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鐵成立超過百年,期間歷經許多時代的變遷,在臺灣發展史中佔有重要角色。鐵道上的每一座車站、每一處古蹟、每一棟建築,都是一個遇見的起點,遇見人事物、遇見在地文化。
藉由爬梳臺北、新竹、臺中、嘉義、臺南、高雄等六大經典車站,以及多個古蹟/建築的古今變化,闡述臺鐵鐵道與城市文化、經濟、地貌的連結,彰顯鐵路在臺灣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角色及價值發揮,展現臺鐵人對於鐵道文化與傳承之重視。
透過臺鐵人、文史工作者、文字工作者的三種觀點角度,點出歲月思古、今日面貌及未來嚮往的連結。
作者簡介:
蘇昭旭
蘇昭旭,臺灣鐵道研究者,是目前華人鐵道領域著作最多的學者。1997年起發表鐵道畫作與鐵道圖書,2001年創辦鐵道旅行雜誌,2004年該雜誌結束(期間總共出版12期),繼續製作中文的鐵道工具書,範圍包含臺灣鐵道與國際鐵道的領域。其個人部落格與圖書序中宣示其著書理念:知識的效用在於助人,以建立中文鐵道工具書為終身職志,讓鐵道知識普及化,落實到「科普教育」。至2020年10月為止,圖書著作共有49冊。
魚夫
漫畫家、作家,發願用十年的時間將臺灣文明和飲食文化畫出來。
王曉晴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曾任電視台專題報導記者、《天下》雜誌集團《Cheers》雜誌資深記者,現為自由撰稿人,主編過十餘本企業、公益基金會、研究或教育機構刊物,並為各大新聞媒體集團特約記者。
姚淑儀
南北奔波的文字工作者。從小熱愛聽故事,寫故事,讀故事,而人物採訪與寫作串連三者,令人沉迷其中,樂此不疲。自由接案超過10年,人物寫作超越百篇,一篇一則生命故事,篇篇都是故事迷的療癒處方。
王盈雅
20年採訪編輯經驗,經手完成數十本刊物。曾任直播節目製作人,曾出版過日翻中生活實用書籍7本與個人著作,目前是獨立接案的文字工作者。
陳玉鳳
國立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資深文字工作者,曾任職於媒體。合著著作包括《創新x淬鍊:38件成功個案》、《成大事:改變世界的88個微行動》、《浪漫臺三線款款行系列叢書》、《關鍵影響力:金牌企業成功學》等。
章節試閱
楔子
臺灣有了臺鐵之後
世界有了火車之後,更多人勇於夢想遠方;一個國家有了鐵路之後,政經文化、產業聚落、人群聚集,就與以往有了截然不同的面貌及內涵。臺灣有了鐵路之後呢?答案是:開始了現代化旅程。
清末民初、日本時期、民國政府,每一個政權想要勵精圖治,鐵路建設的開展都是重要任務。 一百三十三年以來,臺鐵的每一次做為,影響的不僅僅是讓人們移動得更遠、貨物運得更多,更可能從此改變一個國家、一處區域、一座城市的命運。
深入天涯海角,照顧每一個角落
廣袤國土,唯有鐵路網路可以覆蓋。鐵路運人,也運貨,隨著臺鐵一寸寸推進鐵路網,無論天涯海角,臺鐵都能將遊子送回家,將貨物運到需要的地方。
談到鐵路的運輸功能,臺鐵的貨運服務總所是無法錯過的重要角色。該單位的核心業務是承攬公部門的貨物運輸,例如糧食局的米和肥料、電力公司的電桿,以及菸酒公賣總局各地菸廠和酒廠生產的香菸、酒類及原材料等產品的配送。
1974 年間,臺鐵採購大型貨車約三百輛,以及曳引機及堆高機等,組成機動車隊加入接駁運輸,與鐵路相輔相成,運送政府重要物資及民生用品,觸角涵蓋全臺,可稱得上全臺灣規模最大的運輸單位,當時坊間以「馬路鐵」代稱駐紮在各車站的貨運服務站。
鐵路的進步,增進一國之經濟
貨暢其流所帶來的影響,不僅在運輸本身,更是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根基。
1970 年代,臺灣經濟起飛,對外貿易發達,民眾南來北往拚經濟,貨運量持續增加。然而,受限於蒸汽火車、柴油客車的性能,動力輸出不足,導致車次增加有限,貨物難以消化、車廂內乘客擁擠、誤點等情況層出不窮。
為了因應客貨運量的增加,臺鐵在 1973 年開啟鐵路電氣化工程,於西部幹線縱貫線全線(基隆-高雄間)架設 1,153 公里長雙軌高架電纜。1979 年 6 月 28 日,全線電氣化正式啟用。
鐵路電氣化後,運量及速度提升,為經濟發展添加有利因素,臺灣經濟一路狂飆,曾獲譽為經濟奇蹟。
鐵路的開通,帶動區域經濟
在北迴線興建之前,自花蓮至臺東的臺東線一直都是獨立營運,未能與西部幹線相互連結。旅客往來臺北、花蓮,只有陸運和海運兩種選擇;陸運是在蘇澳車站轉乘臺灣省公路局班車,借道蘇花公路,或是經由海運,搭乘往返基隆港與花蓮港的客船(例如:花蓮輪),極為耗時。
為使東部鐵路幹線與西部接軌,1973 年 12 月 25 日,北迴線正式動工,1980 年 2 月 1日通車。沿線築有大、小橋梁共 91 座,隧道 16 座,全長達 31,029 公里。
有了北迴鐵路後,相較過去蘇花公路不時嚴重壅塞,或是每逢天災就發生路斷的情況,鐵路型態相對不容易受到天氣影響,因可以維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年服務,讓東、西部客商都能得到快速安全可靠的運輸服務。
在鐵路築建的基礎上,臺灣東部得以開展觀光行銷,地方整體發展日趨活躍,臺灣人口東西分布也較過往平均,民心更為安定。
一座車站,可以讓一座城市偉大
古今中外,許多城市因為鐵路的開通、車站的設置而開啟了繁華之路。例如,臺中位居臺灣中心點,正是典型因鐵路而崛起的城市,鐵路運輸帶來政經文化的快速發展,百年來,鐵道一直是臺中進步繁榮的最大驅動力。
1908 年 10 月 24 日,日本閑苑宮親王載仁來臺主持臺灣縱貫鐵道全通式,臺中公園內的湖心亭即為慶祝鐵道開通所建,臺中車站從此躍居臺灣鐵路西部縱貫線的中心,日趨繁華。
鐵路,帶來了神明及信眾。
1917 年 6 月,臺中萬春宮主辦「七媽會」,邀請旱溪樂成宮、梧棲朝元宮、彰化南瑤宮、鹿港天后宮、北港朝天宮與新港奉天宮,總共七尊媽祖會香臺中,駐駕四十天,南、北信眾搭乘火車到臺中參拜,市區沸騰。
鐵路,也帶來了文人志士。1922 年 10 月 17 日,臺灣文化協會週年紀念會在臺中召開,各階層成員多數搭乘火車出席。1924 年 7 月,為反制親日的「有力者大會」,文協在臺北、臺中、臺南同時召開「無力者大會」,臺中場聲勢最浩大,共有千餘人出席,「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專程從彰化搭火車與會造勢。
現在,隨著臺中市十個高架化車站於 2018 年全數啟用,臺中市鐵道運輸文化如蝴蝶展翅,翱翔新時代的天空。現任交通部部長、前任臺中市長林佳龍曾發表的兩句詞語,對鐵路之於城市的影響,下了一個最佳的註腳,他說:「臺中因鐵道而誕生,也將因鐵道而偉大。」
火車,帶你去遠方,也帶你歸鄉
臺鐵的存在,改變了許多事、促成了許多可能,而到頭來影響的還是人們的生活,一如土耳其詩人塔朗吉(Cahit Sitki Taranci)所作的那首鐵路詩 ---〈火車〉(余光中譯)。
〈火車〉
去什麼地方呢,這麼晚了,
美麗的火車,孤獨的火車?
淒苦是你汽笛的聲音,
令人記起了許多事情。
為何我不該揮動手巾呢──
乘客多少都跟我有親。
去吧,但願你一路都平安,
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
楔子
臺灣有了臺鐵之後
世界有了火車之後,更多人勇於夢想遠方;一個國家有了鐵路之後,政經文化、產業聚落、人群聚集,就與以往有了截然不同的面貌及內涵。臺灣有了鐵路之後呢?答案是:開始了現代化旅程。
清末民初、日本時期、民國政府,每一個政權想要勵精圖治,鐵路建設的開展都是重要任務。 一百三十三年以來,臺鐵的每一次做為,影響的不僅僅是讓人們移動得更遠、貨物運得更多,更可能從此改變一個國家、一處區域、一座城市的命運。
深入天涯海角,照顧每一個角落
廣袤國土,唯有鐵路網路可以覆蓋。鐵路...
作者序
【推薦序】
台鐵火車,台灣人的世代共同記憶
――交通部部長林佳龍
小時候,從臺北回雲林的阿公阿媽家,我們全家坐著臺鐵的藍皮普通快車,沒有冷氣,一路從臺北「叩」10幾個小時才能到達,我現在都還記得火車開過山洞聞到的柴油味。我們帶著臺北的伴手禮返鄉,帶著雲林的花生、地瓜回臺北。童年時的火車,承載的不只是人,更是親友的掛念,還有回阿公阿媽家的記憶。
就讀建中時期,每到周末,我就和同學從臺北坐火車到宜蘭,輔導當地弱勢學生的課業。當時的火車,承載的是一個少年想要貢獻社會的熱情。
從美國耶魯大學畢業回國後,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到中正大學政治系任教。兩年間,每週有三天,我得搭區間車往返臺南和嘉義車站,我很享受在火車上獨處的時光,吃早餐、看書、準備教材,欣賞著車窗外嘉南平原的四季變換,看著廣袤無邊的稻田由綠轉黃。在這段日子裡,火車承載的是一位青年對於未來的夢想。
臺鐵火車之於我,不只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承載著屬於我的許多情感和記憶,我相信對於許多民眾而言也是如此。尤其是臺鐵已陪伴臺灣走過133年,看盡歷史變遷、歲月遞嬗,臺鐵的存在,早已是臺灣人好幾個世代的共同記憶,臺鐵百餘年累積的文化價值,當然值得珍惜。
於是,當臺中鐵路高架捷運化施工發現第一代臺中車站遺構時,當時擔任臺中市長的我,沒有任何猶豫,即刻指示要就地保存,即使增建的第三座新站必須延後兩年通車,即使預算經費必須增加1.2億元。
我始終認為,都市的規劃不能只有圈地重畫,甚至抹滅城市的舊記憶,而是應該在既有的基礎上做出更整體的規劃,因此我要求以現代化工法保存鐵道遺構,展現臺中市的發展歷史,以及臺灣鐵道發展的珍貴遺跡。我相信為臺中保存歷史,是更具價值的任務。
臺灣有許多城市因鐵路而崛起,鐵路運輸帶來政經文化的快速發展,百年來,鐵道一直是城市進步繁榮的最大驅動力。然而,一個城市在前進的過程中,不必以摧毀舊日痕跡為手段,而是要留下往日記憶,允許新舊並存,因為這往往是判斷一座城市受否偉大的指標。
一座城市的光榮感在於能夠連結過去和未來,以及在既有的文化及空間設計中創新。期許臺鐵的百年文化價值能夠被看見、被珍惜,被更多人好好了解。
【推薦序】
台鐵火車,台灣人的世代共同記憶
――交通部部長林佳龍
小時候,從臺北回雲林的阿公阿媽家,我們全家坐著臺鐵的藍皮普通快車,沒有冷氣,一路從臺北「叩」10幾個小時才能到達,我現在都還記得火車開過山洞聞到的柴油味。我們帶著臺北的伴手禮返鄉,帶著雲林的花生、地瓜回臺北。童年時的火車,承載的不只是人,更是親友的掛念,還有回阿公阿媽家的記憶。
就讀建中時期,每到周末,我就和同學從臺北坐火車到宜蘭,輔導當地弱勢學生的課業。當時的火車,承載的是一個少年想要貢獻社會的熱情。
從美國耶魯大學畢業回國後,我的...
目錄
序1 臺鐵火車,臺灣人的世代共同記憶――林佳龍
序2 承襲百年榮光,續拓全新未來――張政源
楔子 臺灣有了臺鐵之後
第一部 臺鐵人的文化心
馳騁超過百年,見證臺灣的現代化
留下文化寶藏,留下過往記憶
修舊如舊,處處見用心
為下一個鐵道文化資產百年推進
第二部 六大經典車站
第一章 臺北車站
臺北駅
大稻埕的木造建築
五鐵共構的首都交通樞紐
第二章 新竹車站
新竹駅
始於枕頭山下
歷久彌新的百年古蹟車站
第三章 臺中車站
臺中駅
誕生於臺中至打狗通車日
協力開拓國際鐵道觀光榮景
第四章 嘉義車站
嘉義駅
唯一臺鐵、林鐵、糖鐵共構車站
嘉南平原門戶嶄露新生
第五章 臺南車站
臺南駅
上層空間挑高的昭和風格車站
天際線不遮蔽古蹟的再生工程
第六章 高雄車站
高雄駅
唯一的帝冠式風格車站
新串珍珠閃耀南臺灣
第七章 解讀車站
從站體、月台、軌道談起
車站建築風格各異
蒐集「車站特色組合」有趣好玩
第三部 古蹟及歷史建築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臺灣鐵路局的「起家厝」
臺北機廠國家鐵道博物館-臺灣首座現代化鐵道修理工廠
苗栗火車頭園區-一座活的鐵道博物館
彰化扇形車庫-全球稀有活古蹟
彰化鐵路醫院-陪伴彰化人成長的鐵路醫院
高雄臨港線-為服務港口輸運而生的鐵道
高雄機廠-賦予新生命,再次發光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乘載東臺灣文明發展的記憶遺址
花蓮鐵路醫院-保有濃厚日式氣息的鐵路醫院
結語—重生。未來
附錄—臺鐵文化資產一覽
序1 臺鐵火車,臺灣人的世代共同記憶――林佳龍
序2 承襲百年榮光,續拓全新未來――張政源
楔子 臺灣有了臺鐵之後
第一部 臺鐵人的文化心
馳騁超過百年,見證臺灣的現代化
留下文化寶藏,留下過往記憶
修舊如舊,處處見用心
為下一個鐵道文化資產百年推進
第二部 六大經典車站
第一章 臺北車站
臺北駅
大稻埕的木造建築
五鐵共構的首都交通樞紐
第二章 新竹車站
新竹駅
始於枕頭山下
歷久彌新的百年古蹟車站
第三章 臺中車站
臺中駅
誕生於臺中至打狗通車日
協力開拓國際鐵道觀光榮景
第四章 嘉義車站...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24頁開數:18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