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院院長 黃榮村
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暨生命教育碩士班教授 陳錫琦
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教授 曾煥棠
台灣瀕死經驗研究中心負責人 趙翠慧 專文推薦
-------------------------------------------
本書徹底改變全世界人們對於死亡的理解,掀起探索生命的熱潮
為「死後還有生命」的古老傳說提供有力的印證
創下全球銷售超過一千三百多萬冊的驚人紀錄
這是一本探討死亡與瀕死經驗的智慧書。「瀕死體驗」(Near Death Experience, NDE)一詞於美國最早在一九七五年提出,提出者正是擁有哲學和醫學雙博士的雷蒙‧穆迪。穆迪博士的書剛出版時,醫界的科學家們冷嘲熱諷說瀕死經驗不過是幻覺。而現在,科學已經站在穆迪醫師這一邊。
在本書中,穆迪博士表示,瀕死體驗是指一個人的生命處於重病或突發事故而瀕臨死亡邊緣,歷經九死一生又恢復意識後所訴說的不可思議體驗。原本不相信人死後仍有意識的穆迪,在就讀哲學研究所時,第一次聽到著名的精神科醫生喬治‧里奇訴說自己不尋常的瀕死體驗:里奇在1943年曾死亡約九分鐘,這期間他看到軍醫為自己急救、遇到光體、經歷如蒙太奇電影般交疊閃映的人生回顧,並感到無比的自在。後來他經心臟注入腎上腺素而甦醒。他的故事在穆迪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多年後穆迪至北卡羅萊納州一所大學任教,某天講授柏拉圖的「靈魂不朽」,一位學生聽完課後表示,自己的祖母曾在手術中「死去」,後來她訴說了一個非常驚人的經驗。穆迪發現這位女士的經歷幾乎和里奇醫生如出一轍,讓他不得不正視這個現象的存在。於是他積極在學生和親友間蒐集案例,並驚訝地發現,不論體驗者瀕臨死亡的原因及症狀如何,也不論社會地位、學歷、宗教、性別,大家的體驗竟有著共同類型。他收集研究一百五十個案例,歸納出死亡經驗的十五個共同元素:靈魂出體、經過漆黑的隧道、遇見已故的親人或嚮導、快速回顧整個人生過程、有耀眼的光芒在隧道盡頭召喚等。
經典授權版《死後的世界》,擴增內容:
☆原文內容重新編排,完整翻譯呈現
☆新增後記篇章〈二十一世紀的瀕死經驗〉
☆美國權威醫師麥爾文‧摩斯專文推介
☆國內知名學者推薦導讀,提供大眾切入角度
好評推薦
◎穆迪的研究開啟了「一整個新的世界」。
――布魯斯‧葛雷森(Bruce Greyson),維吉尼亞大學精神醫學教授
◎《死後的世界》讓我們回想起沉睡在我們心裡的靈性。它給了我們許多靈性工具,讓我們去理解自己的生命。這是一本永垂不朽的書。
――麥爾文‧摩斯(Melvin Morse, M.D.),華盛頓大學兒科教授
◎開創出一個過去一直因事涉神祕而被科學界擱置一旁的研究大領域。
――考試院院長 黃榮村
◎透過本書,我們得以一窺死亡的一些樣貌,或許能稍稍減輕內心中最深層的死亡恐懼。
――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暨生命教育碩士班教授 陳錫琦
◎作者嘗試以融合科學和哲學的觀點來闡述死後的世界。
――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教授 曾煥棠
◎穆迪博士解除了人們對「死後世界」未知的恐懼,他提供了療癒喪親之痛的良方……
――台灣瀕死經驗研究中心負責人趙翠慧
作者簡介:
雷蒙.穆迪Raymond A. Moody, Jr. M.D.
享譽世界的學者、講師、研究員及暢銷書作家。維吉尼亞大學文學士、文學碩士及哲學博士。隨後取得西喬治亞學院心理學博士學位。一九七六年獲頒喬治亞醫學院醫學博士。
曾擔任喬治亞州醫院鑑識精神病學家。先後任教於北卡羅萊納州東部一所大學、西喬治亞學院、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
出版過十二本書,累積銷量超過兩千萬冊,包括:Reflections on Life After Life(1977)、Laugh after laugh: the healing power of humor(1978)、The Light Beyond(with Paul Perry, 1988)、Elvis After Life(1989)、Coming Back: a psychiatrist explores past life journeys(with Paul Perry, 1991)、Reunions: visionary encounters with departed loved ones(with Paul Perry, 1993)、The Last Laugh(1999)、Life After Loss(with Dianne Arcangel, 2001)、Glimpses of Eternity(with Paul Perry, 2010)等書。
一九八八年,穆迪博士在丹麥獲頒「世界人道主義獎」。穆迪博士為「瀕死體驗」(Near Death Experience, NDE)的研究先鋒。
相關著作:《死後的世界》
譯者簡介:
林宏濤
台灣大學哲學系碩士,德國弗來堡大學博士研究。譯著有:《鈴木大拙禪學入門》、《啟蒙的辯證》、《菁英的反叛》、《詮釋之衝突》、《體會死亡》、《美學理論》、《法學導論》、《愛在流行》、《隱藏之泉》、《神在人間》、《眾生的導師:佛陀》、《南十字星風箏線》、《神話學辭典》、《與改變對話》等作品。
章節試閱
第二章:死亡經驗
受訪者總是將那些回憶形容成一幕幕的視覺影像,難以置信地鮮明真實。在某些個案裡,他們說那些影像色彩鮮豔、有三度空間感,甚至有動作。即使它們飛快閃過,他們也都能夠如實地感知和辨識每個影像。
儘管瀕臨死亡時的環境以及當事人的類型千變萬化,但是關於那些經驗本身的說法有個顯著的相似處。其實,各種說法都非常相似,在我蒐集的大量故事裡,至少可以列出十五個一再出現的元素。基於這些相似性,且讓我構作一個簡短的、理論上「理想的」或「完整的」經驗,依其典型的出現順序,體現所有共同元素。
一個人大限將至,身體痛苦到了極點,並聽到醫師宣告他的死亡。他開始聽到很不舒服的聲音,刺耳的鈴聲或嗡嗡聲,同時覺得自己飛快穿過一條很長的黑暗隧道。接著他脫離了自己的身體,但是仍然在身體四周的環境,在遠處看著自己的身體,彷彿他是個觀眾。他從這個不尋常的有利角度觀看醫師試著救活他,心情一團混亂。
一會兒以後,他回過神來,開始習慣他的怪誕處境。他注意到他仍然有個「身體」,但是性質很不一樣,也擁有不同於以前身體的力量。接著發生了其他事情。他遇到其他人來幫忙他。他隱約看到死去的親戚和朋友的靈魂,一種他前所未見的慈愛而溫暖的靈體臨到他眼前,一種光的存有者。這個存有者問他一個問題,但不是藉著話語,它要他評斷自己的一生,以一連串的影像重演一生中的大事。不知不覺的,他來到一個邊境,顯然代表人間生命和來世之間的一條界線。然而,他驀地覺得自己必須回到人間,覺得他的死期未到。不過他心生抗拒,因為他對於死後世界的經驗興味盎然,不想就此回到人間。歡喜、愛和平安的感覺讓他不能自已。但是無論他的態度如何,他還是和他的身體合而為一,活了過來。
後來他試著告訴別人這樣的體驗,卻不知從何說起。首先,他找不到合適的人類語言去形容那些超自然的場景。他也發現別人在嘲笑他,於是他絕口不提。然而,那經驗對他的生活影響甚巨,尤其是他對死亡及其和生命之關係的想法。
請記得,以上並不是在訴說任何一個人的經驗。相反的,那是個「模型」,是從眾多故事裡發現到的共同元素所組成。我介紹它出場,只是要讓你們約略知道一個臨終者可能經歷些什麼事情。既然那是我構想出來的,而不是真正的故事,我在本章會以許多實例,詳盡地討論每個共同元素。
但是在開始以前,我要先說明若干事實,好讓我關於死亡經驗的討論不致於脫軌。
一、儘管各式各樣的故事都有顯著的相似性,但是不會有兩個完全相同的故事(雖然有些故事非常相像)。
二、我不曾聽到有誰完整提到這個組合經驗裡的每個元素。然而許多人都提到大部分的元素(十五個元素裡總會提到八個左右),有些人甚至提到十二個元素。
三、在組合經驗裡,沒有任何元素是每個人都提到的,或者出現在每個故事裡。不過其中有若干元素出現的頻率非常高。
四、上述虛擬模型裡的任何元素,都不會只出現在一個故事裡。每個元素總是在許多各自不同的故事裡反覆出現。
五、臨終者經歷前述各階段事件的順序,可能和我的「理論模型」有所出入。例如說,許多人表示,在他們離開身體同時或之前,他們看到了「光的存有者」,而不是如「模型」所說,是在離開身體以後。然而,該模型的階段順序是相當典型的順序,差別很大的情況並不常見。
六、一個臨終者的經驗和假設的完整經驗有多麼相符,似乎取決於他是否真的經歷臨床定義下的死亡,以及經歷時間的長度。一般而言,一個「死去」的人,他的經驗會比瀕臨死亡的人更鮮活完整,而「死去」的時間比較長的人,其經驗則比「死去」的時間較短者更為深入。
七、我遇到一些被宣告死亡然後又復活的人,他們沒有提及上述的任何元素。他們表示完全不記得「死亡」的事。有趣的是,我曾經訪談一些人,他們在不同的情況下被醫師宣告死亡,卻說他們什麼也沒有經驗到,但是對於別人的經驗感同身受。
八、我必須強調,我寫下來的報導、解釋或故事,都是別人透過訪談口述給我聽的。因此,當我說那虛擬的、「完整的」經驗裡的某個元素沒有出現在某個故事裡,並不必然意味著該元素不曾出現在那個人的經驗裡。我只是說他沒有告訴我有該元素的出現,或者是在他描述該經驗時沒有提到它。
那麼,在此架構下,我們一起來看看死亡經驗裡的若干共同階段和事件。
無以名狀**
我們對於語言的一般理解是基於幾乎每個人都有的經驗的廣義共同性。該事實讓我們以下的討論更加複雜而困難。臨終者所經歷的事件超乎我們的經驗共同性,因此有人或許會覺得他們所面對的事情難以言喻。事實上也是如此。他們異口同聲地說他們的經驗實在無以名狀,也就是「言語道斷」。
許多人甚至說:「我就是不知道怎麼說,」或是說:「我不知道怎麼去形容。」有個女生直截了當地對我說:
我實在很難跟你說,因為我所知道的字眼都是三度空間的。當我經歷那件事時,我一直在想:「唉,我以前上幾何課的時候,他們總是告訴我說世界只有三度空間,我也接受了。但是他們錯了。其實有更多空間向度。」當然,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三度空間,但是下一個世界肯定不是。那就是為什麼我難以啟齒。我必須用三度空間的字眼向你訴說。我已經盡量接近它,卻還是不夠貼切。我實在沒辦法讓你一窺全貌。
聽到消息**
許多人實際上聽到醫師或其他目擊者宣告他們的死亡。有個婦人如是對我說:
我在醫院裡,他們不知道我哪裡出了問題。詹姆士醫師讓我到樓下的放射科去做肝臟掃描,好查出問題所在。他們先試打藥物,因為我對很多藥物都過敏。沒有出現過敏反應,於是他們繼續施打。但是這一次我昏了過去。我聽到放射科醫師跑去打電話,我清楚聽到他撥電話的聲音。我聽到他說:「詹姆士醫師,我把你的病人馬丁太太弄死了。」但是我知道我沒死。我想要動一動讓他明白,卻動彈不得。他們試著對我做心肺復甦術,我聽到他們說替我打了幾毫升的什麼東西,但是我沒有感覺到針頭。他們碰我的時候,我完全沒有感覺。
在另一個個案裡,一個心臟一直有問題的婦人心臟病發作,差一點沒命。她說:
一陣刺骨的胸痛驀地襲來,就像鐵箍緊緊夾著我胸口一樣。我丈夫和朋友聽到我倒地,趕緊跑來救我。我置身在深邃的黑暗中,聽到丈夫宛如來自遠方的聲音說:「這一次真的時候到了!」我心裡也想著:「是啊,時候到了。」
有個在車禍當中被認為死亡的年輕人說:「我聽到一個女人在那裡說:『他死了嗎?』另一個人說:『唉,是啊,他死了。』」
諸如此類的說法,相當符合醫師和其他在場者的回憶。例如有個醫師跟我說:
我正準備替一個女病人動手術,她在術前心臟痲痺。我就在那裡,看到她瞳孔擴大。我們試著救活她,但是都失敗,於是我想她應該走了。我跟一起開刀的其他醫師說:「我們再試一次,不成就放棄。」這次我們讓她恢復心跳,她活了過來。後來我問她記不記得她的「死亡」經驗。她說不是很記得,不過她聽到我說:「我們再試一次,不成就放棄。」
平安和寧靜的感覺**
許多人形容他們在經驗的最初階段,體會到至樂的感受。有個男子腦部受到重創,已經探測不到生命跡象。他說:
在受傷當下,我感覺到一陣疼痛,但是接著所有痛苦都消失了。那天寒風刺骨,但是我在黑暗裡只覺得溫暖,從來沒有那麼自在……我記得心裡浮現一個念頭:「我一定是死了。」
一個心臟病發作被救活的婦人說:
我開始體驗到最美好的感受。我只覺得平安、自在、輕鬆,一片寧靜。所有煩惱都不見了,我心裡想:「真是寧靜平和啊,我一點也不痛。」
另一個男子回憶說:
我覺得孤寂安然……很美妙的感覺,我心裡很平靜。
一個在越南受傷「死亡」的男子說,當他中彈時,他覺得:
完全解脫。沒有痛苦,從來沒有這麼輕鬆自在。我非常放鬆,覺得一切都很好。
聲響**
在許多個案裡,當事人都提到在死亡或瀕死經驗當中,聽到各式各樣不尋常的聲音。有時候讓人很不舒服。一個在腹腔手術當中「死亡」了二十分鐘的男子形容說:「我的腦袋裡傳來一個很難聽的嗡嗡聲……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個聲音。」有個婦人說,她在喪失意識時聽到「很大的鈴聲。也可以說是一種嗡嗡聲。我覺得天旋地轉,一團混亂」。也有人將這種惱人的感覺形容成巨大的喀嚓聲、隆隆聲、爆炸聲,以及「像風一樣的呼嘯聲」。
在其他個案裡,這些聲響像是比較愉悅的音樂。例如說,有個男子一到醫院就被宣告死亡,他甦醒以後回憶說,在他的死亡經驗裡:
我聽到像是來自遠方的鈴鐺聲,宛如在風中蕩漾。聽起來像日本的風鈴……那是我當時唯一聽到的聲音。
一位因為血栓造成內出血而差一點死去的年輕女子說,她在休克時,「聽到某種音樂聲,一種莊嚴而美妙的音樂」。
黑暗的隧道**
經常和聲音同時出現的,是覺得非常快速地被拉扯穿越某種黑暗的空間。敘事者用許多不同的語詞去形容那種空間。我聽過他們說那是一個洞穴、一座水井、一條排水溝、一個四面有圍牆的地方、隧道、虛空、裂隙、下水道、山谷,以及煙囪。儘管人言言殊,但是他們顯然都在表達同一個想法。我們來看看兩個以隧道來形容的說法:
當時我只是個九歲的小男孩。那已經是二十七年前的事了,一切仍然歷歷在目,難以忘懷。有一天下午,我病得很嚴重,大人們趕緊送我到最近的醫院去。我一到醫院,醫師立刻決定要對我進行麻醉,但是我不知道為什麼,因為那時候我太小了。當時他們用的是乙醚。他們用一塊布摀住我的鼻子,後來他們跟我說,我的心臟一下子就停止跳動。那時候我不知道自己怎麼了,但對我來說總歸是個經驗。呃,我首先經驗到的――現在我要開始形容它了――是一種有節奏的鈴聲。接著我朝它走去,穿過這個長長的黑暗地方。你一定會覺得很詭異。那看起來像是下水道什麼的。我說不上來那是什麼,我只是一直跟著那個鈴聲打拍子走去。
另一個受訪者說:
我對一種局部麻醉藥有強烈的過敏反應,會造成呼吸中止。第一件發生的事,就是我飛快地穿越一個陰暗漆黑的空間,非常快。我想你可以把它比擬為一條隧道。我就像在遊樂園搭雲霄飛車一樣,以極快的速度穿過隧道。
一名男子在病危期間,瞳孔擴大,身體逐漸冰冷,瀕臨死亡。他說:
我在一個漆黑陰暗的空間裡。實在很難解釋,我覺得自己在真空中飄浮,穿過黑暗。不過我的意識很清楚。我好像待在缺乏空氣的煙囪裡。感覺像是幽域(limbo),一個要到某個地方的中途站。
一個經歷嚴重燒傷和摔傷而「死去」幾次的男子說:
大約一個禮拜的時間,我都處於休克狀態。當時我突然逃到一個黑暗的虛空裡。我似乎待了很久,只是在空間裡飄浮翻滾……我完全沉浸在這個虛空裡,心裡沒有別的念頭。
有一個男子小時候很怕黑,他在一次腳踏車意外中,因為內出血而心臟痲痺:
我感覺自己穿越一座非常黑暗的深谷。伸手不見五指,但那是你可以想像到的最美妙而無憂無慮的經驗。
在另一個個案裡,一名罹患腹膜炎的婦人說:
我的醫師已經叫我哥哥和姊姊來見我最後一面了。護士替我打了一針,讓我死得不會那麼痛苦。周遭的事物離我愈來愈遠。它們退去以後,我先是走進一條狹窄且非常非常黑暗的走廊。我在裡頭似乎適應得很好。我開始往下滑,往下,再往下。
有名婦女在一次車禍中差點喪命,她以一個電視節目做比喻:
有一種完全寧靜而平和的感覺,一點也不害怕,我置身在一條隧道裡,一條同心圓的隧道。不久以後,我看到一個叫作《時光隧道》的電視節目,人們穿過這條螺旋狀的隧道回到過去。那是我所能想到最接近的比喻了。
一個在鬼門關前繞了一圈的男子以他的宗教背景做比喻。他說:
突然間,我就在一座非常黑暗的深谷裡。彷彿有一條通道,幾乎像條大馬路一樣,直穿山谷,我沿著路往前走……後來我的病好了,心裡浮現一個念頭:「現在我總算知道聖經所說『死蔭的幽谷』是什麼意思了,因為我到過那裡。」
第二章:死亡經驗
受訪者總是將那些回憶形容成一幕幕的視覺影像,難以置信地鮮明真實。在某些個案裡,他們說那些影像色彩鮮豔、有三度空間感,甚至有動作。即使它們飛快閃過,他們也都能夠如實地感知和辨識每個影像。
儘管瀕臨死亡時的環境以及當事人的類型千變萬化,但是關於那些經驗本身的說法有個顯著的相似處。其實,各種說法都非常相似,在我蒐集的大量故事裡,至少可以列出十五個一再出現的元素。基於這些相似性,且讓我構作一個簡短的、理論上「理想的」或「完整的」經驗,依其典型的出現順序,體現所有共同元素。
一個人大限...
推薦序
專文推薦
瀕死經驗的經典之作
考試院院長╱黃榮村
在一九六○年代,英國心理學家 Donald Broadbent 讓「注意力」(attention)的研究變成為科學界令人尊敬的議題;另外一位更大牌的 Francis Crick (1962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之一),則在一九八○年代之後,讓「人類意識」不再是學界的禁忌題材,而成為今日的科學之星。同樣的,Raymond A. Moody 在一九七五年出版《死後的世界》(Life After Life)一書,並第一次定義「瀕死經驗」(near-death experience, NDE),因此而開創出一個過去一直因事涉神祕而被科學界擱置一旁的研究大領域。
NDE與其相關的自我離身經驗(out-of-body experience, OBE),現在已是當代意識科學與醫學研究中的標準題材之一,我最近就看到一本由 Steven Laureys與 Giulio Tononi 在二○○九年所編輯的大部頭專書《意識的神經學》(The neurology of consciousness)中,已有正式討論OBE與NDE的專章。
死亡是人生的最終問題,也是科學界最後未知的疆域之一。Raymond Moody 顯然不認為目前有任何可信的科學方法,可以證明有死後的世界,但他在三十多年前即有洞見,認定臨床死亡後經急救而復活者,或生命在一瞬間遭受嚴重威脅但仍倖存者,他們所講述的瀕死經驗,有助於對人類生命最後幾分鐘之真正了解。Moody以一百五十個案例為基礎並實際訪談五十人,由此定義出NDE的十五個共同元素:不可言狀、聽到有人宣告其死亡、平靜的感覺、聽到不尋常雜音、看到黑暗隧道、有離身經驗(OBE)、與靈物相見、見到亮光、人的一生一閃而過、經驗到所有知識存在的領域、經驗到光之城市、經驗到奇妙的靈、經驗到超自然的救贖、感覺到邊界或極限、重新回到自己身體之內(部分引自上述《意識的神經學》一書)。
其中的OBE是目前神經醫學、臨床研究、認知科學研究得較多的課題,對造成自我離開身體的經驗之不正常大腦運作機制或相關的腦區損傷,皆已有初步的研究。OBE不只可能併隨NDE發生,它也發生在不同場合,研究者估計一般人在其一生中可能有百分之五的機會經驗過。NDE則因所包含的內容更廣,科學界的爭議與疑慮也較多,但仍應與大腦功能在瀕死當時受損或異常運作有關,由臨床上瀕臨死亡或生命曾遭受嚴重威脅者之相關資料,當代較保守估計在這些人身上發生NDE現象的比例約百分之六至十二。
我個人在年輕二十幾歲時,曾因誤食超量的亞硝酸鈉昏迷十多個小時,在內科急救室睜開眼睛時,就有隧道式視覺與極強的亮光,雖與本書所寫的條件不盡相同,但有類似之處,對此我自有一套科學的解釋方法,不在此贅述,但若將該經驗說成是類似長久性感覺剝奪後所造成的幻覺,那是太過簡化問題。每個人對NDE的體驗不同,包括我自己的在內,也只不過是其中一個可能性而已,因此需要像 Moody 這樣多問問有類似經驗的存活者,才能勉強拼出一個圖貌出來。麻煩的是,對這類現象做過度引申或加入主觀想像的慣性,經常存在,過度引申之後常使該類經驗的科學事實變為難以追索,好在 Moody 是有警覺性的人,他盡量在設法避免掉入這個困境。
在三十七年前出版這本書,需要勇氣與運氣,現在則需要大量的科學證據再加比對,但也不能以科學之名太過侷限這類經驗的解釋。不過不管如何,在另寫下一本大書之前,先看看這本三十幾年前的經典之作,是非常必要的。
專文推薦
一窺死亡的一些樣貌
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暨生命教育碩士班教授╱陳錫琦
死亡的話題,在我們的社會是一個禁忌,儘管如此,筆者小時候也時有耳聞某人死而復活的故事,可見人們對於死亡是害怕但又充滿好奇的。因為有死而復活的例子,所以台灣有人死後必須停放至少七天後才下葬或火化的習俗。每一個死而復活的人都有一段個人的奇特經歷,但是將這些事蹟收集成書並不多。台灣近年來已有一些瀕死研究的論文,穆迪醫師可說是開啟了此一研究的先驅。
儘管每一個有過瀕死經驗的人所經歷的不盡相同,但是穆迪醫師將所訪談對象的瀕死經驗約略歸納出幾個現象:一、神識(靈體、靈魂)離開身體,沒有時空限制,可依心念立即到任何地方,盲人在這階段可看得見,啞巴可說話,聾子可聽得見。二、看見強烈的光,依其不同宗教信仰,對光有不同的體會。三、一生有如電影放映一般,一幕一幕閃過。經過這一個歷程的人,在回到人世後,對人生都有另一番體會,更願意對其他人付出愛心。
筆者自小對生死問題即感興趣,常會思考「父母生我之前我是誰,死亡之後誰是我」,但是在農村保守的氛圍下,這是絕不可提起的問題。直至上了大學,對宗教稍有涉獵,才知一個人知道自己死將何去,是這一生最大的意義,它將影響一個人的所作所為。筆者曾針對大學生做過感覺自我接近死亡經驗之調查研究,所得之結果與穆迪醫師的訪談結果有部分相近之處,而且這樣的經驗對於當事者而言,都有其人生的正向影響。誠如作者所言:「因為我們對於死亡的認識,會對我們安身立命的方式有重大改變。」「未知死,焉知生,在我們得以一窺彼岸世界以前,是無法完全理解此生的意義。」
筆者從事死亡教育、生死教育多年,常會以「現象緣起,本體性空」來和學生討論生命,生命的種種現象是隨種種因緣而變動,就其本體的性質找不到一個固定的相狀,因此假名為性空。每一個有瀕死經驗的人的經驗都不盡相同,現僅就瀕死現象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神識(靈體、靈魂)離開身體,看到自己身體在病床上,那麼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我呢?二、如果神識(靈體、靈魂)是真正的我,既然能經歷這麼多現象,那麼到底我有沒有死?三、神識(靈體、靈魂)到底有形相或無形相,如果無形相卻仍感覺自己仍有身體各部位,是否只是心的投射?即使是盲人,斷手斷腿的人,靈體卻絲毫不受損。五、能感受到靈體的「那個人」又是什麼?六、這一生死亡的經歷如果是如此,那麼在這一生之前是否也曾經經歷過?七、所見的光是相對的還是絕對的?如果是相對的,那麼就有自己與「光的存有者」的對待,如果是絕對的,自己與光是否就無差別了呢?
筆者修習本書所提及的《西藏度亡經》幾年,每晚睡前都當作臨終來練習,透過對死亡的觀察,能夠體會人生的無常,對現有生命更加珍惜與把握,更透過對死亡過程的觀照,能夠更勇敢的面對死亡。
本書的出版是一大突破,打破社會對死亡議題的禁忌,讓人能勇於談論個人對於死亡的看法與經驗,透過本書,我們得以一窺死亡的一些樣貌,或許能稍稍減輕內心中最深層的死亡恐懼。
專文推薦
瀕死經驗的經典之作
考試院院長╱黃榮村
在一九六○年代,英國心理學家 Donald Broadbent 讓「注意力」(attention)的研究變成為科學界令人尊敬的議題;另外一位更大牌的 Francis Crick (1962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之一),則在一九八○年代之後,讓「人類意識」不再是學界的禁忌題材,而成為今日的科學之星。同樣的,Raymond A. Moody 在一九七五年出版《死後的世界》(Life After Life)一書,並第一次定義「瀕死經驗」(near-death experience, NDE),因此而開創出一個過去一直因事涉神祕而被科學...
目錄
目錄
序 死亡是個複雜得多的東西 麥爾文‧摩斯
序 一位正直誠實的研究者所寫的書 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
導論
第一章:死亡的現象
第二章:死亡經驗
•無以名狀 •聽到消息 •平安和寧靜的感覺 •聲響 •黑暗的隧道 •脫離身體
•和別人相遇 •光的存有者 •回顧一生 •邊界或界線 •回程 •告訴別人
•對生活的影響 •對死亡改觀 •佐證
第三章 以古喻今
•聖經 •柏拉圖 •《西藏度亡經》 •伊瑪努埃‧史威登堡
第四章 答客問
第五章 諸家解釋
•超自然的解釋 •自然的(科學的)解釋 •心理學的解釋
第六章 感言
後記 二十一世紀的瀕死經驗
作者識
目錄
序 死亡是個複雜得多的東西 麥爾文‧摩斯
序 一位正直誠實的研究者所寫的書 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
導論
第一章:死亡的現象
第二章:死亡經驗
•無以名狀 •聽到消息 •平安和寧靜的感覺 •聲響 •黑暗的隧道 •脫離身體
•和別人相遇 •光的存有者 •回顧一生 •邊界或界線 •回程 •告訴別人
•對生活的影響 •對死亡改觀 •佐證
第三章 以古喻今
•聖經 •柏拉圖 •《西藏度亡經》 •伊瑪努埃‧史威登堡
第四章 答客問
第五章 諸家解釋
•超自然的解釋...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2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