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文字和國家形成之時。據考古發掘的資料顯示,依據其載體可以分為石刻檔案、泥板檔案、羊皮紙檔案等載體。為了方便檔案管理,相關教育應運而生。古代兩河流域的奴隸制國家有專門人員從事泥板文書的辦理和保管,稱為「司書」,需要在專門的學校接受培訓,相關制度被古埃及、希臘和羅馬所繼承,延續至今。
本書採用歷史法對中國大陸檔案學教育沿革(1912-1949)展開溯源,並從修業年限、課程、教師、學生等方面,舉例說明武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江蘇學院行政管理系等各校發展歷程與辦學特色。其次使用比較研究法,從臺灣檔案學沿革、系所設置、學科隸屬與學位授予、地理分佈、入學方式與考試、教職生等項目,深入探討中國大陸與臺灣檔案學教育的發展與現況,供學界參考使用。
作者簡介:
張衍
上海大學圖書情報檔案系助理教授、臺灣文獻研究中心主任。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是臺灣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界培養的首位陸生博士。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國民政府作為戰勝國順利從日本手中收回1895 年割讓的臺灣及澎湖列島。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1883-1950)代表中國政府宣布︰
從今天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已置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權之下,這件具有歷史意義的事實本人特報告給中國全體同胞及全世界周知。
1949 年,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中失利,退守臺灣,至此海峽兩岸隔海相望。海峽兩岸的分隔,不僅僅是余光中(1928-2017)筆下的詩句:「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也影響到整個社會變遷的路徑。無論是庶民的日常生活,還是學術與教育的發展軌跡─檔案學教育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現代的檔案學教育發軔於1930 年代。1934 年位於湖北的私立武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以下簡稱文華圖專)設立檔案管理特種教席,1939 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在該校附設了一個檔案管理專科,這是近代中國培養檔案管理專業人才之肇始。1946 年殷鐘麒(1907-1970)在重慶創辦私立崇實檔案學校(簡稱崇實檔案學校),設有文書處理科與檔案管理科,分為高級、初級兩班。此為
最早專門培養檔案專業人才的機構。此外,還有私立中國檔案函授學校、四川職業檔案所、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圖書博物館學系、江蘇省立江蘇學院(簡稱江蘇學院)行政管理系等機構講授檔案管理方面的課程。上述的檔案學教育實踐及這一時期產生與培養的檔案學人,構成了1945 年之後海峽兩岸檔案學教育的共同基礎之一。但1949 年之後,海峽兩岸的檔案學教育各自發展。
首先,中國大陸方面在1949 年之後開始重構檔案事業與教育體系。195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創辦第一本檔案刊物《材料工作通訊》(1953 年更名為《檔案工作》,1994 年再次更名為《中國檔案》),用於介紹蘇聯文書、檔案工作的理論及其在本土的應用經驗。8 1952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組織部和宣傳部委託中國人民大學籌辦檔案專修班,同年11 月15 日檔案專修班正式開學,這是中國大陸重構檔案高等教育的開端。9 1954 年11 月,中國大陸國家檔案局成立,從此中國大陸開始有主管檔案的中央機關。1979 年,中國檔案學會成立,檔案事業開始有專業的學會。1987 年9 月5 日,《檔案法》頒布實施。自此,中國大陸構建了一個相對完整、獨立的檔案事業體系,中央設有檔案事業主管機關,民間設有檔案專業學會,以及頒布檔案事業專法。
在檔案事業方面,根據中國大陸國家檔案局2016 年11 月16 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到2015 年,中國大陸共有各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3,077 個。其中,中央級1 個,省(區、市)級31 個,地(市、州、盟)級423 個,縣(區、旗、市)級2,622 個。中國大陸共有各級各類檔案館4,193 個。其中,國家綜合檔案館3,322 個,國家專門檔案館234 個,部門檔案館237 個,企業集團和大型企業檔案館176 個,省、部屬事業單位檔案館224 個。檔案人員方面,中國大陸各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和綜合檔案館共有專職人員49,190 人,其中,中央級651 人,省(區、市)級3,800 人,地(市、州、盟)級10,710人,縣(區、旗、市)級34,029 人。國家專門檔案館共有專職人員3,457 人,部門檔案館2,263 人,企業集團和大型企業檔案館2,982 人,省、部屬事業單位檔案館2,072 人。
在檔案學教育方面,中國大陸現共有37 所高等學校或研究機構培養檔案專業學生,其中本科院校33 所,最早開設檔案學本科教育的大學係中國人民大學,最新增設檔案學本科專業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民族學院管理系;共有27所學校開展檔案學碩士研究生教育,1982 年中國人民大學檔案系(1985年更名為檔案學院,2003 年更名為信息資源管理學院)率先開始檔案學碩士研究生教育;共有6 所學校招收檔案學博士研究生,分別是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雲南大學、吉林大學、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
在臺灣方面,陳儀於1945 年前往臺灣擔任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並著手展開接受與改革工作。時任江蘇學院行政管理系教授的陳國琛(1894-?)隨同前往並擔任臺灣行政長官公署秘書處公報室(後改為編輯室)兼秘書處文書科科長,旋即主持戰後臺灣文書改革事宜。為了更為迅速推進文書改革,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於1946 年6 月6 日至6 月13 日針對全省文書檔案管理人才輪番進行業務培訓,這也是臺灣最早有關於檔案教育的記載。然而隨著「二二八事件」的發生、陳國琛隨陳儀調往浙江,臺灣剛萌芽的檔案教育一度中斷。
1958 年,倪寶坤(1903-1991)在臺灣省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圖書館組開設「檔案管理」課程,首開臺灣檔案正規教育的先河。1978 年,中華民國資料處理縮影學會成立,該會引進現代化縮微科技設備,致力推動檔案縮微制度。幾度更名後定為「中華檔案暨資訊微縮管理學會」。自此,象徵著臺灣第一個檔案相關專業學會正式誕生。此外,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於2014 年2 月14 日成立「檔案與手稿委員會」,該委員會的成立進一步壯大了檔案專業學會的陣容。1996 年,國立政治大學(簡稱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檔案組的成立,象徵著臺灣檔案學正規教育走向系統化與專門化。2003 年8 月,政大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更名為「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從此在臺灣開始有以「檔案學」為名的研究所。 1999 年,臺灣《檔案法》頒布,並於2002 年1 月1 日正式施行,該法為臺灣檔案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法律依據。2001 年10 月24 日,《檔案管理局組織條例》公布施行,同年11 月23 日檔案管理局正式成立。該局的成立象徵著臺灣第一個檔案主管機關正式誕生。《檔案法》的施行和檔案主管機關的成立推動了臺灣檔案事業和檔案學教育的發展。自此,臺灣檔案事業體系大體構建完成。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國民政府作為戰勝國順利從日本手中收回1895 年割讓的臺灣及澎湖列島。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1883-1950)代表中國政府宣布︰
從今天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已置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權之下,這件具有歷史意義的事實本人特報告給中國全體同胞及全世界周知。
1949 年,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中失利,退守臺灣,至此海峽兩岸隔海相望。海峽兩岸的分隔,不僅僅是余光中(1928-2017)筆下的詩句:「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
作者序
【薛序】
檔案教育是檔案事業的根本,有了健全的檔案教育,才有穩固的檔案事業發展。檔案教育猶如檔案事業的基石,唯有植基於磐石之上,才能建造出百年不墜的樓宇。1934 年,武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設立檔案管理特種教席,這是近代中國檔案教育的發端。
臺灣的檔案學教育起步稍晚,1946 年臺灣行政長官公署開始對全臺文書檔案管理人才進行業務培訓,這是臺灣最早與檔案教育有關的記載。1958 年倪寶坤在臺灣省立師範大學(今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圖書館組開設「檔案管理」課程,係臺灣最早開設檔案課程的大學。
由兩岸在學術單位開設檔案學課程的起始年代來看,相距24 年,但其後兩地在檔案學教育的發展卻有極大的不同。透過本論文的研究,可據以得知兩者的分野。本書先以文獻探討國外檔案學教育相關研究的回顧與進展,再針對法國、英國、美國、俄國等國檔案教育的發展歷程進行探討。針對中國大陸與臺灣兩地檔案學教育之研究進行回顧,並對兩岸檔案學教育之相關研究也進行探討與分析。
本論文的採用歷史法、比較研究法與訪談法三種研究方法。由於論文主題是探討兩岸檔案學教育之發展沿革,且年代最早溯及1912 年,因而採用歷史法實屬合適之研究方法。此外,因需釐清兩岸檔案學教育之異同,比較研究法是學術界較常使用於兩者或以上研究主體相關主題比較之方法。為彌補上述研究法未能涵蓋之處,訪談法是為了瞭解當事人親身體驗或經歷的事件真相所採行的研究方法。因而本研究另採用訪談法。
中國大陸在1912-1949 年時,檔案教育沿革涉及:武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江蘇學院行政管理系、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圖書博物館學系、崇實檔案學校四個學校。草創時期的檔案教育多為開設概論性質的課程,且專職教授檔案學課程的師資亦較有限。
第五章主要探討1945-2016 年間海峽兩岸檔案學教育之發展,分別探討中國大陸與臺灣大學教育沿革與現況。
第六章係基於上述對兩岸檔案學教育之歷史發展及現況,進行檔案學教育歷史脈絡之分析,歸納出兩岸檔案學教育發展歷程有三項發現:一.1949:民國檔案學教育的重構與承襲、二.政治角力的映射與外來檔案學教育輸入、三.檔案管理體制與檔案學教育的互動。
第七章結論中,作者對於海峽兩岸檔案學教育的差異,總結出七項的差異,分別是:一.歷史發展概況、二.系所設置、三.學科隸屬與學位授與、四.地理分布、五.入學方式與考試、六.學生、七.教師等。除了文字敘述比較外,還提供兩岸檔案學教育相關項目比較的表格,可以清楚的瞭解各項中兩者之差異。作者最後針對中國大陸檔案學教育發展提出四項建議:一.合理規劃檔案學教育之發展、二.優化檔案學教育系所地理分布、三.加速發展檔案專業博士教育、四.提升檔案專業教師素質。臺灣檔案學教育發展亦提出四項建議,分別是:一.推動檔案典藏單位的設置與聘用檔案專業人員、二.優化檔案學教育系所地理分布、三.設置檔案大學部教育、四.共享檔案學教育資源。
綜觀本書係由張衍博士的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的博士論文所改寫,該論文也是政大圖檔所第三位檔案學博士論文,具有開創性的意涵。張衍在碩士班就讀期間曾到臺灣東吳大學就讀,當時即期許日後能到臺灣再就讀博士班。在取得全額博士班獎學金後,張衍在木柵指南山麓就讀期間,可謂夙夜匪懈,無時無刻不以學業為重。在博士班資格考長達十多小時的長考,幾乎昏厥,考後隨即到醫院掛點滴,傳為佳話。可知其在學業用功之勤。本書在臺灣而言,也是首部對於自民國以來兩岸檔案學教育進行全面性的探討、比較與研究,尤其難得的是該論文遍查兩岸相關的重要檔案與文獻。本書的出版將可彌補兩岸對於民國以來檔案學教育發展歷程論述不足之缺憾,是一本非常具有參考價值的著作。
薛理桂
2020 年8 月11 日
於新北淡水
【薛序】
檔案教育是檔案事業的根本,有了健全的檔案教育,才有穩固的檔案事業發展。檔案教育猶如檔案事業的基石,唯有植基於磐石之上,才能建造出百年不墜的樓宇。1934 年,武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設立檔案管理特種教席,這是近代中國檔案教育的發端。
臺灣的檔案學教育起步稍晚,1946 年臺灣行政長官公署開始對全臺文書檔案管理人才進行業務培訓,這是臺灣最早與檔案教育有關的記載。1958 年倪寶坤在臺灣省立師範大學(今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圖書館組開設「檔案管理」課程,係臺灣最早開設檔案課程的大學。
由兩岸在學術單位...
目錄
│薛序/薛理桂│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陳述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四節 名詞解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文獻選擇與檢索
第二節 國外檔案學教育研究回顧與進展
第三節 法國、英國、美國、俄國檔案學教育進展
第四節 中國大陸檔案學教育研究回顧與進展
第五節 臺灣檔案學教育研究回顧與進展
第六節 海峽兩岸檔案學教育相關研究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實施步驟
│第四章 檔案學教育沿革(1912-1949)│
第一節 武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
第二節 江蘇學院行政管理系
第三節 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圖書博物館學系
第四節 崇實檔案學校
│第五章 海峽兩岸檔案學教育發展(1945-2016)│
第一節 中國大陸檔案學教育沿革(1949-2016)
第二節 中國大陸檔案學教育現況
第三節 臺灣檔案學教育沿革(1945-2016)
第四節 臺灣檔案學教育現況
│第六章 海峽兩岸檔案學教育歷史脈絡之分析│
第一節 1949:民國檔案學教育的重構與承襲
第二節 政治角力的映射與外來檔案學教育輸入
第三節 檔案管理體制與檔案學教育的互動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發現
第二節 建議
第三節 未來研究之方向
│謝辭│
│參考文獻│
│附錄:海峽兩岸檔案學教育大事年表│
│薛序/薛理桂│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陳述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四節 名詞解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文獻選擇與檢索
第二節 國外檔案學教育研究回顧與進展
第三節 法國、英國、美國、俄國檔案學教育進展
第四節 中國大陸檔案學教育研究回顧與進展
第五節 臺灣檔案學教育研究回顧與進展
第六節 海峽兩岸檔案學教育相關研究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實施步驟
│第四章 檔案學教育沿革(1912-1949)│
第一節 武昌文華圖書館學...
商品資料
出版社:秀威資訊出版日期:2020-12-18ISBN/ISSN:978986326854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70頁開數:17*23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