經營一家公司。
「這一切,都來自我在哈佛見識到的生存能力。」
──本書作者廣津留菫
作者廣津留菫三歲就學小提琴,高中畢業後考進哈佛大學,堪稱人生勝利組。
然而,哈佛的學習風氣跟日本非常不同,
讓作者最初難以跟上課程。為了不被淘汰,
她拚了命的觀察同學,並這樣訓練自己:
◎搶在其他人之前發表意見:
哈佛老師上課從不點名,但如果你都不發言,老師就當你缺席,
還有,如果你的意見都跟同學一樣,只會說「我也這麼認為」
那也是零分。所以,作者學會的生存之道是 :
就算會引發衝突,也要搶先說點跟別人不同的。
◎為了跟上頂尖同學,我這樣訓練自己:
天天寫待辦事項,大小事困難事都寫,然後逐一破解。
而且一有靈感,馬上寫下,作者至今仍用手寫筆記,藉此強化記憶。
人總有倦怠、想苟安的時候,怎麼逼出自己的幹勁?替自己找個對手,做良性競爭。
◎學業、社交、睡眠,哈佛人只能選兩種:
在哈佛,地頭力比考試考滿分更重要,什麼是地頭力?
你以為哈佛學生特別聰明?錯,都是被教授逼出來的,
因為這裡的考試沒有正確答案,只有當下的最佳解答。
很多哈佛人天天開派對,你以為他在玩樂?
其實他在練習怎麼創業。(跟陌生人自我介紹和找資源)
終生受用的「生存能力」往往跟考試無關,像是
哈佛人必學習的五段落小論文寫作,可以強化邏輯思維;
他們也常找人討論電影劇情,磨練感性和思考力。
看多了應徵求職履歷表的人都明白:
求學階段的人生勝利組,出身名校到底是高成就的助力還是阻力?
聽聽世界最高學府哈佛畢業生,在那裡學會的生存必備能力。
作者簡介:
廣津留菫
出生於大分市。高中之前都在當地的公立學校就讀,沒有補習、國外留學的經驗,靠自學應屆考取哈佛大學。
在哈佛主修音樂理論,副修國際保健與保險政策,以第一名的優秀成績畢業。之後,進入在藝術領域中世界排行第一的茱莉亞音樂學院就讀。主修小提琴,畢業時榮獲僅有兩個名額的最優秀賞(取得碩士學位)。
曾與全球知名的大提琴家馬友友合奏,也曾在音樂殿堂卡內基大廳演出。參與遊戲Final Fantasy系列(XII & XV)的原聲音樂。弦樂團Ansonia Quartet的演奏成員。在日經College Café連載,以及茱麗亞音樂學院官方新聞的採訪員。教育領域方面,以社會創業家的身分,參與由哈佛學生發起的教育計劃Summer in JAPAN的設立與營運。
運用大學時期培養的商業思維,於研究所畢業後,在紐約創業。2018年6月,出演日本電視臺《改變人生的一分鐘深刻佳話》(人生が変わる1分間の深イイ話)中的「高學歷的人真的幸福嗎?SP」而引起話題。
譯者簡介:
羅淑慧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日文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2008年起專職翻譯。譯有《購物氛圍的心理學》、《照護爸媽,我得離職嗎?》、《拆解你的每一天》、《成熟大人的吵架技術》、《關鍵時候的接話藝術》等(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關鍵評論網」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鍾子偉
《不是資優生,一樣考取哈佛》作者/曾文哲
名人推薦:「關鍵評論網」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鍾子偉
《不是資優生,一樣考取哈佛》作者/曾文哲
章節試閱
哈佛人的口頭禪:為什麼
不論在工作或走在街上,有時腦中會猛然浮現出簡單的疑問。可是,大部分的人都直接放著疑問不管。
我從小就很在意浮現在腦中的疑問。
一般來說,在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有一段時期會不斷的問父母「為什麼?」也就是提問期。
而我的提問期似乎還在持續,只要碰到好奇的疑問,我就會一直思考,直到找出答案為止。那就是我的思考力的泉源之一。
有很多哈佛學生從未停止問「為什麼」。只要和他們談話,從小小疑問產生的討論,會開始無邊無際的延伸,最後變成深入的探討。
即便是對一般人來說,覺得無所謂,多半會放棄討論,直接跳到下一段對話的話題,哈佛學生仍然不會放棄深入思考,持續深入探討。現在回想起來,那真是一段激發求知欲的快樂時光。
直到現在,我還是會經常深入思考一些讓別人聽到之後,可能會譏笑「有夠無聊」的問題。例如:
1. 想泡出好喝的紅茶,應該先把熱水倒進茶杯?還是先放茶包?
2. 冷凍食品標示「用微波爐加熱2分30秒」,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3. 卡樂比(按:日本一家以零食為主力的食品生產商)的零食,薯條杯的創意設計條碼是怎麼誕生的?對營業額有多少貢獻?
乍看之下,這些問題似乎無關痛癢,但事實上其背後卻存在著化學原理、物理原因,又或者是市場行銷上的巧思。我總是會這樣反覆的思考。
只要堅持不懈的思考一個疑問,就可以從中習得某些知識,同時也能培養出更獨特的觀點。
或許有些人認為,若有疑問,只要馬上用手機Google就可以找到正確答案。如果是工作等要求速度的情況,這種做法更是不在話下,但是,立刻上網查詢,未必能訓練思考力。重點是,我覺得這樣一點都不有趣。
所以我會壓抑住希望快點知道答案的心情,先試著動腦思考,然後再透過Google 進一步查詢。
日常生活中,那些讓自己猛然湧現出疑問或產生矛盾感受的問題,或許原本被人們認定為常識,所以人才沒有半點質疑的堅信著。
我認為那些在某些時候突然產生疑問或矛盾感受,可以幫助自己打破堅信或判定的外殼,成為引導出全新思考方式的寶貴機會。
把一項工作,專注成好幾個5分鐘
5分鐘集中法──在單一工作上專注5分鐘,然後必定完成工作。這是我從小實踐的習慣之一。以單純的計算來看,只要這個方法重複12次,等於集中一個小時。這招是有效解決當日工作的強力武器。
其實也未必非5分鐘不可。因人而異,也可以設定為3分鐘或是7分鐘,不過,就我個人來說,我覺得五分鐘最能夠集中專注力。
即便是哈佛入學考試的考前準備,也同樣適用。我細分該做的事情,然後以5分鐘為一個單位,逐一擊破工作,最終順利考上這間學校。
不管是工作、學習或是私事,不論是多麼龐大的工作,只要運用5分鐘集中法,就可以有效率的完成。
此外,我們生活周遭有太多因素擾亂集中力,如YouTube 或LINE、各種網路資訊等。
我建議你可以利用手機計時5分鐘,並在那段期間無視手機通知或電子郵件。就算有任何人主動找自己談話,也要打斷對方,說:「再等我2分鐘。」總之要在這5分鐘全神貫注的做事。
我高中在背英語單字時,我也會這麼告訴自己:「好!下個5分鐘要背50個英語單字。」讓自己集中注意力。此外,我練習小提琴時同樣以5分鐘為練習單位。
因為,人如果長時間持續做相同的事,集中力就會慢慢降低。
每次只集中5分鐘,換句話說,就是分割工作,且處理一個工作不超過5分鐘。如果你發現自己會浪費時間玩手機遊戲或上網的話,就用計時器,試著每次集中五分鐘(3分鐘、7分鐘也可以)。
快樂的時光流逝得很快,所以一定要自發性的養成切割時間的習慣。
前幾天,我和住在紐約的鋼琴家與大提琴家夫婦,正好談到5分鐘集中法。結果,他們說:「我們也是用這種方法!」著實令我驚訝萬分。
有趣的是,他們碰到比較難演奏的樂章時,會乾脆把時間設定成4分鐘,他們說:「這是為了防止過分專注,而練習過多。」他們會在計時器響起時,停下動作,讓自己轉換心情。
我很建議大家採用這種方法,根據自己的習慣劃分時間,在設定的時間內,專心處理事情。
我們沒有特別聰明,是被教授逼出來的
有些人認為地頭力天生的,無法靠努力來提升。
其實,我在哈佛充分鍛鍊過地頭力,所以我覺得地頭力可以靠後天提升。
在哈佛,不論哪個課程,教授都會出大量的作業,所以學生的腦袋每天都超高速的運轉。在那樣的日子裡,我發現自己的大腦處理速度,在不知不覺間提高了許多。
比起電腦的中央處理器(CPU)不論怎麼使用,處理速度都不會提升,人腦使用越頻繁,能力提升越高。
哈佛學生有很強的地頭力,與他們置身在相同環境,相互切磋、琢磨之後,感覺腦袋的運轉次數也跟著提升。
「環境會使人改變。」這句話說得一點都沒錯。
若要解決難纏的課題,只要讓自己置身於超越個人極限、逼迫自己使用大腦的環境,就可以鍛鍊地頭力。
如果你是個商業人士,若要讓自己處在更嚴苛的環境裡,就可以勇敢的選擇轉職,到走在時代前端的初創企業。如果覺得轉職作法太過激烈,只要公司的制度完善,也可以考慮透過企業留學,到其他企業工作,或是利用公司經費留學,前往國外的研究所研習。
或者,試著改變當天的工作排程。
根據我過去的經驗,那些不加班就沒辦法完成的工作,只要限制自己在下班前完成,然後運用「五分鐘集中法」,就可以有效提升大腦處理速度。如果是家庭主夫或主婦,可以藉由改變時間的利用方式,想辦法提高效率,以增加自己的時間。
只要在這方面下功夫,你會感受到大腦CPU性能不斷提升。
如果是學生,或許可以像過去的我一樣,索性不要去上補習班,試著找尋在家裡有效自學的方法。改變自己的所在環境,提高思考的效能之後,就可以藉由一些小技巧提升自己的地頭力。
哈佛人的口頭禪:為什麼
不論在工作或走在街上,有時腦中會猛然浮現出簡單的疑問。可是,大部分的人都直接放著疑問不管。
我從小就很在意浮現在腦中的疑問。
一般來說,在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有一段時期會不斷的問父母「為什麼?」也就是提問期。
而我的提問期似乎還在持續,只要碰到好奇的疑問,我就會一直思考,直到找出答案為止。那就是我的思考力的泉源之一。
有很多哈佛學生從未停止問「為什麼」。只要和他們談話,從小小疑問產生的討論,會開始無邊無際的延伸,最後變成深入的探討。
即便是對一般人來說,覺得無所謂,多半...
推薦序
在哈佛學會的能力,助你成為人生勝利組
《不是資優生,一樣考取哈佛》作者/曾文哲
看到這本書時,我眼睛為之一亮,作者不僅不藏私的分享世界名校的生存方式,也深刻剖析美國自由學風與日本保守公立學校的差異,要適應如此不同的環境,著實不容易。
當年我在哈佛大學念研究所時,也有類似的文化衝擊(cultural shock),特別是我跟本書作者一樣,從小到大都念公立學校,沒有受過私立貴族學校「國際專班」或「外籍教師」的洗禮,到國外頓時有種劉佬佬進大觀園的感受。
作者提到幾點我特別有感觸──首先是有問題就問,歐美學生不會等到下課或老師講完一個段落後才發問,他們只要有疑問,便馬上舉手提問。在臺灣,很多老師可能覺得這樣不禮貌,但在哈佛,大部分的教授都很習慣這樣的做法。如果老師真的沒時間回答,他會請你下課後再跟他一對一討論。在美國,教授與學生比較像是朋友關係,不會特別重視師長、長輩的尊嚴或禮數。
其次是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作者說一定要提出跟其他人不同的看法,這對哈佛學生來說是家常便飯。臺灣教育習慣凡事都有標準答案,考完試大家對完答案,分數就呼之欲出,很少針對某個議題開放性的討論或辯論。即使是教科書的內容,美國學生往往充滿質疑,不會視為理所當然。事實證明,即使是教科書也常常會寫錯,更別提老師上課的內容了。
再來是滿滿的社交活動,當年我在哈佛念書時,每學期光學校的活動大概就參加了二、三十場,從開學的啤酒餐敘(包下餐廳,讓新生認識彼此)、Welcome party、冬季舞會,到遊艇派對(學校包下一艘大遊艇,從波士頓港口出航),這些場合不僅是認識其他師生的大好機會,更是拓展人脈(networking)的好機會,特別是如果預計留在美國工作的話。我當時有同學靠著舞會上認識的人脈,在沒有綠卡的情況下,成功進入世界五百大企業工作,領取令人稱羨的高薪,成為人生勝利組。
再來,作者提到習慣讀英文資料。同樣的主題,你用英文查到的資訊量是中文的好幾倍,如果是學術論文就更不用說了,國際期刊的論文幾乎都是用英文撰寫。習慣讀英文資料,你得到的資訊會是別人的好幾倍,同時也能訓練自己的英文閱讀能力,好處不勝枚舉。
最後一點是作者多次強調的靈感筆記,我在我的著作《不是資優生,一樣考取哈佛》及《高效讀書法》都曾提到靈感筆記的重要性。我們常常在某些時刻腦中會迸出一些想法,如果把它記錄下來,就會慢慢累積成一份珍貴的資產。現在世界經濟早已脫離勞力密集的型態,轉變成知識密集、創新密集,你有別人想不到的想法,就容易成功。想看看,若在二十年前網路剛發展時,你就開始發展電商,可能現在亞馬遜或樂天集團的董事長就是你了。
祝福大家都能從這本書裡得到一些靈感與啟發!
在哈佛學會的能力,助你成為人生勝利組
《不是資優生,一樣考取哈佛》作者/曾文哲
看到這本書時,我眼睛為之一亮,作者不僅不藏私的分享世界名校的生存方式,也深刻剖析美國自由學風與日本保守公立學校的差異,要適應如此不同的環境,著實不容易。
當年我在哈佛大學念研究所時,也有類似的文化衝擊(cultural shock),特別是我跟本書作者一樣,從小到大都念公立學校,沒有受過私立貴族學校「國際專班」或「外籍教師」的洗禮,到國外頓時有種劉佬佬進大觀園的感受。
作者提到幾點我特別有感觸──首先是有問題就問,歐美學生不會等到...
作者序
前言
從沒出國留學的我,都跟哈佛同學聊什麼?
大家聽過「Out of comfortable zone」嗎?
中文直譯是「走出舒適圈」,不安於現狀,能挑戰新的事物。
我生長於日本的大分縣大分市,從當地的公立高中畢業後,應屆考取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並以第一名成績畢業。之後我就讀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The Juilliard School of Music),也是第一名畢業。
我現在住在紐約,擔任小提琴家,除此之外,我在紐約開設音樂顧問公司,擔任公司的執行長。
在18歲進入哈佛就讀之前,我完全沒有海外生活或留學的經驗,唯一的就學經歷只有公立國小、國中和高中,我甚至沒去過補習班。此外,我非常沉迷從3歲開始學習的小提琴。
對於在大分市過著平凡生活的我來說,突然飛到美國就讀哈佛,就是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進入哈佛之後,我的日常被澈底推翻:就算是等紅燈,只要沒車,就可以放心過馬路;上課期間,有機會就要舉手發問;見面時,要先握手;對話要不斷提及對方的名字……即便是這些被現在的我認定為常識的事情,在當時,我拚命的仿效,讓自己盡快適應環境。
其中最令我驚訝的是,哈佛同學的高度求知欲和思考力。多數人和朋友在餐廳交談時,不同於一般的閒話家常。他們談論的,不是專業生物學,就是投資公司運用的應用數學公式等。
而且,一旦開始聊某個話題,會被迫跟著一起思考,直到找到真相為止。最不可思議的是,即便是最先進的生物學或是應用數學,只要是出自哈佛同學的嘴裡,內容就變得十分有趣,一點都不枯燥乏味。因此讓人產生滿滿的興趣,甚至希望能多聊一、兩個小時。
即便是再困難的領域,其根本的主軸仍然相同。正因為有高度的求知欲,所以即便話題並非自己的專業,仍然可以討論得十分火熱。最重要的是,正因熱烈討論,進而刺激思考,使每個人都有獨特見解,透過不同的解讀,碰撞出更深奧且有趣的談話內容。
在和哈佛同學討論的過程中,我也察覺到思考的樂趣。
每次思考都有全新的發現,跟朋友交換意見的過程中,又會產生新發現,就是這麼一個激動人心的循環。我認為在哈佛鍛鍊出的思考力,是帶領我進入茱莉亞音樂學院就讀,乃至於畢業後能順利創業的主因。
有些人認為,哈佛學生的生活與旁人截然不同,所以能力也有所不同,但事實上,這是因為多數哈佛學生有著滿滿的好奇心和思考力,所以同樣是看著某些事物,他們卻能有令人怦然心動的發現。
前往世界各地旅行時,你會結識各種不同的朋友,同時也會發現自己內心裡不曾察覺的部分。
思考就像在大腦裡踏上冒險旅程,那可能是一個人的旅行,也可能是和伙伴一起同行的旅行,不論是何種形式,肯定會有新的發現。
前言
從沒出國留學的我,都跟哈佛同學聊什麼?
大家聽過「Out of comfortable zone」嗎?
中文直譯是「走出舒適圈」,不安於現狀,能挑戰新的事物。
我生長於日本的大分縣大分市,從當地的公立高中畢業後,應屆考取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並以第一名成績畢業。之後我就讀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The Juilliard School of Music),也是第一名畢業。
我現在住在紐約,擔任小提琴家,除此之外,我在紐約開設音樂顧問公司,擔任公司的執行長。
在18歲進入哈佛就讀之前,我完全沒有海外生活或留學的經驗,唯一的就學經歷只有...
目錄
前言 從沒出國留學的我,都跟哈佛同學聊什麼?
第一章 我在哈佛學到的生存之道
1. 搶在其他人之前發表意見
2. 刻意說點不一樣
3. 有問題就問,不用察言觀色
4. 把困難條列出來,逐一破解
第二章 為了跟上頂尖同學,我這樣訓練自己
5. 天天寫待辦事項,大小事都寫
6. 哈佛人的口頭禪:為什麼
7. 我至今仍用手抄寫筆記
8. 有靈感,立刻寫下來,寫得雜亂也可以
9. 除了讀書,我更喜歡讀人
10. 細分大目標,堆疊小成功
11. 逼出幹勁有兩招:找對手和設期限
12. 放空不是偷懶,是讓大腦重新啟動
13. 所謂的理解,就是能用大白話講專業
14. 在哈佛,沒有「正確答案」
15. 這裡的天才從不會忌妒另一個天才
16. 從考試到住宿,哈佛會刻意的多元
17. 哈佛校友的共通語言:「你之前是哪間宿舍的?」
第三章 學業、社交、睡眠,哈佛人只能選兩種
18. 把一項工作,專注成好幾個五分鐘
19. 一天一次冥想,絕佳的腦部體操
20. 比起寧靜的教室,有人聲的餐廳讓我更專心
21. 壓力大的時候,我就先整理環境
22 . 在哈佛──地頭力比滿分重要
23. 我們沒有特別聰明,是被教授逼出來的
24. 常看國際新聞,開眼界
25. 創新,都是起源於某種不滿
26. 邏輯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都重要
27. 大腦的能力有限,不要放進多餘資訊
28. 正式上場前,不練習,但要小睡一下
29. 管你睡眠專家怎麼說,我就是用週六補眠
30. 每天安排一段時間和自己對話
31. 睡前固定寫日記,這是我的正念練習
32. 為了能追劇,我更努力做好時間管理
第四章 哈佛式小論文,走到哪裡都受用
33. 五段落小論文,強化我的邏輯思維
34. 哈佛教我寫作課:項目清單、草稿、潤飾
35. 先提結論,後講重點
36. 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
37 . 我靠哈佛式小論文鍛鍊作文能力
38. 重點是要正確引用他人資訊
39. 我都用英語查資訊,訊息量比日語多五倍
第五章 這裡不講求完美主義
40. 我的待辦事項欄,沒有優先順位
41. 但我會替緊急度較高的工作加上標記
42. 大一生沒有主修,學校要你跨領域體驗
43. 哈佛的學習主張 : 追二兔得三兔
44. 就算是興趣,也要精進成專業
45. 當腦袋打結時,就到外頭走走
46 . 哈佛的社交派對,其實在教你怎麼創業
47. 派對的自我介紹,應該怎麼說?
48. 你不需要給正確答案,而是當下的最佳解答
第六章 給我你的想法,別老是靠感覺
49. 因為沒有練習,所以你才沒有想問的
50. 可以重複,但請試著添一點變化
51. 帶著平常心,用他人視角來看自己的煩惱
52. 不被情感綁架,理性選擇才能替履歷加分
53. AI和人的差距:玩心
54. 打破傳統,添加自己的風格
55. AI無法取代,更該培養感性
56. 找人討論電影劇情,磨練感性和思考力
57. 重視每個工作,那是捉到機會的契機
58. 全球化使對手劇增,隨時問自己的優勢是什麼
59. 直覺,從不斷練習中產生
後記 拋開榮耀,從頭開始,就擁有可能性和成長
前言 從沒出國留學的我,都跟哈佛同學聊什麼?
第一章 我在哈佛學到的生存之道
1. 搶在其他人之前發表意見
2. 刻意說點不一樣
3. 有問題就問,不用察言觀色
4. 把困難條列出來,逐一破解
第二章 為了跟上頂尖同學,我這樣訓練自己
5. 天天寫待辦事項,大小事都寫
6. 哈佛人的口頭禪:為什麼
7. 我至今仍用手抄寫筆記
8. 有靈感,立刻寫下來,寫得雜亂也可以
9. 除了讀書,我更喜歡讀人
10. 細分大目標,堆疊小成功
11. 逼出幹勁有兩招:找對手和設期限
12. 放空不是偷懶,是讓大腦重新啟動
13. 所謂的理解,就是能...
商品資料
出版社:大是文化出版日期:2021-03-04ISBN/ISSN:978986554831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2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