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小妍
定價:NT$ 550
優惠價:88 折,NT$ 484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1
鼎鼎大名的張愛玲,短篇小說〈色,戒〉卻一向乏人問津;區區不到三十頁的文字,如何改編成超過兩個半小時的電影?作為研究者,我們關注的是,李安為何對這個故事情有獨鍾,其影像詮釋是否「忠於」原著,其創新何在?根據與其長期合作的編劇夏慕斯 (James Schamus) 透露,對李安而言,電影《色│戒》想解決的問題是:女間諜為何在刺殺漢奸的關鍵時刻放走了他,連累自己及同夥丟了性命?小說僅暗示男女主角的性愛淋漓歡暢,李安為何露骨地把影片拍成三級片的尺度?排除了未成年的觀眾,事實上並不利票房收入,後來的確飽受衛道人士及愛國主義者的攻擊。李安拍攝影片的心路歷程,是本書多篇論文的討論重點。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彭小妍
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方向為兩岸現代文學與跨文化研究。曾出版專著《超越寫實》、《海上說情欲:從張資平到劉吶鷗》、小說《斷掌順娘》《純真年代》,主編有《楊逵全集》。2013年以《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漫遊者與譯者》(聯經出版)一書榮獲第37屆金鼎獎最佳非文學圖書獎。2019年以《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五四的反啟蒙》(聯經出版)榮獲第54屆中山學術著作獎。
作者簡介
李歐梵
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退休。曾任教於哈佛,芝加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校。著作有:《上海摩登》,《黑屋中的吶喊:魯迅研究》,《中國現代作家浪漫的一代》等。
葉月瑜
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電視學院博士,現任嶺南大學林黃耀華視覺研究講座教授。學術著作包括 Early Film Culture in Hong Kong, Taiwan and Republican China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18);《走出上海:早期電影的另類景觀》(馮筱才,劉輝合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Staging Memories: Hou Hsia-hsien’s A City of Sadness (Nornes Markus 合著,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15);East Asian Screen Industries(戴樂為合著,British Film Institute Publishing, 2008;中譯本《東亞電影驚奇:中日港韓》,書林出版公司,2011), Taiwan Film Directors: A Treasure Island(Darrell William Davis合著,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中譯本《台灣電影百年漂流:楊德昌、侯孝賢、李安、蔡明亮》,書林出版公司,2016);Chinese-Language Film: Historiography, Poetics, Politics (Sheldon Lu合編,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5,此書獲美國圖書館學會刊物Choice選為「2005年最傑出學術著作」之一),《華語電影工業:新歷史與新方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與《歌聲魅影:歌曲敘事與中文電影》(遠流出版公司,2000)等。學術論文共計六十多篇,若干著作翻譯成中、日、西班牙與匈牙文。
孫筑瑾
美國匹玆堡大學教授,講授中國古典文學、文化思想和中西比較詩學等多年。著作包括 Pearl From the Dragon’s Mouth: Evocation of Scene and Feeling in Chinese Poetry (U Michigan Press)、The Poetics of Repeti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yric Poetry (U Chicago Press),以及多篇中西比較論文及翻譯評介,刊載於美加、歐洲、港中台之主要文學、比較文學及翻譯學術期刊,如 “Problems of Perspective in Chinese-Wester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Mimesis and Xing—Two modes of Viewing Reality: Comparing English and Chinese Poetry”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Two Views of Mutability: A Comparative Reading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oems” (Yearbook of Comparative and General Literatur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Translation: The Case of Translating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into English”(Tamkang Review), “Wang Guowei王國維(1877-1927) as Translator of Values (Translation and Creation), “Gong Weizhai: Letter from the Snow-Swan Studio” (Renditions), 〈孫筑瑾教授談中西文學比較研究〉(當代海外中國研究二集)。其比較論文主軸旨在闡明文學與文化思想 之密切關係,反對抽離文化傳統之比附。近年嘗試寫散文,内容以讀書心得生活隨感所觸發之浮想爲主。已在北京中華書局的《文史知識》,《博覽群書》,《中華讀書庫》及臺灣聯合報及中華日報副刊等發表。
寇致銘(Jon Eugene von Kowallis)
加州柏克萊大學東方語文博士,澳洲雪梨新南威爾士大學 (UNSW, Sydney) 教授、中文系主任。中文論著包括〈海峽兩岸的認同問題:中華民國一百周年紀念與賴聲川作品〉(收入彭小妍主編,《跨文化情境差異與動態融合:臺灣現當代文學文化研究》,2013)、《中英對照魯迅舊體詩》(春風文藝出版社,2016)、《微妙的革命:清末民初的「舊派」詩人》(三聯書店,2018)等。英文著作有Warriors of the Spirit: Lu Xun’s Classical-style Essays of the Japan Period (UC Berkeley, forthcoming); Lu Xun: a Research Biography (forthcoming); The Subtle Revolution: Poets of the ‘Old Schools’ during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UC Berkeley, 2006); “The Diaspora and Postmodern Chinese Film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Framing Stan Lai’s 'The Peach Blossom Land,’” in Sheldon Hsiao-peng Lu, ed., 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s: Identity, Nationhood, Gender (U of Hawai’i Press, 1997); The Lyrical Lu Xun: a study of his classical-style verse (U of Hawaii Press, 1996); Wit and Humor from Old Cathay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86); 主編Late-Qing Living Texts: Zhang Taiyan and Lu Xun in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7: 3 (Sep. 2013, Brill).
戴樂為(Darrell William Davis)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傳播藝術博士,香港嶺南大學視覺研究系名譽教授。著有Picturing Japaneseness: Monumental Style, National Identity, Japanese Fil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合著有Taiwan Film Directors: A Treasure Islan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及East Asian Screen Industries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08), Cinema Taiwan: Politics, Popularity and State of the Arts (Routledge, 2007),並著有超過40篇期刊論文及專書論文之一章。
陳相因
俄羅斯國立聖彼得堡大學語言所俄國文學史系碩士,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斯拉夫研究系與東方研究系兩系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與2020年德國特里爾大學訪問教授。曾任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東亞語言文明系與斯拉夫研究系三系聯合訪問學者,以及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訪問教授。代表著作為《以俄為師:魯迅、瞿秋白與曹禺的跨文化文學實驗》(即將出版),主編《跨文化實例研究:左翼文藝的世界主義與國際主義》(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20)與《聶隱娘的前世今生》(時報,2016)等書。
蘇文瑜(Susan Daruvala)
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師從李歐梵。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士,退休前擔任亞洲和中東研究院東亞系高級講師。論著包括Zhou Zuoren and an Alternative Chinese Response to Modernity (Harvard, 2000),中文翻譯〈周作人: 自己的園地〉 (麥田出版社, 2011)、〈周作人:中國現代性的另類選擇〉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3), 專長領域包括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國文學美學、現代性、民國時期文學廠域和電影。
柯瑋妮(Whitney Crothers Dilley)
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世新大學教授,專長為20世紀比較文學和電影研究,中、英文著作屢獲國際殊榮。柯博士因編輯《中國文學中的女權主義/女性特質(Feminism/Femininity in Chinese Literature, 2002)》一書的開創性成就,登錄於《馬奎斯世界名人錄》 (Marquis Who’s Who in the World) 及《美國女性名人錄》 (Who’s Who of American Women)。柯博士著The Cinema of Ang Lee: The Other Side of the Screen (Wallflower Press, 2007),是第一本研究李安電影的英語學術專書,於2015年由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再版。柯博士最新著作為The Cinema of Wes Anderson: Bringing Nostalgia to Life (Wallflower/Columbia UP, 2017) 。
林建國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榮譽會員。現任英國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編委。曾任台灣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電影欣賞學刊》總編輯。中文論文散見於《中外文學》,並收錄於以下合集:《赤道回聲:馬華文學讀本II》(陳大為、鍾怡雯、胡金倫主編,2004)、《文化的視覺系統(下冊)——文化的視覺系統: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劉紀蕙編,2006年)、《心的顏色和森林的歌:村上春樹與精神分析》(2016)、《犀鳥卷宗:砂拉越華文文學研究論集》(鍾怡雯與陳大為編,2016)、《見山又是山:李永平研究》(高嘉謙編,2017)。英文論文散見於Cultural Critique(美國明尼蘇大大學)、Tamkang Review(淡江大學)與《中山人文學報》,並收錄於Lust/Caution: Eileen Chang and Ang Lee (Routledge, 2014)。
張小虹
美國密西根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現任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曾任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客座教授。學術著作有:《時尚現代性》(聯經,2016)、《假全球化》(聯合文學,2007)、《在百貨公司遇見狼》(時報,2000)、《怪胎家庭羅曼史》(時報,2000)、《性帝國主義》(聯合文學、1998)。另有文化評論專書:《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聯合文學,2006)、《情慾微物論》(大田,1999)及散文創作《身體摺學》(有鹿文化,2009)、《穿衣與不穿衣的城市》(聯合文學,2007)等十多本著作。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5 |
7折 | 2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彭小妍
優惠價: 88 折, NT$ 484 NT$ 55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1
鼎鼎大名的張愛玲,短篇小說〈色,戒〉卻一向乏人問津;區區不到三十頁的文字,如何改編成超過兩個半小時的電影?作為研究者,我們關注的是,李安為何對這個故事情有獨鍾,其影像詮釋是否「忠於」原著,其創新何在?根據與其長期合作的編劇夏慕斯 (James Schamus) 透露,對李安而言,電影《色│戒》想解決的問題是:女間諜為何在刺殺漢奸的關鍵時刻放走了他,連累自己及同夥丟了性命?小說僅暗示男女主角的性愛淋漓歡暢,李安為何露骨地把影片拍成三級片的尺度?排除了未成年的觀眾,事實上並不利票房收入,後來的確飽受衛道人士及愛國主義者的攻擊。李安拍攝影片的心路歷程,是本書多篇論文的討論重點。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彭小妍
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方向為兩岸現代文學與跨文化研究。曾出版專著《超越寫實》、《海上說情欲:從張資平到劉吶鷗》、小說《斷掌順娘》《純真年代》,主編有《楊逵全集》。2013年以《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漫遊者與譯者》(聯經出版)一書榮獲第37屆金鼎獎最佳非文學圖書獎。2019年以《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五四的反啟蒙》(聯經出版)榮獲第54屆中山學術著作獎。
作者簡介
李歐梵
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退休。曾任教於哈佛,芝加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校。著作有:《上海摩登》,《黑屋中的吶喊:魯迅研究》,《中國現代作家浪漫的一代》等。
葉月瑜
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電視學院博士,現任嶺南大學林黃耀華視覺研究講座教授。學術著作包括 Early Film Culture in Hong Kong, Taiwan and Republican China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18);《走出上海:早期電影的另類景觀》(馮筱才,劉輝合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Staging Memories: Hou Hsia-hsien’s A City of Sadness (Nornes Markus 合著,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15);East Asian Screen Industries(戴樂為合著,British Film Institute Publishing, 2008;中譯本《東亞電影驚奇:中日港韓》,書林出版公司,2011), Taiwan Film Directors: A Treasure Island(Darrell William Davis合著,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中譯本《台灣電影百年漂流:楊德昌、侯孝賢、李安、蔡明亮》,書林出版公司,2016);Chinese-Language Film: Historiography, Poetics, Politics (Sheldon Lu合編,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5,此書獲美國圖書館學會刊物Choice選為「2005年最傑出學術著作」之一),《華語電影工業:新歷史與新方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與《歌聲魅影:歌曲敘事與中文電影》(遠流出版公司,2000)等。學術論文共計六十多篇,若干著作翻譯成中、日、西班牙與匈牙文。
孫筑瑾
美國匹玆堡大學教授,講授中國古典文學、文化思想和中西比較詩學等多年。著作包括 Pearl From the Dragon’s Mouth: Evocation of Scene and Feeling in Chinese Poetry (U Michigan Press)、The Poetics of Repeti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yric Poetry (U Chicago Press),以及多篇中西比較論文及翻譯評介,刊載於美加、歐洲、港中台之主要文學、比較文學及翻譯學術期刊,如 “Problems of Perspective in Chinese-Wester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Mimesis and Xing—Two modes of Viewing Reality: Comparing English and Chinese Poetry”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Two Views of Mutability: A Comparative Reading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oems” (Yearbook of Comparative and General Literatur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Translation: The Case of Translating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into English”(Tamkang Review), “Wang Guowei王國維(1877-1927) as Translator of Values (Translation and Creation), “Gong Weizhai: Letter from the Snow-Swan Studio” (Renditions), 〈孫筑瑾教授談中西文學比較研究〉(當代海外中國研究二集)。其比較論文主軸旨在闡明文學與文化思想 之密切關係,反對抽離文化傳統之比附。近年嘗試寫散文,内容以讀書心得生活隨感所觸發之浮想爲主。已在北京中華書局的《文史知識》,《博覽群書》,《中華讀書庫》及臺灣聯合報及中華日報副刊等發表。
寇致銘(Jon Eugene von Kowallis)
加州柏克萊大學東方語文博士,澳洲雪梨新南威爾士大學 (UNSW, Sydney) 教授、中文系主任。中文論著包括〈海峽兩岸的認同問題:中華民國一百周年紀念與賴聲川作品〉(收入彭小妍主編,《跨文化情境差異與動態融合:臺灣現當代文學文化研究》,2013)、《中英對照魯迅舊體詩》(春風文藝出版社,2016)、《微妙的革命:清末民初的「舊派」詩人》(三聯書店,2018)等。英文著作有Warriors of the Spirit: Lu Xun’s Classical-style Essays of the Japan Period (UC Berkeley, forthcoming); Lu Xun: a Research Biography (forthcoming); The Subtle Revolution: Poets of the ‘Old Schools’ during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UC Berkeley, 2006); “The Diaspora and Postmodern Chinese Film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Framing Stan Lai’s 'The Peach Blossom Land,’” in Sheldon Hsiao-peng Lu, ed., 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s: Identity, Nationhood, Gender (U of Hawai’i Press, 1997); The Lyrical Lu Xun: a study of his classical-style verse (U of Hawaii Press, 1996); Wit and Humor from Old Cathay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86); 主編Late-Qing Living Texts: Zhang Taiyan and Lu Xun in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7: 3 (Sep. 2013, Brill).
戴樂為(Darrell William Davis)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傳播藝術博士,香港嶺南大學視覺研究系名譽教授。著有Picturing Japaneseness: Monumental Style, National Identity, Japanese Fil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合著有Taiwan Film Directors: A Treasure Islan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及East Asian Screen Industries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08), Cinema Taiwan: Politics, Popularity and State of the Arts (Routledge, 2007),並著有超過40篇期刊論文及專書論文之一章。
陳相因
俄羅斯國立聖彼得堡大學語言所俄國文學史系碩士,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斯拉夫研究系與東方研究系兩系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與2020年德國特里爾大學訪問教授。曾任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東亞語言文明系與斯拉夫研究系三系聯合訪問學者,以及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訪問教授。代表著作為《以俄為師:魯迅、瞿秋白與曹禺的跨文化文學實驗》(即將出版),主編《跨文化實例研究:左翼文藝的世界主義與國際主義》(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20)與《聶隱娘的前世今生》(時報,2016)等書。
蘇文瑜(Susan Daruvala)
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師從李歐梵。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士,退休前擔任亞洲和中東研究院東亞系高級講師。論著包括Zhou Zuoren and an Alternative Chinese Response to Modernity (Harvard, 2000),中文翻譯〈周作人: 自己的園地〉 (麥田出版社, 2011)、〈周作人:中國現代性的另類選擇〉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3), 專長領域包括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國文學美學、現代性、民國時期文學廠域和電影。
柯瑋妮(Whitney Crothers Dilley)
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世新大學教授,專長為20世紀比較文學和電影研究,中、英文著作屢獲國際殊榮。柯博士因編輯《中國文學中的女權主義/女性特質(Feminism/Femininity in Chinese Literature, 2002)》一書的開創性成就,登錄於《馬奎斯世界名人錄》 (Marquis Who’s Who in the World) 及《美國女性名人錄》 (Who’s Who of American Women)。柯博士著The Cinema of Ang Lee: The Other Side of the Screen (Wallflower Press, 2007),是第一本研究李安電影的英語學術專書,於2015年由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再版。柯博士最新著作為The Cinema of Wes Anderson: Bringing Nostalgia to Life (Wallflower/Columbia UP, 2017) 。
林建國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榮譽會員。現任英國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編委。曾任台灣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電影欣賞學刊》總編輯。中文論文散見於《中外文學》,並收錄於以下合集:《赤道回聲:馬華文學讀本II》(陳大為、鍾怡雯、胡金倫主編,2004)、《文化的視覺系統(下冊)——文化的視覺系統: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劉紀蕙編,2006年)、《心的顏色和森林的歌:村上春樹與精神分析》(2016)、《犀鳥卷宗:砂拉越華文文學研究論集》(鍾怡雯與陳大為編,2016)、《見山又是山:李永平研究》(高嘉謙編,2017)。英文論文散見於Cultural Critique(美國明尼蘇大大學)、Tamkang Review(淡江大學)與《中山人文學報》,並收錄於Lust/Caution: Eileen Chang and Ang Lee (Routledge, 2014)。
張小虹
美國密西根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現任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曾任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客座教授。學術著作有:《時尚現代性》(聯經,2016)、《假全球化》(聯合文學,2007)、《在百貨公司遇見狼》(時報,2000)、《怪胎家庭羅曼史》(時報,2000)、《性帝國主義》(聯合文學、1998)。另有文化評論專書:《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聯合文學,2006)、《情慾微物論》(大田,1999)及散文創作《身體摺學》(有鹿文化,2009)、《穿衣與不穿衣的城市》(聯合文學,2007)等十多本著作。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5 |
7折 | 2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