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無量壽經》,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吉祥!
☆ 聖嚴法師講經特色——最古典的智慧、最現代的用法
四十八個願望,願願都是阿彌陀佛對眾生既深又廣的大愛。
西方極樂世界,處處都是佛法浩瀚慈悲而智慧的展現。
# 阿彌陀佛成的佛因緣
# 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景況
# 四十八個大願的內容
# 如何修行,才能往生極樂淨土?
阿彌陀佛之所以能成為阿彌陀佛,是因為他在修行菩薩道的階段,曾經發下四十八個大願,最後不但修行成佛,也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救濟一切眾生。
《無量壽經》的主要內容,就是說明這四十八願的內容,以及介紹阿彌陀佛發願成就的西方極樂世界,種種殊勝的景況。還有我們要如何修行,才能進入西方極樂世界。
每個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才不會迷失在價值觀混亂的時代。如果能依著《無量壽經》的四十八個大願修持,不但能夠安定現世的生命,更能夠依願圓滿成佛之道的莊嚴功德。
◆ 信心歡喜,諸佛護念,永不退轉 ◆
我們這個世界的凡夫眾生,心多散亂,向外攀緣,受環境的影響而起伏動搖,此所謂心隨境轉,不能自主。
到了阿彌陀佛的安樂國土,一切設施,清淨莊嚴,一切音聲,念佛、法、僧,眾生的心,寧靜穩定,外在的環境、內在的心境,都與三十七道品相應,信願具足,決定悟道! ——聖嚴法師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聖嚴法師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並積極推展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世界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章節試閱
【法藏比丘的讚頌】
一、讚佛功德
「光顏巍巍,威神無極,如是炎明,無與等者。」
這四句偈是形容佛的身相光明莊嚴。「光顏巍巍」是指佛的面容發出紫金色的光芒,令人覺得崇高偉大;「威神」是指佛的威德不可思議,威儀萬千,讓人覺得無法衡量、無與倫比,不能侵犯。
我曾經看過名漫畫家蔡志忠先生所畫的漫畫,把大人物畫得很大,小人物畫得很小,而問他:「人體都是差不多大的,為什麼你畫的大人物和小人物,尺寸差距這麼多,豈不是與事實不符嗎?」
他說:「師父,事實上,一般人看到大人物時,總感覺自己很小,大人物很大,所以我是畫出大家心中的大人物和小人物。」
他又說:「師父,我們看到的不是真正的平等,我畫的是人心的感受。」
諸位是否也有這種感覺?看大人物就覺得他比你大,或者認為自己是大人物時,就覺得自己是個巨人。以菩薩眼光來看佛,一定覺得佛是巍巍然、威神無比,不同於一般常人。事實上在佛經裡所描寫的佛,不論是化身、報身,也都比一般的人及天人,要大得多。
「如是炎明,無與等者」,炎是兩個火字重疊相加,火有火焰、光焰的意思,光焰上再加光焰,就是表示非常光明,世上沒有任何發光的東西,可以跟佛身的光焰相比擬的。
「日月摩尼,珠光炎耀,皆悉隱蔽,猶如聚墨。」
這四句偈是在說明:若用世間最光明的東西,例如日光、月光、摩尼寶珠光,與佛身相的光明對照相比的話,世間的一切光,就會黯然失色,簡直就像黑墨一樣。
「如來容顏,超世無倫,正覺大音,響流十方。」
佛的臉上放光,無與倫比,佛所宣揚的妙法,音聲響遍十方諸佛國土。
有以「佛面猶如淨滿月」來形容佛的面孔如八月中秋夜晚的明月,清淨、圓滿、明亮、清涼;然而中秋的月亮表面還是有一些黑影,佛面卻是毫無瑕疵的。
法藏比丘不僅讚歎佛的面相、身相,更讚歎佛在說法的法音,那是世出世間的「正覺大音」,不是凡夫眾生的世間音,也不是二乘聖者的出世音。
基督教的《新約》,將基督的教義稱為「福音」,佛教則把佛法,稱為大覺者的「法音」。福音的「福」對佛教徒來說,只是修人天福報,最多是享受天界福報;可是大覺世尊的法音,是幫助眾生除煩惱、越三界、出苦海、成佛道的智慧,故名為正覺大音。
「響流十方」意思是,只要有佛出世、說法、度眾生,十方一切佛國淨土的諸佛及諸有情,便會知道有這一尊佛在說法,如同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說法,十方無量諸佛的世界,都知道有佛出世、有佛說法。
「戒聞精進,三昧智慧,威德無侶,殊勝希有。」
這是讚歎佛的所有威德,包括持戒、聞熏、精進、禪定、智慧等,都比一切大、小乘的聖者稀有殊勝。
佛是持戒最精進、最圓滿、最究竟的人,圓滿成就一切大、小乘的淨戒。凡夫持戒是壞事不做;菩薩持戒是不得做壞事,也不得不做好事。小乘人持戒,僅要求身、口二業不作惡;大乘菩薩持戒,必須身、口、意三業清淨。大、小乘聖者,都有道共戒,自然不犯惡業,但唯有佛的戒德莊嚴,已經圓滿無缺,故稱「無侶」。
「聞」是聽到的意思,對凡夫來說是聽佛法,在諸佛菩薩來說,則是聽聞眾生受苦、求救的聲音。凡夫的耳朵就是喜歡聽人家讚歎自己的話,也善聽所有人批評別人的話;但是我們學佛的人,應該學諸佛菩薩,聽聞法音,聽聞眾生受苦受難的聲音,而適時適地恰到好處地幫助他們。
「精進」就是永遠不懈怠的意思。懈怠和精進是相對的,如果應該做、能夠做,卻不去做,或是心存現在不做,下次再做,甚至今天不做沒關係、今生不做也沒關係的心態,就是懈怠。相反地,精進則是充分利用每一個現在,乃至於每一分、每一剎那的現在,努力持淨戒,努力聞佛法,努力修禪定,努力增智慧;雖然只有諸佛菩薩才能如此精進,但我們凡夫也應該盡力學習,盡力去做。
「三昧」是指在禪定的功用,亦即心中無雜念,便能不受外界的任何困擾。
「智慧」分為有漏與無漏。凡夫以自我為中心,縱然很聰明,還是有我執在,所以是有漏的智慧;大菩薩沒有自我中心,具備無漏的智慧;佛則是圓滿的覺者,所以是無人能及的一切智者。
「威德無侶,殊勝希有」,是因為世尊具備戒、聞、精進、三昧、智慧的五種條件,是世出世間一切聖者中的最上聖者,所以佛的威德,殊勝稀有,無人能比。
「深諦善念,諸佛法海,窮深盡奧,究其崖底。」
這是形容世自在王如來的智慧。「深諦」就是徹底的認識和了解;「善念」是非常深刻地憶念著,也就是深刻地理解而經常不忘「諸佛」所說的「法海」勝義。法就是由諸佛所證所說的道理,讓我們聽了以後,照著學習,照著實踐,也照著去如實修證。「海」有兩層意思:第一是廣大無際,第二是深厚無底,是形容佛法無量無邊;雖然諸佛所言說的法有限,但是其法義內涵是無限的。
諸佛的法海,包括十方一切諸佛所證所說的種種法,可分成義海和理海,所有有關佛教的名詞,稱為「義海」,親自實證如來的法身,稱為「理海」;通達無量法義,是為深徹義海;如能修行佛法而達明心見性,那就是實證理海;義海屬於思辨,理海出於經驗。
如來對於高深奧妙的諸佛法海,都能透徹體會,達於崖底。這是讚歎如來的智慧弘深,無障無礙。
「無明欲怒,世尊永無,人雄師子,神德無量。」
「無明」是煩惱的根本,無明會障礙善根,令人不起智慧;而由無明所產生煩惱的現象,就是貪、瞋、癡三毒。
所謂「無明、欲、怒」,實際上就是指的愚癡、貪欲、瞋怒,稱為三毒。眾生在沒有成佛之前,永受煩惱困擾。有煩惱,受困擾,竟不自知是煩惱,便叫作無明。
有的人,天天覺得很歡喜、很高興,不覺得有什麼不好、不舒服的,還認為這就是沒有煩惱;但其實天天都在貪、瞋、妒嫉、懷疑中打滾,卻不知道那就是自害害他的煩惱,就是無明。佛則是無明根斷,煩惱已盡,永無三毒了。
「人雄師子,神德無量」,這是形容佛的威德、威神、法的威力,無量無邊,像人中的雄獅。威武、勇猛的獅子,稱為百獸之王,而佛是眾生之中的法王,說法如獅吼,一切眾生聽到了佛的法音之後,都會棄邪歸正。
「功德廣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震動大千。」
在《涅槃經》裡面提到佛有三種功德:般若德、法身德、解脫德;以般若證法身、得解脫,叫作三德圓明。佛的功德廣大,是無法衡量的,所以稱為「功德廣大」。所以,聽聞佛法,比聽聞其他學問的功德要大,因為佛的智慧,是從佛法的修證而得到的,而且佛的智慧是最深廣最圓滿的。
佛的功德無量,而凡夫之人能有什麼功德?給人一碗飯吃,給人一件衣服穿,給人一點錢用,救人一條生命,這都是功德,是救人色身、肉體的壽命,功德當然很大;但如果能布施佛法,則是救人法身的慧命,這樣的功德更大;又如果能用佛法自度自救,救度一切眾生,便是修行菩薩道,這樣的功德最大。若僅以佛法自利,頂多是「有修有證」,若能利益眾生,則名為功勳,亦名功德。
「光明威相」,是形容佛的慈悲光及智慧光,包括照亮眾生世界的慈悲光,以及破除眾生無明的智慧光。如果只有智慧而慈悲不足,那是修小乘的人,小乘人也有慈悲,只不過沒有像菩薩及佛那樣永遠度眾生的大慈悲。
佛的三十二種大人相,都是威神莊嚴相,由於佛有光明和有威德的相貌,以及智慧深妙能如獅子吼般地說法,因此能震動大千世界,喚醒六道昏蒙。
一個太陽系等於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叫作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作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作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共有小千、中千、大千三個層次,所以又叫作三千大千世界。
每一尊佛弘化的範圍叫作一個大千世界,釋迦牟尼佛弘化的世界,就是我們的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就是一個大千世界。而釋迦牟尼佛的色身,是為了度化娑婆眾生而來,除了地球世界之外,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三千大千世界裡,釋迦牟尼佛有千百億個化身。
二、發願作佛
「願我作佛,齊聖法王,過度生死,靡不解脫。」
此偈是法藏比丘所發無上菩薩心的正願,前面都是讚歎世自在王如來的各種功德,現在是法藏比丘自己發願,願他自己成佛,而且希望:他在成佛後的功德、智慧、光明,都能跟法王一樣。
法王也是佛的別稱,世自在王佛是法王,阿彌陀佛是法王,釋迦牟尼佛是法王,藥師佛等也都是法王。因此,在西藏凡是轉世的大成就者,都被譽封為法王;但此處所指的是佛,也唯有佛,才是真正的法王。
「過度生死,靡不解脫」,有兩層意思:
1. 自己本身已經由於佛法而度脫了生死。
2. 使得如法修行的人,也都能度生死苦海,獲得解脫。
「布施調意,戒忍精進,如是三昧,智慧為上。」
為完成圓滿的佛果,先要修行六度,就是首先以布施調整自私心,長養慈悲心,再修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以及無漏的智慧。
「三昧」,梵文samādhi,就是定、等持、現法樂住、息慮凝心等的意思。可解作禪定,也可解作任何一樣的修行,到究竟的深處,都能成為定慧不二的三昧。法門無量,每一法門都能讓我們通向涅槃、解脫,任何一項成佛的修行法門,精進不懈,都能得智慧,都能得禪定,所以門門都能成為三昧;其實若和清淨的智慧相應,做任何事都能得三昧。
六度之中的每一度,若與智慧相應,都能成為三昧。有人說布施最容易做,人人都會,但唯有不求回饋的無相布施,不著相,不問有沒有功德,才是大功德,才能得布施三昧。
有人認為,持戒只是修人天福報,這只講對了一半,那得看你持的是什麼戒?用什麼心來持戒?以求取人天福報的心,或者怕下地獄受苦報的心來持戒,頂多是得人天福報而不得持戒三昧;若能不為求取什麼而嚴持佛戒,就能得持戒三昧。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這是說,法藏比丘發願自己一定要成佛,要好好地依願修行,普度眾生,使得一切有恐懼的眾生,能夠得到最大的平安。
生命是一種果報,應該要受的,逃也逃不掉,不該得到的,求也求不得。知道了佛法,受用了佛法,就不需恐懼;何況對於學佛的善人,尚有諸佛菩薩,以及護法天神的日夜護持。
【法藏比丘的讚頌】
一、讚佛功德
「光顏巍巍,威神無極,如是炎明,無與等者。」
這四句偈是形容佛的身相光明莊嚴。「光顏巍巍」是指佛的面容發出紫金色的光芒,令人覺得崇高偉大;「威神」是指佛的威德不可思議,威儀萬千,讓人覺得無法衡量、無與倫比,不能侵犯。
我曾經看過名漫畫家蔡志忠先生所畫的漫畫,把大人物畫得很大,小人物畫得很小,而問他:「人體都是差不多大的,為什麼你畫的大人物和小人物,尺寸差距這麼多,豈不是與事實不符嗎?」
他說:「師父,事實上,一般人看到大人物時,總感覺自己很小,大人物很大,所以我...
作者序
許多中國佛教徒,在每天早晚課誦的時候,都會稱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對於〈讚佛偈〉中「四十八願度眾生」的句子,都能朗朗上口,但卻不知道是出於《無量壽經》。
阿彌陀佛之所以成為阿彌陀佛,是因為他在修行菩薩道的階段,發了四十八個大願,最後不但修行成佛,也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救濟一切眾生。而敘述阿彌陀佛成佛的因緣,以及發願的願文,就是《無量壽經》的主要內容。
目前收錄在《大正藏》中,屬於阿彌陀佛專修法門而為眾所周知的經典,計有三部,被譯成漢文的年代,以《無量壽經》最早,譯者是曹魏時代的康僧鎧;其次是《阿彌陀經》,譯者是姚秦鳩摩羅什;再次是《觀無量壽經》,譯者是劉宋畺良耶舍。
《無量壽經》不僅譯出最早,內容最豐富,被弘揚得也最早。到了宋明之後,弘揚淨土的祖師們雖然大多講述《阿彌陀經》,但談到淨土的思想時,還是要溯源於《無量壽經》。
此《《無量壽經》講記》,先於四年前(一九九三年)的農禪寺清明佛七中講了六個晚上,只講完四十八願的願文;後於兩年前的清明佛七中再將經文的重要部分摘講六個晚上。本(一九九七)年七月,法鼓文化公司編輯部將兩次的六講,由義工弟子整理成稿,交到我的手邊,看了一遍發現,雖都是我講的內容,也似我的語氣,卻覺得空洞無物,文字鬆散,必須細心修補,才能拿得出來。
同年十月十五日我把它帶到紐約,從十一月二日起至十七日為止,在衰病忙碌之中,花了半個月的時間,參考相關經論資料,刪修補充,謄清了兩遍,又補寫了四十八願願文註釋,幾乎是重寫了這篇講要。
我很感謝農禪寺的佛七法會,讓我講了這部經,也很感謝依據錄音帶為此整理初稿的弟子,如果沒有底稿,我是沒有可能撰寫這篇「講記」的。以往的數種經典、偈頌及禪宗文獻講錄,也是在這種意外的情況下產生出來的。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七日記於紐約東初禪寺
許多中國佛教徒,在每天早晚課誦的時候,都會稱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對於〈讚佛偈〉中「四十八願度眾生」的句子,都能朗朗上口,但卻不知道是出於《無量壽經》。
阿彌陀佛之所以成為阿彌陀佛,是因為他在修行菩薩道的階段,發了四十八個大願,最後不但修行成佛,也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救濟一切眾生。而敘述阿彌陀佛成佛的因緣,以及發願的願文,就是《無量壽經》的主要內容。
目前收錄在《大正藏》中,屬於阿彌陀佛專修法門而為眾所周知的經典,計有三部,被譯成漢文的年代,以《無量壽經》最早,譯者是曹魏時代的康僧鎧;其次是《阿...
目錄
自序
《無量壽經》的漢文譯本
譯者及註釋
本經組織
阿彌陀佛大願有幾條?
法藏比丘的讚頌
攝取佛國清淨之行
四十八願
依願修行
眾生皆往正定之聚
三輩往生安樂國土
胎生蓮邦
菩薩殊勝.世間苦惱
此界修行勝於諸佛國土
自序
《無量壽經》的漢文譯本
譯者及註釋
本經組織
阿彌陀佛大願有幾條?
法藏比丘的讚頌
攝取佛國清淨之行
四十八願
依願修行
眾生皆往正定之聚
三輩往生安樂國土
胎生蓮邦
菩薩殊勝.世間苦惱
此界修行勝於諸佛國土
商品資料
出版社:法鼓文化出版日期:2020-01-10ISBN/ISSN:978957598836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20頁開數:15x2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