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何時將重返月球?何時能登陸火星?觀往以知來,看半個世紀前的太空英雄如何在外太空奮鬥求生,用智慧和勇氣挑戰科技的極限。
一九七○年四月,阿波羅太空計畫的鼎盛時期,航太總署派遣洛威爾等三人駕駛阿波羅13號,執行美國的第三次登月任務。任務第三天,不明原因的爆炸重創太空船,造成大量氧氣和電力損失,太空人被迫進入登月艙暫避。故事的焦點不只在太空船,也寫出控制中心人員的殫精竭慮,寫出洛威爾親人的牽掛之情。在全國矚目之下,太空人與地面人員緊密配合,克服萬難而最終化險為夷。雖然這趟任務沒能成功登月,但太空船指揮艙落海的那一刻,真可說是光榮返航。
本書原著出版於一九九四年,隔年同名電影上映,是一個以暢銷書改編成賣座電影的成功案例。今年阿波羅13號任務屆滿五十週年,太空事業正走向商業化,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二十世紀初萊特兄弟發明飛機的時候,也是像探險家一樣,冒著生命危險走在科技發展的浪尖上;如今每天都有千千萬萬的旅客乘著客機往來世界各地,飛行早已是既方便又舒適的交通手段。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飛離地球也會變得稀鬆平常。
作者簡介:
吉姆•洛威爾(Jim Lovell, 1928-)
出身海軍,一九六二年加入航太總署,共飛過四次太空任務,其中阿波羅8號達成了人類首次飛抵月球的壯舉。一九七三年退役之後,曾在多家民間企業擔任要職。
傑弗瑞•克盧格(Jeffrey Kluger, 1954-)
律師出身,《時代雜誌》的資深寫手和編輯,有多部著作。二○一七年他出版了第二本關於登月計畫的書《阿波羅8號》。
譯者簡介:
顏安
一九九三年生於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學士、碩士。現居大阪,任職於近畿車輛公司設計室。
章節試閱
序章
一九七○年四月十三日星期一,休士頓時間二十二點毒藥丸
毒藥丸的故事究竟是怎麼開始流傳的,沒有人知道,大部分人都聽過,很多人甚至信以為真。不單在媒體和公眾之間,連航太總署內部也在流傳,新人上班第一天便和鄰座竊竊私語:﹁你聽過毒藥丸的事嗎?﹂
洛威爾覺得那故事很可笑,無論面臨任何情況,太空人都不可能服毒自盡。就算真的想提早解脫,只要打開艙門就會瞬間失壓,肺裡的空氣急速逸出,血液沸騰,嚴重缺氧,身體機能立刻癱瘓,整個過程只有幾秒鐘,比服用毒藥丸要體面多了。
當然,過去二十二次太空任務的組員從沒想過要這麼做,洛威爾參加過其中三次,只有在返回地球之後,他才會打開艙門。太空船和降落傘在海中載浮載沉,蛙人在染劑的指引下靠近,直升機放下援救用的起降臺,航空母艦上的人調整繩索準備接應。這時洛威爾會思考,等一下發表簡短講話的時候該說些什麼。講完之後,會進行身體檢查和匯報,接著才能去洗澡。
這次飛往月球的任務已經完成六分之五的航程,離地球將近三十萬公里。前面都很順利,今晚竟突然風雲變色,令三位組員措手不及,最嚴重的問題是氧氣和電力都即將耗盡,主引擎可能也壞了。
如此險峻的情況,前所未有,簡直就是毒藥丸的故事裡想像出來的絕境;但組員絲毫沒有自暴自棄的念頭,而是想辦法解決問題。控制中心覺得很不樂觀,透過無線電說:「阿波羅13號,大家都在想辦法,有進展會馬上通知你們。」
「噢,謝謝。」洛威爾的語調中顯得有些氣惱。
根據計算,艙內氧氣存量只夠維持約一小時五十四分鐘,控制中心如果不能即時想出辦法,組員將缺氧而死。一旦太空船無人駕駛,就會變成在軌道上自動運行的天體,繞過月球再飛回地球,繞過地球再飛往月球,循環不絕,直到天荒地老。太空船將載著組員的遺體,永無止境地飛下去,嘲笑二十世紀的科技。
這下子又有人要提起毒藥丸了。
四月十三日星期一,美東時間二十三點三十分緊急播報
開播倒數十秒,柏格曼穿好西裝外套和領帶,看向攝影機,棚內瞬間安靜了下來。他只有一分鐘做緊急播報,所以必須長話短說。
柏格曼抵達時,攝影棚裡已經忙得不可開交,陸續接到電話傳來的快訊,負責太空新聞的同仁沒想到這麼晚要上班,但還是都趕到了。美國廣播公司這部龐大的新聞機器迅速啟動,新進員工也許會覺得不可思議;但柏格曼可不是新人,在他看來,在任務期間,主流媒體竟然會關掉攝影機下班,那才真是莫名其妙。
一九六一年薛帕德成為第一位飛上太空的美國人,柏格曼從那次開始就一直在播報載人太空任務,長年的經驗告訴他,太空旅行充滿變數,不能掉以輕心。柏格曼曾親自體驗離心機和無重力飛機,還搭過太空船濺落之後接應的橡皮艇,過去從沒有記者這麼做。他覺得設身處地了解太空人在做什麼,才能向社會大眾說明清楚,畢竟太空計畫用的是納稅人的血汗錢。
問題是最近大家對太空任務好像已經不太感興趣了,從幾年前的自由7號和友誼7 號,到九個月前首次登月的阿波羅11號,都備受矚目;但是到了一九七○年春天阿波羅13號即將第三次登月時,電視公司和美國民眾已經覺得厭倦了。
今晚美國廣播公司不報登月新聞,播的是脫口秀,至少主持人一開始還提到了月球。嘉賓進場前,主持人開玩笑說:「今天紐約天氣好,適合看辣妹。說到看辣妹,你知道第一位單身的太空人正飛往月球嗎?他叫史威格對吧?就算他很有女人緣,帶著絲襪和巧克力棒上月球,也太天真了吧。」觀眾笑了。「聽說這次收看太空任務轉播的人比上次少了三百萬,博爾曼上校之前來的時候坦承,太空任務好像漸漸失去魅力了。可能是因為天氣好,很多人都出去玩,或者大家覺得這次發射只是夏天那次的重播。」觀眾又笑了。
美國廣播公司棚內,導播倒數十秒,電視上的脫口秀突然切換畫面,打出字幕「阿波羅13號特別報導」,隨後柏格曼出現在畫面上。
「阿波羅13號太空船發生重大事故,太空人沒有立即危險,但登月已經無望。洛威爾和海斯檢查登月艙之後回到指揮艙,隨即發生爆炸,三個燃料電池中有兩個失去電力。他們還看到氧氣和氫氣外洩,儀表板上兩種氣體的讀數也都歸零,控制中心指示太空人關閉指揮艙節約用電,等待地面尋求解決辦法。少了完整的三個燃料電池,可能無法點燃主引擎飛回地球;此外,指揮艙內供氧存量的損失情況仍然不明。控制中心已經證實這次事故的嚴重性,重覆一次,阿波羅13號上的太空人沒有立即危險,但任務極有可能中止。」
畫面上柏格曼突然消失,又回到歡樂的脫口秀,攝影機一關掉,棚內立刻恢復原本的忙亂。老經驗的同仁對剛才的播報頗不以為然,什麼叫「太空人沒有立即危險」?那是航太總署的說法嗎?這樣還不危險嗎?航太總署一定很快會改變說詞。要是可以用「故障」搪塞過去的話,他們通常會避免用「緊急」這類的字眼,除非危機清楚地擺在眼前。位在紐約的美國廣播公司電話連線休士頓特派員,準備聽取航太總署的最新說法,北美洛克威爾公司的顧問也接獲通知準備進棚說明,該公司前身是北美航空公司,也就是阿波羅太空船的製造商。
美國廣播公司裡電話聲此起彼落,記者聽取快電後轉述給柏格曼。那段語帶保留的緊急播報過沒多久,柏格曼發現情況變得更不樂觀,航太總署承認指揮艙已經失去氧氣和電力,太空人面臨生命危險,必須棄船進入登月艙。
柏格曼身旁的工作人員準備再度插播。今晚大概看不到脫口秀了。
序章
一九七○年四月十三日星期一,休士頓時間二十二點毒藥丸
毒藥丸的故事究竟是怎麼開始流傳的,沒有人知道,大部分人都聽過,很多人甚至信以為真。不單在媒體和公眾之間,連航太總署內部也在流傳,新人上班第一天便和鄰座竊竊私語:﹁你聽過毒藥丸的事嗎?﹂
洛威爾覺得那故事很可笑,無論面臨任何情況,太空人都不可能服毒自盡。就算真的想提早解脫,只要打開艙門就會瞬間失壓,肺裡的空氣急速逸出,血液沸騰,嚴重缺氧,身體機能立刻癱瘓,整個過程只有幾秒鐘,比服用毒藥丸要體面多了。
當然,過去二十二次太空任務的組員從沒想...
推薦序
楊維哲教授推薦序
阿波羅計畫共有七次載人登月任務。其中六次成功,唯一失敗的一次,就是一九七○年春天的阿波羅13號。當時,美國已經完成兩次登月任務,媒體和大眾對於第三次登月則興趣缺缺。結果這一次任務,在飛往月球途中,發生事故,演變成一場受到極度關注的救援行動。這次上天下地兩方緊密配合的工作,雖然困難重重,然而最終能夠化險為夷,實有賴於航太總署優秀的組織規劃和危機處裡的能力。阿波羅13號的故事,跌宕起伏,讀起來會享受到偉大探險的興味:智慧和勇氣。但因為這是摩登的探險,所以,除了上天的三個人小團隊,還有下地的各組各樣整裝而成的大團隊;而我們看到了:奮鬥求生的頑強意志,以及運用尖端技術的精算竭慮。
如果推薦詞在此處結束,讀者會稱讚它是正確、誠實、精簡,而且有效的推薦。可惜我不能,因為以上的詞句是從譯者序拷貝下來的,那麼它只適合給出版商做廣告之用。所以我就談些閱讀這本書以及譯文而引起的感想。我誠心希望這一點點感想(與註解)會讓讀者有額外的心得。
資優教育
先從顏安與我的淵源說起。我在二○○五年暑假退休後爽快地答應了濱江國中蘇萍校長的誠懇拜託,擔任數學資優班的「指導教授」,所以之後的四個學年,每週有一個上午我都去跟這樣的資優班講數學。第一屆的二十幾位學生,我只記得(我認為)最優秀的三位,顏安就是那個第三名 。其實我從來沒有測驗,所以這樣的評價只是由於我的不太公平的偏見:我偶然發現到他們國一就有數學的「練習簿」,那麼爛的題目,而且很多!顏安乖乖地都有寫,他的孿生哥哥就不肯寫。
由於濱江的淵源,我在這十幾年間,認識結交了將近二十位很要好的「小友」。這些初中資優生的家長們,也都成了我們夫婦的好朋友。在剛開始有閒聊的場面,他們幾乎都先謙虛地說:「我們這孩子算資優嗎?」我通常都是(隨機教育=)趕快宣揚我的理念。「數學家講究定義。何謂資優?」通常人總是往DNA來理解。哈!如果是這樣,那麼,你不能改變的,既定的事實,你本來就不必為它煩惱了!教育的成敗關鍵在心理建設。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資優的個性!」孩子要學習的是:正確地判斷自己的處境,選擇最優的策略,全力以赴。
抓住機會
洛威爾在我看來,是「美國夢」的一種很好的典型。這本書不是洛威爾的傳記,但我還是強力推薦給我現在的湖濱小班的孩子們讀。尤其是本書的第三章前半,描繪洛威爾從少年一直到他進入海軍學院的小小轉折。
他出生時的社經地位應該算是「乙下」,不到「乙」。他從孩提時就想以火箭研究為志業。大約上中學時,父親車禍逝世,寡母拼命工作,維持家計。他只能讀公立中學,上大學似乎是遙不可及。所以高三時,他最好的選項是申請海軍學院,結果是備取第三名。但是他抓住另外的一個機會:報名參加海軍招募飛行員的學程。海軍最後的目標是得到一個文武全才優秀的飛行員:武的軍事課程是飛行訓練與艦上見習,文的是四年的大學工科學士教育,學費全部是海軍買單。對於窮人子弟願意將來做海軍飛行員的他,這是很好的路途。於是他進了威斯康辛州立大學(州立大學中的佼佼者)。
抉擇與貴人
不過海軍絕對不會做冤大頭,浪費納稅人的錢:它把你讀文學校的大學四年,用軍事課程截成前後兩段。因此,他讀了兩年的威斯康辛大學工科之後,必須先去接受飛行訓練,登艦充任見習軍官,直到正式成為海軍少尉。然後可以先再回去念完大學的大三大四的課。
這時候,他母親認為大學學業讀了兩年之後中斷,先做阿兵哥,實在是壞主意,堅持他再度申請海軍學院試試看。(不抱太大希望的)申請書寄出去之後,他還是去佛羅里達州的海軍機場報到,接受飛行訓練,當然這需要先修習一些「地面學科」。非常戲劇性地,這些地面學科還沒有修完,他卻收到海軍學院的錄取信:必須馬上到海軍學院報到。
訓練班的同學們及教官們都勸他:回絕掉海軍學院吧。算年資,非常不合算。如果退訓去做海軍學院的大一新生,學歷上是浪費了大學兩年,在海軍履歷上,當你是少尉時,同學們已經是中尉或者上尉了。就在他打算接受這樣的勸告時,「貴人」出現了。「貴人」就是這個飛行訓練學校的地面學科主任教官,慈悲睿智的吉特上校。洛威爾就此退訓,入學海軍學院。
賺或賠?
我推想吉特上校當時是這樣子幫洛威爾計算的。這個孩子確定要加入海軍,那麼以海軍履歷來說,退訓去入學海軍官校,在六七年或者八年內,大概是比現在的同伴落後吃虧。但是,從遠打算,就不同了。
我不曉得下面這樣的譬喻對不對。我在一九六四到一九六五年服預備軍官役。部隊中的軍官,除了老軍官之外,有官校出身的軍官,也有候補軍官出身的軍官。即使官階相同,但是就將來的升遷來說,前者才是「前途有望」。
我聯想起爸爸。我爸爸是個畫家 ,當然,不太精明。本來維楨哥哥台中一中念完了初中,就去念台中高工的電機科,意思是長男趕快畢業趕快幫忙負擔家計。他畢業當時,有全國性的高職畢業生就業考試,他以極優的等第被分發到台電。但是爸爸也知道:「高工電機科畢業進台電,和電機系學士進台電,將來的升遷展望,會有難以跨過的鴻溝。」所以,在哥哥畢業前幾個月,就說:「現在和三年前不同,經濟壓力勉強可以負荷,你如果考得上台大 ,就不要就業,去讀書吧!這樣說,我爸爸是有一些見識(和洛威爾老太太、吉特上校相當)。
學問基礎
說洛威爾是「個性資優」,從他學習的狀況越來越順暢,就可以看出來。洛威爾應該是大我十二歲,以當時美國中西部公立高中的課程來看,他高中畢業時的代數差不多只是會解一元二次方程式,只懂得一點點平面幾何、座標、一點點三角(偏重在測量);至於物理、化學及生物學,說不定就是三擇一,讀一年。所以他申請海軍學院,大概是在校成績相當好,老師或校長著力推薦,才得到備取第三名。所以說他知道:這是一種肯定。我猜想:在威斯康辛州立大學讀了兩年的工科,其實只是他補漏洞的時期。與同學相比,他應該是由「後段班」往「前段班」鑽。所以就學問上來說,這兩年絕非浪費。
到海軍學院重新由大一讀起,就會脫離過去兩年「很用功才能夠及格,能及格就很滿意了」的學習狀況,於是可以有學問上真正的收穫!這是吉特上校所說的勸告(Then get up to the Naval Academy, son, and get yourself the best education you can when someone offers it to you.)的意思。
海軍學院在七百八十三位畢業生中只選出五十位(約百分之六)做飛行員,我們粗估他是頂端的第三百分位,這在大學裡穩得書卷獎。學術科目上的優異還可以由他的學士論文看出來,他以液態燃料火箭做題目,這是在當時非常不平庸的。論文顯現出他的實力、自信與見識。
洛威爾在學士論文 中,已經寫了「火箭的時代即將來臨,到那時太空飛行就不再只是夢想。」誠如當時為未婚夫打字的洛威爾太太所說的:「一九五一年就有這般見識,不賴吧。」哈!我想起來:我哥哥差了洛威爾五歲,這一年正好考進台大電機系(我恰好考進台中一中)。
遠見談何容易
洛威爾快三十歲時,請調到海軍飛機測試中心,在試飛員的(魔鬼)訓練中心六個月。在教練機上學新的技巧,在教室要上航空科學課程,結業時全班第一名。這樣的名次,通常保證可以分發到第一志願,結果他被分發到人人不要的電子測試組。因為政策改了,讓電子測試組的指揮官優先挑人。我讀到洛威爾與總教官關於這件分發案的應答時,我對於他們兩人以及美國社會,都增加敬意。制度規矩,應該是大公無私。軍隊的一切,都應該著眼於國家的利益,所以總教官只要跟洛威爾講這個道理,洛威爾誠服接受了。
人經常會碰到選擇題,例如說:要選擇哪個科系?冷門或熱門?尤其涉及未來展望的選擇題,當然是很困難的。我記得哥哥讀電機系,大二要升大三的時候,跟爸爸說大三生需要兩選一:「重電」或「輕電」?「重電」是考慮電能的生產輸送分配,「輕電」是考慮「電訊(控制與資訊傳輸)」。我爸爸說:「只要台灣島不沉,台電永遠是台灣的第一公司,當然讀重電。」
洛威爾從(魔鬼)訓練中心結業時,面臨選組的問題。飛行測試組、武器測試組在飛機測試中心來說,顧名思義,就是電機系裏頭的重電,「電子測試組」就是電機系裏頭的輕電。我爸爸與洛威爾的見識,可以說不高 。因為遠見非常困難,抉擇免不了「運氣」。
實力最重要
「運氣」的意思就是「人無法自己掌控的東西」,因此也就是不需要為它煩惱憂愁的東西。洛威爾絕對不會對總教官說:「早知如此,我就寫幾個錯誤的答案,從第一名退成第二名。」我猜:電子測試組的指揮官也許也是洛威爾遇到的貴人之一。應該說是,塞翁失馬,他才有機會去參加太空計畫說明會。
航太總署第一次找太空人(水星計畫)並不是「招募」,而是「覓選(search)」,是由吉里斯團隊用最新的電腦,花了幾個禮拜,做OR,從空軍、海軍找出一百一十人,排了順序,列為初選。洛威爾會被列為初選中優先的三十四個人之一,鐵定與他的訓練中心結業第一名有關。我更進一步的合理猜測是:吉里斯團隊有跟訓練中心總教官詢問過這個人選,這樣的詢問結果只可能是加分。
個性資優
洛威爾在水星計畫的太空人覓選第一輪中,被肝功能檢查的膽紅素驅逐出來。當然,像洛威爾這樣的人,在他不經意地看到(接續水星計畫的)雙子星計畫招募太空人的報導時,一定是非試試看不可。結果這次就通過了。
當年判定他不合格的醫師在七年之後曾經再次造訪太空中心,那時洛威爾已經飛過兩次雙子星任務,牆上掛了好多獎狀。他指著那些獎狀對醫師說:「你們很會量膽紅素,但有一樣東西你們從沒想過要量,那就是堅持和熱忱。」
前年秋天,顏安在日本交換留學結束後回台灣,(當然)來看望我的時候,談著談著,提到阿波羅13號的故事。他想要把「船長」本人所寫的非常動人的這本故事書翻譯出來,因為他認為它深具教育意義。所以他已經著手翻譯,希望趕得上在這事故過了半個世紀之後的二○二○年,在台灣出版。
我那時的反應大概不是很熱烈,我猜顏安當時有一絲絲的失望,覺得:老師似乎是孤陋寡聞了一點,對這個故事一無所知?但是我這位高足有個優點:永遠保持著愉悅的態度。他接著說:隔兩天(妹妹)顏寧來上課的時候,就讓她順便把已經完成的三章譯稿帶來,請教授看看是否值得推薦到什麼書局去出版。
以下就很單純了。我早就知道:顏安的文筆非常好,在建中的時期,他已經常常寫文章,還投稿過校刊。我擔心的只是書會有點枯燥無味。等我拿到三章譯稿和原著,差不多是一口氣讀完,因為太吸引人了。然後就找上楊榮川董事長,他豪爽地馬上交代,要盡快交涉翻譯權與有關圖片的版權。
我想:顏安臉上常在的愉悅神態,似乎也是個性資優的表現。遇到不順遂,也不容易沮喪,願意再嘗試。
自生自滅原則
這是給顏安的一個補充解釋。原來阿波羅13號是一九七○年四月十一日發射,四月十七日濺落,難怪我毫無印象!因為四月十日起的那兩個禮拜,我不看報不看電視,補完博士論文最困難的部分 。
聰明堅強的瑪麗蓮
洛威爾太太當然是賢內助。登月事故發生後她非常細膩地保護有大有小的孩子,以及中風的婆婆。我們讀到她這樣回答電視記者:「如果登月還不夠有新聞價值,我不懂為什麼登月失敗就會有新聞價值。告訴電視台,不准在我家放任何東西,有意見的話去跟我先生說,他星期五就回家!」這樣的回答來自率直的勇氣,而最後一句更是智慧與美麗兼具。
楊維哲教授推薦序
阿波羅計畫共有七次載人登月任務。其中六次成功,唯一失敗的一次,就是一九七○年春天的阿波羅13號。當時,美國已經完成兩次登月任務,媒體和大眾對於第三次登月則興趣缺缺。結果這一次任務,在飛往月球途中,發生事故,演變成一場受到極度關注的救援行動。這次上天下地兩方緊密配合的工作,雖然困難重重,然而最終能夠化險為夷,實有賴於航太總署優秀的組織規劃和危機處裡的能力。阿波羅13號的故事,跌宕起伏,讀起來會享受到偉大探險的興味:智慧和勇氣。但因為這是摩登的探險,所以,除了上天的三個人小團隊,還有下...
作者序
譯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局勢發展成美國和蘇聯兩大超級強權冷戰的格局,雖然兩國並未直接發生武裝衝突,但持續在各領域激烈競爭,企圖取得優勢。太空科技除了是國力先進的象徵,更密切關係到在世界各地投放核武的能力,因此兩國都投入巨量資源,展開太空競賽。起初美國明顯落後,蘇聯於1957年率先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又於1961年率先將人送上太空;其後美國極力追趕,1969年終於在阿波羅計畫之中達成了首先登陸月球的里程碑。
阿波羅計畫從1961年延續到1972年,共完成六次登月任務,先後共有十二名組員踏上月球,這是美國第三代的載人太空計畫,接在水星計畫和雙子星計畫之後。水星計畫從1959年到1963年,主要目標是將人送入地球軌道;雙子星計畫在1961年到1966年與阿波羅計畫並行,測試登月任務中必要的飛行技術,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技術就是兩部飛行器在太空中對接。阿波羅計畫最終實現了登月的目標,總共耗資兩百四十億美元(折合超過今天的一千億美元),鼎盛時期雇員多達四十萬人,不僅技術成果,其傑出的管理經驗也流芳於後世。
美國負責制定並執行太空計畫的機構就是著名的「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簡稱「航太總署」,駐地在首都華盛頓特區,另有多處設施分佈全國各地。愈靠近赤道的地方,地球自轉產生的切線速度愈大,愈能有效利用地球自轉提高火箭的動能。火箭升空期間如果發生意外,落在人口稀少的地區比較安全,最好是能掉入大海,避免傷害和污染。基於以上這兩個重要的原因,並且考量後勤和運輸等其他因素,航太總署將發射基地建於佛羅里達半島的卡納維爾角。德州休士頓市則是指揮太空任務的據點,那裡有一個規模龐大的園區,包括任務控制中心和其他負責管理太空計畫的許多部門,因此太空人和地面之間的通訊都以「休士頓」作為控制中心的代稱。
阿波羅太空船分成三個主要部分,其一是外形接近三角錐的指揮艙,搭載太空人往返月球和地球,是任務尾聲唯一返回地球的部分。其二是服務艙,接近圓筒狀,負責攜帶任務過程中所需的設備和資源,在返回地球前會丟棄。服務艙和指揮艙合稱為母船,是太空船的核心部分。第三個部分是登月艙,設計搭載兩名太空人,在月球軌道上和母船分離,登月完成後再飛回軌道會合。登月艙又分成上升級和下降級,返航時只有上升級起飛,下降級會作為發射平臺留在月球表面。
阿波羅太空船由農神5號火箭搭載發射,剛離開地球軌道時,母船會轉向,將指揮艙的尖端伸進第三節火箭,把裡面的登月艙拉出來。完成之後,登月艙、指揮艙、服務艙這三個部分連成一線,沿自動返航軌道飛往月球。接近月球時,減速進入月球軌道,然後登月艙脫離,搭載兩人降落月球表面,一人留守母船繼續繞行軌道。登月結束之後,登月艙的上升級起飛與母船會合,再加速進入自動返航軌道飛回地球。進入地球軌道前,登月艙和服務艙都會被投棄在太空中,只有底部配備隔熱板的指揮艙能夠進入大氣層。指揮艙通過大氣層之後開啟降落傘,以緩和的速度落在海面上,稱為「濺落」。阿波羅計畫中的幾次登月任務大致都是遵循著這套程序。
本書講述的是阿波羅13號的故事。該次任務由指揮官洛威爾、指揮艙駕駛員史威格、登月艙駕駛員海斯擔任組員,於1970年4月11日13:13發射,前一年阿波羅11號和12號已經先後成功登月,這是第三次嘗試。結果飛往月球途中發生爆炸,太空船嚴重受損,三名組員不得不撤到登月艙暫避,在與地面通力合作之下,披荊斬棘,最終平安返回地球。這次任務被稱為「成功的失敗」,因為任務原先設定的登月目標沒能達成,但在極端險惡的條件下順利營救三位組員,堪稱偉大的成就。
本書由洛威爾和作家克盧格合著,原名《失去的月球:阿波羅13號遇險記》(Lost Moon: The Perilous Voyage of Apollo 13),於1994年出版,距離任務當時已經二十多年。雖然作者之一是事件本身的參與者,但由於書中的場景並不局限於太空船裡,還相當多地描寫了控制中心、指揮官家裡以及在各個崗位上協助營救太空船的人們,為了帶讀者親歷那些現場,用的是第三人稱全知視角。第一章敘述1967年的阿波羅1號火災,那次意外對整個太空計畫打擊很大,影響極為深遠。第二章敘述1968年的阿波羅8號,人類第一次飛到月球軌道,洛威爾也是組員之一。第三章敘述洛威爾從年少時期到加入海軍的經歷。阿波羅13號任務本身從第四章開始,一直到第十二章成功返回地球;中間穿插的第七章倒敘回十多年前,敘述洛威爾參與太空計畫的始末。
1995年上映的電影「阿波羅13號」就是以這本書作為腳本改編而成,電影相當忠實扼要且精彩地敘述了整個任務,相當成功,使得阿波羅13號的故事普及化。當然,電影的內容多少和實際情況有所出入,例如任務控制官克朗茲在控制中心對部下發脾氣,還有三名組員在太空中吵架,都是為了戲劇效果而刻意加入的橋段。其實無論太空人還是地面上的控制員,在任何情況下都會保持冷靜,喜怒不形於色,這是他們不可或缺也引以為傲的特質。這些從事高難度探險事業的專業人才都受過精良的訓練,擁有堅強的心理素質,絕不會放任情緒失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電影最後一段畫面中組員登上軍艦,飾演洛威爾的主角與艦長握手,飾演艦長的人正是現實世界中的洛威爾本人,當時他已年近七十。
阿波羅計畫共有七次載人登月任務,其中六次成功,唯一失敗的一次就是1970年春天的阿波羅13號。當時美國已經完成兩次登月任務,媒體和大眾對第三次登月則興趣缺缺,結果飛往月球途中發生事故,演變成一場受到極大關注的救援行動。這次上天下地兩方緊密配合的救援行動雖然困難重重,然而最終能化險為夷,實有賴於航太總署優秀的組織規劃和危機處理能力。阿波羅13號的故事跌宕起伏,可說是一個運用尖端技術和頑強意志奮鬥求生的故事,充分體現了偉大探險家的智慧和勇氣,和其他幾次成功登月的任務比起來也毫不遜色。
關於本書的中文翻譯,為求便於閱讀,做了以下幾項調整。第一,儘量不使用人物的全名,並刪去若干較不重要的人名等專有名詞,或以其他方式代稱。第二,稍微簡化各控制臺的名稱,有時只稱「控制員」而不做詳細區分。第三,刪去或整併若干段落及對話。第四,原著各章之下有分節而無標題,譯文加上標題。第五,更動附錄內容。原著「附錄A」列出任務中的主要事件和時間,即譯文「附錄一」的內容;原著「附錄B」列出主要登場人物的姓名和工作職掌,由於譯文已刪去部分人名,故此略去不錄;原著「附錄C」列出阿波羅計畫歷次載人任務的基本資訊,即譯文「附錄二」的內容;「附錄三」列出譯文中所有人物的完整姓名及其譯名,還有其他一些專有名詞的譯名對照。另外,原著最後的〈作者跋〉其中大半篇幅為謝辭,詳列許多人名和單位名稱,譯文略去不錄。
很高興能在阿波羅13號任務屆滿五十周年之際,將這個精彩的故事呈現給中文讀者,希望能夠帶來一些樂趣和啟發。完成這本譯作的過程中,得到很多人的幫助,在此特別表示謝意。感謝國道公路警察局第六大隊諸位學長姐的照顧,使我能在服役期間利用餘暇進行翻譯工作。感謝摯友鍾宇軒不厭其煩地與我討論英文原著,協助釐清讀解上的問題。感謝爸爸和哥哥,花許多時間非常耐心且細心地幫忙校稿。感謝兩位恩師楊維哲教授、莊嘉揚教授惠賜推薦序文,令我倍感榮幸。因為有楊教授的聯繫與推薦,和出版社的接洽才能如此順利。
我的學力有限,這本書難免存在疏漏之處,懇請讀者諸君不吝賜教。
譯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局勢發展成美國和蘇聯兩大超級強權冷戰的格局,雖然兩國並未直接發生武裝衝突,但持續在各領域激烈競爭,企圖取得優勢。太空科技除了是國力先進的象徵,更密切關係到在世界各地投放核武的能力,因此兩國都投入巨量資源,展開太空競賽。起初美國明顯落後,蘇聯於1957年率先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又於1961年率先將人送上太空;其後美國極力追趕,1969年終於在阿波羅計畫之中達成了首先登陸月球的里程碑。
阿波羅計畫從1961年延續到1972年,共完成六次登月任務,先後共有十二名組員踏上月球,這是美國第三代...
目錄
楊維哲教授推薦序
莊嘉揚教授推薦序
譯序
序章
毒藥丸
緊急播報
第一章
白宮晚宴
阿波羅1號火災
噩耗
葬禮
第二章
事故調查
劍指月球
任務前的準備
阿波羅8號啟航
飛向月球
月球傳情
聖誕夜直播
載譽歸來
第三章
火箭少年
海軍學院
海軍飛行員
轉換跑道
第四章
任務演練
迷信
臨時換人
阿波羅13號啟航
爆炸
第五章
緊急播報
可怕的語調
屋頂上的觀星者
開始節電
救生艇
返航路線
禱告
第六章
深夜電話
決定繞月返航
老虎隊
校準航線
缺電缺水
格拉曼工廠
第七章
試飛員
太空計畫說明會
再接再厲
獲選
祕密集合
第八章
電波塔
應付媒體
絕望
三種方案
第九章
再節電
用太陽校準
校準成功
回憶
點火
第十章
準備接應
睡覺
過濾二氧化碳
臨時裝置
電池爆炸
第十一章
午餐會
醫療感測器
總統來電
再度點火
遙測裝置
發燒
第十二章
原子能委員會
收拾行李
準備重啟指揮艙
帳單
重啟登月艙
香檳
投棄服務艙
濺落
尾聲
追憶
事故原因
月球模型
後記
成功的失敗
太空探索四十年
阿波羅13號回家
附錄一:任務時間表
附錄二:阿波羅計畫歷次載人任務
附錄三:譯名對照表
人物
其他專有名詞
楊維哲教授推薦序
莊嘉揚教授推薦序
譯序
序章
毒藥丸
緊急播報
第一章
白宮晚宴
阿波羅1號火災
噩耗
葬禮
第二章
事故調查
劍指月球
任務前的準備
阿波羅8號啟航
飛向月球
月球傳情
聖誕夜直播
載譽歸來
第三章
火箭少年
海軍學院
海軍飛行員
轉換跑道
第四章
任務演練
迷信
臨時換人
阿波羅13號啟航
爆炸
第五章
緊急播報
可怕的語調
屋頂上的觀星者
開始節電
救生艇
返航路線
禱告
第六章
深夜電話
決定繞月返航
老虎隊
校準航線
缺電缺水
格拉曼工廠
第七章
試...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64頁開數:25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