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啟用後,大學考招制度將於111學年度隨之變革。教學與命題將轉為「素養導向」——生活化、脈絡化、跨領域,與以往截然不同。
本書即是針對大學學測自然科中的「物理」科目,提供的一劑大補帖。
■本書師資強項:由大學物理系教授;雄中王牌物理教師;跨領域專家、大學專辦招生的教務長共同編寫。
■本書內容涵蓋:學測物理前三章:科學態度與科學方法、物質的組成與交互作用、物體的運動。
■本書適用層級:無論自然組、社會組的考生都不可錯過。
作者簡介:
施百俊
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教授兼教務長。臺大商學研究所博士、康乃爾大學電機工程碩士、77學年度大學聯考物理全國前1%錄取臺大電機系。
著有《經營文化創意產業:由財務管理出發》、《故事與劇本寫作》(均五南出版)……等數十本著作。得獎無數,為國內重要的跨領域專家。
許華書
國立屏東大學應用物理學系教授兼研發長。成大物理系博士。高中喜歡物理只是因為不喜歡背東西。大學於高雄師範大學就讀就開始學著怎麼弄懂跟教很難搞的物理,目前也仍於實驗室中繼續搞新穎材料的物理。
雖然已經累積了一些著作發表,但仍然持續不斷與充滿驚喜和驚訝交替的物理發現奮戰。
盧政良
國立臺大物理博士、高雄中學物理教師、高師大兼任助理教授、物理教育學刊副主編、探究與實作學會理事長。
致力於物理教學精進、指導學生專題研究與科學競賽培訓、舉辦科工館寒暑期科學營隊、中學資優班科學探究課程、教師共備社群共學成長。
常年協助IYPT國手培訓、兩岸交流示範教學、協辦物理辯論賽、高中探究實作競賽,持續於各研討會、刊物發表文章,分享教學經驗。
章節試閱
Chap 1 科學的態度與方法
「物理」(Physics)是科學的一個分支,屬於自然科學的範疇。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 ,物理是指「事物的道理。」也就是自然界萬事萬物的因果關係,「why?」
這個定義包山包海,恐怕會嚇著人。我們也沒那麼大的企圖,想在一本小書中,去講萬事萬物的道理。我們的所將著墨的物理範圍更小,只限於高中物理(高中生應該懂的物理),甚至小到「學測物理」,也就是大學入學學科測驗所要考的範圍罷了,大致分為: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與近代物理等五大領域。(這不用背)
這本書以下所有的章節,都會先附上相對應108課綱中的主題、次主題與學習內容等說明。請務必先詳細閱讀,以了解學習重點。坊間的許多參考書都忽略了這件事,以至於同學很容易搞錯學習重點(標錯重點)。比如,在1-1中,課綱很明確的告訴你要搞懂「理性」、「客觀」……這幾個觀念,「避免單純以條列的方式來呈現物理史……」。我們卻沒看見坊間相關參考書用這個方式寫的。因此,我們將會逐條補足這個部分。
接著,是內容主文。我們儘量以「簡要淺白」的文字說明該章節的主要內容;再穿插一些問題讓同學思考,避免單向的灌輸。大部分的思考問題都是素養導向題型,有「參考」解答,不一定有標準答案。因為素養導向的學習,就是要培養解決開放式問題的能力,沒辦法建立一個蘿蔔一個坑的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標準作業流程。
最後,還會有跨領域學習的小主題方塊,連結人文、社會、管理、生物、哲學、歷史……等領域,供同學橫向學習。期待大家都能應付學測物理的挑戰。
好吧,那我們就開始吧!
1-1 科學的態度與方法
本節對應課綱
主題 次主題 學習內容 學習內容說明
科學、科技、社會及人文(M) 科學在生活中的應用(Mc) PMc-Ⅴc-3 科學的態度與方法。
3-1 介紹科學家面對問題時,所持思考方式與態度,例如:理性、客觀、好奇心、避免妄下決斷等。
3-3說明現代世界經常面對跨學科的挑戰,並非侷限於單一學科的探究。
�� 避免單純以條列的方式來呈現物理史:可藉由幾位關鍵物理學家的貢獻,來說明物理是實驗與理論相輔相成的學問,及其與人類文明發展的關係。
本節所對應課綱中可有的學習表現:
ah-Ⅴc-2 對日常生活中所獲得的科學資訊抱持批判的態度,審慎檢視其真實性與可信度。
an-Ⅴc-1 了解科學探究過程採用多種方法、工具和技術,經由不同面向的證據支持特定的解釋,以增強科學論點的有效性。
an-Ⅴc-2 了解科學的認知方式講求經驗證據性、合乎邏輯性、存疑和反覆檢視。
ah-Ⅴc-2 對日常生活中所獲得的科學資訊抱持批判的態度,審慎檢視其真實性與可信度。
「科學」一詞源自拉丁文「scientia」,意為「知識」。「是一種系統性的知識體系……強調預測結果的具體性和可證偽性……科學也不等同於尋求絕對無誤的真理,而是在現有基礎上,摸索式地不斷接近真理。」 這段定義中有四個重點:
1.科學是一種系統性的知識體系,它不是零散的、互有關聯的知識。比如說,「蘋果從樹上往下掉」、「潮起潮落」和「月亮繞著地球跑」可以用同一套運動力學解釋(系統化),而且互相有關聯。
2.科學要具體化,不只是空泛的、抽象的論證。它論述具體存在的事物、並且有「可操作性」。比如說:科學不談鬼神,因為沒有具體證據證明其存在。科學也不處理抽象的哲學問題,比如:「我思故我在」。
3.科學要有「可證偽性」。這一點解釋起來比較複雜,各種科學哲學的論證也沒有定論。簡單的說,一個科學理論要能被科學社群所接受,前提是必須能被證明是錯誤的。
4.最後一點和可證偽性相關,科學不等於絕對無誤的「真理」。而是一個探究、接近的過程。反過來說,那些聲稱不可被推翻、永恆為真、「只要信,不要怕」的真理。不能算是科學。
科學追求自然的真理,但並非人人都需要成為科學家。在基礎物理學習中,必須從對物理的發展及內容中,學習到科學的態度與方法,來了解科學是不斷的如何進展及修正,來讓人們理解理應不變的自然法則,及因應變動快速的社會發展。並且領悟到現有科學發展的限制及合理的應用科學知識。
具體而言,科學的態度與方法包含以下幾項:理性、客觀、好奇心、避免妄下決斷等等。一一說明如下:
理性(Rationality)是指人類能夠運用理智的能力 。相對於感性(Sensibility)直接經由感官產生感覺與情緒,理性注重以審慎的態度,根據公認的邏輯(logic)規則,推理出合理的結論。「避免妄下決斷」也是理性運作的結果。現代年輕人的有個遊戲術語叫做「腦衝」,只憑一時衝動來行事,很容易招致不良的後果。遇到問題,必須運用理性,詳究其前因後果,才能做出合理的決策。
客觀(Objective)則是指從不同觀點或角度來思考或判斷某件事物的合理性 。相對於主觀(Subjective)以自身為出發點來思考或判斷事物,客觀性著重「換個角度看世界。」
好奇(Curiosity)或是好奇心是對新的事物有興趣,會想要探索、研究及學習的特質 。一般認為,好奇心隨著年紀漸增而減退。但人類社會中也有少數人,始終對新事物感到好奇,那些人就是推動歷史最重要的動力,其中包括發明家、藝術家,還有科學家。
美國科學促進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對於21世紀所需科學素養提出定義 ,範圍並非只限單一領域,必須包含數學、技術、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科目的科學素養及態度:
1. 熟悉自然世界並同時理解其多樣性及統一性。
2. 瞭解科學中關鍵的概念及原理。
3. 能理解數學、科技、科學不同學科間的依存性。
4. 知道科學、數學、科技是人類發展的結果。並理解其可應用和限制之處。
5. 具備科學方式思考的能力。
6. 能應用科學知識及思考方式於個人及社會目的。
另一方面,也希望大家了解幾個科學的本質及探究的過程 :
1. 暫時性:從物理學發展中了解變動中的科學知識與認知。
2. 經驗性:從重要的實驗中了解以觀察經驗為主的科學發展。
3. 理論的建構:從物理學發展中,理解科學知識建構的過程依探究實作得到觀察來做推論,包括個人觀念、創造思考。
4. 個人主觀與創造性:科學知識包含人類的推論、想像力和創造力。
5. 社會性:從物理學發展中理解知識的建構需得到社群的認同。
基礎物理課程也希望從科學發展史上探究實作過程的實驗設計,來引領大家學習。科學方法可以是 :
1. 進行觀察
2. 提出假說
3. 實驗驗證
4. 成果發表
5. 分享/確認可重複性
而科學態度則體現在客觀、虛心、誠實、好奇心、延緩判斷、批判評鑑與適當懷疑等 11。對科學態度的定義也會隨著時代而改變。
(以上均不用背)
不論從古典物理或近代物理的發展史中,都可以不斷看到科學家們秉持科學態度,運用科學方法,增進社會大眾對自然的理解;更進一步,跨出自然科學的領域,促使社會獲得新的發展。甚至,相關的進步還能回饋到自然科學的領域,形成正向循環。試舉兩例:
(1)近期人工智慧、物聯網甚至是量子電腦等資訊科技的進步,皆不只牽涉到資訊軟硬體(軟體是數學、邏輯等形式科學、而硬體是電子電路、電磁學),也牽涉到能源的議題(熱力學的框架)——為了使資訊運算能迅速且有效率,將會需要大量的能源,或開發新型的節能電子元件。
(2)目前推展的再生能源,如太陽光電能、風力發電等,不單純只是能源議題。若放大眼光,檢視周遭環境與生態,就會發現太陽光電會有侵占可耕地的問題、廢料汙染環境的問題;而風電會影響鳥類、魚類移動,也會產生影響人類生活的低頻噪音。因此,在設計上,就要考慮如何對環境友善(environment-friendly),才能夠稱為真正的綠色能源。
這些問題的回答都需要透過前述所提的科學態度及科學方法,做出審慎的評估。
Chap 1 科學的態度與方法
「物理」(Physics)是科學的一個分支,屬於自然科學的範疇。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 ,物理是指「事物的道理。」也就是自然界萬事萬物的因果關係,「why?」
這個定義包山包海,恐怕會嚇著人。我們也沒那麼大的企圖,想在一本小書中,去講萬事萬物的道理。我們的所將著墨的物理範圍更小,只限於高中物理(高中生應該懂的物理),甚至小到「學測物理」,也就是大學入學學科測驗所要考的範圍罷了,大致分為: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與近代物理等五大領域。(這不用背)
這本書以下所有的章節,都會先附上相對應108課綱...
作者序
《學測物理》如何服用大補帖?
在你服用《學測物理》這帖「大補帖」前,我們(也就是作者群)有幾件事要先讓你知道:
首先,這本書既不是老師上課用的「教科書」,也不是一般用來摘要重點、練習解題用的「參考書」,而是一帖「大補帖」(或綜合維他命)。大補帖既無法當飯吃,也不治病,那需要它做什麼?因為自108 課綱實施以後,大學學測講究「素養導向」命題。
這是完全不同於以往的考試方式,你用傳統方法去準備,勢必事倍功半。
「素養導向」的教育理論相當複雜,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上網去查。簡單來說,就是要「生活化、脈絡化、跨領域」。生活化是指知識要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脈絡化是指必須重視知識的前後一貫與因果關係;跨領域是指知識必須與其他領域知識產生關聯,能夠綜合應用。換成白話文來說就是,課本裡講的是A(知識),希望學生能夠獲得B(素養),然後在考試中希望測出大學想要的C(能力指標)。A > B >C 是個向後包含、越來越小的子集合,可以確實的減輕學生的負擔,讓學生自主學習—這也是108 課綱的崇高教育理念。
然而,隨著課綱在爭議中匆促上路,大學的考招制度也在同步變革。在考試領導教學的臺灣,勢必衝擊每一種科目的學習與教學。「教 —學—考」三階段實務上,範圍性的層次關係卻剛好與理論設計相反:知識來自教師在課本(堂)所傳授的「文本」、素養來自學生的「生活」經驗、考題來自命題者的「想像」。而生活的範圍必然大於文本,想像的範圍必然大於生活。A < B < C 卻是一個向前包含、越來越大的母集合。
也就是說,如果你光把課堂上所教的A 學到精熟,你不一定能夠獲得所有的B 素養;而即使你擁有完整的B 素養,也不一定能夠應付更複雜的C 能力測驗。所以,在這幾年的漸進式學測改革過程中,我們會看到許多的題目,根本是課本上、參考書上、命題本上都前所未見的題型;出題範圍也五花八門、上天入地,老實說,用傳統方法—認真上課、讀熟課本、勤做習題—無從準備起。
我們三個觀察到教學現場的師生充滿「摸著石頭過河」的白老鼠心態,於是想出了「大補帖」這招—這本書除了要提供課本所應有的主要營養素,還要添加日常飲食中無法攝取的獨家配方。並且,在命題本的日常演練以外,還給你健身房的重量訓練—強身健體才是根本。
請記得這本書是大補帖,不是日常飲食。一般高中物理教科書(我們比對過三四家)一定有寫的內容,就不在本書重複了。因此,閱讀本書之前,請務必先掌握課本、課堂上老師所傳授的內容,再拿本書的內容來補充營養。如果可能,要把課本放在旁邊一起讀,效果更佳。
其次,你一定要明白,學測既然叫做「學科能力測驗」,就是只考「基本能力」。
大考中心希望各大學將學測成績當作入學的「門檻」使用,而不是拿來鑑別學生能力。
所以你會看到,近幾年來,臺大、清大等頂尖大學在個人申請階段使用學測成績篩選時,「同燈同分」的人數都很多。導致大學甚至必須舉辦第二輪、甚至第三輪的測驗,才能區分出學生的高下。因此,本書的目標在於幫助你「過門檻」,而不是「拿高分、比人強」(那是指考、分科測驗的目的)。你只要搞好基本素養,打好基礎就行了。
在最後一章,我們獨家提供了最新學測試題的分析,以及學習工具箱。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如何搞好基本素養?重點在於「探究與實作」。所有的現象、原理⋯⋯你都應該要問「為什麼?why?」那就是探究;所有習得的知識,都應該實際操作並在生活中應用,那就是實作。然而不可諱言,探究與實作需要客觀條件的配合,不見得每位同學都有親自應用、動手做的環境(尤其是臺灣城鄉差距大,各校資源也不相同)。於是,本書也會儘量加入這方面的大補帖——你沒做過沒關係,最起碼我們畫給你看、說給
你聽。
再來談考試策略。學測採計科目已經改成「五選四(以下)」—國文、英文、數學、自然、社會,各校系最多只能採計四科。於是在教學現場,我們看到有的同學只願意準備(最多)四科,放棄掉其他一兩科。那其實是不太明智的策略,為什麼呢?
你少一科成績,能選擇的科系就少掉幾百個,真的很可惜。再加上如前段所言,學測只考基本能力,無論你在校是自然組或社會組,大都是高一、高二都已學過的內容。
素養導向也有另一個更深的涵義,就是如果已經學會了素養,不太容易忘掉的,不可白不考。從這點出發,本書將盯緊最新高中課綱,強調素養導向、跨領域學習,即使是社會組的同學,也不會害怕物理。
最後要說明的是,本書的三位作者是市面上罕見的奇妙組合:許華書博士是國立屏東大學應用物理學系的教授兼研發長,是具有實際探究實驗經驗的物理科學家。他從大學端招生與命題的專業眼光,來提供主要理論基礎。如果將本書內容比喻成大樹,華書老師就是根本。盧政良博士是高雄中學的王牌物理老師,也可以說是高中物理教學的南霸天。他提供最新的教學方法、教材與素養導向的命題,算是本書的枝幹與花朵。而我施百俊,是國立屏東大學的教授兼教務長,極熟悉大學考招制度的變革。再加上小時候,曾經以物理資優免試保送雄中;大學聯考也考了全國前1%進臺大電機。
所學橫跨人文社會、商業管理、科技工程,負責提供一些跨領域學習的材料,也可以說是點綴本書的綠葉。我們三人一致有一個願望,希望本書能對將要參與大學學測的你有所幫助。
《學測物理》如何服用大補帖?
在你服用《學測物理》這帖「大補帖」前,我們(也就是作者群)有幾件事要先讓你知道:
首先,這本書既不是老師上課用的「教科書」,也不是一般用來摘要重點、練習解題用的「參考書」,而是一帖「大補帖」(或綜合維他命)。大補帖既無法當飯吃,也不治病,那需要它做什麼?因為自108 課綱實施以後,大學學測講究「素養導向」命題。
這是完全不同於以往的考試方式,你用傳統方法去準備,勢必事倍功半。
「素養導向」的教育理論相當複雜,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上網去查。簡單來說,就是要「生活化、脈絡化...
目錄
01 科學的態度與方法
02 物質的組成與交互作用
03 物體的運動
04 認識學科能力測驗:普通高中學生最重要的一場測驗
01 科學的態度與方法
02 物質的組成與交互作用
03 物體的運動
04 認識學科能力測驗:普通高中學生最重要的一場測驗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52頁開數:正20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