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中的策展活力,擾動新竹舊城的新面貌
新竹舊城區由老空間、老文化、老產業等元素組合形成特色,隨著時代變遷,舊有的元素逐漸衰敗,且脫離一般人的生活。如何透過有形和無形、軟體或硬體的手段,發揮些許轉變的力量?
交大USR團隊將隱藏在新竹街廓中的傳統市場──「東門市場」視為舊城問題和機會的縮影,在這兩個大小不同的場域中,推動不同形式的行動:結合設計、科技、行銷傳播三大領域構成團隊的核心力量,在為期兩年的時間裡,透過學校課程、藝術展演、手作體驗、空間改造等方式,與新竹舊城、東門市場的店家與居民連結、互動。
本書收錄這些擾動與連結的歷程,包括邀請在地藝術者指導學生實作,藉此親近及延續地方生命力,以及設計舊城探索、店家尋訪、手作體驗等活動,吸引新竹市民參與、深入了解舊城的歷史文化。
此外更運用大型竹構築,串連新竹重要地景,打造供民眾休憩活動的公共空間;並規劃「巷口行動實驗室」(位於東門市場三樓,攤號為3067),以不定時的學生駐點、空間改造及活動策劃,希望引發更多改變,發揮社區裡的「巷口」功能、為市場居民服務。
希望這場擾動與連結地方的教育實驗,能為其他對地方創生、地域活化、大學社會責任等議題感興趣的讀者,帶來一些觸發。
作者簡介:
主編/許倍銜
科技應用研究和社會參與的雙棲人。多年來,投入大學教育的社會實踐,致力於創意設計、智慧科技和構築實作的串連,以培養新時代跨領域整合性人才和推動社會創新為志向。
作者群/(依文章先後順序)
董昭民 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副教授
曾聖凱 國立交通大學教學與發展中心助理教授
許倍銜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所副教授
張祐境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所碩士
盧柏云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所碩士
陳延昇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副教授
蔡宜穎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副教授
蔡雨靈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兼任講師
林士平 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羅玉婷 國立交通大學USR計畫專任助理
詹宜螢 中華大學觀光與會展活動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章節試閱
里拉琴的狂想曲
董昭民/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副教授
從真正稍微理解創新、創作的意義開始,傳統、根源就是我一直關心的核心問題。沒有傳統、根源,何以理解創新、創作?它們其實是一體兩面,相互延伸,因為,今天的創新,可能就是明日的傳統……
大學被稱為學術殿堂,知識的寶庫。授業、解惑、發明、研究……在這殿堂中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然而在這學術殿堂之外,有更多民間的師傅及藝人,用他們祖傳的方式或自己畢生研究的方法,進行技藝及知識的傳承。如果大學能結合民間社會的知識力量,勢必能在學術及研究上, 開創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除了吸收在地技師的經驗,更可以用學術的方式,保存這些難能可貴、甚至面臨失傳危機的民間知識,並且回饋給在地文化的發展。USR 計畫以「永續塹城,在地創生」 的精神出發,讓「里拉琴的狂想曲」工作坊除了結合在地藝師之外,更以「現代科技」與在地藝師對話,達到學術與民間社會的雙向交流,承傳與創新並進的大學社會責任。
「里拉琴的狂想曲」是一個「從無到有」的器樂製作工作坊。「無」並不代表無中生有,而是從自然的源頭追溯發展出創意,成為嶄新的思想實物。這個實物所代表的,就是人與環境之間的共生關係。
「里拉琴的狂想曲」器樂製作工作坊從原料木頭的認識開始,在經過裁切及研磨加工後,進而結合數位科技,最後發展出一個互動式的現代混生樂器。除了呼應當前日新月異的科技腳步以外, 也希望從傳統的手工世界裡,找到賦予當代科技的新定義和新面貌。
傳承千年的製琴技術
二〇一八年的夏天,我從交通大學USR推動辦公室拿到了新竹在地傳統工藝師傅的口袋名單, 其中的古琴製作師傅單志淵老師,馬上引起我的強烈注意。古琴,位居古代文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在它三千餘年的演進過程中,始終保有它最原始的樂器形式;而古琴簡字譜的發明,更清楚地提供了後人理解歷代文人音樂思維、創作美學和社會人文發展的最佳管道。
新竹住了一位擁有千年製琴技術承傳的師傅,讓我非常地驚訝與心動,而單老師在台南藝術大學超過十年的樂器製作教授經驗,更加深我邀請他合作開課的意願。在與單老師會談之後,將製作耗時的古琴改為作工較為簡易,便於攜帶演奏的希臘古典彈撥樂器里拉琴(Lyre),並且徵求單老師的同意,將部分樂器的表面形制改良,以供電子互動機械的安裝及樂器演奏的執行。在多次與交大音樂所多媒體音樂創作畢業的鄭乃銓老師討論互動及互動技術的可能性後,「互動式里拉琴」在二〇一八的夏天,終於在新竹東門市場裡悠遊嘎響!
初試啼聲
里拉琴工作坊的第一階段「製琴實作」,在單老師位於新竹市明湖路的製琴工廠裡進行。踏進工廠的第一時刻,濃濃的原木香撲鼻而來,立即看到琵琶形狀、二胡形狀、古琴形狀,以及尚未裁切的各種原木,整齊排列在牆角或高掛在牆緣上。工廠已經有些老舊,還有綠色的藤蔓從窗戶的隙縫向廠內生長。
雖然因為樂器陰乾的需求,工廠必須阻隔大部分的陽光而略顯陰暗,但是通風良好、涼爽,適宜工作。工廠分為兩大區塊:一個區塊有大型的切割機具及鑽孔機,專門處理原木的切割及音柱孔鑽洞。另一區為加工區,處理上絃、調音及樂器修繕的各種細項工藝。同學在這樣的環境中可以真實地感受到樂器的孕化和誕生,體會工藝師傅製作樂器的耐力和技藝,以及製琴時的孤寂和期待。單老師的教學,非常重視感性層面的開發:用心傾聽每一塊木頭的音色,用手去撫摸每一塊木頭的紋理,找到每一塊木頭獨特的靈魂,為它起名,讓它新生。這樣的態度,對生活在數位時代的我們來說,很難想像。同學們用手敲擊原木不同的部位,發現木頭不同的聲響和共鳴,端倪木頭不同的紋理,推敲原木生長的環境、濕度和四季變化……
單老師帶領同學從選擇原木、聆聽原木、修繕原木,研磨原木、上木蠟油,二次研磨琴體、二次上木蠟油、晾乾、鑽孔、組裝絃柱、上絃,到最後的調音定調,一步一步耐心地帶領我們將一塊粗木轉化成一塊光滑的琴體,發出完美的共鳴,讓同學全盤了解樂器的結構製作,以及與材質間的連動關係。音律的校訂,考驗同學耳朵對音高的敏感度及對於調絃的細緻手感。而對於樂器材質的體驗,在調音和演奏時所發生的斷絃、走音等現象,更要求同學提升對樂器物理界限的認識和謹慎態度。第一階段的實作部分,就在鮮香亮滑的里拉琴初試啼聲,宛如彩虹般鮮豔的七聲音階裡,畫下了嘹亮的句點。
熟能生巧
第二階段的工作坊,同學開始將熟悉的曲調在剛出爐的自製里拉琴上彈奏。台南藝術大學的胡志華老師指導同學基礎的里拉琴彈奏指法、手形及握琴的姿勢後,特別為同學準備了兩首膾炙人口的台灣歌謠合奏樂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及《綠島小夜曲》。
這兩首音樂,都以外在自然的景致,描寫人的內心世界,充分地表達出製琴人和里拉琴間的共存關係。經由樂曲的合奏練習,同學真正地了解了自製樂器的性能和每一台琴聲的特色。里拉琴體積小,音頻集中在中高音域,而且高音域的泛音清亮而多彩,非常適合獨奏旋律曲調的演奏。
正確的節奏、音高的彈奏和力度的變化,考驗著同學們對於音樂性的展現和樂器演奏掌握的能力。嶄新的樂器琴絃很容易在彈奏後鬆弛,同學必須在每一次短暫的練習後不斷地反覆調音定絃, 大約一天的時間後,琴絃才會真正的繃緊固定,琴絃的泛音才會達到最和諧的振動狀態,發出樂器最美的聲音。
樂器的共鳴,更需要長時間演奏的振動,才能讓琴體發出透澈豐滿的聲響。「熟能生巧」是學習樂器演奏的唯一關鍵和竅門。在距離公開演出只剩下三天的狀況下,同學興奮地把玩練習著自己親手打造的樂器,努力練習曼妙的曲調,慢慢地建立起「人」與「器」之間親密的音樂關係。
台式狂想
第三階段,是一個非常實驗性的嘗試:我們為這古代制式的原聲樂器,設計出現代數位的狂想音樂風格。在這個階段,工作坊邀請到鄭乃銓老師帶領同學製作里拉琴「數位互動」的實作部分。這個部分有三個重點:一、觸發感應裝置設計;二、數位音訊設計;三、燈光裝置設計。
藉由人體帶電的特性,作為控制互動機制的主體,當手指碰觸到指定琴絃時,造成琴絃上電流的變化,經由Arduino 電路板的偵測後,啟動數位訊號的播放。數位訊號可以啟動音訊的撥發,
同時,讓LED 燈光閃爍,從音樂延伸出視覺的元素;另外,必須再指定一條絃,作為啟動電子聲響的媒介。
這把自製的里拉琴,除了擁有原聲器樂聲響以外,還有虛擬的電子聲響和LED燈的視覺效果。我們將Arduino 電路板及線圈固定在里拉琴特別設計凹槽中,並將LED 燈固定在調音栓上;在演奏時,特別設計的音樂段落觸發數位聲響,例如鋸齒波的音型、方波的音型,創造出非常奇特的音樂演奏,為遠古的希臘里拉琴,注入了台式狂想的新生命!
承載過去、現代和未來
「里拉琴的狂想曲」最終要以展演的形式,呈現工作坊的成果。演出的地點「東門市場」,是交大在教育部和新竹市政府支持下,推動「永續塹城在地創生計畫」的執行場域,希望經由策劃展覽活動、座談及表演,來活化市場新的聚集機能,成為在地民眾、學者、藝術家及遊客的文化資訊交流平台。
東門市場早上是熱絡的攤商市集,充塞了採買購物的當地居民,白天為藝術家們創作發想的工作室,晚上則成為時尚的美食街和聊天聚會場所。三樓設有一個小舞台,提供表演或演講活動的舉行。「里拉琴的狂想曲」為交大策劃的「月夜東門vibe」音樂表演活動之一,當天還有吟遊詩人柒拾壹樂團等眾多在地音樂團體的音樂表演項目。在音樂表演活動以外,當天晚上也邀請了單老師和鄭老師出席,和我們分享整個工作坊製琴的過程及音樂會的心得。
後上台排成兩列,演奏《月亮代表我的心》和《綠島小夜曲》兩首樂曲。在演奏的同時,觀眾可以看到前後兩排同學里拉琴上的LED 燈交替閃爍,以視覺強調樂曲的節奏。藉由在地製琴師傅與交大畢業的科技互動設計師合作,源自希臘文明的里拉琴,撩撥起台灣家喻戶曉的民謠旋律,交大製作的里拉琴已經成為一個現代科技文明的新文物,承載了過去、現代和未來的人類思維,以及在地人的理想使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暑期微學分的實作工作坊,開放給大學部及研究所的同學選修,不限科系所別,來自不同系所同學之間相互的交流和學習,也是這個課程的一大亮點。交大里拉琴的製作,不僅涉及木工的工藝實作,同時還集結了音律理解、樂理學習、電路板焊接、程式撰寫、演奏練習等不同領域的知識。同學們在工作坊外的課餘時間,以分組的方式繼續研究製琴技術和樂曲練習,除了貢獻自己的專長,也學習彼此專業的長處和優點,而團隊合作的訓練和紀律的要求,更是這個工作坊成敗的關鍵。
我相信,「里拉琴的狂想曲」實作工坊,將大學的象牙塔之門打開,迎進在地的工藝文化和傳統民間藝術,同學們從在地環境中滋取養分、學習技藝,結合書本上所學的知識,發揮學習最大的能量,回饋給在地,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未來人文生活環境。期待交大有更多的里拉琴誕生,在未來的日子裡,對著我們的過去,狂響不斷!
里拉琴的狂想曲
董昭民/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副教授
從真正稍微理解創新、創作的意義開始,傳統、根源就是我一直關心的核心問題。沒有傳統、根源,何以理解創新、創作?它們其實是一體兩面,相互延伸,因為,今天的創新,可能就是明日的傳統……
大學被稱為學術殿堂,知識的寶庫。授業、解惑、發明、研究……在這殿堂中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然而在這學術殿堂之外,有更多民間的師傅及藝人,用他們祖傳的方式或自己畢生研究的方法,進行技藝及知識的傳承。如果大學能結合民間社會的知識力量,勢必能在學術及研究上, 開創一條屬於自己的...
推薦序
大學結合社會,教育的實驗/許倍銜
從社會參與到社會責任
大學教育的「社會參與」,並不是一個新的議題。早在二十年前,台灣借鏡日本「社區營造」 的作法,就有大學教師透過教育體系引導學生進入社區中,與居民一同致力於當地社區營造,台南後壁土溝社區就是一個經典成功案例。
過去,因為學術範圍與社會文化直接相關,人文社會領域與社會互動較為密切。直到十多年前開始,教育部推動「服務學習」的教育理念,各大學開設服務學習課程,教師們自覺性地將教育與社會結合,大學教育的社會參與,才成為一個廣泛存在、且為大眾所理解的狀態。
社會參與帶給大學教育一個「入世修煉」的機會,師生們進入社會,以真實的世界作為練習的題材和思考的對象,以實作和解決問題為導向,進行知識與技術的傳遞。社會上的問題,經常是綜合性的問題,因而促成了整合性的教學內容,且透過第一手的經驗創造,達到深刻學習,同時獲得品格、團隊合作、待人處世的啟發。
「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政策的提出,提升大學的社會參與層級,運用大學的優勢知識與技術能力,扮演地方的「智庫」,成為協助地方解決根本問題、促成實質改變的動力。因為肩負促進地方發展的神聖使命,大學教育必須更加「入世」、更加偏重問題與實作導向,才能進一步引發大學的內在質變,達到「教育創新」和「社會創新」的雙贏。
新竹舊城,我們的場域
「永續塹城在地創生計畫」由交通大學、中華大學兩校師生所組成的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團隊執行,在計畫形成的階段,很自然地以所在的新竹市作為關心的對象,評估新竹市特有的狀態,選擇以新竹舊城為計畫設定的場域。相較於鄉村,城市雖然具備較多的資源,但仍然存在許多待解決、提升的地方,而城市中的老舊區域就是其中之一。
新竹市是台灣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漢人來到新竹地區已經超過三百年,竹塹城建城可回溯到西元1827年),過去的古老歷史還遺留了部分痕跡,然而新竹的民眾對於城市的文化歷史卻很陌生,遑論其他地方的人們,經常認為新竹市是一個缺乏文化歷史深度的新興科技城。新竹市普遍存在一種「斷裂」──歷史文化的斷裂、地方紋理的斷裂。前來工作或就學的新居民,對於城市文化歷史的認識不足,且缺乏對在地的參與感和認同感,呈現一種「過客」的心態。城市之中的活動, 也存在明顯的區塊分離,新居民生活、工作或讀書大多集中在東區,和舊城區的互動不高。
舊城區由老空間、老文化、老產業等元素組合形成特色,隨著時代變遷,舊有的元素逐漸衰敗, 且脫離一般人的生活。老舊的都市空間需要重新規劃與整頓,以符合新時代的交通、人行與公共活動需求。舊有的文化元素(宗教祭祀、音樂、工藝等),必須轉化成新的傳播形式與大眾溝通,傳承給新生代發揚光大。舊有產業的銷售環境、商品與經營型態必須更新,以符合當代的消費需求。
針對新竹市及新竹舊城的現象,我們思索如何透過有形和無形、軟體或硬體的手段,發揮些許轉變的力量。特別是舊城中的東門市場,這個隱藏在街廓中的傳統市場,曾經歷極度繁華的年代, 現今處於極端衰落後,正要活化、有所起色的狀態。我們將東門市場視為舊城問題和機會的縮影, 在新竹舊城和東門市場兩個大小不同的場域中,推動不同形式的行動。
設計思考與服務設計
「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在美國IDEO 倡導後,形成一股風潮,許多非設計領域的人士,藉由參考設計思考中提出的方法步驟(例如廣為人知的同理心、需求定義、創意發想、製作原型、測試修正五步驟),得以像設計師一樣思考,並針對某一場所或現況,提出具有創意的規劃方案。在台灣,設計思考的推動十分活躍,青年學子對於這樣的概念並不陌生,而且有越來越高比例的學生,在學校接觸到設計思考的訓練。
大學教育遵循設計思考的基本精神,引導學生進行問題導向的批判性思考,並提出群眾的創意;結合社會參與和實踐的目標,設計思考又多了一層「社會設計」的意義以設計創意來解決社會問題、達成社會創新,更多了一份態度和使命。「服務設計」(Service Design)應用設計思考的方法,提出整合性、具體的設計或改造執行方案,其中接觸點(contact point)的分析、服務藍圖(service blueprint)的規劃,都是服務設計領域常用,而一般設計思考所欠缺的面向。我們透過課程、營隊,讓學生學習各種不同創意思考的方法,希望在提出各項具體規劃時,能建構出較為全面的「服務系統」。
不同形式、規模的教育實驗
我們的計畫成員來自設計、科技、行銷傳播三大領域,這三大元素構成團隊的核心力量,在為期兩年的時間裡,透過學校課程、藝術展演、手作體驗、空間改造等方式,與新竹舊城、東門市場的店家與居民連結、互動。例如,由交通大學音樂所副教授董昭民所開設的「里拉琴的狂想曲」 工作坊,邀請新竹在地的古琴製作師傅單志淵,帶領學生從認識木頭材料開始,經過裁切、打磨加工,製作出希臘遠古的里拉琴;接著由屏東燈會無人機燈光秀背景音樂創作者、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畢業的鄭乃銓,指導學生如何結合數位科技,發展出互動式的現代混生樂器;最後在「月夜東門vibe」活動中,所演奏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和《綠島小夜曲》,則是由台南藝術大學的胡志華老師指導。
我們將這些擾動與連結的歷程收錄在本書中,章節編排不以時間為依據,而是依照行動的規模大小、難易度來安排。「里拉琴的狂想曲」工作坊以暑期微學分的方式開課,連結跨系所學生與在地工藝師,將多媒體技術與古琴演奏結合,藉由演出作為一種成果發表,就算沒參與大學社會責任計畫,老師們一樣可以透過這樣的小型實驗,在地方製造一些擾動。
其他像是城市策展,串連交通大學、中華大學兩校師生,設計舊城探索、店家尋訪、手作體驗等活動,吸引新竹市民參與、深入了解舊城的歷史文化;「月夜東門vibe」選在週六夜晚舉行,由在地樂團柒拾壹中央店、飛鴻Faye Hong的表演揭開序幕,從新竹火車站出發,沿途經過東門圓環、圓環地下道、護城河、市政府前廣場,引導民眾走入東門市場,一起享受由音樂、展覽和美食交織而成的美好東門月夜。
除了短期的活動,交通大學也和中華大學、實踐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聯手,以竹子為媒材創作四件大型竹構築,希望串接隆恩圳開放廣場、親水公園、北大公園等軸線,打造供民眾休憩、活動的公共空間。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系則以模擬事務所形式組成團隊,由不同小組分別針對東門市場手扶梯及店家進行空間改造。交大管理學院科技管理所副教授林士平帶領學生走入舊城,應用數位科技,製作出結合主要景點友善設施及路線的「新竹舊城友善Google 地圖」,以及開發「風起新竹AR 樂園」應用程式原型。
不管是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或任何進入場域的行動,參與者起初往往充滿雄心壯志,期待能一口氣解決觀察到的所有問題。然而,地域的發展脈絡與關係盤根錯節,團隊初入場域常常只能先蹲點建立連結,由交大建築所開設的「服務設計」跨領域學程,從大刀闊斧的改造提案,修正為先在東門市場三樓打造「巷口行動實驗室」據點,多少反映了大學社會責任可能面臨的挑戰。
我們把「巷口」當成團隊在東門市場裡的基地,從學生不定時駐點、與市場店家一起對外開設手作課程、在天井規劃簡易用餐空間,到舉辦「FUN 舊城──盛夏漫時光」活動,透過各種小規模的改造實驗,希望引發更多改變,有朝一日能真正發揮社區裡的巷口功能,為市場居民服務。
計畫期間,東門市場內的代表團體開門工作室,以及發行《貢丸湯》地方生活誌的見域工作室, 曾提供不同學生小組關於東門市場及新竹舊城區歷史文化的背景知識,也是團隊策展、規劃活動時的最佳顧問。連結人們、建構關鍵的社群網路,是推動活化的第一步,而關係的建立必須仰賴行動。「擾動」不僅僅是為了喚起大眾關注和引發改變,同時也在促成「連結」的建立。
大學結合社會,教育的實驗/許倍銜
從社會參與到社會責任
大學教育的「社會參與」,並不是一個新的議題。早在二十年前,台灣借鏡日本「社區營造」 的作法,就有大學教師透過教育體系引導學生進入社區中,與居民一同致力於當地社區營造,台南後壁土溝社區就是一個經典成功案例。
過去,因為學術範圍與社會文化直接相關,人文社會領域與社會互動較為密切。直到十多年前開始,教育部推動「服務學習」的教育理念,各大學開設服務學習課程,教師們自覺性地將教育與社會結合,大學教育的社會參與,才成為一個廣泛存在、且為大眾所理解的狀態。...
目錄
推薦序 :從「巷口」看出去 國立清華大學服務科學研究所教授/林福仁
開場,話說從頭:大學結合社會,教育的實驗 許倍銜
第一章 音樂起手式
里拉琴的狂想曲 董昭民
第二章 設計× 教育× 舊城
社計營,設計松 曾聖凱
第三章 行動、連結、轉化
活動是社群成形的觸媒 許倍銜
市場中的策展活力 張祐境
當傳統市場變成美術館 盧柏云
第四章 社群媒體與行銷傳播
社群媒體舊城行銷 陳延昇
第五章 服務設計與空間改造
「巷口」實驗室,打造場域內的對話窗口 許倍銜
進入場域的空間設計教育 蔡宜穎、蔡雨靈
創新創業×服務設計 林士平
第六章 另一種教育的創造
市場內的創意課程 羅玉婷
第七章 美學與文化之舊城行銷
城市策展,搭建一個新舊文化交流的平台 詹宜螢
城市構竹 許倍銜、蔡宜穎
結語:我們一同走過的路 許倍銜
建構兩個「工作室」的理想
推薦序 :從「巷口」看出去 國立清華大學服務科學研究所教授/林福仁
開場,話說從頭:大學結合社會,教育的實驗 許倍銜
第一章 音樂起手式
里拉琴的狂想曲 董昭民
第二章 設計× 教育× 舊城
社計營,設計松 曾聖凱
第三章 行動、連結、轉化
活動是社群成形的觸媒 許倍銜
市場中的策展活力 張祐境
當傳統市場變成美術館 盧柏云
第四章 社群媒體與行銷傳播
社群媒體舊城行銷 陳延昇
第五章 服務設計與空間改造
「巷口」實驗室,打造場域內的對話窗口 許倍銜
...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28頁開數:23*17公分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