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彥琪
定價:NT$ 330
優惠價:88 折,NT$ 29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給困在社會「好媽媽」期待下挫折母親的療癒書
讓台灣媽媽萬箭穿心的話:
「那就是你的選擇呀,所以小孩跟阿嬤就比較親呀!」
「你不過都在家陪小孩玩,還有什麼不滿足?」
「你就是沒有更多時間好好陪孩子,孩子才這樣……」
「如果育兒的太太跟孩子同時在哭,
丈夫應該要先抱(安撫)誰?」
答案是:太太。(9成的人都答錯)
育兒是一場「戰爭」,媽媽需要幫手與協助。
媽媽先把自己照顧好,絶對不是不盡責,因為媽媽好,孩子才會好。
親愛的媽媽:
我們都想兼顧一切,想將育兒、家務(甚至先生都成為需要你照顧的「長子」)、工作都處理地妥適,但我們卻越來越力不從心,於是我們成為鋼索上的媽媽,一點小事就抓狂;打了孩子,心裡滿是愧疚;先生一句話「那就是你的選擇呀,所以小孩跟阿嬤就比較親呀!」又讓你落淚……
【育兒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團隊作戰,比一個人單打獨鬥輕鬆】
協助另一半進化成「神隊友」。媽媽千萬別習慣「我來還比較快(好)」,這會造成爸爸覺得「反正也不用我」的惡性循環。善用身邊的家人、後援,或找幾個共學團體,讓大家陪你一起育兒。
【媽媽為自己、為孩子,設下心理界限】
在台灣社會,媽媽是一種無時無刻都會被評價的角色與工作,不但每個人都會看你「是不是一個好媽媽」,也急於教你如何當一個媽媽。
【允許低潮、不完美;為自己止血與包紮】
請不時地觀照自己:哪裡不舒服了?哪裡感到受傷了?或許是來自與原生家庭的糾葛,或許是母職角色的自我內化,請回頭幫自己止血、包紮。
【找回自己的名字】
你不只是某某媽媽,你更是你自己。即使育兒忙碌不已,也請留時間給自己,那是滋養你自己的時刻,更是你往前走的力量。孩子會長大,會往外飛,而你的人生是自己的。
彥琪心理師與公婆同住,目前育有一女一兒。她曾經歷工作與育兒蠟燭兩頭燒的兩難,也曾面臨先生無法給出理解與支持的窘境,更曾在多年擔任親子館副館長及諮商心理師中,聽聞也諮商許多因育兒而疲憊又焦慮的媽媽們。
這是一本她寫給所有煎熬媽媽的療癒書。
★本書特色:
◎【特別企劃】媽媽的5個血淚困境,彥琪心理師來解答
一、孩子哭聲震天,老公竟能睡到打呼?老公都不幫忙育兒,怎麼辦?
二、公婆或媽媽對自己的育兒方式有意見,怎麼辦?
三、自己是職業婦女,白天雖然是婆婆幫忙帶,但對孩子充滿罪惡感。工作和育兒有可能兼顧嗎?
四、孩子一天二十四小時都黏著自己,媽媽沒有喘息空間……
五、被小孩搞到沒耐心,很想打小孩,但孩子的爸卻裝沒事……
◎彥琪心理師想告訴媽媽們:
▎媽媽請先看到自己的價值,並非建立在付出與犧牲上。
▎沒有什麼教養心法,比媽媽放過自己,更滋養、療癒。
▎別浪費時間在對你的瞭解,只有片面言詞敘述的網友上。
▎把自己的排序往前移,或是照顧自己的比例增加,與愛著孩子並不衝突。
▎別把另一半原生家庭的責任與問題,都往自己身上攬。
▎婆媳之間相敬如賓的關係,較為健康。
▎為自己劃下底線,拒絕過度消耗。
▎養育孩子就像大隊接力,大家要一起完成。
▎好好擁抱自己的陰暗面:媽媽不需要是光明、溫暖的,也值得被愛。
▎孩子會長大,會有自己的人生,而媽媽也得持續練習過好自己的人生。
◎在指責暴走媽媽之前,或許得先想想她是否已經過勞了。
有些人會舉某些好媽媽為例,認為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我只能說,那些頂多是自我剝削的過勞代表罷了。我自己的經驗是,千萬別高估自己,硬是去承受太多苦難。磨難過多會讓人心力交瘁,喪失了柔軟與體諒的能力,自我保護下的心硬,會讓人變成連自己都討厭的樣子。
所以,建議將會成為,或已經是媽媽的各位姊妹,好好看這本書,思考如何面對與分析問題,分散壓力。必要時求援,甚至是花錢找助手,別讓自己太累了。「好媽媽」只要及格就好,並不需要完美。我問過女兒,她說自己不在乎媽媽處理家務的表現,她需要的只是,在難過的時候,我能陪在她身邊。
即使當媽媽,抓重點就好了。能抓到重點,就夠好了。──節錄自推薦序〈當媽媽不需要完美,抓重點就夠好了〉,賴奕菁(精神科醫師;《好女人受的傷最重》作者)
◎我不想再告訴大家,小孩就是要怎麼教才正確。面對這些置身事外,有時就像風涼話的意見與言論,不要有負能量,都好難。
我真正想告訴每位母親的,是照顧自己,也是一種心靈的SPA,無需因為想把自己的排序往前推移,而感到罪惡。
我只是不願當疲勞駕駛,讓跟我同車的孩子與家人們都暈車,還可能發生意外;相反地,我嘗試做一個快樂嚮導,帶領我愛的人們自在地遊遍各地。我們都足夠努力了,別再拿他人的標準,評斷自己是個不好的媽媽呀!──節錄自自序〈作為一個媽媽,有時就是負能量好多呀!〉
◎賴奕菁(精神科醫師;《好女人受的傷最重》作者)撰推薦序。林靜如(律師娘)、洪仲清(臨床心理師)、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相挺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簡介:
陳彥琪(諮商心理師;前臺北市親子館副館長)
過去長期擔任臺北市萬華親子館的副館長,現為看見心理諮商所治療師(諮心字002178號;上海二級心理諮詢師第1303000226200573號)。習慣在一大群孩子中打滾,與家長們暢聊辛酸甘苦,同時亦在二寶媽的路上奮鬥掙扎,定期於《風傳媒》、《育兒生活》撰寫心理專欄,分享伴侶、家人、親子之間的各種相處之道與磨合,以及個人的探索與成長。
曾於兒童心智科門診、精神科與社區諮商中心、竹科企業擔任心理師一職,亦常受邀擔任父母親職教育講師、特殊身心之障礙兒童之團體帶領者、收容成人與青少年之各大監所、輔育院輔導老師及生命教育講師,並長期參與台北義務張老師的服務。現亦擔任台灣災難醫療隊發展協會災難心理醫學首席顧問,以及經濟部工業局委託樂學網之幼兒AI教保學習發展平台計畫顧問。
相信失敗、困難與挫折,都是促使個體重新成長的養分,而若有人能在這樣生命的缺口中,灌注肯定與同理、支持的穩定力量,便能協助我們走過逆境,並迎向陽光。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特別企劃】媽媽們的血淚困境,彥琪心理師來解答
一 孩子哭聲震天,老公竟能睡到打呼?老公都不幫忙育兒,怎麼辦?
媽媽們可能很常遇到這樣的情形,明明睡在同一間房裡,但遇到孩子夜半哭醒,第一個跳醒的卻永遠都只有自己。
偏偏不論是擠奶,還是親餵這件事,先生也無法代勞,於是只好吞忍這口氣,憤恨地看著先生呼呼大睡,自己繼續認命地哄著孩子。
雖然不想把「為母則強」、「天生母性」這件事情重重地掛在媽媽身上,但的確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當女性生完孩子後,聽見孩子的哭聲,大腦的反應真的有別於男性,甚至是未生產的女性,也會如此,且有跨文化的一致性。Netflix在今年(二○二○)上架了一部紀錄片《零到一歲》(Babies),裡頭指出作為母親,腦中的杏仁核就是比父親還要發達,這代表晚上會緊張的每個小時確認孩子有沒有呼吸、聽見一點聲響就會緊張的跳起檢查嬰兒床的,都是母親。這樣的機制也能確保孩子出生後,能夠因為母親的照顧而生存下來。
這結果似乎很容易讓母親感到不公平,好像我們天生活該杏仁核發達,就得認命照顧孩子?或許事實也非這樣絕對,也有針對男同志家庭所做的研究,發現「擔任照顧者」的角色時,男性的杏仁核活躍程度,其實可以跟生產完的女性不相上下,而異性戀的男性也是如此。透過照顧孩子的時間變長、與孩子的互動時間增加,異性戀爸爸的杏仁核還是有機會變得活躍。
那麼,媽媽們可以如何邀請爸爸加入呢?
1.引發興趣,形成責任感:
媽媽可藉由主動分享孩子的可愛與每天的不同,引發爸爸對孩子也能有自發的好奇與興趣,而不是每次被提醒要「負責」時,都是孩子正在哭鬧、需要管教而充滿負面感受。
2.主動給予任務,引導父親參與:
媽媽若已很習慣「我來還比較快」,也容易造成爸爸覺得「反正我也沒事做」的惡性循環。
透過媽媽明確地交付爸爸簡單、明確的任務,慢慢累積爸爸的成就感與功能感,參與程度也會漸漸提高。此外,父親若能感受到自己與孩子之間,原來也可以擁有有別於母親的連結,會更投入在「只有我可以」的專屬任務分工中,像是大肢體的遊戲、戶外的活動等。
3.給予鼓勵,而非一味指責、要求:
很多媽媽聽到「幫忙」反而會感到生氣,認為育兒本來就是兩人的責任。不過,若想讓沒有經歷過懷胎十月的爸爸趕快跟上我們育兒的腳步,適時地就爸爸的「幫忙」給予鼓勵、肯定,會遠比不斷透過責備、催促,而讓人想逃避來得有效。
二 公婆或媽媽對自己的育兒方式有意見,怎麼辦?
「小孩不要一直抱,會寵成習慣。」「糖果吃一點,又不會怎樣。長高又不差那幾公分……」作為媽媽,很習慣收到這樣的回應,不管是來自於公婆,又或是娘家長輩的指教與意見。
好像自己怎麼做都不對,怎麼學都不會有最好的一天。有時搬出專家、醫師當黑臉,結果竟連專家、醫生也被長輩否決掉,甚至最後放大絕:「我以前也是這樣養你的,你還不是長得好好的!」
面對被否定的意見,總是令媽媽們感到十分氣餒,甚至開始自我懷疑:「是不是我真的不會帶孩子」?其實不是的,育兒的年代不同了,育兒的方法跟派別也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然而,要不同世代的照顧者彼此互相「說服」,往往勸說不成,反成衝突。也許我們也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而讓彼此的關係更融洽、自在。
1.溫柔、堅定地收下好意:
教養本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的二選題。有時不是我的育兒方式不好,而是長輩也有需要展現自己的能力,或是單純也想表達對孩子的愛。肯定對方的善意,不見得非得否定對方,反而較能保持「禮貌而不失尷尬」的距離。
別讓雙方都陷入「較勁」與過度干涉的關係中,也能讓媽媽自己保有育兒決定的自由空間。
2.彈性地看待孩子適應:
一致的教養固然很好,但是有時面對不同照顧者的接觸,也是我們讓孩子學會如何面對不同教養,或是差異對待的好機會。
比起父母向長輩的直接衝撞與反抗,教會孩子如何拒絕、選擇所要,以及區辨什麼對自己是好、是壞,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社會化能力。
三 自己是職業婦女,白天雖然是婆婆幫忙帶,但對孩子充滿罪惡感。工作和育兒有可能兼顧嗎?
不論是選擇了成為全職媽媽,又或者一腳踩進了職業婦女之路,作為母親,好像都會陷入自我追求與孩子照顧的拉扯中。
許多選擇了職業婦女的媽媽們,在兼顧工作之餘,還得一邊擔心孩子沒有母奶哺餵就抵抗力差,又或者乳頭混淆就不肯讓自己親餵了,而難過自己與孩子的關係越漸疏遠。
有時候最直接的打擊,就是來自於社會期待中,那種「自私」、「不負責任」與「不稱職」的母親評價,字字都像把利刃,傷了職業媽媽的心,也讓媽媽們抱著罪惡感,在工作與育兒中蠟燭兩頭燒而耗竭燃盡。
即便作為心理師,我能夠彈性選擇工作時段,但有的時候回到家,看見孩子著急地跑過來抱緊自己,說著:「媽媽都在家工作就好了呀!」「媽媽,我賺錢,你就不用出門工作啦!」的撒嬌話語,還有「媽媽,我不在你身邊的時候,你會想我嗎?」的問句,才令人驚覺,原來不需要外界的評價,光是孩子努力地讓自己表現懂事,來理解與接納媽媽去上班這件事,就足以讓媽媽揪心不已。
那麼,當我選擇了工作與育兒並進,該如何消化自己對孩子的歉疚,並能有所平衡兼顧呢?
1.相信相處的品質,遠比時間的長短重要:
只要品質夠好的相處,孩子仍能與我們有正面依附的關係。
很多媽媽會擔憂作為「假日父母」,會與孩子不親,或是被「無法親餵」給綑綁,擔憂自己與孩子的接觸不足,無法給予足夠安全感。但其實全神貫注地擁抱孩子,給予瓶餵,與孩子的情感連結,必然勝過親餵,卻總滑著手機、與孩子沒有目光接觸的母親;因此,好好把握每次與孩子的相處,孩子仍能從與父母相處的精緻時光中感受到愛,以及無可取代的情感聯繫。
2.重新定義「兼顧」,重點在找到自我價值:
別陷入兩邊都要一百分的迷思,請記得:工作跟育兒本身,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不要用兩邊都得做好來為難自己。
我是否能從我的選擇中,肯定個人的成就,或是見證了絕對不能錯過的孩子成長?其他的,能願意做到就很不容易了。試著經常鼓勵自己,才是找到平衡的關鍵。
四 孩子一天二十四小時都黏著自己,媽媽沒有喘息空間……
孩子不親自己,讓媽媽傷心,孩子總是黏著自己,則讓媽媽好累心;偏偏孩子有被照顧的需求,也不是成人彼此交往,拉開距離,就能夠給予彼此獨立空間的關係。
許多媽媽會懊惱地抱怨:「我不是不想帶孩子,我也喜歡孩子嚷著要自己抱抱的那些甜蜜時刻,可是,越帶,孩子越黏。當連上廁所都要跟進門的時候,才讓人驚覺自己與孩子之間真的一點縫隙都沒有了。彷彿連體嬰一般的形影不離,而使人感到負擔越來越重。
有時更令人沮喪的是,即便爸爸想帶,孩子也不肯,又或是家裡人手明明很多,偶爾想脫手,讓自己喘口氣,大家卻說:「沒辦法呀,孩子只黏你!」
這種感覺多麼教人氣餒呀,好像選擇帶孩子或不帶孩子,最後懲罰到的都是自己。孩子固然需要媽媽,但是媽媽也好需要「擁有自己」。
我們可以怎麼做,在看照孩子之餘,自己也能好好喘口氣?
1.把握時間,化整為零:
有了孩子之後的時間就變得瑣碎,此時,應該要重新調整過去習慣的時間運用。我們已無法用半天、整天來規劃了,甚至可能得用每兩個小時來做劃分。孩子餓得快,睡得也不深,那麼,每次的打掃清潔就先切割成小的區域來做,又或是自己的工作項目中,先挑可以片段進行的來處理。
休息時間亦然,在十五到二十分鐘的時間中泡杯茶、看個文,讓自己不那麼緊迫,也能展延媽媽整天下來做事與帶孩子的耐力。
2.放下過高的育兒目標:
尤其是新手爸媽,對於如何教養孩子往往會抱持著很高的期許——絕對的清潔,按部就班的飲食,以及規律的作息訓練等。但若無人可幫忙分攤帶孩子,還得堅持這些準則,就很容易把人給累壞。
偶爾放寬一下標準吧,碗盤沒洗也沒關係;小孩不肯吃菜,就下一餐再努力看看;明明累壞了,就別堅持洗米、切菜,有時配點外食,也無妨。媽媽心情好,才能把珍貴的時間,花在有品質的親子關係上。
3.放手讓孩子自己忙:
當孩子大一些了,就可以試著用一點偷吃步的方式,爭取自己的時間。常見爸爸們愛玩的「誰先睡著」,就是很經典的例子。
我們也可以出個任務給孩子做,想辦法讓孩子很忙,有時還能幫助我們參與工作,甚至分擔家務。雖然品質不見得那麼好,但孩子可以學習,媽媽自己也能喘口氣。
五 被小孩搞到沒耐心,很想打小孩,但孩子的爸卻裝沒事……
有的時候,困擾媽媽的不只是教養不同調,而是「只剩我在教」,因此無論孩子到底有多調皮、是不是真的做錯事、情節有多重大,都很容易讓媽媽的神經斷線,甚至擔憂自己會不會失控管教。
教養的原則通常都很簡單,我們心裡頭很清楚,實際上卻很難做到。常見原因是責任都被扔到媽媽身上,又或是看似有人分攤,卻像多頭馬車,大家各不同調,結果個個都在扯後腿。
爸爸作為無可卸責的另一半,自然要是媽媽幫手的第一首選,因此,如何促發伴侶的責任覺察,一同扛起管教的任務,甚至分攤育兒辛勞,便成了很重要的關鍵:
1.先把自己的情緒照顧好:
當一個人在情緒上頭時,是很難做好事情的,不論是教養孩子,還是與伴侶溝通,因此如果發現自己負面情緒滿點,就要爆炸時,請記得先把自己照顧好,找回穩定的步調,才是首要的。
其次,被孩子惹毛的時候,多給自己留個一分鐘,深呼吸或是上個廁所吐口氣,再回來處理,反正孩子也不會突然就醒悟、學乖,那麼至少要讓自己別在燃點上爆發、失控,親子之間兩敗俱傷,很可能還成為伴侶之間衝突的導火線。
比起氣急敗壞的指責,能夠溫和、堅定地表達我們的需求時,對方也比較能夠看見我們的需要與伸出援手。反之,則可能躲得遠遠的,孩子怕我們,先生也逃之夭夭。
2.給予爸爸可一起加入的協同任務:
媽媽越是習慣把責任扛到自己身上,爸爸就越沒事可以做,但是太快把事情全都丟給先生做,先生也很容易裝死,就矇混帶過。因此,不妨給予爸爸得一起參與的任務。
孩子如果一直盧,不是丟個手機、看卡通就好了,而是把孩子帶出門,教會孩子跳繩或是騎車,甚至是幫忙買個晚餐需要的青菜。透過完成,也能獲得意義感的任務,把爸爸也拉進孩子的教養幫手群中。
3.適時地放生:
我知道,被孩子搞到沒有耐心,甚至想打小孩的時候,往往都是媽媽試到沒法可試的時候,那麼,不如讓自己接受適時地放生,也是一條出路。孩子固然要教,但前提是媽媽得先要自己生存下來呀!
有時,放下我們所認為的正確管教,反而得以舒緩自己和孩子之間的硬碰硬,同時也給予先生機會,用自己的方式接手處理。
透過看見不同的方法,在孩子身上發酵、改變,也許亦能找到問題解決之道。爸爸不見得是不想/不會帶孩子,只是可能並非媽媽所期待的方式,但可以為媽媽換來呼吸的空間,那麼就讓自己放手試試看吧!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44折146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0 |
6折 | 1 |
7折 | 3 |
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0 |
5折 | 6 |
7折 | 3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陳彥琪
優惠價: 88 折, NT$ 290 NT$ 33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給困在社會「好媽媽」期待下挫折母親的療癒書
讓台灣媽媽萬箭穿心的話:
「那就是你的選擇呀,所以小孩跟阿嬤就比較親呀!」
「你不過都在家陪小孩玩,還有什麼不滿足?」
「你就是沒有更多時間好好陪孩子,孩子才這樣……」
「如果育兒的太太跟孩子同時在哭,
丈夫應該要先抱(安撫)誰?」
答案是:太太。(9成的人都答錯)
育兒是一場「戰爭」,媽媽需要幫手與協助。
媽媽先把自己照顧好,絶對不是不盡責,因為媽媽好,孩子才會好。
親愛的媽媽:
我們都想兼顧一切,想將育兒、家務(甚至先生都成為需要你照顧的「長子」)、工作都處理地妥適,但我們卻越來越力不從心,於是我們成為鋼索上的媽媽,一點小事就抓狂;打了孩子,心裡滿是愧疚;先生一句話「那就是你的選擇呀,所以小孩跟阿嬤就比較親呀!」又讓你落淚……
【育兒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團隊作戰,比一個人單打獨鬥輕鬆】
協助另一半進化成「神隊友」。媽媽千萬別習慣「我來還比較快(好)」,這會造成爸爸覺得「反正也不用我」的惡性循環。善用身邊的家人、後援,或找幾個共學團體,讓大家陪你一起育兒。
【媽媽為自己、為孩子,設下心理界限】
在台灣社會,媽媽是一種無時無刻都會被評價的角色與工作,不但每個人都會看你「是不是一個好媽媽」,也急於教你如何當一個媽媽。
【允許低潮、不完美;為自己止血與包紮】
請不時地觀照自己:哪裡不舒服了?哪裡感到受傷了?或許是來自與原生家庭的糾葛,或許是母職角色的自我內化,請回頭幫自己止血、包紮。
【找回自己的名字】
你不只是某某媽媽,你更是你自己。即使育兒忙碌不已,也請留時間給自己,那是滋養你自己的時刻,更是你往前走的力量。孩子會長大,會往外飛,而你的人生是自己的。
彥琪心理師與公婆同住,目前育有一女一兒。她曾經歷工作與育兒蠟燭兩頭燒的兩難,也曾面臨先生無法給出理解與支持的窘境,更曾在多年擔任親子館副館長及諮商心理師中,聽聞也諮商許多因育兒而疲憊又焦慮的媽媽們。
這是一本她寫給所有煎熬媽媽的療癒書。
★本書特色:
◎【特別企劃】媽媽的5個血淚困境,彥琪心理師來解答
一、孩子哭聲震天,老公竟能睡到打呼?老公都不幫忙育兒,怎麼辦?
二、公婆或媽媽對自己的育兒方式有意見,怎麼辦?
三、自己是職業婦女,白天雖然是婆婆幫忙帶,但對孩子充滿罪惡感。工作和育兒有可能兼顧嗎?
四、孩子一天二十四小時都黏著自己,媽媽沒有喘息空間……
五、被小孩搞到沒耐心,很想打小孩,但孩子的爸卻裝沒事……
◎彥琪心理師想告訴媽媽們:
▎媽媽請先看到自己的價值,並非建立在付出與犧牲上。
▎沒有什麼教養心法,比媽媽放過自己,更滋養、療癒。
▎別浪費時間在對你的瞭解,只有片面言詞敘述的網友上。
▎把自己的排序往前移,或是照顧自己的比例增加,與愛著孩子並不衝突。
▎別把另一半原生家庭的責任與問題,都往自己身上攬。
▎婆媳之間相敬如賓的關係,較為健康。
▎為自己劃下底線,拒絕過度消耗。
▎養育孩子就像大隊接力,大家要一起完成。
▎好好擁抱自己的陰暗面:媽媽不需要是光明、溫暖的,也值得被愛。
▎孩子會長大,會有自己的人生,而媽媽也得持續練習過好自己的人生。
◎在指責暴走媽媽之前,或許得先想想她是否已經過勞了。
有些人會舉某些好媽媽為例,認為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我只能說,那些頂多是自我剝削的過勞代表罷了。我自己的經驗是,千萬別高估自己,硬是去承受太多苦難。磨難過多會讓人心力交瘁,喪失了柔軟與體諒的能力,自我保護下的心硬,會讓人變成連自己都討厭的樣子。
所以,建議將會成為,或已經是媽媽的各位姊妹,好好看這本書,思考如何面對與分析問題,分散壓力。必要時求援,甚至是花錢找助手,別讓自己太累了。「好媽媽」只要及格就好,並不需要完美。我問過女兒,她說自己不在乎媽媽處理家務的表現,她需要的只是,在難過的時候,我能陪在她身邊。
即使當媽媽,抓重點就好了。能抓到重點,就夠好了。──節錄自推薦序〈當媽媽不需要完美,抓重點就夠好了〉,賴奕菁(精神科醫師;《好女人受的傷最重》作者)
◎我不想再告訴大家,小孩就是要怎麼教才正確。面對這些置身事外,有時就像風涼話的意見與言論,不要有負能量,都好難。
我真正想告訴每位母親的,是照顧自己,也是一種心靈的SPA,無需因為想把自己的排序往前推移,而感到罪惡。
我只是不願當疲勞駕駛,讓跟我同車的孩子與家人們都暈車,還可能發生意外;相反地,我嘗試做一個快樂嚮導,帶領我愛的人們自在地遊遍各地。我們都足夠努力了,別再拿他人的標準,評斷自己是個不好的媽媽呀!──節錄自自序〈作為一個媽媽,有時就是負能量好多呀!〉
◎賴奕菁(精神科醫師;《好女人受的傷最重》作者)撰推薦序。林靜如(律師娘)、洪仲清(臨床心理師)、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相挺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簡介:
陳彥琪(諮商心理師;前臺北市親子館副館長)
過去長期擔任臺北市萬華親子館的副館長,現為看見心理諮商所治療師(諮心字002178號;上海二級心理諮詢師第1303000226200573號)。習慣在一大群孩子中打滾,與家長們暢聊辛酸甘苦,同時亦在二寶媽的路上奮鬥掙扎,定期於《風傳媒》、《育兒生活》撰寫心理專欄,分享伴侶、家人、親子之間的各種相處之道與磨合,以及個人的探索與成長。
曾於兒童心智科門診、精神科與社區諮商中心、竹科企業擔任心理師一職,亦常受邀擔任父母親職教育講師、特殊身心之障礙兒童之團體帶領者、收容成人與青少年之各大監所、輔育院輔導老師及生命教育講師,並長期參與台北義務張老師的服務。現亦擔任台灣災難醫療隊發展協會災難心理醫學首席顧問,以及經濟部工業局委託樂學網之幼兒AI教保學習發展平台計畫顧問。
相信失敗、困難與挫折,都是促使個體重新成長的養分,而若有人能在這樣生命的缺口中,灌注肯定與同理、支持的穩定力量,便能協助我們走過逆境,並迎向陽光。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特別企劃】媽媽們的血淚困境,彥琪心理師來解答
一 孩子哭聲震天,老公竟能睡到打呼?老公都不幫忙育兒,怎麼辦?
媽媽們可能很常遇到這樣的情形,明明睡在同一間房裡,但遇到孩子夜半哭醒,第一個跳醒的卻永遠都只有自己。
偏偏不論是擠奶,還是親餵這件事,先生也無法代勞,於是只好吞忍這口氣,憤恨地看著先生呼呼大睡,自己繼續認命地哄著孩子。
雖然不想把「為母則強」、「天生母性」這件事情重重地掛在媽媽身上,但的確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當女性生完孩子後,聽見孩子的哭聲,大腦的反應真的有別於男性,甚至是未生產的女性,也會如此,且有跨文化的一致性。Netflix在今年(二○二○)上架了一部紀錄片《零到一歲》(Babies),裡頭指出作為母親,腦中的杏仁核就是比父親還要發達,這代表晚上會緊張的每個小時確認孩子有沒有呼吸、聽見一點聲響就會緊張的跳起檢查嬰兒床的,都是母親。這樣的機制也能確保孩子出生後,能夠因為母親的照顧而生存下來。
這結果似乎很容易讓母親感到不公平,好像我們天生活該杏仁核發達,就得認命照顧孩子?或許事實也非這樣絕對,也有針對男同志家庭所做的研究,發現「擔任照顧者」的角色時,男性的杏仁核活躍程度,其實可以跟生產完的女性不相上下,而異性戀的男性也是如此。透過照顧孩子的時間變長、與孩子的互動時間增加,異性戀爸爸的杏仁核還是有機會變得活躍。
那麼,媽媽們可以如何邀請爸爸加入呢?
1.引發興趣,形成責任感:
媽媽可藉由主動分享孩子的可愛與每天的不同,引發爸爸對孩子也能有自發的好奇與興趣,而不是每次被提醒要「負責」時,都是孩子正在哭鬧、需要管教而充滿負面感受。
2.主動給予任務,引導父親參與:
媽媽若已很習慣「我來還比較快」,也容易造成爸爸覺得「反正我也沒事做」的惡性循環。
透過媽媽明確地交付爸爸簡單、明確的任務,慢慢累積爸爸的成就感與功能感,參與程度也會漸漸提高。此外,父親若能感受到自己與孩子之間,原來也可以擁有有別於母親的連結,會更投入在「只有我可以」的專屬任務分工中,像是大肢體的遊戲、戶外的活動等。
3.給予鼓勵,而非一味指責、要求:
很多媽媽聽到「幫忙」反而會感到生氣,認為育兒本來就是兩人的責任。不過,若想讓沒有經歷過懷胎十月的爸爸趕快跟上我們育兒的腳步,適時地就爸爸的「幫忙」給予鼓勵、肯定,會遠比不斷透過責備、催促,而讓人想逃避來得有效。
二 公婆或媽媽對自己的育兒方式有意見,怎麼辦?
「小孩不要一直抱,會寵成習慣。」「糖果吃一點,又不會怎樣。長高又不差那幾公分……」作為媽媽,很習慣收到這樣的回應,不管是來自於公婆,又或是娘家長輩的指教與意見。
好像自己怎麼做都不對,怎麼學都不會有最好的一天。有時搬出專家、醫師當黑臉,結果竟連專家、醫生也被長輩否決掉,甚至最後放大絕:「我以前也是這樣養你的,你還不是長得好好的!」
面對被否定的意見,總是令媽媽們感到十分氣餒,甚至開始自我懷疑:「是不是我真的不會帶孩子」?其實不是的,育兒的年代不同了,育兒的方法跟派別也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然而,要不同世代的照顧者彼此互相「說服」,往往勸說不成,反成衝突。也許我們也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而讓彼此的關係更融洽、自在。
1.溫柔、堅定地收下好意:
教養本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的二選題。有時不是我的育兒方式不好,而是長輩也有需要展現自己的能力,或是單純也想表達對孩子的愛。肯定對方的善意,不見得非得否定對方,反而較能保持「禮貌而不失尷尬」的距離。
別讓雙方都陷入「較勁」與過度干涉的關係中,也能讓媽媽自己保有育兒決定的自由空間。
2.彈性地看待孩子適應:
一致的教養固然很好,但是有時面對不同照顧者的接觸,也是我們讓孩子學會如何面對不同教養,或是差異對待的好機會。
比起父母向長輩的直接衝撞與反抗,教會孩子如何拒絕、選擇所要,以及區辨什麼對自己是好、是壞,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社會化能力。
三 自己是職業婦女,白天雖然是婆婆幫忙帶,但對孩子充滿罪惡感。工作和育兒有可能兼顧嗎?
不論是選擇了成為全職媽媽,又或者一腳踩進了職業婦女之路,作為母親,好像都會陷入自我追求與孩子照顧的拉扯中。
許多選擇了職業婦女的媽媽們,在兼顧工作之餘,還得一邊擔心孩子沒有母奶哺餵就抵抗力差,又或者乳頭混淆就不肯讓自己親餵了,而難過自己與孩子的關係越漸疏遠。
有時候最直接的打擊,就是來自於社會期待中,那種「自私」、「不負責任」與「不稱職」的母親評價,字字都像把利刃,傷了職業媽媽的心,也讓媽媽們抱著罪惡感,在工作與育兒中蠟燭兩頭燒而耗竭燃盡。
即便作為心理師,我能夠彈性選擇工作時段,但有的時候回到家,看見孩子著急地跑過來抱緊自己,說著:「媽媽都在家工作就好了呀!」「媽媽,我賺錢,你就不用出門工作啦!」的撒嬌話語,還有「媽媽,我不在你身邊的時候,你會想我嗎?」的問句,才令人驚覺,原來不需要外界的評價,光是孩子努力地讓自己表現懂事,來理解與接納媽媽去上班這件事,就足以讓媽媽揪心不已。
那麼,當我選擇了工作與育兒並進,該如何消化自己對孩子的歉疚,並能有所平衡兼顧呢?
1.相信相處的品質,遠比時間的長短重要:
只要品質夠好的相處,孩子仍能與我們有正面依附的關係。
很多媽媽會擔憂作為「假日父母」,會與孩子不親,或是被「無法親餵」給綑綁,擔憂自己與孩子的接觸不足,無法給予足夠安全感。但其實全神貫注地擁抱孩子,給予瓶餵,與孩子的情感連結,必然勝過親餵,卻總滑著手機、與孩子沒有目光接觸的母親;因此,好好把握每次與孩子的相處,孩子仍能從與父母相處的精緻時光中感受到愛,以及無可取代的情感聯繫。
2.重新定義「兼顧」,重點在找到自我價值:
別陷入兩邊都要一百分的迷思,請記得:工作跟育兒本身,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不要用兩邊都得做好來為難自己。
我是否能從我的選擇中,肯定個人的成就,或是見證了絕對不能錯過的孩子成長?其他的,能願意做到就很不容易了。試著經常鼓勵自己,才是找到平衡的關鍵。
四 孩子一天二十四小時都黏著自己,媽媽沒有喘息空間……
孩子不親自己,讓媽媽傷心,孩子總是黏著自己,則讓媽媽好累心;偏偏孩子有被照顧的需求,也不是成人彼此交往,拉開距離,就能夠給予彼此獨立空間的關係。
許多媽媽會懊惱地抱怨:「我不是不想帶孩子,我也喜歡孩子嚷著要自己抱抱的那些甜蜜時刻,可是,越帶,孩子越黏。當連上廁所都要跟進門的時候,才讓人驚覺自己與孩子之間真的一點縫隙都沒有了。彷彿連體嬰一般的形影不離,而使人感到負擔越來越重。
有時更令人沮喪的是,即便爸爸想帶,孩子也不肯,又或是家裡人手明明很多,偶爾想脫手,讓自己喘口氣,大家卻說:「沒辦法呀,孩子只黏你!」
這種感覺多麼教人氣餒呀,好像選擇帶孩子或不帶孩子,最後懲罰到的都是自己。孩子固然需要媽媽,但是媽媽也好需要「擁有自己」。
我們可以怎麼做,在看照孩子之餘,自己也能好好喘口氣?
1.把握時間,化整為零:
有了孩子之後的時間就變得瑣碎,此時,應該要重新調整過去習慣的時間運用。我們已無法用半天、整天來規劃了,甚至可能得用每兩個小時來做劃分。孩子餓得快,睡得也不深,那麼,每次的打掃清潔就先切割成小的區域來做,又或是自己的工作項目中,先挑可以片段進行的來處理。
休息時間亦然,在十五到二十分鐘的時間中泡杯茶、看個文,讓自己不那麼緊迫,也能展延媽媽整天下來做事與帶孩子的耐力。
2.放下過高的育兒目標:
尤其是新手爸媽,對於如何教養孩子往往會抱持著很高的期許——絕對的清潔,按部就班的飲食,以及規律的作息訓練等。但若無人可幫忙分攤帶孩子,還得堅持這些準則,就很容易把人給累壞。
偶爾放寬一下標準吧,碗盤沒洗也沒關係;小孩不肯吃菜,就下一餐再努力看看;明明累壞了,就別堅持洗米、切菜,有時配點外食,也無妨。媽媽心情好,才能把珍貴的時間,花在有品質的親子關係上。
3.放手讓孩子自己忙:
當孩子大一些了,就可以試著用一點偷吃步的方式,爭取自己的時間。常見爸爸們愛玩的「誰先睡著」,就是很經典的例子。
我們也可以出個任務給孩子做,想辦法讓孩子很忙,有時還能幫助我們參與工作,甚至分擔家務。雖然品質不見得那麼好,但孩子可以學習,媽媽自己也能喘口氣。
五 被小孩搞到沒耐心,很想打小孩,但孩子的爸卻裝沒事……
有的時候,困擾媽媽的不只是教養不同調,而是「只剩我在教」,因此無論孩子到底有多調皮、是不是真的做錯事、情節有多重大,都很容易讓媽媽的神經斷線,甚至擔憂自己會不會失控管教。
教養的原則通常都很簡單,我們心裡頭很清楚,實際上卻很難做到。常見原因是責任都被扔到媽媽身上,又或是看似有人分攤,卻像多頭馬車,大家各不同調,結果個個都在扯後腿。
爸爸作為無可卸責的另一半,自然要是媽媽幫手的第一首選,因此,如何促發伴侶的責任覺察,一同扛起管教的任務,甚至分攤育兒辛勞,便成了很重要的關鍵:
1.先把自己的情緒照顧好:
當一個人在情緒上頭時,是很難做好事情的,不論是教養孩子,還是與伴侶溝通,因此如果發現自己負面情緒滿點,就要爆炸時,請記得先把自己照顧好,找回穩定的步調,才是首要的。
其次,被孩子惹毛的時候,多給自己留個一分鐘,深呼吸或是上個廁所吐口氣,再回來處理,反正孩子也不會突然就醒悟、學乖,那麼至少要讓自己別在燃點上爆發、失控,親子之間兩敗俱傷,很可能還成為伴侶之間衝突的導火線。
比起氣急敗壞的指責,能夠溫和、堅定地表達我們的需求時,對方也比較能夠看見我們的需要與伸出援手。反之,則可能躲得遠遠的,孩子怕我們,先生也逃之夭夭。
2.給予爸爸可一起加入的協同任務:
媽媽越是習慣把責任扛到自己身上,爸爸就越沒事可以做,但是太快把事情全都丟給先生做,先生也很容易裝死,就矇混帶過。因此,不妨給予爸爸得一起參與的任務。
孩子如果一直盧,不是丟個手機、看卡通就好了,而是把孩子帶出門,教會孩子跳繩或是騎車,甚至是幫忙買個晚餐需要的青菜。透過完成,也能獲得意義感的任務,把爸爸也拉進孩子的教養幫手群中。
3.適時地放生:
我知道,被孩子搞到沒有耐心,甚至想打小孩的時候,往往都是媽媽試到沒法可試的時候,那麼,不如讓自己接受適時地放生,也是一條出路。孩子固然要教,但前提是媽媽得先要自己生存下來呀!
有時,放下我們所認為的正確管教,反而得以舒緩自己和孩子之間的硬碰硬,同時也給予先生機會,用自己的方式接手處理。
透過看見不同的方法,在孩子身上發酵、改變,也許亦能找到問題解決之道。爸爸不見得是不想/不會帶孩子,只是可能並非媽媽所期待的方式,但可以為媽媽換來呼吸的空間,那麼就讓自己放手試試看吧!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0 |
6折 | 1 |
7折 | 3 |
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0 |
5折 | 6 |
7折 | 3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44折146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