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農曆七月七號,其實不是情人節,而是「女兒節」嗎?
◎十二生肖中,華人最推崇龍,大家都盼望生個龍年寶寶,那你知道哪個生肖的禁忌最多嗎?
◎嫦娥其實被冤枉了幾千年?!她並沒有偷走仙丹?!
◎牛郎是變態偷窺狂還是深情好男人?
◎聽說家裡有一個會當「廖耙子」的神明,要用糖來「賄賂賄賂」祂
中華傳統的民俗文化是經歷了千百年來,千千萬萬的先民累積的智慧結晶。民俗學(folkloristics)是一門對於民族信仰、口耳相傳、風俗、習慣、傳統文化及思考模式進行的研究學科,作用是闡明該國家或民族文化的傳統民俗現象,處於在該時空中進程流變的意義的學科。
所謂民俗,便是民間經年累月所累積的智慧風俗,泛指一個國家或市民族當中,廣大的民眾所創造、累積、分享、演變、傳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的發展與發生,在我們四周各種生活現象緊密相連、息息相關。儘管人們可能不一定會注意到或意識到自己的平常生活,對整個社會或歷史有有多大的意義。但人們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所展現的一切,卻深深對於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播和保存,發揮了別具特色的意義和作用。
本書一共分為十章,分別為華人傳統節日、民間傳說、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居住文化、禮儀文化、生肖文化、禁忌、少數民族習俗進行一番介紹,內容豐富又活潑逗趣,適合全年齡層閱讀:學生可作為課外補充,汲取新知;父母可以當床邊故事讀給孩子聽;教師能應用於課堂上,輕鬆帶動教學氣氛。
讀完這本書,你可以學到:
⊙▽⊙傳統節日不是只有會放假的那幾個
⊙▽⊙顛覆以往認知的民間故事
⊙▽⊙揭開中國少數民族的面紗
⊙▽⊙饞得你口水直流的人間美味
⊙▽⊙絕對不可以觸犯的華人禁忌(不是反串哦)
⊙▽⊙十二生肖超詳解
等上百則故事
作者簡介:
趙惠玲,七年級生,熱愛中華文化成痴,「民俗學」研究者,曾有親自接觸中國數個少數民族的經驗。因從小常聽父母提及中國傳統民間故事,對此興趣十分濃厚,一心決意編撰一本關於中華民俗傳統的書。著有《奇風異俗妙中華:民俗傳統兩千年,食衣住行超詳解》。
章節試閱
上已節
三月三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三月初三,古稱「上巳節」。
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晚上,家家戶戶在自己家裡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
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春遊的節日。漢族有吃地(薺)菜水煮蛋的習俗。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紫米飯以及歌會等活動。
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後期陸續發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唐代大詩人杜甫寫有「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樣的詩句。三月三的習俗,唐宋時期仍在盛行。同時這個節日也是男男女女出遊踏青的日子,亦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女兒節。
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也有著不同的習俗,舉以下例子來談談各地上巳節的習俗:
福建三月三為「三月節」,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掃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四川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此日,眾人抬巴蔓子的偶像繞城遊行,後跟社火隊,玩龍燈、舞獅,家家張燈結綵,燃放鞭炮,熱鬧非凡。
壯族,多於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
侗族,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鬥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布依族,於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瑤族以三月三為「乾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穫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畲族以三月三為穀米的生日,家家吃黑米飯。傳說,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飢而軍威大振,於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畲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黑米飯,集會對歌。
在畲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並論的重大節日。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辦婚禮。節日裡吃黑米飯。夜幕降臨時,則舉行篝火會,競相對歌。畲民善對歌,此日往往要邀請省內外各地的畲族歌手登台獻藝,場面十分熱烈。節日裡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槓、趕野豬等畲族民間競技。「三月三」節日活動是畲族人文歷史的縮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在建設新村落和加強民族團結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歷史悠久的「剪紙」
剪紙,是民間常見的一種傳統藝術。如今城裡只有在美術館或美術工藝品商店才能欣賞到剪紙藝術,但在廣大農村,剪紙仍是最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
每逢過年,人們都喜歡買些窗花,貼在窗戶上。過去玻璃很金貴,普通老百姓家的窗戶都是用高麗紙糊上。雪白的窗紙,貼上鮮紅精緻的窗花,頓時滿室生輝,洋溢出節日的歡快氣氛。這窗花,便是一種剪紙作品。
還有一種習見的剪紙作品,叫「門簽」或「吊簽」。門簽用紅紙或其他彩紙剪出,貼在門楣上,為節日增色。有的地方,不僅過年貼門簽,端午節也貼。端午節門簽以白紙為底,白紙上貼上用紅紙剪出的「五毒」和「葫蘆」等圖案,門簽貼上門楣後,左右再各插上一把綠油油的蒲艾,紅白綠相襯相映,令人賞心悅目。
「喜花」也是一種剪紙作品。每逢結婚、祝壽等喜慶大事,禮品上總要放上一個用紅紙剪成的「喜喜」或「壽」字,還有各種各樣「龍鳳呈祥」、「喜上眉梢」、「壽比南山」等吉祥花樣的「喜花」。
過去家家戶戶的鞋子、枕頭、童帽、肚兜等都是婦女們自己動手做的,因此集市上、廟會上就經常有賣花樣的攤子。婦女們買來這種用白紙剪成的花樣,貼在鞋上、枕頭上、帽子上、肚兜上,再照著花樣刺繡,就省事多了。
你可別小看這些窗花、門簽、喜花、花樣,它們作為傳統民間藝術至少有一千五百年歷史了。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六六年,在新疆吐魯番縣的阿斯塔那,先後出土了五件南北朝時期(西元四二〇——西元五八九年)的剪紙作品。這五件作品都是團花剪紙,其中兩件是動物題材,「對馬團花」和「對猴團花」;兩件是植物題材,「菊花形團花」和「忍冬紋團花」;還有一件是「八角形團花」。這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剪紙實物,距今有一千五百年左右。這五件剪紙作品,都採用折剪的方法剪成,在藝術技巧上已顯得很成熟。特別是「對馬」和「對猴」團花,遠看是個層次繁複的大花團,近看卻發現動物造型簡練生動,充滿生活氣息。
魏晉時代,民間有以正月初七為「入日」的風俗。這一天,婦女用金銀箔和彩帛刻剪花草、人物,或貼屏風、或戴頭鬢、或互相贈送,以慶節日。刻成花草的叫「華勝」,刻成人物的叫「人勝」,還有刻成套方幾何形的叫「方勝」。這一習俗一直到唐宋時還流行。現在日本的正倉院中還保藏著唐代的人勝和華勝實物。剪紙藝術的出現和發展,與這種「鏤金剪彩」的風俗是分不開的。
宋代的城市生活很繁榮。在北宋的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和南宋的行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城裡遍布各種商店、酒樓飯鋪和貨攤。這時,剪紙已成為一種專門的行當,並且出現了不少技藝很高的剪紙藝人。南宋的周密在《志雅堂雜纂》中記述了當時汴梁的剪紙高手:「向舊都天街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隨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俞敬之者,每剪諸家書字皆專門。其後忽有少年,能於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更精於是人,於是獨擅一時之譽,今亦不復有此矣。」那位俞敬之已是剪紙能手,而其後的那位少年更是身懷絕活,他不用眼睛看,藏在袖子裡就能剪出花樣來,真叫人拍案叫絕。從周密的記載,可以想見當時剪紙藝人的技藝已十分高超。
宋代在紡織品印染和燒製瓷器時,廣泛使用剪紙花樣。在唐代,主要有三種印染法,蠟纈、夾纈和絞纈,其中夾纈一法就是用鏤空的花板將織物夾住,在花紋處注上防染劑,然後浸入染缸染色。後來花板用紙板代替了木板。
宋代以後普遍使用桐油竹紙鏤花板,剪紙技藝日漸精巧。明清兩代遍及全國的藍印花布上的花樣,幾乎全是優秀的剪紙作品。
瓷器工藝在宋代有很大發展,名窯競出。剪紙花樣常被用來裝飾瓷器,如江西吉州窯就往往在施釉過程中貼印剪紙花樣,彩釉在焙燒時色彩發生微妙變化,這樣便更加豐富了剪紙的裝飾效果。
到清朝,民間剪紙更為流行,名家輩出,剪紙成了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藝美術品。剪紙藝術在現代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窗花、門簽等剪紙藝術作品還在民間廣泛流行。剪紙現已成為一種獨立的工藝美術。
華人的剪紙曾流傳到世界上許多國家。最早傳人剪紙的國家要數日本,早在唐代,剪紙就流傳到日本,但那時只是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在宮廷裡流傳。後來逐漸傳到民間,在節日、慶典、祭祀活動中廣泛使用。工藝美術家常將剪紙用於圖案設計和商品包裝,拓展了剪紙的特殊功能和藝術妙用。
剪紙藝術在歐美一些國家也受到重視。法國大畫家馬蒂斯的晚年是在剪紙中度過的,並出版了一個名為《爵士樂》的剪紙專集。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一邊寫童話,一邊弄剪紙。從十八世紀起,剪影一直在歐洲風行,大詩人歌德曾熱情地讚美過它。德國洛特.賴尼格爾更是從中國、印度的剪紙和皮影中得到啟發,創造了近代電影動畫片。美國不僅出版介紹剪紙的讀物,還將一些剪紙專著譯成英文在美國再版。
上已節
三月三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三月初三,古稱「上巳節」。
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晚上,家家戶戶在自己家裡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
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
推薦序
序言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
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勞動時有生產勞動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傳統節日中有傳統節日的民俗,社會組織有組社會組織民俗等等。
中華傳統民俗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在中華民族特有的自然環境、經濟方式、社會結構、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約下孕育、發生並傳承的,因而中華傳統民俗既有人類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於其他歐美國家和民族的獨特個性。
(1)原始信仰長期留存
原始信仰習俗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長期傳承和流行,是中華傳統民俗的一大特點。如各民族的傳統服飾,按禮制的規定,必須與一定的信仰活動相適應,故有所謂的「祭服」。此外,民間還流行許許多多用以辟邪的衣服和飾品,如五毒背心、五香布袋、辟邪鞋飾、玉珮、護身符等。飲食生活中,船家食魚忌翻身,不稱「箸」而稱「筷」;河南人烹飪時忌說「少」、「沒」、「光」、「爛」、「完了」、「不夠」等詞語;東北人包餃子忌不捏褶,因為捏光邊像「和尚頭」,不吉利,而且包成的餃子忌擺成圈,必須擺得橫豎成行,才能財路通達,這些禁忌習俗都是常聞常見的。
(2)宗法觀念影響深遠
從傳統的社會心理看,人們對血緣關係的高度重視,明顯地反映出宗法觀念的影響。研究民俗的學者都注意到,華人的親屬稱謂系統十分繁複精細,它不僅與其他國家和民族一樣,縱向地區分上下輩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年長幼等同輩橫向方面,也有極其嚴格細微的規定。如本人上一輩的男性長輩就有伯父、叔叔、舅舅、姑丈、姨丈等,女性長輩就有伯母、嬸嬸、舅媽、姑姑、阿姨等。這種不厭其煩的稱謂方式,實際上是由著意強調血緣親疏和系別的宗法社會派生的。
(3)民族和地區間存在明顯區別
中華民族眾多,各民族豐富多采的民俗風情構成了中華民俗的整體。各民族民俗的差別是因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環境、經濟方式、社會狀況、文化特點等造成的。如從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看,有平原、深山、密林、水鄉、沙漠、海島,氣候條件也東、南、西、北相差極大。東北山林中的民族與南海島嶼上的民族,西北戈壁的民族與江南水鄉的民族,必然會在各方面存在重大差別。
(4)既一以貫之又不斷變遷
中華傳統民俗基本上涉及的是漢族的傳統民俗。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古代文化曾經歷了多種變革,並不斷地吸收和融合了許多外來文化,卻又始終保持著一脈相承、連綿不斷的發展系統。考察中華民俗的傳承,可發現其既保持著固有的傳統,顯示出鮮明的中式特色,又時時變動,表現出顯著的時代特徵。
總之,民俗就是這樣一種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規範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們置身其間卻不為其所累,甘願接受這種模式性規範的引導。
序言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
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勞動時有生產勞動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傳統節日中有傳統節日的民俗,社會組織有組社會組織民俗等等。
中華傳統民俗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在中華民族特有的自然環境、經濟方式、社會結構、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約下孕育、發生並傳承的,因而中華傳統民俗既有人類...
目錄
序言
第一章民俗之傳統節日
除夕
春節
元宵節
中合節
上已節
清明節
潑水節
端午節
雪頓節
火把節
七夕節
中元節
中秋節
重陽節
開齋節
下元節
立冬節
臘八節
祭灶節
第二章民俗之民間傳說
除夕夜「熬年守歲」的傳說
萬年創建曆法的傳說
貼春聯和門神的傳說
七郎射「夕」的傳說
怪獸「年」的傳說
黎族「孚念孚」的傳說
元宵節點綵燈的傳說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的故事
「寒食」由來的傳說
潑水節的傳說
端午節的傳說
彝族英雄鬥天神的故事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
嫦娥奔月的故事
吳剛伐桂的故事
玉兔入月宮的故事
重陽節的傳說
臘八節相傳的故事
祭灶節的傳說
百褶裙的民間傳說
虎頭鞋的故事
戒指的傳說
第三章民俗之服飾文化
清朝的長袍
滿族的馬褂
歷史悠久的百褶裙
國民政府的禮服——中山裝
經典女裝——旗袍
清朝的瓜皮帽
傳統的繡花鞋
革命的老鞋——草鞋
兒童的平安帽——虎頭帽
兒童的平安鞋——虎頭鞋
髮飾——簪子
耳飾——耳環
頸飾——長命鎖
首飾——手鐲
首飾——戒指
帶飾——腰掛
第四章民俗之飲食文化
北京的「傳奇小吃」
獨具特色的「名麵」
齊魯美味「北食」的代表
東北「八大燉」
西北「清真全羊席」
回族清真「八大碗」
朝鮮族特色食品有「三寶」
蒙古族的「白食」和「紅食」
皖淮美味「醫食同源」
姑蘇美食「馳譽神州」
江浙美餚「天堂美味」
巴蜀美食「百菜百味」
湘菜「辣」「臘」風味俱全
八閩美食聞天下
粵吃粵香來廣東
第五章民俗之居住文化
北京的四合院
山西的喬家大院
陜北窯洞民居
錯落有致的徽州民居
蒙古族的蒙古包
壯族的干欄民居
客家土樓民居
潮汕的府第民居
鄂西土家族的吊腳樓民居
夢裡水鄉的江南民居
大理白族民居
羌族的碉房與碉樓
第六章民俗之禮儀文化
奇特的跪拜禮
鄂倫春族禮儀
土家族的迎賓禮
熱情的維吾爾待客禮
塔塔爾族先「嫁」後「娶」的婚俗
最奇特的婚俗——搶親
彝族潑水迎親
白族的掐新娘
仡佬族的婚俗
潮州的哭婚風俗
七仙湖「五道茶」
蒙古人病逝殯禮儀
彝族少女的「換裙」儀式
搖籃邊的禮儀——誕生禮
滿月酒與滿月頭
滿週歲的「抓週」
隆重的潮汕成人禮
祝壽禮儀
喪禮禮儀
第七章民俗之生肖文化
生肖文化之鼠
生肖文化之牛
生肖文化之虎
生肖文化之兔
生肖文化之龍
生肖文化之蛇
生肖文化之馬
生肖文化之羊
生肖文化之猴
生肖文化之雞
生肖文化之狗
生肖文化之豬
生肖文化之「本命年」
第八章民俗之遊藝文化
頗具特色的「扭秧歌」
歷史悠久的「剪紙」
鄉土氣息的「刺繡」
雅俗共賞的「皮影戲」
受人歡迎的「踢毽子」
不停旋轉的「陀螺」
好玩健身的「扯鈴」
古今皆有的「鬥蟋蟀」
寒食清明的「盪鞦韆」
寓意吉祥的「風箏」
娛樂助慶的「舞獅」
祈年降福的「舞龍」
充滿童趣的「跑竹馬」
有文有武的「鬥草」
第九章民俗之獨特禁忌
節日禁忌
數字禁忌
人名禁忌
年齡禁忌
行為禁忌
語言禁忌
藏族民俗禁忌
滿族民俗禁忌
黎族民俗禁忌
苗族民俗禁忌
客家民間禁忌
蒙古族民俗禁忌
傣族民俗禁忌
維吾爾族民俗禁忌
朝鮮族民俗禁忌
土族民俗禁忌
佤族民俗禁忌
錫伯族民俗禁忌
拉祜族民族禁忌
獨龍族民俗禁忌
鄂溫克族民俗禁忌
哈尼族禁忌
侗族民俗禁忌
布依族民俗禁忌
回族的民族禁忌
彝族民間禁忌
第十章民俗之趣味習俗
長角苗跳花坡習俗
陜北民俗——「放社」
少數民族的拜月習俗
白族的筷子歌
邯鄲除夕扔愁帽
清明習俗拾趣
白褲瑤族的蜘蛛圖騰
藏區的氂牛崇拜
客家的「崇九」風俗
天祝藏族的白色崇拜
北京民間絕活:「吆喝」
土家族奇特的偷俗
序言
第一章民俗之傳統節日
除夕
春節
元宵節
中合節
上已節
清明節
潑水節
端午節
雪頓節
火把節
七夕節
中元節
中秋節
重陽節
開齋節
下元節
立冬節
臘八節
祭灶節
第二章民俗之民間傳說
除夕夜「熬年守歲」的傳說
萬年創建曆法的傳說
貼春聯和門神的傳說
七郎射「夕」的傳說
怪獸「年」的傳說
黎族「孚念孚」的傳說
元宵節點綵燈的傳說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的故事
「寒食」由來的傳說
潑水節的傳說
端午節的傳說
彝族英雄鬥天神的故事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
嫦娥奔月的故事
吳剛伐桂的故事
玉兔入月宮...
商品資料
出版社: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0-04-10ISBN/ISSN:978986516324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68頁開數:17*23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