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中之王《法華經》包含所有佛說的道理,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經典。
佛陀善用譬喻,「法華七喻」的故事性、戲劇感都非常鮮明生動。
聖嚴法師精采闡述、循序講解法華二十八品,
引導讀者進入唯一佛乘的大法心要,
並能運用在現代生活中,是非常有用且實用的佛法,
這也是法師為我們講經的初心。
如來一切所有之法、一切自在神力、一切秘要之藏、一切甚深之事
《法華經》被尊為「經中之王」,在佛法的弘揚上地位崇高,其大開大合的思想模式,尤其受到中國佛教的歡迎,是一部流傳普遍、影響深遠的重要經典。
釋迦牟尼佛因為聽了《法華經》,說了《法華經》,經過那麼長的時間受持、讀、誦《法華經》,所以最後成了佛。釋迦牟尼佛成佛的因緣很多,在他修行菩薩道的階段中,歷經那麼多佛的時代、佛的世界,以及親近聽聞過諸佛所說的法,最重要的還是《法華經》,他之所以能夠成佛,主要原因也是由於《法華經》。
本書除了以現代人通用的語文,將經典原文略予譯介之外,更重要的是將經義內涵引用到現實生活中來。法師認為,通過依經解經的原則還嫌含糊,應該探及佛陀的本懷,以本經理解本經,之後才會發現,本經對我們現實世界的今日社會,到底有多少用處。
比如相信眾生皆有佛性,眾所周知是基於《涅槃經》,其實在《法華經》中也可得到依據。又如歷劫成佛與立地成佛,看來有矛盾,可是就在《法華經》中並弘並傳。又如彌陀淨土與彌勒淨土,在中國佛教史上似乎各有弘傳的大師,卻在《法華經》中,先後出現;限制女性及讚揚女性,也並行不悖。人間淨土的思想、逆行菩薩的信仰,一切眾生的種種狀況,都有可能是諸佛菩薩化現說法的範例,其實都能在《法華經》中讀到。
尤其《法華經》善用譬喻、巧說故事、經文流暢,除了專門的佛學名相,亦是優美的文學作品,有散文有詩偈,讀來一點也不枯燥。凡此種種,都是非常有用且實用的佛法。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並積極推展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世界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章節試閱
二○、常不輕菩薩品──當禮四眾,說法華經
在最初一尊威音王佛滅度之後的像法階段,有一比丘,名常不輕,由於他每遇一位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都會上前禮拜讚歎說:「我深深地向你們致敬,我不敢輕慢你們,為什麼呢?因為你們都是在行菩薩道,將來當得作佛。」而在那個時代,正是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不會相信他們在行菩薩道,更不會相信他們當來作佛。
「威音王佛」梵文Bhisma-garjita-svara-raja,是本經本品所見的古佛中,最古的一尊佛,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劫。禪宗常據此典故而云「威音那畔」,是指此佛之前的實際理地,為向上一著,向下則為佛門方便。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佛為極惡之人授成佛記,將提婆達多提昇到世尊老師的層次,他為古仙人時曾以佛法開示因地的世尊,終於因此成佛。於是形成大乘思想之中有逆行菩薩的信仰,既有逆行菩薩及順緣菩薩,那就不論遇惡人或善人,都宜看作自己的貴人、恩人。這種信仰,對我非常有用,以之自行化他,推廣不遺餘力。
此〈常不輕菩薩品〉強調,面對增上慢人不信懷疑,甚至毀謗辱罵大乘佛法如《法華經》者,仍堅定地讚歎禮敬他們,深信他們將來必定成佛,現前就是菩薩行者。這對於中國佛教的禪宗鼓勵極大,可與《涅槃經》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彼此呼應;不論信或不信,凡是有情,必將成佛。
此一信念對我的啟示功用極大,視一切人都是現在的菩薩、未來的佛。我也將此信心勸告他人,乃至全體世人。
「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這段經文,敘述常不輕菩薩深信人人皆當作佛,非常生動。他「不專讀誦經典」,故未修五品功德,不像一般法師講經說法;他只知常行禮拜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的四眾,邊拜邊讚說:「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雖然那些增上慢人,及心不淨者,不信他們將來會成佛;甚至引起那些人的瞋恚心,用木杖磚塊石頭打他、擲他,他走避稍遠,依舊站在那兒高聲喊著:「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這段經文對中國佛教文化的影響極大,不重視形式的弘經演教,但有成佛的信心,便是一切都有了。我們至少可以見到三點:
1. 佯狂的大修行人,例如寒山、拾得、布袋、道濟等,是否有點神似?
2. 不求名聞、不避侮辱,但自默默遊化於人間的行腳僧們,是否有些相似?
3. 佛制比丘不得禮敬王者俗人,中國僧侶在佛菩薩化現的信仰下,向四眾禮拜以示感恩、懺悔、尊敬者有之。
「是比丘臨欲終時,於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即得如前品所說「得是六根清淨已,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為人說是法華經。」
常不輕比丘在快要命終的時候,聽到虛空中威音王佛為他開示。這時是像法時代,威音王佛早已涅槃,離開他很久了,但是因為他信心這麼堅定,認為一切四眾弟子都能成佛,所以威音王佛受他的感應而在空中發出聲音,對他宣講早先說過的《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他聽了之後能夠全部受持,於是就像第十九品所說的,得到六根清淨,並且延長他的壽命,達二百萬億那由他歲,住在世間,廣為其他人說《法華經》。
這位常不輕菩薩,原不轉讀經典,也未修習解說書寫經典,只知逢人就拜,並稱「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僅由此一信行功德,臨終感得已經滅度的威音王佛在空中出聲,為他說彼佛先曾說過的二十千萬億偈的《法華經》,使他受持之後立即獲得〈法師功德品〉中的六根清淨,而且延命住世,弘演此經。
後於四千億佛世,受持讀誦此經,為四眾說,復值千萬億佛,亦於諸法中,說是經典,功德成就,當得作佛,即釋迦世尊是。「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常不輕菩薩因為修了禮拜讚歎四眾、肯定四眾必將成佛的法門,最後聽到了全部《法華經》,弘講《法華經》,一生又一生、一生又一生地歷經四千億尊佛出世,每一尊佛出世的時候,他都受持讀誦這部《法華經》,而為四眾說這部《法華經》;接著又經過千萬億佛,也在諸佛之中說這部《法華經》,所以當功德成就的時候他就成佛了,這就是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因為聽了《法華經》,說了《法華經》,經過那麼長的時間受持、讀、誦《法華經》,所以最後成了佛。釋迦牟尼佛成佛的因緣很多,在他修行菩薩道的階段中,歷經那麼多佛的時代、佛的世界,以及親近聽聞過諸佛所說的法,最重要的還是《法華經》,他之所以能夠成佛,主要原因也是由於《法華經》。
彼四眾輕賤常不輕菩薩者,「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畢是罪已,復遇常不輕菩薩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今此會中四眾,「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
那些侮辱、謾罵常不輕菩薩,以及用木棍、石頭、磚瓦打他的增上慢四眾,經過很長的時間,如〈譬喻品〉所說,受大苦報,罪報受畢,又遇到常不輕菩薩。正由於打罵侮辱了常不輕菩薩及其所唱「汝等(惡人)皆當作佛」的因緣,常不輕菩薩慈悲,反而把他們教化度脫了,如今在釋迦世尊法華會上的四眾菩薩,就都是在那個時候曾經打罵過他的人,此時都已經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萻提心,已經到了不退轉的程度。
這段經文為我們點出:
1. 毀謗《法華經》思想的人,以及辱罵、杖打、瓦石投擲弘揚「眾生成佛」信仰的人,罪過極重,定會受苦報。
2. 雖然種了惡因,要受罪報,但若由此結了善緣,終將成佛。
3. 菩薩度眾生,已經不是基於慈悲憐愍心,也超越了感恩報恩心,更不是如《老子》所說的「報怨以德」。而是出於對一切眾人的尊敬心,將每一個人平等地看作是現在的菩薩,未來的佛;如此一來,還會不願對每一位普通人禮拜讚歎的嗎?還不能如本品常不輕菩薩所說:「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的嗎?
像這段經文的妙義,早已在中國佛教之中流傳,可惜尚未形成共同的風氣。我們法鼓山有鑑於社會時代的需要,正在努力推動「把一切人尊敬為行菩薩道的菩薩」的觀念。(節錄)
二○、常不輕菩薩品──當禮四眾,說法華經
在最初一尊威音王佛滅度之後的像法階段,有一比丘,名常不輕,由於他每遇一位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都會上前禮拜讚歎說:「我深深地向你們致敬,我不敢輕慢你們,為什麼呢?因為你們都是在行菩薩道,將來當得作佛。」而在那個時代,正是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不會相信他們在行菩薩道,更不會相信他們當來作佛。
「威音王佛」梵文Bhisma-garjita-svara-raja,是本經本品所見的古佛中,最古的一尊佛,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劫。禪宗常據此典故而云「威音那畔」,是指此佛之前的實際...
作者序
當我編撰《印度的佛教》時就已知道,初期的大乘經典之中,《般若經》的性空思想,與被貶為小乘的《阿含經》緣起論,是很相應的。《華嚴經》與《維摩經》,本質上是站在排斥小乘的立場。《法華經》則起而做綜合性的調停,誘導大小三乘,歸入唯一佛乘,處處指出,二乘三乘是權非實,唯一佛乘才是究竟。將二乘置於階段性的地位,承認其有進入化城的價值,鼓勵其當更上一層樓,捨二乘三乘而直達一乘。
這種大開大合的思想模式,深受中國文化的歡迎,《法華經》也就成了在中國佛教徒之間,流傳普遍的一部重要經典。故當我講《維摩經》的同時,也計畫講《法華經》。《維摩經》六講,是採用依題目性質而摘錄相關的經文經句,加以解釋。《法華經》則依全經原文的次第,照著經義的內容宗旨,節要而連貫的講述。
這本講要,雖未能依原典逐字逐句解釋,還是循著原典的次第,介紹原典的內容,脈絡分明,一目瞭然《法華經》每一品的心要何在?經義的所指為何?每品內容於全經中的位置何在?於整個佛法的修證次第中扮演著何等重要的角色?
這一本講要的任務,不是做研究的考證和與其他經典思想的對比,因為這類工作已有許多先進學者們做過了。不過我也沒有忽略先賢古德們對於本經的疏解,但是除了若干經文需要借助古釋來認知而酌情引用之外,並不希望全照著古釋來理解經義,何況各家的古釋之間,也有不少輕重出入之處。所以根據素樸的原典經文,參考梵文日譯及諸本異譯,掌握其初期大乘佛教的時代思潮原則,接合中國佛教的種種特色,就可看出《法華經》對中國大乘佛教的影響,是相當普遍和深遠的。
本講要除了以現代人通用的語文,將經典原文略予譯介之外,更重要的是將經義內涵如何引用到現實生活中來。通過依經解經的原則還嫌含糊,應該探及佛陀的本懷,以本經理解本經,之後才會發現,本經對我們現實世界的今日社會,到底有多少用處。比如說,中國佛教的禪宗,相信眾生皆有佛性,眾所周知是基於《涅槃經》,其實在《法華經》中也可得到依據。
又如歷劫成佛與立地成佛,看來有矛盾,可是就在《法華經》中並弘並傳。又如彌陀淨土與彌勒淨土,在中國佛教史上似乎各有弘傳的大師,卻在《法華經》中,先後出現;限制女性及讚揚女性,也並行不悖。人間淨土的思想、逆行菩薩的信仰,一切眾生的種種狀況,都有可能是諸佛菩薩化現說法的範例,其實都能在《法華經》中讀到。尤其《法華經》善用譬喻、巧說故事、經文流暢,除了專門的佛學名相,乃是優美的文學作品,有散文有詩偈,讀來一點也不枯燥。凡此種種,都是現實生活中非常有用且實用的佛法。
我不會牽強附會,以私意理解經義,故凡遇到名相的詮釋及義理的疏解,必會參考引用經論,非不得已,盡量不用與本經性質不同的資料,就是用了,目的也是提供參考,不敢以為那就是定論。
本講要的原貌是於一九九二年春,編成一小冊講綱,接著於該年的七月八、九、十日,在農禪寺講了最初七品。一九九三年一月八、九、十日,講八至十三品;同年七月八、九、十日,講十四至十六品。一九九四年一月八、九、十日,講十七至二十一品;同年七月七、八、九日,講最後的七品。共分五次講了十五場。
到了一九九七年,有幾位在家弟子,將我講出時的錄音帶整理成為文字。一九九八年又經一位余如雯居士潤飾成稿,讓我帶在身邊,閱讀之後,覺得講出時的資料太少,閒話太多。到了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五日至十一月二十七日之間,我在紐約上州的象岡道場,親筆重寫一遍。經過鄭建華居士等的謄清,盧嘉雯居士的電腦打字,再經一次修正,總算於十二月二十日定稿。
由於年高七十,加上衰病和忙碌,除了希望弘揚《法華經》,沒有想到毀譽問題,讀者們如果因此獲得利益,請感恩三寶,如果覺得不滿意,罪過由我承擔,並請不吝指教。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於紐約上州象岡道場
當我編撰《印度的佛教》時就已知道,初期的大乘經典之中,《般若經》的性空思想,與被貶為小乘的《阿含經》緣起論,是很相應的。《華嚴經》與《維摩經》,本質上是站在排斥小乘的立場。《法華經》則起而做綜合性的調停,誘導大小三乘,歸入唯一佛乘,處處指出,二乘三乘是權非實,唯一佛乘才是究竟。將二乘置於階段性的地位,承認其有進入化城的價值,鼓勵其當更上一層樓,捨二乘三乘而直達一乘。
這種大開大合的思想模式,深受中國文化的歡迎,《法華經》也就成了在中國佛教徒之間,流傳普遍的一部重要經典。故當我講《維摩經》的同時,...
目錄
自序
緒言
上編 迹門
一、 序品:海眾雲集,見佛放光
二、 方便品:唯一佛乘,方便說三
三、 譬喻品:三界火宅,三車一車
四、 信解品:長者窮子,佛與佛子
五、 藥草喻品:三草二木,一雨普潤
六、 授記品:四大聲聞,授記作佛
七、 化城喻品:二乘涅槃,如入化城
八、 五百弟子受記品:羅漢受記,衣裹寶珠
九、 授學無學人記品:有學無學,同成佛道
一○、法師品:五種法師,供養說法
一一、見寶塔品:寶塔涌現,證明說法
一二、提婆達多品:惡人畜女,皆成正覺
一三、勸持品:尼眾受記,佛後弘經
一四、安樂行品:身口意誓,四安樂行
下編本門
一五、從地涌出品:本門所化,無量無邊
一六、如來壽量品:佛壽無量,永不入滅
一七、分別功德品:清淨果德,弘經威力
一八、隨喜功德品:聞經隨喜,為他人說
一九、法師功德品:五品法師,六根清淨
二○、常不輕菩薩品:當禮四眾,說法華經
二一、如來神力品:十方世界,如一佛土
二二、囑累品:摩頂付囑,宣法報恩
二三、藥王菩薩本事品:燒身供養,報聽經恩
二四、妙音菩薩品:四十種身,說法利生
二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三十三身,尋聲救苦
二六、陀羅尼品:諸陀羅尼,護持法師
二七、妙莊嚴王本事品:修法華經,當得作佛
二八、普賢菩薩勸發品:後五百歲,乘象來護
自序
緒言
上編 迹門
一、 序品:海眾雲集,見佛放光
二、 方便品:唯一佛乘,方便說三
三、 譬喻品:三界火宅,三車一車
四、 信解品:長者窮子,佛與佛子
五、 藥草喻品:三草二木,一雨普潤
六、 授記品:四大聲聞,授記作佛
七、 化城喻品:二乘涅槃,如入化城
八、 五百弟子受記品:羅漢受記,衣裹寶珠
九、 授學無學人記品:有學無學,同成佛道
一○、法師品:五種法師,供養說法
一一、見寶塔品:寶塔涌現,證明說法
一二、提婆達多品:惡人畜女,皆成正覺
一三、勸持品:尼眾受記,佛後弘經
一四、安樂行品:身...
商品資料
出版社:法鼓文化出版日期:2021-01-14ISBN/ISSN:978957598876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7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