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都有情緒。
有的情緒擺在臉上,沒有修飾;有的不擅處理,傾向抑壓;有的不知所措,陷入困局──沒有幾多人習慣討論情緒,有的人甚至害怕面對自己最真誠的情緒。
這些情緒,有些與個人成長有關,扣連一些我們曾經經歷,卻又未疏理的事情,有一日突然湧出,讓我們措手不及;有些與社會環境連繫,就如過去一段時間,面對反修例運動的種種,以至後來新冠肺炎的來襲,很多人在心理上都難以承受一浪接一浪的衝擊,跌入低潮。
走過情緒低谷,作者馬傑偉陪伴不少陷入困局朋友,走過毫不容易的一段旅程。他記下了這些人和事,也把自己以及香港人的心路歷程寫在其中──在苦難的時代,讓我們能堅持良善,安靜自己,好好生活。
香港曾經是一個傑出的城市,這些年經歷深刻的苦難,足以令香港轉化而成一個偉大的城市。她的偉大意義,必須經過承受苦難的你和我,在各自的生命裏去成全。
──馬傑偉
作者簡介:
馬傑偉
中大教授,專硏香港身分認同。二〇一六年退休,轉而關注young old、情緒健康、集體創傷。修心修身,靜觀自覺,重新認識自己,在香港的苦難時代,重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身分認同。
章節試閱
避疫在家,其實毒居一個更開心?
二〇二〇年三月二十九日
二〇二〇年初,世界各大城市,大量市民避疫在家,生活方式被迫改變,心理衝擊慢慢浮現。New Yorker刊了一篇How Lonliness From Coronavirus Isolation Take Its Own Toll;The Guardian也刊了書評,一本談solitude,另一本談loneliness。隔離、避疫,引起孤立心理。加上香港居住環境壓迫,一家幾口被困屋內,能否包容是莫大挑戰。
正如Guardian書評作者Terry Eagleton所說,「獨處」與「孤單」,性質不相同。孤單的人想找友伴,避靜的人卻嚮往獨自一人。David Vincent專著A History of Solitude,對「孤單」有精簡定義,就是「失敗的獨處」(failed solitude)。孤單情緒來自獨處時的不知所措。反過來,愜意的獨處,滿足、自在。歷史中,修士、僧侶、先知、智者、詩人,獨處生智慧、感悟與力量。
獨居是現代社會的新事物,十九世紀英國人口之中,只有百分之一獨居;二〇一一年的調查是百分之三十一。我印象中,英國政府高調把「孤單情緒」,列為健康風險指標之一,也是近年的事。New Yorker的Robin Wright也指,疫潮突如其來,社會停擺,正正遇上獨居人口高企的今天。二〇一九年美國有百分之二十八是一人家庭,而最厲害的例子,是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人獨居家庭佔百分之六十。當然,獨居不一定孤單,懂得自處,自由自在,遠勝家嘈屋閉的大家庭。但疫症下,強加於民眾的社交距離,可能會加深獨居者的孤立感,令本已疏離的人際關係,更趨薄弱。
獨處時探索內心
香港的獨居者多年來有所上升,二〇一六年,「單人住戶」為百分之十八點三。但因樓價高昂,情況不同於歐美,更多的港人,無可選擇地,與家人同住。若親情疏離,回家也是宅毒而居,小房間,就是自己的世界。正常的日子,港人出外工作、用膳、聚會、消遣,時間比例頗高;大家以商業空間、公共空間、職場空間,補償家居空間的不足。然而這兩個月,長時間避疫在家,心理壓力比歐美城市為高,孤立、被困、壓抑的情緒也相對較大。
疫症下,家庭生活兩極化。一方面,忙碌的人更忙,子女停課,教仔教女,要做代課老師;在家吃飯,煮飯婆、煮飯公,日煮夜煮;老人日託服務暫停後,照顧者百上加斤……另一方面,家累較輕的大忙人,日程本來填得滿滿,如今一下子,多了獨處的時間。少了機會外出,在家工作,社交活動大幅減少,困在家中,焦躁、孤單,不習慣solitude,焗住「放空」,打開生活的時間表,卻沒有活動可以填補,當然會有納悶之感。
對於上述笫一種忙得透不過氣的朋友,我明白你的勞累,我也是照顧者,知道在疫情之下,帶老人出入醫院,是怎樣的勞心勞力。正正在繁忙的生活節奏,需要找出獨處的時間,安靜下來,令自己重新得力。獨處時,再次明白到,照顧老弱,負擔雖重,但作為兒子,陪伴母親安渡晚年,對於她、對於我都有重大意義。
疫症來襲,不少朋友(尤其係freelancers),收入大受影響,交租、供樓、吃飯,預算響起警號。但在瘟疫的陣痛之中,社會慢下來,給繁忙的香港人,有機會面對一下自己。在功利的商業世界,我哋「操fit晒」,收到錢,跑到數,攞到彩,職業、收入、學歷,見得吓人,生活多姿多采,行街睇戲,落老蘭飲番杯,這一切,成就我們的存在感。
但人之所以為人,遠超物質滿足,你和我,都需要安全感,希望被諒解、被明白、被愛護。反過來,無論你今天是校長、高官、牧師、老師、醫生、護士、律師,無論你的公共角色有多體面,作為一個人,內心都有個小孩子,當被拒絕、被否定、被冷待,都會受傷害。所謂「長大成人」的過程,就是容忍得下傷痛,不輕易表達感情,遇到挫折,處之泰然,愛與被愛的渴求,掌握在社會角色的控制範圍之內,這叫成長、成熟、識做人。
社教化過程中,脆弱的自我,躲藏在社會容許的盔甲之下。獨處,讓我們重新接觸那赤子之身,聯繫別人,聯繫自然,聯繫人的善良本性。在社會打滾,我們學會大方得體,做好角色,卻遺忘那個愛恨分明的小孩子。獨處是誠實地、坦白地接納自己。個人的存在感,不單單是滿足社會的期望,而是在自我與社會角色之間,找到平衡。疫潮肆虐,無論你獨居,或者是家累纏身,都需要尋找獨處的鑰匙。
避疫期間,若你獨處的時間多了,自如自在,不覺孤單,恭喜你,可以at ease with yourself in solitude。但若果你避疫在家,覺得孤立不安,也許這是契機,重新審視你的過去。在漫長的成長路上,回到感受深刻的場景,無論是學業的挫敗、感情的傷害、志向未籌的失落、不容於家庭的悲傷、同學朋友的欺凌。在獨處時,回想那個受傷害的時刻,充分感受一下,就算是自己不能接受的自己,也試試讓各種感受浮現出來。社會半停頓,是個好機會,讓我們啟動探索內心的旅程。
當你與自己和解,好好尊重內心的感受,曉得如何獨處,那麼你與家人的相處,也會有轉機。香港是一個可愛的城市,地方狹小,五臟俱全,打邊爐、唱K、飲茶,享樂五花八門。家人相處的問題,移形換影,可以隱藏在笑鬧之中。疫情下,家人面對面,朝夕共對,性格衝突白熱化。難怪在武漢解封之日,不少惡男怨女,衝到政府機關要離婚。我從朋友的網絡得悉,抗疫期間,一家人困在一起,適應問題頗為尖銳。無論是夫妻、父子、兄弟,日日在家,毒舌囂張,挑戰你我容忍的底線。單單是如何照顧雙親,午餐吃什麼,子女做家課、玩電腦的先後安排,家人都有不同意見,困獸鬥,衝突可大可小。
建立有意義的連結
寫到這裏,我們可以把獨處(solitude)、孤單(loneliness)、連結(connectedness)三者,放在避疫的處境一併考量。A Biography of Loneliness的作者Fay Alberti說得準確,當你停止與別人有意思地交往,孤單感受便油然而生(To be lonely is to cease to exist in a meaningful way with other people)。情緒,好的壞的,一正一反,可以是破壞性的,也可以是建設性的。危險生驚恐,是逃生的防衞機制;孤立令人感到孤單,身體發出信號,提醒我們reach out,與家人、朋友、社會,建立有意義的連結;而自我的存在感與意義感,正正就蘊含於這些連結之中。
孤單是現代人的心理困擾。大量研究指出,若孤單惡化,會引發各種情緒失調。也許,生病就吃藥,藥到病除,乾手淨腳,但更理想的良方,是慢慢重建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Eagleton說:One answer to loneliness is solitude. Enjoying being on one's own, or at least being able to tolerate it, is part of being grown up。小孩成長的時候,要感到有信任的人在身旁,才能慢慢學習獨處而安心。Solitude,trust,companionship,三者是相關的。懂得自處的人,那安穩之感,是信任與陪伴的基礎。Alberti更指,急功近利的個人主義、商業化的社會制度,促成現代人的孤單、不懂自處、人際疏離等問題。
從這個角度看,疫情逼出來一個革新的停頓,正如Mary Hendricks所說的Revolutionary Pause,若你一直相信效率、成果,重視外在的成就,今次大停頓,當然是大損失。成千上萬的人,承受病亡之痛,但若你開始領悟到,人生更大的價值,是自我、親情、朋友,是光明善良的社會。社會的步伐慢下來,正是一份沉厚的邀請,追問我們,生命何所求?美善何所指?家國何所為?庶民何所依?
文題取自古巨基一首流行曲的歌詞變出來的潮語,「其實自己一個更開心?」答案好簡單:親友連結更開心。疫潮高漲,各國政府單打獨鬥;蝸居的你和我,各有自救之道。然而,瘟疫告訴我們,人與人、國與國,命運相連,難以獨善其身。美好生活不在於孤立,而在於分享共存
避疫在家,其實毒居一個更開心?
二〇二〇年三月二十九日
二〇二〇年初,世界各大城市,大量市民避疫在家,生活方式被迫改變,心理衝擊慢慢浮現。New Yorker刊了一篇How Lonliness From Coronavirus Isolation Take Its Own Toll;The Guardian也刊了書評,一本談solitude,另一本談loneliness。隔離、避疫,引起孤立心理。加上香港居住環境壓迫,一家幾口被困屋內,能否包容是莫大挑戰。
正如Guardian書評作者Terry Eagleton所說,「獨處」與「孤單」,性質不相同。孤單的人想找友伴,避靜的人卻嚮往獨自一人。David Vincent專著A History...
作者序
自序
二〇一九至二〇二〇年是香港的關鍵一年;對很多像我一樣熱愛香港的人來說,正是一次重大的考驗和磨練。香港經歷一浪接一浪的情緒風暴,港殤沉重,港人在精神折騰之中難以自拔。
我在二〇一六年開始修習生命自覺,起初參與張家興老師的四組課程,及後自修研習不同的靜觀、靈修、心理治療方法,慢慢有所領悟,自覺能力提高了,內心持續有一份平靜與寬容。
修習四年,亦陪伴很多朋友渡過難關。日子有功,慢慢摸索一條安定自處的門路。一步一步的累積,累積到某一個階段,就好像拋下了船錨,有個安定的立足點,內心經營了一個平靜的港灣,有足夠的resilience,可以靜觀風浪起跌,感受風雨的力量而不被吹倒。
這本書記錄了我自己以及香港人的心路歷程。感謝秋玲與朗澄伴我走過人生邊岸,你倆是我一生之中最珍重的同路人。感謝張家興老師及陳志常老師的啟迪,你們改變了我人生志趣的方向。感謝《明報.星期日生活》編輯黎佩芬的信任,給我珍貴的版面,每週分享此時此地的領悟。感謝突破出版社編輯史曉晴的細緻編修,沒有她的獨立思考,這本書不會以如此獨立的形式面世。感謝CoDesign 余志光及林偉雄拔刀相助,不收分文主理設計。特別感謝設計師王銳忠(Eddie),年輕的他,完全明白全書的神韻所在,並以設計語言表達深邃的生命自覺。他本身就是其中一個作者,簡潔地訴說全書精髓。
香港曾經是一個傑出的城市,這些年經歷深刻的苦難,足以令香港轉化而成一個偉大的城市。她的偉大意義,必須經過承受苦難的你和我,在各自的生命裏去成全。
自序
二〇一九至二〇二〇年是香港的關鍵一年;對很多像我一樣熱愛香港的人來說,正是一次重大的考驗和磨練。香港經歷一浪接一浪的情緒風暴,港殤沉重,港人在精神折騰之中難以自拔。
我在二〇一六年開始修習生命自覺,起初參與張家興老師的四組課程,及後自修研習不同的靜觀、靈修、心理治療方法,慢慢有所領悟,自覺能力提高了,內心持續有一份平靜與寬容。
修習四年,亦陪伴很多朋友渡過難關。日子有功,慢慢摸索一條安定自處的門路。一步一步的累積,累積到某一個階段,就好像拋下了船錨,有個安定的立足點,內心經營了一個平靜的港灣,...
目錄
女兒 代序 七情半生
自序
I. 人生邊岸
「我是你的負累」
教授每多偽君子
不是靈丹,不是毒藥
難為了家嫂
十個靚女九個奸?
開學喇,父母、老師、同學,做返個人
不如打開降落傘
規劃你條命
發火有玄機
錯過了愛情
毒男搵命搏
那開花的仙人掌
愛你還是勒索你?
大奸若愚,誰攻心計
生於亂世,冇乜責任
關於絕望
重現創傷
絕望捲土重來,掌心緊握尖牙
至親抗逆,「康復」沒終點
潛意識私訊:肥婆、班長、惡嬰
心病秘方:龍貓擺平老頑童
靜待身心變化的轉機
為自己騰出一個自覺的空間
捉住夢的尾巴
七情善感,療癒港殤
陰影是尚待相認的正身
從夢/醒意識的補償與整合,看記者初心
夢作坊:狐狸小姐你想點?
析夢入門,夢裏不知身是客
「夢象徵」為「醒生活」出謀獻策
放下計算,讓感受先行
II. 港殤疫潮
拒絕黑暗,選擇光明
創傷遺恨,苦痛難平
Can't Buy Me Love
兄弟爬山考心力
Don't be surprised by Love
此年此月,此時此刻,香港
殘酷青春,難得夢一場
行公義,好憐憫,核爆唔放手
公義不彰,和解只是偽裝
同溫同氣,偏見溫牀
少年浪蕩,勇武也有落寞時
Believing is Seeing. It's a yellow object!
和/勇憤怒互通
靜觀三景:湧念、悲喜、港殤
一個寬闊的籃子寫給溫和的中大朋友
孤獨素人過千山過千海
LMF放下廿載成全當下
殘局當前,一個護士的摯誠問候
不尋常死亡真相
層出不窮的情緒勒索
安靜一分鐘,細看亂世百味
無名火起,含血噴人
避疫在家,其實毒居一個更開心?
世紀瘟疫,並生為一
被困的港人,看面子還是裏子
拒絕聆聽,如何再出發
香港集體創傷與情緒短路
香港創傷,民間自救
後記:險惡之年,有微風領航
女兒 代序 七情半生
自序
I. 人生邊岸
「我是你的負累」
教授每多偽君子
不是靈丹,不是毒藥
難為了家嫂
十個靚女九個奸?
開學喇,父母、老師、同學,做返個人
不如打開降落傘
規劃你條命
發火有玄機
錯過了愛情
毒男搵命搏
那開花的仙人掌
愛你還是勒索你?
大奸若愚,誰攻心計
生於亂世,冇乜責任
關於絕望
重現創傷
絕望捲土重來,掌心緊握尖牙
至親抗逆,「康復」沒終點
潛意識私訊:肥婆、班長、惡嬰
心病秘方:龍貓擺平老頑童
靜待身心變化的轉機
為自己騰出一個自覺的空間
捉住夢的尾巴
七情善感,療癒港殤
陰影是尚待相認的正身...
商品資料
出版社:突破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09-01ISBN/ISSN:978988856226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4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